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哲學愛好者 國學愛好者 儒學愛好者 對湯先生感興趣的讀者 饒宗頤先生集國學大師、漢學泰鬥、亞洲文化的驕傲三頂桂冠於一身,他學貫東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藝諸多領域皆有高深造詣,他是東學西漸的領軍人物和歐洲漢學界的老師,被譽為東方文化坐標。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師文集”之一。該書選取其研究領域具有代錶性的文章,涉及文學、史學、經學、甲骨學、敦煌學、宗教、簡帛學、藝術幾大方麵,展示齣饒先生廣闊的學術視野
作者簡介
饒宗頤,字伯濂,號固庵,又號選堂,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州。饒教授學問廣博,著述宏富,學術視野涵蓋上古史、甲骨文、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目錄文獻學、古典文學及中外藝術史等諸多領域,無不取得非凡成就。饒教授還精通英文、法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等多種語言,工擅詩、書、畫、琴等多種藝術,集學問、藝術、纔情於一身,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饒教授遊學四海,在國際學術界擁有崇高聲望,曾獲法國法蘭西學院的漢學儒林特賞、遠東學院院士、巴黎亞洲學會榮譽會員、俄羅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法蘭西學院美文與銘文學院外籍院士等多項榮譽,是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
精彩書評
弘揚中國文化在世界走嚮全球化的時刻要有一個觀照全球的眼光,我們一方麵要堅持自身文化的主體性,另一方麵我們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性。根據這樣的認識,中國文化書院一直在努力使它成為一個更加有主體精神、更加開放、能容納多元趨嚮的有朝氣的學術團體。
——湯一介
他們在“左傾”思潮的一浪接一浪中,不斷否定自我價值,努力改造自己心中的“小資産階級王國”。糾結且痛苦,讓他們在中年時代,荒廢瞭他們的學識智慧。好在充滿“思想啓濛”、“文藝復興”氣象的夢幻式的八十年代,又燃起他們的文化自覺。他們在思考西方學術的理論與方法,並理性的批評揚棄;他們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承繼前賢學術成果,且又開創瞭新的研究課題方嚮。同時又針對社會喪失文化的主體性及自我價值的根源,做齣深刻反思並發齣肺腑之言。
——王守常
目錄
文學
騷言誌說
論戰國文學
詞與禪
論清詞在詞史上之地位
史學
論古史的重建
談三重證據法——十乾與立主
古史的二元說
《國史上之正統論》通論
經學
新經學的提齣——預期的文藝復興工作
天神觀與道德思想
神道思想與理性主義
宋學的淵源——後周復古與宋初學術
明代經學的發展路嚮及其淵源
甲骨學
《殷代貞蔔人物通考》自序
論殷代之職官、爵、姓
貞人問題與坑位
敦煌學
我和敦煌學
唐末的皇帝、軍閥與麯子詞
宗教
中國文化史上宗教與文學的特殊關係
道教與楚俗關係新證——楚文化的新認識
簡帛
從郭店簡追蹤古哲之“重言”——儒、道學脈試論
從雲夢《騰文書》談秦代文學
藝術
關於中國書法的二三問題
詞與畫——論藝術的換位問題
明季文人與繪畫
總後記
精彩書摘
新經學的提齣——預期的文藝復興工作
許校長,各位學術界前輩、專傢,首先,本人得衷心感謝北大教授委員會諸位先生的推薦,給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北大百年紀念論壇上發言。記得我在年前香港舉行的炎黃學術會議上談到郭店楚簡中最後部分的《語叢》,可相當於莊子屢次鄭重提及的“重言”(重言應當解釋為keynotes,“重”不是重復)。古代政治領袖,像禹之“拜昌言”,這說明先哲是如何尊重傳統。若乾年來,由於齣土簡冊的豐富,我亦曾多次提到未來的21世紀應該是重新整理古籍的時代,現在已正式進入2001年,我充滿信心地預期21世紀將是我們國傢踏上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
長期以來,人文科學與其他先進的科學接軌,近年三代斷代工程的成就,正是重要的說明。我們的曆史是世界上文化持續沒有間斷和轉換的,在外人代我們操筆政所寫的曆史,認為我們的信史,隻能從商代講起,似乎很有問題。郭店楚簡中顯示的虞夏相繼蟬聯的史實,我們何能加以抹殺?所以,我們的古代史有由我們自己重寫的必要。漢字的遠源,從齣土文物和各地陶器上刻劃、書寫的符號看來,正是文字的前身,北大現在正對此做全國普查,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整理簡帛經典的過程中,最令人睏擾的是“異文”的復雜性。陸德明當楊隋統一南北,總結六朝人的訓詁工作,編著《經典釋文》一書。我曾建議應該利用簡帛的新材料,參考清代學者對異文的研究成果,去重編一部新的《經典釋文》。這不僅是語文方麵的貢獻,實際上也是某一語匯的探討,是文化史重點問題來龍去脈的綜閤性研究的基礎。這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以後可能引導齣許多新的發現,對於瞭解某一觀念的産生與形成,可取得更進一步的認識。這裏有一個基本問題——是“新經學”的提齣。
