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與政府:清華大學與國民政府的衝突及閤作(1928—1935)

學府與政府:清華大學與國民政府的衝突及閤作(1928—193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超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1090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772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論及南京國民政府前期清華大學與南京當局之間的衝突及閤作。作者從第一手檔案材料著手,打通瞭史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深入而細緻地梳理瞭1928年—1935年清華的曆史情境與發展脈絡,對這一知名學府崛起背後“政”與“學”之間的博弈進行瞭精密解析。

作者簡介

  劉超,1980年代生於江西贛州,客傢人。生於章江之濱,長於南嶺之中,自幼輾轉問學於多校。南京大學管理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清華大學史學博士,日本東北大學法學博士。少年時代開始酷愛自學和創作,1990年代起發錶作品,一發而不可收,迄今興味不減。二十年來始終沉潛於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主要著作有《筆杆子:晚近文人的另類觀察》《清華大學文史哲譜係》《篳路藍縷 鑄就輝煌》《講颱上的民國》《大學尋蹤》《學界尋蹤》《世紀清華:學人、學術與教育》(選編)等;另有專題論文及詩文約二百篇(首)。迄有多篇作品被《新華文摘》《新華月報》《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另有數十篇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作傢文摘》《讀書文摘》《讀者》等刊。

精彩書評

  本書匯聚豐富的公私史料,深入而細緻地梳理瞭羅傢倫與梅貽琦掌校時期清華的曆史情境與發展脈絡。作者提示我們,那時的清華既非超然於政治之外的“世外桃源”,亦非與政治絕然對峙的“民主堡壘”,恰是治校者較好地拿捏瞭“學”與“政”,“製度”與“人事”之間微妙的分際與張力,從而使清華在紛亂的時局中仍能得到有序的發展。作者以簡潔、流暢的文筆描述瞭一所大學如何與政治互動的生動故事。
  ——王奇生(北京大學教授,知名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學者)
  
  本書是相當紮實的個案研究,從第一手檔案材料入手,聚焦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清華大學與國民黨政府的互動,彰顯齣鮮明的政治史關注痕跡。作者不僅能立足史實、重構現場,而且也撥雲見霧,提齣新見,讓我們不僅看到羅傢倫、梅貽琦等領導者的執著身影,而且也理解係主任群體與評議會的功能,看工科、法學與農科的全麵發展,進而彰顯校史與國史之明綫互動,學術與政治之暗綫勾連。若與既往之研究相比較,猶可顯齣學術史演進的錙銖積纍之功效。
  ——葉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論 民國大學的麵相:學術乎?政治乎?/1

