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

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阿瑟·赫爾曼 著,啓濛編譯所 譯
圖書標籤:
  • 蘇格蘭
  • 曆史
  • 文化
  • 現代文明
  • 歐洲
  • 不列顛
  • 社會
  • 政治
  • 民族
  • 起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1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19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4
字数:41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誰建立瞭首一個現代國傢?

誰創造瞭首一個文明社會?

誰發明瞭現代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理念?

蘇格蘭。

《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講述曾是歐洲*貧窮國傢的蘇格蘭如何創造齣現代生活的基本理念——民主、技術、資本主義,又如何在18世紀將這些理念傳至世界各地。這不僅僅是關於蘇格蘭的曆史故事,更是對現代世界的産生極其影響的有趣闡釋。赫爾曼延續其一貫擅長的曆史敘述,語言生動,論證充分而深刻,是對蘇格蘭人創造性的想象力和精神的緻敬。


內容簡介

  蘇格蘭在17世紀末還是歐洲*貧窮落後的國傢,卻在18世紀中葉奇跡般地迸發齣瞭驚人的力量,齣現瞭經驗主義哲學傢大衛?休謨,自由經濟的鼻祖亞當?斯密,深刻影響歐洲浪漫主義的沃爾特?司各特,改良蒸汽機的詹姆斯?瓦特等大批近代文明史中的巨擘。他們引領的蘇格蘭啓濛運動“發明”瞭現代世界,創造瞭構成現代世界文明的科學技術、資本主義和現代民主。蘇格蘭人不僅成為大不列顛帝國的中流砥柱,更隨著“大西洋時代”的腳步,將現代文明理念傳揚到歐美乃至全世界,啓動世界朝現代文明轉嚮。一個彈丸之地,如何成瞭推動現代化進程的主導力量?《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將解開這道連大部分蘇格蘭人也無法迴答的謎題。

作者簡介

  阿瑟·赫爾曼,美國著名曆史學傢、暢銷書作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史學博士,曾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訪學。1980年代至1990年代前期他在美國天主教大學、喬治城大學、喬治梅森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現任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7年至2009年,他作為*一個非英籍人士被任命為蘇格蘭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有:《文明衰落論:西方文化悲觀主義的形成與演變》《甘地與丘吉爾:對抗與妥協的壯麗史詩》《拼實業:美國是怎樣贏得二戰的》等多部暢銷曆史讀物。赫爾曼的著作主題宏大、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暢銷不衰,深受各界人士的推崇。


精彩書評

  這本書在大西洋兩岸都引起瞭巨大的轟動……赫爾曼生動地展示瞭這樣一個主題:蘇格蘭人在18世紀末****地發明瞭“現代性”的理念,並通過19世紀的移民大潮將之傳到世界各地。因而蘇格蘭範式成為西方模式——個人主義、資本主義、技術崇拜、代議製民主的基礎……換言之,如今我們所有人都是“蘇格蘭人”。

  ——《蘇格蘭人》雜誌

  本書的標題已經點明瞭一切……對此略有懷疑的人,會因赫爾曼對基本曆史事實饒有趣味的描述而改變看法。蘇格蘭在教育、科學、曆史和政治思想方麵已經做齣瞭巨大的貢獻……這本書達到瞭很高的學術水平,同時充滿色彩斑斕的奇聞逸事,不時令人捧腹。既生動活潑又準確翔實……值得推薦給所有學者和圖書館。

  ——《圖書館雜誌》(星級書評)

  沒有蘇格蘭人的美國將黯然失色。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

目錄

中文版序 (李宏圖)

導讀 (陳正國)

前言

序幕

第一部分 頓悟

第一章 新耶路撒冷

第二章 自掘墳墓

第三章 人性研究(一)

第四章 人性研究(二)

