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講什麼 [A Skeptic's Guide to The Mind]

神經科學講什麼 [A Skeptic's Guide to The Mi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特·伯頓 著,黃玨蘋 鄭悠然 譯
圖書標籤:
  • 神經科學
  • 認知科學
  • 心理學
  • 大腦
  • 意識
  • 神經係統
  • 批判性思維
  • 科學普及
  • 懷疑論
  • 思維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8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734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视界
外文名称:A Skeptic's Guide to The Mi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4###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部幫你審視所有關於大腦、認知、意識研究的思維指南,帶你認識當前備受關注的火爆學科——神經科學的一切!

神經科學入門導讀!

我們正處在自我理解的曆史轉摺點上,神經科學即將揭開大腦的奧秘。實驗、推理、質疑、批判?這裏不提供一站式答案,你將挑戰遍布大腦研究領域中流行的基本假說。

徹底改變你對科學的思考與學習方式!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簡介

  

《神經科學講什麼》講述瞭你以為你知道,但其實你並不知道的神經科學。

心智是怎樣工作的?我們動用自己的大腦研究人類的大腦,這科學嗎?如何得齣靠譜的結論?《神經科學講什麼》將教你以正確的方式思考科學發現的普遍性問題!

《神經科學講什麼》帶來的視角令人吃驚,羅伯特?伯頓在科學發現中融入瞭自己的哲學思考,引導讀者動用批判性思維去瞭解人類心理的真相。

在理解自我方麵,沒有比批駁神經科學領域更大的挑戰瞭。羅伯特?伯頓以一個懷疑論者的身份,給過熱的神經科學研究與應用潑下一杯冷水,對神經科學提齣挑戰,並提供瞭一個新的願景,帶我們去思考心靈可能是什麼,它如何工作。


  

作者簡介

羅伯特·伯頓

醫生、記者兼作傢。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的雙料高材生。33歲成為加州大學锡安山醫院裏年輕有為的神經科主任。

擅長把尖端神經科學、實驗數據和趣聞軼事相結閤,提齣極具挑戰性、開創性的觀點。

常常受邀為《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和《沙龍網絡雜誌》撰寫文章,還經常被邀請做有關大腦、思維、神經科學與科學哲學方麵的演講。著有《人類思維中zui緻命的錯誤》以及三本深受評論界好評的小說。目前居住在舊金山灣區。


精彩書評

  

神經科學一直被科學傢們過度吹噓,被記者們不斷炒作。而在理解自我方麵,沒有比批駁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更大的挑戰瞭。羅伯特· 伯頓在《神經科學講什麼》中解釋瞭現代神經科學告訴瞭我們什麼,沒有告訴我們什麼,以及它可能無法告訴我們什麼。

——巴裏· 施瓦茨

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

熱銷書《選擇的悖論》作者


  

流行媒體中充斥著泛濫成災的神經科學發現,尤其是那些暗示神經科學是一切“真理”的仲裁者的發現:從我們為什麼喜歡某種顔色到某人是否在做僞證。羅伯特·伯頓刺穿瞭這片混亂。這本書是來自神經科學界一流專傢的貢獻。

——戴維·迪薩爾沃

科學傢、公共學者

《瘋狂行為學:來自猩猩的你,為什麼總會失去理智》作者


  

羅伯特· 伯頓對人們關於大腦的誤解進行瞭深入思考。他藉助豐富的神經學案例研究、電影及文學作品中的格言、具有說服力的故事以及挑戰思維的實驗,針對我們自己的大腦知道什麼,能夠知道什麼,提齣瞭大量科學與哲學上的質疑。

——丹尼爾· 西濛斯

熱銷書《看不見的大猩猩》閤著者

伯頓追溯瞭神經科學研究的曆史,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嚮未來的科學發現。科學的懷疑者和狂熱者都應該讀一讀。

美國《圖書館雜誌》

《神經科學講什麼》尖銳地譴責瞭所有形式的還原論,激發人們去思考科學傢提齣的問題是否恰當。

——美國《沙龍網絡雜誌》


  

伯頓並不是個失敗主義者,他隻是質疑那些沒有經過考證的事情。再沒有哪本書能夠比這本書讓你對不斷進化的大腦獲得更多瞭解,讓你認識到對心智進行怎樣的爭論纔是閤理的。

——美國福布斯網站


  

有益於對思維﹣大腦悖論進行深入思考,信息豐富、詼諧機智、具有挑釁意味。

——《科剋斯書評》


  

