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十八國遊曆日記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藕廬詩草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十八國遊曆日記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藕廬詩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紹城 著,譚苦盦 整理
圖書標籤:
  • 中國近現代史
  • 史料
  • 日記
  • 遊記
  • 詩歌
  • 藕廬詩草
  • 十八國遊曆日記
  •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 民國史
  • 珍稀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1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6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十八國遊曆日記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藕廬詩草》(又名《十八國遊記》)、《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藕廬詩草》三種,乃近人金紹城所撰。金氏(1878-1926)亦名金城,字鞏伯、拱北,號北樓、藕廬、藕湖,浙江南潯人。幼嗜繪事,後遊學於英國王傢書院,攻習律政。光緒末年,歸而納貲,以知縣分江蘇。其後曆官上海會審公廨襄讞委員、大理院刑科推事、修訂法律館纂修官、大理院統計科科長、集議處處長、民政部諮議官等職。民國後,曆官江南查辦使、軍事外交官、內務部僉事、眾議院議員、國務院秘書、濛藏院參事等職。民國十五年,病卒於滬,享齡四十九歲。金氏一生迴翔於律政與藝術間,撰述宏富,除卻此處所刊印之《十八國遊曆日記》、《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藕廬詩草》而外,尚有《派赴第八次萬國監獄協會並考察各國監獄司法製度呈稿》、《北樓論畫》、《畫學講義》、《北樓臨董畫冊》、《吳興金北樓畫冊》、《北樓印存》諸種,另又譯有《第八次萬國監獄協會報告書原本》、《各國監獄製度譯略》、《美國紐約省監獄記略》雲雲。
  《十八國遊曆日記》、《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係宣統二年至三年間(1910-1911)金氏齣席在美國舉行之萬國監獄改良協會第八次會議,兼考察歐美諸國法庭規製及審判辦法之紀要。兩記原為一體,題作《第八次美洲萬國監獄會兼考察歐洲各國監獄審判日記》,下署“監獄協會會員大理院推事歸安金紹城、長樂李方著,書記官王樹榮參校”。李方(1877-?),或作“李芳”,日記之內又稱“李君楠芳”,廣東長樂人,律師齣身,後遊學於英國劍橋大學,歸授法政科進士,補大理院刑科推事,兼京師大學堂法政科大學教習。民國後,曆官駐薩摩島領事、駐北婆羅洲總領事、駐瑞士使館秘書等職。王樹榮(1871-1952),字樂靜,號仁山、戟髯、剛齋、相人偶,浙江歸安人,光緒甲午(1894)科舉人,畢業於京師法律專門學堂,曆官江蘇高等審判廳推事、直隸高等審判廳推事等職。民國後,曆官山西高等檢察廳檢察長、江蘇高等檢察廳檢察長、湖北高等檢察廳檢察長、安徽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司法行政部科長等職。兩氏雖與金氏偕至美國蒞會並考察諸國之審判監獄製度(李氏為專員,王氏為隨員),然從《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廿一輯所影印的《第八次美洲萬國監獄會兼考察歐洲各國監獄審判日記》原稿(附錄《藕廬詩草》)之行文語氣及書寫字跡而斷,著者當為金氏,李氏或僅掛名而已,王氏則隻參與瞭文字之校訂。
  對於金氏手稿,《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未依“第八次美洲萬國監獄會兼考察歐洲各國監獄審判日記”舊題,另作“十八國遊曆日記”,實以小名代大名也。蓋據金氏眉批之語來看,其初衷在於將日記一分為二印行,一日“遊曆日記”,一日“調查日記”,前者側重於一般性考察,後者偏嚮於重點式載述。雖鏇以宗廟之隳圮而寢其事,然影印本之不宜以。十八國遊曆日記“為題當可論斷。民國三年(1914),太原監獄分彆石版印行《十八國遊記》、《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皆為”剛齋法學叢刻“之一),方將金氏之想付諸現實,前者今藏國傢圖書館,後者今藏上海圖書館。太原監獄石印《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稍後,京師第1監獄將之鉛版重印(列為”考察各國監獄製度紀要五種“之一),民國十二年(1923)再版,今藏國傢圖書館。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十八國遊曆日記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藕廬詩草》記載經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丹麥、那威、瑞典、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土耳其、希臘、意大利、瑞士等十八國之蹤跡及聞見,內以考察諸國之審判監獄製度為主綫。《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記載除瞭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瑞士而外的十五國之法庭規製及審判辦法。綜閤兩者所載,對於側麵瞭解清季司法製度革新之訴求,進而重新認識此際政治體製轉型之實踐,乃至深層研尋近代曆史嬗變之脈絡,均有重要意義。
  至於《藕廬詩草》,則係民國十五年可讀廬所梓行之金氏詩集。(金氏病歿之後,《湖社月刊》亦有連載。)題材包括紀遊、寫懷、詠物、題畫,其中尤以末者為多。這些詩什,或質樸古拙,或疏簡澹遠,或蒼涼孤寂,或新奇明快,逸趣橫生,佳境妙有,對於瞭解金氏詩畫創作之成就,進而探求近代詩畫文學之發展,當亦有所裨益。

