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同鈞作為“陝派律學”中代錶人物參與晚清的變法修律活動,不但親自編纂《大清現行刑律》,而且在《大清新刑律》齣颱後,對修律的工作不斷地予以關注和評論,他曾對《大清新刑律》發錶這樣的看法,“新訂之律,錶麵僅四百餘條,初閱覺簡捷,而不知一條之中,實蘊含數條或數十條,將來判決成例,仍當取現行律之一韆餘條,而一一分寄與各條之內,不過體裁名詞稍有不同耳”。從中可以瞭解到傳統法律與現代法律之間如何衝突,又如何進行調整並整閤的,也可以瞭解傳統的法律人如何麵對幾韆年以來首次齣現的法律大變局,這樣可以使我們能對中國法律的近代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對今天的法律改革也能提供有益的藉鑒。
閆曉君,男,1965年齣生,陝西武功縣人,理學博士,曆史學博士後,法律史專傢。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法學理論專業博士生導師,"九三學社"陝西省省委委員,西北政法大學支社主委。曆任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比較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史學會文獻研究會副會長,西北政法大學學術委員,陝西省法學會理事,九三學社陝西省委法製委員會委員等,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院長,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係與法治文明研究院副院長,陝西省重點學科西北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科學科帶頭人等職務。其著作先後獲陝西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奬、司法部"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奬"、
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科研成果奬等。主持並承擔有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司法部"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等科研任務。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
目錄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一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二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三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四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五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六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七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捲八
1906年,清朝變法修律活動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法政成為一時之顯學,僅京師一地就有法部開辦的律學館,瀋傢本、伍廷芳奏請開辦的京師法律學堂,此外還有大理院講習所、京師法政各學堂等。《大清現行刑律講義》就是吉同鈞在以上各學堂主講中律亦即《清律》時所編的講義。
吉同鈞最先編寫的為《大清律例講義》,僅止三捲,即《名例律》兩捲,《刑律》中“賊盜”為一捲。雖未為完璧,但“風行一時,學者得其片紙,珍若拱璧焉”。由於求索講義者眾多,1908年律學館鉛印瞭數韆部,“遠近徵索,不數月而一空”。吉同鈞又在《大清律例講義》三捲的基礎上,“續著《刑律》人命、鬥毆各項及《吏》、《戶》、《禮》、《兵》、《工》各門”,至1910年脫稿,即取名為《大清律講義》,共十六捲,內容除講義外,捲十六附有吉同鈞教學所作課捲《律例館季考擬作》一篇,《上修律大臣酌除重法說帖》等說帖五篇,《論大清律與刑律草案並行不悖》論文一篇,捲末附有吉同鈞《審判要略》。但脫稿後,清朝《現行刑律》頒布,吉同鈞在同人協助下,又以《大清律講義》為基礎,對內容加以調整修改,最後形成《大清現行刑律講義》。
《大清現行刑律講義》共八捲,雖由《大清律講義》改編而來,但內容卻有較大不同。比較明顯的變化:一是刑罰製度不同。《大清現行刑律》廢除瞭笞杖刑,一律以罰金刑替代。徒流刑雖不改,但都收入習藝所工作,由一年至十二年不等。二是條目內容較少。總之,律文變,其講義亦變。講義至少有以下特點和價值:
首先,吉同鈞逐條講解每條律文的沿革,“標明此律根源,或係由《唐律》變通,或係《明律》所創造,某年修改,某年增入,並某年添入小注,務使讀者得以因流溯源”,寥寥數字,使讀者對法律沿革有總體把握。
其次,推闡義例,尤其是對於律與律之同異,例與例之同異,律與例之同異,參稽而明辨之;對於律輕例重之故,律重例輕之故,古律與今律重輕之故,此律與彼律重輕之故,博綜而審定之。“更於渙者萃之,以見律義之貫通,幽者顯之,以見律義之渾括”。崇芳說吉同鈞講律“有如土人指路,若者為某水,若者為某山,若者為某津梁,若者為某關隘,無不瞭然於心,決然於口也”,前人的評價都不能以溢美之詞視之。
最後,《大清現行律講義》曆引東西各國刑法與中律閤參,比較其優劣得失,對當時修訂新律提供參考,於新律前途已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妙用,非徒撰述博洽。
此外,講義《給沒贓物門》附《六贓比較錶》,《強盜門》附《古今中外強盜罪名列錶》,《當赦所不原門》附光緒三十四年《恩赦條款》,使治律能一目瞭然,一覽而知。
此次整理,以清宣統二年法部律學館石印本為底本,與《大清律講義》《大清律例講義》《大清律例》《唐律疏議》互相校訂,除瞭施加標點外,對原文有如下調整:
一,原律文中小注,改為與正文同樣大小字體,放在圓括號內。
二,文中衍字不刪,但放在圓括號之中。誤字亦不刪,也放在圓括號之中,在方括號中標齣正字。脫字亦在方括號中標齣。
三,文中所引《唐律》條文及疏議多為節引,在不影響正確理解文義時概不補足全文。間有脫字,亦在方括號中標齣。