書將晦澀的科學與哲學思考及推測進行瞭很好的平衡,可讀性強。伯頓的目的不是批評神經科學界的同行,而是強調研究心智的第一步是謙卑地承認人類探索的局限性。

——《齣版人周刊》


  

作者一針見血地幫助我們認清瞭那些乍看起來很有前景,但終會被揭穿的主張。根據傳統智慧來看,人類在動物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因為我們具有不同的大腦。本書展示瞭有違這一傳統智慧的研究和案例。它促使哲學傢、心理學傢和神經科學傢停下來進行思考。

——《馬林獨立報》


  

強烈推薦!這是部值得關注的作品。

——《科學美國人》


  

這是一部相當有頭腦的作品,它挑戰瞭我們的成見。書中呈現瞭吸引人的科學實驗結果,它們更多的是提齣問題,而不是迴答問題。

——科學醫學網


  

如果你認為神經科學地圖像羅夏墨跡測驗一樣,沒有誰對誰錯的硬性標準,那麼你就會喜歡這本書。伯頓對新大腦研究成果的探索像炸彈一樣摧毀瞭其確定性。研究錶明,腦成像本身便是促使人們信服神經科學新主張的有力因素,因為大腦精美的形狀和其雅緻的顔色非常吸引人。我們已經看到瞭大腦激活的模式,但伯頓一再請求我們不要相信它。

——《麥剋林雜誌》


  

智能、意識和語言就像波濤洶湧的水域,本書便是對這片水域的探索。

——《新科學人》


  

伯頓追溯瞭神經科學研究的曆史,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嚮未來的發現……懷疑者和狂熱者都應該讀一讀。

——美國《圖書館雜誌》


  

伯頓質疑瞭他所在的神經科學領域的基本假設,他在書中展示瞭認知科學的基礎,讀者從中可獲得非常寶貴的洞見。

——維諾德· 柯斯拉

美國太陽公司聯閤創始人


  

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點明瞭現代神經科學的優勢與局限性。它確實獨樹一幟。其語言融閤瞭學術寫作、病例和敘事文的風格,伯頓帶領讀者看到瞭人與同一性、自我與社會、健康與疾病間的交匯,尖銳的是,科學傢與其社會責任間的交匯。

——硃迪· 埃勒斯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神經倫理學首席科學傢

——《牛津神經倫理道德手冊》作者


  


  

目錄

[目錄]

贊譽

前言 我們動用自己的大腦研究人類的大腦,這科學嗎

第一部分 大腦如何産生思維

即使是最不懂科學的人也知道心理狀態,無論它

多麼像源於心理,其實最終都來自大腦。我們所

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由沒有思想的大腦細胞及其突

觸産生的。

01 探索心智的奧秘

第二部分 撬開神經科學的工具箱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人的智力和神經網絡有什麼

關係?心智又是怎樣工作的?是什麼讓人類與其

他生物的思維有所不同?不妨從人類認知與自我

演化的角度來看看,神經科學能告訴我們些什麼。

02 能動性、意誌與意圖

03 因果關係

04 直覺推理

05 邏輯推理

06 元認知

07 個體心智與群體思維

第二部分 挑戰神經科學的重大發現

神經科學傢們不能通過丈量或稱重的方式來對心

智進行測量,隻能通過科學數據和經過個人知覺

過濾的故事對心智進行解讀。那如果他們用來獲

取科學數據的算法有誤,或者其個人知覺因時而

異呢?我們又如何能確定科學傢們依此得齣的結

論是對的?

08 鏡像神經元是洞悉心智的聖杯嗎

09 神經科學能預測未來嗎

10 神經科學能證實意識的存在嗎

11 神經科學能解剖我們的思維嗎

12 神經科學能解釋善惡之源嗎

13 不會講故事的科學傢不是好的神經科學傢

緻謝

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神經科學能預測未來嗎

在我60 歲生日時,妻子和我帶著我媽去舊金山一傢非常高檔的酒店吃午餐。我們不常去那兒吃飯,酒店有很方便的免下車入口,乘坐輪椅的媽媽還可以使用電梯。盡管我和媽媽一直關係親密,但我們的情感錶達方式是比較含蓄的。然而在那次吃完飯後,我以一種不常見的、錶達愛與感激的姿勢靠近她,輕輕地觸碰著她的胳膊說道:“要不是因為你,我今天不會在這裏。”她立即麵無錶情地答道:“我們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吃飯。”

當她97 歲在醫院裏生命垂危時,我喃喃地說些毫無意義的話,想讓她高興起來:“你很幸運,你的病房正好在護士站的對麵。”我媽媽迴答說:“是啊,位置決定一切。”完全沒有開玩笑的意味。

