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中國教科書史

簡明中國教科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鷗,吳小鷗 著
圖書標籤:
  • 教科書史
  • 中國教育史
  • 教育史
  • 簡明中國教科書史
  • 教材
  • 教育
  • 曆史
  • 文化
  • 學術
  • 中國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1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85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323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石歐教授多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教科書研究,與國內外的研究者交流閤作,取得瞭眾多優秀成果,在該領域內具有非常大得影響力。
2.本書內容資料詳實,圖文並茂,是寶貴的曆史資料,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較強的可讀性,同時對我國現代教科書的編製有很大啓發作用。
3.本書在教科書研究中具有領先地位,可作為各大高校教育學研究生的參考教材。

內容簡介

教科書是一種根據一定的價值標準進行精心選擇的文本錶達,是有著較強的文本規範性和製度連續性的啓濛文本。本書立足於大量教科書實物及史料,分析瞭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全社會寄希望於教育,教育寄希望於全新教科書的發展過程。從近代教科書的齣現到新學製教科書的繁盛,從國統區教科書的弦誦不輟到僞政權教科書的實施異變,從革命根據地教科書的薪火相傳到新中國教科書的實驗探索,教科書有目的傳承和嬗遞不同價值取嚮的知識,成為社會變革的基礎性影響因素。
本書不是簡單的曆史呈現,也不是思辨性的理論探索,而是基於曆史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宏觀歸納、整體提升與規律探尋。書中配有不同時期教科書的插圖,圖文並茂地呈現一段跌宕的曆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較強的可讀性,可作為簡明實用的教材使用。

作者簡介

石鷗,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課程教學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省級教學名師,國傢級教學名師。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實驗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教育學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齣版學術專著或教材20多本,發錶論文100多篇,主持各級課題40餘項,曾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奬1次,省級一等奬2次,及其他各級奬項10餘項。

目錄

第一章

近代教科書的齣現與發展
第一節西學教科書的引進

一、教會學校與西學啓濛讀本

二、“學校教科書委員會”與西學教科書

三、中國官方譯介西學著作
第二節新式學堂自編教科書的齣現

一、從舊書塾到新學堂

二、新式學堂自編教科書

三、大學堂編譯的教科書


第二章

現代教科書的産生與繁盛
第一節現代意義教科書的産生

一、中國現代學製的確立

二、中國第一套現代意義的教科書
第二節清末教科書及其審定製

一、大量湧現的書坊教科書

二、教科書審定製的確立

三、清末國定教科書
第三節民初教科書的多樣探索

一、民初學製與課程變革

二、新政體教科書

三、新教育思潮教科書

四、國語運動與白話教科書
第四節1922年新學製教科書的新發展

一、學製變革與《新學製課程標準綱要》

二、係統而成熟的新學製教科書



第三章

國民黨南京政府時期的教科書
第一節國統區教科書

一、黨化教育及其課程

二、三民主義宗旨的教科書

三、新課程標準教科書

四、國定本教科書的推行

五、戰時教科書
第二節 僞政權下的教科書

一、僞滿洲國教科書

二、華北僞政權教科書

三、汪僞政府國定教科書

四、僞濛政府教科書



第四章

共産黨革命根據地教科書
第一節中央蘇區的教科書

一、 中央蘇區的教育概況

二、中央蘇區的小學教科書
第二節抗戰時期根據地的教科書

一、抗日根據地的中小學教育概況

二、陝甘寜邊區教科書

三、晉察冀邊區教科書

四、晉冀魯豫邊區的教科書

五、山東根據地與國防教科書

六、其他根據地的教科書
第三節解放戰爭時期根據地的教科書

一、解放區中小學教育

二、各解放區的主要教科書

三、解放區教科書的意義


第五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17年教科書的統一與探索
第一節新中國教科書的迅速統一

一、新中國早期的過渡教科書

二、中小學教科書的統一舉措

三、全國最早的準通用教科書的産生

四、新中國第一套統編通用的教科書
第二節教科書的放權探索

一、教科書多樣化的首次嘗試

二、學製改革探索與教科書建設

三、適應課程調整的教科書建設

四、統編教科書的整頓提高


第六章

“文革”教科書的變異
第一節“復課鬧革命”中教科書的徹底革命

一、“停課鬧革命”階段的替代性課本

二、“復課鬧革命”階段的紅色課本

三、從“暫用課本”到“試用課本”
第二節“整頓”與“反迴潮”中的課本反復

一、教育整頓與課本迴歸

二、“反迴潮”時期的課本


第七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教科書改革與探索
第一節改革開放初期教科書的恢復與規範化

一、統編教科書製度的恢復

二、初期多樣化的教科書探索

三、適應教學實驗需要的教科書

四、各地自編教科書
第二節義務教育教科書

一、教科書審定製度的確立

二、義務教育教學大綱的頒布

三、教科書多樣化的嘗試:義務教育“八套半”實驗教科書

四、遍地開花的鄉土教材

五、種類繁多的其他教科書
第三節高中教科書的改革與發展

一、高中課程改革

二、高中教科書建設

三、“兩省一市高中實驗”教科書


第八章

新世紀課程改革教科書的興盛與競爭
第一節教科書管理製度的進一步完善

一、確立教科書編寫立項核準製度

二、實行教科書兩級審定製度

三、推行教科書選用製度

四、試行教科書免費供應與循環使用製度
第二節新世紀課程改革教科書的多樣化局麵

一、課程標準教科書的繁榮發展

二、三級教科書體係基本形成

三、電子教科書建設初見成效

四、少數民族語言教科書的發展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近現代教科書發展演變的若乾特徵

(代序)

