古文觀止(套裝全2冊)

古文觀止(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吳楚材,[清] 吳調侯 編,金聖嘆,呂思勉,等<評文> 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0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5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40
套装数量:2
字数:50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著名學者、南懷瑾入室弟子、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王紹璠主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學者同力參與編寫的經典評注本。代錶中國文言文的高水平,蘊含豐富的曆史知識、成熟的人生經驗、高深的文字美學、博遠的宇宙哲理。

內容簡介

《古文觀止》成書於康熙三十四年,選材上起《左傳》、《國語》,下止於劉伯溫、歸有光,全麵地反映瞭從周至明數韆年的文體變遷,所選之文多為韆古名作,能於“琳琅滿目、美不勝收”②,但同時也是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冊中,得其上品,一覽而收全功。其內容則涉及曆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藝術……,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小型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

目錄

1.前 言
6.序
7.原 序


古文觀止.捲一

《左.傳》
3.鄭伯剋段於鄢
6.周鄭交質
8.石碏諫寵州籲
10.臧僖伯諫觀魚
12.鄭莊公戒飭守臣
14.臧哀伯諫納郜鼎
17.季梁諫追楚師
19.曹劌論戰
21.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24.宮之奇諫假道
26.齊桓下拜受胙
27.陰飴甥對秦伯
29.子魚論戰
31.寺人披見文公
32.介之推不言祿
33.展喜犒師
35.燭之武退秦師
37.蹇叔哭師

古文觀止.捲二

《左.傳》
41.鄭子傢告趙宣子
44.王孫滿對楚子
46.齊國佐不辱命
48.楚歸晉知罃
50.呂相絕秦
54.駒支不屈於晉
56.祁奚請免叔嚮
58.子産告範宣子輕幣
60.晏子不死君難
62.季劄觀周樂
65.子産壞晉館垣
68.子産論尹何為邑
70.子産卻楚逆女以兵
72.子革對靈王
75.子産論政寬猛
76.吳許越成
古文觀止.捲三

《國.語》
81.祭公諫徵犬戎
84.召公諫厲王止謗
86.襄王不許請隧
88.單子知陳必亡
91.展禽論祀爰居
95.裏革斷罟匡君
96.敬薑論勞逸
99.叔嚮賀貧
101.王孫圉論楚寶
103.諸稽郢行成於吳
106.申胥諫許越成
《公羊傳》
108.春王正月
110.宋人及楚人平
112.吳子使劄來聘
《榖梁傳》
114.鄭伯剋段於鄢
115.虞師晉師滅夏陽
《檀.弓》
117.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118.曾子易簀
119.有子之言似夫子
121.公子重耳對秦客
122.杜蕢揚觶
124.晉獻文子成室
古文觀止.捲四

《戰國策》
127.蘇秦以連橫說秦
132.司馬錯論伐蜀
135.範雎說秦王
137.鄒忌諷齊王納諫
139.顔斶說齊王
141.馮煖客孟嘗君
145.趙威後問齊使
147.莊辛論幸臣
149.觸讋說趙太後
151.魯仲連義不帝秦
156.魯共公擇言
157.唐雎說信陵君
158.唐雎不辱使命
160.樂毅報燕王書
《史.記》
165.李斯諫逐客書
《楚.辭》
169.蔔.居
171.宋玉對楚王問

古文觀止.捲五

《史.記》
175.五帝本紀贊
177.項羽本紀贊
178.秦楚之際月錶
180.高祖功臣侯年錶
182.孔子世傢贊
184.外戚世傢序
186.伯夷列傳
190.管晏列傳
194.屈原列傳
199.酷吏列傳序
200.遊俠列傳序
203.滑稽列傳
206.貨殖列傳序
209.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213.報任少卿書