據說人類最獨一無二的特徵是心智解讀能力,即知道另一個人在想什麼。在哲學領域中,這被稱為心理理論。但是作為一個閱讀哲學、研究心智的神經科學傢,時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媽媽到底是在幽默、譏諷、開玩笑、麻木、專斷、異想天開,還是在錶述事實。她麵無錶情的言語常常讓她的親朋好友無從分辨她是在逗趣還是在諷刺挖苦,或者她是真的不知道這是一語雙關。最後,我們把她那特有的評論解釋為,那是她自己看待世界的獨特方式。因此她成瞭我們傢的傳奇人物,給大傢製造瞭諸多睏惑。

暴力、自殺、說謊能通過儀器預測嗎

如果我們不能確定某人是否在跟我們開玩笑,那麼我們能準確地預測行為嗎?在1993 年的研究中,匹茲堡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精神病學係的師生對市精神病院急診科的病人進行瞭評估。在病人準備離開醫院時,他們會對病人潛在的暴力性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將他們分為兩組——暴力組和非暴力組。在6 個月的追蹤研究中,被歸在暴力組的成員有一半發生瞭暴力行為,而被歸在非暴力組的成員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發生瞭暴力行為。在這個測試組中,對女性病人暴力行為的預測並不比碰運氣更好。拋硬幣決定暴力或非暴力,與精神科醫生的評估具有相同的準確性。而另一項研究則證明,即使像口頭威脅和實施暴力行為這樣從直覺上看顯然可以用於區分暴力與非暴力人群的因素,也無法準確地預測研究對象接下來的暴力行為。

精神科醫生在預測自殺上似乎也遇到瞭同樣的挫摺。在艾奧瓦大學醫院和診所進行的一項研究涉及1 900 名重度抑鬱癥患者。在研究中,精神科醫生試圖預測齣誰在未來有可能自殺。他們沒有找對任何一位潛在的自殺者。研究得齣的結論是:“即使是對於高風險的住院病人,預測自殺也是不可能的。”

那能否預測說謊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傢兼細微麵部錶情方麵的專傢保羅· 埃剋曼(Paul Ekman)錄製瞭一盤錄像。錄像的內容是對10 個人的采訪,以瞭解他們對死刑的觀點。艾剋曼讓觀看錄像的人評判哪個人在撒謊。大多數人評判的準確性和碰運氣差不多或者略好一點。那些你認為應該優於平均水平的人,比如警官、法官、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的特工,並不比隨機選齣的公共汽車司機或管道工判斷得更準確(對120 項類似研究進行的綜述顯示,隻有兩項研究中被試的謊言偵破率達到瞭70%)。首席大法官丹尼斯· 欽(Dennis Chin)對判處伯納德·麥道夫150 年監禁的推理過程是這樣解釋的:“麥道夫案的9 名受害者說他徹底毀瞭他們的人生。麥道夫站起來說瞭很多道歉的話,並說他‘感到自己罪孽深重’。他轉過身麵對受害者,再次緻歉。”欽繼續描述著麥道夫如何顯得很難過,就好像他在哀悼。但是最後欽說:“我不相信他是真心悔過。”大多數人會贊同欽的看法,但不太鼓舞人心的是,我們可能都錯瞭。如果有準確的方法來判斷麥道夫是在法庭上錶演,還是在為自己感到悲傷,或者是感覺很糟糕但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又會怎樣呢?

鑒於這樣糟糕的判斷力,難怪我們會求助於科學。或許神經科學能夠幫你發現那些造成各種行為的心理狀態的神經相關物。事實上,一些神經科學傢認為我們要麼已經實現瞭心智解讀,要麼很快就能做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神經科學傢馬塞爾· 賈斯特(Marcel Just)正在研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進行“思維識彆”。他告訴新聞節目《60 分鍾時事》的萊斯利· 斯特爾(Leslie Stahl)說,自己的團隊已經在大腦中發現瞭仁慈、虛僞和愛的神經“標誌”4。來自伯恩斯坦計算神經科學中心(Bernstein Center for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的約翰- 迪倫· 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在此基礎上又嚮前邁瞭一步。海恩斯相信,某一天我們可以通過查看人們的大腦活動來確定他們的意圖5。蘇黎世大學的托馬斯· 鮑姆加特納(Thomas Baumgartner)想象,在未來,腦掃描能夠幫助精神科醫生決定是否給保證不再違法的犯人批準假釋。

為瞭探討這些主張在理論上是否具有可能性,讓我們先探討一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這樣的技術具有哪些優缺點。假設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我們已經擁有瞭完美的大腦記錄設備,讓我們稱之為超級掃描儀吧,它能夠每時每刻追蹤每個突觸、每個神經元、每個電位和每種神經遞質,按一個按鈕我們便能夠擁有大腦活動的完整時空地圖。這樣我們就能夠準確地知道他人在想什麼嗎?我們就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嗎?

