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沒有一部電視劇比《西遊記》帶給你童年的快樂更大,沒有一部名著比《西遊記》帶給你現實的思考更多。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然而,如何理解《西遊記》的內在精神?如何透過一段段神奇的情節看齣《西遊記》字裏行間蘊藏著的奧秘?站在不同的角度,將會有不同的看法。原本傢喻戶曉的故事,經由作者的審視,卻獲得瞭全新的解讀
內容簡介
當看《西遊記》原著的時候,通篇都有自相矛盾的故事情節,究竟是作者老眼昏花,寫得前言不搭後語呢?還是有意這樣安排,巧設機關,故意寫齣一個有違邏輯、前後矛盾的西遊故事,為我們齣瞭一個天大的“謎語”呢?
真相往往隱藏的很深很深,就像殘酷的現實生活一樣。《西遊記》之所以能夠成為名著,自有他成為名著的道理。
今天,絕大多數人對西遊記的瞭解,都是來源於電視劇的演繹,而真正看過原著的人其實極少。帶著疑問,再來品讀小說原文,是一件非常令人愉悅的事。解開謎底的“玄機”,其實就隱藏在小說《西遊記》的原文之中,把所有矛盾的地方聯係在一起看,就能夠將其中的玄機一一破譯開來!作者細緻敏銳的洞察力、無拘無束的想像力,思維慎密的邏輯分析,為你揭示一個不為人知的西天取經的內幕,顛覆你童年記憶裏的《西遊記》,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成功法則。
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個謎團,而解開一個謎的鑰匙,則又是另外一個謎……
作者簡介
吳閑雲,男,湖北人。自幼酷愛傳統文化,對古典文學、古代哲學、古代藝術均有廣泛研究。對一些古典文學作品有獨特的見解。自2008年起,在其私人博客上陸續撰寫《吳大師講西遊》、《西遊記未解之謎》、《三國中的博弈》、《吳閑雲新說金瓶梅》、《吳閑雲品水滸》等係列文章。
目錄
序漫話《西遊記》
前言
目錄
鄭重聲明:
01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02 唐太宗遊地府死而還生
03 如來的真經究竟有什麼作用
04 佛祖也煩惱:取經難,傳經更難
05 誰是神仙中最厲害的女強人
06 皇帝纔是傳經的絕佳人選
07 唐僧的母親遇害之謎
08 唐僧的父親真是那個狀元嗎
09 丞相的小姐為何偏要綉球招親
10 唐僧的親爹究竟是誰
11 殷小姐為何要棄嬰江中
12 唐僧一傢團圓後的悲劇
13 揭秘:觀音菩薩的黑賬
14 揭秘:觀音選定取經人始末
15 神仙也有派係:佛道相爭
16 誰是大鬧天宮的受益者
17 弼馬溫是個多大的官
18 孫悟空究竟有多大本事
19 孫悟空大鬧天宮真的是在造反嗎
20 玉皇大帝為何要叫如來佛鎮壓孫悟空
21 天蓬元帥調戲仙女嫦娥之謎
22 天條與男女神仙的作風問題
23 天蓬元帥究竟為何下凡變豬精
24 豬八戒的不歸路
25 唐僧如何哄騙孫悟空戴上緊箍咒
26 孫悟空為何要火燒觀音院
27 取經隊伍一共究竟有多少人馬
28 如來佛送給觀音菩薩的3個金QQ
29 聖僧唐三藏究竟還有沒有情欲凡心
30 《四聖試禪心》究竟試齣瞭什麼
31 唐僧為什麼要趕走孫悟空
32 唐僧肉是一種稀有資源
33 妖怪與神仙究竟有什麼區彆
34 西遊揭秘:神仙究竟會不會死
35 神仙究竟都吃些啥好東西
36 怎樣衡量神仙們的實力
37 唐僧取經是在做戲嗎
38 “西遊記”亦是“稀有計”
39 第一個不願為難唐僧的妖怪
40 太上老君與觀音菩薩的隱秘暗戰
41 拿神仙當傭人的妖怪:紅孩兒之謎
42 佛與道的較量:車遲國鬥法
43 呆子豬八戒難道真的很呆嗎
44 西遊記中最厲害的法寶是什麼
45 膽敢敲詐如來佛的人是誰
46 佛派的妖怪有人罩
47 通天河吃人案的背後
48 西遊記中最奇特的妖怪
49 破譯真假美猴王之謎
50 孫悟空是怎樣成佛的
51 冒充如來佛的人
52 看看老子是哪個
53 孫悟空的師父究竟是何方神聖
54 如來佛與菩提祖師的秘密
55 生存艱難的野勢力妖怪
56 西遊記中最逍遙自在的妖怪是誰
57 是誰在迫害牛魔王
58 揭開鐵扇公主的身世之謎
59 牛魔王與鐵扇公主的畸形婚姻
60 降妖除魔:土地公公也瘋狂
61 圍觀:牛魔王是怎樣屈服的
62 五百年前鬧天宮的究竟是誰
63 西遊記中的恐怖基地
64 孫悟空與獅子精的較量
65 誰是西遊記中的妖怪至尊大哥大
66 有人說齣瞭吃唐僧肉的正確方法
67 玉帝派孫悟空看管蟠桃園之真相揭秘
68 揭開“金蟬子”十次轉世之秘
69 詭異的“唐僧肉傳說”之終極解謎
70 佛魔大戰,何謂“一體真如”
71 西遊記長生不老藥之吃人秘方
72 唐三藏奇遇女兒國
73 坐懷不亂:唐僧有沒有桃花運
74 沉默的沙和尚為何一直不給力
75 捲簾大將遭貶之謎
76 唐僧究竟信不信佛
77 唐僧取經,究竟取的是什麼經
78 豬八戒為何老是要散夥
79 取經為何遭勒索
80 豬八戒究竟有多大功勞
81 成正果,皆大歡喜
附一 《西遊記》之時間簡錶
附二 《西遊記》的均衡之美
附三 《西遊記》之成功法則
後記 “人間幻象”話西遊
精彩書摘
01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取經。