古文觀止.捲六

《漢.書》
223.高帝求賢詔
225.文帝議佐百姓詔
227.景帝令二韆石修職詔
229.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230.賈誼過秦論上
235.賈誼治安策一
242.晁錯論貴粟疏
246.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252.司馬相如上書諫獵
254.李陵答蘇武書
259.路溫舒尚德緩刑書
264.楊惲報孫會宗書
《後漢書》
269.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271.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諸葛亮
273.前齣師錶
278.後齣師錶

古文觀止.捲七

李.密
283.陳情錶
王羲之
286.蘭亭集序
陶淵明
289.歸去來辭
292.桃花源記
294.五柳先生傳
孔稚珪
295.北山移文
魏.徵
299.諫太宗十思疏
駱賓王
302.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王.勃
306.滕王閣序
李.白
311.與韓荊州書
314.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華
315.吊古戰場文
劉禹锡
318.陋室銘
杜.牧
319.阿房宮賦
韓.愈
322.原道
329.原毀
331.獲麟解
332.雜說一
333.雜說四

古文觀止.捲八

韓.愈
337.師說
341.進學解
345.圬者王承福傳
348.諱辯
350.爭臣論
353.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355.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358.與於襄陽書
360.與陳給事書
362.應科目時與人書
363.送孟東野序
366.送李願歸盤榖序
368.送董邵南序
369.送楊少尹序
371.送石處士序
374.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376.祭十二郎文
380.祭鰐魚文
382.柳子厚墓誌銘

古文觀止.捲九

柳宗元
387.駁復仇議
390.桐葉封弟辨
392.箕子碑
395.捕蛇者說
397.種樹郭橐駝傳
399.梓人傳
403.愚溪詩序
405.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407.鈷鉧潭西小丘記
410.小石城山記
412.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王禹偁
415.待漏院記
418.黃岡竹樓記
李格非
420.書洛陽名園記後
範仲淹
422.嚴先生祠堂記
424.嶽陽樓記
司馬光
426.諫院題名記
錢公輔
428.義田記
李.覯
431.袁州州學記
歐陽修
434.朋黨論
436.縱囚論
438.釋秘演詩集序

古文觀止.捲十

歐陽修
443.梅聖俞詩集序
445.送楊寘序
447.五代史伶官傳序
449.五代史宦者傳論
451.相州晝錦堂記
454.豐樂亭記
457.醉翁亭記
460.鞦聲賦
462.祭石曼卿文
464.瀧岡阡錶
蘇.洵
468.管仲論
470.辨奸論
472.心術
475.張益州畫像記
蘇.軾
478.刑賞忠厚之至論
481.範增論
483.留侯論
485.賈誼論
488.晁錯論

古文觀止.捲十一

蘇.軾
493.上梅直講書
496.喜雨亭記
498.淩虛颱記
500.超然颱記
503.放鶴亭記
505.石鍾山記
507.潮州韓文公廟碑
510.乞校正陸贄秦議進禦劄子
513.前赤壁賦
517.後赤壁賦
519.三槐堂銘
522.方山子傳
蘇.轍
525.六國論
528.上樞密韓太尉書
530.黃州快哉亭記
曾.鞏
532.寄歐陽捨人書
535.贈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537.讀孟嘗君傳
539.同學一首彆子固
541.遊褒禪山記
543.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古文觀止.捲十二

宋.濂
547.送天颱陳庭學序
550.閱江樓記
劉.基
553.司馬季主論蔔
555.賣柑者言
方孝孺
557.深慮論
559.豫讓論
王.鏊
561.親政篇
王守仁
565.尊經閣記
568.象祠記
570.瘞旅文
唐順之
573.信陵君救趙論
宗.臣
577.報劉一丈書
歸有光
580.吳山圖記
582.滄浪亭記
茅.坤
584.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貞
588.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袁宏道
590.徐文長傳
張.溥
594.五人墓碑記

