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011:我寜願讓自己迷失一會兒》由7個獨立而又相互映照的故事組成。在這個資訊過剩和雞湯泛濫的時代裏,從來不缺少各種貌似正確的人生指南,但一個豐富的心靈,是無法因此滿足的。有時候,你寜願讓自己迷失一會兒,想要充滿未知地活著,想要不確定,想要更多的可能性,想要盡力去獲得自由,想要永不停止成長……
韓國街頭,一群逃課的“壞孩子”,他們迷失在學校體係的邊緣,用叛逆錶達自己,“他們還沒做好準備接受這個社會的歸化”。
伯納德,一個迷失在傢庭關係中的父親,隻把冷漠留在瞭女兒的記憶中,但當衰老來臨,隔輩之間愛的努力,能否挽救原本淡漠而破碎的傢庭關係?
89歲的德國“文學君主”馬丁?瓦爾澤還在寫作,寫愛情,老男人和年輕女人的愛情,它們濃縮瞭人們麵對愛情時的不知所措和無能,因而動人心扉。
美國西部遼闊的土地,人很容易就湮沒其中,上百年來,人們帶著投機的欲望前來開創一個個新世界,索取被滿足的同時,他們也迷失其中……
還有另外幾個故事,講述瞭魔幻現實主義之都墨西哥城,它一輪輪收納那些流亡和熱愛自由的人們;一幅因逃避軍閥劫掠而流落他鄉的韆年壁畫,從碎片到復原,貫穿起背後的一段段人生;還有一個齣生在貧民窟的女孩,長大後開始追尋人類在zui荒蕪的環境中所創造齣的美好事物……
關於Lens:
Lens自2005年創刊至今,持續且穩定地刊登優質影像閱讀內容,擁有超過30萬核心受眾群、超過58萬微博粉絲、超過70萬微信粉絲,其中包括政、商、學、藝、媒等多領域的精英和意見領袖。Lens品牌已被公認為中國zui有品質的影像閱讀品牌。
Lens團隊2015年起推齣瞭兩個係列的MOOK讀物:《目客》係列,聚焦於單一主題閱讀;《視覺》係列,側重於多元影像閱讀。《目客》和《視覺》在世界範圍內采集zui有個性的內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續Lens素有口碑的影像閱讀調性,創造視覺、思維、想象力被充分調動的紙上閱讀新體驗。
本期部分作者:
阿林娜·卡明思卡(Alina Gabrel-Kamin?ska),波蘭人。兩個孩子齣生後,她成瞭一位“用相機講故事”的媽媽,記錄下孩子童年無憂無慮的冒險,以及隨成長所激增的好奇心,她同時也記錄下傢庭關係伴隨新成員到來産生的微妙變化。
樸成鎮,1970年齣生於首爾,17歲到紐約學習攝影和繪畫,2001年重返首爾後,他用十年時間拍攝瞭逃課在街頭閑晃的“壞孩子”。在他看來,這些孩子徘徊在學校體係邊緣,用反叛錶達自己,而這種反叛其實稚嫩又天真,“我也曾是他們中的一員。”他說。
希拉·梅茨納(Sheila Metzner),1939年齣生於紐約布魯剋林貧民窟,生長地的滿目瘡痍激發瞭她對旅行和未知世界的渴望,從藝術學院畢業後,她到全世界尋找具有“崇高感”和“優美感”的事物,並用相機將它們記錄和錶達瞭齣來。
盧卡斯·福利亞(Lucas Foglia),美國攝影師,他在紐約長島一個自給自足農場長大,對現代社會中人與土地的關係、小型社群的生存方式以及人類營造完美人際關係的努力有著敏感的觀察,代錶作有記錄美國自給自足社區的“自然秩序”,以及拍攝美國西部的“邊境之國”。
我自己花錢訂這本雜誌,其他雜誌都是彆人送的。
——吳敬璉 (經濟學傢)
這是我weiyi全本讀完並收藏的雜誌。
——劉樹勇(老樹畫畫;文化學者)
世界觀改變世界。Lens是一本推動世界觀變革的雜誌。
——梁鼕
拿到Lens,一直放不下來。
——吳念真(導演、作傢)
一本幫助高端人群發現更大世界的讀物。
——張亮(知乎聯閤創始人)
我喜歡這本雜誌,我是Lens的讀者。
——周迅(演員)
【聲音】
尤瓦爾·赫拉利 大隅良典 埃萊娜·費蘭特 剋爾凱郭爾 瓦茨拉夫·哈維爾 約瑟夫·康拉德 田沁鑫 S.A.阿列剋謝耶維奇
【墨西哥城:給你一片壯闊】
墨西哥城,一座魔幻現實主義之城,籠罩在古老文明的餘音、熾熱的陽光和醉人的龍舌蘭酒之中,一輪輪地收納那些流亡和熱愛自由的人們。淩亂、復雜、壯麗、豁達……
【失敗的父親,完美的外公】
他曾經是個疏離又失敗的父親,成為外公後,卻對外孫們付齣瞭慷慨的愛:抱他們散步、逗他們發笑、做一切他們要求的事情……隔輩之間愛的努力,能否挽救原本淡漠而破碎的傢庭關係?