石鷗

我們不把傳統的教材稱之為教科書。不論是《三字經》《百傢姓》《韆傢詩》《韆字文》,還是“四書”“五經”,都不是現代意義的教科書,它們僅僅是教材而已。教科書屬於教材,但教材不等於教科書。我們認為,現代意義的教科書應該是根據學製,依學年、學期、學科而分級、分冊、分科編寫,應該有與之配套的教授書(教授法、教學法)等教學參考書,對教師的教學有具體的建議。依此標準,以前不論是“三百韆韆”,還是“四書五經”,因為它們在程度上是模糊而不分級的,在分量上是主觀而不分課時的,在教和學上是完全由教師隨意決定的,在內容上是綜閤籠統而不分科的。所以,我們說它們不是現代意義的教科書。

1877年,在華基督教傳教士成立“學校教科書委員會”(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中文名稱為“益智書會”),負責編輯教科書,供教會學校使用,也贈送各地傳教區私塾使用。因為這個委員會的齣現,學界推論“教科書之名自是始於我國”,“教科書”一詞逐漸流傳開來。但是,從實物看,真正使用“教科書”一詞的文本在我國的産生,極有可能齣現在1897~1900這四年間,1897年前幾乎沒有齣現過使用“教科書”一詞的課本。

基於這一認識,現代意義的教科書肇始時間應該在19~20世紀之交。一百多年來我國教科書的發展,可以1949年為界,分成兩大階段。1949年前的教科書發展,又可以大緻分為四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教科書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歲月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一、清末民國教科書發展的基本階段與特徵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瞭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人對於中國命運的再思考使得“中國嚮何處去”成瞭當時的時代主題。在“中體西用”的思想指導下,西學大量引進,新式教育破冰而行,新式教科書顯露頭角,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如開閘之水,迅速湧入古老的中國,掀開瞭近代中國第一次大啓濛的帷幕。

1.西學教科書的引進時期(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

這基本上是西學教科書的翻譯引進階段,大體可以定位為“近代教科書階段”。這一時期,大量引入科技知識,中國傳統的知識係統開始瞭學術轉型的過程。這一過程錶現齣如下特徵:

第一,引進的西學書籍幾乎都為科學技術類,且從零星到係統,門類逐漸完善;第二,西學書籍的編譯與齣版機構集中在教會主持的機構,如墨海書局、美華書局等,以及洋務運動的教育與齣版機構,如同文館、江南製造局等;第三,西學書籍流傳於社會及學堂,與教科書沒有明顯界限,二者幾乎同一;第四,西學教科書的編譯者主要是歐美傳教士和中國學者。

這一時期西學教科書基本適應瞭當時的教會學堂、洋務學堂及其他少量新式學堂的教學需要。然而這些西學教科書的基本要素不全,沒有分級,不注重教,也不注重學,沒有教授法等,所以還隻能被看作現代教科書的雛形,是現代意義教科書的萌芽,屬近代教科書階段。這一時期産生的教科書,我們一般稱之為“西學教科書”。

2.中國自編教科書的興起與繁榮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這是教科書的引進與自編自創結閤、引進逐漸被自編取代的階段,是教科書涉及學科基本齊全、教科書要素日益完善的階段。可以定位為從近代邁入現代的教科書階段,起於南洋公學自編的教科書(1897),止於清朝終結。

戊戌維新、新學製和廢科舉後,新式學堂迅猛發展,對教科書的需求也就急切地提上瞭議事日程。此時,以翻譯材料為主的教學用書就顯然不閤適瞭。結果,先是一批新式學堂因不滿足於從西方引進的教科書,自己開始編寫適閤本學校需要的教科書,代錶者有南洋公學、無锡三等公學堂、上海澄衷濛學堂等;與此同時一批民間書坊進入教科書開發領域,各色各樣的教科書齣現瞭,代錶者有文明書局及其“濛學科學全書”、商務印書館及其“最新教科書”、清政府的“學部第一次編纂教科書”,它們滿足瞭社會大規模的新學堂發展需求。這一時期教科書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學堂自編教科書産生並擴大瞭影響和使用範圍;第二,伴隨著1902~1904年新學製的頒布實施,中國第一套現代意義的教科書——“最新教科書”(1903)齣版發行,緊接著由學部編撰的第一套國定本教科書也陸續齣版發行。這些教科書要素基本齊全,分冊、分級、分學科編寫,有教授書配套,所以已經屬於現代教科書;第三,大量零散的、單科的教科書産生;第四,這一階段的教科書作者以留日學生群體為主,許多教科書原型也是日本教科書;第五,民間教科書和官方國定教科書同時使用,相互激勵和競爭。

在社會和教育大背景下,中國人自己編撰的現代意義的教科書閃亮登場,迅速成型,並很快取代瞭西學教科書,基本滿足瞭大規模新式學堂的需要。這些教科書適應瞭當時社會動蕩、發展參差、需求不一的教育格局,既反映瞭當時新興資産階級要求國傢獨立、民族富強的良好動機,也體現瞭改革的知識精英們力求用新思想、新科學啓濛民眾的強烈願望,它們在科學、倫理與政治民主啓濛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3.教科書的興盛與規範化時期(20世紀初至1926年)

民國成立到1922年新學製頒布後幾年(依據學製的教科書全麵推齣)是教科書興盛、定型與規範化的階段。民國新政體要求下的新教科書雨後春筍般湧現,清朝舊教科書全部退齣。“中華教科書”的齣現開啓瞭新政治、新教育體製下的教科書變革大幕,“共和國教科書”更是上演瞭一齣現代教科書發展史上最壯觀的大戲。緊接其後的還有“新製中華教科書”“新式教科書”,以及“實用教科書”“新法教科書”等,為共和思想的傳播作齣瞭重要貢獻。它們規模大、種類全,教授法配套,逐漸占有並控製瞭絕大多數學校市場。相應的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小規模的、零散品種的、影響小的書坊教科書和學堂教科書紛紛被擠齣市場。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清朝舊教科書全部退齣,民國新教育要求下的新教科書迅速湧現,滿足瞭新課程的需要;第二,零散的、單本單科的、小型齣版機構的教科書逐漸被擠齣學校、擠齣市場,被大型齣版機構的成套而完整的教科書取而代之;第三,壬戌學製頒布,適應新學製需要的大量教科書産生,一批嶄露頭角的以歐美留學生為主體的新式知識分子加入到教科書編撰的行列,取代瞭這以前的留日學生主體,閃躍齣鬍適、馮友蘭、陳哲衡、竺可楨、馬君武、丁文江、何炳鬆等一大批讓人景仰的名字;第四,教科書質量總體上明顯提升,教科書日益規範化、製度化;第五,以白話編寫的教科書取代文言文教科書,橫排教科書逐漸取代竪排教科書,教科書形式基本定型。

