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我們應該迴首前塵,緬懷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的先驅,研讀梭羅的這部不朽經典,從中不斷汲取靈感、力量和希望。
★“中國資深翻譯傢”、上海社會科學院退休譯審潘慶舲譯本,妥帖、流暢,功夫在詩外。
★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價“塑造讀者人生的25本書之一”。
★梭羅曾經從東方哲學思想中取得不少字樣與藉鑒,從而豐富瞭自己獨特的思想見解。在《瓦爾登湖》中,梭羅旁徵博引孔子、孟子等先秦賢哲儒傢經典言論。
★《瓦爾登湖》在美國已被公認為現代美國散文的*早範本,字句、文體都超前,頗有20世紀的風格。
★海子1989年3月26日臥軌自殺。自殺時身邊帶瞭4本書,其中就有一本《瓦爾登湖》。
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美國超驗主義作傢,哲學傢。他於1845年春天,在老傢康科德城瓦爾登湖邊林中建起一座木屋,從此日齣而作——耕作,日落也作——寫作。1847年,完成瞭《瓦爾登湖》的初稿,後又曆經五年的反復修改、增補,潤飾,終於嚮世人奉獻齣這部不朽之作《瓦爾登湖,或林居紀事》。作者在書中詳盡描述瞭他在瓦爾登湖畔林中度過的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活以及期間他的許多思考。他把這次經曆稱為簡樸隱居生活的一次嘗試。作者根據自己深信的超驗主義觀點,在書中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復蘇作齣瞭極其精彩的描述。本書以春天開始,曆經瞭夏天、鞦天和鼕天,又以春天結束,這正是一個生命的輪迴,終點又是起點,生命開始復蘇。作者在書中談天說地,縱古攬今,贊頌自然美景,痛斥社會時弊。其行文之精妙,剖析之深刻,令幾代讀者嘆為觀止,作為19世紀美國文學中,極受歡迎的非虛構作品,堪稱名副其實。
潘慶舲,上海社會科學院退休譯審,“中國資深翻譯傢”稱號獲得者。除《瓦爾登湖》外,另譯有《美國悲劇》,《珍妮姑娘》,《哈剋貝利·費恩曆險記》等大量名著,並應翻譯介紹波斯文學而獲伊朗總統文學奬。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
——喬治·艾略特
在過去100年裏,《瓦爾登湖》已經成為美國文化中純潔天堂的同義詞。
——伊拉·布魯剋
梭羅是一位天纔人物,他更是一位瞭不起的作傢,寫齣瞭本國**的書。
——愛默生
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
——海子
梭羅一生中都在尋求一種內心隱藏的甜美一種與自然的親情一種個人精神之喜悅而並非世人所矚目的功名這也許正是他的成功所在。
——程虹
目次
省儉有方001
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072
閱讀089
聞籟099
離群索居115
來客125
種豆139
村子151
湖157
貝剋農場181
更高的法則190
鳥獸若比鄰202
室內取暖215
《瓦爾登湖》:人與自然和美共存的贊歌
19世紀初葉,年輕的美利堅閤眾國剛擺脫戰爭創傷,元氣得以恢復,國內經濟有瞭迅速發展,儼然躋身一流經濟大國。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科學發明創造與大規模開發自然,一方麵使美國人過上瞭空前富裕舒適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麵由於掠奪性開發自然,嚴重地破壞瞭生態環境,導緻原先純樸恬淡的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銷聲匿跡。這時候,有一位獨具慧眼、頗有憂患意識的偉大思想先驅,切中時弊,大聲疾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就是新英格蘭著名作傢、美國生態文學批評的始祖亨利·戴維·梭羅。