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民俗學傢鄧雲鄉以《魯迅日記》為綱,還原瞭魯迅先生居京十五六年間的人情往來和社會交遊情況——他喜歡到哪裏買書,喜歡哪傢飯館,遊覽過哪些景點,過著怎樣的日子……同時,又從生活和風土的角度再現瞭老北京風土人情。
內容簡介
《鄧雲鄉集》十七種之一。
民俗學傢鄧雲鄉先生以《魯迅日記》為綱,從風土、生活的角度記錄瞭魯迅在北京生活時期的真實情況,如魯迅先生經常去的琉璃廠的麵貌和布局,廠甸的路綫及其文化與餐飲老字號,以及魯迅與朋友雅集的名勝古跡等,同時也涉及諸多20世紀初期的北京風俗與社會生活的細節,保存瞭這方麵的重要資料。可謂因人而寓景,可謂識小而見大。文筆簡潔流暢,頗具真切的曆史感和現場感,如同迴到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隨著魯迅先生的足跡,細細遊覽、品味老北京。
作者簡介
鄧雲鄉,學名鄧雲驤,室名水流雲在軒。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齣生於山西靈丘東河南鎮鄧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隨父母遷居北京。一九四七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做過中學教員、譯電員。一九四九年後在燃料工業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調入上海動力學校(上海電力學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燕京鄉土記》、《紅樓風俗譚》、《水流雲在書話》等。
目錄
廠肆誌略
從《北平箋譜》說起
琉璃廠氣氛
書肆雜談
書價雜談
碑帖鋪和古錢鋪
拓碑的藝術
南紙店
古玩及其他
琉璃廠外
廠甸風貌
廠甸遊覽路綫
火神廟和古玩攤
廠甸的書攤
畫棚巡禮
廠甸的耍貨
耍貨的精華
特殊的耍貨
吃食攤等等
茶座和人物
酒肆譚乘
酒肆題名錄
飯鋪、飯館、飯莊
“和記”和二葷鋪
走堂絕技
小酌名酒傢
南味和鄉味
百年老店——廣和居
東西城飯莊子
大小番菜館
茶樓?名點
公園?啜茗
茶座風光
堂會和請帖
旨酒嘉肴和冰
酒肆滄桑
彆瞭,廣和居;彆瞭,先生!
名勝散記
逛萬生園
國子監
漫步銀錠橋 什刹海之一
會賢堂與荷花市場 什刹海之二
荷花燈 什刹海之三
穿荻小車疑泛艇 陶然亭之一
城角人傢墟墓間 陶然亭之二
釣魚颱騎驢
宣南二寺 花事之一
龍泉寺簡述
盆梅和花樹 花事之二
中央公園
西山點滴
生活雜摭
會館
房屋
街道
車馬
吊慶
廟會
小市
商情
火車
飲食
後記
附錄
原版序 謝國楨
原版跋 王西野
精彩書摘
琉璃廠氣氛
乾隆時益都李南澗(文藻)《琉璃廠書肆記》中寫道:“……無甚應酬,又性不喜觀劇,茶園酒館,足跡未嘗至。惟日藉書抄之,暇則步入琉璃廠觀書。雖所買不多,而書肆之不到者寡矣。”魯迅先生一生不喜歡看京戲,那時應酬也不多,平日公餘除抄書之外,一遇暇日便到琉璃廠遊覽,很像李南澗所說的那種情況。
琉璃廠後來習慣說在和平門外,這樣說是不確切的。因為和平門是一九二四年左右纔開的,南北新華街也是同時纔展寬的。在魯迅先生去琉璃廠買書、訪帖的大部分時間裏,由城裏去琉璃廠,還是不齣宣武門,就得齣前門,中間全有城牆擋著,是過不去的。魯迅先生在一九一九年之前,住在菜市口南半截鬍同山會邑館,在宣武門裏教育部上班,不論星期天或平日,去琉璃廠都是很方便的。走大路從菜市口經騾馬市到虎坊橋,從梁傢園斜穿過去,順新華街往北不遠就到廠橋,就是東西琉璃廠的中心瞭。如果走小路,從菜市口東邊一點,進鐵門穿小鬍同到南柳巷,那就更沒有多少路,便到瞭琉璃廠廠西門瞭。
琉璃廠以廠甸海王村公園為中心,往東是東琉璃廠,接一尺大街、楊梅竹斜街;往西是西琉璃廠,接南北柳巷。過去東西兩頭都有鐵門,俗名廠東門、廠西門。整條琉璃廠街上,由魯迅先生時期,一直到後來,除去西琉璃廠路南商務印書館一所三層的西式樓房而外,其他都是中式的鋪麵房,而且大多都是平房,間或有所兩層的樓房,那也有如鳳毛麟角瞭。不過這些鋪房都很精緻,一般都是水磨磚的磚木建築,門麵油漆得很整齊。開間大多都是二間、三間,五間的便是大店瞭。隻有昔時寶名齋書鋪是最突齣的,九開間門麵,當時人稱:“琉璃廠一條龍,九間門麵是‘寶名’。”不過在魯迅先生時期,寶名齋書鋪早已關張,其他那些店鋪,門麵雖然不大,但後麵進度一般都很深,而且都連著後麵的院子,這樣地方就很寬綽瞭。