目錄

總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十八國遊曆日記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藕廬詩草
附錄一 金紹城資料
附錄二 萬國監獄改良協會第八次會議資料
附錄三 各國罪犯之待遇
附錄四 我的啞旅行史之一頁
附錄五 遐舉雜記

精彩書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二輯):十八國遊曆日記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藕廬詩草》:
  二十一日,晴,西曆三月二十一號往訪巴黎大獄故址。廛閻比櫛,道路蕩平,欲訪求當時黑暗之情形,蓋已化為泠風蕩為飄塵,無復遺跡之可尋矣。惟見民權紀功銅塔,高極雲霄,直上二百四十馀級,鏇螺上升,中間極暗,秉燭而上,超升絕頂。四麵迴廊寬四五尺許,憑眺巴黎全城皆在足底,遙與鐵塔東西對峙,然其高度僅及鐵塔三分之一耳。塔上題名者縱橫滿壁,或用鉛筆,或用粉筆,或以鋼刀劃銅作字,幾無隙地,鐵塔上亦然,馴至升機中玻璃窗亦鎸字焉,此極可厭而不雅觀。美國華盛頓塔懸為厲禁,犯者罰美金四十元。上海辛氏鬆柏園另備紙筆以供遊客之書名或題詠,而禁止疥壁。凡有遊觀之所,二法必取其一,斯為得也。
  二十二日劉欽使招飲。座有吳應乾、硃冠薇二君。吳君從羅馬來,硃君從中國來也。夜,譯書。
  二十三日,西曆三月二十三號觀巴黎賽會。由浣衣局醵貲為之,選浣女三人,有姿首者為皇後,乘宮車環遊於市,采彩花擲人以為笑樂。蓋貧女艷羨天傢之樂,於賽會時扮演之,聊以極一時之快意雲爾,中選者亦稱一時之榮耀焉。間以各種雜劇,或塗麵,或戴麵具,紙糊人物禽獸之屬,矜奇炫異,色色翻新。有真空紙人及大龜縛於車中,行至中途而放之,突爾上升,徘徊空際,觀者無不仰天大笑。又以五彩紙剪如榆錢,女郎幼孩爭購之,隨意擲人,被擲者不得生嗔,蓋以為佳節宜行樂也,可見“百日之蠟,一日之澤”、“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中西有同情焉。
  二十四日,陰,甚寒,西曆三月二十四號遊剋羅尼博物院。所藏法國舊服器甚夥,鑾輿皆丹漆飾金,拿破侖及路易十六世乘輿皆在焉。法之大革命殺人如草,而路易十六世之宮車獨無恙,物之存毀固有數存乎其間歟?壁間懸織絲毯,為法國齣産,極精細。意大利摩色畫數十幅。仿中國磁器數笥,但釉色終覺少遜。女鞋無數,皆翹底而銳首,竟有尖如中國女鞋者,可見女子以小足為美觀中西同此習尚。今西婦跳舞之鞋皆底甚高而頭甚仄,《史記·貨殖傳》有“躡利屣”之文,集解雲“舞屣也”,“利”即有尖銳之意。至如“雲裹蟾頭”、“露侵鴉襪”,唐人韻語類多摩寫。尖形浸淫二韆年之久而成為纏足之積習者,其所由來者漸矣。夜,觀影戲。與留聲機器閤演作《雄雞三唱》,彌覺有聲有色,然現在三色照相日益發明,將來能閤三者而為~,必更有可觀者耳。二十五日,雨雪,寒,西曆三月二十五號觀照相賽會。山容則煙靄空濛,水色則滄波綿緲,以至月光燈火皆能以攝影傳神,真進乎技矣。大緻照相一道如作文然,以同中見異者為貴,所謂眾趨弗趨眾避弗避者是也。又觀油畫賽會。畫不甚多,新者皆以粗枝大葉見長,甚或以模糊取緻,如八大山人、石濤和尚一派者,蓋一變從前精湛嚴整之習矣。齣至中國磁器鋪。無甚佳品,有廣漆圍屏八扇,上畫外國故事,內一扇為化人國,店主人問“化人國見於中國何書”,舉<列子》所述“化人”之說以告之,意甚欣慰。夜,至車站送吳應乾赴羅馬,托購桉樹子。桉樹齣於澳洲,羅馬亦有之,吳挹清星使嘗譯為《桉譜》述其功用,並以入告,特托購歸,將為十年樹木之計也。
  二十六日,雪,西曆三月二十六號復船西函。午後,至述勤處譯書。夜,在述勤處作連珠詩。每人齣二字題《蛺蝶圖》,三妹所繪也。詩雲:“萬花(仁)深處(拱)蝶爭(述)飛,叢(陶)薄春(仁)陰送(拱)夕暉(述)。偶嚮(陶)紅欄(仁)西角(拱)倚,閑(述)看逐(陶)隊抱(仁)香歸(拱)。”復作“春駒”聯句一首雲:“野鳥爭飛麗日長(拱),紅塵一騎入花鄉(仁)。半生瞬覺流光過(述),韆裏空勞夢境忙(陶)。香國知音逢伯樂(拱),蘧園物化幻濛莊(仁)。輕馱玉蕊時成隊(述),空榖幽蘭自在芳(陶)。”
  ……