【彌勒的淨土】
90年前,山西稷山一座韆年古寺中的壁畫輾轉流落到加拿大,在中國,為瞭躲避軍閥劫掠,它被切割成碎片,在西方,它在文物專傢曆時十年的修復保護中重獲原貌……在它跌宕起伏的命運背後,隱藏的是東西方對待文物的態度。
【他們看起來脆弱又沮喪,就像曾經的我】
一位老師眼中的“壞孩子”在長大後,替他的同類發齣瞭聲音:“壞孩子”徘徊在學校體係的邊緣,用反叛錶達自己,其實他們的叛逆具有一種純真和茫然無措,他們“隻是沒做好準備接受這個社會的歸化而已”。
【愛代錶的是人的尷尬,不知所措和無能】
89歲的馬丁?瓦爾澤還在寫作。這位德國“文學君主”曾被誤解為反猶主義者和投機作傢,如今他遠離政治,書寫瞭很多愛情,尤其是老男人和年輕女人的愛情,對他來說,“愛代錶的是人的尷尬,不知所措和無能”。
【神聖之物】
一位齣生在布魯剋林貧民窟的女孩,學會瞭在垃圾堆中思考人生“深沉的問題”。長大後,她開始追尋人類在zui荒蕪的環境中所創造齣的美好事物……
【人們渴望荒蕪 就到這裏尋找他們想要的】
美國西部,美利堅建國神話的一部分,在現實中究竟是什麼樣子?牛仔在這裏尋找財富和愛情,農民追尋著荒蕪的土地,開礦者貪婪地攫取欲望……西部,滿足著人們的索取,也磨損著他們的夢想。
【記憶】
一張傳教士拍攝的照片,記錄下清末民國初期北京東交民巷的街景,照片中的細節早已湮沒在曆史之中,它們背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彌勒的淨土
文:一某
加拿大皇傢安大略博物館的中國館總會比其他展館更顯寜靜,在展館正中,一幅《彌勒的淨土》鋪滿牆壁,在頂窗灑下的幽暗光綫裏,彌勒祥和的微笑仿佛籠罩著整間展館。它比在紐約、在賓州、在倫敦可以看到的中國壁畫更大,也更完整,如果不仔細觀察,甚至看不齣拼接的痕跡。在它兩側,是兩幅道教《歸元圖》。雖屬不同宗教,卻和諧地相融在一起,因為它們齣自同一藝術傢的手筆。
它們如何來到這萬裏之遙的異鄉·在這陌生的國度,它們一切還好嗎?
“它就像我的孩子”
……
在大壁畫前等待我們的是文物修復部的主任凱西,她也是《彌勒的淨土》的修復主管。在ROM,文物修復部主任從第一任開始,就是由中國大壁畫修復專傢擔任。
……
說起《彌勒的淨土》的現狀,凱西收起笑容:“它會有變化。當年它曾經被分割成60多塊, 那是非常嚴重的損壞。現在它看起來是完整的,其實仍然是破碎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新的細小的裂縫齣現,會有變色。它就像一個身體不太好的孩子。我們也沒有日常修復——經常修復對文物未必是好事。我們按時給它拍照,記錄它的變化。有必要的時候,我們設計完整的修復方案,申請資金再開始修復。”
“對博物館而言,每一次修復它都是大事件。”凱西言道,“我們既然展齣它,對它就負有責任。有時我覺得它就像我的孩子,我總想瞭解它多一些,再多一些,可偏偏它不太愛跟我說話。”
……
於是我們問起當年西方對中國文物的劫掠和盜賣。
瀋辰道:“ROM的藏品並不涉及這些。我可以給你講一講它是怎麼來的,涉及哪些人,他們做瞭什麼事……這些都記錄在文物裏,它們不會說謊。”
破碎流離
1928 年,ROM首任館長柯雷利(Dr. Charles Trick Currelly,1876-1957)收到瞭一封來自中國的信件,時任河南聖公會主教的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1873-1960)在信中急索5000大洋,為博物館購買一幅“巨大的、精美絕倫中國壁畫”。
這簡直等同兒戲,懷履光承認連他自己也沒有看到實物,但他附上瞭這幅壁畫麯摺的來曆。
山西稷山汾南小寜村有一座興化古寺,在村民和僧人的護持下已安度韆年。其後殿的三鋪明代壁畫尤為精美。但在1920年,它們給小寜村引來大禍。有軍閥部隊直奔興化寺而來,要剝取壁畫以充軍資。村民與僧人們匆忙將壁畫分割,鋸下牆壁,轉運他處。
……
柯雷利在自傳中寫道:“這是一次冒險,也許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僅憑幾張照片就做齣如此重大的決定。對剛剛成立的博物館而言,5000大洋不是小數目。”這位急於建功立業的館長zui終決定賭上一把。在其後的籌款過程中,他能給投資人看的,也隻有這幾張照片。
一年之後,當63隻木箱在海上漂流數月,最終抵達的時候,柯雷利第一時間開箱驗看。“每一個箱子裏都裝有一個巨大的殘片,被棉布緊密地纏繞著。它們有4英寸厚,帶著泥土層,保持著清潔和乾燥。”
但是柯雷利很快就高興不起來瞭,他意識到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將它們復原展齣?”
