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科學史 第五捲 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

劍橋科學史 第五捲 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瑪麗·喬·奈 編,劉兵,江曉原,楊艦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2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7228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剑桥科学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7
字数:8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汲取科學滋養,培養科學精神,就讀《劍橋科學史》
  亙古未有的科學通史,顯現科學的曆程中每一處動人的風景
  時間跨度大、緊跟時代發展(從古希臘兩河文明到21世紀初),吸收瞭更新鮮的史料、編史方法和編史成果。將學科史、思想史、製度史、社會史融於一爐,觀念論、社會建構、女性主義的觀點四處閃爍,綜閤瞭目前國際科學史界新的成就。
  與劍橋大學齣版社同步齣版
  作為劍橋大學齣版社的《劍橋史》係列,也作為科學史的一部通史,8捲本《劍橋科學史》在科學史著作中無疑具有王者地位,由大象齣版社與劍橋大學齣版社同步齣版。
  原版作者陣容強大,中文翻譯隊伍一流
  原版作者陣容強大,都是科學史研究的一流學者;中文翻譯隊伍是國內科學史界的傑齣人物。中文版盡得原著精髓。
  一套40年不過時的書
  對於專業研究者,這套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書,而且40年內不會過時;對於非專業研究者來說,這是目前理解科學發展,培養科學精神的著作,它豐富而有趣的內容,獨特而新穎的觀點,一定能讓你不忍釋捲。

內容簡介

  《劍橋科學史 第五捲 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是關於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結束這段時間的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的敘述性和闡釋性的曆史。撰稿者們在其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均為世界級的帶頭學者。通過利用科學史研究中新的方法和成果,他們采用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研究的研究方式,為物理科學和數學科學在公眾文化、學科組織和認知內容方麵的發展提供瞭非同尋常、內容廣泛和全麵的洞見。本捲所研究的科學學科,包括物理學、天文學、化學、數學,以及這些學科嚮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計算科學和生物醫學科學方麵的延伸。作者們考察瞭科學的傳播和科學的發展,分析瞭在日常的科學實踐中儀器、語言和圖像的作用,仔細研究瞭科學“革命”的主題,並考察瞭科學與文學、宗教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者簡介

  瑪麗·喬·奈,是俄勒岡州科瓦利斯(Corvallis)的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曆史學與人文學教授,科學史學會前任會長。因其在化學史研究中的傑齣成就,在1999年她獲得瞭美國化學學會德剋斯特奬(Dexter Award)。

  譯者簡介:
  劉兵,現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10餘所高校的兼職教授或名譽教授。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與藝術專業委員會(籌)主任,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綜閤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物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史、科學文化傳播,具體研究方嚮,涉及物理學史、科學編史學、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科學與藝術、科學與性彆等。

  江曉原,1955年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

  楊艦,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副所長。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科技史及中日比較科技史研究。著有《近代中國における物理學者集団の形成》、《曆史上的科學名著》、《科學技術史21講》等。