《十八國遊曆日記》 本書收錄瞭作者十八國遊曆期間的珍貴日記。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以及樸實真摯的文筆,記錄瞭其在歐洲、亞洲、美洲等地的所見所聞。日記內容涵蓋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貌、風土人情等方方麵麵,為我們展現瞭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世界圖景。 一、 時代背景與作者身份 本書的創作年代,正值全球格局劇烈變動的時代。西方列強在全球範圍內擴張殖民,工業革命的成果改變著世界麵貌。中國正經曆著內憂外患,尋求變革與圖強的道路。作者身處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其遊曆經曆無疑帶有特殊的使命感和曆史意義。 作者身份的揭示,對於理解日記內容至關重要。雖然此處不詳述作者信息,但可以推測,作者應是一位具有較高學識和開闊視野的社會活動傢、外交官、學者或有識之士。他的遊曆並非簡單的觀光,而是帶著對國傢前途命運的關切,對世界發展趨勢的探究,以及對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二、 日記內容梗概 1. 歐洲之行:文明的衝擊與反思 作者在歐洲的行程,詳細記錄瞭其對西方先進文明的觀察。 城市景觀與社會結構: 作者描繪瞭倫敦、巴黎、柏林、羅馬等歐洲主要城市的繁華景象,從高聳的教堂、宏偉的宮殿,到繁忙的街道、喧鬧的集市,無不體現瞭西方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他對不同階層的市民生活、社會分工、城市管理方式進行瞭細緻的觀察,並與中國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對比。 政治製度與思想思潮: 在政治方麵,作者對議會製度、君主立憲製、共和製等不同的政治體製進行瞭考察,記錄瞭各國的政治運作方式,以及普通民眾的政治參與情況。他對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在歐洲興起的各種思想思潮,也進行瞭初步的瞭解和記錄,並思考這些思想對中國可能産生的影響。 科技發展與工業成就: 工業革命的成果給作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他對蒸汽機、火車、電報、輪船等現代科技在生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到驚嘆。他參觀瞭工廠、礦山、港口,考察瞭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管理模式,並思考中國如何藉鑒和學習。 文化藝術與教育體係: 作者對歐洲的文化藝術成就也進行瞭記錄,包括博物館、畫廊、劇院的參觀,以及對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感受。他對西方發達的教育體係,尤其是大學的設置和教學方式,進行瞭深入的考察,認識到教育在國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風俗與民情: 除瞭宏大的政治經濟層麵,作者也關注到歐洲社會的風俗習慣、人民的生活方式、傢庭的構成、宗教信仰等細節。他記錄瞭當地的飲食、服飾、節日慶典,以及人們的社交禮儀,力圖展現不同國傢人民的精神風貌。 2. 亞洲之行:東方古國的變遷 在亞洲的行程中,作者的視角從西方文明的衝擊轉嚮東方古國的變遷。 日本的崛起: 作者記錄瞭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其迅速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麵的改革成就。他對日本學習西方,並成功實現國傢崛起的經驗,進行瞭深入的思考,並將其與中國的情況進行對比。 東南亞諸國的風貌: 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的東南亞國傢,作者記錄瞭其在西方列強影響下的社會變遷,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他可能在其中看到瞭中國在海外的華人群體,並關注他們的生活境遇。 印度與中東: 對印度等具有悠久曆史和獨特文化的國傢,作者關注其宗教、種姓製度、社會結構,以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狀況。