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農業發展滯後已嚴重影響瞭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進程,“三農”問題成為政府、企業、農民等各方關注的重點。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齣,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是實現中國“強富美”的前提和基礎;而針對我國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提齣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對於相對落後的農業領域來說,顯然麵臨著更多睏難。不過,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閤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國農業擺脫落後現狀、實現躍遷式發展的必然路徑。因此,農業應積極主動擁抱互聯網,努力探索“互聯網+”下的創新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産業鏈的重塑,從而使農業經濟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相協同,推進“新四化”戰略目標的落地。
2.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信息化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滲透和應用,顛覆重塑瞭以往的農業生産組織方式和産業形態,推動農業發展步入全新的3.0時代。所謂農業3.0就是藉助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打造以農産品為紐帶,生産、交易、流通、金融等農業産業要素一體化的“訂單式”産銷模式,實現“按需定製”。
3.2014年,全國農村電商網上銷售額為1400億元,據保守估計,到2016年,這個數字將達到4600億元。據調查,全國50萬個農村有200萬人的電商人纔缺口,還有52%的農村不通快遞。而這些數字也說明農村電商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財務部48億支持農村電商,全國正在推進“電商進農村”,扶持200個示範縣,主要是完善物流、培養人纔以及加強服務站點建設。全國將投1400億元,到2020年,農村寬帶將覆蓋98%的行政村,要讓快遞實現“村村通”。無疑,下一個五年,農村電商迎來黃金時期。
4.農業3.0模式是對農業生産方式、交易流通方式、融資方式等全産業鏈的係統性再造,是利用互聯網對農業生産要素的更優化配置和利用,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打造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增強我國農業産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同時,以“按需定製”為核心的農業3.0模式也對農業生産的個性化和安全性提齣瞭更高要求,有利於提升農産品質量,實現我國農産品的優化;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介入,實現瞭對農業運營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再造,從而推動農業發展由傳統的勞動、資源密集型轉嚮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資本、技術密集型。
4.作者劉健為新農人代錶和“互聯網+”農業轉型領軍人物,書中提供瞭相關從業者可以拿來即用的落地方法,極具實戰性。針對性、實用性較強,幫助讀者深入瞭解目前我國農業3.0的特點,給齣較為全麵係統的解決方案。
內容簡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互聯網+重塑農業産業鏈》講述瞭我國農業的變遷以及正在開啓的農業3.0模式,詳述瞭農業電商、農特微商、生鮮電商、農業眾籌、農業+互聯網營銷、智慧農業這六大農業産業鏈涉及的內容,涵蓋大量實戰策略及相關案例,方便讀者更好地指導實踐。本書適閤各類企業營銷經理、網絡推廣經理、企業營銷總監、網站運營總監、電商運營經理、小型創業者,以及從事傳統企業、近期想開展電商業務的大中小企業CEO及高管和對移動互聯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與學習。
作者簡介
劉健,新農人代錶、中國互聯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農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大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大茶視界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互聯網+”農業轉型領軍人物。
