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精彩的中國曆史入門書,從伏羲神農、春鞦爭霸、隋唐繁榮到元明易代、清末動蕩、中國重生,囊括瞭上古到今天的曆史,全麵勾勒齣華夏—中華民族族群整體命運興衰的曆程,語言明瞭易懂,大道至簡。
本書視野開闊,在講述曆史知識的同時,對中國曆史重新分期,構建齣一個新的曆史圖景,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這一“五階段論”,本是由斯大林同誌定型,經郭沫若提倡而變為官方思想的,可這一發明並不完全符閤中國曆史的真實進程;通過對眾多繁雜史料的現代化錶述,形成一種親民的文風,讓大眾更加貼近中國史;緊扣時代關切,引領讀者在曆史變遷中反思現實,在淺閱讀時代獲得深思考。
這是本讓人一讀就懂的中國曆史,一本乾貨滿滿的曆史書。相信閱讀之後,你會更加清楚,世界上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是如何曆經兵燹,浴血重生;又是如何飽經憂患,鳳凰涅槃的。
作者簡介
弘億(王培霖,字弘億)山東人,曆史學者、專欄作傢、社會活動傢。現居上海、蘇州。年少讀史,先後修學於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習經濟史並兼及群學,又師從國學大師硃季海先生(章太炎關門弟子)及徐戰前、魏嘉瓚等方傢修習國故。其作從古今學林汲取思想資源,緻力於為華夏文明開生麵、為中國國運蔔未來。
精彩書評
值得閱讀的國史入門書
數韆年興衰榮辱鑄就五韆年中華文明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清)龔自珍《古史鈎沉二》
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綫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曆史之溫情與敬意。
——著名曆史學傢、思想傢錢穆
死亡的曆史會復活,過去的曆史會變成現在,這都是由於生命的發展要求它們的緣故。
——[意大利]著名文藝批評傢、曆史學傢剋羅齊
我們根本沒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曆史的啓示”,曆史就是我們的一切。
——[德國]著名思想傢、哲學傢、革命傢恩格斯
目錄
內容精要
第一捲 鴻濛時代
第一章 重建中的中國上古史:中華文明起源
第二章 神話、曆史與民族精神
神話:民族心靈最深處
強盛文明的言說
發現華夏族的性格——中日神話對比
第三章 三皇五帝時代:傳說與曆史之間
遠古生活:自由平等
五帝時代:民族與國傢的形成
華夏族的起源·帝堯時代的景象·禪讓的真相
第二捲 封建時代
第四章 夏、商、周三代綜述
夏:天下盟主
商滅夏:東風壓倒西風
商朝:女人愛化妝,作戰用大象
周滅商:農民打倒商人
西周:寜靜而肅穆的社會生活
封建國傢的成熟:夏商周不是奴隸社會
生存競爭與融和同化:華夏族的形成
華夏文明:唯一不曾斷絕的古老文明
第五章 王綱解紐 春鞦爭霸
春鞦初年:曆史大轉型的預備期
東周的內憂外患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鄭莊公
齊國崛起,桓公始霸
春鞦時期的“國際公約”
宋襄公是個真貴族
晉楚爭霸,問鼎中原
兩次弭兵會盟:弱小宋國促成“國際”和平
吳越代興:春鞦爭霸的尾聲
第六章 戰國:曆史大轉型
戰國關鍵詞:殘酷的總體戰
國傢裂變:晉、齊的蛻變與割據稱雄的加劇
改革與變法:戰略競爭的時代主鏇律
曆史的特例:閤縱連橫後強秦一統天下
華夏的本來麵目:士的精神
第七章 百傢爭鳴:中華文明燦爛原鄉
孔子的身世與儒傢學派的形成
墨子:不尚空談的偉大行動傢
道傢:奠定中國人的世界觀
法傢有三派:治國有利弊
鄒衍、楊硃、陳仲、許行
神秘的人物:鬼榖子其人與縱橫傢
第三捲 帝國時代
第八章 秦:法治曇花一現
秦人前傳:源於山東、稱霸西戎
風雲際會:公孫鞅入秦
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選擇“霸道”
商鞅的法治思想
商鞅變法:改變中國曆史的推手
秦國崛起:製度的力量
一統天下,終結五百年混戰:“皇帝”的誕生
帝國的建設:統一文字與交通
秦國的國防:北擊匈奴、南徵南越,建成萬裏長城
大秦帝國政治:“利維坦”猛如虎
強秦為什麼滅亡
楚王之約:楚漢爭霸的伏筆
第九章 漢代:奠定中國人的性格
漢代的偉大及其流弊:帝國定型與尚武精神的喪失
前傳:楚漢爭霸的經過
史上第一個庶民王朝
漢初的經濟繁榮
漢武帝親政:派李廣、霍去病大破匈奴
開疆拓土,設立十三州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儒傢學說為帝國政權所用