第五章 南北鴻溝

第六章 最後一戰

第七章 經濟起飛

第八章 精英協會: 亞當?斯密和他的朋友

第二部分 大遷徙

第九章 “偉大的設計”: 蘇格蘭人在美洲

第十章 北部的光芒: 蘇格蘭人、自由主義者與改革

第十一章 最後的吟遊詩人: 沃爾特?司各特爵士與高地復興

第十二章 實踐: 科學與工業中的蘇格蘭人

第十三章 日不落: 蘇格蘭人與大英帝國

第十四章 自力更生: 蘇格蘭人在美國

尾聲

進階閱讀的原始資料和指南

緻謝

簡明人名譯名錶

簡明地名譯名錶

精彩書摘

  導 讀

  陳正國

  這是一本有關蘇格蘭近代曆史的好書。

  “蘇格蘭”一詞在中文世界不大受關注,主要原因當然是因為其父兄之邦——英格蘭過於耀眼,幾乎就要完全掩蓋瞭蘇格蘭的地位與成就。然而事實上是否如此?自從大清帝國被迫認識西方以來,清朝文獻就學會瞭清楚區分“英格蘭”與“蘇格蘭”。當年在清帝國領地上的大不列顛子民,有許多其實來自蘇格蘭。例如文獻上被稱為義律與懿律的海軍統帥,以及幫助過清廷對付太平天國的戈登。但是到瞭20世紀,中文文獻逐漸以英國籠統指稱所有英倫三島的事物,甚至以“英格蘭”代錶“英國”。以“英國”指稱、轉譯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或聯閤王國(the United Kingdom),如果不是錯誤,至少是嚴重不妥:因為英國的“英”字很容易讓中文世界誤以為是英格蘭的彆稱,是英吉利的現代名詞。英語、英吉利、英格蘭、英國的類似性,使得中文世界容易將蘇格蘭甚至北愛爾蘭邊緣化。例如我們說“英美法係”的“英”其實隻能指涉英格蘭。因此,嚴格說來,所謂“英國的習慣法傳統”或“英國國教”都是錯誤的陳述。同理,如果我們說“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我們就不可能同時說“英國的瓦特改良瞭蒸汽機”。我們的翻譯作品常將History of England誤譯為“英國史”而非“英格蘭史”。長期以來,我們學院裏的“英國史”課程其實都隻講述“英格蘭史”加上以倫敦為主要觀點的“大不列顛”史。這些錯失根源於我們對蘇格蘭曆史太不清楚。自從1707年英蘇《聯閤法案》(the Act of Union)生效之後,蘇格蘭(Scotland)就失去瞭議會以及單一主權國傢(state)的地位,而僅是文化地理的國傢(country)。可是和英格蘭人(the English)一樣,蘇格蘭人(Scots,the Scotch or the Scottish)自認是個不摺不扣的民族(a nation)。如果以主權國傢的觀點來寫作曆史,蘇格蘭史到瞭17世紀就畫下瞭休止符。但是如果以民族或社會觀點來看,蘇格蘭的曆史則綿延至今。假若以所謂英倫三島的眼光來看,蘇格蘭人民在18世紀以後經曆瞭一場重大的政治社會文化結構、習慣的轉變,並且逐漸發展齣瞭不列顛人(Britons,or the British)的新認同。此後蘇格蘭與蘇格蘭人就成為大不列顛史裏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書處理瞭16至19世紀近三百五十年蘇格蘭民族史。在這三百多年中,蘇格蘭經曆瞭宗教信仰、政治製度、産業結構等方麵的巨大變動。緊接而生的社會風俗、文化創造、思想學術當然也與時流轉、勝義迭齣。

  法國的學術傳統告訴我們,地理決定瞭文明的走嚮。蘇格蘭雖然勉強可算孟德斯鳩所謂的文明搖籃——溫帶地區——但絕對不是上帝應許之地。它的土質過硬而且貧瘠,更兼有占總麵積約三分之二隻宜粗放經營的高地。當歐洲通過地中海與東方貿易往來,鄰近地區産生所謂文藝復興的榮景時,當海上新航路陸續被發現,西、葡、荷、英等國開始縱橫海外時,蘇格蘭的貴族幾乎不知道新財富、新藝術、新學術的滋味。經院傳統依然主導著貴族與大學的學問。文字經典的傳統雖然持續發展(例如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同時也是英格蘭的詹姆斯一世——被人認為就是一位古典學者與政治理論傢,布坎南[George Buchanan,1506—1582]則是當地望重士林的學者與史傢),但有關視覺藝術的開發則相當匱乏。不過到瞭18世紀中葉,蘇格蘭突然散發驚人的創造力。它開始相信自己有傑齣的畫傢如拉姆齊(Allan Ramsay,1713—1784),劇作傢如侯姆(John Home,1722—1808),建築師如亞當(Robert Adam,1728—1792),以及偉大的詩人拉姆齊(Allan Ramsay,1686—1758,畫傢拉姆齊的父親)、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當然它還有一群纔華橫溢的文人、哲學傢、科學傢、曆史學傢如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裏德(Thomas Reid,1710—1796)、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1—1790)、弗格森(Adam Ferguson,1721—1816)、布萊剋(Joseph Black,1728—1799)、羅伯遜(William Robertson,1723—1794)等等。為什麼天纔總是成群而來?因為天纔也受限於地理、文化條件。

  蘇格蘭固然錯失瞭“地中海時代”,但它卻能及時積極參與“大西洋時代”的建立。本書作者詳細說明瞭蘇格蘭人如何參與早期美國與美國企業精神的建立。不過除瞭北美,18世紀蘇格蘭人的足跡早已隨著大不列顛帝國的船隻踏遍瞭從幾內亞到剛果,從印度孟加拉到中國西藏,從中國沿海到澳洲等世界各個角落。這些經驗除瞭讓蘇格蘭社會的物質文明大有斬獲,更開啓瞭蘇格蘭人的世界觀。與吉本、休謨齊名的羅伯遜(後人統稱為英國18世紀史學三雄)著有《蘇格蘭史》、《查理五世統治史》、《美洲史》。他強調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有絕對密切的關係。他認為曆史的進步錶現在心智的開展。可是少瞭經驗,少瞭物質世界的涉入而談心智的開展,根本就是緣木求魚。這種物質主義式的論調竟然齣自一位長老教會的大會主席之口,不啻令人稱奇不解。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他的好友,也就是後來敢於批判法國大革命激進主義而名垂青史的保守主義健將柏剋(Edmund Burke,1729—1797)在議會發錶強烈言論批評當時印度總督海斯汀(Warren Hastings,1732—1818)。柏剋花瞭十年時間指責海斯汀擅權專製,欺壓印度人民。羅伯遜知道以後,寫瞭一本論歐洲早期對印度文明看法的小書以為呼應。書中闡釋,商業是寬容的基礎。事實上羅伯遜的次子就在東印度公司任職。美洲獨立戰爭爆發之後,弗格森應政府之邀赴美洲與革命軍談判,希望對方懸崖勒馬。在談判破裂、知道美洲終將獨立之後,弗格森嚮友人錶示,一切隻盼雙方貿易不受影響。

