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瀋從文散文的專業經典選本
知名瀋從文研究專傢淩宇先生編選並撰寫“編後記”
傾情展示大作傢瀋從文的所思所想
以及他魂牽夢縈的魅力湘西
經典老書重裝上市
典雅精裝,裝幀考究,印製精美
為您的閱讀更添美的享受!
內容簡介
《瀋從文散文選》為知名瀋從文研究專傢淩宇先生於1980年代初編選的一本瀋從文散文集,多年來經我社不斷重印,已堪稱經典選本;選入瞭《從文自傳》《湘西散記》《湘西》等集子中的部分散文及《雲南看雲》《綠靨》等文,均為瀋從文引起較大影響的散文作品。風格上也力求多樣化,讀者可於其中窺見瀋從文散文創作的全貌,一位曆經憂患的知名作傢的成長道路,他的所思所想,他對於自幼成長於斯的鄉土——湘西的摯愛,讀來頗為耐人尋味,引人共鳴。
《瀋從文散文選》此次精裝重印,設計考究,印製精美,適於隨身閱讀品鑒、親友饋贈及傢庭收藏。
作者簡介
瀋從文(1902—1988),原名瀋嶽煥,筆名上官碧、璿若等,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著名文學傢、曆史文物研究傢、京派小說代錶人物。代錶作有《邊城》《長河》《湘西散記》《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精彩書評
★《湘行散記》和《湘西》中的散文將風景、地理、民俗與傳說、神話、曆史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充滿魅力的圖殛。作者筆下的湘西,神秘而又奇異。作品在敘述中,層層剝開“神秘”的外農,裸露齣湘西社會種種人生現象的必然。山川的秀麗、齣産的豐饒、人民的忍苦耐勞與現實的政治黑暗相映照,加重著對“牧民者”批判的分量。《湘行散記》和《湘西》裏的散文還彌漫著強烈的情感氛圍。作者立足現實、評說曆史、思索未來,結閤著對湘西曆史發展的思考,揉進自己的情感,顯示齣一種深沉強烈的情感力量,在文章體式上,《湘行散記》和《湘西》將遊記、小說諸種文體因素融化在一起,形成獨具一格的散文體式。
——知名學者、瀋從文研究專傢淩宇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南海齣版公司,2006) ★對中華民族優秀品德衰亡、失落的憂患意識,促使瀋從文思考,並以小說、散文的文學形式探討這一近現代以來知識界嚴肅的話題。
——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編、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高等教育齣版社,2013) ★(瀋從文的散文語言)融古代文言、現代口語、地方土語於一爐,創造瞭自己獨特的“脫去矜持、浮誇、生硬、做作”的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又由於語言中浸透著作者的人格和感情,自然中流溢著一種感人的詩情。
——吳重陽《中國少數民族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齣版社,2013) ★說句公道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傢高一籌的。我的工作行將跨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會比這些人的作品更傳得久,播得遠。我沒有辦法拒絕。
——瀋從文自述 ★(瀋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偉大的印象主義者。他能不著痕跡,輕輕的幾筆就把一個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類微妙的感情脈絡勾畫齣來。他在這方麵的功夫,直追中國的大詩人和大畫傢。現代文學作傢中,沒有一個人及得上他。
——知名學者、哈佛大學漢學教授夏誌清 ★在魯迅之下,我們給下列六位作傢以更高的評價與更為重要的文學史地位,即老捨、瀋從文、曹禺、張愛玲、馮至、穆旦。
——北大教授、知名學者錢理群、吳曉東 ★在西方,瀋從文的忠實讀者大多是學術界人士。他們都認為,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幾位偉大作傢之一,有些人還說魯迅如果算主將,那麼瀋從文可以排在下麵。
——美國學者、《瀋從文傳》作者金介甫 ★他藉湘西邊地風情而對中國古典詩意進行優秀的再造。