目錄

插圖目錄
撰稿人簡介
總主編前言
緻 謝
導論 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
瑪麗·喬·奈
第一部分 1800年以後物理科學的公共文化
1 科學方法論:物理-數學科學的模式
南希·卡特賴特 斯塔西斯·普西洛斯 哈索剋·張
數學、科學和自然
實在論、統一性與完備性
實證主義
從證據到理論
實驗傳統
2 19世紀和20世紀物理科學與西方宗教的交匯
弗雷德裏剋·格雷戈裏
世界的多元性
世界的末日
唯物主義的含義
從對峙到和平共處再到重新結盟
當下人們關心的問題
3 一個被扭麯的故事:19世紀和20世紀物理科學中的女性
瑪格麗特·W.羅西特
先例
偉大的特例
知名度略遜一籌的婦女
普通婦女--為齣路而戰
女子學院--婦女自己的世界
畢業後的工作、(男性)導師與實驗室的使用
和平與戰爭時期的"男性"工作和"女性"工作
科學的婚姻與傢庭
不被充分承認
二戰之後與"婦女解放運動"
社會性彆成見的興起與打上性彆烙印的課程設置
4 科學傢與他們的公眾:19世紀的科學普及
戴維·M. 奈特
讓科學變得可愛
心智的徵程
通通讀完
水晶宮
教會的科學
深入空間和時間
跨越邊緣
第二種文化?
高人一等的談話作風
神跡奇事
5 文學與現代物理科學
帕梅拉·戈森
兩種文化:橋梁,壕溝以及其他
曆史上文學與牛頓科學的相互關係
1800年之後的文學和物理科學:形式與內容
文學與化學
文學與天文學、宇宙學和物理學
跨學科的角度和學識
科學史中的文學與現代物理科學
文學與現代物理科學:新形式和方嚮
第二部分 科學學科的建設:場所、設備和交流
6 數學學派、團體和網絡
戴維·E. 羅
教科書和情境
研究成果和交流的轉換方式
德國數學研究學派
其他國傢的傳統
哥廷根的現代數學團體
冷戰及冷戰後的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研究
7 工業、研究與教育的關係
特裏·希恩
德國:一個多相融閤的範式
法國:一種同質性範式
英國:一個不確定的例子
美國:一個多態性的事例
西西弗斯的石頭
8 重鑄天文學:19世紀和20世紀的儀器及應用
羅伯特·W. 史密斯
位置天文學
不同的目標
揭示電磁波頻譜的秘密
進入太空
極大科學
9 化學的語言
貝爾納黛特·邦索德-樊尚
1787年:一麵設計未來的"自然之鏡"
1860年:平息化學團體爭論的會議
1930年:用實效的規則來製約混亂
朝嚮實用主義的智慧
10 20世紀物理學的意象和錶象
阿瑟·I. 米勒
20世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思維實驗
可視圖像的類型
1913~1925年的原子物理學:可視化的喪失
1925~1926年的原子物理學:可視化對可視性
1927年的原子物理學:重新定義可視性
核物理:一條新的可視性綫索
物理學傢再次錶述
數據的深層結構
可視意象和科學思想史
第三部分 化學與物理學:20世紀早期的問題
11 生命科學中的物理科學
弗雷德裏剋·勞倫斯·霍姆斯
17、18世紀物理科學在生物學中的應用
18世紀的化學和消化
19世紀消化和血液循環的研究
呼吸研究的轉變
生理學和動物電
12 化學原子論與化學分類
漢斯-維爾納·許特
化學原子對物理原子
原子與氣體
計算原子量
化學分類的早期嘗試
類型與結構
同分異構體與立體化學
分子式與模型
周期係與化學中的標準化
兩種類型的化學鍵
13 化學結構理論及其應用
艾倫·J. 羅剋
早期結構論者的觀點
電化學二元論與有機基
化學類型論
化閤價和結構理論的齣現
結構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結構理論的應用
14 輻射理論與實驗:從托馬斯·楊到X射綫
洪性旭
光的波動說的興起
新型輻射和連續光譜概念
光譜學和光譜分析的發展
光的電磁理論和X射綫的發現
光學的理論、實驗和儀器
15 力、能量與熱力學
剋羅斯比·史密斯
熱的機械值
能量科學
電磁場能量
重建能量物理學
16 19世紀的電學理論與實踐
布魯斯·J. 亨特
早期的電流研究
法拉第和韋伯的時代
電報和電纜
麥剋斯韋
電纜、發電機和燈泡
麥剋斯韋派
電子、以太和相對論
第四部分 20世紀原子與分子科學
17 量子理論和原子結構(1900~1927)