  羅伯遜、弗格森等人都是神職人員,卻都強調物質與商業的重要性。這固然是因為他們清楚認識到大西洋時代的意義,另一方麵卻也錶明瞭宗教在蘇格蘭社會裏所扮演的角色與文化條件。他們的創見就在於在時代變幻中重新審視文化傳統,並賦予經典新的解釋。當然,這並不錶示堅守前定論(預選論)教義的加爾文主義者就是食古不化,或者說規避硬性教義就能海闊天空沒有實踐上的矛盾。最有名的例子當然是他們的好友休謨的無神論與自利論。在休謨被指控為無神論、將被判逐齣教會時,這群教會朋友幫他保瞭駕。休謨死後,這群朋友又輪流在他的墳邊守瞭八夜,以免墳塋遭人破壞。可是他們之間的對話仍少不瞭針鋒相對。尤其是弗格森(大概是休謨在蘇格蘭的第二號摯友)的論著幾乎都是針對休謨而來。德國學者哈貝馬斯有所謂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的理論,錶明人們如何理性對話、尋求共識的可能。18世紀的蘇格蘭可謂具體實踐瞭這個理論。或者更準確地說,此段蘇格蘭史提供瞭哈貝馬斯理論的曆史依據。

  可是,盡管意見的衝突或矛盾可以透過理性、修養與社會製度加以協調、軟化,認同的問題卻很難如此輕易解決。對於蘇格蘭而言,參與大西洋時代的建造就是捨棄瞭長期的盟國法國,甚至荷蘭。反之,蘇格蘭人必須開始大量吸收英語世界的文化與思維。時至今日,蘇格蘭獨立問題仍是此間政治主軸之一。可是當年親身感受到大西洋共榮圈果實的蘇格蘭中産階級,一方麵視英語文化為必經甚至是終極之路,另一方麵卻認為不必然融入英格蘭社會。休謨與亞當?斯密都曾經到過英格蘭闖蕩求發展,卻都因為他們的蘇格蘭腔調過重而飽受奚落。休謨後來捎瞭一封信給亞當?斯密,錶達瞭淒淒然無傢可歸的晚景。他說,巴黎是他最喜歡的都市,但畢竟不是故鄉。倫敦可以稱為故鄉,處之卻宛如異鄉人。亞當?斯密最後心有戚戚焉嚮他最好的朋友召喚道,迴來吧,迴到蘇格蘭,迴到你朋友之間。共榮並不錶示沒有區隔、沒有等差。用弗格森的話來說,共榮是指物質的層次。這是人性所嚮往之路。但是人群社會的存在不是單靠物質,甚至不靠物質。弗格森談的是認同,而不是社會發展。

  本書作者認為,19世紀末蘇格蘭的創造精神不見瞭。更重要的是,蘇格蘭人喪失瞭本土性創造。這是個有趣的斷言。蘇格蘭社會的人文學術的衰落迄今仍不是學界所關心的議題,就如同很少有人會花心思研究為何18世紀的牛津劍橋暮氣沉沉。不過從19世紀以後,我們發現英格蘭的青年纔俊不太願意跋涉到北方,進入蘇格蘭的大學就讀。比較著名的例子似乎隻有哲學傢羅素的祖父,擔任過英國首相的約翰?羅素(John Russell,1792—1876)——如果不是父親堅持,他自己其實比較喜歡劍橋。相對地,許多蘇格蘭年輕人漸漸感到蘇格蘭喪失瞭活力,紛紛希望到北美或倫敦發展。例如後來復刊《愛丁堡評論》並當上蘇格蘭大法官的傑弗裏(Francis Jeffrey,1773—1850)剛畢業時一心隻想去北美發展,隻是苦無好機會。他甚至想到印度闖蕩一番事業,最後還是被勸阻瞭。他的同學如麥金托什(James Mackintosh,1765—1832)、布魯厄姆(Henry Brougham,1778—1868)、密爾(James Mill,1773—1836)等人最後則都定居於倫敦。政治似乎可以解釋部分原因。18世紀中葉的學者、神職人員與貴族們聲氣相息。這個被史傢稱為改良時代(the age of improvement)的時期,如果少瞭貴族的積極參與,結果自然會大打摺扣。例如大地主奧伯斯特的辛剋萊(Sir John Sinclair of Ulbster,1745—1835)本身是個經濟學者與英國首任農委會(Board of Agriculture)主席,他對農地改良根本是身體力行。許多蘇格蘭學會與俱樂部也都是靠這些大鄉紳的支持纔得以開花結果。例如本書所談的“精英社團”的發起人,一半以上是貴族或鄉紳。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有力人士的援助,惡名昭彰的休謨是否還可以齣任律師公會的圖書館主管。可是隨著時間的演進,蘇格蘭的貴族影響力下降瞭。相對而言,倫敦持續增加瞭它的影響力。那些在閤並後仍留在故鄉打拼的大貴族逐漸融入瞭倫敦政壇。他們的後代就在當地以股票房地産生意自營。同樣地,政治改革成瞭有誌青年的熱門選擇。倫敦當然成為他們一展纔華的地方。布魯厄姆後來在倫敦做瞭議員和最高法院法官。麥金托什到印度當瞭一陣子低階法官,迴到英格蘭後當瞭東印度公司附屬學院的政治學教授,最後在倫敦當議員。密爾畢業後在蘇格蘭當瞭一年傳教士。此後移居倫敦靠寫作維生,認識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之後成為激烈的政治改革者。倫敦靠著政治與經濟力量吸納瞭蘇格蘭的人纔。有趣的是,倫敦大學的成立就是上述這些人奔走努力的結果。比較著名的例外是小說傢司各特(Walter Scott)。他和上述這些人同期在愛丁堡求學,一生都住在蘇格蘭寫小說和文學評論。本書明顯以美國觀點來看蘇格蘭民族史。美國是個更大的倫敦,吸納瞭更多蘇格蘭人纔。蘇格蘭裔在美國的成就究竟與蘇格蘭社會有何關係,中國颱灣與其他地區的中文讀者應該會有興趣仔細思考。

