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傳統修身法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此書本是禪、儒心性證悟之書,所以名為“傳統修身法理”者,意在提示讀者、修者重視心性修持之完整而深邃的內涵,即對身、心是一統一整體的理解。
尹真,獨立學者。長期以來緻力於各種理論學說的研究,尤其對於儒學、禪學有著自己的獨到研究,自成體係,以立論大膽,分析獨特著稱。
第一章氣學擇要 1
第一節氣學基本知識簡介 4
Ⅰ氣概念的內涵綜述 4
一、氣是宇宙的本原 5
二、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8
(一)對生天地之氣的分梳 8
(二)對氣生化萬物的分梳 10
(三)氣是成聖的內在基礎 14
三、氣論中廣義之氣 16
(一)虛空皆氣 16
(二)氣有不同層麵 18
四、氣的體性特徵 23
(一)虛豁性 23
(二)分布的普遍性 24
(三)精微性 24
(四)兼容性 25
(五)運動性 26
Ⅱ氣是傳統文化諸概念之內涵支柱 27
一、諸概念融匯於氣 27
(一)道傢 27
(二)儒傢 29
二、氣的真實性,能被修煉者認知與感受 31
三、氣是“天人閤一”整體觀之“中介” 33
第二節氣學發展曆程節要 36
Ⅰ氣學的奠基期(秦以前)——樸素氣學 37
一、對《管子》一書的看法 37
二、本時期氣學簡要 39
(一)氣學本根論 39
(二)對氣體性的描述 41
三、對證成聖人的錶述 42
四、對聖修理法之闡述 44
(一)先講述《管子》 44
(二)下麵談《道德經》 46
(三)《孟子》之養正氣 46
(四)《莊子》的修煉理法 47
(五)齣土文物“形氣玉銘” 48
(六)《荀子》治氣養心之術 49
五、對聖修呈現的超常功能做齣瞭正確解釋 50
Ⅱ氣學發展期(漢、唐)氣學的細化、歧化與異化 51
一、醫學 51
(一)比較成熟的陰陽五行學說 52
(二)天人閤一的整體生命觀 54
(三)對氣的論述 57
(四)對修煉之理與證成之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論述 58
二、道教 60
(一)對《道德經》的注解 61
(二)《太平經》中元氣思想 63
三、儒傢論氣 68
(一)對天地本原之氣的論述 68
(二)賦予自然界以倫理屬性 71
四、道教論氣 73
(一)對氣本體與功用的敘述 73
(二)對氣的修煉 76
Ⅲ氣學隆盛期(宋、明)——氣學的融匯 78
一、儒傢氣一元論的建立 78
(一)儒傢 78
(二)道傢 82
(三)醫傢對氣的論述 83
(四)佛教與氣 87
Ⅳ氣學沉滯期(清) 91
一、道傢丹派對氣的闡述 91
二、醫傢對氣的闡述 94
三、儒傢對氣的闡述 95
Ⅴ氣學的微弱曙光 96
本章小結 98
第二章證悟學淺說 101
第一節證悟學基礎知識簡介 104
Ⅰ悟、證悟 104
一、悟 104
(一)禪學對悟的闡述 105
(二)儒傢對悟的闡述 106
二、證悟 111
(一)證悟的一般知識 111
(二)禪宗所傳,是證悟頓法 117
(三)儒傢對證悟之頓漸的看法 121
Ⅱ證悟學簡述 124
一、證悟學涵蓋的範圍 125
(一)常人高峰體驗之悟 128
(二)對知識結構整體性認知之悟 131
(三)在練氣功中,對自身形、氣、神,整體狀態之體悟 136
(四)對心之體、性、用認知之悟 141
Ⅲ證悟學發展曆程簡要 155
一、證悟學的奠基(兩漢以前) 155
(一)對聖人的論述 155
(二)對修煉原則方法的論述 159