奧利維耶·達裏戈爾
作用量子
量子的不連續性
從早期的原子模型到玻爾的原子
愛因斯坦和索末菲與玻爾理論
玻爾的對應原理與慕尼黑模型
危機和量子力學
量子氣體、輻射和波動力學
最終的綜閤
18 放射學與核物理學
傑夫·休斯
鐳的放射性與鐳的"政治經濟分析"
建製化、集中化和專業化:學科的産生(1905~1914)
"一種朦朧的怪異?"放射學的重組(1919~1925)
工具、技巧與規範:爭論(1924~1932)
從"放射學"到"核物理學":學科的轉變(1932~1940)
核物理學與粒子物理學:戰後的分化(1945~1960)
19 量子場論:從QED(量子電動力學)到標準模型
西爾萬·S. 施韋伯爾
20世紀30年代的量子場論
從π介子到標準模型:粒子物理學的概念發展
誇剋
規範理論和標準模型
20 20世紀的化學物理學和量子化學
安娜·西濛斯
量子化學史的時期與概念
量子化學的齣現與簡化論的問題
量子化學形成的國傢背景
作為學科的量子化學
量子化學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價值
21 等離子體與固體科學
邁剋爾·埃剋特
史前史:情境對概念
二戰:一個重要的轉摺
發展時期(1945~1960)
鞏固和分歧
科學增長的模型
22 高分子:其結構和功能
古川安
從有機化學到高分子
物理學意義上的高分子
探索生物高分子
蛋白質結構:馬剋的聯係
雙螺鏇之路:西格納的聯係
第五部分 18世紀以後的數學、天文學和宇宙學
23 幾何學傳統:19世紀的數學、空間及理性
瓊·L. 理查茲
18世紀背景
幾何學與法國革命
幾何學與德國大學
幾何學與英國通識教育
歐氏幾何與非歐幾何
幾何學的變遷(1850~1900)
24 在嚴密與應用之間:數學分析中函數概念的發展
傑斯珀·呂岑
歐拉的函數概念
被物理學支配的新函數概念
狄利剋雷的函數概念
擺脫代數的普遍性--進入嚴密
令人不快的函數普遍性
"函數"
微分方程的廣義解
分布:泛函分析介入
25 統計學與物理學理論
西奧多·M. 波特
統計思想
誤差定律與變異定律
力學定律與人類自由
規律性、平均值與係綜
可逆性、循環及時間的方嚮
19世紀末的偶然性
26 太陽科學與天體物理學
約安·艾斯伯格
太陽物理學:早期的現象學
天體光譜學
太陽建模的理論討論:熱力學及星雲假說
恒星光譜學
從舊天文學到新天文學
20世紀的恒星模型
27 關於空間和時間的宇宙學與天體演化學
黑爾格·剋拉格
19世紀的遺産
1925年以前的星係和星雲
宇宙學的轉變:廣義相對論
一個膨脹的宇宙
非相對論的宇宙學
伽莫夫的宇宙大爆炸
穩恒態的挑戰
射電天文學及其他觀測結果
一個新的宇宙學範例
1970年以後的發展
28 關於地球的物理學和化學
內奧米·奧雷斯剋斯 羅納德·E. 德爾
地球研究中的傳統和衝突
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大陸漂移
地質學的客觀探討
現代地球科學的齣現
認識和製度上的強化
第六部分 20世紀末的問題和希望
29 科學、技術和戰爭
亞曆剋斯·羅蘭
政府資助
機 構
武器裝備的質量改進
大規模的、可靠的標準化産品
教育和培訓
保 密
政治聯盟
機會成本
軍民兩用技術
道德問題
30 科學、意識形態與國傢: 20世紀的物理學
保羅·約瑟夫森
蘇聯的馬剋思主義與新物理學
雅利安物理學與納粹意識形態
科學與多元論意識形態:美國個案
大科學與技術的意識形態意義
作為意識形態與知識核心的國傢實驗室
31 計算機科學和計算機革命
威廉·艾斯普瑞
1945年以前的計算機器和技術
為冷戰設計計算係統
經營策略和計算機市場
計算技術:作為一門科學和一門專業
計算機革命的其他方麵
32 物理科學與醫生的視野:正在消失的學科界綫
貝蒂安·霍爾茨曼·凱維勒斯
CT在理論與醫學學科中的起源
CT在私人産業中的起源
從核磁共振到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與市場
醫學成像的未來
33 全球環境變化與科學史
詹姆斯·羅傑·弗萊明
啓濛運動
人文學與科學的變化:美國個案
氣候改變的科學理論
全球變暖:早期科學著作與公共事務
全球變冷,全球變暖
專名索引
人名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1】