對中東地區,他可能關注其伊斯蘭文化、古代文明遺跡,以及在奧斯曼帝國衰落背景下的政治格局。 3. 美洲之行:新大陸的希望與挑戰 在美國等新大陸國傢,作者看到瞭與歐洲截然不同的社會景象。 美國的現代化進程: 作者考察瞭美國飛速發展的工業、農業和城市建設。他對美國的民主製度、法治精神、以及移民社會的特點進行瞭關注。 “新大陸”的活力與機遇: 作者可能看到瞭美國作為“移民國傢”所帶來的活力和創新精神,以及其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他也可能觸及到美國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種族問題等挑戰。 三、 日記的價值與意義 珍貴的史料價值: 本書提供瞭關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對於研究當時的世界史、中外關係史、以及特定國傢和地區的發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深刻的民族反思: 作者的遊曆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在對比中進行深刻的反思。他通過觀察他國的長處,審視中國的不足,為當時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提供瞭重要的藉鑒。日記中蘊含的對中國前途的憂慮和對國傢富強的期盼,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開闊的國際視野: 本書有助於讀者瞭解當時的世界格局,認識到中國在世界舞颱上的位置,並對不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打破瞭國人固有的狹隘視角,將中國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國際背景下審視。 樸實真摯的文學價值: 作者的日記以其樸實真摯的文筆,記錄瞭真切的感受和思考。即使是關於宏大敘事的內容,也融入瞭作者個人的情感和判斷,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學感染力。 《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 本書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社會調查報告,詳細記錄瞭作者在十五個國傢對當地審判製度和監獄狀況的深入考察。作者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人道主義情懷,對不同國傢司法體係的運作、刑罰的執行、囚犯的待遇等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調查和記錄,為我們揭示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全球司法文明的現狀,並引發瞭對人權、正義和改造的深刻思考。 一、 時代背景與調查動因 本書的創作時期,正值全球範圍內人權意識覺醒,以及對刑罰製度進行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許多國傢開始反思傳統的酷刑和野蠻的懲罰方式,探索更人道、更有效的司法和改造模式。 作者進行此次調查,很可能受到以下幾個方麵的影響: 對中國司法現狀的關切: 當時的中國,司法體係落後,刑罰嚴酷,人權保障不足。作者可能希望通過考察他國先進的司法經驗,為中國的司法改革提供參考和藉鑒。 人道主義的感召: 作者對囚犯的遭遇懷有深切的同情,他希望瞭解並記錄下那些在黑暗中遭受不公待遇的人們的故事,並呼籲改善他們的處境。 學術研究的需要: 作為一名學者或社會活動傢,作者可能緻力於 comparative law (比較法學) 或 penology (刑罰學) 的研究,通過實地調查來充實和完善其理論體係。 二、 調查內容詳解 作者的調查範圍廣泛,幾乎涵蓋瞭當時世界主要文明區域的代錶性國傢。在十五個國傢的調查中,他聚焦於以下幾個核心方麵: 1. 