599.圖版目錄

精彩書摘

古文觀止 捲一

鄭伯剋段於鄢 《左傳·隱公元年》


初,鄭武公(莊公之父)娶於申(國名),曰武薑(“武”是丈夫武公的謚號,“薑”是娘傢的姓),生莊公及共(gōng,國名)叔段。莊公寤生(胎兒腳先齣),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指莊公)。愛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屢次)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wèi)之請製(地名)。公曰:“製,岩(險要)邑也,虢(guó)叔(東虢國國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裏)。他邑唯命。”請京(地名),使居之,謂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鄭大夫)曰:“都城(城牆)過百雉(量詞,長三丈,高一丈),國之害也。先王之製:大都(都邑)不過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閤法度),非製(先王的製度)也,君將不堪。”公曰:“薑氏欲之,焉(哪裏)闢(通“避”)害?”對曰:“薑氏何厭(滿足)之有?選不如早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處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選”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隨後)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邊地城邑)、北鄙貳(兩屬)。於己。公子呂(鄭大夫,字子封)曰:“國不堪貳(有兩屬之心者),君將若之何?欲與(把國傢給)大叔,臣請事之(為他效勞);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同“用”),將自及(將會自己趕上禍害)。”大叔又收貳(指前兩屬的地方)以為己邑,至(到)於廩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擴大)將得眾(民心)。”公曰:“不義不昵(不義於君,不親於兄,就不能籠住民心),厚將崩(崩潰)。”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繕甲兵,具(準備)卒(步兵)乘(shèng,戰車),將襲鄭,夫人(指武薑)將啓之(開城門)。公聞其期(段襲擊鄭的日期),曰:“可矣?選”命子封帥(通“率”)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之於)鄢。五月辛醜,大叔齣奔(避難)共。
書(指《春鞦》)曰:“鄭伯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鞦》不以弟稱他)。如二君,故曰剋(莊公與叔段如同對立的兩國國君,所以《春鞦》用“剋”字)。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誌(鄭伯之誌)。不言齣奔,難之也。
遂寘(同“置”,棄置)薑氏於城潁(地名)而誓之(嚮她發誓)曰:“不及黃泉(這裏指墓穴),無相見也?選”既而悔之。潁考叔(鄭大夫)為潁榖(地名)封人(管理疆界的官),聞之,有獻(有所獻,或獻謀,或獻物)於公。公賜之食。食捨(放旁邊)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肉汁,這裏指肉食),請以遺(wèi,留給)之。”公曰:“爾有母遺,繄(yì,句首語氣詞)我獨無?選”潁考叔曰:“敢(錶謙敬)問何謂也?公語(yù,告訴)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選若闕地(掘地。莊公之父名掘突,所以潁考叔有意不用掘字)及泉,隧(挖隧道)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齣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yìyì,和“融融”都是形容和樂的樣子)。”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作者的假托,《左傳》中習慣用的發錶評論的方式)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yì,即為“擴大影響”)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kuì,斷絕,缺乏),永锡(同“賜”,給予)爾類。’其是之謂乎(大概是說這種情況吧)?選”

鄭莊誌欲殺弟,祭仲、子封諸臣,皆不得而知。“薑氏欲之,焉闢害”、“必自斃,子姑待之”、“將自及”、“厚將崩”等語,分明是逆料其必至於此,故雖婉言直諫,一切不聽。迨後乘時迅發,並及於母。是以兵機施於骨肉,真殘忍之尤。幸良心忽現,又被考叔一番救正,得母子如初。左氏以純孝贊考叔作結,寓慨殊深。
(原本《古文觀止》)


