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工程倫理學》是在通識教育的理念指導下,運用創新思維進行跨學科整閤的交叉學科著作。從哲學(技術哲學和哲學的思維方法)、倫理學(道德判斷與推理)、心理學(道德盲點)、社會學(社會影響)、法學(法律法規)、管理學(行為塑造)等多角度解讀工程師職業規範。每章都有與工程倫理相關的電影,如電影《摩登時代》錶現工程哲學,《局內人》錶現工程師的忠誠與背叛,而《透明人》則錶現高科技下人性的喪失。書中還精心選取重大的工程事故案例,如魁北剋大橋坍塌事故、溫州動車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日本福島核事故、三裏島核事故、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事故、印度博帕爾毒氣事故等,對於工程師的職業行為進行倫理學的思考。
《工程倫理學》可作為理工科學生通識教育的選讀著作,也是工程人員必備的圖書資料,同時也可作為工程實踐倫理研究的參考資料。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理論篇
第一章 概述
推薦電影:《摩登時代》
課前測試:判斷對錯
第一節 專業倫理:工程師之戒
第二節 什麼是倫理學
第三節 倫理學的分類和工程倫理學
第四節 為什麼要學工程倫理學
第五節 工程倫理的曆史發展
課後練習
應用活動:如何避免屁股決定腦袋
案例分析:“挑戰者”號航天飛機
第二章 什麼是正確的行為
推薦電影:《危情時速》
課前測試:什麼是公平正義
第一節 哲學的思考方法:抽離社會背景
第二節 無知之幕:公平正義的試金石
第三節 利己主義和“社會契約
第四節 功利主義:一人一票,絕對平均
第五節 權利論
第六節 康德的義務論
課後練習
應用活動:我的倫理原則
案例分析:圓明園防滲工程
第三章 倫理決策
推薦電影:《卡桑德拉大橋》
課前測試:藍色車還是綠色車
第一節 辨認事實
第二節 相互衝突的責任
第三節 權宜、變通與標準的普遍化
第四節 錯誤的道德決策:啓發性判斷
課後練習
應用活動:研究倫理規範
案例分析:福島核電廠事故
第二篇 工程中的內部社會責任
第四章 工程師的職業素質
推薦電影:《人殮師》
課前測試: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
第一節 工程師的職業特性
第二節 工程師的職業目的
第三節 誠實、可靠
第四節 工程師的美德
課後練習
應用活動:我的工作倫理
應用活動:NSPE倫理準則
案例分析:溫州動車追尾事故
第五章 作為雇員的工程師
推薦電影:《趙氏孤兒》
課前測試:你對舉報人的感覺
第一節 工程師與管理者的關係
第二節 忠誠
第三節 舉報
第四節 工程師的權利
課後練習
應用活動:研究重大工程事故中的PED和PMD
案例分析:電影《局內人》
第三篇 工程中的外部社會責任
第四篇 障礙和挑戰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工程倫理學》:
你還可能會說:我選擇讓北京錄取分數綫低一點,其他兩個地方一樣。
這三種選擇,第一種叫程序正義原則;第二種叫補償正義原則;第三種是毫無道理的歧視。
美國當初歧視黑人,大學錄取的大多數是白人。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婦女運動興起促進瞭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産生。由美國總統約翰遜在1965年發起,主張在大學錄取學生、公司招收或晉升雇員、政府招標時,應當照顧少數種族和女性。目的就是扳迴曆史上對黑人和女性的歧視,把他們在曆史上承受的痛苦摺算成現實的利益。按“平權法”,少數族裔的高中生,比如黑人學生,能夠以比白人低的分數進入同一所大學和專業。
平權行動實施之後,黑人和婦女的大學錄取率、政府閤同中的黑人中標率大大提高。有的大學,甚至明確地采取瞭給黑人、拉美裔申請者加分的製度,或者給他們實行百分比定額製。最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個曾經幾乎是純白的學校,已經被平權行動粉刷得五顔六色:39%的亞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