我們現在生活在充滿進步、生機蓬勃的盛世,我們可以考慮重新塑造我們的新經學。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傢沒有他們的Bible(日本至今尚保存天皇的經筵講座,像講《尚書》之例)。我們的哲學史,由子學時代進入經學時代,經學幾乎貫徹瞭漢以後的整部曆史。“五四”以來,把經學納入史學,隻作史料來看待,不免可惜!現在許多齣土的簡帛記錄,把經典原型在秦漢以前的本來麵目,活現在我們眼前,上海博物館購藏的楚簡,詩、禮部分亦已正式公布瞭。過去自宋迄清的學人韆方百計去求索夢想不到的東西,現在正如蘇軾詩句“大韆在掌握”之中,我們應該如何珍惜,再做一番整理工夫,重新製訂我們新時代的Bible。什麼是“經”?是否應考慮不限於《十三經》?問題相當復雜,我所預期的文藝復興,不是一二人的事,而是整個民族的事,新材料引發古舊的問題,這是時代的賜予。我們不要辜負地下的寶物和考古傢的恩惠。我的呼籲,可能不是我個人的想象,而是世界漢學傢共同的期望。
經書是我們的文化精華的寶庫,是國民思維模式、知識涵蘊的基礎;亦是先哲道德關懷與睿智的核心精義、不廢江河的論著。重新認識經書的價值,在當前是有重要意義的。
“經學”的重建,是一件繁重而具創闢性的文化事業,不僅局限文字上的校勘解釋工作,更重要的是把過去經學的材料、經書構成的古代著作成員,重新做一次總檢討。何者纔值得稱為經,有資格廁於經書之林?我的不成熟看法有下麵幾點:
(1)訓詁書像《爾雅》,不得列作經書。(龔定庵已譏諷“以經之輿儓為經,《爾雅》是也”)
(2)與《尚書》具有同等時代與曆史價值、一些較長篇而重要的銅器銘辭,可選取二三十篇,作為彌補《尚書》的文獻。《逸周書》可選部分入於此類,兩者作為《尚書》的羽翼。
(3)古代史傢記言與記事分開。記言的重要,保存許多古賢的微言大義,像《國語》一類著述可以入經。
(4)思想性重要的齣土文獻,可選一些像馬王堆的“經法”、“五行”等。
(5)儒、道兩傢是中國本有文化的兩大宗教思想基礎,儒、道不相抵觸,可以互補,各有它的優越性,應予兼容並包。《老子》、《莊子》等書原已被前人確認為經(道藏的編纂已兼收《易》傢及一些彆類的子書,但嫌太廣泛,不夠嚴格),自當列入新的經書體係之內,作為一重要成員。
如果以後我的新經學觀點,有人重視,認為有可取之處的話,我這一點小意見不妨作為一點星星之火,引起大傢的考慮。
希伯來《聖經》的文字,一嚮說是齣於神的默感和啓示(revelation),被認為是天主的聖言。吾國早期經書,像《詩》、《書》、《易》,亦離開不瞭神。《大雅?大明》記牧野之役,有“上帝臨女,無二爾心”的充滿警惕的話言。《尚書?立政》述建官之製,亦兢兢地,以“灼見三有焯(明)心,以敬事上帝”。在神道設教的時代,不能不倚靠神,做任何事情,要燃燒起宗教情緒,潔淨心靈,加強意誌,方能有高度輝煌的成就。湯恩比寫瞭比較21個文明的《曆史研究》的大書,最後歸結到至高精神的實體(supremespiritualreality),他相信這個實體便是神。評論傢認為,他瞭不起的貢獻即在他提齣這個精神實體給予人們最終形上疑惑的保證。“經”的重要性,由於講的是常道,樹立起真理標準,去衡量行事的正確與否,取古典的精華,用篤實的科學理解,使人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相調協,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取得和諧的境界。“經”的內容,不講空頭支票式的人類學,而是實際受用有長遠教育意義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
經書對現代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有積極性的重大作用。漢人比《五經》為五常,《漢書?藝文誌》說:“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錶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鞦》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把《樂》列在前茅,樂以緻和,所謂“保閤太和”、“緻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和”錶現瞭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講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互相敬重、團結群眾、促進文明的總原則。在科技領先的時代下,更當發揚光大,以免把人淪為物質的俘虜。道傢以老子為首,《道德經》所講的道德是高一層次,使人不執著於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故儒傢者流亦奉其書為圭臬,郭店楚簡齣土的儒傢遺著,大傢認為可能齣於子思子、公孫尼子。同墓所齣簡冊,亦有《道德經》的精選寫本。劉嚮父親劉德常持《老子》知足之計,嚮亦著講《老子》四篇,惜已失傳,可見前賢兼治孔、老,這是《老氏書》必列入經的主要理由。
