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蛻園是近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值得關注的大傢,他精研文史,於職官、方誌等學均有深湛研究,尤精於掌故之學,在諸多學術領域有開疆拓土之功。但由於曆史原因,他在當代學界少有人知,作品也刊布極少。近年來,纔逐漸引起學界的重視。學者們鈎稽曆史,為我們還原瞭一個完整的、真實的文史大傢。有學者評論說,20世紀20—70年代的50年間,國學領域可稱為大師的,唯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瞿蛻園四人而已,不可謂不高矣。這與他生前的寂寂無聞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彆,令人感慨。對這樣一個在學術上有重大貢獻的人物,識其人,讀其書,還是很有必要的。瞿蛻園以其深厚的文史根底於晚年寫成的多本中國曆史普及類作品,選文精審,譯文暢達,注釋簡要,文筆淵雅,頗顯功力,深得古典巨著的佳妙,堪為此類作品的典範之作。
《通鑒選》是史學大傢瞿蛻園中國曆史普及作品係列中的一部,也是首部《資治通鑒》的選注本。它有以下四個特點:1.作者在本書《前言》中對《資治通鑒》的知識都有詳細的闡述與分析,對讀者瞭解這部史學巨著大有幫助。2.本書從鴻篇巨製的《通鑒》中選齣瞭20篇能體現原著特色,並使讀者開捲獲益的篇目,頗具眼光。在朝代分配上,於戰國、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漢、唐為多,這就使讀者對各時期曆史都能有所瞭解。在內容方麵,所選各篇大都側重關鍵性曆史事件的完整敘述,也有若乾篇對社會背景與政策製度說明較多。3.本書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數百字至韆餘字的題解。根據需要,題解的寫法頗為靈活,而目的都是為瞭增進讀者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認識、對本文內容與寫作手法的理解。4.注釋是選注者用力最勤之處,也是本書最為齣彩之處。從中可看齣注釋者學養的虛實、功底的深淺。本書適閤文史愛好者閱讀,也是《資治通鑒》上乘的入門讀物。
瞿蛻園(1894—1973),原名宣穎,字兌之,晚號蛻園,湖南善化(今長沙)人。現代史學傢、文學傢、書畫傢。他齣身望族,為清末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瞿鴻禨的幼子、曾國藩之女曾紀芬的女婿。早年師從晚清大儒王闓運等名師,後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復旦大學,精通英文,並通曉德、法、俄等國語言。曾在南開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名校執教。1949年後,寓居上海,以著述為業。曾被聘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譯所特約編輯。
瞿蛻園一生交遊廣泛,與鬍適、陳寅恪、章士釗、錢穆、吳宓、周作人、金性堯、齊白石、黃賓虹、瀋尹默等諸多文化名傢有學問切磋之誼。他博學多纔,涉獵廣泛,著述宏富。主要作品有《燕都覽古詩話》《方誌考稿》《人物風俗製度叢談》《曆代官製概述》《中國社會史料叢鈔》《杶廬所聞錄》《養和室隨筆》《銖庵文存》《秦漢史纂》《中國駢文概論》《漢魏六朝賦選》《劉禹锡集箋證》《學詩淺說》等。
獨樂園花入夢鞦,詩筒驚喜見公休。論交三世今餘幾,一彆滄桑共白頭。(《寄瞿兌之》)
——著名曆史學傢陳寅恪
瞿兌之著《秦漢史纂》曾多年作為大學講義使用。
——著名曆史學傢錢穆
兌之博學能文,著述宏富,又工書法,善畫山水及梅花,閤乎吾儕心目中理想的中國文人之標準。其於學則邃於史,掌故精熟。
——著名學者吳宓
魏文侯與吳起
樂毅與田單
趙武靈王鬍服騎射
七國連兵
張騫通西域
趙充國屯田
賈讓治河三策
班超齣使西域
黨錮
赤壁之戰
蜀漢之亡
肥水之戰
劉裕北伐
魏孝文帝遷都
侯景之亂
隋文帝平陳
天寶長安之亂
楊炎與劉晏
陸贄論政
契丹滅後晉
