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暢銷全球的哲學入門書※
在全球,被譯成近30種語言齣版;在美國,教授會將這本書連同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推薦給每位希望瞭解哲學的讀者;在中國,中國教育學會、北京大學等機構在《中學生閱讀行動指南》中認為,這本書是助力青少年生活與成長的哲學經典入門書。
2、 你一定愛讀的9堂極簡哲學課※
這是本帶你輕鬆掌握哲學大問題的小書,是當代著名哲學傢托馬斯·內格爾專門為初次接觸哲學的讀者所寫的。通過9個每個人都會感興趣的問題,觸及瞭哲學中的大多數命題。這是罕有的一本繞過瞭思想傢的名字和哲學術語的哲學入門書。
3、 從未有過如此簡潔而深刻的哲學讀物※
在短短120頁的篇幅中,作者嚮我們展現哲學思考的真正樂趣。我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是存在的?人與人的心靈之間為何有理解的鴻溝?人的行為為何有對錯之分?死亡應該如何麵對?人生的意義何在?……來聽聽著名哲學傢的深刻解答。
4、 感受哲學視野裏的自我與世界,讓你生活得更智慧※
原來我們心中不時迸發齣來的疑惑與感悟,哲學上都早已是哲學命題!這本書幫助你捕捉自己心中的“怪念頭”,把它們錘煉為人生的智慧。哲學的源泉,在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以及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希望你對生活的審視,就從你的這本哲學書開始。
在這本享譽世界的哲學入門小書中,當代著名哲學傢托馬斯·內格爾用不可思議的精簡篇幅和明白的語言,為我們打開瞭哲學世界的大門。
不要被“哲學”深奧難懂的外錶嚇退瞭!這本《你的第yi本哲學書》不談哲學傢和哲學概念,而是問瞭人人都多少睏惑過的9個哲學問題:
我們如何知道心外世界不是一場大夢?
理解他人的心靈,為何睏難重重?
肉體與心靈的關係是怎樣的?
語言為什麼可以傳達意義?
我們的意誌是自由的嗎?
我們的行為為什麼會有對錯之分?
什麼樣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意味著什麼?
人生的意義何在?
通過迴應這些問題,內格爾展示瞭哲學思考的真正樂趣。其實,古往今來的哲學傢們,也都是帶著這些問題踏上他們的哲學之旅的。哲學的源泉,就在於我們身邊的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之間復雜而多彩的糾葛。
《你的第yi本哲學書》的目的不是要給齣正確答案,而是用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嚮哲學的思考方式,教你用它來捕捉心中迸發的迷惑與感悟,積纍智慧。希望你對生活的審視,就從你的第yi本哲學書開始。
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當代著名哲學傢,美國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學的榮休教授。他的哲學主要關注人的意識、主體性以及社會公平等話題。他是著名政治哲學傢、倫理學傢約翰·羅爾斯的學生。
內格爾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哲學傢,其中既有膾炙人口的哲學普及讀物,即《人的問題》《你的第yi本哲學書》和《精神和宇宙》,也有嚴肅的學術著作,例如《本然的觀點》《平等與偏倚性》《利他主義的可能性》等。本書作為經典的哲學入門書,是內格爾精緻、流傳很廣的作品。
寶樹(譯者),本名李俊,北京大學哲學係本科和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碩士,哲學研究者及譯者,亦為當代中國科幻作傢。
緻中國讀者
第1 章 導言
第2 章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第3 章 他人的意識
第4 章 身—心問題
第5 章 詞語的意義
第6 章 自由意誌
第7 章 對與錯
第8 章 正義
第9 章 死亡
第10 章 人生的意義
譯後記
第7章 對與錯
假如你在圖書館工作,負責檢查是否有人偷書,而你的朋友看上瞭圖書館裏一本珍貴的參考書,想要據為己有,讓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他把書拿走。你可能會猶豫不決,原因很多:你也許害怕他會被抓住,那時候你們就都吃不瞭兜著走瞭;你也許想要把書留在圖書館裏,以便自己能夠查閱。
但是你也可能認為,他的要求是錯誤的:他根本不應當做這種事,你也不應當幫助他。如果這樣的話,你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你的想法是正確的,那麼又是什麼使它成為正確的呢?
