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著,馬君美,楊憶祖,陳冠中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05-1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19379
版次:2
商品編碼:11891946
品牌:新經典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好讀圖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雅緻紙
頁數:224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讀者

★ 當今世界具有創造力的藏傳佛教導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深入人心的佛學力作。2016年全新修訂,布麵精裝典藏。

★ 一位讓你徹底解決內在睏惑的佛法導師,你可以不認識或者不和他說話,但若沒看過他的書那種損失,將是一種無法估計的可惜!

★ 一本深入淺齣、精簡而全麵的佛教經典通論!

★ 提升你對生命的信心,印證你的修行方法。

★ 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書都會幫助我們漸次笑看人間、認知因緣和閤的運作走齣睏局,進而獲得精神上某種層次的解脫。

★ 王菲、孫儷、李連傑、張德芬、鬍因夢、梁文道、陳坤、楊冪、安意如等名人聯袂推薦。

海報:


內容簡介


如果你隻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門的書,請考慮選擇本書,你是不會失望的。

如果你認為自己對佛教已經有一定的成見,說不定本書會讓你對佛教改觀。

如果你是佛教徒,請以本書印證你的修行。

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書都會幫助我們漸次笑看人間、認知因緣和閤的運作走齣睏局,進而獲得精神上某種層次的解脫。

作者簡介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1961年生於不丹,為堪布阿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欽哲傳承的主要持有人,秉承藏傳佛教優良的傳承和教育,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深具創造力的藏傳佛教導師。

青年時期,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便已開始在全世界從事弘法利生事業。三十餘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颱灣等地區成立佛學中心,並負責照顧及教育分布在亞洲六所寺院與機構的一韆六百餘名僧眾。

作為知名的宗薩寺及宗薩學院的主持人,多年來,上師一直以淺顯易懂、簡單輕快的語言,嚮廣大信眾闡述佛教核心深邃的見地,闡明無常、痛苦、空性與解脫諸要,引導眾生脫離睏苦人生,迴顧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證悟,提升對生命的信心,受到全世界信眾的廣泛歡迎和熱愛。

目錄

譯者序
序:自我的觀點
上篇正確的見地
第一章見地
第二章兩種見地
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見地是錯誤的概念
第四章空性
第五章四聖諦
第六章佛性
第七章業力
第八章轉世再生
第九章輪迴與涅槃
第十章見與道
下篇道
第十一章道的選擇
第十二章齣離與虔誠
第十三章善知識
第十四章心的訓練
第十五章禪修
第十六章止觀
第十七章慈、悲、菩提心以及
菩薩道的善巧方便
第十八章金剛乘
第十九章上師、灌頂及象徵
第二十章次第與證悟

精彩書摘


序:自我的觀點

宗薩蔣揚欽哲



當你如同往常地冒齣某種想法時,你是否知道這樣的想法從哪裏來?或者,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種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觀點以及這種觀點是怎樣産生的嗎?最重要的是,你能確定這些的確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觀點嗎?

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非常重要,因為你的觀點決定瞭你怎麼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覺與行動的基礎。由於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動所組成的,所以任何決定你的觀點和看法的事物,對於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極大的控製。

你是用不偏頗的眼光純淨地觀看事物的本來麵目呢?還是受瞭老師、朋友、敵人、書籍、報紙、廣告、電視、音樂、宗教、文化等無數的影響,而戴上瞭有色的眼鏡來看待生命?

可能你認為自己並不是個容易被操縱的人,也認為自己的判斷不會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樣知道這點的呢?我們可能一直都受著影響卻毫不知情。通常當我們被影響時,自己完全不知道,因為我們想象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環境互相分離的,所以各種影響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溜瞭進來。

你的心一直毫無選擇地吸收各種影響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狀況下,這些內在化的影響力成瞭你的想法、感覺和信仰。它們成為你的一部分,塑造瞭你對於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認不齣它們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為自己是個獨立的人,完全地忠於自己。

想一想,為什麼你喜歡某些人而不喜歡其他人?你的政治見解從哪裏來?你為什麼會被某種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麼樣取捨孰是孰非?你為什麼覺得自己必須擁有某種汽車或住在某個地方纔行?你對於成功、失敗的看法從哪裏來??如果你對自己完全誠實,就會知道,幾乎沒有一種“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們大部分都是那些你無法控製的影響力的結果。

就算我們接受你完全不受外物的影響,但是你仍然從“自我”的觀點來判斷、觀察及體驗世界。你可能會想:“那有什麼不對?自我難道不是我自己嗎?也就是那個會哀傷、高興、驕傲、沮喪、振奮、進步、喪氣、傷心、被人贊美的自己嗎?自我永遠和自己在一起。自我就是我,很明顯的,它並不是由學校、父母、社會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來的。從自我觀點而來的體驗,是我唯一的體驗,因此它一定是真實的,哪來什麼問題呢?”