審判製度的運作: 法律體係與程序: 作者詳細記錄瞭各國不同的法律淵源,如成文法、判例法等,以及審判程序的差異。他關注瞭庭審的公開性、律師的作用、證人製度、證據的采信規則等。 法官與陪審團製度: 他考察瞭法官的選拔、任職和審判過程中的獨立性。對於引入陪審團製度的國傢,他記錄瞭陪審團的構成、職能以及在判決中的作用。 刑罰的種類與量刑: 作者記錄瞭各國對不同罪行所施行的刑罰,如監禁、罰款、流放、死刑等。他關注瞭量刑的自由裁量權,以及是否有量刑指導原則。 刑事偵查與證據收集: 他可能也觸及瞭犯罪偵查的手段,以及證據收集的閤法性和有效性。 2. 監獄設施與管理: 監獄建築與布局: 作者詳細描述瞭各地監獄的建築風格、規模、內部布局,包括牢房的條件、采光、通風、衛生狀況。他可能會對比不同國傢監獄在設計理念上的差異。 囚犯的管理與紀律: 他關注瞭監獄的管理模式,如集中管理、分級管理等,以及對囚犯的日常作息、行為規範、勞動改造的要求。 囚犯的待遇: 這是調查的重中之重。作者深入瞭解瞭囚犯的飲食、衣物、醫療、衛生條件。他會記錄下囚犯是否受到虐待,是否有機會獲得教育和培訓。 改造與教化: 作者重點考察瞭監獄是否為囚犯提供改造和教化的機會,例如職業技能培訓、文化教育、心理輔導等。他會關注這些措施的效果,以及其對囚犯齣獄後重新融入社會的影響。 監獄的特殊群體: 作者可能還會關注婦女、未成年人、政治犯等特殊群體的監獄待遇。 3. 司法與監獄的社會影響: 犯罪率與社會治安: 作者可能會將調查到的司法和監獄狀況與該國的犯罪率、社會治安狀況聯係起來,思考兩者之間的關係。 對人權保障的評價: 基於其調查結果,作者會對各國在審判和監獄管理中對人權的保障程度進行評價,並可能提齣改進建議。 國際比較與啓示: 通過對十五國的橫嚮比較,作者會總結齣不同司法和監獄模式的優劣,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的適應性。 三、 本書的史料價值與現實意義 極其珍貴的曆史檔案: 本書提供瞭關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全球司法和監獄狀況的第一手資料,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它為研究當時的法律史、社會史、人權史、以及各國監獄製度的演變提供瞭寶貴的史料。 深刻的人權與正義反思: 本書以翔實的調查結果,揭露瞭許多不人道、不公正的司法和監獄現象,喚醒瞭人們對人權和正義的關注。它促使人們思考,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如何對待罪犯,如何平衡懲罰與改造,如何實現真正的正義。 對中國司法改革的啓示: 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本書無疑是一麵鏡子。它讓國人清晰地看到瞭與世界的差距,為推動中國的司法現代化改革,建立更人道、更科學的法律體係提供瞭重要的參考和動力。 跨文化對話的基石: 本書通過對不同國傢司法製度的考察,促進瞭不同文明之間對法律和人權理念的理解和對話,為構建更和諧的國際社會貢獻瞭力量。 《藕廬詩草》 《藕廬詩草》是一部蘊含深厚情感與雅緻意境的詩集。集中的詩篇,以其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意象、以及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展現瞭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和高雅的藝術追求。雖然本書不包含前兩部分的內容,但其獨立的文學價值依然不容忽視。 一、 詩歌風格與主題 本書的詩歌風格,總體上趨於 寫實與抒情相結閤,並流露齣濃厚的 文人雅士情懷。 寫實性: 作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將尋常景物、人事變化,通過詩歌的形式加以展現。無論是對自然景色的描摹,如“荷風”、“月色”、“煙雨”,還是對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如“閑談”、“對弈”、“品茗”,都顯得生動而具體,仿佛將讀者帶入當時的環境之中。 抒情性: 在寫實的基礎上,作者的詩歌充滿瞭真摯的情感。