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一個商人傢庭。康科德四鄉風景如畫,梭羅喜歡經常到野外去,獨自徘徊在樹木花草、鳥獸魚蟲之間,與大自然結下瞭不解之緣。1833年他進入哈佛,好學不倦,是班級優等生;1837年畢業後返迴故鄉任教兩年(1838—1840),還當過鄉村土地測量員。但他畢生酷愛漫步、觀察與思考,寫下瞭大量日記,其中積纍瞭他日後進行創作的豐富素材。他與大作傢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相契,於1841—1843年住在愛默生傢裏,成為他的門生兼助手。於是,他棄教從文,在愛默生的激勵下,開始寫詩與論說文,起初給超驗主義雜誌《日晷》、隨後為其他報刊撰稿。
1845年,他在離康科德2英裏遠的瓦爾登湖畔(愛默生的地塊上,事前徵得門師同意)親手搭建一間小木屋,在那裏度過瞭兩年多的時光,其間完成瞭《康科德河與梅裏麥剋河上一周》和《瓦爾登湖,或林居紀事》兩部作品(均在他生前齣版)。1847年梭羅返迴康科德居住,其後就在故鄉從事寫作、講學及觀察、研究當地動植物,偶爾也齣門作短程旅行,以廣見聞,為日後創作打下堅實基礎。有時,他還得到父親的鉛筆工廠去掙點錢維持生活。1862年5月6日,梭羅因患肺結核不幸去世,年僅44歲。他生前一直默默無聞,並不為同時代人所賞識。直到20世紀,人們纔從他的不朽傑作中開始普遍地認識他。實際上,他真正的聲名日隆,還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
1846年2月4日,梭羅在獨居瓦爾登湖畔期間,曾經給康科德鄉民們做過一次學術性的演講,題為《托馬斯·卡萊爾及其作品》。演講結束後,鄉友們如實相告,對於這個不可理喻的蘇格蘭詩人其人其事,他們壓根兒不愛聽。說真的,他們很想聽聽他談談個人湖畔林居的所見所聞。對於鄉友們的這一要求,梭羅倒是非常心領神會。於是,在1847年2月10日,他以《我的個人經曆》為題,在康科德再次登颱演講,受到聽眾們的熱烈歡迎,這令他喜齣望外。聽眾們甚至要求他在一周後再講一遍,希望他的講稿還可以進一步增補內容。是故,此次演講以及後來類似的演說,就成為《瓦爾登湖》一書的雛形,並於1847年9月完成初稿,1849年打算齣書,可萬萬沒想到會受到挫摺。因此,他不得不曆時5載,將此書反復修改、增補、潤飾,前後計有8次之多,終於使它成為結構緊湊、文采斐然的一部文學作品。《瓦爾登湖》在19世紀美國文學中,被公認為最受讀者歡迎的非虛構作品,迄至今日已有200種以上不同的版本,同時在國外也有不計其數的各種不同語言的譯本。
《瓦爾登湖》一書副標題為《或林居紀事》,一望可知,乃是梭羅本人入住瓦爾登湖畔林居的實錄。此書一開頭,作者就聲明是為瞭“鄉友們細緻入微地探聽我的生活方式”而寫的。他選擇湖畔為未來住所,就地取材,親自搭建小木屋,恰巧於1845年美國獨立紀念日入住,種莊稼、栽菜蔬,過著獨立不羈、悠閑自在的生活。當時在美國,就有人拿這本書當作19世紀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來閱讀欣賞。沒承望《瓦爾登湖》書中充滿風光旖旎的田園般的魅力,足以誘惑數以百計的讀者退隱山林,或者傍湖築捨,競相仿效這位賢哲俊彥的生活模式。一般說來,這種趣事是人們都始料未及的,殊不知梭羅仿佛料事如有神似的,早就預見到門徒如此之眾多,所以,他在書中語重心長地奉勸過讀者諸君,說很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因為人們很容易把《瓦爾登湖》看成逃避現實的隱士幽居勝地或者世外桃源,事實上,恰恰有違梭羅的初衷。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人與大自然這個重大問題,顯然不是消極的、齣世的,而是積極的、入世的。實際上,梭羅入住之後,並不是煢煢孑立,與人老死不相往來,恰好相反,他一方麵經常齣門走訪,迴康科德做學術講演,另一方麵,也有各種各樣的來客專程前來登門造訪,有的還冒著大風雪趕來,與作者傾心交談,所以說,梭羅始終置身於這個社會大傢庭中。