那麼,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取的是什麼經? 取來經乾什麼用? 這個經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些曾是兒時看《西遊記》時留下的種種疑問。
到如來佛那兒, 當然取的是佛經, 這個應該很好理解。可唐僧為什麼要去取? 有何目的, 有何動機, 這就值得研究一番瞭。
俗話說:“人無利, 不早起。” 人, 一個正常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 都是要經過考慮, 抉擇的。凡考慮, 抉擇都是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的。
唐僧去西天取經, 既然他已經做齣瞭這樣的抉擇, 我們就可以認定: 這是他的最佳選擇!
可是, 他的這個最佳選擇卻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做齣的。不知道各位看齣來沒有。
話說唐朝開國不久,皇帝唐太宗舉辦瞭一次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叫作“水陸法會”。舉辦這場“水陸法會”,需要選舉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來作壇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雲集京師,眾人從中選舉齣瞭陳玄奘法師。
玄奘法師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更牛, 是開國原勛殷開山丞相的女兒, 標準的高乾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 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瞭大闡官爵。
“根源又好”, 這是真的。
“德行又高”, 這從哪兒說起呢? 看不齣來, 作者隻說“這個人自幼為僧,齣娘胎,就持齋受戒。”
可以看齣來的是: 陳玄奘這個人很單純, 很單純。我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形容瞭。
菩薩送來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锡杖”,袈裟賣五韆兩, 锡杖賣二韆兩, 我們看有錢的愚僧是怎麼說的: 是瘋子,是傻子!這兩件粗物,就賣得七韆兩銀子?穿上身就是長生不老,成佛作祖,也值不得這許多!
就是皇帝唐太宗也問:“有何好處,就值許多?”
可見挺貴的, 閤人民幣約700000元瞭。
盡管貴, 唐太宗還是說“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玄奘)受用。”
太宗宣玄奘入朝:“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願送錦闌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锡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玄奘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 文武人人喝采。
待玄奘穿瞭袈裟,持瞭寶杖,太宗又賜他兩隊儀從,著多官送齣朝門,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裏去,就如中狀元誇官的一般。這位玄奘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你看那長安城裏,行商坐賈、公子王孫、墨客文人、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奬。俱道:“好個法師,真是個活羅漢下降,活菩薩臨凡!”玄奘直至寺裏,僧人下榻來迎。一見他披此袈裟,執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來瞭,各各歸依,侍於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禮佛,又對眾感述聖恩不已。
最後, 菩薩對太宗皇帝說, 你辦的這個水陸法會跟本就不行! 你請的法師隻會講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纔是真經,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太宗馬上叫法會暫停, 待朕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重做法事。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這下好瞭!
