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推薦1: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莆田廣化寺、扶風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法音》雜誌主編——學誠法師人生三書係列全新漫畫,師承弘一大師佛法精髓,開示讀者人生真諦,啓發人們獲得對生命的佛性感悟。
推薦2:
《苦樂人生》是漫畫與佛學思想的完美融閤!用可愛諧趣的漫畫將深邃的佛傢思想,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風格幽默諧趣,內容通俗易懂,引領僧俗讀者走上人生明達、智慧、自在、清靜之路。
推薦3:
弘一法師手寫書名,“苦樂人生”四字選自弘一法師李叔同親筆手寫《華嚴集聯三百》。《集聯》集高超的哲理美、文學美於一體,給人以極強的啓發性和感染力,看到之人可頓得無窮“法味”,頓生“無上清涼”之感,弘法利生,作用殊勝。
推薦4:
一代高僧,一顆慈悲佛心,一本佛語開示,一群可愛的小和尚,一幅幅人間百態圖,寓教於樂、融情於理,沐浴“具幸福能量寺廟”龍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問佛,洞察世事,每個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行走人生的點滴啓發。一本在手,能斷人生之苦,收獲喜樂人生。
內容簡介
《苦樂人生》為學誠法師人生三書係列的第二本,是用漫畫的形式闡釋佛法的繪本書。
2007年2月17日,學誠法師第1次在北京龍泉寺過春節,做瞭題為《苦樂人生》的係列開示。《苦樂人生》係列開示共十二講,法師從人的本性講起,結閤生活時代、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看法等,告訴我們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人類的本性是趨利避害,活著的目的是為瞭離苦得樂。法師還教我們如何完全脫離苦海,獲得永恒的快樂。
《苦樂人生》如同一位傳遞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夠給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奮鬥的年輕人、渴望修身養性的中老年人,帶去佛性的智慧和感悟,盡早離苦得樂,過上吉祥喜樂的幸福人生。
作者簡介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82年在福建莆田廣化寺於定海長老座下剃度,1988年在成都文殊院寬霖法師座下受具足戒。長期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佛法,圓拙老法師為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和弘一大師的弟子。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方丈、陝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北京龍泉寺方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苦樂人生/ 001
第二講 不被六根濛蔽/ 027
第三講 細心體會佛法/ 053
第四講 如何對治現世貪著/ 079
第五講 生命整體性的意義/ 103
第六講 怎樣認識病相/ 129
第七講 佛光普照眾生心/ 153
第八講 正確辨析心相/ 179
第九講 突破個人中心主義/ 205
第十講 捨利弗的功德/ 231
第十一講 所緣境與所知障/ 255
第十二講 怎樣發心修行/ 279
精彩書摘
如果我們一個人常常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自己所作所為是最恰當的,自己的選擇是最正確的,時間長瞭,就會成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那麼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比較難辦的,佛菩薩也比較不好度。佛菩薩度眾生,就是自己願力的體現,是佛陀智慧慈悲的普照,所以利益眾生就是自己的清淨的業在利樂眾生。一個人如果常常覺得比彆人高一等,自己有很多方麵比彆人要強,時間久瞭,就非常容易生活在一個不很現實、不很實際的世界當中。一個人如果時時刻刻隻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快樂、自己想要得到的事情,忘記瞭去利益眾生是我們佛弟子修心的本質,時間一長,慢慢慢慢就會自己把自己綁得很緊,自己把自己綳得很緊,甚至最後就綁死瞭。為什麼呢?因為你內心裏邊一直想:我要得到好處,我要得到勝利,我要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時時刻刻隻想到我要的這些內容,我要的這些果報,忘記瞭這些內容、這些果報要怎麼樣纔能夠得到。
比如說,我們來到寺院裏用功、修行、集資糧,要布施自己的時間,要布施自己的體力,要做種種供養。所有的這一切,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慢慢慢慢我們就同佛菩薩造瞭一份相應的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時間也好、物品也好、財物也好,所有的這些,都是自己依報的一部分,依報就是自己正報的一部分。反過來說,我們的正報離不開依報,依報跟正報是一體的,隻是在我們的心裏將它分開瞭。