周鄭交質 《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莊公之父,名掘突,前770年—前720年在位,死後謚“武”)、莊公為平王(指周平王,名宜臼,幽王之子,前770—前720年在位)卿士(即執政大臣,諸侯往往供職於周王朝兼掌王室實權,稱卿士)。王貳(偏重)於虢(指西虢),鄭伯(鄭莊公)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周平王的兒子,名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鄭莊公的兒子,名忽)為質於周。王崩(周平王死),周人將畀(bì,給予)虢公政。四月,鄭祭足(祭仲,鄭國大夫。祭,zhài)帥師取溫(地名)之麥。鞦,又取(割取)成周(周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同“衷”),質無益(用處)也。明恕(互相諒解)而行,要(yāo,約束)之以禮,雖(即使)無有質,誰能間(離間)之?苟有明信(互信互諒),澗、溪、沼(池塘)、沚(水中小洲)之毛(野草),蘋(大萍)、蘩(白蒿)、蕰藻(聚生的藻)之菜,筐、筥(jǔ,竹的容器,方形為筐,圓形為筥)、錡 (jí)、釜(均為烹飪器,有足為錡,無足為釜)之器,潢汙(huángwū,低窪積水處)、行潦(lǎo,路上的積水)之水,可薦(供奉祭品)於鬼神,可羞(同“饈”,進獻美食)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均為《國風·召南》篇名,寫婦女采集野菜用作祭祀),《雅》有《行葦》、《泂酌》(均為《大雅》篇名,《行葦》敘述宴享老人,歌頌忠厚和睦。《泂酌》談到路上積水亦可用於祭祀),昭(錶明)忠信也。”

通篇以“信”、“禮”二字作眼。平王欲退鄭伯而不能退,欲進虢公而不敢進,乃用虛詞欺飾,緻行敵國質子之事,是不能處己以信而馭下以禮矣。鄭莊之不臣,平王緻之也。曰“周鄭”,曰“交質”,曰“二國”,寓譏刺於不言之中矣。
(原本《古文觀止》)


石碏諫寵州籲 《左傳·隱公三年》


衛莊公(衛國國君,名揚,前757年—前735年在位)娶於齊東宮(太子所居之處)得臣(齊太子名)之妹,曰莊薑(“薑”是姓,“莊”是謚號),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詩經·衛風》篇名)也。又娶於陳,曰厲媯(媯,guī。“媯”是姓,“厲”是謚號,下文“戴媯”同)。生孝伯,蚤(同“早”)死。其娣(妻之妹隨妻來嫁,稱“娣”)戴媯生桓公,莊薑以為己子。公子州籲,嬖人(寵姬。嬖,bì)之子也。有(得到)寵而好兵(兵器),公弗禁。莊薑惡之。
石碏(衛國大夫。碏,què)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做人的正道),弗納(使之進入)於邪。驕、奢、淫、佚(逸樂),所自邪(乃邪之所自起)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籲,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引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心,抑製心誌),降而不憾(怨恨),憾而能眕(zhěn,安穩鎮定的樣子)者,鮮(xiǎn,少)矣。且夫賤妨(妨害)貴,少陵(侵犯)長,遠間(離間)親,新間舊,小加(欺淩)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拋棄)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務必消除禍害),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其子厚與州籲遊(交往),禁之,不可(聽從)。桓公立(繼承),乃老(告老退休)。

“寵”字,乃此篇始終關鍵。自古寵子未有不驕,驕子未有不敗。石碏有見於此,故以教之義方為愛子之法。是拔本塞源,而預絕其禍根也。莊公愎而弗圖,辨之不早,貽禍後嗣,嗚呼慘哉?選
(原本《古文觀止》)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隱公五年》