王莽改製:一場儒傢原教旨主義大敗局
東漢:以小市民的心態立國
暫時強盛,持久暗弱:東漢給後麵四百年投下的陰影
繁榮一時的科技:科學為什麼長不大
東漢影響瞭歐洲曆史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華夏第一次生存危機
五鬍亂華前夜:華夏族的腐化
五鬍亂華之初的社會形勢
亡國醜態與衣冠南渡
相繼舉兵爭權:北方的混戰
滅亡與同化:諸鬍的結局
民族融閤與中華文明擴張
第十一章 隋唐:帝國的正午
楊堅代周滅陳:其興也勃焉
隋朝國祚短促:其亡也忽焉
隋唐軼事:李氏傢族的非同尋常及李唐血統之謎
貞觀政治:重振士的精神
玄奘的高僧之路:“留學” 年,推進佛教繁榮
唐初的拓邊:絲綢之路掃清障礙,白江口擊退倭國
曆史華章:開元盛世
怛羅斯之戰:影響深遠的一次碰撞
江河日下:動亂前夜的帝國
安史之亂與體製問題:漁陽鼙鼓動地來
西風殘照與晚唐衰象
紛亂的五代十國:靜海軍獨立,傳國玉璽失蹤
第十二章 宋代:一個文弱的時代
分裂與鬍塵——北宋立國的時代背景
權術迷霧:宋初三大疑案
. 黃袍加身,陳橋兵變
. 太祖之死,燭影斧聲
. 繼位之憂,金匱之盟
大宋朝的弱勢國防
王安石變法:大宋自救能否成功
屈辱潰敗:靖康之變與建炎南渡
做武將難:宋代武人的命運
崖山兵敗,南宋滅亡
第十三章 元世界帝國簡史
濛古前傳:睏境崛起,鐵血統一
長生天之鞭:萬人徵服歐亞大陸
蠻族入侵:濛古徵宋戰爭
壓迫統治:四等人製度與“達魯花赤”
政治紊亂:四十年間九皇帝
日薄西山:元朝苟延殘喘之路
元末大起義與元朝滅亡
尾聲:濛古人北逃後的命運
第十四章 明朝:西方嚮上,東方嚮下
明朝開篇:恢復中華
硃元璋的個性和明初政治
明朝失敗的帝王教育
宣揚國威與萬國來朝
鄭和下西洋為何難以為繼
明朝危局:土木堡之變
張居正改革
東西方曆史分野:法律與製度的作用
晚明的內憂外患:帝國破産
第十五章 第三次生存危機:清建政始末
爭奪大明遺産
大清的徵服和統治
版圖擴張:領土和民族的整閤
隔絕與落伍:世界潮流中的大清國
馬戛爾尼訪華:近代史的開端
歐洲大炮改變中國:進入世界局勢
太平天國和洋務運動,為何都不能救中國
第十六章 晚清:走嚮近代
“列強”各不相同的對華心理
決定國運的甲午海戰
甲午戰敗後的救國之路:改良與革命賽跑
辛亥革命與南方獨立
帝國的終結:大清朝的最後一天
第四捲 大國問路
第十七章 民國:尋找製度的苦難曆程
大轉型:怎樣纔能實現現代化?
民國建立:風雨飄搖中袁世凱掌權
效仿歐洲:移植代議製
移植代議製失敗與袁氏復闢
代議製再次失敗與南北分裂
否定代議製思潮與新思想的誕生
南方革命政府初步統一中國
民國建設的黃金十年
重建代議製及其失敗
從華夏族到中華民族
第十八章 日本侵華:第四次生存危機
日本侵略擴張的韆年大夢
戰略大棋局
戰爭進程:日軍大舉進犯,中國苦戰周鏇
日本終被拖垮
結局:日本投降與中國重建
第十九章 世界體係變遷與中國國運
西方的崛起
共産主義運動與中國
文明集團競爭:華夏中國涅槃重生
第二十章 復卦:曆史大轉型進行時
緻謝名單
鳴謝
精彩書摘
第一章重建中的中國上古史:中華文明起源
中華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幾韆年以來,人們依據曆史書的記載和儒傢典籍的描述,天然地認為“三皇五帝”是我們的祖先,由黃帝代代傳到堯舜禹,繼而是夏商周。這段敘事世係完備、記載有序,人們對此並沒有反思和懷疑過。
但這個觀點在100年以前被打破瞭。
當時,質疑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興起,反映在史學領域,便是顧頡剛、鬍適、錢玄同等人為代錶的“古史辨派(疑古派)”的齣現。他們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辦法,重新梳理瞭古文獻和史書,認為中國的古史傳說是靠不住的。顧頡剛認為:“古史是層纍地造成的,發生的次序和排列的係統恰是一個反背。”而這個論斷,否定瞭整個“三皇五帝”時代,也否定瞭古史記載的那個黃金時代。鬍適聲稱“東周以上無信史”。顧頡剛甚至通過“考證”,推斷齣大禹是一條蟲子,而不是一個人。傳統古史係統於是崩潰,大一統觀念也失去依托。
“此前,中國知識分子並沒有重視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因為在中國傳統的史學學術背景下,‘三皇五帝’都是想當然的事,文明起源不是問題。然而新文化運動的‘古史辨派’,卻動搖瞭這個基本信念。”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說。a
我們到底從哪裏來?中華民族會不會像世上萬韆民族中的大多數,難以找到自己的起源?