(三)對心本體的錶述 166
二、證悟學發展期——禪宗證悟期 169
(一)禪宗形成前的證悟學 169
(二)禪宗形成後的證悟學 172
三、證悟學的隆盛期(宋——清初) 186
(一)道傢心性證悟學 186
(二)禪宗的證悟學 189
(三)儒傢證悟學 192
四、證悟學的沉滯期 206
五、證悟學的甦醒 209
(一)禪宗證悟學的新局麵 209
(二)儒學證悟學對“本體”研究逐步深入 214
第二節證悟學的形而上探微 223
Ⅰ形而上、形而上學概念簡介 223
一、“形而上”簡介 223
二、“形而上學”簡介 224
三、“形而上”與“形而上學”在證悟學中的區彆 225
Ⅱ禪、儒證悟的內容——形而上之心 227
一、真心的體象特徵(注意:心無形質,但有體象) 230
(一)禪宗對心體之闡發 231
(二)儒傢對心本體的論述 232
二、真心的“用” 235
(一)知用 235
(二)動用 237
三、證悟學對心的分疏簡述 238
(一)禪宗從覺的意義分疏心,有所謂本覺、始覺、圓覺 238
(二)儒傢從知的意義分疏心 238
(三)儒傢把知(良知、本心)分疏為本然良知、見在(現實)
良知、悟得良知、發用良知(亦稱良知發用) 239
四、心本體的實質是特殊的氣 240
Ⅲ證悟的機理與曆程 240
一、證悟的實質與機理 241
(一)證悟即“內求自心”——自知自心 241
(二)“自知自心”的機理 242
二、構成證悟的根本條件 243
三、禪儒證悟修持方法 246
(一)禪宗證悟修持方法 246
(二)儒傢證悟修持方法 248
四、證悟曆程 261
(一)禪儒證悟曆程簡介 261
(二)開悟景象綜述 268
(三)開悟後對心體的修持 273
五、證悟修持注意事項 285
(一)未悟前切勿穿鑿前人公案 285
(二)正確對待幻景 286
Ⅳ證悟修煉的意義 288
一、證悟修煉促成心自體嚮發用心體層麵的轉化 288
二、證悟修證的道德人格是成佛作聖的最根本內容 290
三、證悟的開發智慧,為打成聖人之纔奠定基礎 293
四、證悟修持優化生命,為聖人廣積盛德,深蓄識纔,
提供身體保證 296
(一)證悟能優化生命 296
(二)證悟修持,能控自身生命活動 298
五、優化死亡 299
(一)預知死期,死而無苦 300
(二)能掌控生死 301
本章小結 302
第三章儒傢內聖修持精義 305
第一節內聖修持綜述 307
Ⅰ“內聖外王”是儒傢治學、修持欲達之崇高境界 307
一、“內聖外王”簡介 307
二、內聖外王一語的沿革 309
三、儒傢內聖修持證得內容簡介 313
(一)體認自身之精(形)、氣、神 313
(二)人與天地萬物相通 315
(三)體認大自然中的氣 316
Ⅱ體認心本體是內聖學的根本 317
Ⅲ修持有得是成就事業的內在條件 320
Ⅳ儒傢內聖修持門徑與修證全程概述 325
一、儒傢內聖修持門徑 325
(一)從事修入手(指在日用雲為中的聖修) 326
(二)從養氣入手 328
(三)心性之修持 330
二、聖修全程概述 333
(一)孔、孟聖修曆程 333
(二)熊十力介紹張江陵的證悟內容 338
第二節聖修起步 339
Ⅰ鑄牢聖修的思想基礎 339
一、明“人人皆可成聖”之理 340
(一)聖王堯、舜、禹之所行之孝悌仁義之道,
是人人可行之事、理 340
(二)臻聖賢之域,“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人人本具的成聖內在條件 341
(三)良知、良能,人所共具 342
(四)加深對“性相近、習相遠”的領會與理解 342
(五)宋明新儒學提齣認知心本體就能成聖 342
二、樹立聖修成聖的信心 342
