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東方—西方:尼采擺脫歐洲世界圖景的嘗試》是收錄於“尼采注疏集”中的一部相當重要的譯著,全書主要是對尼采自1875年起為瞭達到那種距離化視角,“從遠處審視我們的歐洲道德,以便用其他的、過去的或者未來的道德衡量它”而進行的研究和探討。作者緻力於澄清一個問題,即在不時地“以超齣歐洲的方式思考”、對東方文化傳統進行批判式分析這項工作中,尼采在多大程度上把人種學、生物學、古典學以及神話研究這些專業學科的引入視為必要的先決條件。通過作者的闡述可以看齣,對尼采來說,徹底擺脫“歐洲”,首先意味著讓“曆史直覺”更加犀利,意味著對今日歐洲人的多層次的世界圖像中的“事實”和文化史進行分析。他的這些分析是在一係列反復探討的主題(史前時代和文明、猶太文明、希臘文化及其餘之前各種文化之間的關係)的框架內進行的,本書即是對他的這些分析結果所進行的深入研究。
內容簡介
《東方—西方:尼采擺脫歐洲世界圖景的嘗試》是意大利學者安德裏亞·奧爾蘇齊(Andrea Orsucci)參與“尼采的藏書與閱讀”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全書分四大部分,分彆考察瞭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産生時期的語文學閱讀和人種學研究、尼采80年代作品中的權力和宗教、尼采的古希臘圖像,以及尼采與反猶主義話語的關係。
通過大量的考證和比較,作者追蹤瞭尼采與他那個時代的人種學、民族學、生物學、古典學等諸多領域專業知識之間的關係,詳細地為我們揭示瞭尼采的知識構成中的若乾重要方麵。這些研究顯示,尼采的跨學科興趣始終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即現代歐洲人和現代歐洲文化是怎樣來的;對不同專業知識的開放態度和吸收實踐,幫助尼采在試圖更好地看清歐洲文化這個“錯綜復雜的構成物”的同時,能夠具備更加銳利的“超齣歐洲的目光”。
作者簡介
徐暢,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嚮為近現代德語文學,主要代錶有《可能的文學——羅伯特·穆齊爾的隨筆主義烏托邦、《批判、建構和中介——論反諷在<沒有個性的人>中的作用》。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人性的、太人性的》産生時期尼采的語文學閱讀和人種學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巴塞爾,1875年鞦:尼采關於“希臘人的禮拜儀式”的講座
附錄 尼采與當時生物學中的遺傳問題
第二章 用於控製自然的古代禮拜儀式和巫術程序
第三章 愉快的業餘愛好者的學習欲望
附錄 “媒體爬蟲”和公眾觀點
第二部分 尼采80年代作品中的權力和宗教
前言
第四章 食人神、魔鬼崇拜、苦行:尼采對斯賓塞的分析
附錄 瓦哈比派教徒的寬容的真主
第五章 威力無比的債權人——關於宗教起源的論爭(1860-1890年)
第三部分 希臘人作為現代頹廢的對立麵
前言
第六章 “語言學考古”與色彩感的曆史發展:評《朝霞》中的箴言426
第七章 希臘人的天真和現代人的怨恨
第四部分 尼采對反猶主義者的“偉大話語”的分析
前言
第八章 南方的懷疑與“異教式”的原始基督教
附錄 歐維貝剋關於原始基督教的觀點以及他對悖論的啓迪學價值的指齣
第九章 尼采在1888年對於猶太民族的態度——幾點語文學說明
第十章 關於前雅利安時代德國居民的爭論
第十一章 德意誌特性和宗教改革時代
縮寫
文獻目錄
後記
前言/序言
對歐洲精神史的幾個基本特徵、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和相互影響的思考是尼采哲學反思中的恒定主題。他始終緻力於“一種巨大的、越來越大的脫離,一種任意的‘踏入陌生之中’,一種‘陌生化’、冷卻化、清醒化。”憑藉著一種“超越歐洲的目光”,他試圖看清歐洲人的共同思想財富。這種對於“漫遊”和“距離”的需求,一個有力證明是他1881年3月在熱那亞停留期間寫給朋友科塞利茨(H.K?selitz)的一封信:
請您問問我的老夥伴格斯多夫,他是否有興趣和我一起去突尼斯呆一兩年[……]。我想在穆斯林人中間度過一段好時光,而且要在那些信仰最嚴格的地方,這樣我對一切歐洲的東西的判斷和眼光就會更犀利。
本書研究的對象是尼采自1875年起為瞭達到那種距離化視角,為瞭“從遠處審視我們的歐洲道德,以便用其他的、過去的或者未來的道德衡量它”而進行的研究和閱讀。
“徹底擺脫‘歐洲’,這裏的歐洲被理解為那些已經長進我們的血肉中的統領性價值判斷的總閤”,對尼采來說,這種追求首先意味著讓“曆史直覺”更加犀利,意味著始終對那些體現在“今日之歐洲人”,即“後來者”(M 9)的多層次的世界圖像中的“事實”和文化史進程進行分析。他的這些分析是在一係列反復探討的主題(史前時代和文明、猶太文化、希臘文化及其與之前各種文化、古代懷疑主義、早期基督教文化、路德及宗教改革之間的關係)的框架內進行的。本書將對他這些分析的結果進行深入研究,在此過程中,本書還藉助瞭魏瑪的“歌德-席勒檔案館”中未公開發錶的材料的幫助。此外,本書還緻力於澄清一個問題,即在不時地“以超越歐洲的方式思考”、對東方文化傳統進行批判式分析這項工作中,尼采在多大程度上把人種學、生物學、古典學、神話研究以及宗教學這些專業學科的引入視為必要的先決條件。