就一個物品來講,這個物品,也可以說是你的,也可以說是他的,也可以說是善知識的,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的,所有的這些都是自己內心裏的一種安立和感覺。比如說,我們眼前的一盆花,這盆花可能是你齣瞭錢在花店裏買,然後送到佛堂來供養的。雖然是你買的,但是供在這裏,大傢也能夠看得到這樣一盆鮮花;因為我能夠看得到,這就是我所緣的境界,從我所緣的境界這一點來講也是我的;我們把這盆花供養佛菩薩,那麼也就成瞭佛菩薩的境界。這也就是說,我們所有依報的一點一滴,自己內心裏頭怎麼作意,就會有什麼感覺;怎麼安立,就會産生什麼效果。
比如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到一個人,覺得這個人有很多問題,慢心很重,我要去幫助幫助他,這就是你的發心。你發心要去幫助他,你纔會有信心、有興趣、有歡喜心去勸導他、去安慰他、去跟他開導;反過來說,對方慢心那麼大,你覺得這是一種煩惱,要趕緊遠離他,躲得遠一點,免得到時候對方的慢心來輕慢自己,那你可能就不會理他。其他的煩惱也是一樣的,貪、瞋、癡、懷疑、無明……都是一樣的。
反過來說,如果對方學修、資糧,各方麵比自己好,你如果自己安立說,“我應該同他多接觸,在他的身上能夠學到很多好的東西,能夠學到佛法,能夠集到資糧,能夠啓發自己,修改很多習氣毛病。”這樣作意的話,你自然而然就會非常樂意同他去接觸,因為你內心已經這樣安立瞭,這樣思維瞭,這樣作意瞭。
換個角度來講,對方如果比我們好,資糧比我們多,條件比我們好,福慧也比我們多,那麼,你如果這樣作意:“對方為什麼會比我好這麼多呢?他為什麼會受到大傢的尊重呢?為什麼會受到大傢的重視呢?為什麼能夠修得那麼好呢?”你一直在這裏反問自己,一直在這裏起疑惑,一直在這裏覺得自己不如他,自己各方麵都不如彆人,那麼你就會自我責備、自我埋怨,然後你就會對對方的長處、對方的優點進行觀過。怎麼觀過呢?你就覺得,反正你修行好是你的事情,你資糧集得多也是你的事情,跟我沒有關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瞭,你修的跟我修的也不相乾。
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感覺瞭,內心的狀態,內心的問題。其實這也是一種慢心,是自己的慢心。也就是,有時候你看到彆人好,看到彆人的長處,會起煩惱;看到彆人的不好,看到彆人的短處,也會起煩惱。就是順境逆境,對自己有利對自己不利的,都會起煩惱,這個就是凡人的境界,就是世間眾生的境界。佛菩薩的境界就不是如此,眾生有痛苦的時候,他就要去解救,幫助他走齣煩惱;眾生有快樂的時候,佛菩薩會告訴我們,這些是行苦,是靠不住的。就是無論人傢是一個什麼境界:痛苦也好,快樂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需要用法修心,在這樣的境界上,自己要用法修心,佛菩薩也是告訴我們用法修心。
培養一種智慧
我們修行也好,學佛法也好,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一種智慧,培養、獲得覺悟的能力。我們修行學佛,不是去找一個什麼見解,也不是去找一個什麼答案,更不是要去找一個什麼結論。沒有結論,也沒有答案,就是說我們能不能覺悟,我們能不能獲得智慧。我們有智慧,自然而然自己的身語意,生活、工作、學習,一切都能夠聯係起來,都能夠融入。也就是,我們內心裏有智慧,是因為有覺悟,所以就能夠産生智慧;有智慧,所以我們身語意的行為就不會犯錯;身語意的行為不會犯錯,都正確瞭,自然而然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為人處世,一切的一切就不會有問題。這些方麵就需要我們很認真去思考,究竟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要讓我們獲得這樣的一種覺悟、智慧。
那麼我們如何來獲得這種智慧和覺悟的能力呢?從內心方麵,就是要從培養慈悲心開始。所謂慈悲心,大傢都知道慈悲的定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本身跟苦樂有聯係,跟彆人的苦樂有聯係,跟所有眾生的苦樂有聯係。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跟一切眾生的生命有聯係,所以成佛以後還是一樣要去度眾生,饒益有情。我們要成佛,也需要去度眾生,去饒益有情,纔能夠廣集資糧。如果佛法不在自己的身心、生命上麵去落實、去體現,佛法永遠同我們的生命是兩迴事。因此要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去落實佛法,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自己的身語意跟彆人聯係起來。如果跟彆人聯係不起來,那佛法對我們個人來講,也就用不齣來,也就用不齣去。你怎麼來消化這個佛法?怎麼來體現這個佛法?怎麼來說明我們對這個佛法已經有悟瞭,入道瞭,入門瞭?就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學佛法要講師友緣
學佛法,我們常常講師法友,師友的緣是非常關鍵的,非常非常關鍵。你這個緣分不好,佛法肯定學不進去。你這個緣分好,就是知道如何同彆人去結緣,也就是如何跟彆人去相處。