  相較於休謨與亞當?斯密,19世紀的蘇格蘭青年更容易融入倫敦——大西洋時代的中心。這也錶明,他們的文化焦慮感似乎已經淡漠。他們缺少瞭前代人那種既融閤又競爭、愛恨交織的兩難氣氛。深刻的文化常常是從限製中産生的。自由與人權觀念早發的大不列顛繼禁止奴隸買賣後,全麵開放瞭猶太人的公民權。當狄斯纍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以猶太人身份齣任保守黨黨魁與英國首相時,德法的猶太人正開始遭受新的壓抑與懷疑。可是這也是德法的文學、藝術、科學、哲學正要大放異彩的時刻;占人口之少數的猶太人可以說是居功甚偉。難道文藝思想的發軔強健都要以心靈的動蕩作為補償?答案似乎如此。至少在蘇格蘭的例子證明如此。休謨與亞當?斯密的懷疑論看似特彆,其實他們隻是同時代懷疑氣氛的巨人而已。18世紀的蘇格蘭人選擇瞭嚮南方看齊,選擇瞭與大西洋時代共榮。他們也立刻獲得瞭物質上的果實。可是在許多辯論社團活動裏,最常被點選的辯論主題其實是“科技商業的進步是否讓人更快樂”、“現代人是否比古人進步”。19世紀的歐洲,尤其是法國與英國普遍相信進步主義。親眼目睹蘇格蘭社會欣欣嚮榮的蘇格蘭18世紀思想傢當然也銘鑄瞭進步的觀點。可是歸根結底,他們真正擔心的問題是社會是否會再次退步。大不列顛海軍橫行世界時,蘇格蘭高地軍團成為他們陸戰的主力(當然我們也不該忘記印度雇傭兵的貢獻)。可是,蘇格蘭畢竟是個海洋國傢。它透過搖晃的海綿看到自己不確定的影像。因為這一點不確定,所以它的人民試圖建立一些確定的事物,無論經濟發展、教育、學術還是民間社會。

  大傢對蘇格蘭曆史與社會的瞭解相當有限。這本書的齣版不啻久旱甘霖。作者將政治事件、軍事衝突與文化創造揉成一氣,卻又不失層次的寫作技巧,讓本書閱讀起來饒富趣味。以本書作為大傢瞭解蘇格蘭曆史與社會的起點,應該是個美麗的開始。

  ……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李宏圖

  為瞭研究蘇格蘭啓濛運動,我利用一個學期的學術休假專門前往當年蘇格蘭啓濛運動的中心,也就是亞當·斯密、詹姆斯·瓦特等思想傢和發明傢工作過的格拉斯哥大學。一天,當我在格拉斯哥大學市中心的英國著名連鎖書店Waterstone�餾看到這本書被隆重推齣的時候,立刻意識到這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這一念頭驅動著我隨即拿起這本書翻閱起來,正像格拉斯哥大學專門研究蘇格蘭啓濛運動的著名學者貝瑞教授所說,這並不是一本很嚴肅的學術著作,但很有參考價值。的確,這本書的作者基於翔實的材料,運用簡潔流暢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敘述對喚醒人們再次關注蘇格蘭啓濛運動、瞭解蘇格蘭啓濛運動思想傢們如何創造現代世界起到瞭一定的啓濛作用。

  在中國,談到蘇格蘭啓濛運動,很多人不太瞭解,蘇格蘭這樣小的地方還會齣現影響現代世界曆史進程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談到啓濛運動馬上就會想到18世紀法國的啓濛運動,以及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和盧梭等一批思想巨人。殊不知在相同時期的蘇格蘭也發生著一場啓濛運動,湧現齣瞭一批思想傢,如弗朗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大衛·休謨、亞當·弗格森等。曆史學傢將此稱為蘇格蘭啓濛運動,並給予瞭很高的評價。研究蘇格蘭啓濛運動的著名學者布羅迪認為,蘇格蘭啓濛運動是18世紀的一場思想盛宴,對西方文化具有重大意義。18世紀一些最為傑齣的哲學傢、政治經濟學傢、社會學傢、曆史學傢、科學傢、醫學傢甚至修辭學傢和神學傢都來自蘇格蘭。蘇格蘭啓濛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具有世界性廣度的思想和文化運動,引領瞭蘇格蘭以及歐洲走嚮現代化。正如本書書名所標示的那樣,蘇格蘭啓濛運動“發明”瞭現代世界,它不僅創造瞭觀念的現代性,而且也在政治學、經濟學、道德科學、哲學、曆史、宗教、藝術、工程、數學、自然科學、醫學等很多方麵為歐洲文化,也為人類文化的發展增添瞭光彩,更為重要的是,它塑造和建構起瞭一個現代社會。有點兒讓人意外的是,本書書名被譯為“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則未能突齣原作者想要體現的蘇格蘭啓濛運動與現代性這一主題。

  如果從18世紀這一時代齣發來思考的話,蘇格蘭啓濛運動既屬於整個18世紀啓濛運動思想譜係中的有機組成,又帶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那麼什麼是蘇格蘭啓濛運動呢?要迴答這一問題,首先就需要迴到著名思想傢康德對18世紀法國啓濛運動所下的定義。康德在《迴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啓濛運動?》一文中這樣錶達道:“啓濛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彆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不經彆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瞭。Sapere aude!(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一句話)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啓濛運動的口號。”他還說:“這一運動除瞭自由以外並不需要任何彆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被稱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在康德這裏,啓濛運動的核心就是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這也成瞭他對18世紀法國啓濛運動的一個重要界定。有鑒於此,在迴答什麼是蘇格蘭啓濛運動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學者大都采用瞭“康德範式”,並且與法國啓濛運動展開比較進行解答。因為正是在對兩者的比較中,我們纔能夠挖掘齣蘇格蘭啓濛運動有彆於法國啓濛運動的內在特徵,以及它對現代世界的意義與貢獻何在。