4.多種政治製度並存下的教科書發展時期(1927年至1949年)

這是教科書穩定、製度化並略顯沉悶的時期,也是教科書全麵服務抗戰、服務尖銳的階級對抗的時期,是一個統整和分化並行的時期。抗日戰爭的爆發緻使中國政治格局發生新的變化,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蘇維埃政權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域的二元對峙,逐漸分割成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三足鼎立”的不同政治氣候。這三個政治時空分劃形成瞭不同政治語境下的教科書的新變化,呈現齣不同的教科書話語特點。這期間的基本特點是:國民黨黨化教育的強化、抗戰期間的“三地”意識形態的分裂,導緻教科書日益強烈的意識形態,摒棄瞭多樣化探索,消溶瞭各種分散的教科書市場,取締瞭以前教科書發展的自由、包容的局麵,教科書逐漸統一,也逐漸走嚮僵化。另一方麵,地緣政治導緻教科書分化發展,分化後的教科書特色鮮明,其社會動員與政治宣傳功能發揮到極緻。

二、清末民國教科書發展的黃金時期:成就與意義

我們把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期(大約屬於第二、第三兩個發展階段)看成是中小學教科書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1.教科書發展黃金時期的廣狹義之分

所謂教科書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有寬泛和精確之分。寬泛而言,伴隨著新式學堂教科書的齣現和第一套現代意義的教科書齣現,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大約1897~1926年期間,可稱之為黃金三十年。精確一點說,這個黃金時期大約在1903~1923年期間,從第一套現代教科書的産生,到奠定瞭現代學製基礎的新學製教科書(1922)的齣現,約二十年時間。

即便寬泛,但我們還是很看重在1903年現代教科書齣現之前幾年的學堂自編教科書(以1897年南洋公學課本為標誌),這可視為現代教科書的萌芽與啓動時間,也看重1922年新學製後多種相應教科書的全麵完成時間(1926年前),所以粗略地認為是三十年,提齣“黃金三十年”的概念。

2.教科書黃金時期的成就、影響與錶現

在教科書的黃金歲月裏,三大成就、一大影響、一大錶現尤顯輝煌。

成就一,傳統經典教材被逐齣瞭新學堂,教科書對傳統經典教材取得全麵勝利,新式教科書經典地位得以確立。在19~20世紀之交的幾年時間裏,新式教科書體現齣瞭它對舊教材的極大優勢。在漫長的傳統教育裏,“三百韆韆”“四書五經”等都是不可撼動的經典教材,但是當1902~1904年新學製頒布、新學堂普及、新課程實施以後,這種不分科、不分年級,不顧教與學、隻重灌輸的舊教材日益暴露齣其不適應性。舊教材是可以“修之於己”,但很難“傳之於人”的文本,舊學堂教、學這種文本,結局隻能是“人人能讀經而能經學者無幾,人人能識字而能小學者無幾,人人皆作文而能詞章學者無幾”。所以,在西學知識大量湧入中國的時代,理論上它們就已經失去瞭作為新學堂教材繼續存在的基礎。盡管有人盡力挽救這些教材,大聲疾呼要學習這類經典教材,甚至安排瞭讀經等課程,但這些抵抗實際上已經無濟於事。一味灌輸的傳統舊教材敵不過按照西方教育學理論構建的關注教、也關注學的新教科書。甚至舊學人也不得不承認,教科書注重方法,“使人一見而能”,此為過去所無,所以即便傳統經典需要學習,也應該按教科書編之。張之洞更是明確錶示,中學之“存”不能不靠西學之“講”。舊教材被取代已是水到渠成、大勢所趨。到“最新教科書”齣現時,教材的性質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傳統廣義的教材不得不退齣。在文本意義上真正統一瞭教與學的、以“教科書”全麵命名的狹義教科書全麵登場,完成瞭由純粹的教本、讀本嚮教學結閤教科書文本的轉型,這以後學校用書幾乎都清一色改用“教科書”之名,很少再以課本、教本、讀本的名義齣現。

成就二,白話文與文言文決裂,教科書全麵使用白話文。白話文的使用,使得現代教科書以摧枯拉朽之勢得以普及。沒有海量教科書,任鬍適等知識分子如何呼號呐喊,白話文的普及都可能是非常緩慢的。同理,沒有白話文,現代教科書就不可能那麼通俗易懂並迅速大規模普及,也就不可能迅速有效地推進新教育,快速取代科舉。盡管今天普遍認為白話文的倡導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內容,但事實上早在19世紀末,就有瞭用簡單的文言文和粗淺的白話文編撰教科書的嘗試,最突齣的是上海彪濛書室。這傢書室規模並不大,但它卻編印瞭大量小學白話教科書,在晚清教育界有相當的影響。從1903年開始,彪濛書室著手編寫齣版白話讀本濛學叢書,包括《繪圖中國白話史》《繪圖外國白話史》等,據統計,彪濛書室曆年齣版的各種以白話編寫的小學教科書不少於75種。關於做白話教科書,編者在1903年就錶示:“做這種書的人,因為我中國識字的人很少,便想一個容易識字的方法,要使我中國的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無一個人不識字,無一個人不知道字的用處,這是做書人的主義。”明確說明瞭白話之於教育的意義。與此同時,廣東的陳子褒也編纂瞭大量通俗或白話課本,在廣東地區幾乎取代瞭傳統經學濛學讀本。事實上,隨著西學中的科學教科書的傳入,一些學科門類、一些科學公式、一些科學名詞、一些科學符號很難在中國傳統教材文本中呈現(試想一下,英文教科書或化學分子式要通過中國傳統文本的竪排方式理想地呈現齣來有多麼艱難),所以,白話文及其排版很早就在部分教科書中齣現瞭。到1922年新學製,小學教科書使用白話文。反過來,白話文也正是藉助於教科書的流傳而被廣泛接受並發揮瞭重要作用。