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批評平權行動矯枉過正,形成瞭一種逆嚮歧視。1978年的巴剋案(Bakke case)打響瞭反對平權行動的第一槍。巴剋是一名白人男性,連續兩年被某個醫學院拒絕錄取,與此同時,這個醫學院根據16%黑人學生的定額製錄取瞭一些比巴剋各方麵條件差的黑人學生。巴剋不乾瞭,我不就是白點嗎?我白招誰惹誰瞭?他一氣之下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對黑人學生實行定額製是違憲的,但仍然在原則上支持平權行動。
20世紀90年代中期,加州州長Peter Wilson認為:不能讓集體性權利踐踏個人的權利,我們應當鼓勵的是個人纔乾。於是他大刀闊斧地開展瞭廢除平權行動的運動。1995年6月,公立的加州大學及其九個分校廢除瞭錄取學生中平權行動。1996年11月,加州用公投的方式廢除瞭包括教育、就業、政府招標等各方麵的平權行動。1997年4月,這一公投結果得到瞭最高法院的認可。受到加州的影響,另外十幾個州也開始躍躍欲試,要鏟除逆嚮歧視的平權行動。1998年是加州大學各分校取消平權行動的第一年,伯剋利大學黑人學生的錄取率下降瞭一大半,從1997年的562名黑人下降到1998年的191名;拉美裔的學生也從1045名下降到434名。各大學校方很有點“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迴到解放前”的感慨。
2003年6月23日,最高法院對密歇根大學的“Gratz/Grutter對Bollinger”案做齣瞭一個八麵玲瓏的裁決:密歇根大學給每名少數民族申請者加20分的本科生錄取政策是違憲的;但同時,它又裁定法學院為瞭增加學生的多樣性而照顧少數種族是閤法的。這與其1978年對巴剋案的裁定是一樣的:原則上支持平權行動,但反對用定量的方式來固定這種平權行動。
平權行動爭論的核心,正如眾多社會問題的核心,是一個“程序性正義”和“補償性正義”的矛盾。程序性正義主張一個中立的程序施用於任何社會群體,而無論結果如何。兔子也好,烏龜也好,要跑步就必須在同一條起跑綫上。程序性正義的最大問題就是對曆史和經濟、文化的無視。一個經曆瞭245年奴隸製、100年法定歧視和僅僅30年政治平等的種族,必須和一個幾百年來在高歌雄進徵服全球的種族放在同一條起跑綫上。
補償性正義則主張根據曆史、文化、經濟條件有偏嚮地製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證一個相對公平的結果。但補償性正義麵對一個不可避免的操作性問題:由誰、如何、是否可能來計算鑒定一個人的曆史、文化和經濟遭遇?一個祖上是黑奴的黑人錄取時加20分,那一個祖上是華工的亞裔應該加多少分呢?一個祖上四代是貧農的人和一個祖上兩代是貧農的人,分值又有什麼不同?一個窮白人和一個富黑人,誰更應該加分?莫非我們還要在每次高考前進行一次階級成分調查?這就聽起來有點耳熟瞭,而且是不太悅耳的一種耳熟。這種補償性正義的原則,需要一個巨大的國傢機器來整理、裁判曆史和現實無限的復雜性,而這種裁判權一旦被權力機器劫持,問題就不僅僅是如何抵達正義,還有這架機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
盡管平權法案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美國平權行動背後的倫理價值標準是一緻和清晰的:在程序性正義和補償性正義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無論如何搖擺,也不可能齣現課前測試的第三種選擇:即讓白人分數綫低一點,黑人分數綫高一點。如果是這樣,就是明目張膽的歧視,徹頭徹尾的不公平。遺憾的是中國事實上就是采用第三種選擇。而且,這樣高考政策已經存在很多年瞭!與美國教育“平權法案”相比,中國多年來執行的其實是一種不成文的“優權法案”,或者可以稱為“反嚮平權法案”,即發達地區反而獲得更多的大學錄取配額。因此,發達地區的學生能以比貧睏地區的學生更低的分數進入大學,這就是在給富裕、發達地區的學生一種優先權利,讓本已承受不公的貧睏地區學生雪上加霜。以北大為例,2004年,北京地區錄取308人,而同年河南省隻有72人被北大錄取。拿人口相比,河南是北京的8倍之多。以配額來計,河南隻是北京的三分之一。北大2012年在重慶招48人,文科錄取分數綫為659分,理科錄取分數綫為679分;2012年北大在京錄取學生總數為366人。北大在北京第一批次提檔綫,文科615分,理科654分。
……
前言/序言
工程倫理學 [Engineering Ethics]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