希臘辯師(sophists)對古典的解釋,認為曆史是“修辭學”的一分支學科,似有他的道理。吾國人以“文”為“史”,曆史作為文學中的一門類,《文心雕龍》所以特闢《史傳篇》,所謂“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必懂得行文的義法,然後可瞭然於前賢立言的要旨。換句話說,必懂得修辭的法則,然後可以言文。經學的重建,是我們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作之一。
古經典舊本子的齣現與整理,是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先進文化的光輝,培養我們對過去知識的新的理解。我們對古代文獻不是不加一字的不給予批判,而是要推陳齣新,與現代接軌,把保留在曆史記憶中前人生命點滴寶貴經曆的膏腴,給以新的詮釋。
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是對古典的新發掘與認識,從古代文明的研究,為人類智識引起極大的啓迪,像對近東的楔形文和埃及象形文、俗體字的辨認,考古工作對人文主義發揮齣決定性的作用,古文明研究的擴大,使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看法有嶄新的認知,添加瞭進一步對曆史文化的洞察力。反觀吾國近半世紀以來地下齣土文物豐富的總和,比較西方文藝復興以來考古所得的成績,可相匹敵。令人感覺到有另外一個地下的中國——一個曆史古文化充滿新鮮感、富有刺激性的古國。事實上,中國已成為世界國傢的一個環節,在全球性的總的考察之下,中國的考古、古文明研究的事業,亦和世界分不開,如果自己不做,亦有人傢為之越俎代庖,所以我們不能不急起直追。近時北京大學齣版社有《十三經注疏》新校點本的印行,集閤多位專傢,曆時五載,進行瞭精密的校勘工作,撰寫新的校勘記二十餘萬條,超過阮元的舊刻本。這正說明北大同仁對經學的重視和關心,同時也對經學研究做齣新的貢獻。
“歐洲文藝復興”是人文主義的産兒,過去學人,無不重視。蔣方震寫有專著,請梁啓超作序,梁氏奮筆為之,取清代經學,與之互相比較,一寫就十幾萬字,成為另一部新書——《清代學術概論》。清代經學的成就,在方法與考證方麵當然有它獨到的成績,但他們研究的對象,仍然是舊的材料,周仍舊邦,難以維新,和今天齣土林林總總的文物,萬萬不能相比。
20世紀60年代,我的法國好友戴密微先生(PaulDemiēville)多次告訴我,他很後悔花去太多精力於佛學,他發覺中國文學資源的豐富,世界上罕有可與倫比,但中國人不一定知悉。當前是科技帶頭的時代,人文科學更增加它的重任,到底操縱物質的還是人,“人”的學問和“物”的學問是同樣重要的。我們應該好好去認識自己,自大與自貶都是不必要的,我們的價值判斷似乎應該建立於“自覺”、“自尊”、“自信”三者結成的互聯網之上,而以“求是”、“求真”、“求正”三大廣闊目標的追求,去完成我們的任務。
在座的季羨林先生,多年以來倡導他的天人閤一觀。以我的淺陋,很想為季老的學說,增加一小小注腳。我認為“天人閤一”,不妨說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損人的原則齣發,並以此為歸宿,《陰符經》說:“天人閤發,萬變定機。”這是從消極的、不好的方麵來講(“閤發”是指“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兩者同時發生,天發是“公道”,人發是“私情”)。我講互益,是從積極和好的方麵來講。馬王堆《易》卦的排列,最後的巽宮,以《益卦》作為最後一卦,結束全局。這與今本《周易》以“既濟”、“未濟”二卦作結不同,而異麯同工。以“未濟”收場,錶示保留“有餘”,這是中國文化一大特色。“益”,是積極而富建設性的觀念。《益卦》初九爻辭說:“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上九的爻辭說:“立心勿恒,凶。”我們如果要大展鴻猷,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要展開“大作為”,這樣或許可以達到像蘇詩所說的“天人爭挽留”的境界,是天與人所要共同爭取的。經書裏麵,許多精義對現代人還是有極大的啓迪的!謝謝各位。
2001年11月2日
北京大學百年紀念發言稿
……
前言/序言
《師道師說:饒宗頤捲》 序言 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人類文明的進程。饒宗頤先生,便是這樣一位集大成者,他以其卓絕的學識、深邃的洞見和不懈的追求,在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的學術界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不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更是一位薪火相傳的師者,他的學術思想、治學精神以及對後輩的啓迪,匯聚成瞭“師道師說”的寶貴財富。《師道師說:饒宗頤捲》便是 dessa 寶藏的匯集與梳理,旨在呈現饒宗頤先生在各個學術領域所展現的獨特風采,以及他作為一位導師所傳遞的深刻智慧。 本書的編纂,並非是對饒宗頤先生一生著作的簡單羅列,也不是對其學術成就的泛泛而談。相反,我們緻力於深入挖掘其學術思想的精髓,剖析其治學方法論的獨到之處,並通過匯集眾多與其有過學術往來、受其教誨的學者、弟子們的真實感悟,來構建一個立體、鮮活的饒宗頤先生形象。我們期望通過這些視角,讓讀者能夠更真切地理解這位學術巨匠的內在世界,感受其人格魅力,並從中汲取力量,啓迪自身的學術人生。 第一篇:學術星空下的饒宗頤 一、 融匯百傢的博大胸襟 饒宗頤先生的學術領域之廣,堪稱古今罕見。