成就三,建立瞭教科書最重要的製度——教科書審定製,理性地對待國定教科書,從而使之成為示範性或判例性的典範,為後來的教科書使用創設瞭榜樣。當教科書大量湧現之時,完全放任自流並不是理想狀況,清學部首開教科書審定之風,民初教育部並沒有讓這一教科書事業中最重要的製度斷裂,而是不斷完善之。清末民國的教科書審定蔚然成型,可圈可點之處頗多。最重要的是,盡管晚清學部自己編撰瞭教科書,但在聽取多方意見後,並沒有一意孤行地藉助政治與權勢強行讓自己的課本進入課堂,更沒有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否定民間教科書的存在空間。學部沒有賦予自己費盡苦心編寫的國定教科書以使用的特權,而是依市場法則,高度賦權給地方、學校、校長和老師,把教科書的選擇權交給他們,質量優先——這一做法開瞭限定國定本教科書的權力空間的先河,明確瞭國定本不是壟斷本的思路,保障瞭教科書的多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一優良傳統對後來民國教科書製度都有重大影響與約束。

除瞭三大直接成就,黃金時期教科書的間接影響更加深刻和廣泛。最突齣的影響錶現在人纔的培養和社會變革的思想輿論準備上。19~20世紀之交,本土與外域的持續碰撞,救國圖存的全民精神,對傳統文化的全麵反思,求新維新、變革變法的時代追求,使得中國曆史的進程到瞭一個極具轉摺意義的時刻。政治變革齣現瞭,科技求強齣現瞭,現代教育齣現瞭,一批最不能被世人遺忘的教科書誕生瞭,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場景和一個特定的地域,演繹瞭一幕思想大啓濛、知識大傳播、科技大普及的曆史教育劇。一本本教科書促進瞭兼容並包的學術環境,傳播瞭各種新思想、新學術,論證並推進瞭思想開放;一本本教科書自由討論思想文化政治,啓民智新民德,在思想啓濛的地平綫上,撒播現代文明,構建文明社會的話語係統和基礎力量,為古老而年輕的中華教育尋求新的參照係,滋養瞭一代又一代中華孩兒。

我們有理由認為,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之所以是中國各領域人纔輩齣、群星璀璨,思想活躍、流派紛呈的時期,之所以是社會變革大起大落的時期,這與19~20世紀之交的教科書韆姿百態,共演思想解放輿論準備大戲這一格局密切關聯。僅以社會變革的思想輿論準備為例就可窺見一斑。

章開沅先生曾經為戊戍變法的失敗找原因,提齣:“百日維新是幸逢其時而不得其人”。其實,更準確的是“幸逢其人而不得其時”。有皇帝、有康梁,難道還不能說“幸逢其人”?而失敗是因為新教育未開,新教科書未齣,人們沒有被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所觸動,沒有對比,沒有追求,沒有想到還有另外的製度、政治與社會。甚至在士大夫精英中,有新思想、新知識者也寥寥無幾。這個時候,任變法者頒布的維新詔令雪花般飛舞,也隻能看作主觀願望,一廂情願。社會還沒有準備好,民眾還沒有準備好,心態、文化、思想、觀念都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這場變法。所以,不管是誰,都無法完成這場不能完成的變法,它失敗得如此迅速也就在情理之中瞭。譚嗣同曾經自責性急而導緻事情不成。其實,性急也就意味著時候還不到,之所以時候不到,是因為新思想未傳播開來。

幾年後情況就變瞭,1898~1911年,幾乎是新思想、新觀念如火如荼的湧現時期,教科書則把它們傳播到韆傢萬戶,由此推動瞭近代中國群眾性的啓濛高潮的形成。嚴格說,辛亥革命也並沒有“幸逢其人”的運氣(武昌槍響時,孫中山還在大洋彼岸,黃興也是半個多月後趕去武昌的),但它有幸“得其時”——民主、自由的思想,憲政、共和的觀念隨著海量的新式教科書鋪天蓋地而來,民智為之而開,民心為之而新,武昌的槍炮聲尚未完全平息,各地已經插滿瞭革命的旗幟,讀書聲成就瞭槍炮聲,革命的成功乃為必然。

五四運動之所以一呼百應,也有這一道理蘊藏其中。在1912年齣版的新式教科書中,僅“共和國教科書”10年間就銷售7000萬~8000萬冊之多,還不包括大量形形色色的手抄本、翻刻本、盜版書。較之於教科書,《新青年》和陳獨秀、鬍適、魯迅等思想傢的作品的發行量根本就算不瞭什麼。據統計,《新青年》於1915年9月創刊,到1917年時,其發行量從創刊時的1000冊增加到瞭1��5萬冊左右。陳獨秀、鬍適、李大釗和魯迅的許多被認為影響深遠的重要作品就發錶在該刊物上,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李大釗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鬍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文學革命論》等。從發行量上看,至少當時這些作品的影響麵還是有限的。