  在18世紀法國的啓濛思想傢那裏,他們前所未有地強調人的理性,在理性的高揚之中勇敢地批判當時的君主專製,批判以貴族特權為基礎的等級社會,批判教會的迫害和宗教的狂熱,在將光明灑嚮現實黑暗的同時也建構起瞭未來社會的圖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這樣三個層麵:自由、平等和寬容,後來演變成自由、平等和博愛。這正是法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地方,也是法蘭西民族對現代世界的偉大貢獻。而對於蘇格蘭啓濛運動來說,他們不同意法國啓濛思想傢一味強調的對理性的建構,認為在此之外還應該尊重社會既有的習俗和習慣。因此,“蘇格蘭啓濛運動”與“法國啓濛運動”的基本區彆就在於前者更能深刻地認識到“理性”本身在驅動或實現社會變化方麵的局限性。同樣,蘇格蘭啓濛運動思想傢對未來社會的理解和設計也與法國思想傢們完全不同,他們從社會發展的階段論齣發,認為人類社會相繼經曆瞭捕獵階段、畜牧階段、農耕階段,最後到達瞭商業社會,因此亞當·斯密創造齣瞭“商業社會”,亞當·弗格森提齣瞭“公民社會”這些基本概念。與法國思想傢對未來社會構建理念不同的是,蘇格蘭啓濛思想傢認為未來社會的基礎是市場、法律和道德這三大要素。可以說這不僅是蘇格蘭啓濛思想與法國啓濛思想的最大差異,它還從另一視角理解著現代性,這同樣是蘇格蘭啓濛運動思想傢們對現代社會所做齣的偉大貢獻。

  蘇格蘭啓濛運動與法國啓濛運動還有個明顯不同的特徵,法國啓濛運動誕生在貴族的沙龍裏,而蘇格蘭啓濛運動則誕生在大學裏,因此大學在這場運動中起到瞭重要作用。在蘇格蘭,從15世紀開始就相繼建立起瞭聖安德魯斯大學(1411/1412)、格拉斯哥大學(1451)、阿伯丁大學(1495)和愛丁堡大學(1583)。這些大學完全按照世界上最早創立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的模式建立,而且在創辦之初,其教員也都來自巴黎索邦大學所培養齣的蘇格蘭籍教師,當然很多在蘇格蘭大學裏任教的老師原先也都在巴黎索邦大學和其他大學任教,並且在歐洲學術界都享有盛譽。例如約翰·繆爾(John Mair)是與伊拉斯謨齊名的科學傢,先在巴黎索邦大學任教,後迴格拉斯哥大學。在18世紀之前,蘇格蘭地區的學術與歐洲特彆是與巴黎有著非常廣泛和密切的聯係。一批蘇格蘭地區的學生前往巴黎學習,然後又迴到蘇格蘭,特彆是到大學任教。誠如布羅迪所說,蘇格蘭早期大學的師資都畢業於歐洲大陸的大學,而非英格蘭,在歐洲大陸,最吸引蘇格蘭學生的大學首推巴黎。這樣的學術互動關係一直持續到18世紀。18世紀很多受到過這種學術文化熏陶的蘇格蘭學者都在大學任教,其中啓濛運動的領袖如弗朗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托馬斯·裏德就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道德哲學教授,改良蒸汽機的瓦特也在這所大學任職。而像休謨等人則在愛丁堡大學擔任教授。

  從教學內容上說,這些大學為學生提供瞭與歐洲大陸相同標準的教育,而且接受瞭新的思想和觀念。例如笛卡兒、牛頓、普芬道夫等人的哲學、法學和科學的思想都在大學裏得到瞭傳授。到瞭18世紀初,還專門設立瞭法學講座教授,例如1707年愛丁堡大學設立瞭公法、自然法和萬國法(public law and law of nature and nations)欽定講座教授,隨後在1710年設立瞭民法教席,1722年設立瞭蘇格蘭法教授職位。在格拉斯哥大學,1713年也設立瞭民法講座教授。當然在設立講座教授職位之前,法律教學已經在這些大學展開。例如斯蒂爾子爵(Viscount Stair,1616—1695)講授蘇格蘭法,並寫齣《蘇格蘭的法律機構》(The Institutions of the Laws of Scotland,1681) 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蘇格蘭法律思想的奠基之作。而喬治·麥肯齊(George Mackenzie)爵士則是犯罪法律學的權威,他的《犯罪事件中的蘇格蘭法律與習俗》(Laws and Customs of Scotland in Matters Criminal)一書是蘇格蘭關於這一領域的第一本教科書。在這些大學所展開的對法律的教學研究在蘇格蘭啓濛運動中起到瞭重要作用,使得蘇格蘭啓濛運動帶有強調法律是現代社會的基礎的特徵,例如亞當·斯密提齣要讓自由市場經濟這隻“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其實就包含瞭法製原則,在他看來,沒有法製的市場經濟無異於陷入瞭霍布斯所說的“叢林法則”。

  在蘇格蘭,大學裏的學術和文化氛圍完全是開放的,與歐洲大陸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頻繁,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非常“國際化”。因此,有學者認為,蘇格蘭啓濛運動也是在與歐洲其他地區文化交往的背景下發生的,很多思想傢也是歐洲文化和學術共同體的重要成員,例如弗朗西斯·哈奇森、亞當·斯密、大衛·休謨等,他們的寫作和思考也都是在歐洲範圍內來進行的。當然這並不是說蘇格蘭啓濛運動的思想傢們完全無視他們所生活於其中的蘇格蘭,恰恰相反,他們完全著眼於蘇格蘭自身的背景和現狀進行思考。1707年,在蘇格蘭與英格蘭閤並之後,特彆是到瞭18世紀30年代英格蘭的工業革命開始之後,如何融入英格蘭這樣一個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文明”社會恰恰就是這些蘇格蘭啓濛運動思想傢們在思考的問題,他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思考來解決蘇格蘭的現代化問題,按照斯密的說法就是建立起商業社會,而弗格森則認為是公民社會。正是在這一思考中,他們不僅為本地區的發展貢獻齣瞭思想上的智慧,賦予瞭蘇格蘭富於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特性,也為人類文化增添瞭亮麗的色彩。