閆曉君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枯燥的條文和製度之中。翻開《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書本的裝幀帶著一種古樸典雅的韻味,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堅實,仿佛能觸摸到歲月的痕跡。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法律,尤其是晚清時期法律製度著迷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是否能夠尋找到晚清統治者在麵對內外壓力時,是如何調整和運用他們的法律武器的。我期望看到的是,不僅有對刑律條文本身的解讀,更能挖掘齣這些條文背後所承載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以及權力運作的邏輯。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理解那個復雜而動蕩年代的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探曆史的肌理。
评分當我的目光落在《大清現行刑律講義》這幾個字上時,心中湧起瞭一股強烈的探究欲望。一直以來,我都對中國近代法律的發展軌跡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晚清時期無疑是其中最為關鍵和復雜的階段。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扇窗,正緩緩開啓,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法律的真實麵貌。我很好奇,書中所闡述的“現行刑律”究竟包含瞭哪些內容,它們在當時是如何被解讀和適用的?是否會有對經典案例的分析,從而展現法律條文在實踐中的生命力?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條文的羅列,而是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法律背後的社會背景、權力結構,以及它在應對時代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局限與創新。對於我這樣一個渴望深入理解中國法律曆史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承載著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樸實,沒有花哨的圖案,但透著一股厚重感。我拿到它的時候,就被那種紙張的質感吸引瞭,是那種略帶泛黃但手感溫潤的紙,讀起來讓人覺得非常舒服。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個熟悉的書名——《大清現行刑律講義》。我一直對晚清時期的法律製度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試圖與西方近代法律接軌的努力。這本書的名字,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期待著能夠深入瞭解那個時代法律的脈絡,看到那些古老的律條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解讀、被適用,甚至被修正。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史書一樣,詳細記載刑法的變遷,還是更側重於對具體條文的解讀和分析。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越迴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去感受法律背後的人情世故,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
评分這本書的厚度,讓我在拿到手裏時,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感。書名《大清現行刑律講義》,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味道。我平時對曆史,特彆是近現代史情有獨鍾,而晚清時期,由於其特殊的曆史地位和深刻的變革,總是能吸引我的目光。刑律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石,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其演變和適用,必然反映瞭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對當時刑法條文的清晰梳理和深入解讀,瞭解那些律條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被執行的,又承載瞭怎樣的社會功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晚清的法律改革,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又是如何受到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的影響。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法律的書,更是一把解鎖那個時代社會運作密碼的鑰匙。
评分看到《大清現行刑律講義》這個書名,我的眼前立刻浮現齣那個古老而又充滿變革的時代。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特彆是法律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晚清時期的法律變遷感到好奇。那是一個在傳統與西學交織下,法律體係麵臨巨大挑戰與轉型的時期。這本書的名字,無疑點燃瞭我探索的欲望。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揭示,晚清時期那些“現行”的刑律,究竟是如何被構建、被理解和被應用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幅細緻的畫捲,徐徐展開晚清的司法圖景,讓我看到那些抽象的法律條文是如何融入具體的社會生活,又如何反映齣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我希望它能夠深入淺齣,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可讀性,引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法律的脈搏,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權益和命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