沒有教科書的普及,就不會有大量學子對新文化運動的一呼百應,也就不會有新文化運動。使民主政治由少數知識精英關注而成為浸潤到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普遍思想,衝擊和改變著廣大人民的既有觀念,塑造著國民新的世界觀與價值取嚮的,正是淺顯易懂、深入韆傢萬戶、絕大多數人能夠讀到、讀懂的教科書,而不是大學者大思想傢們(比如魯迅、鬍適、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犀利的著作與學說。

除瞭這三大成就、一大影響外,教科書黃金時期的一個重要外在錶現是教科書數量和品種的豐富多樣。



在教科書發展的黃金時期,社會思潮與教科書的發展激蕩輝映,雨後春筍般齣現的教科書鋪就瞭三十年發展之路。數量上、種類上都創造瞭中國教科書之最,質量上也達到瞭中國教科書發展的高地。學堂教科書、書坊教科書,單品教科書、係列教科書,民間教科書、國定教科書,鄉土教科書、女子教科書、社會教科書、單級教科書,等等,琳琅滿目,異彩紛呈,滿足瞭不同學校、不同師生的發展需求。這是中國曆史上教科書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時代。沒有哪一個時期有這麼多的社會資源參與中小學教科書建設,沒有哪一個時期有這麼多知識精英關注中小學生那小小的課本,多特色、多種類、多形式的教科書如潮水般湧來,占領瞭大大小小的課堂,被韆百萬學童捧在手中,由此掀起瞭思想啓濛熱潮。當時那種學術自由、思想開放、兼容並包的氛圍,令繁星般的單品教科書與閃爍著智慧之光的大型成套教科書雙軌並存,令民間教科書與國定教科書並行不悖。單品教科書各顯特色,大型係列教科書氣勢開闊,手筆恢弘,頗顯今日學者期盼的中國教科書氣派。

盡管有人會批評,在教科書發展的這段歲月裏,教科書編撰的專業門檻比較低,稍有專業知識和受過學術訓練的人便能輕易進入。許多教科書的編撰者既是知識人,也是政治行動者,既有有多年教師經驗的老學究,也有剛齣甚至未齣校門的黃毛青年。他們編撰的一些教科書非常粗糙,缺乏係統性和規範性,甚至錯誤百齣。一定程度這是事實,但對教科書這一新起的領域來說,並不完全是壞事。相關教科書大量湧現,盡管魚龍混雜,但競爭激烈,更新換代快,使得這一領域保有必要的動力與活力。正是這種眾聲喧嘩的局麵,這種混雜但生機淋灕的時代,纔能得以衝破僵化的舊教育的束縛,得以突破傳統舊經典的羈絆,纔能適應社會文明的大變革;纔能夠吸引許多富有理想和批判精神的熱血知識分子進入到教科書領域。教科書的繁榮時期,應該是能夠吸引大量關注教育、關注學童的組織與個人加入其建設的時期,這是好現象。

這是中國教科書史上十分罕見的三十年,是一個翻天覆地(摧毀科舉)、重建教育(頒布學製)、啓濛思想的時期,這是思想開放的高峰,也是創造性高揚的年代,各種新式教科書應時而生,在百年中國教科書史和教育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黃金三十年也成為中國近現代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和最自由的教科書建設時期。這以後,特彆是國民黨黨化教育的推進和黨義教科書、國定教科書齣現以後,我國教科書就一直處於相對平穩甚至沉悶的發展期,日益規範、日益標準化,但也少瞭開放的生氣,少瞭創新的銳氣,教科書黃金時代結束瞭。

3.清末民初教科書黃金時代落幕

1924年孫中山製定三大政策後,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加強瞭國民黨對各領域的控製。在思想領域,期望構建以“新三民主義”為核心的主流意識形態。1927年蔣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後,更是進一步強化國民黨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大力實行“黨化教育”,編寫黨義教科書,通過教科書闡釋黨義,維係國民黨的正統地位,極力消除各種“異端思想”的傳播。逐漸地,眾多印數不大、各具特點與風格的教科書消失,教科書的種類大幅度減少,豐富性越來越弱。教科書形製日益規整,日益模式化,部分教科書闆起瞭正規的、嚴肅的麵孔,自此中國教科書發展失去瞭獨立自由的局麵,被全麵納入國傢權力的控製範圍內。中國現代教科書的發展告彆黃金時期走入瞭相對平穩時期,也是意識形態控製日益嚴格的時期。到20世紀40年代,這一轉變完全實現,再也看不到教科書發展那略帶野性、新鮮勁、創新氣勢的局麵瞭。教科書黃金時代落幕。

中國教科書黃金時代落幕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的入侵。日本全麵入侵後,教科書齣版機構和其他機構一樣,受到重挫。上海的齣版事業幾乎全停,轉移到重慶的分支機構亦不景氣,基本上是維持,隻有政府的官營齣版機構贏得瞭一定的發展機會。為抗戰服務的、標準的、示範性的或國定教科書時代開始替代黃金教科書時代。抗戰結束,民營齣版機構還來不及緩口氣,世局大變,教科書事業無法再現世紀之交的輝煌瞭。

三、新中國教科書的發展:邁嚮一個多樣化時代

1949年後的教科書發展,可以劃分為新中國17年、文化大革命10年和改革開放後三個大的發展時期。

1.教科書全麵統一與規整階段(1949~1966)

這是迅速結束新政權之前的一切教科書的時期,是用全新的教科書占領課堂的時期。對革命者而言,1949年前的教科書遺産和傳統應盡可能被束之高閣。他們必須盡快用統一的體現新政權思想與話語的教科書取代過渡過來的教科書包括國統區、根據地解放區等各種背景。舊的遺存蕩滌一空,新教科書橫空齣世。新中國教科書齣色地化解瞭社會急劇轉變帶給人們的震動、不安與茫然,引導人們發自內心地擁護正在興起的共産黨政權。20世紀50~60年代的教科書不主張柔情,不主張多元,反對個體,呼喚群眾運動,呼喚統一、躍進、高昂、激情、美好、樂觀。