  如果說法國啓濛運動思想傢創造瞭沙龍這樣一種“公共空間”的話,那麼蘇格蘭啓濛運動則是呈現齣瞭另外一種形態。在18世紀的蘇格蘭,由於都在一所大學任教,同時又因為各種學會(比如精英協會)紛紛成立,這些啓濛思想傢們很容易建立起緊密的聯係,形成一個誌同道閤的文化和學術共同體。例如格拉斯哥文學協會,像約瑟夫·布萊剋(Joseph Black)、威廉·卡倫(William Cullen)、托馬斯·裏德、威廉·裏奇曼(William Leechman)、詹姆斯·瓦特、約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等大學教授們也都參加瞭這樣的協會。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些協會就是知識分子的自我組織,也是不同學科進行溝通交流的最好場所,他們彼此都從不同的學科中汲取靈感和知識。同時,“社交性”也成為蘇格蘭啓濛運動思想傢的重要特質,他們被稱為“文人共和國”(republic of letters)。因此,蘇格蘭啓濛運動思想傢們並不囿於自己的學科,寫齣瞭一些跨學科的論著,成瞭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例如亞當·斯密就涉及經濟學、道德哲學、法學和修辭學等問題,托馬斯·裏德的學術範圍包括心智和人類行動、數學、修辭和法學等,並在對法國哲學的迴應中發展齣瞭蘇格蘭常識學派。至於專業性的學術團體更是不勝枚舉,例如蘇格蘭哲學協會、格拉斯哥文學社、阿伯丁智者俱樂部、愛丁堡精英協會等。這些社交性的俱樂部也是蘇格蘭啓濛運動重要的特徵之一,正是在這些“公共空間”中,他們進行討論甚至辯論,所涉及的議題也很多。由此他們纔會掀起一場具有整體性的聲勢浩大的蘇格蘭啓濛運動,並做齣瞭如此偉大的貢獻。

  從身份來說,蘇格蘭啓濛運動的這些思想傢們不僅在大學任教,也與法國啓濛運動時期思想傢被稱作為“哲學傢”的人不同,他們被稱之為“知識分子”(literati)。作為大學教師,這些蘇格蘭啓濛運動的思想傢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在通過對知識的傳播來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並且在麵對來自各種權威的束縛時也敢於進行錶達和批判,也就是康德所說的“理性的公開運用”。例如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就大膽地批評當時存在的種種壟斷行為,呼籲經濟自由,特彆是市場的自由。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啓濛運動的目的,每個人都能夠擺脫來自各種權威的束縛,實現自主和獨立,從而實現一個寬容和自由的社會。同樣,他們也都在為推動社會的進步而思考和行動,無論是斯密的商業社會的建立,還是弗格森的公民社會理論的提齣、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以及20世紀60年代X光射綫的發明,無一不是這樣一種內在精神氣質的體現。他們始終堅信,現代工業和商業社會的發展將會使人們更為自由,自由將帶來文雅,並推動人類的進步。

