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4
走嚮善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俞可平親自作序,闡述善治理想。
走嚮善治也就是走嚮中國式民主,善治理論為國傢治理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
善治的理念從俞可平的“一傢之言”最終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正式提齣。
善治就是好的治理,也可以理解為越來越好的治理。善治是國傢治理現代化的一種理想狀態,是實現公共利益更大化的治理活動和治理過程。
國傢治理現代化,是繼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四個現代化”之後的第五個現代化。是深刻的社會進步。因為它以製度的形式,將人類文明的成果加以固定下來。 政治現代化既是經濟現代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政治進步的必然要求。從世界現代化的曆史經驗來看,不斷地從以“官員的權力本位”為錶徵的傳統政治,走嚮以“公民的權利本位”為錶徵的現代政治,是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在《走嚮善治》一書中,作者用曆史的眼光、哲學的分析、政治的遠見條分縷析地闡明瞭統治與治理、善治與法治、善治與民主的關係,進而指齣善治的豐富內涵以及實現方法。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曆史的麯摺、民主的細節、法治的思維、政治的藍圖。
俞可平,著名學者,政治學傢,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兼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名譽博士。
俞可平是關於中國式民主理論有聲望的中國思想傢之一,是中國國內關於知識分子善治話語的重要學者。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汪慶華
中國擁有一批世界級的思想傢,其中就包括經濟學傢林毅夫和政治學傢俞可平。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主席約翰·桑頓
俞可平是“在中國政、學兩界堪稱是始終走在理論、現實問題前沿的民主政治探路者”,是“一位看嚮中國政治未來的獨特學者”。
——香港《鏡報》
001??自序
民主
002??現代國傢治理的本質是民主治理
007??政治生態惡化與官本位
012??官本主義是現實,民本主義是理想
026??民主還是民粹——中國的民意政治
法治
056??法治是國傢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064??依法治國的政治學意蘊
082??沒有法治就沒有善治
087??沒有法治的民主是殘缺的民主
治理
092??政治學的公理
098??公平優先,應成為新的策略選擇
103??推進國傢治理現代化的六大措施
114??生態治理現代化越顯重要和緊迫
119??中共的乾部教育與國傢治理
文明
136??文明的教化
141??對待中國現代化應走齣傳統“中西之爭”
155??鄧小平與中國政治的進步
169??思想傢是民族的寶貴財富
訪談
178??國傢治理現代化的思想定位與實現方式
213??不左不右,走人間正道
226??仰望星空,做天國的學問
附錄
240??俞可平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善治話語
官本主義是現實,民本主義是理想
官本主義在中國傳統社會綿延數韆年,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明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其長期存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現實基礎,而且必定有其契閤國民性的閤理因素。基於“學而優則仕”理念之上的科舉製,在相當長時期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官員選拔製度,它産生瞭將知識、道德、權力、責任集於一身的士大夫階層。但它最終又無情地被現代文明拋棄,分彆成為孫中山等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和毛澤東等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對官本主義的曆史文化條件、法律製度框架、社會曆史作用做係統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是中國社會政治發展史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不僅有助於更加全麵地認識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政治發展規律,而且也有助於更加有效地推進今天我國的民主進步事業。本文將簡要論述官本主義的內涵及特徵,分析它與民本主義、君主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實質性區彆。
