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價與市場行為

議價與市場行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弗農·L.史密斯 著,阮傲 趙俊 董誌強 譯
圖書標籤:
  • 議價策略
  • 市場行為
  • 博弈論
  • 經濟學
  • 談判技巧
  • 消費者行為
  • 市場營銷
  • 行為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決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格致出版社
ISBN:9787543226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10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4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實驗經濟學在國內方興未艾,這一類著作目前市麵上還不多。作為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的重要作品,其引進齣版無疑會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發展。

內容簡介

弗農?史密斯是實驗經濟學的創始人。這本論文集囊括瞭1990-1998年間他對議價和市場行為領域作齣貢獻的獨作或閤著。這些論文在運用實驗室實驗檢驗經濟學和博弈論所衍生的命題方麵進行瞭探索。它們也考察瞭實驗經濟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關係,特彆是進化心理學領域的引入,拓寬瞭解讀實驗結果的視角。本論文集證明瞭市場的製度特徵對於理解行為和市場錶現至關重要,這與史密斯教授的早期論著形成互補。所考察的具體主題則包括理性選擇、公平觀念、博弈論和擴展式實驗室互動、製度和市場行為,以及實驗室股票市場研究。

作者簡介

弗農?L.史密斯(Vernon L. Smith),實驗經濟學之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他開創瞭一係列實驗法,為通過實驗室實驗進行可靠的經濟學研究確定瞭標準。1955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度大學、馬薩諸塞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自2001年起,擔任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和法律教授。

精彩書評

  這本論文集中,史密斯教授大膽跨越經典實驗經濟學的傳統供需焦點,將心理學和其他學科引入到對市場和博弈行為的分析,並探究現有市場結果對其製度細節的敏感性。與其早期成果一樣,史密斯教授在這些領域的研究一直是新穎而又富有洞見的。此外,他的寫作風格簡潔明瞭,這使得他每篇論文中的觀點,無論對興趣濃厚的專傢,還是對純屬獵奇的新手,都是易於理解的。

  ——Jeffrey Banks,加州理工學院


  而今,實驗經濟學已被確立為一門學科,弗農?史密斯功莫大焉。這本論文集展示瞭他對這一成熟領域的貢獻,恰如前一本論文集展示瞭他的奠基性工作。“一脈相承,可信可賴”,的確如此,而且遠不止於此。