  在蘇格蘭啓濛運動這些知識分子中,弗朗西斯·哈奇森無疑是整個18世紀蘇格蘭啓濛運動最重要的人物,這個被司各特奉為蘇格蘭啓濛運動之父的思想傢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道德科學教授,他與托馬斯·裏德和杜格爾·斯圖爾特(Dugald Stewart)是蘇格蘭常識學派的領袖;亞當·斯密在經濟學上貢獻巨大;大衛·休謨與約翰·米拉(John Millar)、亞當·弗格森則分彆在哲學和社會學取得瞭重要成就。在曆史學方麵,威廉·羅伯遜(William Robertson,愛丁堡大學校長)是當時最重要的曆史學傢。在自然科學方麵,1747年蘇格蘭産生瞭英國第一個化學教授威廉·卡倫(後成為格拉斯哥大學講座教授);亞曆山大·門羅·普裏默斯(Alexander Monro Primus)父子相繼成為愛丁堡大學教授,創造瞭新的醫學模式,並將愛丁堡發展成為全歐洲的醫學中心,其在18世紀領先於全世界;約瑟夫·布萊剋是熱理論學者,正是他和詹姆斯·瓦特一起改良瞭蒸汽機。這些人如耀眼的星鬥閃亮在18世紀蘇格蘭的天空,他們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哲學、曆史、數學、醫學、宗教、自然科學、道德科學等等,當時的愛丁堡也因其在文化上的繁榮被公認為是“北方的雅典”。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使得這個地區重迴人們的視野,特彆是在中國,旅行社對蘇格蘭高地優美風光的推介更引發瞭人們對這一地區的嚮往,但對於其曆史,特彆是蘇格蘭人對現代世界的貢獻人們還是不甚瞭瞭。正如本書作者所說,當代世界是由科學技術、資本主義和現代民主構成,如果把這三個要素看成現代世界的特質的話,那麼蘇格蘭啓濛運動的思想傢們都對此進行瞭思考,為人類貢獻齣瞭自己獨特的智慧,例如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理論等就直接塑造瞭現代世界。因此,在今天閱讀這樣一本關於蘇格蘭啓濛運動的書,重迴18世紀那個思想激蕩、激動人心的時代將對我們大有裨益。因為這本書讓我們重新發現瞭一嚮被遭到忽視甚至已被遺忘的思想與曆史,它不僅將把我們從先前褊狹的片麵中解放齣來,而且將為我們塑造自身的思想觀念,以及在現時代如何發明與建構起現代世界提供更多的資源與藉鑒。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探尋現代世界文明起源的圖書簡介,名為《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 --- 《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 一本書,帶你穿越時間的長河,探尋塑造我們今日世界的思想與製度的搖籃。 在人類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我們常常將目光投嚮那些聲名顯赫的帝國與革命的中心。然而,當我們試圖理解現代世界的基石——科學理性、資本主義精神、自由民主的觀念以及工業革命的引擎——時,一個常常被低估卻至關重要的地理區域浮現齣來:十八世紀的蘇格蘭。 《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它是一次深入的智識探險,旨在揭示蘇格蘭如何從一個相對貧瘠、政治動蕩的邊陲之地,蛻變為歐洲啓濛運動的核心地帶,並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動瞭全球的轉型。本書將帶領讀者走入一個充滿活力、思想交鋒的時代,考察那些深刻影響瞭亞當·斯密、大衛·休謨、詹姆斯·瓦特以及無數後世思想傢的獨特社會與文化土壤。 第一部分:從蠻荒到啓濛——蘇格蘭的內在動力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蘇格蘭啓濛運動的獨特環境。與法國的沙龍文化或英國的政治中心倫敦不同,蘇格蘭啓濛運動發生在一個更具實用性和道德關懷的背景之下。愛丁堡的“雅典”聲譽並非浪得虛名,它匯聚瞭學者、哲學傢、醫生和實乾傢。 知識的熔爐: 我們將詳細分析愛丁堡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在培養跨學科人纔中的作用。這不是一個封閉的學術圈,而是充滿活力、務實進取的知識生産者。重點將放在“道德哲學”這一核心學科上,它是如何成為連接形而上學思辨與社會實踐的橋梁的。 休謨的懷疑與斯密的同情: 亞當·斯密和戴維·休謨是蘇格蘭思想光芒下的兩顆巨星。本書不僅重述他們的主要觀點,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蘇格蘭特定的商業環境和宗教改革遺産中形成的。休謨對人類心智的剖析,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挑戰,如何為科學和經濟學奠定瞭認識論基礎?斯密在《國富論》中提齣的“看不見的手”,與其早期的《道德情操論》中的“同情心”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動態張力?蘇格蘭思想傢們是如何在追求個人自由的同時,構建一個道德有序的社會框架的? 第二部分:從思想藍圖到物質現實——工業革命的引擎 蘇格蘭不僅提供瞭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藍圖,它更是將這些理論轉化為物質力量的關鍵所在。本書將深入探討蘇格蘭在工業革命早期所扮演的獨特角色,尤其關注技術創新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閤。 煤炭、蒸汽與水力: 我們將考察蘇格蘭在利用自然資源方麵的創新。詹姆斯·瓦特對紐科門蒸汽機的改進,並非僅僅是機械學上的突破,而是深刻反映瞭蘇格蘭工程師和企業傢對效率和成本的執著。書中將追溯這些技術如何從格拉斯哥的工坊走嚮世界,如何重新定義瞭勞動、時間和生産的關係。 “進步”的觀念: 蘇格蘭啓濛運動者對曆史抱有一種清晰的“進步”觀——人類社會是不斷嚮前、可以被理性改善的。這種樂觀而堅定的信念,為敢於冒險、投資新技術提供瞭強大的精神動力。本書將探討這種“進步史觀”如何與蘇格蘭的商業精神相互作用,推動瞭新商業模式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形成。 第三部分:世界性的影響——一個邊陲島國的全球迴響 蘇格蘭的影響力遠超其國界。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分析蘇格蘭人如何成為全球秩序的構建者和傳播者。 教育與治理的輸齣: 蘇格蘭的教育模式和對專業技能的重視,使得蘇格蘭人成為國際舞颱上極具競爭力的人纔。從北美殖民地的管理者、醫生,到東印度公司的職員,蘇格蘭人在全球殖民地和新興市場中扮演瞭關鍵的“中間人”角色。我們審視瞭蘇格蘭移民和知識分子如何將現代管理理念、法律框架和商業實踐帶到世界各地。 政治哲學的遺産: 蘇格蘭的政治思想傢,如弗格森(Adam Ferguson),對“公民社會”和“自發秩序”的探討,為後世的政治理論提供瞭豐富的養分。這些概念如何影響瞭美國開國元勛的思考?蘇格蘭對有限政府和憲政的早期辯論,如何為現代自由民主的框架提供瞭先聲? 文化的韌性與全球化: 盡管遭受瞭政治上的聯閤與經濟上的衝擊,蘇格蘭文化展現齣驚人的韌性。本書也將探討蘇格蘭文學、音樂和風俗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重新包裝和傳播,成為現代大眾文化中一個持久而迷人的符號,即使在這些符號的背後,是更為深刻的經濟和思想轉型。 結語:我們今日世界的奠基時刻 《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旨在挑戰我們對“現代性”起源的傳統認知。它論證瞭現代世界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一個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一係列思想碰撞與務實行動的結果。蘇格蘭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思想的解放、知識的交流和對人類潛能的堅定信念,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生活的資本主義、科技驅動和自由主義傾嚮的全球格局的史詩。 閱讀本書,您將發現,要理解現代世界的運作邏輯,必須迴到那片高地的山丘與河流之間,傾聽那些奠基者的聲音。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整閤: 融閤瞭經濟史、思想史、社會學和技術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深入的人物群像: 不僅關注巨匠,更描繪瞭推動社會變革的工程師、商人和普通知識分子。 全球視野: 將蘇格蘭的內部發展與它對北美、印度乃至整個歐洲的影響聯係起來。 清晰的敘事綫索: 邏輯嚴密,論證有力,即使對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極具可讀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帶著一種強烈的、近乎宣言式的斷言,這本身就激發瞭我的批判性閱讀欲。一個好的曆史論斷,必然是建立在對既存敘事的深刻反思之上的。我猜想,作者在撰寫此書時,很可能要挑戰一些根深蒂固的英格蘭中心論史觀。那麼,書中是如何處理蘇格蘭在兩次雅各布派起義失敗後,對歐洲大陸革命思潮的反應的?這種失敗的政治遺産,是如何被轉化為新的思想能量,從而推動瞭啓濛運動的爆發?此外,現代性的概念本身就極其復雜,它包含理性化、世俗化和個人主義。蘇格蘭人在這些領域的貢獻,是比英格蘭更早、更徹底,還是提供瞭某種獨特的修正視角?我希望看到作者的論證過程充滿挑戰性,而不是簡單地將所有進步都歸功於蘇格蘭,而是展示齣一種在衝突與融閤中誕生的復雜現代性麵貌。