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黃洋說:“曆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失落瞭源頭,人類就陷入失憶。我們曆來自稱炎黃子孫,可如果炎黃是否存在也還沒有搞清楚,難道不尷尬嗎?”所以,能否通過紮實的科學研究,在準確事實的基礎上重建上古史的體係,成為百年來史學界的一大重要課題。
1925年,著名學者王國維提齣,考察古史要有文獻學和考古學二重證據法。要將地下的考古發現補正文獻史料,即以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相互印證,以此辨析曆史真僞。比如,如果上古史書記載瞭某件事,而齣土文物恰好也印證瞭這件事,那這部分記載一定是可信的。
於是,在重建上古史與迴答文明起源的問題上,考古學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一綫希望。由此,中國學術界纔開始主動接納這門源於西方的學問。以考古來印證古史傳說,進而重建可信的古史,是近一個世紀之前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傢的基本心態。
1926年,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考古學傢李濟來到山西臨汾,考察晉南地區,並對西華陰村進行瞭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傢獨立主持的第一項田野工作。
此後,中國大地上開始瞭大量的考古發掘。到瞭21世紀,考古研究更加波瀾壯闊,例如科技部2002年立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除瞭傳統的曆史、考古等學科外,還集閤瞭環境史學、物理、化學、地理、計算機、動植物、醫學、人類遺傳學等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門類。
100年來,隨著考古學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越來越多的古史記載獲得瞭印證。
中國夏商帝王世係,自“古史辨派”質疑以來,隻被看作傳說,不為學術界所普遍接受(顧頡剛主張要把這段曆史當故事看)。然而20世紀上半葉以來,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識彆,史記中商代帝王的世係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瞭印證。王國維考證發現,《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帝嚳確有其人a,《史記》記載的商朝世係也是可信的。這樣,被古史辨派一度推翻的夏商世係傳說,自此重新獲得瞭可信的證據。
1928年,商朝首都遺址“殷墟”在河南安陽被發掘齣來。殷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的發掘,確證瞭中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瞭中國古代早期曆史的框架,再次印證瞭《史記·殷本紀》等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曆史確為信史。
1959年,曆史學傢徐旭生根據上古史籍記載的指引,在河南偃師二裏頭村蔥蔥麥田覆蓋的地下,發掘齣一片城市遺址,此遺址距今3700年左右,考古學傢研究認定此時期是夏朝晚期、商朝初年。
至此,“雙重證據法”所證明的曆史,已經被推前到夏商之際。但關於夏禹前的曆史,還隻是傳說,尚未被考古證實。海外學者對這段曆史多持懷疑態度。
情況終於有瞭轉機。200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南,距縣城約15裏地的一塊麥田裏,發掘齣一片規模巨大的上古都城,都城在鼎盛時期麵積達4000多畝地(280萬平方米),跟今天的清華大學校園差不多大。這一發現,將曆史進一步推前到瞭堯舜時代,即夏朝建立之前的時期。
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王族墓地、宮殿區、下層貴族居住區、普通居民區、手工作坊區等一應俱全,作為都城的基本要素,它全部具備。這項考古發現,使考古學所證明的中華文明起點由二裏頭遺址所標明的距今3700年左右的夏商時期推前500年,到距今4200年左右。而根據古書的年代記錄,那正是堯舜時期a。
遺址中的古觀象颱,據碳十四方法測定,大約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使用。這個觀象颱錶明,4000多年前人們已經通過設計大型的建築,來測定節氣。此地還齣土瞭兩個精美的彩繪龍紋陶盤,直徑近半米,內飾盤龍,龍口銜鬆枝,說明華夏族的龍圖騰已經齣現。又齣土一隻陶土扁壺,上麵寫有幾個暗紅色古文字,比商代的甲骨文早至少七八百年。這都錶明,當時的文明已經到瞭很高的程度。
2011年,考古人員在陝西神木發現瞭石峁古城遺址。石峁古城的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浙江,3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山西,270萬平方米)等已知城址,是目前已發現的我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相當於6個故宮。石峁古城和周圍的衛星城主人是誰,目前尚不確定,有不少學者推斷,它很可能是軒轅黃帝領地。其他小型一些的考古發現,更是不勝枚舉。
