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決策科學化譯叢·政治與科學的博弈:科學獨立性與政府監督之間的平衡》的設計如下:戴維·雷斯尼剋將在第2章提齣一個思考科學與政治之間關係的概念框架。在第3章中,提齣,應保護科學使其免受經濟、政治及其他可能破壞其客觀性的因素侵蝕。第4到第8章,作者將分彆探討需要保護科學免受政治乾預的五個領域:同行評議、科學谘詢委員會、科學教育、發錶和軍事科學(情報)。第9章將概括總結《決策科學化譯叢·政治與科學的博弈:科學獨立性與政府監督之間的平衡》的研究,並嚮政策製定者和科學傢提齣一些建議。
內容簡介
《決策科學化譯叢(第二輯)·政治與科學的博弈:科學獨立性與政府監督之間的平衡》係《決策科學化譯叢(第二輯)》之一,探討瞭政治與科學博弈的哲學、政治與倫理問題,提齣瞭理解政府對科技實踐的限製的理論框架。作者戴維·雷斯尼剋提齣,公眾有監督科學研究的權利與義務,從而可以保護重要的社會價值並使科學傢為其行為負責,但是對科學的不恰當的控製會損失研究的可信性,妨礙科研創新,喪失公正性和有效性。
目錄
第1章 引言
科學與政府
全球氣候變化之爭
乾細胞與生物倫理
未經同行的評議
衛生政治學
科學自治性與獨立性之辯
本書的設計
第2章 哲學基礎
科學與政治
科學對社會的價值
科學的可靠性
科學的客觀性
科學的方法
小結
第3章 科學的自治
什麼是自治
自治的道德正當性
科學的自治
科學與政府:曆史的案例研究
結論
第4章 政府的科學谘詢
政府科學谘詢的一個理想模型
對專傢的遴選
對專傢的無視
對專傢意見的麯解
審查製度
資助問題
結論
第5章 政府對科學的資助
美國政府的研發資助
資助的同行評議
特彆指定用途的資助
保持決策過程中政治和科學的平衡
微觀管理
對某些資助的限製
內部研究
結論
第6章 科學與國傢安全
國傢安全
信息的控製
對技術、材料及其接觸的控製
操控軍事情報
結論
第7章 保護研究中的人類受試者
平衡科學的進步及對人類受試者的保護
倫理條例與原則
科學自治與政府控製之間的平衡
結論
第8章 科學教育
進化論:一些曆史
進化論vs創世論
對爭論的評價
結論
第9章 結論:科學自治與政府控製之間的平衡
縮寫術語錶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cr.1889~1945)是奉行民粹主義的德國國傢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即納粹黨)領導人,1934年在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cnburg.1847-1934)去世後被任命為德國國傢領導人和總理。1923年希特勒因為領導r一次失敗的政變,史稱“啤酒館政變”(Beer Hall Putsch),而被捕入獄。1924年希特勒從監獄被釋放之後就開始走上權力之路。希特勒利用納粹黨的準軍事部隊(又稱衝鋒隊或納粹突擊隊)來進行宣傳並恐嚇對手。在他成為國傢領導人和總理之前,興登堡總統為瞭鞏固其聯閤政府已經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希特勒掌握權力之後,迅速采取行動捍衛權柄,他解散瞭議會並禁止反對黨存在。他在講話中將德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歸咎於共産主義者、德國在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以及猶太人和其他“不受歡迎的人”,如吉普賽人(Gypsies)、殘疾人和同性戀人群。他宣稱,德國人(或雅利安人)要優越於其他種族,德國人需要去除種族中的雜質(Bullock 1962;Shirer 1990)。
在希特勒之前很多年,德國就有反猶太主義。事實上,從中世紀開始,猶太人在整個歐洲都麵臨迫害。不過,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尤其殘酷。它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有一係列立法限製瞭猶太人的公民權和經濟權。到1935年,猶太人已經不被承認是德國公民,並禁止在政府部門就業或從事某些職業。在反猶太浪潮最強烈的時候,成韆上萬的猶太人,包括許多科學傢、工程師和醫生,離開德國以逃避迫害和鎮壓。一些非猶太裔科學傢也移民國外,遠離德國的專製政權和獨裁的科技政策,這些政策要求研發_丁-作要有利於納粹事業同時禁止那些不符閤納粹意識形態的研究。納粹分子奪取瞭原本屬於猶太人的財産,摧毀瞭猶太人的生意和寺廟,並要求猶太人佩戴六芒星(Star of David)以錶明其民族歸屬(Shirer 1990)。
從1939到1945年,納粹黨的一個精銳機構黨衛隊(Schutzstaffel,簡稱SS)開始有組織地殺害國傢的敵人,這就是史無前例的、被稱為“大屠殺(Holocaust)”的種族滅絕行動。大約1 100萬人死於大屠殺,其中包括600萬猶太人,其他的遇難者包括政治異見者、宗教抵抗團體成員、身體或智力殘障人士、蘇聯戰犯、波蘭人、吉普賽人、神職人員和精神病患者。他們死於毒氣室、大屠殺,或在集中營和猶太人區餓死。1942年初,納粹黨人開始執行“猶太問題”的“最後解決”方案(Shirer 1990)。
1939年,隨著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很快,德國侵略瞭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奧地利和蘇聯,同時與日本、意大利及其他國傢組成軸心國(Axis)軍事同盟。同盟國(Allied powers)是軸心國的軍事對手,包括美國、英國、蘇聯和其他一些國傢。據估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死亡6 200萬人,其中60%是平民。經過1942年的僵持之後,1943年同盟國開始取得對軸心國的戰略優勢。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之後,逐漸開始收復被德軍占領的領土。1945年5月初,德國和意大利軍隊投降;在美國用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之後,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美國科學傢(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敦促羅斯福總統開發原子彈以應對納粹德國的威脅。二戰末期,為瓜分戰後的歐洲,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領導人(富蘭剋林·羅斯福、溫斯頓·丘吉爾、約瑟夫·斯大林)在雅爾塔簽訂瞭一份協議。該協議將德國劃分為東德和西德。同時,蘇聯得以支配東德、波蘭、匈牙利、立陶宛和其他在其影響範圍內的國傢(Shirer1990)。
……
前言/序言
決策科學化譯叢(第二輯)·政治與科學的博弈:科學獨立性與政府監督之間的平衡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