三、奮起聖修的堅強意誌 344
Ⅱ聖修起始修持 346
一、改正不良的言、行、性情 346
(一)改過 346
(二)銷習 347
(三)對治性格的偏頗 348
(四)剋除不良情緒 348
二、培植良好的儀容、言行、心態 349
Ⅲ對心、氣的修持 350
Ⅳ從心靈深處用功 350
Ⅴ初始之修,勿以博覽為務 353
第三節悟後修持 355
Ⅰ初悟階段的修持 358
一、初悟之心體呈現特徵 358
二、初悟階段修煉特點 360
三、修煉方法 361
Ⅱ圓悟階段的修持 363
一、圓悟及其在圓悟階段的修持 363
(一)圓悟簡擇 363
(二)圓悟階段對心的修持 364
二、圓悟階段修持綱要 365
(一)頓悟直透心體者修煉綱要 365
(二)從始悟修至圓悟者修煉綱要 366
本章小結 373
第四章禪宗證悟精義 377
第一節禪宗證悟綜述 379
Ⅰ禪宗與禪宗證悟簡述 379
一、禪宗簡述 379
(一)理論簡明扼要 380
(二)修煉內容簡單 381
二、禪宗證悟簡述 382
Ⅱ禪修全程簡介 385
一、法藏漢月禪師的論述 385
二、證悟“三關”簡介 387
三、臨濟三句 388
四、懷海禪師 390
五、牧牛十圖 391
Ⅲ開悟後心體的呈現及其變化 394
一、開悟證得的根本內容 394
(一)般若之體 395
(二)對上述狀態有清醒的覺知 395
(三)開悟時形成一種堅定信念——俱生智的形成 395
二、開悟後,心體的圓實、明瑩、虛透程度的強化 396
三、關於“準開悟” 399
(一)準開悟曆程的自我感受 399
(二)準開悟曆程之外在錶現 401
Ⅳ禪修門徑簡述 403
一、明見心性是悟而非修 403
二、禪理、禪修可為開悟創造條件 406
(一)禪宗之理是開悟的指路明燈 406
(二)禪修在於促成明見心性 411
(三)正確地教授、修學之法,促成妄息顯心 414
(三)參話頭禪與默照禪 418
Ⅴ搞好禪修須知 425
一、鑄牢禪修思想基礎 425
(一)對禪修應有的認識 425
(二)禪修必備的思想條件 427
二、遵循修證要則 428
(一)默照禪 428
(二)念佛禪 428
三、參話頭禪修證要則 429
(一)禪修工夫總則 429
(二)參禪時用功要旨 430
(三)要真參實悟 432
(四)瞭解修證進程中不同階段證悟特徵以印證自身修為 434
(五)剋除習氣 435
第二節禪修證得境界 436
Ⅰ禪修證悟之時節因緣 436
一、由聞聲而悟 437
(一)趙抃聞雷聲而悟 437
(二)天隱禪師聞驢鳴悟道 437
(三)通賢禪師聽到蛙鳴而悟 437
(四)來果禪師聞木魚聲而悟 437
二、日用雲為觸景而悟 438
(一)雲峰文悅在廁所開悟 438
(二)法輪應瑞揭門簾而悟 438
(三)靈源唯清拾鞋而悟 438
(四)無慧禪師頭撞屋柱而悟 438
(五)莫將尚書聞穢臭開悟 439
(六)義懷禪師挑水擔摺開悟 439
Ⅱ證悟境界與修煉 440
一、簡述禪修之成佛作祖 440
二、悟後修持 442
(一)養心體臻圓明之境 443
(二)發般若大用 447
Ⅲ證悟案例簡介 450
案例一:慧圓上座 450
案例二:石頭自迴禪師 451
案例三:範衝居士 451
案例四:中丞盧航居士 452
案例五:彭汝霖居士 452
案例六:樞密吳居厚居士 453
案例七:丞相張商英居士 454
案例八:耶律楚材居士 458
案例九:大慧得悟經曆 460
案例十:高峰原妙禪師證悟曆程 462
案例十一:神鼎雲外澤禪師 464
案例十二:憨山禪師 465
案例十三:幻休常潤禪師 469
本章小結 471
第一章氣學擇要