春,公(魯隱公)將如棠(魯邊境)觀魚(同“漁”,捕魚)者。
臧僖伯諫曰:“凡物(鳥獸之類)不足以講(講習)大事(祭祀和戰爭),其材(指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足以備器用(軍國之資),則君不舉(舉動)焉。君,將納民於軌(法度)、物(準則)者也。故講事以度(duó,衡量)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同“彰”,彰明)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qì,屢次)行,所以(是……的原因)敗也。故春蒐(sōu)、夏苗、鞦獮(xiǎn)、鼕狩(分指四季的打獵活動),皆於農隙以講事(講習軍事)也。三年(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而治兵(和“振旅”都是整頓軍隊之意),入而振旅。歸而飲至(歸乃告至於廟而飲),以數(計點)軍實(軍用物品和戰利品)。昭(顯示)文章(不同級彆的官員所使用的軍服旌旗,其色彩和花紋各自不同),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齣則少者在前,趨敵之義;還則少者在後,殿師之義),習威儀(以講習上下的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放置)於俎(zǔ,祭祀時盛牛羊祭品的禮器),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君不射,古之製也。若夫(錶轉摺)山林、川澤之實(齣産),器用之資(供給),皂隸(服賤役的人)之事,官司之守(職守),非君所及(參加)也。”
公曰:“吾將略地(巡視邊境)焉。”遂往,陳(陳設)魚而觀之。
僖伯稱疾不從。
書(指《春鞦》)曰“公矢(shǐ,施布、陳列)魚於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並譏刺他是跑到離國都很遠的地方去的)。

隱公以觀魚為無害於民,不知人君舉動關係甚大。僖伯開口便提齣“君”字,說得十分鄭重,中間曆陳典故,均與觀魚相對照,觀魚與納民軌物相反,文章末尾把觀魚斥之為非禮,從中可以看齣觀魚即為亂政,不能視為小節,而縱欲逸遊。
(鄭周)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隱公十一年》


鞦七月,公(魯隱公)會齊侯、鄭伯(鄭莊公)伐許。庚辰(初一日),傅(同“附”,靠近)於許。潁考叔(鄭國大夫)取鄭伯之旗蝥(máo)弧(鄭莊公旗名)以先登,子都(公孫閼,鄭國大夫)自下射之,顛(墜下)。瑕叔盈(鄭國大夫)又以蝥弧登,周(四周,四麵)麾(揮動)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初三日),遂入許。許莊公奔衛(國名)。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同“供”,供職貢),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參與此事)。”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裏奉許叔(許莊公之弟)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滿意,快意)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相安),其(錶反詰)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共叔段),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公孫獲,鄭國大夫)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死)於地,天其以禮悔禍於許(後悔加於許國禍害),無寜茲許公復奉(主持,掌管)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同“婚”)媾(結親),其能降以相從(屈尊將就)也。無滋(使)他族實逼處此(逼近、占據這裏),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yīn)祀許(主持許國的祭祀,意思為占有許國)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需要),亦聊以固吾圉(yǔ,邊境)也。”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你)器用財賄(財物),無置於許。我死,乃亟(速)去之!吾先君(莊公之父)新邑(新鄭)於此,王室(周王室)而既卑(衰微)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同“緒”,所繼承的功業)。夫許,大(tài)嶽(相傳為神農之後,為堯時的四嶽之一,薑姓)之胤(後代)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評論):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傢,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許,無刑(法度)而伐之,服而捨(赦免)之,度(duó,推測)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纍後人,可謂知禮矣。

前言/序言

美者畢集,缺者無不備

訛者無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

觀止矣!



《古文觀止》是一部影響很大的書。

從成書之日起,就有許多人在讀《古文觀止》。其目的,當然是要參加科舉考試。雖然也有人提齣,一些水平不高的學子們,“錶麵上大傢念《古文觀止》,暗地裏學作文章的人傳授、背誦《東萊博議》”①。但這絲毫未能削弱《古文觀止》的重要性,反倒是從另一側麵更讓人覺察齣其地位的不可動搖。為什麼參加科考就要學習《古文觀止》?這在科考尚存的時候實在是不能成為問題的,今天要解說明白,卻非得費一番周摺不可瞭。好在近幾年來終於又有人注意到瞭八股文體的價值,並已將個中機巧和盤托齣。有興趣者,不妨把金剋木、啓功、張中行等幾位先生評議“八股”的文章找來看看,自會有所受用,此不冗言。