——知名學者、北大教授王一川 目錄
從文自傳
我所生長的地方
我的傢庭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辛亥革命的一課
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
預備兵的技術班
一個老戰兵
辰州
清鄉所見
懷化鎮
姓文的秘書
女難
常德
船上
保靖
一個大王
學曆史的地方
一個轉機
附記
湘行散記
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
桃源與沅州
鴨窠圍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箱子岩
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
老伴
虎雛再遇記
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
湘西
題記
引子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白河流域幾個碼頭
滬溪?浦市?箱子岩
辰豀的煤
沅水上遊幾個縣分
鳳凰
苗民問題
雲南看雲
水雲
--我怎麼創造故事,故事怎麼創造我
綠魘
白魘
黑魘
在昆明的時候
一個傳奇的本事
新湘行記
―--張八寨二十分鍾
過節和觀燈
編後記(淩宇)
精彩書摘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我能正確記憶到我小時的一切,大約在兩歲左右。我從小到四歲左右,始終健全肥壯如一隻小豚。四歲時母親一麵告給我認方字,外祖母一麵便給我糖吃,到認完六百生字時,腹中生瞭蛔蟲,弄得黃瘦異常,隻得每天用草藥蒸雞肝當飯。那時節我就已跟隨瞭兩個姐姐,到一個女先生處上學。那人既是我的親戚,我年齡又那麼小,過那邊去念書,坐在書桌邊讀書的時節較少,坐在她膝上玩的時間或者較多。
到六歲時,我的弟弟方兩歲,兩人同時齣瞭疹子。時正六月,日夜皆在嚇人高熱中受苦。又不能躺下睡覺,一躺下就咳嗽發喘。又不要人抱,抱時全身難受。我還記得我同我那弟弟兩人當時皆用竹簟捲好,同春捲一樣,竪立在屋中陰涼處。傢中人當時業已為我們預備瞭兩具小小棺木擱在廊下。十分幸運,兩人到後居然全好瞭。我的弟弟病後傢中特彆為他請瞭一個壯實高大的苗婦人照料,照料得法,他便壯大異常。我因此一病,卻完全改瞭樣子,從此不再與肥胖為緣,成瞭個小猴兒精瞭。
六歲時我已單獨上瞭私塾。如一般風氣,凡是私塾中給予小孩子的虐待,我照樣也得到瞭一份。但初上學時我因為在傢中業已認字不少,記憶力從小又似乎特彆好,比較其餘小孩,可謂十分幸福。第二年後換瞭一個私塾,在這私塾中我跟從瞭幾個較大的學生,學會瞭頑劣孩子抵抗頑固塾師的方法,逃避那些書本去同一切自然相親近。這一年的生活形成瞭我一生性格與感情的基礎。我間或逃學,且一再說謊,掩飾我逃學應受的處罰。我的爸爸因這件事十分憤怒,有一次竟說若再逃學說謊,便當砍去我一個手指。我仍然不為這話所恐嚇,機會一來時總不把逃學的機會輕輕放過。當我學會瞭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會中去生活時,學校對於我便已毫無興味可言瞭。
我爸爸平時本極愛我,我曾經有一時還作過我那一傢的中心人物。稍稍害點病時,一傢人便光著眼睛不睡眠,在床邊服侍我,當我要誰抱時誰就伸齣手來。傢中那時經濟情形還很好,我在物質方麵所享受到的,比起一般親戚小孩似乎都好得多。我的爸爸既一麵隻作將軍的好夢,一麵對於我卻懷瞭更大的希望。他仿佛早就看齣我不是個軍人,不希望我作將軍,卻告訴我祖父的許多勇敢光榮的故事,以及他庚子年間所得的一份經驗。他因為歡喜京戲,隻想我學戲,作譚鑫培。他以為我不拘作什麼事,總之應比作個將軍高些。第一個贊美我明慧的就是我的爸爸。可是當他發現瞭我成天從塾中逃齣到太陽底下同一群小流氓遊蕩,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這顆小小的心,且不能禁止我狡猾的說謊時,我的行為實在傷瞭這個軍人的心。同時那小我四歲的弟弟,因為看護他的苗婦人照料十分得法,身體養育得強壯異常,年齡雖小,便顯得氣派宏大,凝靜結實,且極自重自愛,故傢中人對我感到失望時,對他便異常關切起來。這小孩子到後來也並不辜負傢中人的期望,二十二歲時便作瞭步兵上校。至於我那個爸爸,卻在濛古,東北,西藏,各地處軍隊中混過,民國二十年時還隻是一個上校,在本地土著軍隊裏作軍醫(後改為中醫院長),把將軍希望留在弟弟身上,在傢鄉從一種極輕微的疾病中便瞑目瞭。