本書稱述之氣學,不是指韓國惠岡崔漢琦撰著之《氣學》,而是指中華傳統文化中之論氣之學。氣學博大精深,涉及傳統文化之方方麵麵,無論是儒、釋、道、醫、兵、法、農、墨各傢,還是文學、藝術等,無不與氣學有關。《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說:“氣在中國哲學範疇係統中,是一個重要範疇。與西方哲學範疇相比較,它是中國民族獨有的、普遍範疇,認識、把握中國哲學氣範疇,在某種意義上說,便可認識中國哲學特質。”唐君毅在評述王船山氣學重要意義時說:
船山則真知氣之重者也。此氣,……非隻物質生命之氣是氣,精神上之氣亦是氣。唯精神之氣能兼運用物質與生命之氣,故言氣必以精神上之氣為主,如孟子之浩然之氣是也。船山言心理與生命物質之氣,而復重此精神上之氣,即船山之善論文化曆史之關鍵也。蓋一重氣則吾人於曆史文化固亦可視為吾心之理之例證;所謂“古人之嘉言懿行,皆示我以此心之軌則;天下之庶物人倫,皆顯我以此心之條理”是也。然亦可不隻視為吾心之理之例證,而視之為客觀存在,超乎吾人、包乎吾人之實事,當恭敬以承之,悉心殫誌以考究之者矣。一重氣而崇敬宇宙之宗教意識,在船山哲學中有安立處矣。一重氣而禮之分量重,船山獨善言禮儀威儀矣。一重氣而錶現於情之詩樂,在文化中之地位為船山所確定,而知程子為文害道之說,不免於隘矣。一重氣而政治經濟之重要性益顯矣。一重氣而論曆史不止於褒貶,而可論一事之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曆史價值及世運之升降,而有真正之曆史哲學矣。一重氣而吾國之曆史文化、吾民族創之,則吾民族當自保其民族、復自保其曆史文化,二義不可分。華夏夷狄之心同理同,而曆史文化不同,則民族之氣不必同,其辨遂不可不有矣。
若此之氣學,顯非本書所能力及,故題標“擇要”二字,即簡擇儒、釋、道、醫之氣論與證悟之學有關的重要內容,以奠定證悟之學的本體論基礎。本章分兩節介紹。
第一節氣學基本知識簡介
Ⅰ氣概念的內涵綜述
傳統文化對氣的指稱,有哲學意義與非哲學意義兩個層麵。一般而言,哲學意義層麵的氣,多與本體有關,我們著重從哲學層麵介紹。
如上所述,氣概念涵蓋內容非常廣泛,故曆史上從未對氣做齣過確切的規範,隻有一般的敘述。為瞭便於讀者對氣的理解,把中國哲學史學傢張岱年先生在其《全集》中對氣的闡述,做一簡要介紹:
在中國哲學中,注重物質,以物的範疇解說一切之本根論,乃是氣論。中國哲學中所謂氣,可以說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以氣解說宇宙,即以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為一切之根本。
所謂氣,與西方哲學中所謂物質雖然相當,卻也有重要區彆。……強調氣的運動變化,肯定氣是有連續性的存在,肯定氣與虛空的統一。……氣是無生命、無意識,而為生命和意識的基礎的客觀實體。
固體皆是流動的氣的凝結。
氣與近代物理學所謂的場有近似之處,氣具有流動性,含有內在的動力。……從哲學氣概念來說,水火草木各類動物都屬氣,氣指有廣袤能運動的存在。
一切物的構成材料,則謂之氣。……氣是萬物的本原。
元氣一詞,有兩層意義:一是原始的氣,即天地未分以前的渾然之氣;二是指總體的氣,即天地之間氣的總體。
新儒學第二代中堅人士唐君毅先生說:
氣之一名,我常謂其即指一流行之存在,或存在的流行。物與氣二名之涵義,皆至為廣大,故可說一切存在物,皆氣所成。
但知物質之為存在及人欲之為氣,器物之為氣,而不知精神之為存在而亦為氣,則其存在與氣之義,局狹而猥瑣。
下麵我們沿著張、唐二君所示綫索,對傳統氣學內容做分梳性介紹(內容選自儒、釋、道、醫各傢)。
一、氣是宇宙的本原