如何跟不同的人去相處,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層次的人去相處,有兩種不一樣的。一個就是你在高位的時候,如何跟下位的人去相處;第二個就是你在下位的時候,如何跟高位的人去相處。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位的人跟下位的人去相處,如何能夠相處好,很重要的一個認識就是,你在高位的時候,不要認為自己是在高位。比如在學校裏你是老師,你講課,你如果認為自己是老師,就要求學生如何來尊重你,要如何來對你有禮貌,如何對你客氣,那彆人做不到、做不好,你就煩惱。那你當老師,你跟學生說:我們是同學,如果這麼去安立,就不會有問題,看所有人、看大傢都一樣,平等。
那麼當學生——也就是下位的人,對上位的人,如何來認識呢?你就不能認為我們是平等的。你認為我們是平等的話,就絕對學不到東西,老師肯定不教你。這是很簡單的,對不對?如果說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話,那你為什麼要當學生呢?那你可以畢業瞭,你還再要學什麼?不要學,你根本不用進學校。
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就是老師可以當學生,但學生不能說我就是老師,這個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一個心態的問題。否則我們走齣去的話,這種心態就會等流。你到哪裏都會說:我比你好,我佛法學得比你好,我可以教你。你自己的智慧之門就堵住瞭,怎麼能夠增長?怎麼能夠開啓智慧之門?不可能瞭,因為你到各個地方你都覺得比彆人高。彆人是不是能夠當老師,是彆人的事情,不是我們的事情,明不明白?
你總是認為,一個老師專門就是教我,要對我如何如何,如果不是怎麼樣的話,就會怎麼樣。這都是一種理想主義,一種幻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一個老師確實非常非常高量,他不可能專門來教你一個。即便是專門教一個人,也不可能是教你,這是肯定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
如何讓一個高量的老師能夠教自己?首先緣分要好,這是肯定的,用社會上的語言來講就是關係要好。首先你沒有這個緣,那它就不相應。沒有這個緣,即便你有這個主因,也缺乏外緣。那麼這個緣怎麼辦呢?我們就要去創造。所以我們在佛門裏,信心、恭敬、禮拜、供養、承事,等等,就是培養對師友的緣,對善知識的緣,對佛菩薩的緣。有緣,這個佛法纔能夠生起來,信心纔能夠生起,而不是說佛菩薩需要我們去恭敬,不是這麼一迴事。我們恭敬、尊重的目的是培養我們對佛法的信心,佛法纔能夠産生起來。
……
前言/序言
《浮生拾遺》:一段關於生命、時光與靈魂的靜默獨白 在這喧囂的世界裏,我們總在不經意間被生活推著嚮前,裹挾著奔波、追逐,甚至遺忘。而在某個深夜,當世界沉寂,萬籟俱寂,我們內心深處那個最柔軟的角落,是否會湧起對生命本真的探尋,對流逝時光的眷戀,對靈魂深處的叩問?《浮生拾遺》便是這樣一本,它不張揚,不喧嘩,隻是靜靜地,用文字編織成一幅幅細膩的畫捲,邀請你走進一片屬於自己的寜靜之地,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拾起那些被遺忘的碎片,去體味那些在時光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最真實的情感與思考。 這本書,並非一本跌宕起伏的冒險小說,也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史詩,更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勵誌指南。它更像是一個老友,在某個午後,為你沏上一杯溫熱的茶,然後緩緩地,將自己的人生感悟,那些細微的體察,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以一種近乎耳語的方式,娓娓道來。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戲劇性的衝突,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最平凡的日常,那些你可能每天都會經曆,卻從未認真審視的瞬間。 想象一下,清晨透過窗簾縫隙灑下的第一縷陽光,它拂過你熟睡的臉龐,帶來的是一天的開始,還是對昨天的追憶?午後街頭,一陣微風吹過,捲起落葉,你是否會停下腳步,感受那份短暫的自由,還是匆匆趕路,全然不顧?夜晚,獨自一人走在迴傢的路上,路燈將你的影子拉得很長,那一刻,你是感到孤單,還是享受這份寜靜?《浮生拾遺》便是捕捉這些瞬間的藝術傢,它用最樸素的語言,描繪齣生活中最動人的細節,讓你在讀到某些段落時,會心一笑,仿佛看到瞭自己,看到瞭那個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 書中沒有販賣焦慮,也沒有製造恐慌,它所呈現的,是對生命本身的一種尊重和欣賞。作者並非高高在上地審視人生,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讀者一起,去探索生命的奧秘。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思考,都像是從作者的生命土壤中生長齣來的,帶著泥土的芬芳,帶著陽光的溫度,帶著雨露的滋潤。它們或許微不足道,卻在時間的沉澱中,顯現齣獨特的價值。 比如,書中會講述一個關於“耐心”的故事。並非那種電視劇裏戲劇性的等待,而是日常生活中,那種細水長流的堅持。可能是等待一株植物發芽,可能是等待一項計劃的實現,也可能是等待一個心結的解開。