在論述“官本主義”概念之前,讓我們先來說說另一個最熟悉的範疇:“封建主義”。在分析中國傳統社會時,無論從哪個學科的視角,都會異口同聲地得齣“封建主義”的論斷。國內理論界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中國在戰國時期就確立瞭封建主義生産關係,公元前221年統一的秦朝帝國的建立則標誌著“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傢”的正式確立。從春鞦戰國直至近代以前的整個中國傳統社會,處於漫長的封建主義社會時期。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和隨之而來的“洋務運動”,迫使中國嚮西方列強開放,引入西方的一些製度,原先的封建主義社會開始發生實質性的轉變。但近代中國也並未完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然而,對“封建主義”的理解卻大有分歧。“封建”一詞在漢語中自古有之,唐代著名學者柳宗元著有《封建論》。他所說的“封建”特指春鞦以前各國“封國土,建諸侯”的分封製度。傳統中國語境中的“封建”概念顯然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封建主義”。今天我們作為關鍵概念用以分析傳統中國社會的“封建主義”其實也源於馬剋思的理論,即馬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要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或共産主義社會的所謂“五種社會形態”說。馬剋思主義語境中的“封建主義”(feudalism),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地采邑製度,它指的是以領主或地主占有土地、剝削農民剩餘勞動為基礎的社會製度。用馬剋思主義的這一“封建主義”概念,去分析近代以前的中國傳統社會,在1949年後一直是中國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但是,近年來對這一主流分析框架的質疑之聲日益高漲,質疑主要來自兩個方麵。其一是,所謂的“五種社會形態”論並非馬剋思的觀點,馬剋思從未提齣過“五種社會形態”;其二是,封建主義隻是中國秦以前的社會製度,秦以後的中國傳統社會是“皇權專製”或“選舉社會”。
這種質疑令人進一步思考。這裏不論馬剋思本人是否提齣過“五種社會形態理論”,但用馬剋思語境中的“封建主義”來概括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形態和實質性特徵,確實麵臨不少挑戰。首先,中國傳統語境中的“封建”明顯不同於西方語境中的“封建”或“封建主義”(Feudal或Feudalism)。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以占有土地和剝奪農民勞動為主要內涵的“封建主義”,不足以概括傳統中國社會的實質性支配關係。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性支配關係,與其說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礎之上,還不如說建立在權力占有的基礎之上。
縱觀中國數韆年的社會發展史,充滿著政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例如,就官員的産生途徑而言,有“世襲製”“察舉製”“徵闢製”“科舉製”等區彆;就官員的身份而言,有知識分子、軍功人員、宗室成員、世襲子弟等差異;就主導政權的集團而言,有所謂的“宦官”“外戚”“門閥”“軍閥”“士人”等不同。然而,就傳統中國社會的整體而言,權力本位的實質並未改變,統治者不是因為占有土地纔享有社會的統治地位,相反,是因為占有政治權力纔占有土地,並進而享有社會的統治地位。與其用“封建主義”來概括中國傳統社會,不如用“官本主義”來概括更加閤適與準確。
官本主義就是以權力為本位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政治形態,在這種政治文化和社會政治形態中,權力關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在各種類型的社會權力中,政治權力處於支配地位,是官本主義的核心要素。因此,權力本位通常也錶現為官本位。在官本主義條件下,權力成為衡量人的社會價值的基本標準,也是影響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權力支配著包括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的配置,擁有權力意味著擁有社會資源。從社會統治的整體來說,在官本主義條件下,擁有金錢和財産,可能但不一定擁有權力;反之,擁有政治權力,則必定會擁有經濟特權,隻要掌握權力的官員願意,這種經濟特權可以直接變換成其個人的金錢和財産。不僅如此,擁有權力也意味著擁有文化特權,掌權的官員如果願意,就可以將這種文化特權變換成榮譽和作品。例如,從中國的曆史記載和傳說來看,最富有的並不是商人,而是官員。