現在,先暫時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響的總和,也許你應該考慮,從自我觀點所體驗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實、有什麼價值。自我永遠覺得它的判斷、觀察和體驗都很重要,因此對每件事都小題大做,無法放鬆地任事情自然發展;而隻有當自我經曆瞭許多睏難後,纔不會再小題大做。例如,自我可能會覺得,如果它錶現得很冷靜、不生氣,彆人就會很佩服它;為瞭這樣,它可能去尋找一些狀況,讓彆人要求它幫忙,或打擾它、侵犯它的領域,這些都是它認為很嚴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讓自我有機會說:“沒問題,這不是什麼大不瞭的事!”除非有件大事無法讓它假裝成小事,它纔不會這樣說!這種情形並非是道德或倫理上的對錯與好壞,經過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大部分的問題都起自於從自我的觀點來看待每一件事,再把這些根本沒有實質的事物小題大做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質就是對於它自己的一種堅固和持續的感覺,還加上瞭一種持續的不安全感。對於不安全感的立即反應就是期待和恐懼,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懼是沒有窮盡的、難以滿足的、睏惑的、有係統的、紊亂的、有次序的、邏輯的、瘋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閤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幾乎能夠將任何事物都轉為己用,並用一切方法為自己辯護,甚至應該摧毀自我的老師和教法也被利用瞭——自我被自己充滿瞭,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能夠進得去。雖然自我僞裝開放的態度,但真正的開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隻能僞裝、模仿、代錶,使彆人相信以及減少個人色彩。

自我能夠天花亂墜地談“無我”,利用無我作為自己的裝飾——自我扭麯瞭一切事物,它因為謙卑的錶現而生起驕傲,為瞭感覺優越而錶現慈悲,教授佛法是為瞭感到學富五車,假裝慷慨的目的是為瞭誇耀財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僞裝大師,例如,當麵臨嚴重威脅時,為瞭保護自己,自我就會很有技巧地穿著敵人的製服,也許齣傢或閉長關,而它會利用閉關這段期間去舔舐自己的傷口,齣關之後變得更強壯、更狡猾。

從自我的觀點來看,成功或失敗,完全決定於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某件事。佛陀所談的“成佛”,對自我來說,可以說是完全的失敗。因此,我們宣稱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從自我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更微妙、更宏偉的成功。

這一切是否代錶瞭整個情況已經無可救藥瞭呢?並不是這樣的。這隻是錶示,因為愚昧,你錯誤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個你認為是自己的東西並不是你,隻是一種幻相,由於迷惑,最初你誤認它是你自己,然後又浪費一生來滿足它、讓它快樂,這樣的企圖纔是唯一沒有希望的。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夢,否則無法逃齣夢的陷阱一樣——要讓自己解脫,你必須明白自己的錯誤,然後從其中醒悟過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也是這麼復雜。









第一章 見地







在討論正確或錯誤的見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麼叫作“見地”,以及為什麼任何哲學、宗教或意識形態都需要有某種見地。簡單地說,見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論覺察到瞭沒有,我們都有某種見地,也就是我們心中對於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種看法,這使得我們能夠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除非哲學或教義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圖,否則就無法告訴你如何纔能達到它所設定的最終目標,它頂多隻能送給你幾種不同的車子,讓你在一堆沒有街名的迷宮中行駛。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盤醫理來治病的醫生,或者去找另一位隻根據你的某些癥狀就隨便從櫃子上拿些東西給你的醫生之間的差彆。

假設你約定某個時間去應徵工作,一位在那傢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麵談的人很敏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麵談時該如何應付他——要是沒有這種消息,你就隻能盲目地處於那個狀況之中瞭。

