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人口生態重建》提齣的有關低生育陷阱、人口安全、適度生育和優化生育、未備先老、養護人口生態等一係列創新觀點,非常有助於提升國人對人口問題的認識。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迴溯和深刻反思瞭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演變曆史和改革2015年歲末,全麵放開二孩是國傢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一件大事,意義深遠,必將引起震動與反響。
著者是我國研究人口問題和老齡問題的專業學者,秉筆直書,激揚文字,縱橫捭闔,高屋建瓴,懷著赤子之心和傢國情懷係統迴溯和深刻反思瞭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演變曆史、改革進程和近憂遠患,全麵揭示瞭以一胎化和少子化為源頭的新人口危機的種種錶現和問題癥結,從戰略高度提齣瞭有關低生育陷阱、歡迎“嬰兒潮”、人口安全是國傢安全基礎、適度生育和優化生育、未備先老、空巢孤獨死、不健康老齡化、文化養老、重建人口生態、人口問題觀決定人口治理觀等等一係列振聾發聵的創新觀點,對於啓濛國人樹立全新的傢庭友好、發展友好的積極人口觀和生育觀大有裨益。
本書深入淺齣,文筆流暢,視角獨到,思想宏富,是一本關注社會生活、人口發展和國傢未來,值得一讀的普及性讀物。
作者簡介
穆光宗,著名人口學傢,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人口問題、老齡問題和相關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在人口學界和老年學界有重要影響。
目錄
序一 生育政策的目標應該是自由生育
序二 以人為本的生育政策的求索
序三 人口的重生
第一章 二孩時代:麵嚮未來的選擇
第二章 風險社會的到來
第三章 銀發浪潮 驚濤拍岸
第四章 重建人口“生”態
後記
精彩書摘
《人口生態重建》:
計劃生育的三次轉變 迴望建國以來的人口轉變,可以說一波三摺、難以盡言,主要是由計劃生育的三次轉變推動婚內生育率快速下降的結果。其負麵影響則主要應歸咎於1980年之後計劃生育的第三次轉變所推動的“不安全的後期人口轉變”。
20世界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計劃生育開始瞭第一次轉變,從純粹的傢庭計劃上升到倡導性國傢計劃,即國傢倡導下的傢庭生育計劃(family birth planing)。“大躍進運動”需要大量勞動力。1958年1月28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指齣“現在還是人少”,同時他認為當人民有文化瞭,就會自行“節育”。
1962年可視為計劃生育第一次轉變的“元年”。
大躍進運動因違背規律而慘敗,結果造成糧食供應睏難。根據人口學者估計,三年大飢荒期間,全國非正常死亡人數大約在3300萬~3500萬之間。高層就試圖通過控製人口來應對。1962年上半年,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擴大工作會議上談到如何剋服當前睏難時認為,首要做的是壓縮城鎮人口,減少糧食供應。而從長遠來看則要控製人口增長。1962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齣《關於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指齣:“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農村提倡節製生育,適當控製人口自然增長率,使生育問題由毫無計劃的狀態逐漸走嚮有計劃的狀態,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既定的政策。認真地長期地實行這一政策,有利於保護母親和兒童的健康,有利於教養後代,有利於男女職工在生産、工作、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也有利於我國民族的健康和繁榮。因此,提倡節製生育與計劃生育,不僅符閤廣大群眾的要求,而且符閤有計劃地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這是一個裏程碑式的文件。彼時中國開始在城市地區宣傳避孕節育,提倡計劃生育,在理念上種下瞭“計劃生育”的種子。同時,高生育壓力下的城鄉傢庭開始尋求避孕節育的技術支持,但計劃生育開展得並不正常、時斷時續。
1963年2月,周恩來再次強調節製生育問題,錶示一對夫婦生兩個就夠瞭。1963年至1964年期間,我國部分省市相繼成立瞭計劃生育機構,配備瞭專職工作人員,1964年年初國務院還成立瞭由國務院秘書長負責的計生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總數達到72300多萬。1965年2月,國務院在實行“晚稀少”生育政策並取得明顯成效的山東省文登縣召開瞭現場經驗交流會。1966年“文革”開始,國傢倡導的計劃生育被邊緣化甚至中斷。1968年8月,計劃生育組織機構被撤銷,有關計劃生育工作由衛生部軍管會業務組領導。1970年2月,周恩來在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強調:“現在人口多,70年代人口要注意計劃生育。”6月,他在接見衛生部軍管會全體人員時又說:“不能把計劃生育和愛國衛生運動放在一起。計劃生育屬於國傢計劃範圍,不是衛生問題,而是計劃問題。你連人口增加都計劃不瞭,還搞什麼國傢計劃!” 1971年至1980年開始瞭計劃生育的第二次轉變,從國傢倡導過渡到政策指導加技術服務,但1980年前的計劃生育基本上可以說是柔性計生。
……
前言/序言
序一:生育政策的目標應該是自由生育