“這是錯誤的”並不隻是說,這是違反規定的。可能會有一些壞的規定,禁止本身沒有錯的事情,例如某些國傢的法律禁止批評政府;也可能有一些壞的規定,要求實行本身就不對的東西,比如有些法律要求在飯店和旅館實施種族隔離。對與錯和是否違反規定是兩迴事。否則的話,人們就不能和評價行為一樣,評價一條規定是對是錯瞭。
如果你認為幫助你的朋友偷書是不對的,當你做這種事的時候就會覺得不舒服:雖然你不願意拒絕幫助朋友,但是在某種意義上你並不想做這種事。那麼,不願意去做它的原因從何而來?這種想法的動機是什麼?也就是說,這種想法的背後有什麼理由?說某種做法是錯的,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在這個案例中,如果需要你解釋這一點的話,你可能會說,幫助你朋友偷書對於其他的讀者是不公平的,他們可能也和你的朋友一樣需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把這本書放在閱覽室裏,那麼想要看的人就都可以去看瞭。你也可能覺得,讓你的朋友拿走這本書就對不起你的老闆,他付給你薪水就是讓你防著彆人偷書。
這類想法考慮的是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並不一定是直接影響他人的感受,因為他們可能永遠也發現不瞭書被偷瞭,但總之是對他人的某種損害。一般說來,認為做某事是錯誤的,考慮到的不單是這件事會影響做這件事的人,還有它會影響到的其他人,並且其他人如果發現的話,不但不會喜歡,還會盡力反對。
但是假設你對朋友說瞭這些道理,然後他說:“我知道圖書館館長不希望有人偷書,其他幾個讀者要是發現他們要看的書沒瞭,也會很不高興,但是誰在乎他們呢!我就是想要這本書,我乾嗎在乎他們高不高興?”
你之所以要論證這是錯誤的,就是要給他一個不乾這件事的理由。不過要是某人根本不把其他人當迴事,假如他能夠逃避懲罰的話,他又有什麼理由控製自己不去乾那些通常被認為是錯誤的事呢?他有什麼理由不去殺人放火、坑濛拐騙?如果他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什麼不應當這麼做呢?而且,如果沒有理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不應當這麼做,那麼說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意義又何在呢?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在乎彆人的想法。但是即使有人不把彆人當迴事,我們多半也不會認為他因此就可以不用遵守道德瞭。若有人隻是為瞭偷一個錢包而殺人,而把受害人視為草芥,他不能因為冷血就被原諒。他不在乎彆人這一點並不能為他的行為做辯解:他應當在乎。但是為什麼呢?對這個問題有許多種嘗試的迴答。其中有一類迴答是試圖找齣這個人所在乎的某種東西,然後把這種東西和道德聯係起來。例如,一些人相信,即使你在世時做盡惡事,還能夠逍遙法外,逃脫法律和他人的懲罰,但是這些行為違反瞭上帝的誡命,因而在你死後,上帝就會懲罰你(而如果你能夠剋服誘惑,不去乾壞事的話,上帝就會奬勵你)。所以即使看起來去乾壞事對你有利,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一些人甚至相信,如果沒有上帝賞善罰惡,以此要求人遵守道德,所謂道德就不過是一個幻覺而已:“如果沒有信仰,乾什麼都不礙事。”
這種觀點雖然將宗教視為道德的基礎,卻相當粗糙。還有一種更為吸引人的說法主張:遵守上帝的誡命,並不是齣於害怕懲罰,而是齣於對上帝的愛。上帝愛你,你也應當愛他。為瞭不冒犯他,你就應當希望去遵守他的誡命。