玄奘是吃瞭人傢的嘴軟, 拿瞭人傢的手軟, 推也推不掉的, 躲也躲不脫瞭,隻得上前施禮道:“貧僧不纔,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說的是 “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
可見, 玄奘法師壓根都沒有取經的願望與念頭。談不上什麼修行, 也談不上什麼覺悟,更談不上什麼普度眾生,僅僅隻是因為我貪瞭你的小便宜, 不得已要還你一個人情,那就隻有替你賣一迴命瞭!
唐王大喜:“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裏佛前,與玄奘拜瞭四拜,口稱 “禦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濛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迴國,永墮沉淪地獄。”
唐王果真是十分賢德, 把個玄奘師傅感動的連毒誓都發瞭。
玄奘迴到寺裏。幾個徒弟早聞取經之事,都來相見,因問:“發誓願上西天,實否?”
玄奘道:“是實。”
他徒弟道:“師父嗬,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迴,難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發瞭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
不得不啊。我現在已經沒有選擇瞭。拿瞭人傢的手軟, 不得不為人傢賣命啊!
結論:不是唐僧要取這個經,而是唐太宗派遣唐僧去幫他取迴這個經。
……
前言/序言
《煮酒探西遊(新版)》 序言 韆載風雲,幾度春鞦。一部《西遊記》,以其瑰麗的想象、跌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早已成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中的璀璨明珠。然而,在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背後,在那些光怪陸離的妖魔鬼怪之外,是否還隱藏著更深層的寓意,更精妙的匠心?是否還有一些被歲月塵封的細節,值得我們拂去浮塵,細細品味? 《煮酒探西遊(新版)》並非是對經典的一次簡單復述,也不是對情節的簡單拆解。它是一次沉浸式的探索,一次智慧的對話,一次對《西遊記》深層意蘊的挖掘與解讀。我們試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讀者重返那個神魔並立、恩怨情仇交織的奇幻世界,去發現那些被忽略的伏筆,去理解那些被誤讀的象徵,去感受那些在字裏行間流淌的深刻哲理。 本書的構思,源於一次促膝長談。當美酒入喉,當思緒飛揚,我們不禁開始追問:唐僧西行,究竟是為瞭求取真經,抑或是經曆一場心靈的涅槃?孫悟空的金箍棒,為何能拔地而起,力壓乾坤?豬八戒的貪婪好色,是否僅僅是凡俗的寫照,還是另有深意?沙僧的忠厚老實,又在整個取經過程中扮演著何種不可或缺的角色?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妖怪,他們是單純的阻礙,還是西行之路上的某種隱喻? 我們深知,《西遊記》的博大精深,絕非一朝一夕能夠窮盡。它融閤瞭佛教、道教、儒傢思想,滲透著古代的民俗、神話、曆史,更承載著作者對人性、社會、宇宙的深刻洞察。因此,本書的每一章,都如同一次精心烹製的佳肴,以“煮酒”之名,寓意著我們將以一種醇厚、細膩、深入的方式,去品味《西遊記》的甘醇與迴味。 《煮酒探西遊(新版)》力求做到: 深度挖掘: 剝離故事的錶層,探尋其背後隱藏的文化符號、哲學思想與人性映射。 多維解讀: 結閤曆史、民俗、宗教、心理學等多重維度,提供豐富而立體的解讀視角。 細節重現: 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微小之處,讓讀者在熟悉的情節中發現新的驚喜。 智慧碰撞: 以引人入勝的筆觸,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鼓勵讀者參與到對經典的探索之中。 語境重建: 還原《西遊記》誕生的時代背景,理解其在曆史長河中的意義與價值。 這是一場不枯燥的學術探險,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們希望,通過《煮酒探西遊(新版)》,讀者不僅能重溫那段蕩氣迴腸的取經史詩,更能獲得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智識的飛躍。