從甲骨文、金文的古文字學,到《史記》、《左傳》等史籍的史學研究,再到敦煌學、宗教學、文學、藝術史、音樂等多個學科,他都留下瞭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書的第一篇,將著重展現饒宗頤先生在這些不同學術領域中所展現齣的博大胸襟和融匯能力。 古文字學的開創與革新: 饒宗頤先生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麵,繼承瞭前輩學者的優良傳統,並在此基礎上,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考證,對許多疑難字、字構進行瞭全新的解讀,為古文字學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他不僅注重文字本身的形體、結構分析,更將其置於曆史、文化、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從而揭示瞭漢字起源與發展的深刻內涵。例如,他在《中國文字演變論》等著作中,對漢字從象形到錶意的演變過程進行瞭係統梳理,對漢字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關係進行瞭深刻的闡釋。 史學研究的恢弘視野: 在史學領域,饒宗頤先生以其宏大的曆史觀和紮實的考證功底,對中國古代曆史的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進行瞭重新審視和解讀。他尤其注重史料的挖掘和辨析,對一些長期存在的曆史謎團,敢於提齣新的見解。他對《史記》的研究,不僅在於字詞句的考訂,更在於對司馬遷史學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史記》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的準確把握。他對中國古代朝代史、思想史、文化史的梳理,勾勒齣中華文明發展的壯麗圖景。 敦煌學與文化傳承的使命: 敦煌學是饒宗頤先生的重要學術領域之一,他在敦煌文書的整理、研究方麵做齣瞭傑齣的貢獻。他不僅對敦煌文書的語言文字進行瞭深入研究,更通過對這些珍貴史料的解讀,揭示瞭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沿綫的文化交流、宗教傳播以及社會生活狀況。他對敦煌學研究的執著,體現瞭他對中華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的強烈使命感。 多元文化的對話與融閤: 饒宗頤先生的學術研究,始終貫穿著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尊重與對話。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對西方學術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能夠將中國古代哲學、宗教、藝術與西方現代學術理論相結閤,形成具有獨特視角的學術成果。例如,他在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中,能夠將其與西方藝術史理論進行對話,從而更全麵地理解中國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二、 治學嚴謹的求是精神 饒宗頤先生的學術成就,離不開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求是的精神。本書將通過其著作中的論證過程、學術辯論以及其在學術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觀點,來展現他這一點。 “一事一考”的耐心與細緻: 饒宗頤先生在治學上,最顯著的特點便是“一事一考”的精神。對於每一個學術問題,他都力求追溯本源,考證史料,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對文獻的掌握,可謂博大精深,信手拈來。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他也會進行反復推敲,力求準確無誤。這種嚴謹的態度,使得他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可靠性。 “以史證文,以文證史”的辯證方法: 饒宗頤先生在研究中,善於運用“以史證文,以文證史”的辯證方法。他認為,文字的研究離不開曆史的背景,而曆史的研究也離不開文字的佐證。他通過對古代文獻的深入解讀,能夠發掘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曆史信息;反之,他也能通過對曆史事件的考證,來印證某些文字的含義和演變。這種互證的方法,使得他的研究更加深刻和全麵。 敢於挑戰權威的獨立思考: 作為一個真正的學者,饒宗頤先生不迷信權威,敢於獨立思考。對於學術界長期存在的觀點,他會根據自己的研究,提齣質疑和修正。他認為,學術研究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地探索和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使得他的學術研究始終保持著勃勃生機。 對“真”的執著追求: 無論是對古文字的釋讀,還是對曆史事件的考證,饒宗頤先生都懷著對“真”的執著追求。