再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魯濱孫漂流記》畢竟是笛福的虛構小說,而《瓦爾登湖》乃是名副其實的非虛構作品,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誌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緻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從他寫到的草木、禽獸,如按生物綱、目、科分類粗略地估算一下,動輒數以百計,他還給它們分彆標上拉丁文(或希臘文)學名,追述淵源、觀察研究之如此精當、地道,事實上與博物學傢相比,也毫不遜色。更有甚者,梭羅還用他的生花妙筆,將他的心得體會點染在自己的描述中,從而被譽稱為《瓦爾登湖》一書中的精華所在。難怪19世紀美國書評傢奉勸過讀者不妨跳過《瓦爾登湖》中頗有哲學意味的片段,直接去品味賞析描寫大自然的那些篇章。誠然,梭羅是當之無愧的描寫大自然的高手,他在促進生態文學創作發展方麵確實功不可沒。雖說在他之前,美國也有過好多專門描述大自然的作傢,但他們僅僅報道科學界的一些發現,顯得相當單調乏味,所以,能以神來之筆描寫大自然而形成獨具一格的文學佳構,那毫無疑問,梭羅堪稱個中翹楚。美國有的批評傢曾經舉例指齣,單單從《瓦爾登湖》中有關潛水鳥的描寫,若與約翰·奧杜龐所著《美國鳥類》一書中潛水鳥章節作一比較,顯然大有霄壤之彆,後者純屬科技性的報道,前者則是藝術作品。同樣,我在譯書過程中也覺得,梭羅不論是描寫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鬆鼠、獵狐犬等的描寫,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可以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作為藝術品的《瓦爾登湖》,在美國已被公認為現代美國散文的最早範本。《瓦爾登湖》的風格,若與它同時代的作品,比方說,具有寫作天纔的霍桑、梅爾維爾、愛默生等人的作品相比,都是迥然不同。那主要是因為梭羅這種獨特的體裁頗具20世紀散文風格。當然,《瓦爾登湖》的主題,顯而易見,寫的十之八九是19世紀的人和事,然而妙就妙在,作者對字句文體的選擇似乎有些超前,頗具20世紀的風格。句子寫得率真、簡潔,一掃維多利亞時期那種漫無邊際的文風,而且用字極其精當,富有實體感,幾乎不用模糊抽象的綴字。因此,梭羅這篇寫於19世紀的散文,除文體多變化外,實際上似與20世紀海明威或亨利·米勒的散文並沒有多大差異。
寫作手法上,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也有不少獨創之處,特彆是比喻的運用,幾乎達到瞭極緻。讀者可以發現各類著名比喻語之實例,包括從音節的調配到意重語輕的反語法,或者比較通俗的從明喻到雙關語等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知道,梭羅特彆喜愛使用雙關語,在全書中俯拾即是,我覺得,讀者如果有興趣,不妨試著編成目錄手冊,的確耐人尋味。精彩絕妙的雙關語,我在這裏隻是信手拈來一兩個,僅供讀者細細玩味。梭羅寫到一個在瓦爾登湖沒有釣到魚的漁夫,管他叫做修道士(Coenobites),作者在此不僅暗示此漁夫乃虔信宗教人士,而且我們讀者要是稍加留意,聽一聽“修道士”這個英文詞兒的發音,立時會發覺,其實,梭羅是在說:“你瞧,沒有魚來上鈎。(See, no bites.)”再說,他寫到作為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標誌——鐵路時,既錶示鐵路開通有利於人際往來、城鄉交流,但對鐵路建設破壞自然生態等等,卻又深錶不滿,就藉“枕木”這個雙關語寫道:“如果一些人樂樂嗬嗬地乘坐火車在鐵軌上駛過,那肯定有另一些人不幸地在下麵被碾壓過去。”他說“躺在鐵路底下的枕木”,“就是一個人,一個愛爾蘭人,或者說一個北方佬,”“他們可睡得很酣。”作者在這裏通過英文枕木(sleeper)這個雙關語,比喻那些為修造鐵路賣命而又昏睡不醒、毫無覺悟的人。對於這些勞工,梭羅確實滿懷同情,真可以說,哀其不幸,怒其昏睡不醒。總之,梭羅筆下那麼多的雙關語,我在譯述時不由得一一加注,我想,說不定我國讀者也會感興趣。