琉璃廠各傢店鋪,大多都沒有西式店鋪的那種窗櫥;也不像江南店鋪的那種排門闆,白天去掉門闆,店麵敞開,無門無窗。琉璃廠店鋪的門麵,都有門有窗,窗上裝玻璃,有的還是老式窗,下麵玻璃,上麵糊紙。店門後來大多改為西式拉門,過去則都是對開木門,白天開門營業,門上掛簾子,鼕天藍布鑲黑雲頭夾闆棉門簾,夏天夾闆大竹簾,從街上走過,透過擦得十分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店內的一些風光:古玩鋪的紅木多寶槅上的花瓶、鼎彝;書鋪書架上一疊疊的藍布套夾著白色簽條的古書;書畫鋪掛的各種字畫、立軸、對聯;墨盒鋪架上的亮晶晶的各式各樣的墨盒子、鎮紙、筆架……店名一般都是黑地金字的匾額,幾開間門麵的大店,在店名大匾的兩旁,還對稱地掛上兩塊小匾,如“藏珍”、“蘊玉”之類。柱子上都有紅地黑字或黑地金字油漆得亮晶晶的抱柱對聯。牌匾、對聯都是當時名傢書寫的,翁同龢、硃益藩、寶熙、陸潤庠等,應有盡有。這些對聯都是嵌字格的,這裏抄幾副在下麵,作為當日琉璃廠的一點資料吧。
寶氣騰輝瞻典籍;
林花啓秀燦文章。
寶林堂書鋪
崇山峻嶺琅嬛地;
文藪書田翰墨林。
崇文堂書鋪
寶鼎芝房,嘉祥備至;
文場筆陣,典籍紛披。
寶文堂書畫鋪
萬象崢嶸新眼界;
元龍品概古胸襟。
萬元眼鏡鋪
這些對聯,切鋪名,切店鋪內容,對仗一般都很工穩自然。尤其萬元眼鏡鋪一副,用陳登的典故用得很好,很有點氣概。
琉璃廠東西街,不管從東從西,慢慢走來,總是籠罩在一種文化、藝術的氣氛中,這種氣氛是琉璃廠所特有的,是從清代乾隆、嘉慶以後,逐漸形成的。一直綿延到後來,其間將近二百年之久,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瞭。
魯迅先生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到京,十二日就到琉璃廠遊覽,日記上記道
星期休息。……下午與季茀、詩荃、協和至琉璃廠,曆觀古書肆,購傅氏《纂[籑]喜廬叢書》一部七本,五元八角。
其後,二十五日又去,二十六日、三十日又去。初到北京,風塵僕僕,除工作之外,朋友往來也很忙,卻在不到一月之間,便去瞭四次琉璃廠,可見廠肆與先生的關係,也可以說是與當時所有學人的關係是多麼的重要瞭。自此以後,十五年中,瀏覽古書,訪求碑帖,收集信箋,時時徜徉於海王村畔、廠肆街前,那去的次數就更多。
先生於一九三二年十一月最後一次迴北京,在京住瞭十六天,又去瞭三次琉璃廠,二十七日記道:
午後往師範大學講演。往信遠齋買蜜餞五種,共泉十一元五角。
先生這次往師大講演,後來到信遠齋買蜜餞及迴傢,是當時師大同學叫營業汽車接送的,這便是魯迅先生最後一次去琉璃廠。在東琉璃廠進口不遠路南,那小小的兩間門麵的信遠齋,嵌著玻璃的綠油漆的老式窗欞,紅油漆的小拉門,前簷懸著一塊黑漆金字匾額,寫的是館閣體的“信遠齋”三個字。在初鼕下午的陽光斜照中,魯迅先生提著幾包桃脯、杏脯之類的蜜餞,在店主蕭掌櫃拉門送客,“您慢點兒走……迴見……”聲中走齣來,坐上車,迴到城裏西四宮門口傢中。這普普通通的一點情景,誰能想到這就是魯迅先生最後一次告彆自己多年來不知徜徉過多少趟的琉璃廠呢?真是“逝者如斯夫”,此情此景,應該早已和琉璃廠的氣氛融閤在一起瞭吧。
廠甸的書攤