有些方法或許很刺激、震駭、富有異國情調又多彩多姿,這些方法也能夠産生許多結果。但是,沒有基本的見地,你就不知道現在位於何處、目標是什麼以及如何達到目標,而沒有基礎和目標的方法,隻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廉價娛樂而已!今天有許多自稱是老師的人,提供許多缺乏基本見地的修行方法,卻根本不知道它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在序文裏,我們討論過自我的見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見地為基礎來決定:這是美的,這是醜的;這可以滋養我,我要它;這是個威脅,我必須避免它。這些決定創造齣某些模式,使我們在特定狀況下,以有條件、特定的方式來感覺、思考、迴答、行動和反應。接著,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狀況加以粉飾修改,使它能夠並入這些模式中,進而證明瞭自我觀點的正確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據自己的觀點作為修行的途徑,它經常思考、分析,時刻注意自己的觀點。這樣的修行結果,産生瞭數不清的行動去追求自我見地所認可的成就或證悟。

我們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們從開始就很健全,如今也一樣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學來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産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隻是經過不斷訓練、不斷滋養的因、緣下所産生的結果。所以,當一個弟子嚮老師抱怨,為什麼精進修行十二年還是煩惱熾盛、大樂仍舊遙不可及時,老師反而覺得好笑——如果學生靈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進修自我的一半,那麼他們在短時間內就成佛瞭。

雖然我們已經花瞭很長的時間來發展自我,但是隻要對於“無我”有一點瞭解,就能夠切斷自我的多重麵具,而發現:在自我的麵具下,什麼都沒有!知道瞭這一點,真令人振奮:自我是個道地的大騙子,它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隻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麵具;無我纔是我們真正的狀況,麵具可以拿下來——沒戴麵具根本就沒有麵具可拆。

“見地”永遠要依靠持有見地的人。見地是你所立足的那個平麵,見地是你決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標準。廣義上來說,見地可分為兩種:傳統性的見地與理論性的見地。

“傳統性的見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從人類到蚊蟲,每個眾生都有他獨特的見地。除此之外,還有群體的見地,這是指某個特定團體的成員所共有的相似觀點。絕大部分的人類中,對於什麼叫作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團體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觀點。貪欲熾盛的人,認為女人非常可愛,把她們當作性對象;同樣的一個女人,對於一位持戒精嚴的修行者來說,就是醜陋、惡心、臭穢、不淨的,有些宗教狂熱分子甚至把女人當成低等生物。人類認為身體很珍貴,從蚊子的觀點而言,人的身體就是一個賣著許多美味飲料的酒吧。

更精確地講,傳統性的見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論分析係統影響的見地。這種見地以常識來接近真理,不牽涉到分析,它認為事物錶現齣來的狀況理所當然地就是真實的狀況。譬如,農夫根本不用分析就知道牛有沒有角,他隻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後把看到的現象當成事實;他也不會去想,到底牛角從哪裏來,或是牛角的本性如何。

“理論性的見地”,就是以某一種特定的分析係統去看待心、現象和組成“實相”的其他部分。這種見地包括瞭多數主要宗教(這是指除瞭純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係統的宗教),同時也包括瞭某些哲學體係與某些現代科學。

大體而言,我們對有些事物抱持著傳統性的見地,對其他事物則抱持著理論性的見地,有的時候則在兩種見地之間換來換去。





第二章 兩種見地







根據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從兩種觀點來分析:“它的顯現”以及“它的本性”。每件事物都包含這兩麵,連你正在看的這本書也不例外。因為你所受到的影響,所以“它”顯現為一本書;對於一隻小蟲子而言,它可能顯現為一種食物。因為所受到的影響不同,所以它的顯現也就不同。與這共存的另一真理,則是超越一切影響的本性。

記住,一種見地,隻有當有人持有它的時候纔存在。假設甲、乙兩個人同樣看著某座雪山,甲用自己的肉眼直接看雪山,乙則戴瞭琥珀色的太陽眼鏡。太陽眼鏡乾擾瞭乙對於山的觀察,所以在乙的觀點中,山呈現琥珀色。甲可以直接看山,沒有乾擾,所以“雪山的顯現”對他而言是白色的,同時也是“山的本性”;乙雖然可能知道雪山應該是白色的,但隻要他戴著太陽眼鏡,就隻能看到“山的顯現”,而看不到“山的本性”。不僅這樣,如果乙一齣生就戴瞭有色眼鏡,那麼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作白色,對這樣的乙來說,世界上存在的雪山全都是琥珀色的。

事物的顯現與事物的本性,並非分離的兩種真理,而是一體的兩麵,隻有當有非實相的見地時,纔有所謂實相的見地。對甲而言,“山的顯現”與“山的本性”完全一緻,因此,所謂兩種真理,也就是有一種狀況叫作實相,另一種則是歪麯掩蓋實相的虛假狀況的概念,根本無從産生。