李濟先生說:“殷墟發掘的經驗啓示於我們的就是:中國古史的構成,是一個極復雜的問題。上古的傳說並不能算一篇完全的謊賬。那些傳說的價值,是不能遽然估定的。隻有多找新資料,一步一步地分析它們構成的分子,然後再分彆去取,積久瞭,我們自然會有一部較靠得住的中國上古史可寫。”
與此同時,濛文通、徐旭生、傅斯年等眾多學者也在文獻學方法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上古曆史,試圖從理論上還原齣上古中國的脈絡。“三大集團說”“夷夏東西說”等鴻濛時代社會狀況的新描述,逐漸産生。濛文通和徐旭生各自獨立得齣瞭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存在三大部族集團的結論,可謂不謀而閤。
盡管中華文明起源的探索還遠未完成,但經過大量的考古實證加古史重新梳理,一個上古時的中國,輪廓已經逐漸清晰。有瞭大量學術研究的支撐,即便跟幾十年前相比,我們對中國曆史的認識也已經大大進步。其實,顧頡剛在考證大禹是一條蟲時所用的方法頗多附會,後有好事者沿著顧頡剛的邏輯去考證,考證齣“顧頡剛”竟然是一隻鳥a。
中國上古曆史,百年來經曆瞭相信古典——打碎古典——重建新古典之路。這恰似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軌跡,也是中國人百年來思想曆程的縮影。國人曾對古人深信不疑,又曾以“五四”“文革”的鐵錘將其徹底打碎。而今天,在我們對西方文明激烈擁抱之後,驀然迴首,卻發現那些滿載著方塊字的殘簡與黃捲,重又在燈火闌珊處放齣光芒。時代浩浩嚮前,我們站在曆史的分水嶺上,清晰地看到這一“正—反—閤”的百年路徑。
對於鴻濛時代的描述,本書將百年來的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相互參照來展開。以前的曆史書中,這兩者大都是割裂的,本書嘗試將兩者交織進行。
在這部分“雙重證據式”的曆史開始之前,先來講一講神話傳說的時代。
…………
東漢影響瞭歐洲曆史
大約與漢代同時代稍晚,在歐洲,羅馬帝國已經在地中海一帶崛起、徵戰。東西方兩個大帝國,中間隔著中亞大沙漠。
公元1世紀以前,羅馬帝國和中國之間並沒有直接的人員往來。商業往來主要靠中亞地區的中間人。但中國人和羅馬人相互都很關切對方的存在。中國人對羅馬人的印象不錯,聽說他們身材高大長得很像中國人,所以給羅馬帝國取名“大秦”——比起視其他民族為蠻夷,這待遇不低。
甘英齣使大秦失敗,最終未能渡海。直到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漢與羅馬帝國纔有正式接觸。《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大秦王安敦遣使獻象牙、犀角、瑇瑁(大海龜),“安墩”正是馬可·奧勒留(161—180年在位),羅馬皇
帝安東尼·庇護的繼子。近年來,洛陽市北郊還齣土瞭幾枚古羅馬金幣,乃是當時羅馬商人在中國生活的寫照。
中國人早已發明瞭絲綢(看到蠶,想到並做成衣服,確實很神奇),這種西方人從未見過的華美麵料,令他們如癡如狂。今天我們在油畫中看到的羅馬元老院的元老們身著絲綢,正是來自中國的進口貨,這是當時羅馬的奢侈品。
如今羅馬所在地為意大利,該國Gucci、Zegna之類“奢侈品”目前正在中國大受追捧,其實這些奢侈品相比當年的絲綢地位可是差得遠瞭。一直到公元552年左右,羅馬纔獲取瞭取卵養蠶的技術,嚮阿拉伯人炫耀,阿拉伯人十分吃驚。
今天,意大利跟中國並稱絲綢業強國,而意大利的設計水平略勝。
不幸的是,羅馬帝國的兩次滅亡,都跟中國有間接關係。
東漢時,華夏大破北匈奴後,北匈奴在中國的曆史書中就消失瞭,“不知所之”。後世歐洲學者考證,北匈奴殘部一路嚮西潰逃、遷移、侵略,經曆瞭一兩百年之久,進入瞭歐洲,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他們先是侵占日耳曼蠻族的土地,日耳曼蠻族被驅趕繼續嚮西嚮南,一部分(盎格魯-撒剋遜人)徵服瞭英格蘭當地人,演變成日後的英國;一部分進入羅馬帝國腹心,並最終蠶食掉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剩餘的東半部分,被稱為東羅馬帝國。匈奴人在歐洲曆史書中被稱為匈人(Huns),他們在匈牙利草原逐漸定居,最著名的領袖是匈奴王阿提拉(Attila)。匈人與馬紮爾人混血後,變成今天的匈牙利人。上述過程曆時數百年。
隋唐時,中國大破突厥,突厥西遁,殺入東羅馬帝國腹心之地,建立土耳其(Turkey,即突厥音譯),突厥人後來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陷落。上述過程亦曆時數百年。
東漢具有崇高的國際威望,被周邊的朝鮮(高句麗、百濟),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多個國傢尊為宗主國。在日本列島上,東漢時有一百多個小國。公元57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並賜封“漢倭奴國王印”金印(《後漢書·東夷列傳》)。這顆金印已於1784年在日本九州誌賀島齣土,成瞭日本國寶,現藏於福岡市博物館。
…………
隋唐軼事:李氏傢族的非同尋常及李唐血統之謎
隋末,全國陷於四分五裂。中原有李淵、李密、杜伏威、竇建德、王世充等數支勢力相互競爭;塞北,突厥虎視眈眈,時有南下之意。20年的動亂之後,黃河下遊已是“人煙斷絕,雞犬不聞”,人口由4500萬銳減到1000多萬。
公元618年,隋舊將李淵襲據長安,稱帝建唐。此後,經過數次兼並戰,中原大小勢力全都蕩平。
李氏這一支,也不簡單。李淵的爺爺名叫李虎,是楊忠的同事。一次隨宇文泰檢閱軍隊,忽然有豹子跳齣,李虎立即上前一棍打摺瞭豹子的前腿,豹子疼得在地上打滾,但仍張牙舞爪,士卒不敢上前。李虎見勢一躍騎上豹子,右手摁住頂瓜皮,左手揮拳做武鬆狀,還笑問宇文泰:丞相,你要死的還是要活的?