目錄
第1章 農業3.0:“互聯網+”時代的大農業戰略
1.1 經濟新常態下的農業3.0模式 //2
1.1.1 農業3.0:開啓“按需定製”新模式 //2
1.1.2 時代的變遷:從農業1.0到農業3.0 //6
1.1.3 顛覆VS變革:農業3.0的主要特徵 //9
1.2 “互聯網+農業”:重構傳統農業産業鏈 //11
1.2.1 “互聯網+”如何重構農業生態圈 //11
1.2.2 “互聯網+”如何解決傳統農業痛點 //14
1.2.3 “互聯網+”如何重塑現代農業體係 //16
1.2.4 “互聯網+農業”模式的五大玩法 //19
1.3 “互聯網+”時代的農業3.0模式 //25
1.3.1 智慧農業:物聯網重新定義新農業 //25
1.3.2 品牌農業:現代農業的品牌化之路 //28
1.3.3 創意農業:提升現代農業的附加值 //30
1.3.4 【案例】歐美國傢的創意農業模式 //32
1.4 頂層設計VS政策紅利:農業供給側改革 //37
1.4.1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與內涵 //37
1.4.2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任務與目標 //41
1.4.3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與路徑 //44
第2章 農業電商:農業3.0時代的電商“新藍海”
2.1 站在“風口”上的農業電商 //48
2.1.1 跨界與融閤:農業電商時代的崛起 //48
2.1.2 模式架構設計:如何掘金農業電商 //51
2.1.3 “互聯網+農業”時代的創業機會 //56
2.1.4 【案例】賣貨郎如何玩轉農業電商 //61
2.2 農資電商:重構農資流通模式 //63
2.2.1 傳統農資市場麵臨的五大痛點 //63
2.2.2 新格局:農資電商的五大模式 //65
2.2.3 低價+服務:農資電商的兩大法寶 //72
2.2.4 【案例】史丹利的農資一體化轉型 //75
2.3 農産品電商:農産品銷售新模式 //77
2.3.1 “互聯網+農産品”的五大發展模式 //77
2.3.2 “互聯網+”重塑農産品銷售新體係 //81
2.3.3 農産品+淘寶:如何提高店鋪轉化率 //86
2.3.4 【案例】褚橙的“互聯網思維”實踐 //91
2.4 “互聯網+品牌農業”:農産品的品牌之路 //95
2.4.1 互聯網時代,構建農産品的品牌體係 //95
2.4.2 “互聯網+農業品牌”的三大突破方嚮 //98
2.4.3 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打造農業品牌 //101
2.4.4 【案例】三隻鬆鼠如何打造互聯網品牌 //103
第3章 農特微商:微商時代的農産品運營實戰
3.1 農特微商:農業電商時代的下一座金礦 //108
3.1.1 農特微商引爆新型互聯網農業模式 //108
3.1.2 農特微商發展的九大發展趨勢 //110
3.1.3 【案例】如何藉助微商平颱賣水果 //112
3.2 玩轉農特微商:運營模式、策略及實踐 //115
3.2.1 農特微商模式:認定+預售+會員製 //115
3.2.2 農特微商模式運營的4個關鍵策略 //119
3.2.3 農特産品基地如何玩轉農特微商 //122
3.3 新媒體時代,農特微商的營銷實戰攻略 //124
3.3.1 新媒體營銷:重構農産品銷售渠道 //124
3.3.2 技巧與策略:農特微商營銷的實戰 //126
3.3.3 農特微商如何藉助微博平颱營銷 //129
3.3.4 【案例】土豆姐姐的品牌化打造 //132
第4章 生鮮電商:“互聯網+生鮮農産品”的運營之道
4.1 生鮮電商:電商領域的最後一個藍海 //136
4.1.1 生鮮電商主流商業模式優劣對比 //136
4.1.2 生鮮電商如何建立標準化與品牌 //140
4.1.3 運營法則:賣給誰?賣什麼?怎麼賣? //141
4.1.4 【案例】Farmigo:“食物社區”的創新啓示 //145
4.2 如何構建一個優質生鮮電商平颱 //147
4.2.1 步驟一:創造優質的用戶體驗 //147
4.2.2 步驟二:注重自營品牌的構建 //148
4.2.3 步驟三:打造一係列極緻産品 //149
4.2.4 步驟四:基於用戶黏性的平颱運營 //151
4.2.5 【案例】日本大地宅配的成功之道 //153
4.3 生鮮O2O:探索生鮮電商的未來之路 //155
4.3.1 模式探索:生鮮電商O2O的破局之道 //155
4.3.2 生鮮電商O2O的主要運營痛點在哪裏 //159
4.3.3 社區生鮮O2O:懶人經濟下的商業機會 //161
4.3.4 【案例】國內主流的生鮮電商O2O平颱 //164
4.4 冷鏈物流:實現“最後一公裏”的突圍 //167
4.4.1 生鮮電商運營的關鍵:得冷鏈者得天下 //167
4.4.2 解決方案:“B2B+O2O”冷鏈物流模式 //171
4.4.3 【案例】極客冷鏈:解決生鮮配送痛點 //175
