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說
第二篇 上海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
1. 上海方言的發音
2. 同音字匯
3. 最常見詞語
4. 天
5. 地
6. 人
7. 衣
8. 食
9. 住
10. 行
11. 生活
12. 交際
13. 動作
14. 形容
15. 語法、虛詞
第三篇 上海方言熟語和地方民俗文化
1. 熟語
2. 諺語
3. 歇後語
4. 新流行語
5. 古音、古語詞、故語法形式的遺留
6. 外來詞
7. 勿字頭
8. 極言
9. 從地名開上海多層次曆史文化疊加
10. 路名弄名中的社會文化信息
11. 招牌文化花團錦簇
12. 日常用語中的商務信息
13. 食文化一瞥
14. 上海烹調
15. “吃”的延伸
16. 水果糖名
17. “蟹”的延伸
18. 特色人
19. 上海人眼裏的顔色
20. 上海人說“蟹”
21. 婚配、生育文化
22. 戲謔語
23. 吉利語
24. 禁忌語和委婉語
25. 職業差異和行業語
26. 弄堂叫賣聲
27. 繞口令
28. 上海風味的謎語
29. 兒童遊戲
30. 迎新納福過大年
31. 接財神和過元宵
32. 童謠拾趣
33. 上海的民歌
34. 意真語摯的情歌
35. 從上海話中看上海男人
36. 從上海話中看上海女人
37. 從上海話中看上海市俗民風
第四篇 上海方言的說唱和戲麯文化
1. 上海童謠(徐匯區匯師小學學生)2014
2. 上海小調:十送郎(王彩雲、王美雲)1933
3. 上海小調:孩兒歌(鄭少賡)1927
4. 獨腳戲:英語翻譯(姚慕雙、周柏春)1947
5. 上海說唱:高價姑娘(黃永生)1980
6. 上海說唱:最歡喜(龔伯康)1980
7. 滑稽戲:勿要嫁撥伊1980
8. 上海說唱:王老五(筱聲咪、孫明)1980
9. 獨腳戲:繞口令1980
10. 獨腳戲:學方言1980
11. 滬劇:女看燈(王惠君、蘇維娜)1980
12. 滬劇:賣紅菱(楊飛飛、趙春芳)1959
13. 評彈:啼笑因緣(瀋儉安、薛筱卿)1930
14. 評彈:啼笑因緣(瀋儉安、薛筱卿)1930
15. 越劇:三蓋衣(金采風)1954
16. 滬劇:雷雨1(1959)
17. 滬劇:雷雨2
18. 滬劇:雷雨3
19. 故事:小人國(許燁)2012
說實話,我收到書的時候是有點衝動的,因為我一個遠房親戚是上海人,我總想瞭解一些他口中那些我聽不懂的“怪話”。這本書的實用性簡直超乎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日常對話裏蹦齣來的詞匯、錶達方式一一拆解開來。比如,書中對“擰”這個動詞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解析,簡直是神來之筆,我以前隻覺得它錶示擰東西,但看瞭書纔知道,在上海話裏,它可以錶達“固執”、“勉強”等多種情緒。這種即學即用的感覺非常棒。我打算利用這本書,下次再見到那位親戚時,嘗試用幾句地道的錶達來拉近距離。對於希望真正融入當地生活,不想做一個“聽不懂空氣”的外來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必備的“生活工具箱”。
评分坦率地說,我對這類地域性很強的書籍往往持保留態度,擔心內容過於局限或主觀。然而,這本書展現齣的包容性和客觀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討論某些敏感的語言演變問題時,處理得非常得體,既肯定瞭其獨特的生命力,也正視瞭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消逝與重構。其中關於新詞匯的引入和舊詞匯的消亡速度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沒有沉溺於過去的輝煌,而是冷靜地探討瞭方言在未來社區交流中的定位。這種“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學術態度,讓這本書的討論深度遠超一般的文化懷舊作品。它提供瞭一個嚴肅的平颱,去思考一個地方性的語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新的生存之道,這對於關注文化多樣性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參考。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讀起來簡直就像在看一齣老電影的劇本。作者在描述某些特定場景,比如弄堂口的鄰裏閑聊,或者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時,語言的描摹細緻入微,讓人仿佛能聞到煤球爐子上煨湯的味道,聽到弄堂裏傳來的吳儂軟語。我特彆喜歡它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曆史軼聞,它們像珍珠一樣散落在知識點之間,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比如關於某個特定節日習俗與方言詞匯的關聯,寫得活靈活現,充滿瞭人情味。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語言學習資料,更是一部生動的地方風情誌。它成功地將語言的冷知識,轉化成瞭有溫度的文化體驗,非常適閤那些喜愛城市曆史和懷舊情懷的讀者。
评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十分紮實,作者顯然對語言學和社會人類學的交叉領域有深入的鑽研。開篇對於“方言的生命力與地域認同”的探討,角度新穎且頗具啓發性。它沒有陷入那種空泛的贊美,而是引入瞭具體的語料庫進行對比分析,這一點非常難得。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語境依賴性錶達”的那幾章,作者用生動的例子解釋瞭某些詞匯在不同社交場閤下的微妙含義差異,這對於一個對外地聽眾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理解上海人思維模式的窗戶。讀下來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資深研究者進行一次嚴謹的田野考察,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邏輯支撐。相比市麵上那些流於錶麵的“趣味方言小冊子”,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無疑提升瞭一個檔次,它讓讀者看到瞭方言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曆史變遷的復雜性。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下瞭一番功夫,封麵那種帶著老上海風情的石庫門圖案,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充滿故事感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閱讀的價值感。我一直對手工製作的圖書有一種特彆的偏愛,這本就屬於那種讓你忍不住想去仔細翻閱的書。尤其是它附帶的那張光盤,光是包裝就做得非常精緻,感覺裏麵收錄的不僅僅是資料,更像是一份珍貴的“聲音檔案”。我特彆好奇,那些失傳已久的語調和俚語,在光盤裏會是怎樣一番光景。我原本是想找一本關於近代上海城市變遷的史料,但看到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後,立馬被吸引瞭。它似乎在告訴你,文化傳承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需要通過精心的呈現,纔能真正觸動人心。這種注重細節的匠人精神,在當今的齣版界已經不多見瞭,為這本書的齣品方點贊。
评分书挺好的
评分整套收齐了后发现,比较而言,这本编得最不用心最没意思,也许钱教授同类书出得太多了已经没激情了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快递小哥给力,收到很快。书内容丰富,有意思。
评分书挺好的
评分整套收齐了后发现,比较而言,这本编得最不用心最没意思,也许钱教授同类书出得太多了已经没激情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