讓我們一起,舉杯邀明月,煮酒論西遊,在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領悟。 第一章:緣起——取經的真實動機與深層意圖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話,常常令人聯想到《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的曆經磨難,他們的每一次生死考驗,都似乎與某種“情”息息相關。然而,在這段波瀾壯闊的取經故事背後,其最初的緣起,是否僅僅是如來佛祖的“慈悲”之舉? 本書將深入探討,《西遊記》故事的啓動,遠不止錶麵上的“普度眾生”這麼簡單。我們將追溯唐朝的曆史背景,考證佛教在唐朝的傳播狀況,以及當時社會對宗教的態度。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試圖勾勒齣,這場西行,可能承載著更為復雜的政治、文化、乃至民族融閤的意圖。 大唐盛世的宗教格局: 唐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對宗教的態度是開放而包容的。佛教在此期間得到瞭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同時也麵臨著本土道教的競爭,以及各種外來宗教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一次大規模的西行求法,是否也是唐朝政府試圖通過引入更“正統”的佛教經典,來鞏固和提升國傢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如來佛祖的“棋局”: 神話世界中的如來佛祖,以其無邊的智慧和法力,似乎早已洞察一切。但他的“安排”,是否也存在著更為深遠的考量?取經的“劫數”為何如此之多?每一次磨難,是否都是對人性的試煉,更是對佛法傳播的“廣告效應”?我們將在書中解析,佛祖的“安排”,可能是一種對眾生“悟性”的考量,通過苦難來激發修行者的內在覺醒,從而達到更廣泛的“度化”目的。 長安的“焦慮”與“期待”: 對於大唐王朝而言,西行求經,不僅僅是一次宗教活動,更可能是一種文化上的“輸血”。彼時,中國文化雖然昌盛,但在佛教理論的某些方麵,可能仍有不足。一次成功的求經,不僅能獲得珍貴的佛經,更能提升大唐在東亞世界的影響力,從而滿足其作為“天朝上國”的文化優越感。 個人命運的“因果”: 對於被選中的唐僧,以及他那五位神通廣大的徒弟,西行之路,更是一場關乎個人命運的“因果”輪迴。他們為何會被選中?他們的前世今生,又與這場西行有著怎樣的聯係?我們將從“業力”和“修行”的角度,解析每個人被捲入這場宏大敘事的深層原因,以及這場旅程對他們個體命運的根本性改變。 第二章:塑形——孫悟空的“非凡”崛起與“不羈”本色 “齊天大聖”,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名字。孫悟空,無疑是《西遊記》中最耀眼、最受歡迎的角色之一。他的神通廣大,他的桀驁不馴,他的忠心耿耿,都深深地烙印在無數讀者的心中。然而,這位“石猴”的誕生,他的成長,他的叛逆,以及他最終的“歸順”,其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象徵意義? “石猴”的象徵: 孫悟空從石頭裏蹦齣來,這本身就充滿瞭神秘的色彩。我們將在書中探討,“石”的意象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與“堅固”、“本源”、“無心”等概念相關聯。這是否暗示著孫悟空,是某種純粹的、未經雕琢的生命本源的象徵?他的“神通”,是否是這種本源力量的直接展現? “齊天大聖”的叛逆: 孫悟空大鬧天宮,挑戰權威,封他為“齊天大聖”,實則是一種“不承認”的承認。這種行為,是對當時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的直接反抗,也是對個體自由與生命價值的極緻追求。我們將解析,這種“叛逆”,在古代哲學中,是否也對應著某種“破除執念”、“超越樊籠”的境界? “金箍棒”的寓意: 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能長能短,幾乎無所不能。這件兵器,不僅僅是孫悟空戰鬥的工具,更是他力量與意誌的延伸。我們將探討,金箍棒是否象徵著一種“心隨念動”、“意念即實體”的神秘力量,也可能代錶著一種“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緊箍咒”的束縛與“頓悟”: 孫悟空被戴上金箍,念動緊箍咒,從“無法無天”到“循規蹈矩”,這似乎是一種強製性的改變。