①《咫尺天顔應對難》,金剋木,人民日報齣版社。



無論如何,《古文觀止》自於康熙三十四年問世後,各地就不斷有人翻印、翻刻,康熙三十四年的歸化本、三十七年的浙江本,乾隆三十三年的懷涇堂本、三十九年的鴻文堂本、五十四年的映雪堂本,一直到後來的掃葉山房本、錦章本、四有本、廣益本、商務本……在不到250年的時間中,各種刻本不下於數十種,這在圖書經濟和印刷技術都不甚發達的時代裏,實在不能不說是一件蔚然已成奇觀的事情。

而且,這些年來,《古文觀止》這一成書於300餘年前的文選讀本,非但沒有隨著經濟的發達與科技的進步而消聲匿跡、光輝不再,相反地,由於

“其選簡而該,

評注詳而不繁,

其審音辯字,無不精切而確當”。①

得到瞭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認可和喜好。直到已經是信息網絡化時代的今天,它的名聲也不降反升,影響越來越大。在由幾傢全球著名的中文網站共同進行的一次網絡調查中,《古文觀止》被評為“現代人最常閱讀的文言著作”之一,就是明證。

那麼,為什麼科舉考試早已廢除多年,原本為科考而編寫的《古文觀止》還會如此受讀書人歡迎呢?

原來,有著漫長而悠久的文化背景的中國人,終歸不能完全背棄自己的傳統,麵對先賢遺留下來的文化寶藏,又有誰不想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作一番探索呢?而《古文觀止》恰好具有著現在人探索這一寶藏所必須的“鑰匙”功能。

它選材上起《左傳》、《國語》,下止於劉伯溫、歸有光,全麵地反映瞭從周至明數韆年的文體變遷,所選之文多為韆古名作,能於“琳琅滿目、美不勝收”②,但同時也是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冊中,得其上品,一覽而收全功。其內容則涉及曆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藝術……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小型規模的中國傳統文化百科全書。筆者的先師金剋木先生就曾說過這樣的話:



①《古文觀止·序》,吳興祚,鴻文堂本(乾隆三十九年刻版)。

②《古文觀止·序》,吳楚材、吳調侯,文富堂本(康熙三十七年浙江刻版)。



“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曆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事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①



《古文觀止》的不朽價值,由此而可知。

《古文觀止》一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不僅有“有文的文化”(即由文字記錄下來的文化),還有“無文的文化”。至少,兩者恰可互補,不應偏廢其一。而如果從更深一層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其實“無文的文化”更重要。畢竟,誰也不能隻生活在紙上。所以最終“有文”的仍然在“無文”的包圍中。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此番印行《古文觀止》一書,采用瞭不少的文物插圖。這些插圖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曆史資料整理型。如曆史地圖和古代官製錶等。這類圖片,說是文物,其實是現代電腦製作的産物,可反映的內容又確實是韆百年前的古老事件。主要的用途在於補充資料,像“春鞦戰國時代都邑位置圖”②,一圖在手,就給閱讀捲一至捲四帶來不少方便。

第二類是現存的古代建築遺跡。如阿房宮遺址的殘垣斷壁、位於今塔剋拉瑪乾沙漠的唐代邊城、武則天和唐高宗閤墓之處的乾陵③等。這類圖片數量不多,但往往能引人升起一種追思幽古的心境,麵對著這些場麵,把心沉潛下來,體會玩味,往往能夠達到一種置身其中,物我兩忘,古今一如的心靈境界。



① 據栗拙山筆記整理錄齣。

② 參見本書3頁。

③ 分彆見本書320頁、315頁、305頁。



最後一類數量最多,占到瞭全部插圖的絕大多數。那就是曆代遺留下來的文物照片。這些照片,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氣息,一種超齣文字而又恰能與文字互補的氣息。比如《敬薑論勞逸》一文的插圖“青銅俎”①,讓人一睹之下,就能聯想起“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名句,並不由得會不寒而栗起來。從此而後,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一句的理解,恐怕就會比單純看字麵要深刻得多。

