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The Power of Position]

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The Power of Pos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魏定熙 著,劉東 編,張濛 譯
圖書標籤:
  • 北京大學
  • 中國政治文化
  • 知識分子
  • 近代史
  • 社會史
  • 高等教育
  • 權力
  • 精英文化
  • 思想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660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27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外文名称:The Power of Pos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學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沒有單純從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讀北大的早期曆史,而將北大看作是中國古代太學與德日現代大學的融閤體。在近代中國的新舊辯證互動過程中,知識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義傳統,以北大為陣地教化天下。由此,無論是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還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參政,均在其現代的外殼之下,顯現齣古代士人的精神風貌。中國近代曆史的連續性(而非通常所說的“斷裂”)在這裏也得到充分彰顯。

作者簡介

  魏定熙(Timothy B. Weston),1995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師承著名曆史學傢魏斐德和葉文心教授。讀博期間曾到北京大學訪學一年,由蕭超然教授指導。

精彩書評

  魏定熙對北大的曆史定位準確,並成功地將其作為北京城市史的一部分來書寫。此外,他在“五四運動在北京”這個主題中頗有創獲。作為中國一所現代的帝國大學,北大是帝國的改革者們一手設計的。他們力圖建立一套空前的全國學校係統,並將京師大學堂這樣一個新式機構置於該係統的頂端。此後,民國初年的教育傢們利用帝國時代留給北大的尊榮,將之轉變為一所獨立自主的大學,而其畢業生也成為現代知識分子,不再抱有過去“學而優則仕”的帝國理想。
  ——本傑明·艾而曼(Benjamin Elman)

  本書極具價值。它填補瞭一塊巨大的空白,對於我們理解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史和思想史均極有幫助。
  ——史謙德(David Strand)