正在張儀連橫的時代,燕國發生內亂,齊國乘機以伐平內亂為名,伐燕幾緻亡國。……燕昭王即位以後,任用樂毅等賢纔,勵精圖治,燕國終於復興。經二十餘年之後,乘齊湣王驕恣失去人心,將齊國又加以覆滅。在破齊的戰役中,樂毅在政治軍事上錶現瞭卓越的眼光和手腕,結果為燕國新王所忌,僅僅身免遭禍,功業卻不能完成瞭。同時也由於齊國齣瞭一個同樣傑齣的領導人物田單,運用他的智謀,將一個殘破的齊國從敵軍手裏完全解放齣來。這是戰國中葉發生在東方的一件大事,為後人所稱頌。特彆是樂毅,晉朝的夏侯玄作瞭一篇《樂毅論》,闡明樂毅的本心不是為一國的君主服務的,而是有誌於更遠大的事業。在他不肯專恃武力攻取兩城這一點上可以得到證明。魏晉以至唐人總是以樂毅與管仲並稱的。
——《通鑒選?樂毅與田單》
從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稱帝起,到二三四年諸葛亮的病卒,蜀漢一直維持小康的局麵,並且不斷努力嚮中原發展。後來繼任的人就隻能兢兢自保而已。及至二五三年,薑維獨掌軍權,重復進行北伐。但是此時內政已經大不如前,國力也消耗將盡瞭。魏國在司馬昭執政之下,窺破這種內容,就大膽地齣兵嚮蜀進攻,突破瞭劍閣的天險,摧枯拉朽一般把諸葛亮辛勤締造的蜀漢覆滅瞭。在曆史上,由秦滅蜀,以戰國時代司馬錯領導的為第一次,這是第二次。
當時統兵伐蜀的將帥鍾會、鄧艾等人心理上的矛盾造成瞭一種離奇變幻的局麵,蜀雖滅亡,鄧艾卻吃瞭鍾會的暗算而成為階下囚。司馬昭又窺破鍾會擁曹(魏室)反馬的內心,又在後麵做“黃雀捕螳螂”的準備。薑維又利用這班人的矛盾衝突,希圖造成一次突發的事變,將北軍一網打盡,使蜀漢亡而復存。卻不料彼此鈎心鬥角的結果,鍾會、鄧艾、薑維三個人都犧牲瞭生命,便宜瞭司馬昭坐享其成,這是一次極富於戲劇性的曆史事件。
《通鑒》這篇記載,將幾個人的個性都暴露無遺,例如劉禪的庸懦無能,司馬昭的權詐百齣,薑維的智勇深沉,鄧艾的粗魯樸實,都是很突齣的。寫來都很有聲色。
——《通鑒選?蜀漢之亡》
在這場滔天大禍之中,南朝紙醉金迷的酣夢被打斷瞭。東西南北的人互相奔竄,傢室流亡,文物殘破。全中國都起瞭變化。關中得瞭漁人之利,逐步伸張勢力到南方,形成漢、鬍、南、北的交流,為後來的隋、唐文化奠下瞭基礎。永嘉南渡以後的世傢傳統起瞭動搖,而南方浙、閩、贛、廣的人漸漸抬頭嚮北發展。新興的陳霸先就是一個代錶。這一時期中齣現瞭兩篇史料性的文藝作品,一是庾信的《哀江南賦》,一是顔之推的《觀我生賦》。這兩個作者,一是由梁入周的(周就是西魏的後身),一是由梁入齊的(齊就是東魏的後身)。他們親身的經曆,把這一動蕩的局麵從時間空間兩方麵都觀察透瞭。尤其是《哀江南賦》寫得最有聲有色,可歌可泣,與《通鑒》這一篇記載正好參看。
——《通鑒選?侯景之亂》
薦 序
俞汝捷
瞿蛻園先生(1894—1973)的《通鑒選》初版於1957年,是《資治通鑒》最早的選注本,1962年齣過新1版,之後沒有再印。現在重慶齣版社予以重版,作為蛻老的學生和50餘年前的老讀者,欣慰之餘,很樂於在此嚮諸位推薦這一極好的史籍選讀本。
談書之前,想先談談選注者。
蛻老原名宣穎,字兌之,晚號蛻園,湖南善化(今長沙市)人,是著述等身的文史大傢。在史學領域,他的治學可分為前後兩段。前段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主要在秦漢史、方誌學、掌故學園地辛勤耕耘。早年受其父瞿鴻禨及湘籍大學者王先謙影響,他對漢史頗下苦功,1928年即齣版製度史方麵的拓荒之作《漢代風俗製度史》,1944年又齣版《兩漢縣政考》和《秦漢史纂》。方誌學方麵,他於1930年齣版的《方誌考稿(甲集)》,是我國最早的私傢方誌目錄學專著;另一專著《誌例叢話》則因在修誌觀念及方法等方麵富於新見而至今仍為學界所重視。他的掌故學成就,不僅體現在搜羅宏富,齣版發錶瞭《同光間燕都掌故輯略》《中國社會史料叢鈔》《杶廬所聞錄》等多種著作,而且錶現在理論上有深入探討,他在《〈一士類稿〉序》等文中就掌故學的研究對象、範圍、任務、方法和個中甘苦作瞭清晰的闡發。
後段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主要緻力於官製研究和史學普及。官製從來都是蛻老的專長,閑談中聊起曆代職官沿革,簡直如數傢珍。前文提到的《兩漢縣政考》亦可歸為職官誌專著;而更為史學界熟知的當然是《曆代官製概述》和《曆代職官簡釋》,二著附於1965年版黃編本《曆代職官錶》中,卻遠比該錶更為實用。此外,《辭海》中的官製條目,也大都齣自蛻老之手。至於史學普及,那些年他從古史、《左傳》到《史記》《漢書》《後漢書》,撰寫瞭多種選譯本和故事選,其中以選注方式問世的正是這本《通鑒選》。
《通鑒選》有哪些優長呢?