  ——Glenn W. Harrison,南卡羅來納大學


目錄

主編的話

前言

第一部分經濟學與心理學

導語

第1章理性選擇: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對比

弗農?L.史密斯

第2章稟賦效應的實驗檢驗

羅伯特?弗蘭喬西普拉文?庫亞爾羅蘭?米歇利茲弗農?L.史密斯鄧剛

第3章實驗經濟學中的貨幣奬酬與決策成本

弗農?L.史密斯詹姆斯?M.沃剋

第4章公平因素對公開競價市場中暫定價格與均衡價格的影響

羅伯特?弗蘭喬西普拉文?庫亞爾羅蘭?米歇利茲弗農?L.史密斯鄧剛

第二部分議價理論、行為和演化心理學

導語

第5章議價博弈中的偏好、産權及匿名

伊麗莎白?霍夫曼凱文?A.麥凱布基思?Shachat弗農?L.史密斯

第6章獨裁者博弈中的社會距離與利他行為

伊麗莎白?霍夫曼凱文?A.麥凱布弗農?L.史密斯

第7章最後通牒博弈中的預期與貨幣奬金

伊麗莎白?霍夫曼凱文?A.麥凱布弗農?L.史密斯

第8章擴展式博弈實驗中的博弈理論和互惠行為

凱文?A.麥凱布斯蒂芬?J.Rassenti弗農?L.史密斯

第9章互惠的行為基礎:實驗經濟學和演化心理學

伊麗莎白?霍夫曼凱文?A.麥凱布弗農?L.史密斯

第三部分製度與市場

導語

第10章對古典環境中一些實驗市場機製的思考

弗農?L.史密斯

第11章政治經濟學中交易製度的實驗研究方法

弗農?L.史密斯

第12章個體理性、市場理性與價值評估

彼得?剋內茲弗農?L.史密斯阿林頓?W.威廉姆斯

第13章存在沉沒(進入)成本時的市場可競爭性研究

唐庫西R.馬剋?艾薩剋瑪格麗特?盧剋弗農?L.史密斯

第14章競爭價格邊界理論:收斂成本,期望成本,交易成本

弗農?L.史密斯阿林頓?W.威廉姆斯

第15章實驗市場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崩潰以及買賣價差

約瑟夫?坎貝爾肖恩?拉馬斯特弗農?L.史密斯馬剋?範伯寜

第16章實驗市場中的伯特蘭-埃奇沃思競爭

傑米?布朗?剋魯澤斯蒂芬?Rassenti斯坦利?S.雷諾茲弗農?L.史密斯

第17章瓦爾拉斯均衡機製的實驗檢驗

科琳娜?布朗夫曼凱文?A.麥凱布戴維?P.波特斯蒂芬?Rassenti弗農?L.史密斯

第四部分實驗室中的股票市場和泡沫

導語

第18章實驗室中的股市泡沫

戴維?P.波特弗農?L.史密斯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經濟理論傢和認知(決策行為)心理學傢對人類決策行為持有幾點重要共識:(1)社會經濟情景中的理性,直接源自個體決策者的理性——若單獨個體皆行事荒唐,則事實上市場和其他群體互動決策體係就會是非理性的;(2)個體的理性是自覺的認知過程——如果人們乾得好做得對,那是因為他們三思而後行;(3)人類大腦的構造,就像一颱通用的目標問題求解器,它支配人的推理、學習、記憶以及決策等能力,但並“不具有處理某些特定問題的特殊功能”(Gigerenzer,1996,p.329)。因此,在所有的不確定決策情形中,經濟學傢的模型是期望效用最大化。Kahneman和Vesey(1979)的模型是加權價值函數最大化,該函數修正瞭客觀概率(判斷)和期望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對不確定情形的決策行為做齣瞭描述性解釋。

  實驗經濟學傢更明確地將研究重心放在市場行為和其他相互作用的規則性製度機製之上,這些製度機製下個體決策行為彼此牽連。這一視角使實驗經濟學和認知心理學在方法論上産生瞭差異,導緻瞭二者在研究對象和研究程序上的分歧。

  第一部分各章仔細討論瞭上述議題的部分內容。其中一個問題是:一旦考慮到市場中的行為、實實在在的貨幣報酬以及製度背景,認知心理學傢的研究結論還能否站得住腳?當然,製度背景可能與心理學中的“框架”效應研究有所重疊。另一個問題是,理論與現實觀察之差異,是否可以通過適當地修改現有理論以一種可檢驗的方式予以消減?第一部分涉及檢驗此舉是否可行的例子,而第二部分則涉及雙人議價的實驗結果,並提齣有必要係統地重新定位、特彆是解讀相關理論,[4]盡管我認為理論再定位的概念基礎已經存在於博弈論之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第二部分引入瞭進化心理學視角。我和我的閤作者都深信,這一研究視角將前景斐然,相對於完全基於非閤作博弈理論的苦心孤詣,這是催生替代性假說良方,非常值得實驗經濟學傢們密切關注。

  第一章就經濟和認知的相關主題提供瞭一個概述。在我看來,這其實是經濟學和認知心理學圍繞決策行為進行的一些爭論,特彆是來自實驗經濟學視角的爭論。實驗市場研究比較重要的發現之一是,即便被試(subjects)對其行為的無意識後果無甚認識和瞭解,競爭性均衡的效率和收斂也依然會齣現。這個現象從未被主流經濟學論及(當然,Hayek和奧地利學派是存在已久的例外),也不被主流的行為認知心理學認可,倒是進化心理學課程對此毫不隱諱(見第二部分第9章)。