……
十年修復
zui先帶來希望的是大英博物館。柯雷利聽說大英博物館修復瞭一件類似的中國壁畫,便寫信詢問。當時大英博物館東方繪畫館館長勞倫斯?比恩尼的迴復卻是悲觀的,他在信中坦率地承認:“我們的方法並不理想。”
柯雷利為此遠赴倫敦,但當他看到壁畫時,不得不接受瞭現實。“他們用化學溶劑浸泡那 些灰泥,以避免它們脫落。但浸泡後的壁畫變色瞭——原本皮膚的色調呈現齣奇怪的綠色。”
……
就在柯雷利失望之際,沃納無私地嚮他介紹瞭自己哈佛大學的同事:喬治?斯托特(George Stout,1897-1978),他正在嘗試全新的修復方法。
如果看過好萊塢電影《盟軍奪寶隊》,你就會瞭斯托特的事跡,電影中喬治?剋魯尼扮演的主角就是他。在“二戰”中,斯托特的小分隊從戰火與納粹手中,拯救過無數人類文明的至寶,其中zui著名的“戰果”是完整無缺地搶迴瞭“西方文明基石”——巨型繪版《根特祭壇畫》。
……
1938年,修復完的《彌勒的淨土》在ROM正式展齣,這在當年的西方考古界是一件大事,因為從來沒有人如此完美地再現中國古壁畫。各個博物館開始效仿 ROM和斯托特的方法,賓大也敲去瞭壁畫周圍的瓷磚,改用現代方法修復壁畫。此時,距壁畫抵達之日,已經過去瞭 10 年。
……
柯雷利在傳記中完整地記述瞭修復的整個過程,雖不是專業的角度,卻涉及瞭修復的每一個細節。除此之外,他並沒有誇耀之色,而是錶達瞭自己的遺憾:“……我不知道創作它的中國藝術傢的名字,以緻無法為他寫下什麼。”
曆史的名字
那位中國藝術傢是有名字的。在日後發掘的當地縣誌中有記載:興化寺後殿北牆上曾有題記……但我們對於硃好古的瞭解,也僅止於此。
如果用西方美術史的軌跡比擬,在西方有一位與硃好古活躍在同一個時代的藝術傢,他就是文藝復興之父喬托。
他們的經曆是如此相似……他們的境遇又是如此不同。……
興化寺壁畫原有三幅,除去ROM收藏的《彌勒的淨土》和馬衡院長搶救下的《七佛說法圖》,還有一幅繪於《彌勒的淨土》對麵的牆壁,但它永遠地消失瞭,連影像都沒有留下。
……
那扇門一直開著
在訪談的尾聲,話題不由自主地落到瞭人與文物的情感。
瀋辰說:“這是我zui想和大傢一同體驗的部分,很多東西是我進入西方博物館之後纔體會到的,我也在學習。如果那些人把文物僅僅當成物件或商品,有些事他們是不會去做的。隻有關注文物的精神和文化屬性,纔會盡全力去維護和研究它。柯雷利和懷履光在各自的傳記裏不約而同地寫到:‘我在這些文物裏尋找我自己。’”
……
我們離開博物館的時候,門房老艾倫還沒有下班,“查到想要的瞭?”他把我們誤認作前來訪問的學者,“每年夏天都會有很多學者來這裏查資料,他們可不會挑這個鬼天氣。”我們沒有糾正他,承受瞭這小小的誤會。在推開那扇重重的玻璃門時,身後傳來老艾倫的聲音:
“博物館的門會一直(為你們)開著。”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初讀時可能會感到有些晦澀,就像是在一片迷霧中摸索,但隻要耐下心來,隨著文字的深入,你會發現作者的語言功力深厚得令人敬佩。他的句法結構變化多端,時而綿長舒緩,充滿古典韻味,時而又戛然而止,帶著現代主義的疏離感。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時間”的方式。在書中的某些章節,時間仿佛被拉伸、扭麯,過去、現在和潛在的未來混雜在一起,形成一種令人暈眩的體驗。這與我之前讀過的許多綫性敘事的小說截然不同,它迫使你跳齣習慣的思維框架,去重新審視“我是誰”以及“我在哪裏”這些根本性的命題。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深吸一口氣,纔能從那種被文字編織的幻境中抽離齣來,重新與現實接軌。這種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但迴報是巨大的,它拓寬瞭我對文學錶達邊界的認知。
评分從文學技法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本密度極高,幾乎每一句話都值得反復咀嚼。我習慣於在閱讀時做一些標注,但對於這本書,我發現自己塗抹得太多瞭,以至於原本白皙的書頁上布滿瞭密集的筆跡和問號。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象徵和意象,許多看似尋常的物品,比如一把生銹的鑰匙、一盞忽明忽滅的燈,都在故事的語境下獲得瞭超越其實用價值的寓意。這種開放性的敘事,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二次創作欲望,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投射自己的經曆和理解。我個人的體驗是,這本書與我最近經曆的一段低榖期産生瞭強烈的共振,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陪伴我直麵那種無力感。這種文學上的“陪伴”,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更有力量,它讓你知道,原來有人能如此精準地捕捉到那種“局外人”的孤獨感。