作者會細緻地描繪齣這個過程中,內心的起伏,那些不經意的懷疑,那些悄然滋生的希望,以及最終,當那份期待終於實現時,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這種喜悅,不是爆發式的狂歡,而是如同春雨潤物般,悄無聲息,卻深沉而持久。 又或者,書中會探討“告彆”的藝術。告彆,不僅僅是揮手作彆,更是一種對過往的釋懷,一種對未知的迎接。作者不會用煽情的筆調去描述分離的痛苦,而是會去探討,如何在告彆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如何在告彆中,保留那些美好的記憶,並讓它們成為生命中前進的燈塔。也許是一個對童年玩伴的遙遠思念,也許是對一段已經遠去的感情的釋然,也許是對某個曾經熟悉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的感慨。這些告彆,都帶著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成熟的智慧和豁達。 《浮生拾遺》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弄玄虛的錶達,它就像一杯清澈的山泉,純淨而甘甜,可以直接飲入心田。但恰恰是這種樸實,讓文字擁有瞭穿透人心的力量。你會發現,原來那些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就隱藏在最簡單的事物之中。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個善意的微笑,一次偶然的幫助,都可能在生命的軌跡中,留下不易察覺卻意義非凡的印記。 書中也充滿瞭對“自我”的審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迷失在外界的聲音中,而忘記瞭傾聽內心的聲音。《浮生拾遺》鼓勵你,在喧囂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去認識那個真實的自己。它會提齣一些關於“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能做什麼”的問題,但並非強迫你去給齣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也許,你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清晰自己的輪廓,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 這本書還帶有一種淡淡的“懷舊”情懷,但它並非沉溺於過去,而是通過迴望,去理解當下,去塑造未來。那些童年的記憶,那些少年時代的青澀,那些曾經的夢想,它們如同星辰,雖然遙遠,卻依然閃耀。作者會以一種溫柔的筆觸,喚醒你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讓你重新感受到那份純粹和美好。 《浮生拾遺》所要傳達的,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智慧。它提醒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往往不是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此刻的呼吸,此刻的感受,此刻的擁有。它鼓勵你去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去擁抱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去體會生命的美好。 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漫步。沒有固定的路綫,沒有明確的目的地,隻是隨著作者的思緒,隨著文字的引導,去感受,去思考,去領悟。你會發現,原來生命可以如此從容,原來幸福可以如此簡單。 這本書,沒有虛假的承諾,也沒有空洞的口號。它所做的,隻是在你疲憊時,給你一份慰藉;在你迷茫時,給你一點啓示;在你懈怠時,給你一絲動力。它是一麵鏡子,讓你看到自己;它是一盞燈,照亮前行的路;它是一片海,承載你所有的思緒。 《浮生拾遺》,正如其名,是在茫茫的生命長河中,拾起那些閃光的碎片,匯聚成一本關於生命、時光與靈魂的靜默獨白。它不求讓你瞬間改變,隻求在你讀完之後,能夠輕輕地呼齣一口氣,然後帶著一份更加平靜的心,去麵對接下來的日子。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詩,而你,就是這首詩中最獨特的音符。 這本書,適閤在某個安靜的午後,或是某個失眠的夜晚,獨自一人,慢慢品讀。它不會打擾你的生活,隻會悄悄地,在你心中,播下一粒種子,然後靜靜地,等待它生根發芽。它是一種陪伴,一種默契,一種對生命最深沉的敬意。 如果你厭倦瞭喧囂,渴望一份寜靜;如果你感到迷茫,尋找一絲方嚮;如果你隻是想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尋一個可以停下來喘息的空間,《浮生拾遺》都將是你最貼心的選擇。它不是一本需要被“讀完”的書,而是一本可以被“感受”的書,一本可以伴你一同成長的書。 在這裏,沒有劇透,沒有劇本,隻有最真摯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動人的文字。翻開它,就如同推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你將在那裏,遇見那個久違的自己,遇見那個更加豐盈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