為瞭迴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先思考一下理解心理狀態需要什麼。所有科學研究共同的基本原則是確立基綫水平,這樣便能夠偵測齣人體的生理變化。記得在老電影中,犯罪嫌疑人常會接受測謊儀的測試。為瞭建立說真話或說假話時自主神經係統反應的基綫水平,研究者會先問被試一些事實性的問題,比如他的住址、齣生日期和就讀的高中等,來獲得自主神經係統各種功能的數據,比如心率、皮膚齣汗的情況。通過瞭解被試在說謊或在說真話時神經係統的反應,你便有瞭衡量的標準,可以評判他對更具刺激性的問題的迴答是真是假,比如“是不是你殺瞭瓊斯太太”。

盡管測謊儀已經徹底名譽掃地瞭,但確立基綫水平的原則並沒有改變。無論我們的測量工具變得多麼先進,我們仍需要知道我們所研究事物的基綫狀態。為瞭發現大腦伴隨著新刺激而産生的改變,完美的細胞內電子記錄設備仍需要確定細胞放電的正常模式。在擁有瞭超級掃描儀的情況下,我們仍需要獲得對大腦靜息狀態的描繪,然後讓被試完成一項心理或身體任務,看一看在基綫測量值之上和之下齣現瞭什麼活動。基綫測量值可以被看成隨機研究中控製組的水平。不同之處在於,對於個體被試來說,他的基綫測量值成瞭他自己的控製數據。

基綫大腦活動不等於沒有大腦活動。即使在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事事時,大腦也在從事著各種各樣無意識的認知活動。我們如何對沒有反映在有意識心理狀態中的認知活動進行識彆和分類?在處理復雜的心理狀態之前,我們應該從剖析心智解讀最基本的方麵開始,對於這些方麵我們擁有客觀的標準,即對單一運動行為的預測。

如果你敲擊手指,對應敲擊手指的特定運動區域會被激活,這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上會顯現齣來。我們把這稱為運動模式A。你瞭解輸入——敲擊手指的意願,並且通過測量速度、頻率和相應肌肉縴維的收縮力度,也能夠準確地記錄輸齣。在每個個體中建立瞭這種相關關係後,你便能通過研究成韆上萬的被試來驗證你的發現。運用這種技術,你便可以很有信心地認為,敲擊手指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上會顯現為模式A。但是反過來不一定成立:看見掃描圖上的模式A 並不能保證你敲擊瞭手指。舉一個例子:被動地觀察行為和主動地做齣這個行為都會激活鏡像神經元,使它錶現齣相同的模式。單單是發現瞭這種模式並不能讓我們判斷齣猴子是在觀看抓握的動作,還是在做齣抓握的動作。把這些神經元鼓吹為心智解讀的基礎並不比用拋硬幣的方式來預測行為更準確。

現在要增加賭注瞭。我們不再試圖理解容易量化的運動行為,而是想要理解無意識的認知活動。想象在未來,你作為一名神經科學傢,正在用超級掃描儀研究被麻醉(但並非已癱瘓)的病人的心理狀態。在某些病人的大腦中你發現瞭相當獨特且可復製的大腦活動——模式B。手術期間你對病人進行瞭細緻的行為觀察,但沒有發現存在模式B 和不存在模式B 的病人之間有運動行為方麵的差異。由此你得齣結論:模式B 不代錶特定的運動行為,它一定與某種心理狀態有關。病人清醒後對他們進行的詳細訪談並沒有得到有價值的信息,因為他們已經不記得手術時的經曆瞭。人格剖析同樣沒有帶來什麼發現。你相信自己已經發現瞭心理狀態的神經相關物,但你不知道那是什麼。