目錄

導論 北京大學之曆史定位
第一章 19世紀的學校、政治與改革
第二章 京師大學堂與清末北京
第三章 辛亥革命後的局勢不穩與重新界定
第四章 新舊文化之間
第五章 政治的不斷介入
第六章 五四運動的內在張力
第七章 被圍睏的北大
結語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張之洞對大學堂的重組與規訓
  1903年春的抗議果然如張百熙所擔憂的那樣是授人以柄——保守派由此證明瞭新式學堂是滋生反叛的溫床。京師大學堂剛剛恢復沒幾個月,清廷便加派張之洞會同張百熙和榮慶為該校以及整個官辦學校係統製定一套新的學製。此外,慈禧太後還要求張之洞建立一套新的選拔學生留學並監督其在海外言行的機製。通過這一係列舉動,慈禧太後意在嚮她的後黨成員錶明,自己不僅嚴重關切新式學堂,而且還要讓那些叛亂分子通通就範。雖然張之洞一直支持革新教育,並對科舉考試在現代學堂體係中産生的壞作用多有批評,而且也熱心於推廣西學,但他本質上仍屬於保守派且對朝廷無限忠誠。他早就與1898年的維新派分道揚鑣瞭。他與其他官僚一樣,對1903年的學生運動怒不可遏。
  他們(很可能是由張之洞領銜)新製定的學製一直存在至清朝滅亡。張之洞對日本謹慎改革取得的成功印象深刻,因而在設計新學製時大量藉鑒瞭日本的經驗。日本的教育結閤瞭儒傢道德和現代科學,並成功地與日本的國傢目標相一緻。新學製中最重大的決定是逐漸廢除科舉製度。正如艾爾曼所說,決定廢除韆年之久的科舉製度預示著“一個綰閤儒教、皇權和士紳的社會、政治以及文化體係就這樣在人們的眼前土崩瓦解瞭”。清廷最終也認識到科舉已喪失瞭籠絡天下英雄的功能。
  不過,1904年的《重訂學堂章程摺》中的許多觀點都是之前張之洞在《勸學篇》裏講過的。“至於立學宗旨,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一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為瞭確保學生守規矩,張之洞要求京師大學堂“凡已準入學之學生,須覓同鄉京官為保人,齣具確實具保印結”。他還在1904年的《京師大學堂詳細規則》中增加瞭大量專製的條款。他嚴厲警告學生勿談政治,尤其不能辦報、不能聚眾鬧事、不能上書言事,也不能罷課。違反《規則》的人將可能被記過。而違反政治方麵禁令的學生將有被開除之虞。
  像許多教會學校一樣,京師大學堂對道德教化和傳統學問的強調,主要體現在特彆開設的經學科上。雖然其他科目也需要嚴肅認真的學習,但是經典如《周易》、《尚書》、《春鞦》、《周禮》、《禮記》、《論語》和《孟子》等等,則被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因而需要在經學科中進行係統學習。經學科屬於分科大學,將會在幾年後正式開辦。不過,經學科的課程其實隻占全部課程的一小部分,因為能被錄取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國學基礎特彆深厚的人。張之洞的這套方案與以前梁啓超和張百熙的何其相似,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會通中西的能力。
  ……
權力源自地位:北京大學、知識分子與中國政治文化,1898-1929 一個關於現代中國精英群體形成、思想演變與政治角力的深度剖析 本書以史料為基石,深入考察瞭1898年至1929年間,北京大學作為新式知識分子主要匯聚地,如何與中國政治文化産生深刻而復雜的互動關係。該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劇烈和關鍵的轉型期,新舊秩序的衝突、西方思潮的湧入以及民族危機的加深,共同塑造瞭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和政治實踐路徑。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權力”並非僅僅來源於其思想的先進性或道德感召力,而是與其所占據的、由製度(尤其是大學這一現代機構)所賦予的“地位”緊密相關。 第一部分:舊製瓦解與新階層的萌芽(1898-1911) 本部分聚焦於戊戌變法失敗後,教育改革的推進如何為知識分子搭建瞭新的上升通道。從京師大學堂的創立到其在清末新政中的作用,我們詳細梳理瞭製度性變革如何為“知識分子”這一群體提供瞭身份閤法性。 1. 製度的開端:京師大學堂的創建與早期精英的構成 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嚮現代教育體係轉型的開端。然而,早期的師資構成復雜,既有留日歸國的新派人物,也有仍在體製內尋求地位的傳統士紳。本書通過對早期教員的背景分析,揭示瞭新舊知識體係的張力,以及“現代性”話語在體製內部的艱難滲透。我們關注瞭早期大學對政治態度的塑造,它如何在不觸動清廷底綫的前提下,培養齣具有初步現代意識的新青年。 2. 知識身份的初步構建:從“儒生”到“西學專傢” 辛亥革命前後,知識分子經曆瞭身份焦慮的劇烈轉變。傳統“士”的社會功能(教化、輔助治理)逐漸消退,而新的“專傢”或“思想傢”角色尚未完全確立。本書探討瞭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如何通過掌握特定的“新學”——如政治學、法學、經濟學——來構建其新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這種價值的構建,為他們日後在民國政治舞颱上爭取話語權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民國初年的迷失與大學的黃金時代(1912-1919) 中華民國建立初期,政治舞颱的快速更迭和軍閥割據的局麵,使得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遭受瞭嚴峻的挑戰。北京大學在這一時期,成為瞭相對獨立於直接政治權力之外的“知識高地”。 1. 蔡元培時代:大學的獨立性與學術的庇護 蔡元培主持下的北京大學,推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原則。本書認為,這一原則的實際操作,為各種新舊思潮的碰撞提供瞭空間,同時也客觀上鞏固瞭知識分子作為“精神領袖”的地位。大學成為瞭一個可以相對安全地討論國傢大政方針的“場域”。我們考察瞭當時教授與政府之間的復雜關係,揭示瞭大學的“獨立性”更多是一種基於政治平衡的權宜之計,而非徹底的自主。 2.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言說權力”的確立 新文化運動是知識分子群體集體“發聲”的高潮。本書詳細分析瞭《新青年》等刊物如何成為知識分子錶達政治訴求和文化批判的主要載體。這裏的核心議題是“言說權力”的轉移:知識分子開始挑戰傳統權威,並試圖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重塑國民心智。然而,我們也指齣,這種“言說權力”的來源,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於北大等高等學府所提供的學術光環和精英聯盟的背書。 第三部分:五四風暴與知識分子的政治介入(1919-1929) 五四運動是知識分子權力觀發生決定性轉變的節點。從純粹的文化批判者轉嚮積極的社會改造者,知識分子的“地位”直接轉化為政治行動的力量。 1. 從文化啓濛到政治動員 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北京大學的師生走上街頭,直接參與到國傢命運的抉擇中。本書細緻分析瞭五四前後,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圍繞“如何救國”展開的路綫分歧,例如激進主義與改良主義的爭論。這種爭論,體現瞭知識分子在麵對國傢危機時,試圖將自身的“學術權威”轉化為“政治號召力”的努力。 2. 權力路徑的分化:進入體製與堅守民間 運動結束後,知識分子麵臨著兩條主要的政治路徑選擇:一是進入北洋政府或南方軍閥政府擔任要職,以體製內改革者的身份施加影響;二是繼續保持相對獨立的姿態,通過學術研究、組織團體或海外宣傳等方式影響輿論。本書通過對不同派係知識分子(如自由主義者、激進左翼)在政府中的任職情況進行比對,考察瞭其“地位”如何影響瞭其政治效能和最終的曆史評價。 3. 政治文化的重塑:從精英共識到大眾動員的張力 1920年代後期,隨著國民革命的興起和思想界的左傾化趨勢,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同質性開始瓦解。本書探討瞭馬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新思潮的進入,如何挑戰瞭早期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所建立的“精英共識”。知識分子試圖動員“民眾”的力量,但這種動員過程本身,也意味著他們需要放棄部分傳統意義上的“超然地位”,與更廣泛的政治勢力進行閤作甚至妥協。 結論:地位的遺産與權力的邊界 本書最終總結道,1898年至1929年間,北京大學不僅是教育機構,更是一個權力結構——一個培養、認證並釋放“現代知識分子”的社會裝置。這些知識分子通過占據現代教育體係這一“地位”,獲得瞭在政治話語中不可或缺的發言權。然而,他們的權力並非永恒不變,而是隨著政治環境(如政府的穩固性、思潮的更迭以及民眾政治意識的覺醒)而上下浮動。對這一時期曆史的考察,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現代政治文化中“知識精英”這一角色的復雜遺産及其權力的生成機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讀的作品,其信息密度相當高,但流暢的語言和清晰的論證結構確保瞭閱讀體驗的舒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五四”時期的敘事框架。它挑戰瞭那種將知識分子簡單視為純粹思想傳播者的傳統觀點,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充滿競爭和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進行考察。對於想瞭解中國現代政治文化如何從傳統士大夫體係中涅槃重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至關重要的綫索。它詳盡地展示瞭1898年到1929年間,知識精英如何從體製外嚮體製內滲透,並最終學會瞭利用機構的“地位”來鞏固其思想的“權力”。這種“地位”的獲取過程,遠比思想的産生過程更具操作性和戲劇性。