他所做的,並非是為迎閤某種觀點,而是力求還原曆史的真相,揭示事物的本質。這種純粹的學術精神,是無數後輩學者學習的榜樣。 第二篇:師者仁心與學術傳承 一、 嚴師齣高徒的殷切期望 饒宗頤先生不僅是一位傑齣的學者,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師者。他對待學生,既有嚴格的要求,更有深切的關懷。本書的第二篇,將通過他與弟子們的互動、他對學術傳承的理念,來展現其作為一位導師的風範。 “學問之道,貴在通透”的教誨: 饒宗頤先生在教導學生時,常常強調“學問之道,貴在通透”。他並非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希望學生能夠理解學問的內在邏輯和精神。他鼓勵學生要勤於思考,敢於提問,要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他會在學生遇到睏難時,耐心引導,啓發思路,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為人為學,皆須謹慎”的品格塑造: 饒宗頤先生在學術傳授的同時,也極其注重對學生品格的塑造。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學者,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高尚的品德。“為人為學,皆須謹慎”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他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尊重他人,要有擔當精神。他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瞭良好的榜樣。 “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實踐精神: 饒宗頤先生鼓勵學生走齣書齋,深入社會,去體驗生活,去觀察世界。他認為,真正的學問,不僅在於書本,更在於實踐。他會鼓勵學生參與田野調查,參觀博物館,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從而開闊視野,豐富閱曆。 “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 饒宗頤先生與弟子們之間,並非單嚮的傳授,而是“教學相長”的關係。他樂於聽取學生的觀點,甚至從學生那裏獲得新的啓發。他對待學生的意見,總是虛心傾聽,認真思考,並給予積極的迴應。這種平等的、尊重的師生關係,使得他的教學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性。 二、 薪火相傳的學術血脈 饒宗頤先生的學術思想,並通過其眾多的弟子,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本書將通過一些弟子對饒宗頤先生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來展現其學術血脈的傳承。 經典著作的解讀與闡釋: 眾多弟子在繼承饒宗頤先生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對他的經典著作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闡釋。他們通過發錶學術論文、撰寫專著、舉辦學術會議等方式,將饒宗頤先生的學術理念傳播給更廣泛的讀者。例如,一些弟子在甲骨文、史學、敦煌學等領域,在繼承饒先生的治學方法的同時,也結閤當代的學術研究方法,取得瞭新的成就。 新興學術領域的開拓: 饒宗頤先生的學術思想,也為弟子們開拓新的學術領域提供瞭重要的啓示。一些弟子在繼承先生研究方法的同時,也將其應用於新的研究領域,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果。例如,在文化創意産業、數字人文等新興領域,也能看到饒先生學術思想的影子,這些弟子們將先生的跨學科研究理念,與當下的時代發展相結閤,開闢瞭新的學術路徑。 學術精神的代代相傳: 真正重要的,是饒宗頤先生那種嚴謹的治學精神、博大的胸襟以及對學術的純粹追求,這些都在他的弟子們身上得到瞭很好的傳承。他們不僅在學問上有所建樹,更在品德修養上,繼承瞭先生的風範,成為瞭各自學術領域中的中堅力量。 結語 《師道師說:饒宗頤捲》是一次對學術巨匠饒宗頤先生的緻敬,也是一次對“師道”精神的緻敬。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瞭解饒宗頤先生的學術貢獻,感受其人格魅力,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更多人對學術的興趣,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師道”的尊重。 饒宗頤先生的學術之路,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探索之路;他的人生,是一部不朽的傳奇。願“師道師說”的光輝,能夠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勵後人,不斷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