但是無論我們怎麼解釋宗教上的動機,對這類答案還是有三種反駁。第一,有許多人根本不信上帝,卻仍然能夠判斷是非,並且認為人不應當為瞭偷錢包而殺人,即便他能夠逍遙法外。第二,即使上帝存在,並且禁止某些事情,這仍然不能夠使得這些事情成為錯誤的。謀殺本身就是錯誤的,這也就是上帝會禁止它的原因(如果的確有上帝禁止它的話);上帝不能夠通過禁止一些多年的習慣——例如穿襪子時先穿左腳,再穿右腳——就使得這些習慣成為錯誤的。如果上帝會因為你這麼穿襪子而懲罰你的話,那麼你再這麼穿襪子就很不明智瞭,不過這並不是錯誤的。第三,害怕懲罰,希求奬賞,甚至對上帝的愛,看起來並不是遵守道德的正確動機。如果你認為殺人、說謊或偷竊是錯誤的,你不應當去做這些事,是因為它們對受害者是壞事,而不隻是因為你害怕對你自己不利的後果,或者你不想讓創造你的上帝不高興。
這第三個反駁也可以用來駁斥其他用行為者自身的利益來充當道德力量的論調。比如古話說,你想要彆人怎麼待你,你就應當怎麼對待彆人。這或許是個明智的建議,但是它之所以有效僅僅是因為,當你想到你所做的事情會影響彆人對你的態度時,不得不有所收斂。假如說你做的好事彆人不會發現,或者你做瞭壞事卻能夠及時逃走(例如肇事後能夠逃走的司機),這種說法就不適用瞭。
……
本書是一部簡明扼要的哲學入門,是寫給第一次接觸哲學的讀者看的。一般說來,人們上大學之後纔開始學習哲學,所以我想,本書的大多數讀者都應該在讀大學,或者已經從大學畢業。不過年齡問題與哲學學科的本質並無關係,要是有喜歡抽象觀念和理論論證的聰明高中生能讀到這本書,並且也能從中享受到哲學思考的樂趣,我會非常高興的。
在係統學習關於世界的知識之前,我們的分析能力就已經高度發達瞭。大概十四歲左右,許多人就開始以自己的方式思考哲學問題瞭:什麼東西真的存在?我們能知道任何東西嗎?是否真的有是非對錯?生命有意義嗎?死亡是結束嗎?幾韆年來,關於這些問題有許許多多哲學著作,但是哲學的源泉在於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而不在於以往的著作。所以,即使是那些從未讀過這類著作的人,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到這些問題。
本書直接介紹九個哲學問題,其中每一個都可以被獨立地理解,而不必涉及思想史。本書不打算討論過去偉大的哲學著作,也不講這些著作的文化背景。哲學的核心在於一些特定的問題,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時,人類的心靈就會自然而然感到睏惑。開始學習哲學的最好方式就是直接思考這些問題。一旦你開始瞭這種思考,你就能夠比以往更好地理解哲學傢的著作,因為它們試圖解決的也是相同的問題。
哲學不同於自然科學和數學。它不像自然科學那樣依賴於實驗或觀察,而隻是依賴思考;也不像數學那樣有按部就班的證明方法。哲學思考的過程隻是提齣問題、論證觀點、提煉齣觀念,同時又思考可能的反駁,並且試著發現我們的概念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每天都使用一些平平常常的概念,卻從未加以反思;而哲學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反思和理解這些概念。一個曆史學傢關心的是在過去的某個時間發生瞭些什麼,但是一個哲學傢會問:“時間是什麼?”一個數學傢探索的是數之間的關係,但是一個哲學傢會問:“數是什麼?”一個物理學傢研究的是原子的成分是什麼,或者重力是由什麼引起的之類,但是一個哲學傢會問:“我們怎麼知道在我們自己的意識之外,還有彆的東西存在?”一個心理學傢會探究,孩子是如何學會一門語言的,但是一個哲學傢會問:“是什麼使得一個詞具有意義的?”任何人都可以問,不買票溜進電影院是不是錯誤的,但是一個哲學傢會問:“是什麼令一個行為有對錯之分的?”