  導論
  現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
  瑪麗·喬·奈
  從啓濛運動到20世紀中期這一現代曆史時期,通常被稱為是一個科學時代,一個進步時代,或者用奧古斯特·孔德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實證主義的時代。
  《劍橋科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的第五捲,主要是關於19世紀和20世紀這段時期的曆史,在這段時期,數學傢和科學傢們抱有一種樂觀態度,目標是為瞭獲得一種理性的、嚴格的科學理解(它是準確的、可靠的和普適的),而確立概念基礎和經驗知識。這些科學傢們批評、擴充並改造瞭他們已掌握的知識,他們期望其後繼者們也能夠如此。現在大部分數學傢和科學傢仍然堅持這些傳統目標和期望,以及現代科學所認同的這種樂觀態度。
  通過對比方法,20世紀晚期的一些作傢和評論傢將20世紀這些走下坡路的年代描述為後現代和後實證主義時代。他們之所以這樣描述,一方麵是因為他們認為將曆史描述為基於科學方法和價值觀的進步和改進,並沒有一種可接受的宏大敘事。另一方麵,他們認為在認識與文化方麵應嚴肅地對待主觀性與相對主義,因此破壞瞭將科學知識作為可靠與有特權的知識的斷言。
  【2】科學史學傢們通過在學科、方法、主題和解釋方麵極大地擴展他們的研究工具,從而著手解決這些20世紀晚期的問題。大部分科學史學傢開始相信,並沒有一種統一的、基於有關科學的"邏輯"或"方法"之假定的科學史。一些曆史學傢得齣結論:不再有關於科學的宏大敘事("那種科學史")("the history of science")存在的餘地,甚至不再有單一科學學科(如"化學史")的曆史。結果,科學史方麵的大量近期論著突齣關注的,是關於科學實踐、科學爭論和在非常局域的時間與空間中的科學學科的曆史。
  此外,一些宏大敘事也在堅持,例如像20世紀90年代齣版的非常成功的諾頓科學史叢書(每本都是一位作者),包括《諾頓化學史》(The Norton History of Chemistry)和《諾頓環境科學史》(The Norton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其他一些綜閤性曆史的例子,包括對於20世紀物理學的研究,像黑爾格·剋拉格的20世紀物理學史和約瑟夫·S.弗呂東關於化學和生物學相互影響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曆史。
  《劍橋科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第五捲各章說明瞭多種研究和解釋策略,這些策略在整體上錶明瞭在科學史與對於來自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研究的解釋和洞察力的科學元勘(science studies)之間富於成果的的互補性。
  應注意到,在本捲的任一章中,都把傳記類型的曆史排除在外,沒有重點描述曆史學傳記流派,盡管某些個人通常會顯得很突齣,這也不令人驚訝。在這些人物中,就包括像威廉·惠威爾、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威廉·湯姆森 (開爾文勛爵)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此外,所有各章也沒有特彆專注於一個國傢,因為《劍橋科學史》書係的第八捲詳細敘述瞭在國傢和國際與境下的現代科學。 【3】在本捲中,大部分作者對於他們的主題所提供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的敘事,這就嚮讀者暗示瞭21世紀的科學史學傢們對非西方文化中的現代科學傢和科學論著仍有眾多可寫作的內容。
  一些共同的主題和解釋框架貫穿於本捲,我們將在以下詳述。在所有的主導主題中,最顯著的主題或許是曆史學傢們持續專注於托馬斯·S.庫恩對於日常科學與科學革命的特徵描述。曆史學傢根據逐步演進或突變的革命來解釋科學傳統和科學變革的選擇,仍然在科學史的解釋框架中處於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
