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喬布斯心靈的禪學經典;
◎禪文化的普及讀物,以通俗明瞭的方式告訴人們禪是什麼;
◎鈴木大拙禪學經典之作,簡單、直接、實用;
◎作者鈴木大拙,不僅是日本當代禪學大師,更是世界禪者,他使得禪學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文化現象和思想潮流。
本書是鈴木大拙禪學經典係列的入門讀物,也是大眾瞭解禪學的基礎之書。鈴木大拙以其對東西方哲學的修養為背景,將禪學融閤於西方哲學領域,從禪的內部來解說禪,避免瞭生硬搬用西方哲學觀點對禪進行臆測,同時又與舊禪師所運用的個體直覺方式不同,吸收瞭現代的思想方法,使禪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較廣泛的基礎上得到交流,也為人們提升精神品質開啓瞭一扇窗戶。
鈴木大拙(1870~1966), 日本當代禪學大師,被譽為“世界的禪者”。他跟隨今北洪川與釋宗演兩位著名禪師學禪,研究禪宗思想及華嚴、淨土等佛教思想。曾任學習院教授、大榖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著有《禪學入門》《禪與心理分析》《禪生活》《禪者的思索》等數十部禪學著作。
我的學識淵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榖大學教授鈴木大拙博士,近30年來,一直都在做著嚮西方人士解說和介紹禪的工作…… 作為他的一個朋友和研究中國思想的曆史學者,我一直以熱烈的興趣注視著鈴木的著作。
——文化巨匠 鬍適
鈴木大拙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想錶達的。
——哲學傢 馬丁·海德格爾
《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靜定即天颱之止,禪傢之定,鈴木謂之禪那。慮是天颱之觀,禪傢之慧,鈴木謂之般若。
——當代著名國學大師 錢穆
鈴木大拙隻手將禪帶到瞭西方,這個移植的曆史重要性,可媲美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
——美國禪宗研究者 理查德·貝剋
鈴木大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一位思想傢。作為一個現代人,他是一位少見的堅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專注於把握人的整體性,這不是一般哲學傢、思想傢所能做到的。他通過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瞭他的人生任務,走完瞭他應走的曆程。他不是所謂的學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從根本上徹悟瞭一般學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日本學者 玉城康四郎
自序 禪學的入門書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禪是什麼
第三章 禪是虛無主義嗎
第四章 不閤邏輯的禪
第五章 禪是更高的肯定
第六章 平凡的禪
第七章 開悟或得到新的觀點
第八章 公案
第九章 禪堂和僧侶的生活
後記 開啓西方心靈的禪學
附錄一 世界禪者——鈴木大拙年錶
附錄二 鈴木大拙主要著作一覽錶
禪是什麼
我曾說我們在禪裏頭看到所有東方哲學的具體化,然而那並不意味著禪是一般意義下的哲學。禪絕對不是一個以邏輯和分析為基礎的體係。它甚至是邏輯的對立麵,我所謂的邏輯是指二元論的思考模式。禪裏頭或許有個知性元素,因為禪是整體的心靈,在裏頭可以看到森羅萬象。但是心靈並不是一個可以分割為許多機能而解剖以後一無所剩的組閤物。禪並不以知性分析對我們開示任何東西,它也沒有任何規定弟子們要接受的教義。就此而論,你也可以說禪並無定法。習禪者或許有些禪法,但那是基於自身的考慮,為瞭他們自己的方便。他們不認為那是因為禪的緣故。因此,在禪裏頭並沒有什麼聖典或經教,也沒有任何可以直指禪的根本意義的咒語。
如果有人問我說禪有什麼教法,我會說禪並無任何教法。即使禪有什麼教法,也是齣自自傢心裏。我們以自己為師,禪隻是指路而已。除非指路本身就是教法,否則禪並不刻意規定什麼東西作為其教旨或基本哲學。
禪宣稱是佛教,但是經論裏提齣的一切教法都被禪視為隻是浪費紙張,其作用也隻在於拂去知識的塵埃,如此而已。但是我們不應就此以為禪是虛無主義。所有虛無主義都是自我破壞的,不知鄉關何處。否定主義作為一種方法並無不妥,但是最高的真理是一種肯定。當我們說禪沒有哲學,說它嗬佛罵祖,否認所有教法權威,將一切經論棄若敝屣,我們不要忘記,禪就在否定的同時舉示瞭某種相當正麵且永恒肯定的東西。我們在後麵會闡明這點。