我有瞭外麵的自由,對於傢中的愛護反覺處處受瞭牽製,因此傢中人疏忽瞭我的生活時,反而似乎使我方便瞭好些。領導我逃齣學塾,盡我到日光下去認識這大韆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萬匯百物的動靜,這人是我一個張姓錶哥。他開始帶我到他傢中橘柚園中去玩,到城外山上去玩,到各種野孩子堆裏去玩,到水邊去玩。他教我說謊,用一種謊話對付傢中,又用另一種謊話對付學塾,引誘我跟他各處跑去。即或不逃學,學塾為瞭擔心學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學時,照例必在每人手心中用硃筆寫個大字,我們尚依然能夠一手高舉,把身體泡到河水中玩個半天。這方法也虧那錶哥想齣的。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較大的關係。我最初與水接近,便是那荒唐錶哥領帶的。
現在說來,我在作孩子的時代,原來也不是個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我並不愚蠢。當時在一班錶兄弟中和弟兄中,似乎隻有我那個哥哥比我聰明,我卻比其他一切孩子懂事。但自從那錶哥教會我逃學後,我便成為毫不自重的人瞭。在各樣教訓各樣的方法管束下,我不歡喜讀書的性情,從塾師方麵,從傢庭方麵,從親戚方麵,莫不對於我感覺得無多希望。我的長處到那時隻是種種的說謊。我非從學塾逃到外麵空氣下不可,逃學過後又得逃避處罰。我最先所學,同時拿來緻用的,也就是根據各種經驗來製作各種謊話。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顔色,新鮮氣味而跳。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似乎就隻這樣一個原因,我在學塾中,逃學紀錄點數,在當時便比任何一人都高。
離開私塾轉入新式小學時,我學的總是學校以外的。到我齣外自食其力時,我又不曾在職務上學好過什麼,二十年後我“不安於當前事務,卻傾心於現世光色,對於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這分性格的形成,便應當溯源於小時在私塾中逃學習慣。
自從逃學成習慣後,我除瞭想方設法逃學,什麼也不再關心。
有時天氣壞一點,不便齣城上山裏去玩,逃瞭學沒有什麼去處,我就一個人走到城外廟裏去。本地大建築在城外計三十來處,除瞭廟宇就是會館和祠堂。空地廣闊,因此均為小手工業工人所利用。那些廟裏總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絞繩子,織竹簟,做香,我就看他們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於相罵,我也看著,看他們如何罵來罵去,如何結果。因為自己既逃學,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較遠的廟裏。到瞭那裏,既無一個熟人,因此什麼事都隻好用耳朵聽,眼睛去看,直到看無可看聽無可聽時,我便應當設計打量我怎麼迴傢去的方法瞭。
來去學校我得拿一個書籃。內中有十多本破書,由《包句雜誌》、《幼學瓊林》到《論語》、《詩經》、《尚書》通常得背誦。分量相當沉重。逃學時還把書籃掛到手肘上,這就未免太蠢瞭一點。凡這麼辦的可以說是不聰明的孩子。許多這種小孩子,因為逃學到各處去,人傢一見就認得齣,上年紀一點的人見到時就會說:“逃學的,趕快跑迴傢挨打去,不要在這裏玩。”若無書籃可不會受這種教訓。因此我們就想齣瞭一個方法,把書籃寄存到一個土地廟裏去。那地方無一個人看管,但誰也用不著擔心他的書籃。小孩子對於土地神全不缺少必需的敬畏,都信托這木偶,把書籃好好的藏到神座龕子裏去,常常同時有五個或八個,到時卻各人把各人的拿走,誰也不會亂動旁人的東西。我把書籃放到那地方去,次數是不能記憶瞭的,照我想來,次數最多的必定是我。
逃學失敗被傢中學校任何一方麵發覺時,兩方麵總得各挨一頓打。在學校得自己把闆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麵受笞。處罰過後還要對孔夫子牌位作一揖,錶示懺悔。有時又常常罰跪至一根香時間。我一麵被處罰跪在房中的一隅,一麵便記著各種事情,想象恰好生瞭一對翅膀,憑經驗飛到各樣動人事物上去。按照天氣寒暖,想到河中的鱖魚被釣起離水以後撥刺的情形,想到天上飛滿風箏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黃鸝,想到樹木上纍纍的果實。由於最容易神往到種種屋外東西上去,反而常把處罰的痛苦忘掉,處罰的時間忘掉,直到被喚起以後為止,我就從不曾在被處罰中感覺過小小冤屈。那不是冤屈。我應感謝那種處罰,使我無法同自然接近時,給我一個練習想象的機會。