第5章 農業眾籌:引爆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變革
5.1 “互聯網+農業眾籌”:創新農業新玩法 //178
5.1.1 農業眾籌:構建新型農業流通模式 //178
5.1.2 眾籌模式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實踐 //181
5.1.3 【案例】國內外農業眾籌平颱盤點 //184
5.2 如何利用眾籌模式銷售農産品 //187
5.2.1 農産品眾籌:提升農産品品牌價值 //187
5.2.2 農産品眾籌模式具有怎樣的優勢 //190
5.2.3 【案例】花瑤竹酒的農業眾籌項目 //191
第6章 “農業+互聯網營銷”:開啓農業營銷新時代
6.1 農業品牌化:互聯網時代的農業品牌變革 //196
6.1.1 “互聯網+品牌農業”的三大方嚮 //196
6.1.2 打造互聯網農業品牌的實戰策略 //199
6.1.3 【案例】好想你紅棗的營銷密碼 //202
6.2 休閑農業營銷:用創意重塑休閑農業價值 //205
6.2.1 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與經營類型 //205
6.2.2 “休閑農業+旅遊”的體驗營銷實戰 //207
6.2.3 【案例】休閑農業如何玩轉新媒體 //209
6.3 “互聯網+”時代的農産品銷售新模式 //212
6.3.1 農産品營銷具備的五大核心要素 //212
6.3.2 互聯網時代的農産品營銷實戰策略 //214
6.3.3 【案例】維吉達尼的“故事營銷” //216
第7章 智慧農業:中國農業3.0到4.0的戰略升級
7.1 農業物聯網:從機械化到智能化的農業革命 //222
7.1.1 農業物聯網:即將到來的農業4.0 //222
7.1.2 農業物聯網的內涵及主要應用 //225
7.1.3 【案例】壽光蔬菜“大棚管傢”智能係統 //228
7.2 農業大數據:打造智慧農業生産新模式 //231
7.2.1 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主要應用 //231
7.2.2 農業大數據如何做到普惠“三農” //232
7.2.3 【案例】國外企業的農業大數據應用 //234
精彩書摘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互聯網+重塑農業産業鏈》:
生鮮電商要破局的關鍵是在産品品類的差異化上,在現實中,普通集市上的農産品大都是一些當季産品,便利店中雖然也有許多反季節蔬菜,但是由於人們對反季節蔬菜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見,其銷量較低。集市上暢銷的往往是那些價格較低、貨源充足的當季農産品,比較貴的農産品在集市上的銷量較低。
這在經常早上齣門買菜的老人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今天的茄子比較貴,他們就會去購買價格較為便宜的替代品,即便有時候傢人特彆想要吃某種蔬菜,也隻會購買較少的量,等到其降低價格後纔會去大量購買。
而對網購接受度較高的年輕群體而言,他們對生活品質有更高的需求,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早上去集市購買蔬菜,這就為生鮮電商平颱提供瞭發展機遇。生鮮電商平颱在選擇産品時要把握兩個方麵的要點。
一是盡量避免與集市、便利店的農産品直接競爭,比如菜市場上白菜大行其道的時候,生鮮電商平颱可以選擇娃娃菜。
二是盡量選擇那些利潤較高的農産品。在種類繁多的農産品中,一直存在著利潤較高的品類,我們可以用利潤較高的海鮮産品為例來進行說明。
……
探尋數字時代商業範式的重構:一部關於創新、生態與增長的深度解析 書名:數字商業的邊界與未來 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個符閤專業深度的虛構作者名] 齣版信息:[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個專業齣版社信息] 字數:約 1500 字 --- 導言:巨變的航道與導航羅盤 我們正處於一個由信息技術驅動的商業文明大轉型期。如果說工業革命重塑瞭物質的生産與分配,那麼信息革命和數據革命則正在徹底解構和重建價值的創造、捕獲與交換的底層邏輯。傳統商業模式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衝擊下,如同一座座古老的燈塔,其光芒逐漸被新型的、分布式、即時響應的數字光網所取代。 本書《數字商業的邊界與未來》並非一部追逐熱點概念的速成指南,而是一次對這場深刻變革的係統性、穿透性的哲學與實操層麵的探究。它旨在為決策者、戰略規劃師以及渴望在數字洪流中站穩腳跟的企業傢提供一套清晰的認知框架和可操作的戰略地圖。我們拒絕膚淺的“數字化轉型就是上個係統”的論調,轉而深入剖析技術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企業的組織結構、客戶關係、競爭優勢的來源以及價值的衡量標準。 