评分這本書有一種獨特的“氣味”,如果可以這麼形容的話。它不是那種熱烈奔放的故事,而是一種清冷、內斂的哲學思辨,如同深鞦傍晚時分,窗外傳來的一陣悠長的鍾聲。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不起眼的、轉瞬即逝的細節,並賦予它們沉甸甸的意義。我記得有一幕描寫主角在一傢老舊咖啡館裏等待某人的場景,那段文字極其剋製,卻通過對咖啡杯邊緣的細微觀察、對背景音樂的模糊捕捉,將那種焦灼、期待與一絲絲失落的情緒烘托到瞭極緻。對於那些追求情節跌宕起伏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有些“慢”,但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拒絕取悅,堅持自己的節奏。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和耐心,並用深刻的共鳴作為交換。這本書放在書架上,它散發齣的那種安靜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和簡約的封麵排版,立刻就營造齣一種沉靜又有些疏離的氛圍。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拿到的,當時隻是被這個書名吸引住瞭——“我寜願讓自己迷失一會兒”,聽起來就充滿瞭某種自我放逐的誘惑。拿到手後,我花瞭好幾天時間纔真正靜下心來閱讀。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他似乎總能在關鍵的轉摺點上,用一段不著痕跡的內心獨白,將你從現實的瑣碎中抽離齣來。我特彆喜歡他描述光影和空間的方式,那種細膩到仿佛能觸摸到的質感,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單純地閱讀文字,而是在一個精心構建的場景裏穿行。比如有一段描繪清晨大霧彌漫的街道,空氣中彌漫著濕冷的泥土氣息,文字的流動性極佳,讓人忍不住想停下來,對著窗外發一會兒呆,思考一些無足輕重卻又反復盤桓心頭的問題。這本書不是那種會提供標準答案的作品,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微的、難以言喻的情緒波動。
评分這本書的整體氛圍是極其統一的,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自洽且迷人的精神世界。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作者到底想通過這些看似散漫的片段錶達什麼核心思想?最終我意識到,也許“迷失”本身就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是一種對抗過度清晰、過度效率化的現代生活的方式。作者對語言的把控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他似乎在不斷地與冗餘的詞匯做鬥爭,力求用最精煉、最富有張力的錶達來呈現那種內在的掙紮和探索。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比,它的“留白”更多,它留給讀者的空間,比它自己填充的內容要豐富得多。這要求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文本的構建中來,去填補那些沒有被說齣來的情緒和邏輯。閤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種久違的精神上的充盈,仿佛剛剛完成瞭一次漫長而必要的內在漫步,雖然過程有些疲憊,但最終收獲瞭對自我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还没看,,,,,,
评分京东正版 送货快 京东正版 送货快
评分关于Lens:
评分京东的书很便宜 送货也很快 包装很结实 很干净 而且送货师傅服务态度很好 支持京东
评分不错的一套杂志!
评分Lens自2005年创刊至今,持续且稳定地刊登优质影像阅读内容,拥有超过30万核心受众群、超过58万微博粉丝、超过70万微信粉丝,其中包括政、商、学、艺、媒等多领域的精英和意见领袖。Lens品牌已被公认为中国zui有品质的影像阅读品牌。
评分可以收藏的杂志!一直支持京东自营图书。
评分挺好的书,好评,送货速度也特别快!!!!!!!!满意
评分这个系列一直在买,不过都没有“我这样爱你”那一期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