無論新的腦成像設備多麼卓越,如果不知道發生模式B 時每個被試有什麼感受,神經科學都無法解釋模式B。我們隻能通過被試對自己感受的報告,來推測大腦狀態與心理狀態之間的關係。我們所知道的是,我們很難始終充分感知到自己的心理狀態,更不用說恰當地描述我們的所感所思瞭。大多數人承認,對心理狀態的心理學研究始終不夠完美,因為它不可能完全剋服主觀描述所固有的問題。然而,評估潛意識心理狀態則會遭遇額外的睏境。如果某種心理狀態是被試沒有意識到的,可能因為他把注意力集中在瞭其他地方,或者因為他忘記瞭時間和感受,或者因為這種心理狀態被錶達時他沒有覺察,那麼神經科學傢便無法將這種模式與特定的反應聯係起來。

是潛意識在唆使你實施報復行為嗎

為瞭瞭解主觀描述問題是如何適用於無意識心智活動的,請想一想判斷他人意圖的過程,這是心智解讀的一個主要目標。有意識思維的作用之一是,將意圖輸入到無意識的大腦機製中。例如,上床睡覺時你想不起來一首流行歌麯的名稱瞭,第二天早上那個名稱卻突然跳入你的意識。迴憶歌麯名的有意識意圖被轉移到瞭潛意識中,並在潛意識中被執行。無論潛意識認知是什麼,我們都會贊同,它受到瞭某種意圖的指引,即使在我們沒覺得自己有什麼意圖的時候。意圖常常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被執行。

在任何時刻,人們大腦中都充滿瞭許許多多潛意識的意圖,有些是短期的,有些則是長期的。現在你可能正在默默地迴憶把護照放哪兒瞭,還杜撰齣瞭新的情節點,這使你推翻瞭幾年前開始寫的小說。另外你還在計劃周末時填寫納稅申報錶。盡管我們不知道這些潛意識意圖是如何在生理層麵上運轉的,但長期意圖可能與錶徵待解決問題或待采取行動的大腦地圖密切相關,或者被嵌入瞭這些地圖中。如果你在考慮假期去什麼地方,那麼大腦地圖中會包含各種可能的度假勝地和露營場所,也會包含你的喜惡,以及讓大腦想齣最佳解決方案的內在指導。超級掃描儀隻能以兩種方式記錄下一個被無意識地思考著的意圖的存在:作為大腦基綫活動的一部分,或者作為一種與基綫不同的獨立的神經模式。如果是前麵一種情況,那麼它便是不可檢測的。如果是後麵一種情況,我們也無法識彆齣這種模式代錶著什麼(對於探尋潛意識意圖,我們既沒有客觀的途徑,也沒有描述性的途徑)。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潛意識意圖都超齣瞭神經科學研究的範圍。

我忍不住要把對基本大腦機製的研究與宇宙學進行一下類比。我們看到的物質大約占宇宙中所有物質的4%。大多數我們看不到的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由它們對可見的宇宙所産生的作用來定義的。但是傳統的物理學無法直接探測到它們。或許我們應該用同樣的方式來想一想潛意識認知。我們隻能通過研究它對意識狀態的作用來瞭解它。

在科學領域中,有些問題是無法用實驗方法來探究的。我們能夠得到與大爆炸非常接近的時間裏産生的信息,但無法返迴到時間零點。對大爆炸那一瞬間的所有理解,都是基於它的後續效應做齣的推測。我們無法用實驗方法證實弦理論,因為實施必要的測量需要使用比地球還大的加速器。類似地,潛意識認知也隻能通過推理來研究。

為瞭從實際的角度來看待潛意識意圖的問題,請想象以下的情景。皮特在奢侈的加勒比海海濱度假。這是非常美好的一天,他在海裏遊完泳後,在泳池邊享受瞭奢華的自助午餐,現在正啜飲著一大杯熱帶飲品。他發著呆,腦子裏什麼想法都沒有,最多隻是輕微地意識到飲料杯中的裝飾性紙傘在漫無目的地鏇轉。如果你問他,他會說自己什麼也沒想。這時一個身影嚮他走來,那是麥剋,他上大一時的室友。比起皮特記憶裏的麥剋,此人現在胖瞭不少,他的肚子從寬大的百慕大式短褲中溢齣來。皮特迅速掃描瞭一下他的記憶,模糊地迴憶起麥剋是個不錯的傢夥。他特意不去看麥剋肥胖的腰腹。麥剋拉過一把椅子,他們閑聊瞭起來。皮特突然說道:“你的體形依然保持得那麼好。”話一齣口,他的臉就變得通紅,感到非常尷尬。麥剋嚮皮特伸齣中指,氣衝衝地走開瞭。

皮特感到很迷惑不解。他到底為什麼要說那樣的話?他是想羞辱麥剋,還是隻是開瞭個無聊的玩笑?這是弗洛伊德式的口誤呢,還是反映瞭自己潛意識中對麥剋的想法?他追憶著與麥剋的交往,想看一看以前是否也說過這樣令人不快,甚至有點卑鄙的話。但是毫無結果。皮特完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說齣那些話。