其一,《通鑒選》不能代替《通鑒》,卻能讓讀者知曉有關《通鑒》的各種知識,瞭解《通鑒》的基本麵貌。這首先是因為,蛻老為該書所寫《前言》,多方麵地對相關問題作瞭說明和闡釋。他告訴我們:1.《通鑒》上接《左傳》,下迄五代末年,是一部“在史學上放齣異彩”的編年體通史。2.司馬光在朝廷支持下,遴選專門人纔做助手,充分利用政府藏書,經過周密準備,反復考訂,增刪潤色,耗時19年,始完成這一巨著。3.《通鑒》有種種優點,包括注意事件的前因後果,對重要人物刻畫生動,對雜史及私人著作廣加采納、慎重運用,敘事平實而又兼具文學性,附錄與史事相關的文章甚多,不采神異怪誕的謬說,等等。4.《通鑒》的衍生著作,重要的有司馬光《稽古錄》、劉恕《通鑒外紀》、金履祥《通鑒前編》、畢沅《續資治通鑒》、夏燮《明通鑒》以及《通鑒輯覽》《通鑒紀事本末》等。5.宋末元初的鬍三省“替《通鑒》作音注,非常宏博、精刻而便於實用”;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亦有獨特價值。6.《通鑒》也有缺點,最為突齣的是“主觀見解過於濃厚”和“過於輕視文人”,前者錶現為政治意識保守,後者錶現為對一些重要文人如屈原的名字不屑一提。以上各點,《前言》中均有詳細的闡述與分析,所以,閱讀正文之前,宜先將選注者的《前言》細讀一遍。
其二,要從鴻篇巨製的《通鑒》中選齣少數篇章而又能體現原著特色,並使讀者開捲獲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從本書所選20篇來看,可以說做得非常不錯。在朝代分配上,於戰國、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漢、唐為多,這就使讀者對各時期曆史都能有所瞭解。在內容方麵,所選各篇大都側重關鍵性曆史事件的完整敘述,也有若乾篇如《趙充國屯田》《賈讓治河三策》《黨錮》《楊炎與劉晏》等對社會背景與政策製度說明較多。這實際上反映瞭蛻老在治史方麵的一貫主張。還在我青年時期,他就提醒過我,學曆史不能光聽故事,一定要瞭解時代背景與相關製度。20世紀60年代初,他曾應我所請,隨手寫下一紙國學入門提綱,在談完“五經”與《說文》後,接著便談《通鑒》——
同時可看《通鑒》。不必專注重興亡大事,要能從史事看到各時代之社會背景。鬍注頗多關於製度之說明,即無異於同時看《通鑒》。
朝代難記,若用公元作綫索即不難。以世界重要史事與中國史相對照,更有全局在胸之勢。
這紙提綱一直為我所珍藏。慚愧的是,他指示的做學問的基本功夫,我未能完全掌握,《資治通鑒》也因畏其捲帙浩繁而未能通讀,倒是曾將傢中書架上兩函綫裝的《綱鑒易知錄》草草翻過一遍。蛻老獲知後,說《綱鑒易知錄》記述的曆史較《通鑒》為長,讀一遍也很好,但它欠缺的正是關於社會背景與製度的說明,所以從治史角度說,僅讀該書是遠遠不夠的。
其三,《通鑒選》有個特點,就是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數百字至韆餘字的題解。根據需要,題解的寫法頗為靈活,而目的都是為瞭增進讀者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認識、對本文內容與寫作手法的理解。譬如《趙武靈王鬍服騎射》的題解,便重點講述趙武靈王實行軍製改革的重大意義,點明“這件事的影響幾乎與商鞅變法不相上下”。同時又指齣,在《史記?趙世傢》中,對當年改革派與保守派的辯論原有詳細記載,可惜司馬光基於其保守立場,將這些話刪去不少,於是題解將趙武靈王及忠臣肥義被刪的話補引齣來,從而使讀者由這些“明通痛快”的言論更加認識到“這人的確是戰國時代一個傑齣人纔”。又如《蜀漢之亡》的題解,在交代曆史背景之後,特彆指齣“當時統兵伐蜀的將帥鍾會、鄧艾等人心理上的矛盾造成瞭一種離奇變幻的局麵”,“這是一次極富於戲劇性的曆史事件”,而《通鑒》將幾個人的個性,如“劉禪的庸懦無能,司馬昭的權詐百齣,薑維的智勇深沉,鄧艾的粗魯樸實”都寫得“很有聲色”,從而使讀者於讀史的同時,獲得文學欣賞的審美愉悅。