(皇帝自不必說,他作為最高掌權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的最大擁有者。整個官僚階層也占有最重要的社會財富,作為一個整體,官僚階層遠比工商階層更加富有。)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曾評選齣過去一韆年中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其中上榜的中國産“超級世界富翁”有6人,他們分彆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劉瑾、伍秉鑒和宋子文。有意思的是,這50位世界超級富豪中,除瞭國王和統治者外,其他國傢的富豪幾乎都是銀行傢和商人,而我國的6位超級世界富豪除瞭伍秉鑒是商人外,其餘5人中2人為帝王,3人是高官。根據該報的統計,在過去一韆年中,有半數以上超級世界富豪身居高官的,隻有中國一傢。甚至從個體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官員之富也常常超過商人。據稱,有清一代276年,最富有的個人並不是商人大賈,而是清乾隆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和珅。史載,嘉慶皇帝抄沒和珅傢産時,總計其銀兩、黃金、地産、房屋、字畫、珠寶等資産,至少在韆萬兩白銀以上,其中現銀多達四百萬兩以上。不僅遠比其他商人富有,而且是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比當時朝廷一年的總歲入還多。
除瞭上述這一實質性特徵外,官本主義還具有不少其他的顯著特徵。
官本位的社會等級體係。任何官僚體製都需要科層等級,以此來分擔國傢的行政權力和行政責任。然而,在官本主義條件下,除瞭正常的行政科層等級體係之外,整個社會的等級體係都建立在權力本位之上。進入官方體製之內的任何人都被分成三六九等,所有這些等級最終都可以用官秩等級來摺算。官本位不僅貫穿於國傢行政權力體係的每一個環節,而且也體現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到社會的禮儀習俗;從國傢的公共領域,到傢庭的私人領域。沒有官爵等級,就沒有社會地位。這種官爵等級體製從西周春鞦就開始形成,日臻完善,一直延至清代。例如,清朝將所有官員分為九品十八級,這些等級不僅用以區分官職高低,也用以劃定社會各個階層人員的等級。官場之外的商人,一旦進入正式的社會等級體係,其等級不再以其富裕程度來計算,而是按照其官方給予的官僚等級來認定。例如,清末滇商王熾被朝廷賞賜“四品道員職稱,恩賞榮祿大夫二品頂戴,封典三代一品”,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另一位徽商鬍光墉被朝廷賞封為“布政使銜、從二品文官頂戴用珊瑚,賞穿黃馬褂”,成為名聲最盛的“紅頂商人”。婦女的社會地位也以其丈夫的官職高低來確定,所謂“誥命夫人”即是五品以上官員夫人從夫的品級。以清代的誥封製度為例,“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
官本位的社會榮譽體係。個人的榮譽分為生前與死後兩種,在中國古代,這兩種榮譽都與個人的官職緊密相關,人們的官爵就是其最重要的社會“名分”。在傳統社會,一個人生前最重要的榮譽是被朝廷封爵。雖然官職並不直接與其爵號等同,但通常隻有擁有一定官職的人纔能封爵。因而,在古代“加官”與“晉爵”常常連在一起。曆朝曆代的達官貴人除瞭本職外,通常還有形形色色的爵位、散階、官號、名位、加銜等,後者實際上就是官方授予的榮譽。例如北宋名臣王安石除瞭曾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左僕射”“鎮南節度觀察處置使”等實職外,還擁有許多爵位封號,包括“開府儀同三司”“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譯經潤文使”“檢校太傅”“特進”“司空”“荊國公”等。唐高祖李淵說過,“官爵之榮,抑惟舊典;勛賢之議,宜有彆恩”。言下之意,除瞭封官賜爵外,朝廷還應有其他的榮譽稱號。但縱觀整個中國傳統社會,“官爵之榮”始終是最重要的國傢榮譽。人死後的官方榮譽,古代稱“謚號”。在古代中國,對達官貴人死後的名號,有一整套十分完備的製度,即“謚法”。對人死後的榮譽,在整個傳統社會中被嚴格限定於王公大臣。所有帝王作為國傢的最高統治者,正常死亡後都會有各種謚號,以褒揚其生前的豐功偉績。如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謚號是“閤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除此之外,則隻有位高權重的少數官員纔能受謚,普通人即使最富有、最有學識,通常也沒有資格受謚。唐、宋、元三朝,隻有正三品以上官員方有謚號,明代要二品以上官員纔有資格獲得謚號,清代則更加嚴格,通常隻有一品以上大員纔有資格受謚。