  稟賦效應

  前景理論中一條重要的行為原理指齣,依照給定現狀(statusquo)衡量,損失的邊際效用會超過獲益的邊際效用。Thaler提齣,上述基本原理意味著,較之放棄賺錢,人們對白白賠錢有更高的認知權重,這就是他所謂的稟賦效應。這個原理也意味著,在個人現有的資産狀態下,個人的需求錶是不連續的,這正好能解釋一個著名的傾嚮:在調查中,人們對某一商品願意接受的最低售價往往遠高於他們願意支付的最高買價。結果,就齣現交易不足。倘若對2N個人中一半的人員隨即賦予某物品(比如一隻馬剋杯),另一半人員賦予數量相當的金錢,那麼N個賣傢和N個買傢構成的交易市場有N/2的杯子被交易。在第2章,利用眾所周知的可以産生高度有效和競爭結果的市場機製,我們找到瞭支持交易不足的證據。

  上述檢驗中的研究難題之一是,[5]實驗結果錶明的供給錶和需求錶僅輕微傾斜,因此供求的一點點誤差都會使交易量産生成倍的變化。

  決策成本模型、理性理論預測以及模型擴展

  第三章提齣的觀點是:決策的認知成本十分高昂,個體會無意識地權衡這種成本和決策成果之價值,決策結果乃是這種權衡的産物。言下之意,這就是大腦的運行方式:大腦在迴路正常的狀態下,會根據決策質量是否具有較高或較低的價值,更加積極或更不積極地去達成決策。因此,“理性”模型之所以失靈,部分地在於它未能考慮所有的成本(或價值,因為決策過程可以帶來刺激和享受等等)。當結果無甚價值,無須在決策難題上徒耗精力,這豈能是非理性?

  上述從結果齣發的模型預測,在實驗中若結果存在差異,增加金錢利益或者降低決策難度都有助於降低結果的變異性,並使之嚮報酬最大化所預測的均衡逼近。當均衡剛好在決策約束集的邊緣時,這種情況會更容易發生。大量的實驗觀測使得這些預測是蠻有說服力的,雖然數據乾擾也總是在所難免。上述模型還預測,如果被試的經驗(學習)可以降低認知努力,那麼結果也會嚮報酬最大化均衡靠近。第3章報告瞭與此相關的實驗證據。

  不過,相反的情況也的確存在,因為無論多麼準確可信的理論也無法保證萬無一失。例如,在某個版本的最後通牒博弈中(見第7章),當利益從10美元增加到100美元時,提議金額會下降(但在無論在經濟意義上還是統計意義上都不顯著),但拒絕率卻顯著的上升瞭。

  這錶明,決策成本模型可能需要明確地將策略性考量納入,以便可以解釋反常情況。事實上,第3章的局限在於,它把策略上相互影響的被試當作置身於與老天爺(Nature)對抗的博弈中,這是一個更適閤於n人市場而不太適閤於二人議價博弈的假設。[6]這一局限已由Smith和Szidarovszky(1999)予以彌補,他們證明瞭第3章的結論如何可以擴展到多個行為主體之間的均衡議價。

  市場公平

  公平——在人際效用考量或公平分配標準感知的意義上——已由Kahneman等(1986,1987)闡述過。他們利用問捲調查數據證實,公平會在短期內會影響人們對零售市場上漲價之可接受性程度的看法。他們並未主張在長期內公平對市場行為必定産生影響,但公平卻可以解釋市場對外部條件的反應何以遲鈍。這是第1章簡要討論過的問題,但第4章通過明確的市場實驗對此給予瞭嚴格的檢驗。研究此問題的具體實驗框架,改編自Kachelmier及其同事(KachelmierandShehata,1991;Kachelmier等,1991a,b)。第4章的大緻內容是,對公平的考量的確限製瞭短期內的價格上漲,這與不考慮公平的控製組實驗結果不同。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價格仍然會逐漸逼近公開報價零售市場下標準的競爭均衡模型所預測的均衡。這意味著,“公平”行為主體短期期望方麵的特性,而不是行為主體效用函數方麵的特性:買方認為並希望價格上漲應源於外部市場條件,而不是為瞭給賣方製造更高的(額外的)的利潤,而賣方也會暫時接受這一規範。這就形成瞭一個暫時的不漲價的期望均衡。但該價格下存在超額需求,在隨後的市場交易期間,賣傢為瞭超額需求展開競爭,導緻價格逐漸升至競爭均衡。受外部參數變化影響的市場為何不會一下子跳到新的靜態均衡?經濟理論對此未能給予原理上的說明。而心理學利用一條可檢驗的解釋性假說(當然,也許還有彆的假說),填補瞭這一缺口。因此,在靜態均衡中,行為可能習慣成自然。要想改變這個均衡,人們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來重新審視昔日的行為反應並加以調整,而這是一個勞心耗神的過程。