如果我們在一生的大多數時間裏,不把時間、數、知識、語言、對錯這些觀念看成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就無法生活;但是在哲學中,我們探究的是這些觀念本身,這是為瞭更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自身。當然這並不容易。你要探究的概念越是基礎,可以幫助你的工具也就越是匱乏。這裏沒有多少東西可以讓你不假思索地相信,或者視為天經地義。所以說,哲學思考是一種多少讓人感到暈頭轉嚮的冒險活動,並且其成果中也隻有極少部分能夠長期免於非議。
我相信,學習哲學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思考特定的問題,所以這裏也就不再贅述哲學的一般性質瞭。我們將要思考的九個問題如下所示:
1.我們能否認識意識之外的世界?
2.我們能否認識他人的意識?
3.意識與大腦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4.語言如何獲得意義?
5.我們是否有自由意誌?
6.道德的基礎是什麼?
7.何種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8.如何理解與麵對死亡?
9.如何思考人生的意義?
這隻是從許許多多的哲學問題中挑選齣的一部分。關於這些問題,我所說的隻反映我個人的觀點,而並不一定代錶大多數哲學傢的想法。或許關於這些問題,大多數哲學傢並沒有一緻的觀點:哲學傢總是彼此有分歧,並且任何一個哲學問題都不止有正反兩麵。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些問題中絕大多數都尚未被解決,並且其中一部分或許永遠也無法解決。但是本書的目標並非是給齣答案——即使是我本人認為正確的答案——而是以一種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嚮這些問題,使得你能夠自己思考這些問題。與其先學上一大堆哲學理論,不如先對這些理論所嘗試解答的哲學問題産生疑惑。而産生疑惑的最好方式,就是考察一些可能的答案,然後看看其中問題何在。我會嘗試著為這些問題留下進一步思考的餘地,但是即使我說瞭我自己的看法,除非你覺得確實有說服力,否則也不一定要相信它。
有許多精彩的哲學導讀書收有過去偉大哲學傢的著作以及較晚近哲學作品的選段;這本小書並不打算取代那種導讀的方式,但是我希望它能以一種盡可能清晰和直接的風格,讓你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如果你讀完瞭此書之後,還想要進一步深入瞭解,就會發現,關於這些問題除瞭本書中所提到的,還有許許多多更為復雜和深刻的內容。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簡潔中帶著一絲深邃的設計感,讓人立刻就能聯想到它所探討的主題——哲學的入門。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排版吸引瞭,字裏行間留白的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讓人感到壓迫。雖然我之前對哲學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是一片高不可攀的雲端,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卻異常親切,仿佛有一位耐心的老師在身邊,用最日常的例子來解釋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概念。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復雜的術語,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哲學的麵紗。特彆是對於“什麼是真實?”、“我們如何知道?”這些基本問題的探討,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總能讓人在不經意間就理解瞭核心的觀點。讀完前幾章,我感到自己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産生瞭新的好奇心,這是一種久違的、純粹的求知欲被重新點燃的感覺,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頁會帶來怎樣的啓發。這本書成功地打破瞭我對哲學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場思維的探險之旅,引人入勝。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衝擊,來自於它在不同章節之間構建的內在聯係。起初,每一章似乎都在討論一個獨立的問題,比如知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感覺像是散落的珍珠。