那是一段額外的曆史,是皮特已經遺忘的曆史:在大一最後一個周末時,麥剋和皮特去參加舞會。麥剋對皮特看上的一個女孩說瞭些挖苦皮特的話。皮特覺得很丟臉,但什麼也沒說。麥剋和那個女孩走開瞭,留下皮特獨自舔傷口。皮特不願做一個懦夫,他發誓一定要報復麥剋。在那個夏天,他幻想瞭一些報復的情節,但當鞦天返迴學校時,他發現麥剋已經轉到幾韆英裏外的另一所大學去瞭。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侮辱的經曆漸漸淡齣記憶,最後被徹底遺忘瞭。在皮特看來,他已經不把麥剋放在心上瞭。

但皮特的大腦沒有忘記。皮特曾經反復告訴大腦他想報復,並且提供瞭一些潛在的方案——他對報復的幻想。他的大腦一直在伺機報復。但是如果皮特不告訴我們,我們怎麼能知道是這個潛意識動機促使他說齣那些話的呢?是否有什麼方法能夠開啓與被遺忘的記憶相關的潛意識動機?


前言/序言


我們動用自己的大腦研究人類的大腦,這科學嗎

書是人類僅存的少數避難所之一,在其中,我們的思維能夠得到激發,同時它又具有私密性。

——愛德華· 摩根(Edward P. Morgan)

每個人都知道心智是什麼。我們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但我們確信它的存在,它是位於前額後麵看不見的“某物”,負責著我們的思維。除此之外,原來對它的所有認識都有待商榷。有人說它隻不過是大腦的軟件或者大腦行為的産物。有些人認為心智廣大無邊或者是無形的,能夠超越身體的死亡而繼續存在下去。對大多數人來說,心智既可作為衡量人的標準,也是我們衡量外界的工具。反過來,這種評判的價值取決於我們所認為的心智的工作方式,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生物本能和無意識大腦活動的支配,又有多少思想和行為處於我們有意識的控製之中。

從個人和全球層麵上來看,對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意義非凡。從動機的歸因、個人責任的分配,到評估朝鮮或伊朗發動核攻擊的威脅,我們被不斷要求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然而,我們並不知道心智到底是什麼。盡管人類經過瞭2 500 年的思考,並且近來基礎神經科學也有瞭驚人的發展,但大腦的所作所為與心智體驗之間的差距依然是一片未知領域。盡管許多科學傢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這個差距終將完全消失,但他們錯瞭。

為瞭確立心智可能是什麼的事實基礎,我們所能采用的唯一方法便是科學。但是一個人該怎麼恰當地研究他無法測量的事物呢?理解大腦的工作方式對描述大腦的生物功能很有幫助,但我們仍不得不猜測有意識體驗的內容。觀察最細緻的大腦掃描圖像也無法瞭解我們所感受到的愛或失望。這就好比無論你怎樣查看查剋· 剋洛斯(Chuck Close)畫作中的單個像素,你也無法對這幅畫産生全麵的認識。(為瞭強調我們對心智的瞭解有多麼微乎其微,我們隻需要意識到,一些傑齣的哲學傢仍在嚴肅地爭論心智是否對我們的行為發揮著作用。)

然而,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強大新工具的幫助下,神經科學事實上已經成瞭解釋行為的方法,它訊速填補瞭心理學和哲學理論留下的空白。如今神經科學被視為心智的卓越模型、文化神話的締造者與守護者。它已經獲得瞭終極地位,成瞭許多名詞的組成部分。一係列新興學科誕生瞭,如神經經濟學、神經美學、神經宗教學、神經創新、神經語言學、神經營銷、神經人際網絡等。哲學傢常常引用神經科學的案例研究,作為他們的理論支撐。人們甚至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解釋股市崩潰,而神經科學傢則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更喜歡可口可樂,而不是百事可樂。

這類發展對學術界和普通大眾頗具誘惑力。曾經私底下被神經科學傢視為形而上學的思考,如今越來越被當作有科學基礎的事實。科學界就像獲得新玩具的孩子,他們不可能小心謹慎地對待這些觀點。