其四,注釋是選注者用力最勤之處,也是《通鑒選》最為齣彩之處。多年來我們翻過各種古籍注釋本,稍加比較,立刻就能看齣孰優孰劣,看齣注釋者學養的虛實、功底的深淺。曾不止一次看到一些注傢,不懂裝懂,對難詞難句妄充解人,貽誤讀者。也有一些注傢,對人所皆知的詞語大注特注,碰到稍微難解的詞句,因自己不懂,就跳過不注。還有一些注釋本,態度較前二種認真,但引證煩瑣,疏於貫通,對一般讀者而言,不夠方便實用。相形之下,《通鑒選》的注釋,最大優點就是為讀者著想,準確、簡明、曉暢、實用。這是翻閱書中任何一篇任何一段,馬上就能感受到的。這裏可隨便舉些例子。一種情況是,詞句含有典故,如《劉裕北伐》篇中,有句話是“琅邪王德文請啓行戎路,修敬山陵”。注曰:“‘元戎十乘,以先啓行’是《詩經》上的話。他的意思要首先進入洛陽,因為晉室的先代陵墓都在洛陽。”齣典和含義都說得明明白白,至於該典具體齣自《詩經》哪一篇,就簡省不談瞭。又一種情況是,詞句不含典故,卻也並非一看就懂,如《趙充國屯田》中,有句“田事齣”,什麼意思?看瞭注釋,方知“田事齣指春耕開始的時候”。第三種情況是,詞語見於辭典,卻無法套用。如《天寶長安之亂》中“十月灼然詣京師”一句,“灼然”何解?查《辭源》,解釋是“明顯貌”,用在這裏很難說通。而蛻老注曰:“灼然是一定的意思。”文意立刻曉暢明白。第四種情況是,對前人的解釋提齣疑義,如《七國連兵》中有句“而愁勞聖人所以起也”。注曰:“前人解釋此句,說:愁勞正是聖人所由興起。這種解釋不一定對,也可能是說心懷憂懼的聖人所以因此而奮起。”措辭很委婉,但隻須聯係上下文,就不難看齣,蛻老的解釋更符閤原意。
以上從前言、選文、題解、注釋四方麵約略談瞭《通鑒選》的優長,限於篇幅,許多方麵如蛻老對鬍注的深入研究等等都未及詳述,隻能留待讀者諸君去自行體會瞭。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雖然這聽起來有點挑剔,但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曆史讀物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紙張的質感很好,墨色沉穩,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更重要的是,選本中的注釋係統做得非常人性化。它並非那種密密麻麻、打斷閱讀流程的腳注,而是巧妙地將一些關鍵人物的背景補充和典故齣處放在瞭頁麵的側邊或專門的導讀框內,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能在需要時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撐。我尤其喜歡它在某些關鍵曆史人物評價後的那種留白,沒有強行給齣“蓋棺定論”,而是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行去消化和辯駁。這種尊重讀者的閱讀態度,使得整本書的體驗更加沉浸和個人化,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而不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強行灌輸標準答案。這無疑是近年來我接觸到的曆史普及類讀物中,在細節處理上最為考究的一部。
评分這本《通鑒選》的選篇眼光實在獨到,看得我如癡如醉。它不像那些刻闆的曆史教材,隻是羅列事件和帝王更迭,而是精準地抓住瞭那些真正能夠引發思考的關鍵節點。比如,對於魏晉風度的描寫,作者沒有停留在空泛的文人雅士的矯飾上,而是深入剖析瞭在那個動蕩年代,知識分子如何通過“玄學”和“清談”來構建精神庇護所,以及這種逃避現實的思潮最終如何反噬瞭整個政治格局。我尤其欣賞的是,在解讀“官渡之戰”時,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之歸功於曹操的英明神武,而是花瞭大量筆墨分析瞭袁紹集團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和後勤體係的崩潰,這使得曆史的分析維度立刻立體瞭起來,不再是臉譜化的英雄史觀。讀完這些片段,我仿佛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被拉入瞭那個復雜的曆史洪流之中,去感受權力鬥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幽微。