第一章 “一場饒有興趣的鬥爭”——清華集團與北洋舊部的博弈/13

一、北洋社會與“預備學校”/13

(一) 病弱國度的“預備學校”:“洋化”與“官氣”並存/13

(二) 從“美國式大學校”嚮“中國式大學”的努力/17

二、北伐功成與北平異動/20

(一)北平知識界的亂象/20

(二) 政權鼎革與清華變革/23

三、羅傢倫初長清華及其“大學的理念”/27

(一) 北上長校的颱前幕後/27

(二) “整理校務之經過”/29

(三) 董事會第一次會議/32

(四) 董事會第二次會議/36

四、另一場博弈:在羅傢倫與教授會之間/49

五、小結/51

第二章 羅傢倫與清華大學的內部改革——“學術化”與“紀律化”的糾結/53

一、學術化:從“預備學校”邁嚮“高深學府”/53

(一) 改革人事製度/54

(二)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57

(三) 改組師資團隊,匯聚學術英纔/59

二、學術體製機製的改革與成效 /63

(一) 營造學術空氣/64

(二) 鼓勵發錶成果/70

(三) 強化學術休假/74

三、物理學係:跨越式發展的典範——“學術化”的碩果之一/78

(一) “學術化”改革與學術之猛進——以物理係為例/78

(二) 物理學係發展曆程/79

(三) 物理學係與中國國防/82

四、“紀律化”:極具爭議的嘗試與頓挫/86

(一) “紀律”:清華傳統氣質的一部分/87

(二) 此“紀律”非彼“紀律”:在“紀律化”與“黨化”之間/88

(三) 反彈:“徹底失敗”的嘗試/98

五、小結/99

第三章 易長風潮與“所有計劃照常進行”——清華、北平與南京的三邊互動/103

一、“黨治”時代的來臨/103

二、“驅羅”運動: 政學博弈的第一個迴閤/105

三、“拒喬”運動:清華與閻锡山政權的博弈/113

四、“驅吳”運動:清華學人與南京當局的互動/118

(一) 南京教育部的人事變動/118

(二) 吳南軒的北上與南下/120

(三) 清華、北平與南京的互動/133

(四) 蔣介石的反應與翁文灝的齣長/138

五、“法”的兩種麵相:《大學組織法》與清華之“法”/142

(一) 《大學組織法》與清華規程/142

(二) “黨”與“主義”定於一:蔣介石及其教育觀/147

六、小結/160

第四章 政學互動的結果:柔性治校體製的成型——以梅貽琦為中心/163

一、梅貽琦與清華:人脈、氣質與時勢的耦閤/164

(一) 梅貽琦:從幕後到前颱/164

(二) 校長的兩重身份:“知識人”與“政治人”/165

(三) 梅貽琦重掌清華/169

二、近代大學治理體係的成型/171

(一) 權力的博弈:教授治校與校長治校/171

(二) 係主任群體:“核心”之核心/178

(三) 非零和的分權製衡:校長與評議會之關係/188

三、“超然於政潮”的理念與無法超越的現實/198

四、小結/203

第五章 “新興大學”在政治紛擾中崛起——學術布局的拓展與創新/205

一、從“撤銷工程係”到“增設工學院”:工程教育的興衰與反復/206

(一) 清華工學的“後來居上”/206

(二) 努力的受挫:經費停付風波/212

(三) 辦學成績/219

(四) 矯枉過正的隱患:“理工科抬頭”/222

二、興廢之間的掙紮:法律學係的嬗變/227

(一) 由“興”而“廢”:法律學係的遭逢/227

(二) 究緣:法律學係興廢的颱前幕後/250

三、農科的興廢:從裁撤農學係到增設農研所/268

(一) 農業中國與民國大學/268

(二) 清華與農科的離閤/271

(三) 關於圓明園實驗農場的博弈/279

四、航空工程:政學閤作與中外互動的典範/283

(一) 遠東政局與中國航空/283

(二) “救國”與“讀書”的變奏/287

(三) 政學閤作:雙方關係改善的機緣/289

(四) 中外學術閤作典範/296

(五) 曆史意涵及其他/302

五、小結/303

第六章 “黨國”、“民國”與“傑齣大學”——辦學成就及其限度/306

一、本校“文法數科亦並不弱”——體製創新與多科性綜閤型大學的建成/306

二、錶徵:“母校在美聲譽之佳”——國際能見度的顯著躍升/311

三、曆史意涵:中國大學界的結構轉型/340

四、“未完成的近代化”:遠東大學史上的清華/350

五、小結/359

結 語 政學互動的曆史圖景/361

緻無盡的蒼茫歲月(代跋)/381

主要參考文獻/390

人名索引/400

精彩書摘

  有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對大學的認知,曆來就見仁見智。現代多元大學更是復雜的多麵體。在一個書齋型學者眼中、一個漂泊列國的世界主義者眼中、一個頂尖大學校長眼中或一個大國領袖眼中,大學所呈現的肯定是迥乎不同的圖景,蘊藏著全然不同的意涵。他們各自不同的曆練、位勢、修為、視野和境界,決定瞭他們會有不同的認識。立場決定觀點。站在時代高位的人,視野往往會更顯寬廣。但無論如何都須承認的一點是:大學應堅持自身的文化關懷和學術抱負,同時也應有現實擔當和社會責任,服務於人類福祉和社會進步(在晚近中國,這種責任主要是服務於學術獨立、民族獨立和復興這一“大政治”)。對“純”學者來說,大學理應是純而又純的學術傢園或學者社區(事實上二戰後的多元巨型大學早已不是如此);經濟人更關注的則是其中蘊藏的商機和利潤;而在“黨人”看來,大學則應該是為特定政治目的和群體黨派利益而服務的。這些,都牽涉著不同人各不相同的“大學的理念”。作為後世的研究者,我將盡可能“超然”“中性”地從“內在理路”和“外在理路”並進,求得對大學的“瞭解之同情”。一方麵,大學有著自身的生態係統,有其內在的架構、邏輯和脈絡;另一方麵,任何大學都隻能依存於特定的社會曆史環境之中,它始終在與外部環境發生著韆絲萬縷的聯係。純而又純的大學未必存在,至少,它在現代社會中是沒有的,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更是從未有過的。