  1800年以後物理科學的公共文化
  本捲的第一部分關注的是現代物理科學和數學科學的公共文化,並著重強調瞭歐洲和北美國傢,直到20世紀早期,這些國傢的物理科學纔在很大程度上被建製化。
  南希·卡特賴特、斯塔西斯·普西洛斯和哈索剋·張說明瞭現代哲學作傢和科學實踐者希望通過定義和使用"科學方法"實現的各種期望,無論這些"科學方法"在規範和實際運作方麵是歸納的還是演繹的、是經驗主義的或是唯理論的、是實在論的還是約定主義的、是有理論負載的還是測量依賴的。就像是弗雷德裏剋·格雷戈裏在宗教與科學交匯方麵的討論,閤著者注意到對於許多科學傢(例如,1900年前後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或2000年前後的史蒂文·溫伯格)來說,關於世界的數學結構的畢達哥拉斯式的信仰的重要性,或者是溫伯格所宣稱的與"一些事物像我們知道的其他事物一樣真實"那些種類定律的重要性。
  像戴維·M.奈特在他的關於科學傢及其公眾的論文中一樣,格雷戈裏描述瞭一個19世紀的歐洲世界,【4】在這個世界中宗教與科學在日益世俗化麵前被認為是相互協調的。在科學知識分子當中,威廉·惠威爾幾乎獨自站在宗教立場上反對世界多重性(the plurality of worlds)的假設。詹姆斯·剋拉剋·麥剋斯韋、威廉·湯姆森和詹姆斯·湯姆森兄弟、路易·巴斯德和馬剋斯·普朗剋都發現,一旦科學唯物主義的極端敘述被消除瞭,科學與宗教就是相互支持的。格雷戈裏注意到一個似乎矛盾的論點,即科學傢與神學傢都相信自然現象背後都存在著基礎性原理,但在如何適當說明這些原理方麵又總是無法一緻。
  格雷戈裏還注意到在對科學傢團體的成員資格方麵都存在著性彆歧視的問題上,宗教與科學之間的聯係。這一主題在瑪格麗特·W.羅西特關於女性被排除在科學教育和科學組織之外的曆史中有所敘述。與男性相比,盡管涉足物理科學領域的女性寥寥無幾,但瑪麗·居裏確是所有最有名的科學傢之一。在日本、美國、英國和德國之外,目前女性物理學傢在其他國傢的比例相對較高。但這個事實並不是說明在一些國傢,女性所獲得機會的程度就像是大學教育者的被性彆式地無産階級化(gendered proletarianization)那樣高。
  羅西特提到的一些女性科學傢也齣現在奈特對科學普及化的討論當中,這並不是因為女性在公共場所的演講,例如英國皇傢學院(the Royal Institution)的星期五之夜講堂,而是因為她們正在寫作越來越多受到讀者廣泛喜愛並取得商業成功的書籍,例如簡·馬爾塞的《化學的對話》(Conversations on Chemistry,1807)和瑪麗·薩默維爾的《物理科學的聯係》(Connexion of the Physical Sciences,1834)。
  同帕梅拉·戈森一樣,奈特也注意到化學科學對19世紀早期的想象力的特彆普及性,這種普及性在隨後幾十年被地質學所超越。19世紀初,光、熱、電、磁以及新元素(化學的所有部分)的發現,引起瞭極大關注。在19世紀末,"輝光"、"陰魂敲桌子嚮人傳話"(table rapping)以及可以用來看穿人體的X射綫引起瞭更大的關注。
  在20世紀,我們開始熟悉科學與人文這"兩種文化"之分化的觀點。奈特與戈森使我們注意到許多創作文學作品和詩歌的科學傢(其中包括戴維、麥剋斯韋、C.P.斯諾、普裏莫·萊維、卡爾·薩根和羅阿爾德·霍夫曼),以及一些研究科學的小說傢和詩人--他們將科學元素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中(像瑪麗·雪萊、納撒尼爾·霍桑、埃德加·愛倫·坡、亞曆山大·S.普希金、奧諾雷·德·巴爾紮剋、埃米爾·左拉、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曾受過科學教育的小說傢H.G.韋爾斯反復齣現在本捲的各章之中。從喬納森·斯威夫特、威廉·布萊剋再到布萊希特·貝托爾特和弗裏德裏希·迪倫馬特,這些科學傢及其作品齣現在公共文化的文學和藝術産品之中。
  【5】
  第二部分
  科學學科的建設:場所、設備和交流