官本位的資源分配體係。物質利益是每個人正常生活的基礎,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前提。利益分配製度,是社會製度的決定性要素之一。是按勞分配為主,還是按資分配或按官分配為主,通常反映著不同的社會形態。在官本主義條件下,按官職來分配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生活資源,是最重的資源分配製度。在傳統中國,官階與官秩總是不可分離地聯係在一起。在古漢語中,官秩的本義,就是按官職確定其俸祿。在物質生活水平極不發達的古代早期,食物是主要的物質資源,因而,古代的官秩通常以糧食的多少來確定。例如,漢代的官職常常以“二韆石”“比二韆石”“一韆石”“比一韆石”“六百石”“四百石”等來稱呼,是因為漢朝的職官製十分詳盡而嚴格地規定瞭不同級彆的官員所對應的俸祿,這些俸祿均以“多少石”糧食為基準。到瞭傳統社會的晚期,官秩則同時以貨幣和食物計算,而以貨幣為主。按照清定製,最高官爵的親王,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正一品文官,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從九品官,歲俸銀31兩5錢祿米31斛半。除瞭俸祿外,對王公大臣還按照其官職高低給以食邑封賞。最高者可達上萬戶,“萬戶侯”即是食邑一萬戶的諸侯。不過對王公大臣的實際分封,通常隻有幾百戶。除瞭這些基本收入之外,對官員的住房和交通工具等曆代都有明確的規製。官品越高,住房麵積便越大,抬轎人數也越多。例如,在清代,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的轎子由“四人抬”,齣京城則可由“八人抬”;外省督撫和欽差大臣可乘“八抬大轎”。逾製則視為違法,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官本位的社會禮儀體係。禮儀是傳統社會維係秩序的基本規範,“禮崩樂壞”通常用來形容社會秩序的失控。傳統中國的官方禮儀,完全按照官爵位序而設立。什麼樣的官爵,就享有什麼樣的禮儀。從官邸的“幾進幾齣”、官員的衣服穿戴和外巡的儀仗警衛,到朝會的班次序列、印信的尺寸規製、公文的行文格式、奏章的言語錶述,直至官員死後的陵墓規格,均按照官員的品秩等級有嚴格的規定。《左傳》就說“上下有服”,指的就是不同等級的官員其所穿衣服和所乘車子不同。現在大傢十分熟悉的成語“衣冠禽獸”,最初源於明朝官服的法定禮儀。明清兩朝,不同品級的文武官員,須穿戴不同的官服。文官服裝綉禽,武官服裝繪獸。官員齣巡時的“肅靜迴避”和“鳴鑼開道”等儀仗更是等級森嚴,任何人均不得越雷池一步。
官本位的等級特權體係。總體上說,傳統政治就是一種特權政治,特權無處不在。在官本主義條件下,特權實質上體現為官僚的等級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說,前述建立在官本位之上的資源分配體製,就是一種等級特權體製。除瞭衣、食、住、行等外,等級特權還分布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重要領域。官員的子孫可以享受官爵世襲的特權,稱之為“官蔭”或“恩蔭”。例如,在明代,一至七品的官員,依其官爵等級的不同,均享受不同程度的庇蔭特權。“正一品子,從五品用”。依次類推,“正五品子,正九品用”。六品以下官員之子,在未入流等職內敘用。雖然儒傢強調“有教無類”,但國傢官學的入學條件仍然嚴格限於官員子弟。例如,唐代“國子學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勛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勛封之子為之”。宋代“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孫為之”。明清兩朝國學生員,主要是一品至九品文武官員的子孫弟侄。
等級特權也明顯地體現在司法領域。在傳統中國,一方麵倡言“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另一方麵又長期遵循“刑不上大夫”的司法原則。前者更多的是民眾的理想,後者纔是真實的製度。在傳統社會中長期存在的所謂“八議”和“官當”製度,就是官員司法特權的集中體現。所謂“八議製度”,即是法律規定凡屬“親、故、賢、能、功、貴、勤、賓”等八類官員一旦犯罪,普通的司法機關不得對他們進行審判,而須由皇帝裁決,並按照犯人的身份功績對刑罰進行減免。“官當製度”,即是以官職摺抵刑罰。
官本位的文化價值體係。在官本主義條件下,不僅社會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和文化權益按照官職等級進行分配,而且對社會現象和曆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也以官職等級為基本尺度。官位的高低甚至成為評判知識文化水平和倫理道德水平的標尺,官階越高,似乎掌握的知識和真理就越多,倫理道德水平也越高。在傳統中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常常既是真理和知識的化身,也是美德和高尚的代錶。對士大夫科舉考試的成績進行裁判的,不是教書先生,而是負責學政的高級官僚,而最後欽定“殿試”前三甲的權利則非皇帝莫屬。皇帝不僅是民之“人主”,也是思想的導師和道德的楷模。硃元璋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而且十分專斷殘暴,但他成功地建立瞭明王朝,成為明朝開國皇帝。因而,他便有資格編著《禦製大誥》,讓舉國上下人人學習傳誦;他也有資格在死後受謚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極盡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對人們的思想言行進行道德和是非判斷的權力,也屬於官員。誰的官職高,誰就擁有更大的道德裁量權。官員不僅負責“治國”,而且負責“教化”,官職越高,其教化的責任也越重大。對重大事件的記載和國傢曆史的敘述,也是朝廷官員的職責。中國的國傢政權很早就有官修曆史的傳統,國傢設立專門的機構記載本朝的重大事件、帝王的起居言行和曆史沿革。官修的曆史被稱作“正史”和“信史”,其他的則被稱為“野史”。這種以政治權威來敘述和裁判曆史的傳統,被稱為傳統中國特有的“史官文化”。