氣論認為,氣是最根本的存在,在天地形成以前,氣已存在,並由氣演化齣天地。《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說:
氣者,未有天地陰陽之先,真元萬化之祖,道之妙感也。其氣非色、非形、非有、非無、不隸陰陽,不屬五行。能生能化,能成能實,為道之神用。故剛於金石,清於水玉,大於虛空,長於上古。內凝至精,造立混沌,下逮萬類,此氣為始。其謂之氤氳恍惚者,氣兆於形端,質陶於太素,作天地之妙本,名曰一氣。
混沌之中,上氣無色,下亦無淵,中乃洞虛,煉炁成天。天上天下,無幽無冥,無形無影,無極無窮。溟涬大梵,遼廓無光,氣煉赤明,運度自然,氣煉成有,雲霞霧煙。
道教經典中談到氣的內容較多,上述兩條可看作是對氣的全麵規範,對氣的體性象用都做齣瞭說明,但也有不少論述,在談到元氣生天地之事件中,往往多有神仙摻雜其中。然若細究之則可發現,齣現的神仙是由氣而生。《文昌大洞真經》就有“萬炁生萬仙”、“萬神萬炁仙”的說法。《老子想爾注》中說:“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唐朝著名道士成玄英則更直截瞭當地說:“玉皇,精靈爽利之炁也。”可見道教所稱之創世神仙,隻是氣的托名而已。後世道傢仙門享有盛譽的黃元吉談元氣就剔除瞭神仙的參與。他說:
大道無他,一而已矣。一者何?即鴻濛未判之元氣。混沌未開之無極,生成萬物之太極。要之元氣無形,謂之無極;萬物皆從無極而有形,實為天下之根,謂之太極。
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虛虛無無,鴻鴻濛濛,一段氤氳太和之氣。醞釀久之,氣化充盈,忽焉一覺而動,太極開基矣。動而為陽,輕清之氣,上浮為天;靜而為陰,重濁之氣,下凝為地;天地開闢而人物滋生,蕓蕓萬姓。
儒傢氣學大傢王廷相說:
天地未形,惟有太空,空即太虛,衝然元氣。氣不離虛,虛不離氣,天地日月萬形之種皆備於內,一氤氳萌孽而萬有成質矣。是氣也者,乃太虛固有之物,無所有而來,無所從而去者。
元氣之上無物,不可知其所自,故曰太極;不可以象名狀,故曰太虛耳。
太極之說,始於“《易》有太極”之論,推極造化之源,不可名言,故曰太極。求其實,即天地未判之前,大始渾沌清虛之氣是也。虛不離氣,氣不離虛,氣載乎理,理齣乎氣,一貫而不可離絕言之者也,故有元氣即有元道。
嗟乎!元氣之外無太極,陰陽之外無氣。以元氣之上不可意象求,故曰太極;以天地萬物未形,渾淪衝虛,不可以名義彆,故曰元氣。
王氏在論述元氣時,結閤瞭太極而言,強調太極就是元氣,即渾沌清虛之氣。
佛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虛幻不實的,故無生天地萬物之元氣的地位,但中國佛教徒在和道教徒辯論時,不得不對氣有所錶述。唐朝釋宗密說:
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彼雲:“道生一也。”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太極也。雨下不留,陰氣凝也。陰陽相閤,方能生成矣。
值得推薦!買瞭送人!
評分還沒有使用,貌似8錯#^_^# 送貨很快哦~
評分此書可以讀,所論有獨到見解,隻是繁雜,如刪繁就簡也不失練功參考之用。
評分難得的好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收到瞭?
評分好哦,這書。
評分好書!
評分:修身好書。
評分好東西,推薦大傢購買!
傳統修身法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