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香江:香港對日作戰紀實》是一部深刻剖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香港政局與大國關係的抗戰著作,生動地展現當時中、英、美三國以及國民黨、共産黨、英國、美國四方在香港對日作戰的綜閤曆史畫捲,講述中國人浴血奮戰的曆史記憶。
香港對日作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爭和國際太平洋戰爭的重要一役。香港在戰爭期間經曆的苦難、奮鬥、勝利和遺憾,與戰爭帶給中國以及其他盟國的遭遇緊密相連。
《日落香江:香港對日作戰紀實》采用曆史紀實的錶述形式,以翔實的檔案文獻為依據,藉助文學對於曆史場景與具體細節的想象和描述,力求如實而生動地展現昔日中、英、美三國和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産黨、英國、美國四方在香港對日作戰的綜閤曆史畫捲。
莫世祥,曆史學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曆史係教授。專業研究始於中國近現代史,其後延伸到港澳颱曆史與現狀以及中國經濟特區發展等研究領域,齣版有十餘部專著及發錶數十篇論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山革命在香港(1895-1925)》、《開放經濟的比較優勢:珠江口特區群及颱灣的實證》、《接閤與更替》、《護法運動史》。此外,編有《馬君武集》、《澳門大辭典》、《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等。
陳紅,《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
第一章 戰雲籠罩香江
天皇垂詢對港英作戰
撤退還是救援,丘吉爾不置可否
“蔣委員長對於香港期望甚殷”
宋慶齡在港發起“一碗飯運動”
毛澤東電示廖承誌“開口不要太大”
日、英調兵遣將
丘吉爾勸羅斯福勿忘中國
喬冠華錯算一著
戴笠白得“天機”
第二章 百年一戰
“鷹”襲香港
“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海外的長城”
西山大隊夜襲255高地
英軍撤齣九龍
渡海而來的“和平使者”
北角攻防戰
黃泥湧峽血戰
淺水灣飯店激戰
丘吉爾電令抵抗到底
香港在聖誕節投降
陳策與英軍餘部突圍
第三章 秘密大營救
重慶來的最後一趟班機
國府緊急救僑
硃傢驊營救陳寅恪
“白夫人要見蔣委員長”
周恩來、毛澤東急電搶救文化人
東江遊擊隊瞞天過海,文化名人悄然失蹤
英軍服務團(BAAG)“服務”周全
餘音一:戴笠乘危占鬍蝶
餘音二:蔣介石勸降廖承誌
餘音三:舟山漁民營救“裏斯本丸”號香港英戰俘
第四章 地火潛行
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
鬍文虎何事赴東京
港九獨立大隊英勇抗戰
BAAG巧織情報網
國民黨堅持在港抗日諜報活動
“飛虎隊”空襲香港
東江縱隊協同作戰
第五章 誰來收復香港
香港牽連大國夢
開羅會議:羅斯福主張香港歸還中國
丘吉爾聲言:“中國要收迴香港,除非跨過我的屍體”
蔣介石堅持中國戰區統帥受降權
英軍搶先接收香港
迴歸夢再擱52年
1941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艱難相持的歲月。孤懸珠江口外的香港,終於感受到戰爭的威脅。
自從1841年1月26日英軍侵占香港,實行殖民統治以來,香港已經百年無戰事。相對於戰亂頻仍的近代中國來說,香港可謂避亂居安、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而今,這個“世外桃源”已經完全籠罩在戰爭的陰影裏。
戰爭的陰影在日本擴大侵華戰爭之時便悄然降臨。
1938年10月12日淩晨,日軍在與香港一水之隔的廣東惠陽縣大亞灣登陸。10月21日占領廣州,廣(州)九(龍)鐵路華段完全落入日軍手中。
1939年8月中旬,日軍進占深圳和沙頭角,與駐守香港新界中英邊界沿綫的英軍對峙。
1940年6月22日,華南日軍再度進行廣九作戰,掃蕩第七戰區司令官餘漢謀指揮的國軍和中共領導的抗日遊擊隊,重新進占深圳和沙頭角,完全封鎖中英陸路邊界。
至此,吞噬瞭大半個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巨獸,已經將香港這塊肥肉置於嘴邊。
吃掉香港這塊肥肉,是日本帝國嚮太平洋擴張的既定國策。
1936年6月3日,東京城內碧水環繞的皇宮。
令人賞心悅目的櫻花怒放季節早已過去,即便是皇宮花園,也是好花不常開,隻留下殘枝敗葉的凋零景象。甫及中年的天皇裕仁一身戎裝,端坐在高大的禦座上,麵目冷峻地翻閱著剛剛擺到案上的兩份奏摺。奏摺封麵赫然寫著一行大字:《帝國國防方針》、《帝國軍隊用兵綱領》。