  ……


前言/序言

  拙著《實驗經濟學論文集》(紐約:劍橋大學齣版社,1991)的第一捲收集瞭我1990年之前發錶的大部分實驗研究論文。現在齣版的為該書第二捲,其中收入的文章大多發錶於1990年至1998年間,另外還收集瞭一些恰好符閤議價或市場專題的早期論文,幾乎所有文章都是我與他人閤作完成的。實驗已經成為一種需要多種學科基礎結閤纔能完成的工作,甚至比《實驗經濟學論文集》中提到的學科還要多,且需要能力相當的學者組成團隊,各展其長,方能進行最有效的研究。本部分的某些主題是上一部分相關研究的延續,特彆是關於市場體製與實驗方法方麵的內容。這是因為我和我的閤著者發現這類主題是可以進行長期研究的。我們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關注其它主題,例如議價、心理、互惠,並於近十年間開始發錶相關論文。
  實驗經濟學雖然麵臨一些發展的障礙,但作為一門幾乎涉及經濟學所有領域的重要的方法論學科,我相信這門學科會一直走下去。而且我們對現存的阻礙樂觀麵對,因為正是它們鼓舞、挑戰並激發瞭實驗方法的發展。就我而言,該方法論的價值在於它有助於我們廣泛地瞭解經濟社會中的人類行為。因此,我們注意到將實驗室行為與經濟社會的現場數據結閤起來的重要性,也注意到將實驗室數據與經濟史、考古學、生物學以及史前人種學等數據結閤起來的重要性。如果研究不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廣泛知識相結閤,那麼最後所得隻能是一知半解。
  在此,我十分樂意嚮我的幾位閤著者緻敬,並就他們為本書所做的重要貢獻緻謝,他們中有幾位多年來一直在參與我的許多課題。同時,我也要感謝我的行政助理、也是我的老搭檔Patricia Kiser,她與我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並在研究記錄及課題經費的管理方麵承擔著不斷增加的任務,對本書的齣版功不可沒。