傢中對這件事自然照例不大明白情形,以為隻是教師方麵太寬的過失,因此又為我換一個教師。我當然不能在這些變動上有什麼異議。這事對我說來,我倒又得感謝我的傢中。因為先前那個學校比較近些,雖常常繞道上學,終不是個辦法,且因繞道過遠,把時間耽誤太久時,無可托詞。現在的學校可真很遠很遠瞭,不必包繞偏街,我便應當經過許多有趣味的地方瞭。從我傢中到那個新的學塾裏去時,路上我可看到針鋪門前永遠必有一個老人戴瞭極大的眼鏡,低下頭來在那裏磨針。又可看到一個傘鋪,大門敞開,作傘時十幾個學徒一起工作,盡人欣賞。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熱時總腆齣一個大而黑的肚皮(上麵有一撮毛!)用夾闆上鞋。又有剃頭鋪,任何時節總有人手托一個小小木盤,呆呆的在那裏盡剃頭師傅颳臉。又可看到一傢染坊,有強壯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麵,站得高高的,手扶著牆上橫木,偏左偏右的搖蕩。又有三傢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齒頭包花帕的苗婦人,時時刻刻口上都輕聲唱歌,一麵引逗縛在身背後包單裏的小苗人,一麵用放光的紅銅勺舀取豆漿。我還必需經過一個豆粉作坊,遠遠的就可聽到騾子推磨隆隆的聲音,屋頂棚架上晾滿白粉條。我還得經過一些屠戶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鮮豬肉砍碎時尚在跳動不止。我還得經過一傢紮冥器齣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麵無常鬼,藍麵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每天且可以從他那裏看齣有多少人接親,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瞭多少,換瞭些什麼式樣。並且還常常停頓下來,看他們貼金敷粉,塗色,一站許久。
我就歡喜看那些東西,一麵看一麵明白瞭許多事情。
每天上學時,我照例手肘上掛瞭那個竹書籃,裏麵放十多本破書。在傢中雖不敢不穿鞋,可是一齣瞭大門,即刻就把鞋脫下拿到手上,赤腳嚮學校走去。不管如何,時間照例是有多餘的,因此我總得繞一節路玩玩。若從西城走去,在那邊就可看到牢獄,大清早若乾人帶瞭腳鐐從牢中齣來,派過衙門去挖土。若從殺人處走過,昨天殺的人還沒有收屍,一定已被野狗把屍首咋碎或拖到小溪中去瞭,就走過去看看那個糜碎瞭的屍體,或拾起一塊小小石頭,在那個汙穢的頭顱上敲打一下,或用一木棍去戳戳,看看會動不動。若還有野狗在那裏爭奪,就預先拾瞭許多石頭放在書籃裏,隨手一一嚮野狗拋擲,不再過去,隻遠遠的看看,就走開瞭。
既然到瞭溪邊,有時候溪中漲瞭小小的水,就把褲管高捲,書籃頂在頭上,一隻手扶著,一隻手照料褲子,在沿瞭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齊膝處為止。學校在北門,我齣的是西門,又進南門,再繞從城裏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門河灘方麵我還可以看一陣殺牛,機會好時恰好正看到那老實可憐畜牲放倒的情形。因為每天可以看一點點,殺牛的手續同牛內髒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瞭。再過去一點就是邊街,有織簟子的鋪子,每天任何時節皆有幾個老人坐在門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鋼刀破篾,有兩個小孩子蹲在地上織簟子。(我對於這一行手藝所明白的種種,現在說來似乎比寫字還在行。)又有鐵匠鋪,製鐵爐同風箱皆占據屋中,大門永遠敞開著,時間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個小孩子兩隻手拉著風箱橫柄,把整個身子的分量前傾後倒,風箱於是就連續發齣一種吼聲,火爐上便放齣一股臭煙同紅光。待到把赤紅的熱鐵拉齣擱放到鐵砧上時,這個小東西,趕忙舞動細柄鐵錘,把鐵錘從身背後揚起,在身麵前落下,火花四濺的一下一下打著。有時打的是一把刀,有時打的是一件農具。有時看到的又是這個小學徒跨在一條大闆凳上,用一把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鐵皮,有時又是把一條薄薄的鋼片嵌進熟鐵裏去。日子一多,關於任何一件鐵器的製造秩序,我也不會弄錯瞭。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瞭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乾魚同酸菜,用鉢頭裝滿放在門前櫃颱上。引誘主顧上門,意思好像是說,“吃我,隨便吃我,好吃!”每次我總仔細看看,真所謂“過屠門而大嚼”,也過瞭癮。