有對故鄉的思念,對友人的情誼,對人生際遇的感慨,對歲月流逝的無奈,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贊美。這些情感的抒發,並不顯得過於激昂,而是內斂含蓄,恰到好處地融入詩句之中。 雅緻意境: “藕廬”之名,本身就帶有幾分閑適與淡泊的意境。“藕”象徵著純潔、高潔,而“廬”則暗示著簡樸、寜靜的居所。詩集中充斥著這類高雅的意象,如“雲水”、“山水”、“梅蘭竹菊”等,營造齣一種脫俗的藝術氛圍。 懷古與哲思: 部分詩篇中,也流露齣對曆史興衰的感懷,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思考。這種思考並非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對自然景物、人生經曆的感悟,自然而然地流露齣來。 二、 詩歌內容梗概 盡管具體的詩歌內容需要逐篇閱讀方能體會,但從詩集的整體風格可以推測,其內容大緻涵蓋以下幾個方麵: 詠物言誌: 作者可能通過對自然景物,如花草、山水、季節變換的描繪,來寄托自己的情懷,錶達自己的誌嚮或人生感悟。例如,藉詠梅的清高,來比喻自己的品格;藉觀月的清輝,來抒發內心的孤寂。 酬贈唱和: 詩集中很可能包含作者贈予友人、或與友人唱和的詩篇。這些詩歌不僅展現瞭作者的交遊,也體現瞭當時文人之間以詩會友的文化風尚,以及彼此之間真摯的情感交流。 懷人思鄉: 身處異鄉或經曆離彆,思念故土、懷念親友之情,往往是詩人創作的重要主題。這些詩篇將充滿淡淡的憂傷和深切的眷戀。 記遊紀行: 作者在遊曆過程中,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些詩篇如同一個個微縮的風景畫,將旅途中的點滴美好或感觸定格。 人生感慨: 隨著年歲增長,對人生際遇、世事變遷的感慨,也必然會成為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詩歌可能包含對榮辱得失的淡然,對時光易逝的嘆息,以及對人生價值的探尋。 三、 本書的文學價值 展現時代文人的精神風貌: 《藕廬詩草》是研究當時文人生活、思想情趣、藝術審美的重要窗口。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窺見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追求。 精煉的語言與優美的意境: 作者的詩歌語言精煉,意象豐富,能夠用簡練的筆觸勾勒齣深刻的意境。這種藝術錶現力,使其詩歌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真摯的情感流露: 詩歌中最打動人心的,莫過於真摯的情感。《藕廬詩草》正是以其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引起讀者的共鳴。 保存瞭珍貴的文學遺産: 作為一部詩集,它本身就是對中國古典詩歌文化的一種傳承和貢獻,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文學遺産。 總結 《十八國遊曆日記》以宏大的視野,記錄瞭作者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十五國審判監獄調查記》以嚴謹的態度,揭示瞭司法與人權的真相;《藕廬詩草》則以細膩的筆觸,抒發瞭文人的雅緻情懷。這三部著作,雖然各自獨立,但共同構成瞭對那個時代多維度的記錄與展現,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是研究中國近現代曆史與文化的重要文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編纂體例,體現瞭一種極高的學術自覺性。我注意到編者在處理這些曆史文本時,采取瞭非常審慎的態度,無論是對原文的保留程度,還是注釋的詳盡程度,都做到瞭恰如其分的平衡。他們似乎深知,麵對這些稀有史料,最大的忌諱就是過度解讀和現代化乾預。因此,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曆史文本的“原貌”,這使得讀者可以最大限度地貼近原始語境進行思考和判斷。這種尊重曆史原件的態度,是衡量一套史料叢刊水平高下的關鍵指標。對於曆史的愛好者而言,這種“不打擾”的編輯哲學,遠比那些麵麵俱到的導讀更為珍貴和可靠。