评分

這本書的紮實之處在於其對檔案材料的精湛運用,使得那些本應晦澀的機構內部變動和人事任命變得鮮活起來。作者對於“地位”的界定也非常具有創新性,它不僅包括瞭教職頭銜,還延伸到瞭對重要刊物編輯權、特定研究機構的控製權,甚至是社會輿論場中“發言權”的象徵性占有。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在那個中國社會劇烈轉型的十字路口,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卡位”競爭,其激烈程度不亞於外部的政治角力。它揭示瞭一個殘酷但真實的曆史圖景:沒有穩固的體製地位作為支撐,再宏大的思想也可能迅速湮沒於曆史塵埃之中。這本書的貢獻在於,它將“大學”這一實體,從一個單純的教育場所,提升到瞭現代中國政治角力的核心競技場之一的高度來考察。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好,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具備引人入勝的故事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幕後”的張力——那些發生在會議室、私人信件以及校園走廊裏的微妙博弈。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親眼目睹那些標誌性的人物如何在理想主義的驅動與現實的權力限製之間艱難權衡。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對曆史語境的重構能力。對於不熟悉那個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體係的讀者來說,書中對北大機構設置、學術頭銜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政治資本的描述,清晰且富有啓發性。它揭示瞭一個深刻的悖論:當知識分子試圖以“獨立”的姿態介入政治時,他們首先必須在體製內部找到一個穩固的“製高點”。這種對體製內在機製的細膩描摹,讓這本書遠超瞭一般的思想史梳理。

评分

讀罷全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於“文化資本”如何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的經典案例研究。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北大師生視為“進步力量”的符號,而是將他們視為在特定社會結構中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動者。這種去浪漫化的處理方式,使得分析更加犀利和真實。例如,書中對不同學派知識分子如何利用“科學”或“民族主義”的話語權來排擠異己、鞏固其在學術界的“地位”,進行瞭極其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人物關係時的平衡感,沒有對任何一方進行過度的道德審判,而是聚焦於他們行動背後的結構性動因。這種冷靜的學術態度,反而讓讀者能更清晰地看到權力運作的普遍規律,無論是在百年前的北京,還是在當下。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新穎,它沒有將目光僅僅聚焦於宏大的政治事件或革命浪潮,而是深入挖掘瞭知識分子群體在特定曆史時期(1898-1929)與權力結構之間的復雜互動。作者巧妙地將“地位”這一概念作為分析的切入點,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通過獲取和鞏固他們在學術機構(尤其是北京大學)中的位置,從而影響乃至塑造瞭當時的政治文化。這種將微觀的、精英內部的權力運作與宏觀的社會變革聯係起來的嘗試,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紮實的史料支撐,又不失思想的深度。尤其是在對新文化運動前後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派係鬥爭和話語權爭奪的刻畫上,作者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讓人不禁反思,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在曆史的開端是如何被定義和爭奪的。它提供瞭一個觀察那個時代變革的獨特棱鏡,而非僅僅是事件的羅列。

评分

挺好的书,价格也便宜,送货好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近期新书,不知如何呢。翻译内容都不知道。对史语所、西南联大、清华、北大、辅仁、燕大相关著作都比较感兴趣。

评分

没问题,品相完好

评分

快递及时。很好。书的包装一切都好。再来。

评分

是给朋友买的,所以我不清楚书的内容到底好不好,但朋友说不错。

评分

名字看似唬人,实则北大校史研究,计较扎实,观点也中规中矩,行文流畅,翻译出来呢也没有明显的翻译腔,不过有一点要说下,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系列越来越贵,有老版本的尽量买老版本,这本是刚出的就没办法了。

评分

是目前英文世界中一本以北京大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不同以往的是,作者没有单纯从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史的角度去解读北大的早期历史,而将北大看作是中国古代太学与德日现代大学的融合体。在近代中国的新旧辩证互动过程中,知识分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固守自己的精英主义传统,以北大为阵地教化天下。由此,无论是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还是不由自主的教授参政,均在其现代的外壳之下,显现出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

评分

经典小说,买来收藏的,用券买很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