我最歡喜天上落雨,一落瞭小雨,若腳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氣正當十鼕臘月,我也要以用恐怕濕卻鞋襪為辭,有理由即刻脫下鞋襪赤腳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開心事,還是落過大雨以後,街上許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沒,許多地方陰溝中湧齣水來,在這些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過身,我卻赤著兩腳故意嚮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漲瞭大水,照例上遊會漂流得有木頭,傢具,南瓜同其他東西,就趕快到橫跨大河上的橋上去看熱鬧。橋上必已經有人用長繩係定瞭自己的腰身,在橋頭上呆著,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東西浮來時,就踴身一躍,騎到那樹上,或傍近物邊,把繩子縛定,自己便快快的嚮下遊岸邊泅去。另外幾個在岸邊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後,就把繩子拉著,或纏繞到大石上大樹上去,於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來在橋頭上等候。我歡喜看人在洄水裏扳罾,巴掌大的活鯽魚在網中蹦跳。一漲瞭水,照例也就可以看這種有趣味的事情。照傢中規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釘鞋,我可真不願意穿那種笨重釘鞋。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裏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於釘鞋,我依然毫無興味。
若在四月落瞭點小雨,山地裏田塍上各處都是蟋蟀聲音,真使人心花怒放。在這些時節,我便覺得學校真沒有意思,簡直坐不住,總得想方設法逃學上山去捉蟋蟀。有時沒有什麼東西安置這小東西,就走到那裏去,把第一隻捉到手後又捉第二隻,兩隻手各有一隻後,就聽第三隻。本地蟋蟀原分春鞦二季,春季的多在田間泥裏草裏,鞦季的多在人傢附近石罅裏瓦礫中,如今既然這東西隻在泥層裏,故即或兩隻手心各有一匹小東西後,我總還可以想方設法把第三隻從泥土中趕齣,看看若比較手中的大些,即開釋瞭手中所有,捕捉新的,如此輪流換去,一整天方捉迴兩隻小蟲。城頭上有白色炊煙,街巷裏有搖鈴鐺賣煤油的聲音,約當下午三點左右時,趕忙走到一個刻花闆的老木匠那裏去,很興奮的同那木匠說:
“師傅師傅,今天可捉瞭大王來瞭!”
那木匠便故意裝成無動於衷的神氣,仍然坐在高凳上玩他的車盤,正眼也不看我的說:“不成,要打打得賭點輸贏!”
我說:“輸瞭替你磨刀成不成?”
“嗨,夠瞭,我不要你磨刀,你哪會磨刀!上次磨鑿子還磨壞瞭我的傢夥!”
這不是冤枉我,我上次的確磨壞瞭他一把鑿子。不好意思再說磨刀瞭,我說:
“師傅,那這樣辦法,你藉給我一個瓦盆子,讓我自己來試試這兩隻誰能乾些好不好?”我說這話時真怪和氣,為的是他以逸待勞,若不允許我還是無辦法。
那木匠想瞭望,好像莫可奈何纔讓步的樣子。“藉盆子得把戰敗的一隻給我,算作租錢。”
我滿口答應:“那成,那成。”
於是他方離開車盤,很慷慨的藉給我一個泥罐子,頃刻之間我就隻剩下一隻蟋蟀瞭。這木匠看看我捉來的蟲還不壞,必嚮我提議:“我們來比比,你贏瞭我藉你這泥罐一天;你輸瞭,你把這蟋蟀輸給我,辦法公平不公平?”我正需要那麼一個辦法,連說“公平,公平”,於是這木匠進去瞭一會兒,拿齣一隻蟋蟀來同我的鬥,不消說,三五迴閤我的自然又敗瞭。他的蟋蟀照例卻常常是我前一天輸給他的。那木匠看看我有點頹喪,明白我認識那匹小東西,擔心我生氣時一摔,一麵趕忙收拾盆罐,一麵帶著鼓勵我神氣笑笑的說:
“老弟,老弟,明天再來,明天再來!你應當捉好的來,走遠一點。明天來,明天來!”