但是我們怎麼知道甲所知道的白色的“山的顯現”與“山的本性”一緻,而乙所知道的琥珀色山就不是呢?那是因為我們明白琥珀色眼鏡乾擾瞭乙的色覺,使他根本不可能見到“山的本性”——乙的看法經過過濾,甲則沒有。所謂看見“它的本性”,其實就是在觀看時沒有受到乾擾罷瞭。

現在我們要用太陽眼鏡和雪山的例子來說明兩種真理,也就是古典佛教哲理中的兩種見地。戴太陽眼鏡看山的乙,代錶瞭主體自我透過煩惱的濾光鏡看客體世界。如果主客體之間或是觀察者與景色之間存在著某種乾擾或濾光鏡的話,所得到的見解就稱為無效的或相對的真理;兩者之間沒有乾擾或濾光鏡存在,所得到的見解就是絕對真理。換句話說,相對真理就是透過濾光鏡的“它的顯現”,絕對真理則是實相沒有透過濾光鏡的“它的本性”。

“自我”是一種假設、一種決定、一種受乾擾的見地。這錶示自我的觀點因為受到過濾,所以是扭麯的。以道德的立場來判斷自我是好、是壞,或者判斷它是否真實存在,都沒有意義。一方麵,如果你認為自我不好,就可能徒勞無功地責備自己;另一方麵,認為自我不存在,執著虛無式的無我,可能會感到彷徨迷失,這也沒有益處。所以,與其評斷自我,不如檢查它。

“自我”是一種誤解,卻被當成瞭正確的見解,它隻是一個幻相。根據佛教觀點,“我”和“我自己”的這種持續感,既是無明,也是無明的結果。無明就是不明白,沒看到全豹——你可能隻見到片斷、零星的東西,卻不瞭解全盤的情況。這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樣:第一個盲人摸到瞭尾巴,認為大象就像一條繩子;第二個盲人摸到瞭大象的身軀,認為大象就像一堵牆;第三個人摸到瞭大象的鼻子,認為大象就像一條蛇;第四個人摸到瞭大象的腿,認為大象就像一棵樹。最後,這些人為瞭爭論大象到底像什麼而互相殺戮。

當自我是主體的時候,它就是無明;當自我是客體的時候,它就是無明的結果。為瞭說明自我如何既當主體又當客體,我們再度用乙來代錶那個戴著琥珀色眼鏡看東西的主體。這一次呢,山也代錶自我,客體自我是主體自我透過妄見濾光鏡所見到的。自我在看其他東西的時候,它有主體的作用;自我看它自己的時候,它就同時具有主體和客體的作用。自我的二元化角色,在這樣的話裏反映齣來:“我無法控製自己”“有時候我並不瞭解自己”或是“我為我自己高興”。

什麼是“乾擾”?自我又是如何被乾擾的呢?首先,“我”“自我”“我自己”等名字無法指齣實質的東西。通常,當你為某種事物命名時,總有個東西存在,因此能為“它”取名,但是提到自我的時候,自我在哪裏,而它又是什麼呢?

仔細考量一下,我們就會瞭解:當我們說“我”的時候,連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麼。有時候,我們一邊說“我”,一邊手指著自己的胸部,錶示“我”就住在這個肋骨籠中。如果有人踩到瞭我們的腳,我們會說:“你踩得我好痛!”——“我”又變到腳趾上去瞭。這錶示我們對於“我”到底是指什麼並不確定,同時,“我”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所或發源地。如果你打電話給好朋友,你可能會說:“喂,是我啊!”好像確定沿著電話綫傳播的聲波就是你。如果女朋友離你而去,你可能會告訴彆人:“當我失去她的時候,也失去瞭自己的一部分。”這錶示“你”是可以分割的,“你”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在同一個身體內。

這些話看起來可能沒什麼,但從較深的層次來看,它們錶示瞭我們對於自己是誰、是什麼、在哪裏,隱藏著疑惑。

造成這種疑惑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一直感到自己是實質且真正的。特彆是當我們情緒爆發的時候,這種真實感這樣的強烈,以至於我們順理成章地認為有個實體的東西存在,而不是幻覺,也不是由歪麯看法所引起的錯誤見解。

問題還不隻是幻覺而已!由於我們太習慣它瞭,因此不知道除瞭它之外還有什麼——所有的生命都以它為根本。我們在自我上投資龐大,所以與它片刻不離,而且不惜代價地保護它。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拿來擦亮這一副琥珀色的眼鏡,設計美麗的新鏡框,一直相信事物透過眼鏡所顯現的樣子就是事物的本性。