  誠如孫任以都(E-TuZenSun)所言:民國“全部學術機構是建立在一個自相矛盾的形勢之上”,即:盡管這批學人竭盡全力從事學術建設,但他們將理想“轉變為現實的機會卻取決於他們左右政權的能力”,北伐之後,這種能力主要地錶現為他們能在何種程度上通過國民黨的體製來汲取資源。——這一事實揭示瞭當時中國高教界的尷尬處境:大學本身試圖超然於政治,追求思想自由和學術卓越,但這種努力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卻依賴於政府權力;大學校長若要締造傑齣大學,就必須富有自由之思想和批判精神,但他若要成為校長並有所建樹,則首須被規訓為政權體製的一分子——作為“體製內”的人物,他必須,也隻能在特定的權力框架內開展工作。也正因此,當時所謂的學術自由是有限度的,或者說是先天不足、比較脆弱的。在中國,學術自由和相對獨立“隻是國傢和政權的‘賜予’。當然,‘賜予’本身意味著也可以‘剝奪’,在某種情況下,大學想要獲得政府的支持,就必須以某種代價來換取”。在當時“一個黨,一個主義”的政治框架中,大學(特彆是其文法科)的發展麵臨著諸多剛性的約束條件,而且往往過多地依賴於“一個領袖”的作用。一般來說,當時國立大學的校長,絕大多數先後被任命為高級文官,因此,他們既是“知識人”,也是“政治人”,既是大學的領導者,實質上也是政府官員(政策執行者)。作為前者,他們是學界的自由人;而作為後者,則是權力體製內的一分子。這兩種本身不無衝突的角色,普遍地並存於當時的學術領導者身上。學術與政治的曖昧和糾結,在此體現得尤為突齣;政治邏輯與學術邏輯也往往模糊難辨。在清華,羅傢倫的改革與蔣介石、陳果夫等人的鼎力支持有莫大關係。在梅貽琦的治校過程中亦然;特彆是在航空工程的發展過程中,他獨闢蹊徑地藉助於資源委員會的力量來製衡教育部的力量,或者說藉蔣介石的權力來牽製陳果夫的權力。而之所以能建立這種聯係,是由於私人關係的作用。在中國,私人關係(所謂“人事”問題)往往以一種隱形的方式影響著公共權力的運作(組織或製度問題);因此,在中國的行政也呈現齣強烈的倫理行政的色彩。在“政”與“學”的互動中,“公”“私”之間的界限也往往較為模糊、彈性,甚至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長期以來的“中國特色”之一,也是一般老練的治校者都諳熟的潛規則之一。因此,大學的治理不可能僅僅局限於學術本身,領導者不僅應“重製度”,亦需“盡人事”。研究者在對大學運作的考量中,除瞭製度因素,對人事因素予以充分體察,也是極為必要的。

  本書將盡可能迴歸到曆史的原生態。並將嘗試從如下幾方麵拓展:在眼界視域上,注重國內與國際的互動;在國內方麵,將“校史”(教育學術)與“國史”(社會政治)相結閤;在考察校史、國史之互動時,將虛的“人事”與實的“製度”相結閤,打通政治與學術的內在聯係,打通軍政生態、政府權力運作、辦學治校工作與人物學思發展之間的內在脈絡,進而凸顯“校史”“國史”與“世界史”之間的內在勾連。
  ……




前言/序言

null




用户评价

评分

。。。。。。。。。。。。。。。。。。。。。。。。。。。。。。。

评分

3.燕文贵

评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我喜欢这个商品很久了

评分

买来就看上了,真心不错,赞赞赞?

评分

包装很好,不错。

评分

很满意,很好

评分

一团乱糟糟

评分

燕文贵,又名燕文季。擅画山水、屋木、人物。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相传其曾绘《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颇为精备。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樯、帆、槔、橹及舟人指呼奋踊之状,风波浩荡,岛屿相望,有咫尺千里之势。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楼观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江山楼观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烟岚水殿图》、《溪谷图》。

评分

燕文贵,又名燕文季。擅画山水、屋木、人物。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相传其曾绘《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颇为精备。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樯、帆、槔、橹及舟人指呼奋踊之状,风波浩荡,岛屿相望,有咫尺千里之势。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楼观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江山楼观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烟岚水殿图》、《溪谷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