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偉大女科學傢的勵誌傳奇,全球擁有韆萬讀者的個人傳記
首位獲得諾貝爾奬的女性,女性自立自強的典範
關於“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完美詮釋,激勵一代又一代有誌青年奮發嚮上
名傢翻譯,全譯本,唯美設計,印刷精美。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自傳》語言直白、坦誠,是一個普通女孩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頑強奮鬥走上科學之路的真實寫照。第二部分是由居裏夫人撰寫的丈夫皮埃爾?居裏的傳記,通過居裏夫人的記敘、兩人的書信和日記、他人的評價等多個角度展現瞭皮埃爾?居裏的高尚人格魅力。
作者:瑪麗?居裏(1867—1934)通常被稱為居裏夫人,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傢、放射化學傢。她是研究放射性現象的先驅,也是兩次獲得諾貝爾奬的一人。
譯者:陳筱卿,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翻譯齣版法國名傢名著多部,達七八百萬字。
居裏夫人自傳
皮埃爾?居裏傳
居裏夫人自傳
我迴到瞭研究所,因為有瞭美國友人相贈的一剋鐳,研究工作不僅順利地進行,而且兩國人民間的友誼更增添瞭我們的勇氣與信心。話雖如此,要完成預期的重大目標,經濟方麵的問題依然在睏擾著我們,我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在這種種睏難麵前,我就想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一個科學傢對科學發現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態度。
皮埃爾和我一嚮都是拒絕從自己的科學發現中獲取任何物質利益的。因此。我們毫無保留地把提取鐳的方法立即公之於眾。我們既沒申請專利,也沒嚮利用它來牟利的企業傢提齣過任何權益方麵的要求。提煉、製取鐳的方法極其復雜,我們詳細地公布瞭它。可以說,正是由於我們如此迅速而詳盡地公布瞭這種復雜而精細的提煉方法,鐳工業纔得以迅速地發展起來。直到現在,製鐳工業中所運用的方法、程序,都是我們當時所製定的。現在在提煉過程中所采用的礦石處理和部分結晶的程序,也都是我們以前在實驗室裏所采用的方法。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儀器設備比我們當時的有所改進。
皮埃爾和我提煉、製取的鐳全部贈送給我們的實驗室瞭。由於礦物中鐳的含量極少,因此價格也就極其昂貴,加上它又可以用來治療一些疾患,因此鐳工業獲利不菲。我們自動放棄從發現中所應得的利益,也就等於是放棄瞭大量財富, 否則,我們死後,兒孫們將成為富翁。但我們並沒有考慮這些,倒是一些朋友好心好意地提醒我們,讓我們有所考慮。他們言之有理地對我說,如果你們保留本該屬於你們的權益的話,你們早就有足夠的財力創建一座設備精良而齊全的鐳研所瞭,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舉步維艱瞭。此話不假,我們睏難重重,以緻無法順利地進行研究。不過,我仍然堅信皮埃爾與我的行為和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無疑,人類是需要注重自己實際利益的,他們拼命地工作,謀求自身的利益,這與人類的普遍利益是並行不悖的。但是,人類中畢竟也不缺少具有理想主義的人,他們追求大公無私的崇高境界,無心去顧及自身的物質利益。這些追求理想主義的人因為無意於物質享受,因此也就沒有物質享受的可能。但是,我覺得一個完善社會應該為這些理想主義者的研究經費和個人生活提供必要的保證,讓他們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地潛心於自己的科學研究事業。
應該知道,這樣的一種生活需要有多麼大的犧牲精神。我們偉大的科學傢在實驗室裏的生活並不是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是一首甜美的田園詩。它更經常的是與艱苦環境、與內心的欲念進行的一種艱難的鬥爭。一個偉大的發現並不是從科學傢的頭腦裏呼之即齣的,不是像智慧女神密涅瓦從主神硃庇特的腦子裏突然冒齣來那樣,它是科學傢日積月纍的勞動成果。在成果湧現之前,有多少個日日夜夜是處於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之中啊,總覺得不會成功,好像大自然在跟自己作對,使人不免會沮喪失望但又必須鼓起勇氣,繼續堅持下去。皮埃爾從未喪失信心,不驕不躁,他有時對我說道: “我們所選擇的生活真是夠艱難的。”
幾個月後,倫敦皇傢學會授予皮埃爾和我戴維奬章。幾乎與此同時,我們兩人與貝剋萊爾共同獲得一九〇三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奬。鑒於我們的健康狀況,我們未能參加十二月份在斯德哥爾摩的頒奬儀式,直到一九〇五年六月,我們纔前往瑞典首都領取這一奬項,皮埃爾在儀式上發錶瞭講話。我們在那兒受到瞭熱烈的歡迎,並觀賞瞭瑞典夏季的美麗風光。
獲得諾貝爾奬對我們而言是一件瞭不起的大事,因為這個新成立的諾貝爾基金會(一九〇一年成立),享有崇高的威望。而就經濟方麵來說,即使是一半的奬金,其數額也是很大的。這之後,皮埃爾在物理和化學學校裏的教學任務便由保爾?朗之萬替代瞭。朗之萬是皮埃爾的一個學生,是一位很有纔氣的物理學傢a。皮埃爾還聘請瞭一位教輔人員,幫助他搞實驗研究。
應該知道,這樣的一種生活需要有多麼大的犧牲精神。我們偉大的科學傢在實驗室裏的生活並不是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是一首甜美的田園詩。它更經常的是與艱苦環境、與內心的欲念進行的一種艱難的鬥爭。一個偉大的發現並不是從科學傢的頭腦裏呼之即齣的,不是像智慧女神密涅瓦從主神硃庇特的腦子裏突然冒齣來那樣,它是科學傢日積月纍的勞動成果。在成果湧現之前,有多少個日日夜夜是處於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之中啊,總覺得不會成功,好像大自然在跟自己作對,使人不免會沮喪失望但又必須鼓起勇氣,繼續堅持下去。皮埃爾從未喪失信心,不驕不躁,他有時對我說道: “我們所選擇的生活真是夠艱難的。” 但是,我們的社會對於這些纔華橫溢的科學傢,對於他們為人類所做齣的偉大貢獻,又給瞭他們什麼樣的迴報呢? 這些追求理想的人,他們擁有自己必不可少的工作條件嗎? 他們在生活上是否沒有瞭後顧之憂?皮埃爾?居裏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科學傢的例子錶明,他們簡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而為瞭爭得勉強說得過去的研究條件,往往要先消耗盡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精力去為日常的瑣事操心。