奏摺是裕仁的叔輩、資深望重的參謀本部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呈遞上來的。裕仁對其中的內容要義早就耳熟能詳。
自從1931年9月中旬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件,乘機吞占中國東北三省以來,軍部擴大戰爭的欲望越來越迫切,胃口越來越大。1936年2月26日淩晨,幾百名激進的少壯派官兵發動“清君側”政變,襲擊首相和大臣們的官邸,揚言要誅殺主張維持中日現狀的保守派大臣和政客,推擁天皇親政,實行“昭和維新”。天皇無法容忍這些狂妄的下層官兵隨意殺戮自己信賴的重臣,下令軍部討伐叛亂。平亂後組成的日本內閣,卻從此倚賴和震懾於軍部乾政的指揮刀下。軍部嚮外擴大戰爭的主張和部署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為瞭與英、美為首的白種人抗衡,必須建立日本為主導的大東亞共榮圈。”
“必須以經營中國大陸為首要目標,以建立滿洲為中心,牽製北部正麵之敵蘇聯,攻擊背後的蔣介石。”
“無論是南進,還是北進,都必須實現全國意誌的統一和國傢的高度國防化。”
有關這一切主張和部署,裕仁已從先前的奏摺和禦前會議中瞭解得一清二楚。他要的就是日本列島乃至全世界都嚮他這位天照大神的後人稱臣。軍部雖然有點強悍不羈,卻正好充當他爭霸宇內的鷹犬。既然有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作為駕馭軍部的無形繮繩,他又何必對軍部管束太多呢?裕仁一邊翻閱奏摺,一邊思量著要對正在候旨的載仁親王說些嘉勉的話,忽然發現在《帝國國防方針》的奏摺裏,寫有“將英國作為假想敵國”的字樣,不由一愣。這是他第一次看見軍部有如此新奇的想法。他打開《帝國軍隊用兵綱領》,隻見第五項中寫著:
在以英國為敵國作戰時,應遵循下列要領:
作戰初期的目的在於擊敗東亞的敵人,摧毀其活動的根據地,並殲滅由其本國駛來的敵艦隊主力。
陸海軍作戰的要領應相機製定之。
裕仁抬起頭,威嚴地盯著載仁親王,問道:“為什麼要增加對英作戰一項?”
對於天皇的這一垂詢,載仁早有準備。不過,因為事關日後日軍南進戰略的取捨,他還是沉吟片刻,纔字斟句酌地迴答:“英國最近加強香港和新加坡的防務,國際形勢不穩,為瞭預防萬一,就加上這一項。”
“朕明白瞭。”裕仁閤上眼睛,口角邊似乎露齣一絲微笑。
天皇垂詢對英作戰,認可摧毀英國在遠東的根據地——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戰略設想,這一消息使參謀本部上下興奮不已。3年之後,即1939年8月,參謀本部綜閤有關情報資枓,精心製作成比例為1:25000的《香港附近防禦設施圖》。該圖詳細標明英軍在香港各地的據點、炮颱、兵營、彈藥庫等軍事設施的位置和兵力配備情況,供大本營發給作戰師團大隊長以上的軍官參考使用。後來利用該圖攻占香港的日軍第38師團參謀長阿部,迴憶當初他看到該圖時的心情說:“中央印刷的九龍半島、香港地區要塞、主要陣地等地圖資料,細緻入微,一目瞭然,使人驚嘆。我對平素深入偵察的參謀本部深錶敬意。”
這年年底,日本大本營批準1940年度對華作戰計劃,其中明文規定“中國派遣軍在香港方麵的作戰要領”:
一、在戰爭開始之後,應立即以空軍摧毀香港附近的空軍部隊,並努力殲滅敵人停泊的艦艇。
二、第21軍一部應主要從陸地正麵攻占香港。
這裏說的“第21軍一部”,指的是第38師團。該師團後來編入專門負責華南作戰的第23軍戰鬥序列。
1940年五六月間,德國在歐洲戰場發動西綫大攻勢。法軍一觸即潰,法國貝當政府投降;英軍丟盔棄甲,從敦刻爾剋敗退本土。德軍的“閃電戰”,贏得閃電般的勝利。日本朝野上下為之興奮不已,大本營陸軍部唯恐趕不上瓜分世界的“最後一趟公共汽車”,遂於同年7月3日召開首腦會議,確定采取以南進為目標的戰略決策。首期作戰目標,就是攻占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新加坡和馬來半島,擴張“大東亞共榮圈”。
與此同時,大本營海軍部也開始製訂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夏威夷珍珠港的計劃。
即將震撼全球的太平洋戰爭正在醞釀之中……
1941年7月29日,日軍第25軍不費一槍一彈,“和平”進駐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由法國人實施殖民統治的法屬印度支那。遠處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不甘任由日本在亞洲恣意侵略擴張,在同月25日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財産,繼而宣布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相繼采取同樣的對日製裁措施。
正在東亞大陸上逞凶橫行的戰爭狂人,忽然被昔日的海上列強切斷賴以縱橫世界的能源!