我什麼話也不說,微笑著,齣瞭木匠的大門,空手迴傢瞭。
這樣一整天在為雨水泡軟的田塍上亂跑,迴傢時常常全身是泥,傢中當然一望而知,於是不必多說,沿老例跪一根香,罰關在空房子裏,不許哭,不許吃飯。等一會兒我自然可以從姐姐方麵得到充飢的東西。悄悄的把東西吃下以後,我也疲倦瞭,因此空房中即或再冷一點,老鼠來去很多,一會兒就睡著,再也不知道如何上床的事瞭。
即或在傢中那麼受摺磨,到學校去時又免不瞭補挨一頓闆子。我還是在想逃學時就逃學,決不為經驗所恐嚇。
有時逃學又隻是到山上去偷人傢園地裏的李子枇杷,主人拿著長長的竹竿大罵著追來時,就飛奔而逃,逃到遠處一麵吃那個贓物,一麵還唱山歌氣那主人,總而言之,人雖小小的,兩隻腳跑得很快,什麼茨棚裏鑽去也不在乎,要捉我可捉不到,就認為這種事很有趣味。
可是隻要我不逃學,在學校裏我是不至於象其他那些人受處罰的。我從不用心念書,但我從不在應當背誦時節無法對付。許多書總是臨時來讀十遍八遍,背誦時節卻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遺。也似乎就由於這份小小聰明,學校把我同一般同學一樣待遇,更使我輕視學校。傢中不瞭解我為什麼不想上進,不好好的利用自己聰明用功,我不瞭解傢中為什麼隻要我讀書,不讓我玩。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瞭點,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希奇。最希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為什麼騾子推磨時得把眼睛遮上?為什麼刀得燒紅時在水裏一淬方能堅硬?為什麼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麼薄又用什麼方法作成?為什麼小銅匠會在一塊銅闆上鑽那麼一個圓眼,刻花時刻得整整齊齊?這些古怪事情太多瞭。
……
前言/序言
編後記
一九三四年,《人間世》雜誌嚮作傢徵詢“一九三四年我愛讀的書籍”的意見。三五年一月,該雜誌在十九期上刊登瞭一組作傢的答復。其中,兩位著名作傢不約而同地寫上瞭一九三四年齣版的傳記體散文集《從文自傳》。瀋從文是著名的小說傢,也是重要的現代散文作傢和文學批評傢。在現代文學史上,他的散文和文學批評,也取得瞭較高的成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瀋從文的散文創作不自《從文自傳》始。在這之前,他已齣版瞭《記鬍也頻》等作品,這些作品已使他在傳記文學創作上卓著聲譽。同他的小說創作一樣,他的散文的起始動筆,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中期。他的第一本創作集《鴨子》(一九二六年初版),就是一部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的閤集。自《從文自傳》後,他的散文創作一發而不可收,連續寫下瞭《湘行散記》、《湘西》兩部報告性的散文長篇。抗戰爆發後,他寓居雲南鄉間,感時憂懷,又寫下瞭大量的散文作品。一九四七年,《一個傳奇的本事》發錶。這是一篇以當代著名畫傢黃永玉及其父母的身世為題材的作品。黃永玉迴憶他當時流落上海街頭,讀到這篇文字的情景時說:
他有過一篇長文章談到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狀,與其說是我的有趣的傢世,不如說是我們鄉土知識分子在大的曆史變革中的寫照。錶麵上,這文章有如山巒上抑揚的牧笛與江流上浮遊的船歌相呼應的小協奏,實質上,這文章道盡瞭舊時代小知識分子,小山城相互依存的哀哀欲絕的悲慘命運。我在傍晚的大上海的馬路上買到瞭這張報紙,就著街燈,一遍又一遍地讀著,眼淚濕瞭報紙,熱鬧的街肆中沒有任何過路人打擾我,誰也不知道這哭著的孩子正讀著他自己的故事。
(《太陽下的風景》,載《花城》第五輯)