  Vernon L. Smith
  圖森,亞利桑那
  1999年7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全球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的演變》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與您提到的《議價與市場行為》無關。 --- 圖書簡介:全球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的演變 導言:在巨變中探尋穩定之錨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格局經曆瞭深刻的重塑。曾經被視為“百年一遇”的危機,不僅暴露瞭傳統金融監管體係的脆弱性,更催生瞭各國央行在宏觀經濟管理工具上的顛覆性創新與應用。本書《全球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的演變》深入剖析瞭這場危機如何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分水嶺,以及在隨後的十餘年間,貨幣政策如何從傳統的利率調控,拓展至量化寬鬆(QE)、負利率乃至宏觀審慎監管等前沿領域。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全麵的框架,用以理解後危機時代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實踐路徑及其麵臨的結構性挑戰。我們不僅迴顧瞭危機的觸發機製與傳導路徑,更著重探討瞭政策製定者為應對“大衰退”和隨後的低增長、低通脹環境所采取的非常規工具的邏輯、效果與副作用。 第一部分:危機溯源與政策真空(2000-2009) 本部分聚焦於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背景條件,分析瞭資産泡沫的形成、金融創新(如MBS、CDO)的風險纍積,以及在危機初期,各國央行所麵臨的“政策真空”狀態。 第一章:次貸危機的結構性根源 詳細考察瞭美國房地産市場的泡沫化過程,以及金融機構在風險定價和資本充足性方麵存在的係統性缺陷。本章特彆分析瞭影子銀行體係的崛起,及其在危機爆發時如何迅速充當瞭係統性風險的放大器。 第二章:流動性陷阱與利率下限的挑戰 危機爆發後,傳統依賴短期利率工具的貨幣政策迅速失效。本章剖析瞭流動性陷阱的齣現,即即使將政策利率降至零甚至負值,市場流動性依然緊張。這迫使各國央行首次大規模地將目光投嚮資産負債錶操作——即量化寬鬆的萌芽階段。 第三章:危機初期的緊急乾預 本章描述瞭美聯儲、歐洲央行等主要央行為穩定市場信心而采取的“無限流動性”承諾。重點分析瞭危機初期對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及貨幣市場基金的緊急救助措施,評估瞭這些乾預措施在阻止係統性崩潰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非常規工具的全麵部署與效果評估(2010-2018) 危機穩定後,經濟復蘇緩慢且脆弱,通脹持續低迷。各國央行不得不依賴非常規工具來刺激經濟,形成瞭教科書式的“後危機貨幣政策範式”。 第四章:量化寬鬆(QE)的理論與實踐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之一。我們係統梳理瞭QE(資産購買計劃)的傳導機製,包括投資組閤平衡效應、信號效應以及對長期利率的壓製作用。通過對美聯儲、日本央行及歐洲央行的具體QE操作進行比較分析,評估瞭其在壓低長期藉貸成本、穩定市場預期上的效果。 第五章:負利率政策的實驗場 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率先引入負利率政策,試圖迫使商業銀行增加放貸或承擔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成本。本章深入探討瞭負利率對銀行盈利能力、儲戶行為和匯率的影響,並討論瞭負利率政策在不同經濟體中的異質性效果。 第六章:宏觀審慎工具的興起 認識到僅靠需求側刺激不足以解決金融失衡問題,各國開始強化宏觀審慎監管。本章詳細介紹瞭如逆周期資本緩衝、貸款價值比(LTV)限製等工具如何與貨幣政策工具並行運作,旨在管理特定部門的金融風險,避免“資産負債錶衰退”的重演。 第三部分:新範式下的結構性挑戰與未來展望(2019至今) 隨著政策工具箱的極大擴展,隨之而來的挑戰也日益復雜:政策效果的邊際遞減、金融穩定與價格穩定的衝突,以及對央行獨立性的衝擊。 第七章:通脹的“迷失”與政策的有效性衰減 本章分析瞭在長期低增長環境下,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的邊際效應為何遞減。盡管采取瞭空前的流動性投放,但通脹率長期低於目標值,這促使政策製定者開始重新審視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和結構性因素對價格的影響。 第八章:資産價格泡沫與財富不平等的隱憂 非常規貨幣政策的一個主要副作用是推高瞭風險資産(如股票、債券、房地産)的價格。本章探討瞭這一現象如何加劇瞭財富分配的不均,並分析瞭央行在維護物價穩定與避免資産市場過度投機之間的艱難平衡。 第九章:後疫情時代的政策轉嚮與“再通脹”的應對 2020年疫情爆發後,各國實施瞭更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協同政策。本章分析瞭這一階段政策的特點,特彆是隨著全球供應鏈中斷和俄烏衝突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貨幣政策如何從應對通縮轉嚮遏製高通脹,以及央行在不同政策立場間的快速切換所麵臨的挑戰。 第十章:全球貨幣政策的未來圖景 展望未來,本書探討瞭央行麵臨的長期問題,包括數字貨幣(CBDC)的潛在影響、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性的衝擊,以及全球化逆轉背景下,跨國貨幣政策協調的難度增加。 結論:從危機到常態的調適 《全球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的演變》力求提供一個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分析,揭示貨幣政策在21世紀初遭遇的巨大考驗及其演化路徑。本書不僅是對過去十五年宏觀經濟實踐的詳盡記錄,更是對未來中央銀行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經濟環境中,重新定位其角色和工具的深刻反思。 本書適閤宏觀經濟學研究者、金融從業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對全球經濟治理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議價與市場行為》這個書名時,我立刻想到瞭一個非常實用的應用領域。我設想,這本書很可能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經濟學原理來達成更好交易的書。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係列關於“議價”的具體技巧和策略,比如如何準備談判、如何識彆對方的底綫、如何運用心理戰術來爭取有利條件,以及在談判破裂時如何應對。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不同場景下的議價案例,例如購房、購車、薪資談判,甚至是商業閤同的簽訂。對於“市場行為”的部分,我猜測它會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來分析市場是如何運作的。我希望能學習到如何理解市場供需關係的變化,如何預測價格的波動,以及如何識彆市場中的機會和風險。我還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規避市場陷阱的建議,比如如何辨彆虛假廣告,如何避免被高估的風險所誤導。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為我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做齣更精明的決策,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議價與市場行為》,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大學經濟學課堂上的場景。老師在黑闆上寫滿復雜的公式,講解著供需麯綫的微妙變動,以及理性人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做齣最優決策。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一定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著作,充滿瞭經濟學理論的深度和廣度。我設想,它會深入探討各種市場模型,從完全競爭到壟斷競爭,再到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分析不同市場結構下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經典的經濟學案例研究,比如不同行業的定價策略,或者關於反壟斷法規的演變。畢竟,理解這些理論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纔能真正把握住經濟學的精髓。我猜測,書中或許還會涉及一些博弈論的知識,比如囚徒睏境在市場競爭中的應用,以及納什均衡如何解釋一些看似不閤邏輯的市場現象。我甚至想象,它可能會有一部分內容是關於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市場效率,以及信號傳遞和篩選機製如何在信息鴻溝中發揮作用。總而言之,我預感這會是一本極具挑戰性但也收獲頗豐的書,適閤那些渴望深入瞭解經濟學原理,並將其應用於分析現實世界經濟現象的讀者。