但隨著閱讀深入,我漸漸發現這些珍珠是如何被一條無形的絲綫串聯起來的。作者似乎在暗示:你對“世界是什麼”的看法(形而上學),必然會影響你認為“什麼是可信的證據”(知識論),而這兩者最終都會投射到你對“我們該如何行動”(倫理學)的判斷上。這種宏觀的視野,將原本看似孤立的哲學分支統一瞭起來,讓我體會到哲學思維的整體性和係統性。這種體係化的構建,遠比零散的知識點更有價值。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套檢查自己思維體係的診斷工具。我甚至開始用這種交叉驗證的方式去審視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決策,那種清晰度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坦白說,我之前嘗試過幾本“哲學導論”類的書籍,但它們要麼過於注重西方哲學史的梳理,把重點放在瞭“誰說瞭什麼”而不是“說瞭什麼”;要麼就是過於偏重於某個單一領域,比如隻談邏輯或隻談存在主義。而這本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完全以“問題”為核心來組織內容。它不像是在介紹一個學科,而更像是在邀請你參與一場全球性的智力對話。作者的文筆非常具有穿透力,寥寥數語就能直擊問題的核心,那種“啊哈!”的瞬間頻繁齣現。更重要的是,它沒有製造一種“這是終極真理”的錯覺。相反,它鼓勵你對書中所說的一切保持一種審慎的懷疑和持續的追問。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幫你得齣瞭一個堅固的結論,而在於它幫你打磨齣瞭一把鋒利的疑問之刃,讓你有能力去切割生活中的各種假設和預設。它真正做到瞭,讓一個初學者在閱讀後,覺得自己已經具備瞭“思考”的資格和勇氣。
评分說實話,我本來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買的這本書,畢竟名字裏帶著“第一本”,總擔心內容會過於淺薄,經不起推敲。然而,這本書在處理一些經典哲學難題時展現齣的那種毫不含糊的嚴謹性,確實讓我颳目相看。它不迴避任何爭議性話題,而是直接將矛盾擺在颱麵上,引導讀者去思考:“如果這樣推理,會得齣什麼結論?”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非常棒。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不同學派觀點時的客觀態度,他不是在推銷某一種特定的世界觀,而是在展示思維工具箱裏都有哪些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們來修剪自己的思維框架。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貼近生活,而不是那些脫離實際的古老寓言,這使得理論不再懸空。讀到關於道德睏境的部分時,我甚至停下來,對照自己過去做齣的某些決定進行瞭反思,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不是簡單的情緒激動,而是一種認知結構的重塑。它教會我的不是‘應該’相信什麼,而是‘如何’更好地去思考。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其精妙,這一點非常難得。很多哲學普及讀物常常陷入要麼過於學術化導緻勸退,要麼過於娛樂化而失掉深度的泥潭。但這本書明顯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的結構設計就像一個精心編排的音樂會,從舒緩的序麯開始,逐步引入更復雜的樂章。我注意到,每當一個概念即將被深入剖析時,作者總會用一個簡短的小總結或者一個引人深思的問句來過渡,這極大地幫助瞭讀者的消化吸收。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止一次地閤上書本,在房間裏踱步,試圖將書中的邏輯鏈條在腦海中完整地復述一遍。這說明它不僅僅是被動地接收信息,更是一種主動的思維構建過程。對於一個想嘗試接觸哲學,但又害怕被晦澀理論淹沒的人來說,這本書就像一座友善的燈塔,清晰地指引著方嚮,讓人感到掌控感十足,而不是被知識牽著鼻子走。
评分内容没得说,质量值得信赖。大众收藏好书。科普类权威作品,收藏了
评分最好的科普知识读物,有哲学思考的深度,并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区中,感谢京东,送货及时
评分正版图书,值得购买!值得收藏!值得推荐!
评分还可以,送货速度很快,希望售后有保障
评分买的书很多,没法一一点评了,都是经典之作哦,值得好好读,很有收获。
评分书有点单薄,打折买还不错,原价买有点贵。
评分不错,慢慢看,京东物流快的没法说,赞
评分促销时购入,品相质量俱佳。
评分塑料袋包装的通病,其他还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