楊李兩傢的關係非同一般。他們不僅先世同為關隴軍人集團重要成員,而且還有姻親關係(李淵之母是楊堅的獨孤皇後的姐姐,李淵也就是楊堅的外甥,與楊廣互為錶兄弟。李世民娶瞭楊廣的女兒,也算得上是楊廣的女婿)。所以隋唐的改朝換代可以看作同一集團內部權力交接,隻是政權換瞭姓而已。
易代之際風雲變幻,《隋唐演義》等評書小說已經充分展現瞭這段曆史的精彩,隻是這些演義小說戲說成分很大,不能全當做信史來看。如李元霸,傳為隋唐第一英雄,善使雙錘,力大無比,其實是演義裏虛構。其原形為李玄霸(唐高祖李淵第三子),16歲就早逝。還有“四猛十三傑”的傳說,也屬杜撰。
而李淵這個人,曆史上麵貌一直都很模糊,似乎有點庸庸碌碌。其實李淵絕不庸碌。當年周武帝外甥女竇姑娘齣嫁,采取比武招親的方式:在門屏上畫兩隻孔雀,誰若是雙箭射中孔雀眼睛,便中頭彩。眾多考生中,隻有李淵以神射技法抱得美人歸,這便是“雀屏中選”的故事。
隋末動亂,民間謠傳“李氏當興”,煬帝於是對李姓大臣加以迫害,對李淵亦不斷派人監視。老李也十分狡猾,故作沉淪並申請外派,終於躲過一劫。
新舊唐書等正史,一會兒說高祖李淵庸碌無為,一會兒又贊他智勇兼備,自相矛盾。為什麼會如此呢?原來是曆史底稿遭篡改。太宗李世民上颱本是搶班奪權,為構建自己繼位的閤法性,遂經常“照顧”史官的工作,如乾預起居注的修纂。在塑造自己形象時,有時需要貶低老父,所以,李淵的形象便被歪麯。
真實的高祖李淵,頗有雄纔偉略,起兵之時,溫大雅在其幕府擔任機要秘書,親曆這段曆史,此後著成《大唐創業起居注》,這纔是更可靠的史料。
同樣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還有李氏的血統問題——他們是不是鬍人?
據陳寅恪考證,“李唐血統,其初本是華夏,其與鬍夷混居,乃一較晚之事實也”。李氏先祖確為漢人,但發跡後多次與鮮卑貴族通婚(太宗祖母獨孤氏是鮮卑化的匈奴人,母竇氏齣自鮮卑乞豆陵氏),故唐朝皇帝身上帶有一些鮮卑血統是無疑的。
…………
明朝開篇:恢復中華
如果現代人穿越到硃元璋的成長環境,多半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1328年,硃重八齣生在安徽濠州(今鳳陽)的一戶貧苦傢庭。20歲之前,他一直在貧睏和死亡綫上掙紮。他曾給地主放牛,並在皇覺寺當過雜役僧。皇覺寺破産解散,他托鉢四處乞討。硃重八還在少年時,他的傢人基本都已餓死或者病死。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星火燎原,兒時的小夥伴湯和寫信給硃重八,叫他一起入夥。25歲的硃重八收到信後,坐臥不安,又怕被人告發,又怕錯失發展機會。他於是找朋友商量,又去求神問卦,最終下定決心,投奔到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麾下,成瞭一名士兵。硃重八很快脫穎而齣,並改瞭一個高大上的名字:硃元璋。郭子興死後,硃元璋便逐漸掌握瞭這支軍隊。1356年,硃元璋攻占集慶(今南京),改名應天府,並在此建立江南行省,擁兵十萬。
此時,有數股反元力量,相互構成威脅:北有劉福通、西有陳友諒、東有張士誠。這些人的心思和理想各不相同,隻有硃元璋的想法非常明確:他在研究劉邦、李世民、趙匡胤等人的往事。顯然,硃元璋意在蕩平四方、統一天下。
陳友諒是一支勁敵,硃元璋詭計與苦戰並用,花費瞭四年時間,終於摧毀陳友諒部。之後,硃元璋又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一路攻擊前進,直取張士誠的都城平江(蘇州)。張士誠年輕時也算是一代豪傑,稱王後早把奢華享受當做人生首要目的,這時已經腐化得不像樣瞭。張士誠戰敗之後,被擒至南京誅殺。
隨後,硃元璋又於1367年鼕和1368年,相繼消滅瞭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兩廣何真的勢力。
到此時,南方大局已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他又派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以“驅除鬍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為口號,揮師北伐,嚮元大都(今北京)發起攻擊。北伐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剋山東、河南、直隸等地,最終在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攻入大都,殘餘政府嚮漠北逃竄,元朝滅亡。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硃元璋在應天稱帝,以此為都,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明朝拉開瞭帷幕。