评分

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裏那些不同作者留下的文字,展現瞭極大的風格多樣性,這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魅力。我尤其欣賞其中幾段遊記的敘述方式,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不僅描繪瞭異國他鄉的奇景異聞,更通過對比手法,摺射齣當時國人內心深處對現代化進程的迷茫與渴望。那種夾雜著鄉愁、驚奇與批判的復雜情緒,被作者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語言錶達齣來,讀來朗朗上口,充滿瞭節奏感和畫麵感。相比之下,一些官方性質的記錄則顯得更為 terse 和寫實,但即便是這些“枯燥”的文字,也蘊含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政治修辭和話語體係,解析起來同樣趣味盎然,展現瞭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不同語境下的錶達能力。

评分

總而言之,這套叢刊的價值,絕非簡單地“收集瞭舊文件”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個精心搭建的、多維度的曆史“觀察站”。它不僅為專業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磚石,也為那些對曆史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窺視過去生活肌理的窗口。書中的世界是矛盾的、多元的,充滿瞭張力——既有對宏大敘事的側麵印證,也有對個體生命體驗的細緻描摹。這種多層次的、有機的曆史呈現,讓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性的行為,而非被動的接受信息,讓人讀完之後,心中的曆史圖景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迴味無窮。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具一格,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閤著古樸的字體排版,瞬間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遙遠的年代。光是翻閱這本書的扉頁,就能感受到編輯者的用心良苦,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普通的印刷品,而是一件穿越時空的文物。內頁的排版也相當講究,留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那些沉甸甸的曆史文字時,不至於感到壓迫,反而有一種莊重而肅穆的儀式感。尤其是那些罕見的插圖或手稿影印件,清晰度和還原度都極高,簡直讓人愛不釋手,能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風貌和細節,這對於任何一個對曆史懷有深厚敬意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場視覺和心靈上的盛宴。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已經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儼然成瞭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评分

閱讀體驗上,我必須得提一下它的史料價值和深度挖掘。這套叢刊收錄的材料無疑是經過瞭極其嚴謹的篩選和考證,其稀見程度,對於我們這些長期浸淫於史學研究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不同於那些爛大街的二手資料,這裏的每一篇文字、每一份記錄,都像是未經雕琢的璞玉,帶著未經稀釋的時代氣息。我特彆留意瞭其中一些關於特定曆史事件的側麵記載,它們從一個獨特的、甚至是此前從未被主流曆史敘事關注的視角,提供瞭極具顛覆性的佐證或補充。這種“冷門”但“核心”的史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復雜時代的理解框架,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既有的曆史定論,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地下考古工作,充滿瞭發現的驚喜。

评分

全新正品、价廉物美、服务周到、发货快捷。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yen;36.60

评分

是正版,质量很好!价格便宜!

评分

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评分

ok

评分

作者金绍城曾出席在美举办的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并考察欧美诸国司法系统,分别写下了这些日记和调查记,具有史料价值。

评分

这个系列图书都不错,很喜欢。

评分

挺好的资料,快递小哥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