  如果自然哲學、自然神學、化學哲學和博物學是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興起的知識淵博者的探究領域,那麼科學專業性在19世紀已擴展到學科邊界,並且在學校、學會和官僚機構齣現瞭職業"科學傢"(該英語術語由威廉·惠威爾於1833年創造)。學科建設的復雜性在過去幾十年引起瞭科學史學傢的極大關注,正如研究學派和研究傳統的建設一樣。
  在各個科學學科之中,數學至少從孔德時代就已被認為是一種基礎性的科學。正如戴維·E.羅指齣,許多數學傢和數學史傢從沒有懷疑過數學知識的纍積性及其對柏拉圖式永久真理領域的反映。但數學也是一種智力和社會行為,並産生知識,有時它通過明顯的革命性突破産生知識,就像是格奧爾格·康托爾的集閤論,但它也通過持續的大學講座筆記、範式性的課本和研究刊物的普通創作方式産生知識。正如羅指齣,其結果一直是"大量的廢棄材料"、變革、再發現以及對長久拋棄的方法和概念的改造。
  羅特彆堅持科研討論會以及口頭知識傳授在現代數學史上的重要性,這種傳統於19世紀早期就在小型的德國大學城鎮紮根瞭。這些活動帶來瞭有著智力取嚮並忠於特定導師的非正式團體的産生。國傢差彆也存在,例如像在英國的混閤數學(mixed mathematics)的特色傳統。
  國傢差彆是特裏·希恩研究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工程教育、研究能力與工業績效之間關係的核心。希恩采用一種非無可爭議的立場,認為這些國傢的經濟成功一直有所不同,而且它可能與科學教育的目標和結構相互聯係。然而,羅強調德國齣現的新人文主義學識特彆反對後拿破侖時代德國人所稱的法國"學校學習"("school learning"),希恩強調德國科學教育和研究與德國工業需要之間的成功結閤,到19世紀末尤其是在機械學、化學和電學領域。
  學科建設的核心不僅僅是學科的場地和空間,而且是一係列的工具和交流方式,【6】從而定義並劃分齣一種知識領域。羅伯特·W.史密斯對天文儀器的分析,注意到瞭在種類和規模方麵的驚人變化,它們在天文學史中留下瞭標記,從硃塞佩·皮亞齊使用地平經緯儀於1801年發現一顆小行星開始,一直到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問世。史密斯明確指齣,光學和射電望遠鏡的改進通常是齣於自身的目標,而不是作為解決理論問題的方法。在19世紀,天文學對曆史學傢所描述的精密測量的迷念(obsession with precision measurement)做齣瞭相應的貢獻。
  與20世紀其他科學學科一樣,天文學的花費與贊助在二戰後變得力度更大。像核物理學傢一樣,天文學傢發現他們在新型的組織中工作,例如國際大學聯閤會(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onsortium),他們與工程師、機械師、物理學傢和化學傢們一起閤作。像小型組織一樣,在大型組織之中,科學傢的交流模式對學科認同和差彆以及原初工作的實現變得至關重要。
  貝爾納黛特·邦索德-樊尚論述瞭在現代化學中交流模式和科學語言的建構,而阿瑟·I.米勒在現代物理學中強調瞭圖像與錶示法的變化,說明瞭語言與圖像如何作為手段和工具來錶達理論、做齣預言和發現,以及建立團體認同。
  然而,一些語言和圖像在目的和內容上隨著時間會齣現很大變化,但其他一些語言和圖象則保持不變。一群法國化學傢於1787年為新的反燃素化學令人矚目地創造瞭一種閤成的(artificial)和帶有理論負載的語言,正如邦索德指齣,這種雙名名稱將是化學分解操作的一種鏡像。該形式主義和操作主義方案很快取得瞭成功,盡管外國化學傢對法語的反對以及藥劑師和技工對這些理論名稱的反對,因為他們更習慣於使用曆史性和說明性的名稱。後來的化學命名方案在設計上被證明更加閤乎常規和務實,因為它們更具有國際性和共識性。
  米勒關於物理學中的視覺圖像史類似於科學傢當中的一種爭議和摺中。在這種曆史中,米勒區分瞭來源於直覺的視覺圖像(直觀性)和來源於感知的視覺圖像(感知)。在巴勃羅·畢加索和喬治·布拉剋以及隨後馬剋·羅斯科所發展的平行的藝術形式的啓發下,米勒詳述瞭日益抽象的視覺化,這種抽象的視覺化先由愛因斯坦和維爾納·海森堡采用,隨後由理查德·費曼采用。然而,米勒指齣,費曼的圖形有著本體論的實在論內容。"所有現代科學傢",米勒說,"都是科學實在論者"。
  (王穎 譯 劉兵 校)
  ……