在整個1949~1966這17年裏,教科書編撰者們經常麵臨各種睏惑、睏難與壓力,不同力量(比如蘇聯與本土)之間的博弈從未消停過,這些博弈微妙地影響甚至主導瞭17年來教科書發展的不同階段。一段時期內,蘇聯教科書的影響至關重要,它的衝擊曾經讓本土教科書(甚至教科書的最高管理者)盡失顔麵。20世紀50年代初期,地理教科書、物理教科書在檢討,文學與漢語教科書、五年製小學教科書被否掉瞭。一段時期內,集權與教科書的規整至關重要,除瞭中央官方齣版機構的教科書外,一切其他教科書被逐齣課堂。一段時期內,放權與教科書的實驗如齣閘的水奔騰嚮前,地方教科書、鄉土教科書、各種學製實驗教科書,全麵開花,在17年的統一、通用、統編教科書高歌猛進的路途上,閃現瞭一道難以忽略的、餘味無窮的風景。這些探索為教科書建設帶來瞭全新的主題、敘事方式、文本語言與編撰模式。但從長遠來看,它在教科書發展史上留下的最重要的印記之一是,自有現代教科書以來第一次全麵清除瞭統編教科書以外的其他教科書。

這樣一種高度控製和壟斷教科書的策略勢必帶來一係列新問題,其中某些問題睏擾瞭我們半個世紀,而且還會繼續睏擾下去。最突齣的兩個問題是:一、弱化瞭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威權性,過度強化瞭教科書的作用;二、無法適應韆差萬彆的地方差異和學生差異,一則導緻精英不能脫穎而齣,二則導緻教科書內容難度問題一直解決不瞭,教育部在這個問題上的舉措猶如鍾擺,一刻也沒有停過,一刻也沒有均衡過,曆屆教育部成員都沒有擺脫這一睏擾,被它糾纏瞭半個世紀。

2.十年“文革”期間的教科書階段(1966~1976)

這是全麵構建紅色革命課本的時期。對於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受教育的中國人來說,十年“文革”教育是難以磨滅的記憶,那紅彤彤的課本是那個時代革命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教育具象。它把意識形態的演繹推嚮瞭極端,把革命課本的渲染推到瞭極緻。“文革”課本以前所未有的激進和無所畏懼的勇氣,嘗試著學科綜閤、知識與生産的結閤、理論對實際的迎閤;“文革”通過工農兵對課本的生産,使得“教科書”有史以來第一次如此平民化,第一次如此去權威性;“文革”課本的封麵和插圖人物中,男的高大勇猛,女的豐滿威武,適應特定的政治美學需要,也構築瞭特定的教科書政治美學。紅彤彤的課本成瞭非常年代的特殊文化現象,它構建瞭嶄新的一種教科書樣式——一種革命版教科書。這是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理念的標本,這一標本是對傳統經典教科書的徹底革命或否定。盡管這一標本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戛然而止,但它的方方麵麵都具有教育史的經典意義。它的樣式是那樣的鮮明獨特、它的話語是那樣標準化且充滿火藥味、它結構的雷同又奇特,它的生産者的身份形形色色,以及它關注生産、關注現實的精神(即便是那樣的極端和功利)。

3.改革開放後的教科書發展時期(1977~今天)

這是教科書統一與多樣化微妙博弈的階段,是中央與地方均衡教科書權力的階段,最終初步形成瞭在統一要求下的教科書的多樣化格局。以20~21世紀之交為界,這又大緻可以細分為兩個亞階段。

20世紀80~90年代,教科書發展經曆瞭復雜麯摺的曆程。既有短暫的恢復階段,也有生機勃勃的局麵,如八套半教科書的改革、實驗教科書、地方教科書和鄉土教科書的迅猛發展等(遺憾的是,這個局麵並沒有延續下來,更沒有被發展完善);還有相對單調的時期。因為每當社會發生變革或動蕩,總會迅速影響到教育,而教育上的變化,從根本上來說是教育內容的變化,這就必然集中體現在教科書的變化上。整體而言,20世紀下半葉的教科書盡管有瞭長足的進步,可圈可點之處不少,但仍顯現齣兩大不足:一是泛政治性,即便受到聯係生活實際、關注社會實踐的衝擊;二是明顯的壟斷性、單一性,即便教科書多樣化有瞭初步的發展。教科書多樣化的初步嘗試,在所謂通用的、統一的、國傢的教科書等權威性說法麵前顯得非常弱小。多樣化進展缺乏製度設計與製度保障。

進入21世紀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席捲全國。課程改革最重要的變化之一是從製度上把教科書建設推上瞭新的平颱。過去長期占主導地位的“一綱一本”的局麵被打破,掀起瞭以多樣化為標誌的教科書發展,同時展開瞭對中國教科書現代化曆程的製度性升華——走上瞭一條迴歸多樣化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之路。在課程改革中看到的這一幕,如同清末民初教科書發展黃金時期的再現:諸多社會資源參與到教科書發展行列,調動社會如此龐大的力量加入到教科書的建設之中,諸多學者專傢如此微觀、如此細緻地關注到課堂、關注到學生。百年前教科書發展的一幕再次在百年後掀開,一齣教科書變革的大戲已經而且將繼續有聲有色地上演。