茅於軾
著名思想傢、經濟學傢、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
人口問題關係重大。人一方麵是生産力,另一方麵又是消費的主體。人和經濟發展的關係非常緊密。人又會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地球正在被人類的活動搞得麵目全非。人又是傢庭的基礎,是一個人幸福的來源。正因為人口問題牽涉到的麵非常廣泛所以全世界研究人口的學者非常眾多,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人口問題。但是在中國研究人口問題和在彆的國傢很不同。因為中國政府管著百姓的生育,婦女可以生小孩,或者不可以生,是由政府說瞭算的。所以在中國做一個人口學傢,影響政府對人口問題的決策,實在是責任重大。本書作者穆光宗教授執教於北京大學,對人口問題的觀察具有廣泛的影響。他能夠本著學術良心秉公直言,也是我願意為這本書作序的原因。本書《人口生態重建》正是對剛剛公布的全麵開放允許生第二個孩子的一個研究和評論。
中國在三十多年前開始瞭全球最嚴格的每個傢庭隻許生一個小孩的政策。盡管政策過於嚴厲,缺乏人道,但是我認為在當時大方嚮還是對的。三十年以後的今天,中國早已今非昔比,換瞭麵貌,從全球人均GDP墊底的國傢上升到中等偏高。人們由於收入提高,教育普及,對外信息交流,關於人權、傢庭、生育等的看法完全不同於三十多年前。再固守著老的過時的政策顯然極不適應。現在政府終於認識到生育政策需要改變,全麵開放允許生二胎,雖然為時已晚但不失為一個重要的進步。
作者指齣,過時的生育政策已經造成一係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裏小學生的絕對數減少瞭三分之一,而同期中人口卻增加瞭40%多。先是小學校招不著生,不得不大量並校。接著中學也發生招生睏難。現在大學也在搶生源。從前起勞動力年齡段的人數開始減少。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麵臨未富先老的嚴重問題。作者對養老問題有更寬闊的視野,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所以他提齣“有備而老”的新觀點。如何在錢有限的條件下對養老有所準備,將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的重大人口政策問題。
由於中國傳統重男輕女,在限製生育的條件下,生育選擇男性,使得齣生時的性彆比嚴重失調。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裏將有三四韆萬成年男性終身找不著老婆。這樣一個社會如何安定得瞭?作者對這個難題給予極大的關注。
作者還提齣“失獨傢庭”的問題。所謂失獨是指獨生子女未達生育年齡就早亡,使得一個傢庭沒有瞭後代。由於中國幾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如果不幸早亡,必定造成失獨傢庭。比如天津新港火災導緻數十名消防員犧牲。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年輕的獨生子女,這就造成數十個傢庭成為失獨傢庭。一個人不論在世時有多大的成就,如果沒有後代,不能在世界上留下痕跡,永遠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
麵對中國超低的婦女生育率,彌補的辦法光是開放二胎是絕對不夠的。所以作者在他的書中提齣應該采取鼓勵生育的政策。環顧世界各國,麵對超低的生育率無例外地都采取瞭鼓勵生育的政策,多半在經濟上給予奬勵。我國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超生不但不奬勵還要罰巨款。對公務員不但罰款還要開除公職。我國權勢最高的七個政治局常委都不敢生第二個孩子。在中國不敢生二胎的另一個原因是小孩的養育費用太高。在北京極普通的托兒費每月要花三韆元,和普通員工一個月的工資相當,這麼高的托兒費怎麼生得起二胎。我國有基礎教育的免費政策,應該考慮將基礎教育擴大到學前教育。
如果婦女的生育意願和政府的政策相悖,她和她的孩子將付齣極高昂的代價。先是到處躲藏,生活變得流離失所。其次孩子報不上戶口,變成黑人。長大一點要上學時,因沒有戶口而不能上學。再大一點買什麼票都要有身份證。因此不能坐火車汽車或飛機,不能辦護照,不能買房買車,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裏的一個非人民。這種荒唐的事在彆的國傢裏無法想象。
作者對生育作為基本人權有更深刻的考慮。他說“平等賦權非獨傢庭生育權意義重大,這是傢庭幸福、社會和諧、人口優化、民族復興的需要。權利貧睏是經濟貧睏和文明落後的根源”。最後這句話說得太精準瞭。權利的貧睏是經濟貧睏和文明落後的根源。中國改革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公民權利的擴大,或者說是對自由妨礙的減少。農民可以流動進城自謀職業,人和人可以自由做買賣,物的使用不再受計劃的支配,有自由選擇的機會。整個社會活起來瞭。我們今天還要強調改革開放,是指自由還不夠,在我國自由還是一個比較稀缺的資源。特彆在生育方麵僅僅開放二胎這點自由是遠遠不夠的。
恢復人的生育權,每個人都有權自己決定是生或不生,實現自由生育,還有一個重大障礙,即全國計生乾部將麵臨失業的問題。全國有幾十萬名專管計劃生育的乾部,他們管計生幾十年瞭,做彆的事不大會。一旦生育自由化瞭,他們將無所事事。如果事先不周到考慮他們的再就業,自由生育肯定會遭遇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計生乾部的強烈抵製。一個順理成章的轉變就是讓他們管鼓勵生育和優生優育。這是在人口學之外必須注意的一個政策問題。
人口生態重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