瀋從文的散文創作也並非一開始就成熟瞭的。他的早期散文(一九二五至一九三〇年)大都以短小的篇幅,抒寫作者在人生路途上的各種細微感觸。一聲雞啼,一輛水車,一個花瓶,幾莖小草與幾葉浮萍,勾起作者人生行路難的幽微感喟。這些作者主觀情懷的抒發,雖然也摺射齣當時一般小知識分子的內心苦悶與人世的坎坷與不平,卻由於缺乏更深廣的社會生活內容,不免傷於瑣細縴巧,缺乏渾厚深沉的思想和藝術力量,作者還沒有找到錶現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曆的恰當形式。這些散文小品與其說是散文,勿寜說是散文詩,格調清新活潑,文筆流暢而饒有詩意,幽清而感傷地錶達齣當時窮睏的知識青年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的種種情懷。
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年,作者陸續齣版瞭《湘行散記》、《湘西》。《湘行散記》為作者一九三四年鼕重返湘西時沿途見聞紀實;《湘西》介紹瞭湘西的景物、齣産、風土、民情,為作者一九三八年取道湘西去雲南時所作。這兩部作品,在內容上互為錶裏,在結構上互為經緯,是以湘西曆史、現實與未來的發展為中心,融匯著作者對湘西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的觀察與思考、構製宏大的散文長篇,它們代錶瞭瀋從文散文創作的最高成就。
《湘行散記》、《湘西》真實地再現瞭三十年代湘西的曆史麵貌。從錶麵看,書中觸處皆是山川風物、地理民俗,宛如一麯麯悠揚清越的牧歌,但作者誌不在山水,他貼近著湘西社會人生。作者的筆飽蘸著酸苦,傾訴著湘西下層人民在貧睏與死亡綫上掙紮,世代相承的人生命運。我們從作品有關湘西社會曆史演變的敘述中,看到瞭一幅幅鮮血淋灕的圖畫:曆代統治者對湘西苗民和無辜百姓的血腥屠殺和下層人民在動蕩不寜的曆史風雨中悲慘不可言狀的痛苦。辰河小船上水手們微薄的收入,《辰谿的煤》中那個礦工傢庭的悲慘遭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裏,那個年逾八十的老縴夫,為兒女,為自己,擔負著的生活重壓……。世變時移,他們的這種人生命運,卻依舊一代代承襲下去。《老伴》裏十七年後的舊景重現,就是這種曆史現象的具體寫照。作者不僅敘述瞭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還透過一些特異的人生現象,發掘齣下層人民精神上受到的壓抑與摧殘。《鳳凰》篇裏有關放蠱、行巫、落洞少女的敘述,《沅陵的人》一章裏那個寡婦與和尚的故事.揭示齣湘西各種婦女的精神痛苦。上述種種,作者並沒有停止在現象的描述上,而是透過這一切,去把握它們的社會原因。作者猛烈地抨擊瞭曆代湘西“牧民者”所采取的對湘西的“方略”,從政治上對湘西人民的歧視與苛擾。而外來商人則完全控製瞭湘西的經濟命脈。雖然如此,作者卻沒有在這種令人痛苦的現實麵前,跌入悲觀失望的深淵。他發現著蘊藏在湘西內部的巨大的原始生命力的礦藏,這就是人民的勤勞、勇敢與不斷激發齣來的反抗。作者謳歌著湘西人民躍動著的生命力。《箱子岩》、《虎雛再遇記》、《五個軍官和一個煤礦工人》都錶現齣這種傾嚮。與此相關,北伐時期湘西的農民運動和其後賀龍領導的武裝起義,也進入瞭作者的視野。由於對這些重大的曆史活動,缺少直接的瞭解,這方麵的描寫太過單薄。但作者相信,曆史的發展,一定會使湘西獲得新的轉機。他苦苦思索著,如何將湘西人民中的生命強力組織到一種新的競爭中去。但由於作者思想局限,他沒有認識到,這種人類求生存的原始生命強力的重新組織、改造與運用,必須在無産階級的領導下纔能完成。《湘行散記》、《湘西》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它們將風景、地理、民俗與傳說、神話、曆史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構成一幅幅充滿魅力的圖畫。作者筆下的湘西,神秘而又奇異。作品在敘述中,層層剝開“神秘”的外衣,裸露齣湘西社會種種人生現象的必然性。山川的秀美、齣産的豐饒、人民的忍苦耐勞,與現實的政治黑暗相映照,加重著對反動統治者批判的分量。《桃源與沅州》將沅水兩岸的美蘭香草、奇異風光的描寫與屈原放逐行吟的曆史傳說的敘述交織在一起,含而不露地嘲諷著國民黨政權的黑暗腐敗。《湘行散記》、《湘西》還彌漫著強烈的情感氛圍,作者立足現實,評說曆史,思索未來,結閤著對湘西曆史發展的思考,糅進自己的情感,顯示齣一種深沉強烈的情感力量。在文章的體式上,《湘行散記》《湘西》將遊記、散文、小說諸種文體因素糅閤為一,形成獨具一格的散文體式。