评分

從純粹的文學角度來看待這個標題,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種浪漫與厚重感的交織。蘇格蘭的故事,常常被包裹在浪漫主義的濾鏡下,與勇敢的抵抗精神和悲壯的民族記憶緊密相連。我期望這本書能超越這種刻闆印象,用嚴謹的學術筆觸,挖掘齣支撐現代性崛起的那些“不那麼浪漫”的結構性因素。比如,蘇格蘭教會在宗教改革後對識字率和公共教育的強調,這在歐洲範圍內是極其超前的。這種對普及教育的堅持,是如何與後來的商業精英的崛起相互作用的?如果作者能夠將這種自上而下的製度建設與自下而上的社會活力巧妙地結閤起來描述,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教科書,而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如何通過製度創新實現質變的研究範例。這種將文化傳統轉化為現代驅動力的敘事,是我最期待從這部巨著中獲得的洞見。

评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著作,仿佛一扇通往遙遠北方的窗戶,雖然我並未讀到它具體的論述,但從書名《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中,我已能感受到作者宏大的曆史抱負。我猜想,它定然不會僅僅停留在風笛、格子裙和威士忌的刻闆印象上,而是會深入挖掘蘇格蘭在思想、政治乃至社會結構上對“現代性”的奠基性貢獻。比如,我對蘇格蘭啓濛運動的興趣極為濃厚——休謨、亞當·斯密這些巨人,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蘇格蘭的土壤中孕育並最終影響瞭整個西方世界的?書中是否詳盡地描繪瞭這些知識分子的生活環境與學術爭鳴?此外,蘇格蘭的獨特法律體係和早期議會製度,在權力製衡和公民權利方麵是否提供瞭不同於英格蘭的早期範例?我期望看到作者如何有力地論證,為何是這個相對偏遠的北方國度,而非其他更早步入工業化或帝國擴張的地區,被賦予瞭“起點”的殊榮。這種對“起點”的界定,必然需要極強的論據支撐,涵蓋科學革命、經濟理論乃至哲學思辨的交匯點,讓人對它如何重塑我們對“現代”的理解充滿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社會經濟史愛好者,對城市化和工業革命的初期階段特彆關注。如果這本書真如標題所暗示的那樣,是現代文明的“起點”,那麼它必然要詳盡分析蘇格蘭的經濟結構轉型。比如,愛丁堡和格拉斯哥等城市在金融、貿易以及早期製造業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現代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否在蘇格蘭的特定社會條件下展現齣瞭與英格蘭不同的路徑?我尤其希望能讀到關於蘇格蘭獨特土地製度和教育體係(如大學體係)如何為技術創新和人纔培養提供瞭肥沃土壤的分析。這些“軟實力”的構建,往往比單純的軍事勝利更能決定一個地區的長期影響力。如果作者能將哲學思想(如斯密的《國富論》)與具體的商業實踐、技術發明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否則,僅僅停留在政治或軍事層麵的論述,是無法支撐起“現代世界文明起點”如此宏大的命題的。

评分

說實話,光是看到這個標題,我就忍不住想象起閱讀時的心境——那應該是一場波瀾壯闊、充滿史詩感的旅程。如果這本書真的如其名,那麼它所承載的份量可想而知,它要求的不隻是梳理曆史事件,更要提煉齣一種貫穿數個世紀的“精神內核”。我個人對蘇格蘭如何在地理和文化上保持其獨立性的同時,又深度參與並塑造瞭更廣闊的英倫三島乃至全球格局這一點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探討瞭“聯閤王國”內部的權力動態?蘇格蘭的民族認同感是如何在參與大英帝國擴張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塑造、妥協和重構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平衡民族史與全球史的敘事角度,不讓蘇格蘭被其更大的鄰居所吞噬,而是凸顯其作為驅動力量的本質。這種敘事上的平衡感,往往是區分優秀曆史著作和平庸事件羅列的關鍵所在,它需要極其細膩的筆觸去描摹那些微妙的文化張力與政治博弈。

评分

东西很好

评分

讲述苏格兰如何创造出现代生活的基本理念——民主、技术、资本主义,又如何在18世纪将这些理念传至世界各地。这不仅仅是关于苏格兰的历史故事,更是对现代世界的产生极其影响的有趣阐释。

评分

装帧很好,名家经典,物流快速,经典必读,值得推荐

评分

图书不错,打折后价格合理,值得购买!

评分

已评价了!

评分

关于苏格兰的历史,从这样的角度看现代文明

评分

挺好的书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讲苏格兰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评分

真的是一本好书,网购物流快,服务好,真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