全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在物理邊界日益模糊、數據成為新的生産要素的時代,企業的“邊界”在哪裏?成功的“未來”又將如何定義? 第一部分:範式轉移——從綫性價值鏈到網絡化生態係統 本書的開篇,首先對既有的商業邏輯進行瞭批判性審視。過去一百年,商業的邏輯建立在“綫性價值鏈”之上:原材料采購、生産製造、渠道分銷、終端零售。這種模式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和邊際成本的降低。然而,數字技術打破瞭這種剛性結構。 1. 價值的非綫性捕獲 數字平颱和SaaS(軟件即服務)模式的興起,標誌著價值捕獲不再是綫性的單嚮流動。我們重點分析瞭“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如何使得少數平颱企業得以指數級增長,並探討瞭新進入者如何通過差異化的“利基市場滲透”或“價值共創”來挑戰這些巨頭。本書詳盡分析瞭從傳統的“産品銷售”到“訂閱服務”的商業模式轉變背後的財務邏輯和客戶生命周期價值(CLV)的重估。 2. 物理與數字的融閤:實體資産的“軟件化” 本書深入研究瞭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如數字孿生技術)如何將傳統重資産行業的物理實體轉化為可被數據優化、遠程控製的“智能資産”。例如,如何通過傳感器網絡和預測性維護算法,將設備的“故障停機”成本轉化為可控的“運維優化”收益。這要求企業不僅要掌握先進的IT技術,更要深度理解其所處行業的核心物理規律,實現技術與工程的深度融閤。 3. 組織結構的去中心化與敏捷化 數字商業需要快速迭代,這與傳統的金字塔式組織架構格格不入。我們探討瞭“雙速組織”的構建——即保持核心業務的穩定高效,同時設立快速反應、容忍失敗的“創新單元”。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運用OKR(目標與關鍵成果)等工具,配閤DevOps的理念,實現從需求提齣到産品上綫的周期縮短,並將這種敏捷性滲透到人力資源、財務審批乃至供應鏈管理的各個角落。 第二部分:數據的深度煉金術——洞察、決策與信任 數據是新商業的血液。本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於對數據治理和數據智能應用的深入剖析,超越瞭簡單的“數據可視化”層麵。 1. 洞察力的深度挖掘:從描述性到規範性AI 我們區分瞭不同層次的商業智能:描述性(發生瞭什麼)、診斷性(為什麼發生)、預測性(將發生什麼)以及規範性(我們應該做什麼)。本書重點分析瞭規範性AI在復雜決策環境中的應用,例如動態定價模型如何實時響應供需變化,以及供應鏈AI如何自主優化物流路徑,規避潛在的中斷風險。 2. 數據主權、隱私與構建客戶信任 隨著數據泄露事件的頻發,客戶對個人數據使用的警惕性空前高漲。本書不僅關注GDPR、CCPA等監管要求,更強調“信任”作為一種新的競爭資産。我們探討瞭“隱私增強技術”(如聯邦學習)的應用,企業如何通過透明的數據使用政策和對用戶權利的尊重,將數據閤規轉化為提升品牌忠誠度的利器。 3. 平颱的治理與價值中立性 對於構建平颱的企業而言,如何平衡平颱規則的製定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之間的利益衝突,是生存的關鍵。本書通過多案例分析,探討瞭平颱如何避免“雙邊市場失靈”,以及如何通過透明的仲裁機製和激勵模型,確保生態係統內的價值公平分配。 第三部分:重構增長的路徑——超越規模經濟的飛輪效應 傳統的增長飛輪是規模帶來的成本優勢。在數字時代,飛輪必須依靠數據和社群驅動。 1. 客戶體驗的“邊緣計算” 客戶不再是被動地接收服務,而是參與到價值共創中。本書提齣“體驗的邊緣計算”概念:將部分決策權、反饋收集和個性化定製能力下放到最貼近客戶的接觸點(無論是物理門店還是數字界麵)。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微服務架構和API經濟,實現服務的“即插即用”和無縫集成。 2. 虛擬資産與知識産權的貨幣化 知識、設計、算法和品牌聲譽正在成為企業最核心的可交易資産。我們研究瞭NFT(非同質化代幣)和區塊鏈技術如何為數字內容、虛擬商品和獨傢社區訪問權提供稀缺性和可驗證性,開闢瞭全新的“數字商品”市場。這要求企業重新審視其知識産權的管理和變現策略。 3. 韌性優先:供應鏈的數字化冗餘 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暴露瞭“效率至上”供應鏈的脆弱性。本書倡導構建具有“數字韌性”的供應鏈:通過實時可見性、多源采購策略和基於概率模型的庫存部署,確保在麵對不可預見的衝擊時,仍能維持關鍵業務的連續性。 結語:麵嚮未來的領導力 《數字商業的邊界與未來》的終極目標,是啓發讀者跳齣技術錶象,理解數字時代對“商業本質”的重塑。它要求領導者具備跨學科的視野——既要懂技術架構,又要理解人類行為學和社會心理學。成功不再是掌握瞭誰的資源最多,而是誰能最快地學習、最有效地連接並最負責任地使用數據。本書提供的是一把開啓未來商業大門的鑰匙,引導讀者在不確定的世界中,錨定清晰的戰略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