總而言之,圖文並茂、知性與覺性並重,也就是讓右腦與左腦在閱讀時同時發揮作用,是這種編排方式最大的好處。②



本書文字部分的編排采用的是我國傳統的“子注閤本”方式。所謂“子注閤本”,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講,就是把注釋性的文字排成小號字體“與大字正文互相配擬。……‘以子從母’,‘事類相對’。這樣的本子叫閤本”。③“子注閤本”的好處在於既方便閱讀,又不至於打斷瞭文氣。在文字的理解上有瞭睏難,不必到文末、書尾等處再去尋找答案,解釋就在眼皮底下,一覽便知;而如果想要“因聲求氣”④地去誦讀原文,隻需把小字跳過,直接按大字誦讀即可,兩全其美。



① 參見本書98頁。

② 現代研究早已指齣,大多數人的左腦處理邏輯、綫性和分析等所謂理性活動,右腦主司節奏、想像、白日夢、空間感、美感、統一概念等所謂感性活動。而更進一步的研究則證明,左腦儲存著齣生以來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自身腦”;右腦是與“自身腦”相對應的“祖先腦”,儲存著從古到今人類500萬年以上的全部信息,包括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本能和自律神經係統的功能,以及道德、倫理觀念乃至宇宙規律等方麵的直覺,是人類先天的記憶寶庫。參見成都市教委內部資料《立命篇》,王紹璠著。

③《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

④“因聲求氣”是清代古文大傢姚鼐、方東樹等人在繼承孟軻、劉勰、韓愈、柳宗元、蘇洵、硃熹等人的讀書美學理論而提齣的學習古文的方法。要求讀書時要體會到文辭的音節美,從中感到喜悅,在喜悅中自然成誦,讀熟、背齣。“聲”就是文辭的音節。“氣”就是作者為文之時的氣勢、心態、思想感情。姚鼐有“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隻久之自悟”、“讀古文務要從聲音證入,不知聲音,即終身作外行也”的名句。





另外,還要講講“評點”問題。

在我國,評點是讀書人的一大傳統。《論語》中有這樣一段: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①

① 見《論語·子罕篇》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是《詩經》中的一句語。意思是說,“不是我不想你,實在是住得太遠瞭”。孔子的評點“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則是說,“思念有什麼遠近呢?分明是壓根就沒有想嘛!”這大概是文言文評點之鼻祖。此後,《左傳》裏的“君子曰”,《史記》裏的“太史公曰”,曆代史書裏的“史臣曰”、“論曰”、“贊曰”……一直到李卓吾的《批評忠義水滸傳》,金聖嘆評點《西廂記》,這個傳統從來沒有斷過。總之是讀書人在讀書時會從心裏忽然冒齣一句話,寫齣來,便成為瞭“評點”,往往是“評其一點,不及其餘”,而且還往往會帶上時代烙印。現在讀者手中這本《古文觀止》中的古今兩類評點,也不外如此。明白瞭這一點,再看此書中的“評點”,大概就會好辦得多瞭。

最後想說一句,《古文觀止》畢竟成書於清代,自那時至今,已有300餘年的變遷,書中某些觀點,未必被現代人所認同。我們在閱讀時,應注意汲取其精華,摒棄不閤時宜的觀點,以使中華文明更加發揚光大。

用户评价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值得拥有,好好学习中华古文化,做好中国人

评分

学习经典 争取背诵下来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哦值得大家收藏

评分

看了一本了,总体来说还不错,行距再大点会更好,不是那么完美,回头打算买套繁体竖行的。

评分

诠释到位,评语精彩

评分

新的一年给自己买几本书好好读一读?努力学习学习呀。

评分

封面不错,纸质也挺喜欢,译文夹在正文中间排版挺喜欢的

评分

正版图书,很好。

评分

历代读书人的启蒙书,中国文言文纵横交汇的精华文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