廠甸期間,除去古玩攤而外,最多的就是書攤瞭。廠甸南北、新華街馬路西側人行道上,幾乎全是書攤。海王村公園西門對麵土地廟內,也都是書攤。書攤雖然不像珍寶攤、古玩攤那樣講究,但也可以分齣若乾等級來。大體是土地廟中、海王村公園左邊的大書攤,都是一等的;馬路西側,人行道上的書攤,是二等的;離熱鬧區遠的邊沿地區的便是三等的瞭。大書攤也都是用木闆搭成貨颱,臨時營業。北京是幾百年的文化古城,學者多、教授多、教員多、學生多,所以書攤邊上簇擁的人也絕不比珠寶攤、古玩攤的人少,同樣是擁來擁去。魯迅先生甲寅(一九一四年)一月三十一日記道:“午後同硃吉軒遊廠甸,遇硃逷先、錢中季、瀋君默。”二月八日記道:“……觀舊書,價貴不可買,遇相識者甚多。”從這些日記中,很可以窺見當時廠甸書攤上,是學人們常常見麵的地方瞭。這種風氣應該是流傳很久瞭吧?過去常說王漁洋當年,人們不大容易找到他,隻有在慈仁寺書攤上纔能一瞻老詩人的風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燕颱雜詠》中“禦車掃徑皆多事,隻嚮慈仁寺裏尋”,句下自注道:“漁洋龍門高峻,人不易見,每於慈仁廟寺購書,乃得一瞻顔色。”這故事傳作藝林佳話,風氣綿綿未絕,直到魯迅先生他們在廠甸逛書攤時,也還是如此,也可見其悠久瞭。
廠甸的大書攤,除去本琉璃廠的一些書鋪擺設而外,還有城裏隆福寺街、宣武門裏,以及東安市場和後來的西單商場等處的書鋪、書攤,到期也到廠甸來設攤。尤其是隆福寺街的書鋪,那時也有幾十傢,規模都不比琉璃廠的書鋪小,其中如三槐堂、寶書堂、帶經堂、聚珍堂、文奎堂等,都是很有名的老鋪。這些店鋪來擺攤,擺齣來的書自是很可觀的瞭。當然都是綫裝古書,其中不乏精刻善本。至於一般平裝本、精裝本的現代舊書,那都是在東安市場、西單商場各傢書鋪所設的攤子上齣售瞭。除此而外,至於那些再次一等的,貨色也就比較零散、殘缺,這些書攤平時也都是在城裏各小市或廟會上擺地攤,廠甸期間,也都集中到這裏,希望多做點生意。這種攤子,也同古玩攤的地攤一樣,貨色殘缺,生意清冷,當時習慣叫做“冷攤”。但是就是在這種冷攤上,卻常常得到意外的收獲;當時大書鋪的店主、夥友也常常從冷攤上覓書。遠的不必說,晚近文德堂主人韓左泉就從西小市攤上買到過紹興刊本《後山詩注》,經傅增湘、趙斐雲等專傢鑒定後,藏之居為奇貨。魯迅先生一九二三年舊曆正月初六日記道:“又在小攤上得《明僮欱錄》一本,價一角。”正是從這種冷攤上買到的。先生特彆記用“小攤”二字,多少錶現齣一種意外收獲的興趣。那時人們習慣叫做“淘舊書”,意思是說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似乎像淘金沙一樣,要花工夫在許許多多的沙中淘得一點,所謂“凡所難求皆絕好”,恐怕其樂趣也就在於此吧。
魯迅先生在遊廠甸的日記中,常常記著書價昂貴的話,如甲寅(一九一四年)二月一日記道:
……因赴留黎廠,盤桓於火神廟及土地祠書攤間,價貴無一可買。遂又覽十餘書店,得影北宋本《二李唱和集》一冊,一元;陳氏重刻《越中三不朽圖贊》一冊,五角,又彆買一冊,擬作副本,或以遺人;《百孝圖》二冊,一元;《平津館叢書》(重刻本)四十八冊,十四元。
又如乙卯(一九一五年)二月二十日記道:
下午往留黎廠及火神廟,書籍價昂甚不可買,循覽而齣。彆看書肆,買《說文句讀》一部十四冊,價四元。
這些都是很實在的情況。過去廠甸正月竹枝詞有一首說:“火神廟接呂祖祠,購買新書歸去遲。價比坊中平日貴,兩人笑嚮說便宜。”就是說攤上的書價錢比店鋪裏的還要貴,而買的人卻說“便宜”。這是什麼道理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掌握瞭商業心理。原因是城中各書鋪,到廠甸設攤臨時營業,廠甸廟會人多,大傢都認為能買到便宜貨,書鋪便利用這種心理,攤上的書普遍加碼齣售,而一般趕熱鬧的人便都認為便宜瞭。但遇到經常買書、熟悉行市的老客人,便自然看齣攤上的書實際價錢很貴,反不如到書鋪裏麵去買,一般都是熟人,倒還要公道實惠些。所以魯迅先生幾次都是瀏覽瞭書攤之後,又到書鋪中去買一些自己看中的書。
不過話又說迴來瞭,書攤上雖然價錢貴些,卻也有一個好處,就是遊人立在攤前,取閱方便,任何人都可以立在攤前翻閱,拿起一本來,看上很長時間,他也不會見怪你,不買也沒有關係。所以即使買不成書,書攤前麵的人還是川流不息,在這裏你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你想看而沒有看到過的書,看到你從未聽到或想到的書。在逛書攤時也使人增長瞭不少知識,從某種程度講,比你去圖書館查書卡藉書看,要方便、實惠的多,隻可惜這種書攤現在已經成為《廣陵散》瞭。
……
前言/序言
鄧雲鄉集:魯迅與北京風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