編選者顯然對史料有著極高的鑒賞力,能從浩如煙海的記載中提煉齣最具穿透力的敘事核心,讓原本沉重的曆史變得鮮活且充滿張力。這種選材方式,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對曆史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這本書的選篇邏輯,在我看來,是完全反傳統史學敘事的,這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似乎不太關心“正統”的興衰更替,反而更關注那些“轉摺點”上的決策失誤與人性抉擇。我注意到,其中對某些中小勢力的描寫,篇幅甚至超過瞭對主流政權的敘述。例如,對某次農民起義後續處理的片段,作者沒有草草收尾,而是深入分析瞭安撫政策的失當如何為後來的隱患埋下伏筆,這種“見微知著”的視角,讓人不得不佩服選編者的曆史洞察力。它教導我們,曆史的重量往往不在於那些大張旗鼓的勝利,而在於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和被輕視的個體命運。讀這本書,就像是拿到瞭一套特製的“顯微鏡”,去觀察曆史肌理深處的紋理,而不是滿足於宏觀的輪廓。這種注重細節和非主流敘事的選編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復雜性的認知,讓我明白,任何重大的曆史事件,背後都站著無數個“差點成功”或“本不該失敗”的瞬間。
评分老實說,剛翻開這本選本時,我還有點擔心它會是一本枯燥的“精粹”閤集,但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這本《通鑒選》的語言處理功力堪稱一絕。它並沒有一股腦地將原文的古奧生澀照搬過來,而是進行瞭一種非常高明的“現代化轉譯”,但這種轉譯絕非簡單的白話化,而是保留瞭原文的力度和古雅的韻味,同時消弭瞭晦澀難懂的障礙。舉個例子,它在描述某次重大的改革失敗時,引用的那段話,那種因循守舊與銳意進取的對撞感,被錶達得淋灕盡緻,那種宿命般的悲涼感,即便隔著韆年時空,依然能刺痛人心。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揣摩某個措辭的精妙之處,它似乎能在一句話內,同時展現齣曆史的廣度與個體的深度。這種對文字的尊重與駕馭,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打磨精良的藝術品,讓人在獲取曆史信息的同時,也享受到一場文字的盛宴,完全沒有那種被動接受知識點的疲憊感。
评分坦白說,我過去對通史類的閱讀一直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內容太多,難以把握重點。但《通鑒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習慣。它的分段和主題劃分非常清晰,每選一個段落,都像是設置瞭一個獨立的“曆史劇場”。比如,某個關於“邊疆治理”的篇章,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代防禦工事的修建,而是聚焦於某一任邊帥與朝廷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這種博弈如何直接影響到邊境少數民族的歸屬意嚮。這種聚焦於“人”與“權”的互動分析,讓曆史事件的因果鏈條變得清晰可循,而不是一團亂麻。我發現自己可以非常高效地吸收信息,而且吸收進去的知識點是相互關聯、可以構建體係的。它不是讓你記住史實,而是讓你學會如何“思考曆史”,這種方法論的引導,遠比單純的信息灌輸要寶貴得多。
评分囤书季,先囤着慢慢看,京东真给力
评分实用,是本好书
评分这个书适合一般读书的人。
评分质量还算好,内容经典,很满意。
评分商品,服务和快递工作人员都很好,每次购买都很满意。
评分大家评注,赞
评分为什么没人整理瞿大佬的全集
评分很好很好哦,非常不错不错哦?
评分这本书言简意赅,深入简出,真的很划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