前言/序言

  1993年,亞曆剋斯·霍爾茲曼,劍橋大學齣版社科學史前任編輯,請求我們提供一份關於編寫一部科學史的計劃書,這部科學史將列入近一個世紀以前從阿剋頓勛爵齣版十四捲本的《劍橋近代史》(Cambridge Modern History,1902-1912)開始的著名的劍橋史係列。因為深信有必要齣版一部綜閤的科學史並相信時機良好,我們接受瞭這一請求。
  雖然對我們稱之為"科學"的事業發展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直到完全進入20世紀,作為專門的學術領域的科學史學科纔齣現。1912年,一位比其他任何個人對科學史的製度化貢獻都多的科學傢和史學傢、比利時的喬治·薩頓(1884~1956),開始齣版《愛西斯》(Isis),這是一份有關科學史及其文化影響的國際評論雜誌。12年後,他幫助創建瞭科學史學會,該學會在20世紀末已吸收瞭大約4000個個人的和機構的成員。1941年,威斯康星大學建立瞭科學史係,這也是世界範圍內齣現的眾多類似計劃中的第一個。
  自薩頓時代以來,科學史學傢已經寫齣瞭有一座小型圖書館規模的專論和文集叢書,但他們一般都迴避撰寫和編纂通史。在一定程度上受劍橋史係列的鼓舞,薩頓本人計劃編寫一部八捲本的科學史著作,但他僅完成瞭以基督教産生為結尾的前兩捲(1952,1959)。他的三捲本的鴻篇巨著《科學史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1927-1948),與其說是曆史敘述,莫如說是參考書目的匯集,並且未超齣中世紀的範圍。距《劍橋科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ience)最近的科學史著作,是由勒內·唐東編纂的三捲(四本)的《科學通史》(Histoire Générale des Sciences,1957-1964),其英譯本標題為General History of the Sciences(1963~1964)。由於該書編纂恰在20世紀末科學史繁榮期前,唐東的這套書很快就過時瞭。20世紀90年代羅伊·波特開始主編那本非常實用的《豐塔納科學史》(Fontana History of Science)(在美國齣版時名為《諾頓科學史》),該書分為幾捲,但每捲隻針對單一學科,並且都由一位作者撰寫。
  《劍橋科學史》共分八捲,前四捲按照從古代到18世紀的年代順序安排,後四捲按主題編寫,涵蓋瞭19世紀和20世紀。來自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傑齣的學者一起組成的叢書編纂委員會,分工主編瞭這八捲:
  第一捲:《古代科學》(Ancient Science),主編:亞曆山大·瓊斯,多倫多大學;利巴·沙亞·陶布。
  第二捲:《中世紀科學》(Medieval Science),主編:戴維·C.林德博格和邁剋爾·H.尚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
  第三捲:《近代早期科學》(Early Modern Science),主編:洛蘭·達斯頓,馬剋斯·普朗剋科學史研究所,柏林;凱瑟琳·帕剋,哈佛大學。
  第四捲:《18世紀科學》(Eighteenth-Century Science),主編:羅伊·波特,已故,倫敦大學學院維康醫學史中心。
  第五捲:《近代物理科學與數學科學》(The Modern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主編:瑪麗·喬·奈,俄勒岡州立大學。
  第六捲:《現代生物科學和地球科學》(The Modern Biological and Earth Sciences),主編:彼得·J.鮑勒,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約翰·V. 皮剋斯通,曼徹斯特大學。
  第七捲:《現代社會科學》(The Modern Social Sciences),主編:西奧多·M.波特,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多蘿西·羅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第八捲:《國傢和國際與境下的現代科學》(Modern Science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主編:戴維·N.利文斯通,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羅納德·L.南博斯,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
  我們共同的目標是提供一個權威的、緊跟時代發展的關於科學的記述(從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文字社會到21世紀初期),使即便是非專業的讀者也感到有吸引力。《劍橋科學史》的論文由來自有人居住的每一塊大陸的頂級專傢寫成,"勘定關於自然與社會的係統研究,不管這些研究被稱做什麼("科學"一詞直到19世紀初期纔獲得瞭它們現在擁有的含義)。"這些撰稿者反思瞭科學史不斷擴展的方法和論題的領域,探討瞭非西方的和西方的科學、應用科學和純科學、大眾科學和精英科學、科學實踐和科學理論、文化背景和思想內容,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接受和生産。喬治·薩頓不大會認可這種閤作編寫的科學史的努力,而我們希望我們已經寫齣瞭他所想象的科學史。
  戴維·C.林德博格
  羅納德·L.南博斯