從《瓦爾登湖》中的雙關語,我們不禁聯想到梭羅那種獨特的幽默感。盡管當時文壇上很有權威的洛厄爾撰文說梭羅沒有幽默感,但不少批評傢卻反駁道,缺乏幽默感的倒是洛厄爾,而絕不是梭羅,因為人們在閱讀《瓦爾登湖》時會發現字裏行間都閃耀著梭羅的智慧光芒。他的幽默不見得都是喧嘩的,就像喜劇性那樣俗不可耐。梭羅的幽默感飽含著一種批評性的、亦莊亦諧的韻味,它不僅使讀者看在眼裏,心情輕鬆,乃至於忍俊不禁,而且還像斯威夫特、伏爾泰、馬剋·吐溫或蕭伯納的幽默,發人深省。比方說,19世紀上半葉,新生的美利堅閤眾國立國還不太久,人們老是覺得自己脫不掉鄉裏鄉氣,一切時尚緊跟在歐洲後頭,特彆是以英國、法國馬首是瞻,乃至於東施效顰,也數見不鮮。因此,梭羅就在《瓦爾登湖》中寫齣瞭“巴黎的猴王戴瞭一頂旅行帽,全美國的猴子便群起仿效”。讀者不難揣想,美國人讀到這類俳諧字句,管保暗自發笑,毋庸否認,這笑聲裏頭還包含著梭羅把他們當作猴群的默認呢。總之,像上麵這樣連類不窮、涉筆成趣的詼諧幽默的詞句在書中可謂比比皆是,梭羅就是通過它們來揭示:我們人類是何等愚蠢啊。
梭羅還擅長誇張手法。最好的實例就是當年他在《瓦爾登湖》初次問世時扉頁上所寫的題詞:“我無意寫一首悶悶不樂的頌歌,可我要像破曉晨雞在棲木上引吭啼唱,隻要能喚醒我的左鄰右捨就好。”不言而喻,作者旨在說明自己不願做什麼悶悶不樂的哀嘆,他要使自己寫在書中的切身感受對人們多少有所裨益。反過來說,作者寫在書裏的是一首精神抖擻、樂觀嚮上、歌唱生活的歡樂頌。這是全書的宗旨,氣勢豪邁,而又言簡意賅,原本印在捲首,意在引人醒目。不知何故,後來數以百計的《瓦爾登湖》版本上幾乎全給刪去瞭,依我看,顯然拂逆瞭作者的初衷。他有時還采用先揚後抑的手法,比方說在《消極抵抗》的名篇中就是這樣,他寫道:“我衷心地接受這箴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我相信這箴言等於說——‘不管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接著,梭羅就筆鋒一轉,對自己過分激烈的觀點有所收斂,采用委婉的口吻說:“我不是要求即時取消政府,而是要求立即有個較好的政府。”從而錶明瞭自己絕不是政府廢除派的立場。但是,弦外之音,反過來說,政府要是逼迫人民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人民就應該擁有消極抵抗的權利。《消極抵抗》一文,原先也是應鄉民們要求所作的講演而寫成的,隨後不脛而走,遠播海內外。沒承望梭羅這種單憑個人力量的“非暴力抵抗”的主張,極大地激發瞭世界各國仁人誌士——比方說,聖雄甘地、列夫·托爾斯泰和馬丁·路德·金——的靈感,顯然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垮掉的一代”中最齣名的小說傢傑剋·凱魯亞剋(其代錶作是《在路上》)等人,也對當時盡管繁榮、但無生氣的美國文明作過真正的抗議。美國文學史傢據此指齣:他們就是繼承瞭美國悠久而瞭不起的抗議傳統,其淵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梭羅的風骨。
梭羅還在書中談天說地、縱古攬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齣不少積極性的批評與建議,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等。他反對當時嚴重脫離實際、費用高昂、培養年輕學子的學院式教育,提倡“與同時代中最有教養的人交遊,從而得到更有價值的教育,那是壓根兒不需要付什麼錢的”。顯然,這是梭羅根據自己追隨愛默生、獲益匪淺的可貴經驗而得齣的結論,十分精彩有力,至今仍然啓迪後人深省。他一貫主張生活簡樸、社會公正,在書中這麼寫道:“我深信,如果人人都像我當時那樣過簡樸的生活,那麼,偷竊和搶劫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之所以發生,蓋因社會上存在貧富不均。”寥寥數語一針見血地觸及當時美國社會上貧富懸殊的要害。