禪是一種宗教嗎?它不是一般意義下的宗教。因為禪並不敬拜神,也沒有什麼儀軌,亡者也沒有什麼歸宿。更重要的是,禪不需要他者去照顧靈魂的幸福,也不很在乎靈魂不滅的問題。禪沒有任何信理或“宗教”的纍贅。當我說禪裏頭沒有神,虔信的讀者或許會很吃驚,但這並不意味著禪否定神的存在。肯定或否定都不是禪所關心的。
當一個東西被否定時,否定本身就蘊含著某個沒有被否定的東西。肯定亦復如是。這在邏輯裏是難免的事。禪想要超越邏輯,禪想要尋求一個沒有反命題的更高的肯定。因此在禪
裏頭既不否認也不堅持神的存在;隻是在禪裏麵沒有猶太教或基督宗教所理解的那種神。禪既不是一種哲學,同理,禪也不是一種宗教。
禪不能和“新思想運動”、基督教科學會、印度的遁世者或某些佛教徒的默觀形式混為一談。禪認為“禪那”並不等於禪修。一個人或許會在禪的訓練裏沉思一個哲學或宗教的主題,但那隻是附帶的事。禪是要覺照心靈的真正本性,據以訓練心靈本身,做自心的主人。直指自心或即靈魂的實相,是禪宗的基本目標。因此,禪不隻是一般所謂的默觀或禪那。禪的訓練在於開啓心眼,以澈照存在的理由。
在默觀時,必須係念一處,例如神的統一性,或是其無限的愛,或是諸行無常。然而那卻正是禪亟欲擺脫的。如果禪有強調什麼東西的話,那會是得到自由,亦即拋去一切不自然的葛藤。默觀是施設造作的東西,它並不是自心的本有活動。空中鳥默觀什麼?水中魚默觀什麼?它們隻是飛翔,隻是優遊。這還不夠嗎?誰要執念於神與人的統一性,或是此生的虛無?誰要在每天的生活裏煩惱那些關於神的善或地獄的無窮烈火的默觀?
我們可以說基督宗教是一神論,吠陀宗教是泛神論,但是我們無法以類似的主張去談論禪。禪既不是一神論也不是泛神論,禪並不適用這些名稱。在禪裏麵並沒有什麼執持的對象。
禪是虛空中飄蕩的雲。沒有螺絲鎖住它,也沒有繩索係住它,它任運自在。任何默觀都無法將禪係於一處。默觀不是禪。無論是泛神論或是一神論,都不是禪所專注的主題。如果禪是一神論,它會要弟子們默觀那以遍照世界的聖光泯除一切差彆分殊的萬物一體性。如果禪是泛神論,它會告訴我們說,即使是田野裏最平凡的花朵,也映現著神的榮光。但是禪會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禪要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即使是一或全體的概念,也都是絆腳石和葛藤,隻會戕害精神本來的自由。
因此,禪不會要我們去沉思狗子是不是神,或者三斤麻有無神性。如果禪這麼做,那麼它就落入某個哲學體係,也就再也不是禪瞭。禪隻是去感覺火的溫暖,冰的冷冽。因為天寒時我們會冷得發抖而就火。正如《浮士德》所說的,“感覺便是一切”。b但是此處所指的“感覺”必須就其最深層且純粹的形式去理解它。即使隻是說“就是這個感覺”,也意味著禪已經不在瞭。禪是無法概念化的。此即為什麼禪難以捉摸。
這部作品在語言運用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它似乎繼承瞭鈴木大拙作品中那種疏離而又親近的獨特文風。我發現自己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閱讀速度,不是因為內容晦澀,而是因為某些句子本身就充滿瞭美學上的張力,值得反復咀嚼。作者在處理鈴木對“當下”的強調時,大量使用瞭排比和對仗的句式,使得那種“不留痕跡”的瞬間性被極大地凸顯齣來。例如,描述“覺醒”狀態的一段文字,連續使用瞭十餘個動詞短語來描繪心念的流轉與定止,那種文字上的動感和禪宗的靜謐感奇妙地結閤在瞭一起。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和翻譯鈴木原著中的詩歌或短語時,保持瞭極高的忠誠度,但又巧妙地在注釋中補充瞭必要的文化背景,使得即便不瞭解日本古典文學的讀者,也能領略到那些禪宗話語的韻味。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情感投入度極高,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鈴木思想的忠實信徒,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熱情,將這段思想史嚮我們展示。
评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心靈漫步”,而非枯燥的知識灌輸。作者非常擅長使用場景化的描述來承載復雜的哲學概念。在介紹鈴木對“非二元對立”的闡釋時,書中描繪瞭一幅非常細緻的畫麵:一個僧人在暴雨中行走,他既不是在“抗拒”雨水,也不是在“享受”雨水,而是單純地“成為”行走於雨中的那個人。這種敘事技巧極大地削弱瞭哲學術語的距離感,讓“空”和“有”不再是抽象的對立麵,而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書中對鈴木後期對佛教與科學融閤的探索也給予瞭足夠的關注,這錶明作者的視野是開闊的,並沒有將鈴木僅僅視為一個“傳統”的守護者,而是一位積極參與現代對話的思想傢。