這個過程還在繼續。科學的“聖杯”(以及許多有關心智的哲學)在試圖解釋大腦如何産生瞭心智。但是由於在研究開始之前缺乏堅實的假設條件,以及人們關於心智是什麼達不成一緻意見,因此科學傢們常常會得到沒有證據支持的或矛盾的行為觀察數據。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份不報道神經科學趣聞的報紙或雜誌瞭。每天我所看到的人類行為最復雜的方麵,被簡化成瞭難以理解的新聞采訪原聲摘要。例如,報紙和雜誌上齣現瞭一些可疑的假設,以及邏輯上的前後矛盾,在此不得不提到我最喜歡的通俗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其標題為“在大腦中找到瞭産生自由意誌的可能區域”,還有一傢報紙上的文章標題為“壞行為源自基因,而非糟糕的教養”。雖然有些神經科學的觀點確實是一種進步,但有些則過分誇大且未經證實,它們具有自利性,甚至是荒謬可笑的。

如果這僅僅齣於學術上的擔憂,那我就不必費勁寫這本書瞭。令我擔憂的是,我們並不清楚自己對心智的瞭解程度,以及人們普遍相信科學具有無限的力量,這兩者結閤起來很有可能會導緻災難。那些上瞭年紀的人應該還能迴憶起來,當精神分析被鼓吹為自然科學時,以及當精神分裂癥被歸因於有個專橫霸道的媽媽時的情形。在不知道記憶的工作原理的情況下,構想齣治療記憶綜閤徵方法的心理學傢曾造成瞭多麼大的傷害。再想一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得主安東尼奧· 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提齣應進行額葉切除術,僅因為手術後的病人更容易管理。當時看似閤理的觀點破壞瞭多少傢庭?事後看來這些做法和觀點顯然是非常荒唐的。

然而,就像被火焰吸引的飛蛾,或者像忘記瞭曆史教訓的健忘癥患者,腦科學傢在重復這些錯誤。雖然我們可以輕易地將他們毫無根據的主張,歸因於自負、貪婪、愚昧或其他心理學“藉口”,但這本書會探討更基本的假設:我們的大腦具有無意識的機製,它不可能産生毫無偏見的想法。然而我們卻有這樣的錯覺,即以為我們是理性的生物,能夠充分理解由相同機製産生的心智。

我們的大腦經過瞭逐步的進化,而矛盾、不一緻和悖論已經成瞭大腦認知的固有組成部分。我們生來便能夠感受自己,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即使這些感受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擁有壓抑不住的好奇心,渴望理解世界的運轉方式。無論事物規律是否存在於我們的知覺範圍內,我們還是發展齣瞭不可思議的能力,使我們能夠洞察它們。將這些特點與內在的認知限製結閤在一起,這便是現代神經科學的背景。

對我來說,任何科學探索的第一步都應該是,坦白地承認人類思維的局限性,然而近年來,強調人類天生具有不理性一麵的書籍和文章並沒有製止一種極端的主張,這種主張的基礎是看似不可動搖的對純粹理性的信念。對神經科學傢、哲學傢以及其他所有人來說,發自肺腑地覺得自己是正確的,遠比認為我們在理性能力上具有局限性更有說服力。

像安東尼奧· 達馬西奧〇1 這樣傑齣的神經科學傢都充滿信心地宣稱:人類即將能夠對意識做齣解釋5。哲學傢丹尼爾· 丹尼特(Daniel Dennett)曾說:“我完全有理由期待大腦能夠理解自身發揮功能的方法。大腦確實非常復雜,擁有1 000 億個神經元和1 000 萬億個突觸連接,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探知大腦中在發生什麼。”6 其他人,比如已故諾貝爾奬獲得者弗朗西斯· 剋裏剋(Francis Crick)則相信大腦和心智是一迴事,我們可以運用心智做齣決定。隨著神經科學領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有競爭力,這類偉大的預言會不斷升級。(2009 年,1 000 多名畢業生獲得瞭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其他相關專業,比如心理學專業則頒發瞭更多的博士學位,而心理學領域的博士本來已經達到瞭數萬人。)

我們正處在自我理解的曆史轉摺點上。無論是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作為意識的證據,還是宣稱我們能夠用腦電波解讀心智並測齣謊言,或者是認為某個基因導緻瞭特定的行為,神經科學都在重新定義人類的本質。科學是嘗試與犯錯,從壞科學中篩選齣好科學需要時間。但是,在如今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環境中,信息被作為智慧傳遞著,對大眾認可的需求超越瞭謹慎與證實。草率的科學觀點逐漸成為標準,這往往會造成可笑的結果,有時會直接導緻悲劇。我們非常需要思考大腦與心智關係的長期方法,這樣後續的研究或觀察便不會認為心智是過時的事物。如果2 500 年的思考都沒有讓我們達成有關心智的一緻觀點,那麼是時候思考其他可能性瞭。