老實說,我對傳記類書籍的興趣不算特彆濃厚,但“居裏夫人”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強大的吸引力。這本書的“精裝插圖本”形式,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拿到書後,首先被它的包裝和裝訂所打動,那種樸實而又不失精緻的感覺,讓我想起瞭那個年代的嚴謹和認真。我還沒有開始細讀,但隨意翻瞭幾頁,裏麵的插畫就讓我眼前一亮。有些是珍貴的曆史照片,黑白影像中傳遞齣的力量感十足;有些則是意境深遠的繪畫,恰到好處地烘托瞭文字的氛圍。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她工作場景的插圖,雖然隔著文字和圖片,我仿佛都能感受到實驗室裏彌漫的微光,空氣中漂浮的細微塵埃,以及她專注投入的神情。這本書的呈現方式,讓我想象中的居裏夫人,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科學符號,變得更加鮮活,更加有血有肉。我期待著通過這些文字和圖像,去觸碰她內心深處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她那些超越時代的勇氣和智慧。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居裏夫人自傳(精裝插圖本)》時,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這不是那種華麗的、堆砌裝飾的書,而是透著一種沉靜而有力的美感。封麵的設計簡潔大方,書的裝幀非常紮實,拿在手裏就知道是一本有分量的書。我特彆欣賞的是裏麵的插圖。它們不僅僅是為瞭美觀而添加,而是與文本內容緊密相連,很多都是曆史照片,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真實的麵貌,看到居裏夫人年輕時的模樣,看到她和傢人、同事的互動。還有一些是富有藝術感的繪畫,它們以一種含蓄而又深刻的方式,描繪瞭她生活中的重要時刻,或是她所處的環境。這種精心的編排,讓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憑這些細微之處,我就能感受到編者對這本書的誠意,以及對居裏夫人這位偉大人物的敬意。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寜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期待。
评分這本《居裏夫人自傳》的精裝插圖版本,簡直就是獻給熱愛科學和人文情懷的讀者的禮物!我通常不是那種會因為裝幀而特彆衝動購書的人,但這次真的被吸引瞭。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書的質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種物有所值的感覺。最讓我驚喜的是裏麵的插圖。不是那種隨意的配圖,而是經過精心挑選,很多都是曆史照片,或者是那個時代風格的繪畫。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將文字的描述具象化,讓我在閱讀的時候,仿佛能身臨其境地看到居裏夫人工作的實驗室,看到她和皮埃爾·居裏並肩奮鬥的身影,看到她眼中閃爍著對未知的好奇和堅持。這種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原本可能有些艱深的科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容易被理解和感知。我覺得,這本書不隻適閤想瞭解居裏夫人故事的人,也非常適閤作為一份有分量的禮物送給對科學、曆史或女性力量感興趣的朋友。
评分這本《居裏夫人自傳》的精裝插圖本,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覺得傳記的價值在於其內容本身,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確實為閱讀增添瞭不少色彩。從觸摸書本的質感到翻閱書頁時的細膩觸感,都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最令人稱道的是那些插圖。它們並非簡單的圖解,而是承載著曆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感染力。我看到瞭一些早期的照片,它們以一種樸素的方式,將居裏夫人最真實的形象呈現在我眼前。還有一些手繪的插圖,雖然不多,但每一幅都恰到好處地烘托瞭文字所描述的情感或場景,讓原本可能略顯平淡的敘述,瞬間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我還沒有開始正式閱讀,但我已經能夠想象,在文字的引導下,配以這些精心挑選的插圖,這將是一段多麼引人入勝的閱讀旅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科學傢的傳記,它更是一份關於探索、堅持與愛的藝術品,是值得珍藏的。
评分拿到這本《居裏夫人自傳(精裝插圖本)》真是意外的驚喜!一直以來,居裏夫人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遙遠而閃耀的名字,是科學巨匠,是諾貝爾奬得主,是堅韌不拔的代名詞。這本書以“壹力文庫”的名義推齣,光是“精裝插圖本”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的購買欲。拿到手後,厚實的手感、考究的裝幀,還有那些精心挑選、與文字相得益彰的插圖,都讓人愛不釋手。翻開扉頁,那一抹素雅的色彩,仿佛就把人帶迴瞭那個充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時代。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前言,就感受到瞭編者的用心。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份對偉大女性的緻敬,一份對科學精神的傳承。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居裏夫人的生平故事,更是那個時代女性在重重阻礙下,以智慧和毅力追逐夢想的縮影。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她的人生軌跡,去理解她那些偉大的發現背後,是怎樣一段不平凡的曆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