明朝恢復瞭華夏文明、承接瞭自古以來的道統秩序,被認為是正統的迴歸。例如明朝中期內閣大學士、被曆史學傢錢穆稱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流人物”的邱濬就曾贊美道:“幽燕淪於夷狄者四百四十八年,中原變為夷狄者二百四十一年,至是復歸於中國,治教於是乎大明,彝倫於是乎復古。”因此,即便到瞭後期,皇帝的工作十分荒廢,中樞決策係統有時處於半癱瘓狀態,明朝政權也沒有齣現閤法性危機。
……
前言/序言
當我們腳踩著曆史長河裏的石頭(序)
這是一本中國曆史入門讀物,旨在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和一個新的框架結構,引導國民快速讀懂中國曆史,並講述華夏——中華民族這一族群(Ethnicgroups)整體命運興衰的曆程。
曆史是生存競爭的記錄。在物種競爭的洪流中,人類通過上百萬年的努力,從食物鏈的中低端攀爬到最頂端;在人類社會內部,生存競爭促使族群分化、淘汰。人類曆史上的幾萬個民族、數韆個文明,大部分已經被生存競爭的巨浪淘盡。至今猶存的十萬人口以上的民族,全世界隻有300多個,而其中具有文明原創力的,又是寥寥少數。數韆個小型文明體,或者消滅,或者融入更大、更復雜的文明體之中。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是這一曆史進程中特殊的一個。
正如失憶的人要靠信息重建記憶係統一樣,經曆過“時代腦震蕩”之後的中國也要靠曆史信息重建價值係統。鬥膽預測,幾十年內,中國社會必將興起一股重新思考國史的熱潮,果能如此,本書願意作“為王前驅”式的探索。
解決國民讀史的痛點
本書並非定位於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專門為普通讀者準備的。
如果把中國社會平均計算成一個人,目前其年齡約40歲,學曆隻是初中已經畢業、高一還沒讀完,觀念和學識都在快速變化成長(相比之下,德國、美國平均年齡約38歲,受教育年限約14年,即大專畢業)。顯然,這跟20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中國人平均值已經大不一樣。那時候的“平均中國人”隻有30歲齣頭,但近乎於文盲,知識、觀念均來自傳統慣性和上界之灌輸。
200年前的國人,隻有少數科舉精英能夠讀正史,大眾其實是靠《三國演義》甚至說書唱戲之類來瞭解曆史、形成曆史觀(閤久必分、陰謀權術等)的,今天,顯然不能再這樣瞭。不靠《三國演義》,靠什麼呢?本書想要作一個適閤“平均中國人”讀史的新探索。
這裏首先要解決兩個痛點。
一是要逾越學術障礙。不管是古代的《三國誌》(陳壽)、《靖康稗史箋證》(確庵),還是現代的《殷墟蔔辭綜述》(陳夢傢)、《國史大綱》(錢穆),抑或是海外的《中國:傳統與變遷》(費正清)、《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馬士),如要把這一類純學術或半學術著作強加給普通讀者,恐怕都不太閤適——好像莊子筆下那隻海鷗,飄飄然落在國都郊外,齊王嚮它獻上酒肉之宴,卻並不符閤它的口味。
二是要迴答時代關切的問題。時代在快速變化,而史書大都“瞠乎其後”,望塵莫及。社會大轉型必經的曆程,是普遍知識和價值觀的震蕩重組,好比全社會每個大腦都在重裝係統,這一進程急湍奔湧、波瀾壯闊,於無聲處聽驚雷。對於時代的重大關切,一部好的史書應該作齣必要解答。一部好的史書是望遠鏡,而不是浮雲遮望眼。一部好的史書,要辨析曆史源流、提供戰略視野和曆史觀,而不是墮落為《甄嬛傳》一類宮鬥劇。所以,每個時代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曆史書。
在以上兩個方麵,本書都願意作齣探索。
孔夫子也有不足
百年來,中國的曆史學研究在引入西學體係之後突飛猛進,學術成果豐碩,曆史作品氣象萬韆。本書從中汲取瞭智慧和養分,當然,也修正瞭其中的不足。
就中國通史類讀物來說,普通讀者常接觸到的大概有如下幾類:
一是民國年間的學術或半學術作品,那是曆史研究的革新時代,各類史學著作燦若雲霞、蔚為大觀。二是幾十年來最主流的“教科書派”,它們曾經山河一片紅、穩居核心位置。代錶性的如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白壽彝《中國通史》。三是《史記》《資治通鑒》等古典作品。
民國年間的曆史學界,“史料派”是第一大流派,此派重視考證,反對任何“經學式”發揮,在學術界地位近乎壟斷(如錢穆就因此長期不能入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傅斯年有一句名言:史學就是史料學。這種取嚮,是那時絕大部分史書的底色。因此,民國學術作品對解釋曆史演進原理大都缺乏興緻。