用户评价

评分

  《剑桥科学史 第五卷 近代物理科学与数学科学》是关于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结束这段时间的物理科学与数学科学的叙述性和阐释性的历史。撰稿者们在其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均为世界级的带头学者。通过利用科学史研究中最新的方法和成果,他们采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研究的研究方式,为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在公众文化、学科组织和认知内容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非同寻常、内容广泛和全面的洞见。本卷所研究的科学学科,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数学,以及这些学科向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科学和生物医学科学方面的延伸。作者们考察了科学的传播和科学的发展,分析了在日常的科学实践中仪器、语言和图像的作用,仔细研究了科学“革命”的主题,并考察了科学与文学、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

  《剑桥科学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授权,大象出版社独家引进,同步翻译出版。本卷共43章,介绍了18世纪以来关于社会科学(包括行为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概念、实践、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探讨了塑造社会科学的各种流派和传统、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史学和统计学)的成就以及国际上关于东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会科学的评论。对于社会知识的历史发展,包括其哲学假设、社会和学术组织,及其与科学、医学、政治、官僚机构、宗教和各种专业知识领域的关系,作者们提供了新颖的和综合性的说明,对社会科学进入政府、企业、教育、文化以及社会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也是本卷论述的特点之一。

评分

刚刚入手了,虽然很贵,但是依然想买齐一套。奈何目前国内只有三本..... 其实作为理科4门全是渣的三好青年,看本书是相当吃力的,我想我两年之内看不完这本皇皇巨著,或者一辈子也没有机会看完,但是这不影响我对科学史的向往,就像那些面向麦加朝觐一样。或许等到40年以后,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时,这本书会等着我,依旧不让我失望。

评分

经典著作,就是5年过去了还没出全。

评分

用着还不错,继续使用中。

评分

思想沉淀,正版图书,很好

评分

名著,值得收藏,值得购买。

评分

是正版,但是个人感觉印刷和纸质质量一般,再就是图给的太少,一页基本全是文字,总体好评

评分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