因為我們執著於這種幻覺,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證據來證明自我不是個幻覺,所以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收集某些情況下的證據,以證明自我的存在。有一種證明的方法,就是創造齣一個自我可以比對的“對方”,這是以證明客體存在的方式,間接地證明瞭主體的存在。沒有主體也就沒有客體,因此隻要客體存在,主體也必定存在。(簡單地說,我們現在是以自我為主體、現象界為客體,而不是前麵“以自我同時當主、客體”的情況。然而,這兩種情況並沒有真正的差彆,因為以現象界作為客體,隻不過是把原來以自我作為客體的觀念加以延伸,變成比較復雜的狀況。)

分離的“自我”幻相存在的同時,“他人”也存在瞭;也就是有個分離的我“在這裏”的概念,自然就産生瞭另一個東西“在那裏”。因為要成為區彆的、分離的狀況,在你以外就必須要有另一個東西來區彆和分離。如果大傢都一樣,就不能分離和區彆瞭。在定義中說,主體伴隨著客體,而自我則伴隨著他人。

“他人”又逐漸分成瞭“她”“他”“他們”“它”等,然後把一些當成朋友、一些當成敵人,其他則當成微不足道的而加以忽視。太多的“他人”不但不能確立自我,反而有威脅,因此就在這些“他人”之中建立瞭種種的“我們”,以提供進一步的安全感,並加強自我是一個實體的信念。“我們”的形式,包括瞭社會階級、友誼、婚姻、宗教組織、政黨、國傢等。在這個過程中,自我也製造瞭各種意識形態、心理狀態、社會製度等,以便把對他人的行為正當化、閤理化。

自我創造瞭一個非常精密的生存體係,並發展齣堅固的模式,讓我們覺得它既自然又似乎是天生的。不必提消滅自我瞭,僅僅去除一些習慣模式,都是一件睏難的工作,因為我們生生世世、歲歲年年的主要心思,都用來建立、擴展、支持和保護這個稱為“自我”的大廈。

由於“無我”和我們的體驗差異極大,所以我們大部分的人很難捕捉“無我”的概念。試著去相信我們最珍貴的自我可能不存在,會讓我們感覺不踏實;除此以外,這整個概念聽起來完全荒謬,因為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我們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無我是佛法的精華,除非瞭解無我,否則佛陀所教導的全套係統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來。

不論我們個人的感覺和信仰如何,理性地來看,除瞭我們對自我所持有的概念之外,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自我的存在呢?佛陀的說法是,現象除瞭我們對它的概念、感覺、觀察和體驗外並不存在。否則,現象對我們而言就好比藍色對天生的瞎子一樣。瞎子對於藍色根本沒有概念,所以藍色對他而言根本不存在(如果一個人本來有正常視覺,後來纔變瞎,那麼即使他不能夠再看到藍色,藍色還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快遞小哥名字叫某瀋健,點贊!真正的送貨上門,黑黑的大個子,名字一下忘記瞭!天氣熱一口氣跑上三樓,大汗淋淋真是難為他瞭!公司有這樣的員工,年底應該嘉奬!書本昨晚買的今天中午就到瞭,神速!祝願老闆生意興隆!強哥越來越強!

評分

聽他們說這本書有大智慧,我在14年騎行過川藏綫,這本書也是與我有緣!

評分

剛剛收到貨,還沒有看內容,希望好看

評分

充分調動多種寫作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等。夾敘夾議,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和思想性,為文字注入瞭鮮活的、生動的、具有血肉的靈魂。另一方麵,情境描寫自然、流暢,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令人生發無窮想象,給人以思考迴味的閱讀空間,同時,綜閤運用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也是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具可塑性。 另外,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過渡自然,銜接緊湊,井然有序。每段文字的結構詳略得當,脈絡清晰,語句流暢,自然通達。

評分

大品牌就是值得信賴的,多次購買瞭,物美價廉,還會繼續支持的……

評分

  人之所以活得纍,一是因為太認真,二是因為太想要。

評分

一次選購瞭很多書,讀書節活動,值得擁有

評分

快遞小哥名字叫某瀋健,點贊!真正的送貨上門,黑黑的大個子,名字一下忘記瞭!天氣熱一口氣跑上三樓,大汗淋淋真是難為他瞭!公司有這樣的員工,年底應該嘉奬!書本昨晚買的今天中午就到瞭,神速!祝願老闆生意興隆!強哥越來越強!

評分

好厚的一本哲理雞湯之書。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