但對大部分普通讀者來說,瞭解曆史的意義在於提煉曆史經驗,建構認知地圖,這是中國傳統上最為珍視的智慧形式。知識不等於認知,史料積纍不等於曆史智慧。曆史史料本是碎片化信息,隻是“小數據”(局部記錄)而不是“大數據”(全麵記錄)。通過“小數據”來理解曆史是遠遠不夠的,何況還有許多“大數據”淹沒在黑暗中。我們既要見樹木,還要見森林。可惜,這不是民國年間史學界諸公之所急。
教科書派填補曆史空白,蓬勃崛起,史料派在青年中喪失市場份額,猶如齊、魯之雅樂,不敵鄭、衛之新聲。教科書派斷言解釋曆史,在曆史哲學的巔峰位置引爆思想、在青年群體頭腦中重裝係統。這是一場宏大的社會政治運動在史學領域的反映。晚清以來風靡半個世紀、具有世界觀和思想武器作用的今文經學與之相比,不啻為小巫見大巫。
滄海桑田,變瞭時代,換瞭人間。互聯網以光速疾馳,教科書望塵莫及。有些曆史解釋正被反思,如“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産主義社會”這一“五階段論”,本是由斯大林同誌定型,經郭沫若提倡而變為官方思想的,可這一發明並不完全符閤中國曆史的真實進程。解釋現代社會的齣現、生長及其運行規律,教科書派啞然失語,遑論洞見未來。該派一邊文筆枯槁醜陋,一邊又總是闆著臉作權威狀,互聯網新新人類棄若敝屣,豈非必然?
近些年一度興起“國學熱”,古典作品再度升溫,反映齣當今社會在重新尋找精神之錨。不過,閱讀古典史書,特彆需要分辨其中的精華與糟粕。比如說,儒生寫史,為瞭達到其主觀說教的目的,往往不惜歪麯事實。以孔子為例,當時魯國國君先後有四個被臣下弑殺(隱公、閔公、公子般、公子惡),有一個被放逐(昭公),又魯桓公因窺破齊襄公與妹妹文薑亂倫私通,被齊國暗中辱殺,這些重大事件,孔子作《春鞦》均麯筆掩蓋。孔子之徒,甚至還公然聲稱魯國君臣不曾相弒(《禮記·明堂位》文)。至於孟子,他所主張的曆史,不少是假的,他所反對的曆史,卻往往是真的a。司馬光著《資治通鑒》,為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對陶潛、劉備一類“正麵人物”的缺點選擇性忽視、過濾掉負麵新聞而隻作正麵報道。
另外,官修史書政治掛帥,史官貌似獨立的背後,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到清朝時代,又經曆瞭一次異族政權的係統性閹割。這就是湯因比所謂“曆史是勝利者的宣傳”。
綜閤前人,本書追求兩個目標:
一、按照最新的學術研究和考古發現,綜閤之前的曆史著作,力求學術準確、敘述得宜。一位法國政治傢曾諷刺俄國說:在俄國,曆史是沙皇的財産(指其隨意擺布捏造),筆者自信可免於此譏。本書引入瞭科技考古學、分子人類學等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比以往的史書更加接近實真相,這也是前輩學者所未能見的。
二、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究曆史演化背後的原理,找到在曆史風暴源頭扇動翅膀的那隻蝴蝶。
尋找曆史的蝴蝶
曆史進程如一個巨大混沌,在混沌中辨析源流,可以發現若乾規律和因果。古有“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之說,把“四維”歸結為國傢興亡的最主要因素,這當然不對。真正決定一國曆史興衰的,是兩個根本因素:製度和民族基因稟賦。民族基因稟賦代錶潛力,而製度決定潛力發揮的程度。國傢發展水平為兩者之積。民族基因稟賦五光十色,製度係統韆差萬彆,兩者的組閤讓人類世界産生分化。
由於相關學科(如製度經濟學)齣現較晚,前人對製度的理解並不深刻。對中國曆史的考察雖已十分細密,但在一些學者們的認知圖景中,製度卻在暗處。這就像莊子筆下的貓頭鷹的視力,有時明察鞦毫,有時卻瞠目不見丘山。因此,在筆者看來,曆史學界對中國曆史的分期,往往選擇的是次要的技術性指標。本書力圖對中國曆史演化重新梳理,以製度變遷為維度,劃分成鴻濛時代、封建時代、帝國時代、大國問路四個階段,是為新的框架。
民族基因稟賦通過血統遺傳,大緻可視為常量。製度則可以視為變量,通過與常量的函數作用,決定著曆史興衰。
當然,曆史興衰非常復雜,驅動因素除上麵兩個之外,還有很多(相對次要的),曆史軌跡是他們的閤力作用。如,尚武精神的興衰就在中國曆史上起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大體來說,自上古至西漢是尚武精神的時代,西漢中期尤其是東漢以後,尚武精神就逐漸消失瞭。尚武精神短暫復興時,國傢變強大(如唐朝、明朝初年),但一旦靜止下來,尚武精神漸失,國運便長期低迷。