梭羅還根據個人耕作體驗,認為“1年裏頭隻要工作6周,就足夠生活開支”,或者換句話說,1周之中隻要工作1天,剩下6天時間,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安心讀書,思考問題,或者從事藝術創作,等等。要知道,1周以內,人們6天工作,1天是安息日,這本來就是上帝的安排。梭羅身為基督徒,卻大唱反調,主張工作1天,休息6天,豈不是大逆不道嗎?反正在本書中,讀者時不時碰到類似上述的叛逆言論,如果說梭羅是一個社會批評傢,也是一點兒不過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和諧相處,有許許多多精彩片段,恕不一一列舉。我打算日後另撰專文予以介紹。這裏著重提一下,梭羅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群之間和諧相處。邃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肆意殘殺無辜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瞭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書中常常筆酣墨飽地寫到印第安人的種種美德,甚至說,即使是“野蠻民族”,美國人也“不妨學一學,也許大有裨益”,具體地說,就要學習各部落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風俗文化,比如,“第一批果實節”、“除舊祭祀活動”,好像是在“蛻皮求新”,“淨化自己處世理念”等等,試想遠在一個半世紀以前,梭羅就具有上述真知灼見,確實值得世人們稱道。
梭羅從年輕時起即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古希臘羅馬文學、東方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對他都有影響,但是,愛默生的《論自然》等著述中的超驗主義思想卻給他較深的影響。超驗主義思想的基本齣發點,就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無奈梭羅是一個富有詩人氣質而又注重實踐的哲學傢。他和愛默生雖然是師生關係,在哲學思想上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他們的思想觀點卻是和而不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兩人的個性與作風畢竟大異其趣,結果反而使他們日益疏遠,越到後來,越難接近。愛默生偏重於哲理的思辨,而梭羅則力求將自己相信的哲理付諸實踐,就是說要身體力行。有趣的是,以愛默生為代錶的康科德派文人,雖然也在小溪農莊和花果園地建立瞭一些公社,希望實現他們的理想,一邊耕地,一邊談論哲學。惜乎這兩個烏托邦社會都失敗瞭。但是,梭羅主張人應該過一種有深刻內容的返璞歸真的生活;他意誌堅強地入住湖畔林居,根據個人生活體驗寫成的不朽之作《瓦爾登湖》,就是他通過自己力行而結齣的豐碩成果,並且贏得超驗主義聖經的美譽。
一直想买这本书,朋友推荐了上海译文版本,书籍有塑料薄膜烫封,没有折角缺页情况,软皮32K,好放,内容应该值得细看
评分坚持认真读好每一本书,只有通过阅读伟大的灵魂,和伟大的人做朋友才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评分你就不用钱解决不了我们前进中有一个小孩子似的……不要这么好的人
评分瓦尔登湖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评分用优惠券帮别人买的,自己没看过故不作评论
评分最爱京东自营!上海译文出版社!
评分精装挺不错的,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用优惠券帮别人买的,自己没看过故不作评论
评分很好看,开拓视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