這個戰爭狂人頓時怒不可遏。他矢誌大打齣手,不僅打中國,還要打美國、打英國、打荷蘭!
一句話,他要重新瓜分世界,要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置於自己控製之下。
8月9日,日本大本營決定,以11月底為最後期限,完成“南方作戰”的所有準備工作。
太平洋上空,戰雲翻捲。
這本書的敘事筆觸著實令人驚艷,它猶如一艘在曆史洪流中逆行的船,帶領我們穿越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控達到瞭近乎苛刻的地步,無論是戰火紛飛中的市井百態,還是高層決策室裏的暗流湧動,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人性的深刻挖掘。在極端環境下,那些閃爍著微光的人性光輝,與戰爭的殘酷形成瞭強烈的對比,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依然能感受到久久不散的震撼。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文學作品,將宏大的戰爭圖景與個人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讀來令人唏噓不已。這種多維度的敘事策略,使得這本書在眾多同類題材中脫穎而齣,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力與獨到的視角。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感觸,仿佛時間也被凝固在瞭那些泛黃的紙頁之間。
评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捕捉並記錄瞭“失落的聲音”。在宏大的官方敘事中,總有一些個體經驗被邊緣化或遺忘瞭,而這本書恰恰緻力於將這些散落在角落裏的記憶碎片重新拼湊起來。它通過大量的口述史料和私人信件的引用,賦予瞭那些曾經的無名之輩以尊嚴和聲音。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來自那個年代最真實的迴響,那些普通人在炮火下的掙紮、希望與絕望,都變得觸手可及。這種對“微觀曆史”的關注,使得整體的曆史畫捲更加豐滿和真實。它提醒著我們,曆史並非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功過簿,更是無數普通人生存圖景的集閤體。這種溫度感是很多純粹的學術著作所缺乏的。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巧妙地運用瞭時間的跳躍和視角的切換,使得整部作品節奏張弛有度,絕無冗長之感。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在高潮迭起的情節中,適時插入必要的背景梳理,保證瞭讀者的理解深度,同時又不會打斷閱讀的沉浸感。特彆是當敘事綫索交織在一起,不同人物的命運在關鍵時刻産生交集時,那種宿命般的張力,讓人屏息凝神,恨不得一口氣讀完。這種敘事技巧的成熟運用,體現瞭作者對故事節奏的精準掌控力。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轉化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魅力,實屬難得的上乘之作。
评分讀罷此書,我深感作者在資料搜集方麵的廣度和深度令人嘆服。它絕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通過精妙的編排,構建瞭一個立體、有層次感的敘事空間。書中對於不同陣營、不同背景人物的刻畫,都力求做到平衡與客觀,避免瞭臉譜化的處理,使得曆史的復雜性得以充分展現。例如,某些篇章對於當時社會精英階層的彷徨與抉擇的描寫,尤為精彩,揭示瞭在巨變麵前,即便是身居高位者,也常常麵臨艱難的道德睏境。這種對曆史多麵性的呈現,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無奈的妥協。這本書無疑是研究那個特定時期社會心理變遷的珍貴文本。
评分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如同精釀的威士忌,醇厚而有力,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瞭深思熟慮的打磨。它沒有那種為瞭煽情而故作慷慨的腔調,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剋製,訴說著最激烈的情感與最慘烈的過往。這種“不動聲色的力量”纔是最能穿透人心的。在某些關鍵轉摺點,作者的筆鋒驟然一轉,那種筆力韆鈞的敘述,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細細品味其間的深意。尤其是對於某些關鍵事件的分析,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如同跟隨一位博學的智者,不斷地校準自己對曆史脈絡的理解。全書讀下來,感覺像經曆瞭一場馬拉鬆式的精神洗禮,酣暢淋灕,卻又迴味無窮。
评分很好的书籍,京东配送服务好,支持京东。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籍,京东配送服务好,支持京东。
评分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除继续讨论各地的乡村建设外,还推出了“中国乡村建设地图”,图中所收录的50余乡建个案,只是当前我们的目力所及,定有诸多遗漏。自2000年以来,乡村建设在中国渐呈燎原之势,但与1930年代相比,无论在参与的人数还是在试验区的规模上,均属小者。去国还乡,或利或弊,得失几许,还有待于漫长的历史检验。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籍,京东配送服务好,支持京东。
评分除继续讨论各地的乡村建设外,还推出了“中国乡村建设地图”,图中所收录的50余乡建个案,只是当前我们的目力所及,定有诸多遗漏。自2000年以来,乡村建设在中国渐呈燎原之势,但与1930年代相比,无论在参与的人数还是在试验区的规模上,均属小者。去国还乡,或利或弊,得失几许,还有待于漫长的历史检验。
评分很好的书籍,京东配送服务好,支持京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