尚武精神屬於文化意識形態範疇,論述文化意識形態對經濟發展和國傢興衰的作用,最著名的著作可能就是馬剋斯·韋伯(Max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瞭。中國傳統上對文化精神領域極其重視。孔子及其後學主張“有教無類”,影響瞭中國兩韆多年,究其根源,不過是將文化意識形態提高到“普世”的高度,蓋過瞭種族差異等其他要素,這就像葡萄牙人把天主教作為唯一的認同,不管日耳曼人還是印第安人,隻要信仰天主教,就是一傢人。
其實,文化意識形態在曆史中的作用相對次要。就如同地球公轉主要是因為
太陽引力,其他星球的引力相對次要,最大作用隻是將地球運動軌道從正圓變成橢圓。文化意識形態就是“其他星球”中的一個。
文化意識形態跟製度一樣,對一個民族來說,既可以原創、繼承,也可以後天選擇。文化選擇有時主動,有時被動。人類曆史上,被動選擇居多。例如,目前人類當中的大部分人所說的語言,其實是舉刀屠殺他們祖先的徵服者所說的語言。當然也有主動選擇文化的,迴鶻人原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崛起東嚮擴張後,改宗伊斯蘭教。鮮卑人原信仰薩滿(shaman)教,魏孝文帝時自願全盤漢化。
中國曆史上的文化選擇發生過多次,文化變遷的潮流也一直綿綿不絕。第一次大規模“西學東漸”是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佛教輸入;第二次大規模“西學東漸”齣現於鴉片戰爭之後,在新文化運動中,鬍適主張全盤西化、顧頡剛主張否定中國古史、錢玄同主張廢除漢字,代錶瞭這一波思潮的極端狀態。
文化可原創,可選擇。製度有內生,有移植。考察曆史,其成敗半由人力半由天,所謂“人力”,即是靠民族天賦基因來發揮作用的部分。
中國再認識:共看明月應垂淚
人類生存要依靠一些神秘的認同。“史”在中國有特殊性,一直以來,它都是構成華夏精神世界的關鍵載體。
數百年來,自私自利的市儈和鄉願意識統轄瞭大部分中國人的心理,但在這滿盈的市儈氣氛中,真正中國的“士”,何嘗一天放棄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一代代為中國奮鬥過的人僕倒瞭,新生者繼續前行,中華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在血火之中如此堅韌,深刻的曆史意識功不可沒。
但曆史意識已不再強健。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指齣:“有兩種方法可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對中國來說,文化精神枯萎並非全不可能。
現代化轉型的關鍵任務是古典文明的轉換性創造。其中,核心價值係統要在曆史中尋找坐標。祭祀、戰爭、天地、神明、宗族、故鄉,這些都是古人重要的人生價值之錨,其中包含著生存的基因和密碼。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中國曆史如同一輪明月,需要人們淚眼之後的再認識。
人類所有文明體都得麵對現代化大轉型的考驗,這一曆程充滿風險,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成功者走嚮繁榮,失敗者遭受奴役。在中國曆史大轉型的洪流之
中,當我們腳踩著激流中的石頭,已經可以隱約眺望到彼岸。但是到達彼岸不會那麼順利,激流之中暗礁四伏。曆史為我們塑造瞭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很難飛躍。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洞察數韆年曆史浩浩蕩蕩,個人力量永遠不能窮極。
前輩史傢早有感觸。張蔭麟說:“寫中國通史永遠是一種冒險。”顧頡剛說:“以一個人的力量來寫通史,是最睏難的事業。”連陳寅恪、章太炎、梁啓超等史學泰鬥,都曾想著述中國通史而不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以區區之小纔著史論史(盡管本書算不上通史而隻是一本讀史的小冊子),真好比以鬥量海、以管窺天,醜態百齣、貽笑大方自不能免。然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師硃季海先生(1916—2011年,國學大師,章太炎關門弟子)也曾寄予我厚望和期許,效此蚍蜉之力,以涓滴奉獻長河、以一粟奉獻滄海,也屬義不容辭。
王船山詩雲:“六經責我開生麵。”所謂“責”我,是一種時代的壓力。一本通俗讀物本來不必承載過於沉重的意義,但中國曆史的特殊性,使得承擔時代的負荷成為必然。故賦詩一首,是為序:
長河飛渡競洪流,掩捲如聽萬馬啾。滿目鬍塵誰著史,獨添爝火照神州。
弘億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