為瞭準確地理解本書的議題,想象你急切地想要開始一個研究項目,但沒有必不可少的工具,即最先進的顯微鏡。你打算從賣高科技設備的朋友那裏藉一颱。你不知道這颱顯微鏡之前的主人是誰,顯微鏡目前的狀況如何,是否能夠相信朋友所說的“性能良好”。就像任何即將開始研究的一流科學傢一樣,你首先檢查顯微鏡的鏡頭,確保上麵沒有汙漬、瑕疵或可能造成視錯覺或圖像扭麯的鏡頭故障。畢竟,研究的準確性總會受製於工具的質量。

當我們提及科學工具時,通常會想到機器或研究方法。科學傢有責任確保設備沒有缺陷,方法論無可指摘,結果明顯且可以被復製。但是這種看待科學的方式忽視瞭科學研究的基本局限性:構想齣問題並設法解答問題的正是我們的頭腦。如果頭腦自主産生瞭我們的調查研究,那麼像尋找顯微鏡鏡頭上的瑕疵一樣去查看這個工具的潛在局限性,不是同樣很閤理嗎?

我寫作本書最重要的一個目標是,挑戰遍布大腦研究領域的一些基本假設,這些領域包括處於核心地位的神經科學、實驗認知科學以及心智哲學提齣的更理論化的論點。盡管實驗認知科學和更基礎的神經科學經常被視作兩個獨立的學科,針對不同層麵進行研究(臨床與基礎科學),但我願意把它們混在一起,相互交叉來探究心智。為瞭簡便起見,我會把整個領域稱為神經科學。本書將會藉鑒一些科學研究方法,也會引用個人的假想實驗與經曆、臨床病例,甚至引用文學資料。閱讀本書的最好方式是把它作為深夜的沉思。我並不承諾本書能夠解答有關心智的古老問題,我的目標是挑戰驅動這些問題的基礎假設。最後,這本書質疑瞭與心智有關的問題的本質,對於這些我們似乎不得不提齣的問題,科學界還無法解答。

我並不是想說,這些觀點一定是對心智問題最好的、唯一的詮釋或解決辦法。鑒於我認為任何推理都無法避免偏見和不理性,因此我的邏輯和對其他人作品的領悟可能同樣存在缺陷。幸運的是,並非每個觀點都必須無懈可擊。隻要我的某些觀點聽起來是正確的,那便足夠瞭。我的目標不是提供一站式的答案,而是要強調潛在的陷阱和死鬍同,讓人們越發意識到研究心智所固有的睏難。認識到主要研究工具的鏡頭上存在著怎樣的固有汙漬,便能提醒我們把這些扭麯作為因素考慮進去。如果一種工具無法被用於某種觀察,那就這樣吧。冒著過分玩世不恭的風險,我不得不說,如果我有可信的理由相信自己不能飛,那麼把紙翅膀還給齣售它們的科學傢會比打開窗戶跳嚮錯誤的結論更好。

盡管這本書會對現代神經科學提齣一些批評,但它並不想要譴責這個領域或譴責某個科學傢。我由衷地贊美神經科學和神經科學傢在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促進自我理解上發揮的核心作用。研究物質世界的唯一方法便是科學方法。基礎科學和認知科學的證據支持著我的許多論點。

時至今日,大眾和學術界對某些技術,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存在著許多批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能夠偵測齣活躍的腦區中血流的增加。它能夠提供在完成某項任務(無論是思考還是采取行動)時,大腦激活程度的改變情況。但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不能直接測量神經元的活動。我的主要目的依然不是探究未來終將被剋服的方法上的睏難。我的目的在於指齣未來技術進步所無法超越的本質局限。為此,我會把探討的重點集中在神經科學的局限性以及它能夠恰當地得齣什麼結論上。同樣,我並不反對推測,畢竟這本書雖然利用瞭科學證據,但它純粹是推測性的。最後,便是貫穿本書的主題:如果科學方法被恰當地運用,它便能夠産生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如果用這些數據來解釋心智,那所得到的就隻是個人觀點,而非科學事實。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了解神经科学的入门读本。

评分

很少买中国人写的科普读物,这次碰碰运气吧!

评分

不错,比实体店实惠,非常好

评分

学习也好,认知也罢,意念更甚,都尝试着寻找科学的解释。

评分

了解神经科学的入门读本。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很喜欢

评分

书质量不错。内容也还可以。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