專業知識與哲學思辨之間高度跨學科的對話,即對“學科差異”的固定框架的打破,毫無疑問是德國文化在19世紀下半葉最有趣的現象。專業知識、自然科學研究和哲學反思之間的相互交織為整整一代人打開瞭新的視角和興趣領域。感官生理學研究的飛速進步(繆勒[J.Müller]、費什納[Fecher]、赫爾姆霍爾茨[Helmholtz]、馮特[Wundt])不僅喚起瞭一種用哲學手段處理認識論問題的新興趣,而且還促使哲學史傢(其中也包括狄爾泰[W.Dilthey]和滕尼斯[F.T?nnies])從最新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齣發對16世紀的人類學和情感理論以及霍布斯(Hobbes)、斯賓諾莎(Spinoza)和笛卡爾(Descartes)等人進行徹底的研究。當時的生物學方麵的概念和問題在同時代的道德哲學研究中被加以思考和推進。精神病學和神經生理學的假說和模式也在19世紀末的哲學中起到瞭指示方嚮的作用。
對於思辨與經驗科學的交織,一個知識領域的概念和方法在另一個知識領域的應用,狄爾泰自1860年代起就給予瞭特彆的關注,他在他的論著中反復強調“強烈的組閤要求”的重要意義,這種要求拆除瞭“迄今為止的各單門精神科學之間的界樁”,結束瞭“精神科學領域內小國林立的狀態”。在狄爾泰看來,這種對於“有益的組閤”的要求和拆除壁壘的要求——這種壁壘是“有局限的專業活動在哲學和單門科學之間設立起來的”——,首先意味著對自然科學這個瞭不起的例子進行分析,在當時,自然科學似乎首先體現在“赫爾姆霍爾茨的廣博天賦”中,“為瞭解決問題,他輕鬆自如地把數學、物理學、生理學和哲學像工具一樣掌握和聯係起來”。
除瞭狄爾泰的這些論述以外,還要提到耶林(R.v.Jhering)在1880年代發錶的一句評論,他說:那些稱得上是“倫理學的古生物學”的不同學科(尤其是語言學和神話研究)的“協同作用”在道德哲學問題的討論中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的研究尤其緻力於探討一個問題,即是否有可能在尼采這位現代“精神奧德修斯”的論著中找到狄爾泰所說的那種“強烈的組閤要求”的體現,以及,在尼采緻力於拉開距離、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去分析對於理解歐洲精神史及其産生和演變具有重要意義的宗教感受和“道德事實”的時候,那些能夠被視為“倫理學的古生物學”的學科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思考方式。
即是說,我們的研究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界限之內,研究的結果可能會顯得隻具有有限的作用範圍,作為“哲學傢”的尼采、作為“明天和後天的人”(JGB 211)的尼采以及他的反思中的思辯方麵被有意地擱置一旁,相反,我們的注意力針對的主要是一些在19世紀70和80年代極為激烈的跨學科論爭中所涉及的主題,這些主題在尼采的作品和遺稿劄記中都留有清晰的印記。
東方—西方:尼采擺脫歐洲世界圖景的嘗試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一個希臘人越偉大、越崇高,他的野心之火就越熊熊燃燒,將與他同行的一切都燒成灰燼。關於此類虎視眈眈的偉大風格競賽者,亞裏士多德曾開過一張名單,其中不乏最觸目驚心的實例,甚至一個死者仍能讓一個生者妒火中燒,不得安寜。亞裏士多德筆下剋洛豐的色諾芬尼(Xenophanes of Colophon)與荷馬的關係就是這樣。如果我們僅僅看到攻擊戰伐,而不同時看到隱藏在這些攻擊戰伐背後的巨大渴望,即占據被推翻詩人地位和繼承其聲名的渴望,我們就不能理解,色諾芬尼以及其後的柏拉圖,攻擊詩歌國度的民族英雄(the national hero of poetry),究竟意欲何為。每一個偉大希臘人都是競賽火炬的傳遞者:每一種偉大美德都點燃新的偉大。[HW:KSAl/787-88]
評分
☆☆☆☆☆
阿卡姆波拉(Christa Davis Acampora)
評分
☆☆☆☆☆
正版。便宜。送貨超快
評分
☆☆☆☆☆
彆忘瞭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評分
☆☆☆☆☆
哲學感覺對不管什麼專業的都會管用 買來看看 陶冶自己
評分
☆☆☆☆☆
很好看,慢慢的看,很有啓發。
評分
☆☆☆☆☆
最近癡迷尼采,書裝幀很漂亮,內容也很好,京東圖書節買書太劃算啦!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評分
☆☆☆☆☆
非常不錯的書,印刷質量算是上乘瞭
評分
☆☆☆☆☆
尼采注收集齣的還是有點少,你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