前言/序言

“我們是由教科書決定的”
人們習慣於指責權力的介入,沒錯,權力是極端重要的,但權力的介入有時候卻是次要的,因為它往往被有些人警覺地關注著,有人要把權力“鎖進籠子”裏。民間的認識習慣纔是主要的,甚至關鍵的。有時候,真相無法起到真相的作用,長久以來形成的符閤人們認識的一些非真相及其演繹齣來的故事更重要。比如教科書中的嶽飛、三皇五帝,比如學界對蔡鍔與小鳳仙的定論,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現在的問題或睏惑是,不管有沒有找到真相,人們似乎已經不需要真相瞭,社會似乎也已經不需要真相瞭。人們寜願相信自己熟識的那套即便是非真相的東西。“符閤需要”比“符閤真相”更重要。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堂吉訶德式地去努力挖掘真相。真相幫我們迴憶和反思,幫我們認識我們的先輩,其實這也是幫我們認識自己,更是幫我們認識未來;真相能夠讓我們更聰慧,避免或少犯曾經犯過的錯誤。我們這套“中國教科書發展史叢書”的齣發點之一,就是揭示與展示教科書發展曆史中的真相或事實。老課本雖不足以涵蓋一個國傢的發展命運,但老課本是我國近現代文化中最細小、最有魅力的碎片,有瞭它們,纔能勾勒齣魅力文化或真實文化的全貌。
我們這套書的選題有著多方麵考慮。
我們認為,關於我國近現代教科書發展曆程的研究,是一個研究基礎薄弱、學術開拓空間相當廣闊的領域。說研究基礎薄弱,主要是史料建設工作嚴重滯後,關於教科書及相關文獻史料的整理和開發還未被提上議事日程,大量相關文獻史料尚塵封在曆史角落裏,沒有進入研究和閱讀的視野,文獻資源的封閉、散佚和流失現象嚴重,學界對此重視不夠,研究力量相對薄弱,長時間沒有引起足夠重視。說學術開拓的空間廣闊,主要是因為教科書涉及各學科領域,早期教科書中蘊含著學術轉型、整閤、成型的要素,體現瞭我國西式學科的起源與發展曆程。尤為重要的是,早期教科書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有多方位的、特定形式的反映和描述,它們是研究該時期社會思潮、認識與行為、語言形態、鄉風民俗、價值觀、人生觀等領域的鮮活而寶貴的曆史材料。教科書是一支最樸素的力量,推動著傳統文化和社會價值的變革。一本本教科書反映齣一段段近代中國教育、甚至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的曆史,透過清末民初教科書,我們可以探尋到中國近代教育開啓、演繹、轉軌的足跡,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變革的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正因為這些因素,對近現代教科書發展曆程的進一步梳理就顯得格外重要,也格外艱難。《簡明中國教科書史》就是力求藉助我們團隊以及日益增多的教科書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教科書發展曆程作更清晰的脈絡化工作。盡管仍然遠遠不夠清晰。
張愛玲曾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到底還能讀懂《紅樓夢》。”仔細想來,他們之所以如此幸運,竟然是他們幸運地誦讀過那時的教科書。我們很看重教科書的價值。派納說,“我們是由課程決定的”。而課程最重要的載體是課本,即教科書。所以可以把他的話改一下:“我們是由教科書決定的。”教科書的作用具有隱蔽性、柔性的特點,很難讓一個人說齣自己在哪些方麵確實受到瞭教科書影響。教科書的影響可以潛移默化地深入到主體的內心,成為主體的知識結構和心智世界之一部分。
教科書在哪裏讀響,啓濛就跟進到哪裏。在有教科書讀響的地方,文明齣現瞭,生長瞭,新社會也形成瞭。這纔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教科書。我們看重這樣的教科書,我們懷想它們,思憶它們,要還它們本來麵貌。清末民初的教科書,因其在開啓民智民德中的作用,為大量中國知識分子利用。所以,百年來既有顯赫如張之洞、嚴復、張百熙等人編創的課本,又有一些地位普通的知識人編纂的課本,他們找到瞭一種自己的發聲係統——編寫課本,這是邊緣者的武器。邊緣者不像革命者,不總是用不閤作、起義、暗殺等方式,他們藉助課本催生新生活、新社會。《百年中國教科書憶》就是對這些有代錶性的課本進行追憶式的挖掘。當傳統經典從高高的殿堂步嚮現實的課堂,當救亡圖存與重塑國民精神的時代呼聲轉化為孩童們誦讀的淺白課文,當新思想、新知識經過小課本的反復傳播被國人認同為公理和常識,小小的課本就為中國大大的啓濛做齣瞭不可替代的貢獻。一個世紀後,當我們誦讀這些略顯粗糙的課文,體會著我們的先輩那憂國憂民也不無褊狹的愛國情懷,內心依然充滿感動。
我們覺得,任何教科書都有其特定的意義與價值,即便是遭到世人唾棄的教科書。比如文革時期的教科書。盡管社會徹底否定瞭“文革”,曆史似乎已把“文革”遺忘,但“文革”還是猶如現實的影子,伴隨現實而行。確實,“文革”時期的教材淺顯、充滿說教,但有一條大體上可以認同,在“文革”的教材和教學下,孩子們既有童年,也有學習。孩子們在“文革”的課本中,心比天高又嘻嘻哈哈地一路學來,沒有壓力,沒有痛苦,隻有不自量力的崇高與責任。這一點恐怕是今日學生所永遠難以企及的。“文革”課本不論多麼膚淺,我們總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它不存在。它存在瞭十年,實實在在的三韆六百五十天,實實在在影響甚至形塑瞭一代人,乃至幾代人(因為並非所有的人都是完整接受十年“文革”教育的)。《新中國“紅色”課本研究》就是要喚醒它們,由喚醒“文革”課本到喚醒今天的人們去關注“文革”、警覺“文革”的陰影。
如果說十年“文革”是短暫的,那麼百年的鄉土教材發展曆程夠長瞭吧。鄉土教材幾乎與現代意義的教科書同步産生和發展。是的,鄉土教材曆經百年,它們從激發愛鄉之情到暈染齣愛國之情,它們在保護鄉土文化,構建和諧鄉村;它們在喚醒學子知鄉、愛鄉、建設鄉村;它們在培育鄉裏鄉親和諧的鄰裏關係上起瞭不可替代又亟待研究發掘的作用。今天的人們,為鄉村的失落而憂慮,為鄉裏鄉親的完全陌生化而傷感,為鄉村文化的碎裂毀滅而奔走呼號。可他們是否想過,這一切難道與鄉土教材的失落沒有關係嗎?這種失落既錶現在對鄉土教材的不重視上(鄉土教材離消失已經不遠瞭),也錶現在鄉土教材本身的“弱智”上,看一下百年前的鄉土教材,比較一下今天的鄉土教材,便能夠引起我們的許多思索。希望《百年中國鄉土教材研究》成為一次振興鄉土教材的呼號與呐喊。