然而,我們也將深入分析,這個“緊箍咒”,是否不僅僅是外在的束縛,更是孫悟空自我“約束”與“覺醒”的契機?當他最終放下“我執”,甘願被約束,是否意味著他已經完成瞭某種程度的“頓悟”,從“天性”走嚮瞭“天道”? “鬥戰勝佛”的歸宿: 孫悟空最終被封為“鬥戰勝佛”,他的“戰鬥”是否就此終結?還是說,他的“戰鬥”已經升華為一種“內心的戰鬥”,是對自我的超越,是對更高境界的追求?本書將嘗試解答,這個“鬥戰勝佛”的稱號,與其說是功德圓滿,不如說是他生命曆程中,一種“戰而勝之”的升華。 第三章:眾生相——豬八戒、沙僧與白龍馬的“人性”注解 取經團隊的五人(包括白龍馬),各自代錶著一種獨特的人性側麵,他們的存在,使得這段神話故事更具現實的溫度與普遍的意義。離開瞭這些“凡俗”的角色,西行之路,或許就隻是孤高的英雄史詩,而無法成為一部觸及人心的百科全書。 豬八戒:欲望的化身與“普通人”的寫照 “我”的睏境: 豬八戒的“饞”、“懶”、“好色”,是人類最普遍的欲望體現。他渴望高老莊的安逸生活,嚮往女兒國的溫柔鄉,他對“功名利祿”的渴望,常常讓他成為團隊中的“不穩定因素”。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他顯得尤為真實。 “救贖”的可能: 盡管缺點多多,豬八戒卻從未真正放棄取經。他的“動搖”,反而襯托齣他內心的掙紮與渴望。我們將探討,他是否代錶著,即使是充滿欲望的凡夫俗子,也有可能在漫長的“修行”中,逐漸走嚮“覺醒”?他的“悔改”,是否比孫悟空式的“頓悟”更為艱難,也更具普遍意義? “食”與“色”的哲學: 豬八戒的這兩個核心欲望,在古代哲學中,往往被視為人類最根本的“生理需求”。對“食”的追求,可以看作是對生命能量的渴望;對“色的追求”,可以看作是對生命繁衍的本能。然而,當這些本能走嚮“極端”時,便成為瞭“欲望的陷阱”。我們將解析,豬八戒的經曆,是對這些原始欲望的警示,也是對如何“駕馭”欲望的生動演繹。 沙僧:忠誠的基石與“沉默”的力量 “勤勉”的價值: 沙僧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是整個團隊穩定運作的重要保障。他不像孫悟空那樣神通廣大,也不像豬八戒那樣富有“戲劇性”,但他默默地承擔著挑擔、牽馬、照顧師父的重任。 “沉默”的智慧: 沙僧的“少言”,並不代錶他沒有思考。他的“聽從”,是對集體協作的尊重。在團隊發生分歧時,他往往是那個試圖彌閤矛盾,迴歸理性的人。我們將分析,他的“沉默”,在人際關係中,是否也蘊含著一種“不爭”的智慧,以及“大局為重”的哲學? “河妖”的過去與“悟性”的成長: 沙僧曾是捲簾大將,因失手打碎琉璃盞而被貶。他的過去,是對“傲慢”與“疏忽”的懲罰。在取經路上,他逐漸學會瞭“謹慎”與“擔當”。他的成長,是一種“由凡入聖”的溫和轉型,是“腳踏實地”的修行典範。 白龍馬:身份的轉變與“奉獻”的精神 “龍”與“馬”的對比: 白龍馬原本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因縱火燒瞭玉帝賞賜的明珠而被處死,後又被觀音點化。從“龍”的尊貴到“馬”的卑微,這本身就是一種身份的巨大落差。 “馱負”的責任: 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馱著唐僧跋涉萬裏。這種“馱負”,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承載,更是精神上的“擔當”。他默默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不求迴報,不爭功勞。 “隱忍”與“忠誠”: 白龍馬的犧牲精神,在於他放棄瞭自己原有的身份和榮耀,屈尊於一個“坐騎”的地位。他的存在,是對“忠誠”與“奉獻”最樸素的詮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也從未有過怨言,始終堅守在唐僧身邊。 結語 《煮酒探西遊(新版)》,不僅僅是對一部古典名著的現代解讀,更是對人生、人性、社會永恒主題的一次深刻探尋。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讀者在品味“美酒”的同時,也能“探”齣《西遊記》中蘊含的無窮智慧,激發齣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思考。 願這本書,能成為您品讀《西遊記》旅程中,一位知無不言的夥伴,一位循循善誘的師者。讓我們在字裏行間,在歡聲笑語中,在若有所思之際,共同完成一次關於《西遊記》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獨特而深刻的“煮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