评分

《議價與市場行為》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人際互動和經濟決策的有趣場景。我設想,這本書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探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更廣闊的商業世界中,是如何進行“議價”的。我期待它能夠揭示議價過程中的心理學奧秘,比如錨定效應、損失厭惡,以及它們如何在談判中被巧妙運用。我希望書中能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議價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在談判中的挑戰。對於“市場行為”的部分,我猜想它會跳齣枯燥的理論模型,去描繪一個真實、動態、充滿活力的市場。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市場信息是如何傳播的,信息不對稱如何影響交易結果,以及市場機製是如何自我調節的。我還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涉及一些關於創新和企業傢精神的內容,探討它們如何在市場中發揮關鍵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議價來促進這些活動。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富有啓發性的方式,讓我看到議價和市場行為背後蘊含的深刻道理,並為我理解和參與這個世界提供全新的視角。

评分

我拿到《議價與市場行為》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它肯定會是一本相當“硬核”的書。我本來以為它會充斥著大量的經濟學理論、數學模型和復雜的圖錶。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一樣,係統地介紹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的各種概念。我特彆希望書中能詳細闡述“議價”這個概念,比如在不同類型的交易中,議價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策略可以提升自己的議價地位。我甚至設想,書中可能會討論一些心理學上的談判技巧,以及這些技巧如何在市場環境中影響最終的成交價格。對於“市場行為”的部分,我猜想它會涉及消費者行為理論,比如消費者如何做齣購買決策,以及營銷策略如何影響消費者的偏好。我也會期待它能分析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策略,例如價格戰、産品差異化,以及如何應對競爭對手的行動。我還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涉及一些行為經濟學的視角,探討非理性因素在市場交易中的作用。總的來說,我抱著一種學習的心態,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理性的經濟世界,並教會我如何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评分

初次翻閱《議價與市場行為》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充滿活力和變動的市場圖景。我設想,它會是一本寫給那些對市場運作充滿好奇的讀者的書。我期待它能夠描繪齣市場中各種參與者——生産者、消費者、政府,甚至是非營利組織——是如何進行互動和博弈的。我猜測,書中會詳細解釋“議價”在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簡單的討價還價,更是關於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談判來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我特彆想瞭解,是什麼因素決定瞭議價的成功與否,是信息優勢、心理博弈,還是權力關係?對於“市場行為”部分,我期待它能超越單純的理論模型,去呈現現實市場中那些真實而生動的故事。我希望能看到關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市場如何形成和演變的案例,以及這些市場如何受到技術進步、政策變化、甚至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用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一些經濟學原理,讓普通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啓發。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市場有一個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認識,並激發我對未來市場發展趨勢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