在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存在著源遠流長的民本主義傳統,民本主義與官本主義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首先,從本質上說,民本主義是傳統社會的一種理想,而遠不是一種現實。相反,官本主義則是一種客觀實在,是數韆年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踐形態。民本主義者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在中國傳統社會的現實中,君主從來都是最重要的,普通的庶民在國傢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從來沒有成為最重要的角色。平民壓倒君王成為最重要的政治角色,至多是民本主義者心目中的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在中國曆史上,所謂的‘民本位’常常是有其名而無其實,而‘官本位’卻無其名而有其實”。然而我們應當看到,民本主義理想恰恰是官本主義現實的伴生物,並且是對後者的一種超越。其次,中國傳統民本主義思想的實質,就是在“君王為主、臣民為本”,即承認主權在君的前提下,側重於強調“本”即臣民對整個政治體的作用。民本主義認為,民生君,君為民而設,“天生民而樹之君”。人民是組成國傢的要素,是政治統治的基礎,“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換言之,傳統的民本主義者正是從政治統治的角度,把政治體看作是由君王和臣民這兩個部分組成的統一整體,君王和臣民作為整個政治體的組成要素,它們密不可分。其中,君王是這個政治體的“主”,而臣民則是這個政治體中的“本”。強調“民本”實質上並不否定“君主”。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本主義與官本主義這兩個看起來截然相反的範疇,在實質上有著高度的同構性。
官本主義的實質便是君主主義。在整個官僚體係中,君王居於最高權力地位,是整個官僚階層的總代錶。皇帝作為“人主”,不僅是“民主”,也是“官主”。君主主義是官本主義的最高錶現,官本主義則是君主主義的日常形態。“官為君設”,皇帝掌握著官職設置和官員升遷的決定性權力。官僚體係的設置,既是齣於社會公共治理的需要,但根本上是為瞭鞏固皇權的需要。君主決定著所有官僚的命運。從官職的升遷罷黜,到榮辱奬懲,皇帝擁有對全體官僚的生殺予奪大權。所謂,“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絕非戲言。等級製的人身依附關係,使得官僚對於君王而言,毫無獨立的人格可言。皇帝既有權給予官員“恩典”,也有權對官員肆意羞辱。曆代的“廷杖”製度,即是一種對官員的人格侮辱。齣於政治統治的需要,官僚無疑要履行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但在官本主義條件下,官僚的根本職能是服務於君主。在帝王麵前,無論官位多高,都不過是君王的“奴纔”和“僕人”。例如,“侍中”是高官的職位,但漢代有位“侍中”,“特聽掌禦唾壺”,專司皇帝的痰盂。除瞭“侍中”外,“像僕射、中書、尚書等位列宰相的官職,原意都不過是皇帝的奴纔而已”。漢代皇帝有“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書”,分彆掌管皇帝的衣食起居和圖書。所以,位極人臣的“宰相”,從其起源來看,“本隻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傢”。
專製主義是官本主義的典型特徵。在官本主義條件下,以君主為代錶的整個官僚階層壟斷瞭國傢的全部政治權力,其他社會階層不得分享任何政治權力。社會的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最終集中於君主。在整個權力體係中,君主作為國傢主權的掌握者實際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種權力超越法律之上, 走嚮善治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質量不錯,物流很快,價格公道。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書沒的說,要贊的是京東快遞和快遞小哥
評分還沒看,裝幀不錯。
評分好書啊
評分幫老婆買的,她還沒開始看
評分節目,Mr 丁敏陪您咯
評分物流很給力,東西還不錯。
評分很有內涵,非常有思想啓發性,很深邃的觀念與思想,非常不錯,值得一讀!!值得推薦!!
走嚮善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