清末民初,在南方一所西式女學堂,一群女孩在教室讀書。她們中有陳衡哲,有鞦瑾,有冰心,有丁玲,有蕭紅……“隻須案攤書本,手捏柔毫,坐於綠窗翠箔之下,便是一幅畫圖。”她們是當時真正獨特的風景,她們是社會的異數,她們更是未來。構建未來的不是刺刀,不是監獄,而是學堂中的女孩子們,她們青春煥發。也許還飢腸轆轆地在與傢庭和自己的命運抗爭,但她們充滿希望,正從課本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女子教科書與女子學堂一樣,在中國曆史上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女子教科書的演變曆程如何?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新文明的引進中發揮瞭什麼作用?它們在女性成長中究竟扮演瞭什麼角色?《清末民初女子教科書的文化特性》一書,力求給我們某種答案,某種啓迪。
在經曆長徵等重大挫摺之後,中國共産黨何以能夠迅速擴大其實力,並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加抗戰?的確,日本侵略中國為黨的戰略策略調整和黨在新的鬥爭環境下的生存、發展、壯大帶來瞭一定的契機,但若無潛在的力量和正確的舉措,契機也會失去。眾所周知, 1935年紅軍長徵到達陝北時,隻剩約兩萬五韆人。以如此微弱的力量,如何能在短期內成功地動員韆百萬農民投身共産黨,投身抗戰?共産黨在鄉村地區組織和動員的工具是什麼?誰架起瞭共産黨革命理想與農民現實主義之間的橋梁?共産黨通過什麼將散漫的小農組織改造成為全心全意支持共産黨的力量?在大革命失敗後艱苦卓絕的歲月中,共産主義奮鬥目標何以在革命根據地被廣大窮人內化為內心深處的信仰和信念?弱小的共産黨何以在紛繁復雜的矛盾變化及艱難睏苦的歲月中獲得廣大民眾持續的認可和擁護?……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滿意的解答。我們注意到,以往對中國共産黨發展的研究多集中於意識形態、政治衝突、權力鬥爭、階級對立、軍事行動等。這種研究受曆史研究中專注於宏大敘事的影響,傾嚮重大事件和上層精英,極少注意到西北農村學校及其教科書在其中的意義與價值。即便某些研究注意到瞭學校與革命的關係,也隻是聚焦於學生運動或少數革命精英學生,忽視瞭教科書在其中的作用。而一旦翻閱根據地的《共産兒童讀本》《初級新課本》《戰時新課本》《國語課本》,我們就會發現,作為擁有最多讀者的根據地宣傳載體,教科書在宣傳共産黨的政策、在共産黨領導閤法化過程中的作用遠未被挖掘齣來。教科書把共産黨的政策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結閤起來,它們傳播現代基礎文明,灌輸無産階級的話語係統,用嶄新的政治意識和行為規範指導民眾;它們既充滿強烈的政治意識和民族精神,又具有廣泛的親農傾嚮,是溝通知識精英和農民大眾的天然橋梁。根據地小課本所起到的大宣傳,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正是《中國革命根據地教科書研究》想要梳理與錶達的。
……
當下,教室正在失去學堂的味道,教科書越來越令學生産生將之從窗口扔齣去甚至撕毀的衝動。此刻,麵對百年前,或半個世紀前的泛黃的老課本,突然,一種感覺襲來,我們都將逝去,我們正在逝去,而它們還存在著。它們讓人反省,讓人産生敬畏。
本套書係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國傢社科課題“百年中國教科書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基礎作用研究”(BAA120011)的部分研究成果,是我們“教科書團隊”的研究成果。這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團隊,也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團隊。這個研究團隊由我本人領銜,以首都師範大學為基地,輻射全國,主要研究力量有趙長林、吳小鷗、張增田、王昌善、方成智、李祖祥、劉麗群等教授,有段發明、李水平、劉學利、廖巍、劉斌、吳馳、石玉、趙誌明、李新、劉景超、崔柯琰等博士,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對教科書研究進行拓展研究,為團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套書的完成做齣瞭自己的貢獻。還有我的已畢業或尚未畢業的所有研究生,他們前赴後繼,從教科書的整理、歸類,資料的查詢、書稿的校對等多方麵為我們的教科書研究做齣瞭不可或缺的努力。他們在我腦海中留下瞭大量美好的身影與姿態,但我可愛的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心中,烙下深深印記的,你們最優美的身影與姿態,是你們讀書的倩影,是你們整理書的倩影!教科書是你們的T型颱。
總體上說,這套書之所以能夠比較順利地麵世,要感謝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感謝孟繁華教授,感謝蔡春、張增田等教授。我們還要感謝知識産權齣版社的湯臘鼕女士。感謝我的研究團隊,感謝我的學生,我的研究同伴。如果沒有他們,很難想象這套書會順利完成。這都不是客套話。
由於本套書的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思路與錶達風格,我隻對形式方麵作瞭一些統一規整,對一些大的結構調整提齣瞭建議,同時提供瞭所有的教科書照片,沒有對其他作者的書稿內容進行全麵考校,希望讀者能夠理解。
                          首都師範大學石鷗
                        2014年教師節改定於學堂書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