在《一個傳奇的本事·附記》裏,瀋從文說:“這個小文,和較前一時寫的《湘行散記》及《湘西》二書,前後相距約十年,敘述方法和處理事件各不相同。前者寫背景和人事,後者談地方問題,本文卻範圍更小,作縱的敘述。可是基本上是相通的。”“錶麵看來,隻像‘藉題發揮’一種雜亂無章的零星迴憶”,“整幅看來,不免有點令人眼目迷亂,不易明確把握它的主題寓意何在。”這些話,不隻是《一個傳奇的本事》一篇文章的說明,實際上概括瞭瀋從文寓居雲南以後整個散文創作內容與錶現形式的特點。確實,同三十年代的散文創作相比,瀋從文這一時期散文的風格與錶現形式發生瞭極大的變化。也許是受鄉下生活孤寂、冷寞的影響吧,這一時期的散文創作已經從三十年代對外部現實世界的客觀敘寫轉入對社會人生的內心觀照,明顯的哲理性的思考在作品中占據瞭壓倒的優勢。議論與敘事、寫景錯綜,像雜感,又非雜感;是散文,又通篇充滿哲理的思辨。這種思辨帶來內容的深刻,卻又造成文意的朦朧,確實有點令人“眼目迷亂”,難於把捉其“主題寓意所在”。這充分體現在《在昆明的時候》、《綠魘》、《黑魘》、《白魘》、《水雲》等一係列作品中。然而,隻要抓住作品描寫的自然景物、色彩、人生現象的種種象徵寓意,透過哲理的朦朧,仍然不難發現瀋從文對社會人生思考的脈絡。在這些文章裏,觸目皆是生命、偶然、必然、情感、理性、自然等概念的交織。當我們緊緊追蹤作者如何從他所描述的社會人生和自然現象裏提取齣這些概念,這些概念又是怎麼相互聯係時,就會發現貫串這些作品思想傾嚮的三個基本方麵。其一,對黑暗現實和庸俗人生的厭惡、否定和人們在戰亂中流離、流血死亡帶給作者的內心痛苦。在《黑魘》、《白魘》和《綠魘》的《黑》一章裏,作者一方麵再現瞭抗戰時期人們的顛沛流離和不斷地遭受到離彆和死亡的種種情景,一方麵描繪瞭那些官僚、商人和紳士淑女們隻知升官發財、謀求個人齣路,卻置民族未來發展於不顧的“猥瑣粗俗”的人生現象。而這種現實,隻會將這個民族的發展帶嚮墮落與滅亡!“黑”“白”是死滅的象徵。它寄托瞭作者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憤慨與內心隱憂;其二,在這一現實麵前,作者思考瞭人生中的理性、情感、偶然、必然的種種關係,錶明瞭作者對現實的態度。他謳歌生命,寄托著對人類終將嚮上的自信。正像《綠魘》中所敘,在這種現實麵前,“是順水浮船,放乎江潭?是酺糟啜醨,拖拖混混?是打拱作揖,找尋齣路?是蔔課占卦,遣有涯生?”在這裏,作者否定隱退、混世、升官、遁入宗教的人生態度,唱齣瞭對“綠”,也就是對生命、人生的頌歌。他相信生命之理,必然戰勝庸鄙與死亡,在自身的發展中,獲得自然、單純與莊嚴的形式,無論偶然如何乾擾著必然,情感如何破壞著理性的平衡。其三,基於這種認識,作者提齣瞭對未來的設想。他希望展開一場“清潔”運動,重造信仰與愛憎。因為一切舊經典中的抽象原則,像被風浪打散的船帆的“破爛闆片”,“已腐爛到全不適用”。然而,這重造的信仰與愛憎究竟是什麼一種具體樣式?又應由誰來重造?作者卻無從把握。“我想呼喊,可不知嚮誰呼喊。”他不斷地感到理想在現實麵前碰壁。他痛苦地思索著,常:“在抽象中失去瞭自己”。一方麵,他追求理想,相信未來;另一方麵,由於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火熱鬥爭脫節,又抓不住理想與未來的具體形式,他始終彷徨於因這種矛盾而産生的痛苦之中。
這本散文選集,是從瀋從文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散文創作中選齣的。早期散文沒有選入;限於篇幅,《記鬍也頻》等傳記長篇也沒有收入。四十年代的許多人物傳記和迴憶性散文,僅選《一個傳奇的本事》做代錶。入選的所有作品,除《新文學史料》於去年重發瞭《從文自傳》外,其餘解放後都沒有齣版過。如果讀者從這個選集中,對瀋從文散文創作的基本麵貌,能夠有所認識,並因此有助於對中國現代散文創作全貌的瞭解,那麼,這本選集的齣版目的也就達到瞭。
淩宇
1981年12月7日,於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