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紮實而富有生命力的框架,去理解鈴木大拙這位偉大的橋梁人物。它不僅僅是關於他的理論,更是關於他如何“活齣”瞭那些理論。讀完後,我立刻産生瞭去尋找鈴木其他著作深入研讀的衝動,這無疑是對一本優秀入門讀物最高的贊譽。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它巧妙地將鈴木大拙的學術貢獻與他個人的精神氣質熔為一爐。我注意到,作者在闡述鈴木對“坐禪”的理解時,花費瞭大量的筆墨來描繪那種“當下即是一切”的瞬間體驗。這部分內容讀起來,完全不像是在閱讀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更像是在聆聽一位智者在壁爐旁,用他那略帶沙啞卻充滿力量的語調,娓娓道來他早年在鐮倉生活時的點滴感悟。書中收錄的一些鈴木早期的英文講稿片段,展現瞭他語言的張力——那種既能精準對譯復雜的梵文概念,又能用最簡潔的英語傳達禪意的能力,令人嘆服。作者通過這些細節,成功地塑造瞭一個立體的鈴木形象:一個跨越文化鴻溝的使者,一個既紮根於古老傳統,又麵嚮現代睏境的思考者。尤其是對鈴木如何應對西方世界對其禪學“神秘主義”標簽的誤解那一章節的分析,極其精妙,它展示瞭知識分子在文化傳播中的掙紮與堅持。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禪學,更是與鈴木大拙本人進行瞭一次深度的精神對話。
评分初讀這本關於鈴木大拙禪學思想的入門之作,我立刻被它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並沒有急於拋齣那些晦澀難懂的禪宗公案,而是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茶道師,耐心細緻地引導讀者進入鈴木先生那廣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開篇對於“禪”這一概念的界定,就擺脫瞭許多傳統論著的窠臼,它沒有沉湎於宗教曆史的冗長追溯,而是聚焦於禪宗如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而存在。書中對鈴木大拙如何將其畢生精力緻力於嚮西方世界闡釋東方智慧的曆程,描繪得尤為生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無我”與“空性”時所采取的類比手法,那些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例子,比如清晨的露珠、轉瞬即逝的念頭,一下子就讓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可感可觸。這種深入淺齣的處理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禪宗哲學的讀者,也能體會到一種豁然開朗的舒適感,而不是被術語淹沒的焦慮感。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不僅在於它提供瞭知識的入口,更在於它塑造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一種更加細膩、更具包容性的觀察角度。
评分坦白說,我是一個對哲學入門書通常抱持警惕態度的讀者,因為它們往往流於錶麵或故作高深。然而,這本關於鈴木大拙的導讀卻成功地避開瞭這些陷阱。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對鈴木大拙思想的“實踐性”層麵的強調。書中有大量篇幅在探討禪宗思維如何介入藝術創作、日常決策乃至於人際關係。作者沒有將禪學局限在禪房之中,而是把它拉到瞭紅塵俗世的喧囂裏。比如,書中對比瞭鈴木對西方理性主義的批判,那批判並非全然否定,而是主張一種更高維度的整閤,即“直覺”與“邏輯”的平衡。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提示去審視自己的思維定勢:我們是如何習慣於將事物二元對立起來的?又是如何因為過度依賴綫性和因果關係而錯失瞭事物的全貌?書中引用的鈴木對西方現代性危機的觀察,即便放在今天看來,依然振聾發聵。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精神焦慮,並指齣瞭一個可以安頓心靈的方嚮,那種感覺,是閱讀其他流派哲學著作所難以給予的。
评分给力
评分可以
评分歧路亡羊,转了一大圈,终于又了这本书指点迷津
评分很好,书更好,但愿我能学得好。
评分书不错,京东配送速度快!但是价钱变化快!
评分给力
评分日本人喜欢把别人的东西扭曲来看。
评分铃木大拙的著作,还没看过、好好研究
评分读书使人进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