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盧梭到尼采:耶魯大學公選課》:
20世紀90年代,耶魯曆史係麵嚮全校本科生開設瞭一門探討歐洲近代思想史的公選課(選課編號“曆史271”),由思想史大師弗蘭剋·特納教授主講。這門課程迅速成為人氣之選,風靡校園。
2010年,特納猝然離世,這門開設多年的優質課程失去瞭掌舵人。此後,“曆史271”的授課講義洛陽紙貴。
2014年,本書麵世(依據2003/2004學期特納的講課記錄整理而成),以紀念特納誕辰70周年,並嚮眾多耶魯學子無法忘卻的這門課程緻敬。
內容簡介
弗蘭剋·M.特納是當代傑齣的文化史及思想史大師之一,他在耶魯大學開設的係列講座公選課“歐洲思想史”猶如一座豐碑,數年來一直吸引著眾多學子。這門課程,“透徹、易曉、措辭優美,沒有晦澀的術語”,揭示社會觀念與思潮的演變,勾勒諸位思想巨擘的形象與命運,從而提煉齣自啓濛運動到二十世紀初葉歐洲思想史的精華,展現瞭在那個急速變革時代歐洲曆史的波瀾起伏。
《今日牛津》雜誌編輯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曾師從弗蘭剋·M.特納。他將特納的授課錄音及相關文字素材編排整理,匯集成書。這本《從盧梭到尼采:耶魯大學公選課》展現瞭特納這位首屈一指的曆史學傢對於現代歐洲思想形成過程的睿見;同時,這本書也是如何講授思想史的範例: 牢牢紮根於史實和傳記檔案。
作者簡介
弗蘭剋·M.特納 | Frank M. Turner,美國當代知名曆史學傢,耶魯大學曆史學約翰?海?惠特尼(John Hay Whitney)講席教授,曾任耶魯大學拜內剋圖書館(Beinecke Library)館長,專精於歐洲文化史與思想史。
目錄
編者前言
第一章 盧梭對現代性的挑戰
第二章 托剋維爾與自由
第三章 小密爾與十九世紀
第四章 主體性轉嚮
第五章 中世紀主義與文藝復興的發明
第六章 曆史化的自然
第七章 達爾文與創造論
第八章 馬剋思與先進的工人階級
第九章 對藝術傢的膜拜
第十章 民族主義
第十一章 種族與反猶太主義
第十二章 瓦格納
第十三章 分隔兩性領域的意識形態
第十四章 信仰之今昔
第十五章 尼 采
注 釋
人名簡釋
延伸閱讀
索 引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盧梭對現代性的挑戰(節選)
讓·雅剋·盧梭(1712-1778)可謂是歐洲現代思想之源。盡管他不是這段時期的唯一人物,但卻是最重磅的。艾薩剋·牛頓無疑在科學方麵更重要;伏爾泰以其批判理性與辛辣諷刺為其時代創立製度提供支撐之力量;大衛·休謨使經驗主義傳統那些似是而非的確定性受到質疑;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堪稱十八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哲學之作;亞當·斯密,我們將看到,他重塑瞭經濟思想之魂;伊曼努爾·康德開啓瞭眾所周知的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然而,十八世紀最具爭議又無法繞開的思想傢,盧梭確為不二之選。
盧梭做瞭什麼呢?他建立瞭知識分子的觀念及其文化作用,這不單對西方,於世界大部分區域的現代文化亦頗有影響。他使得知識分子不再單單是有影響力的作傢,而為知識分子確立瞭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即做一位疏離於他/她的社會的批評者,同時又深深紮根於其社會中生活。過去,基督宗教的牧師與教士及猶太教拉比們,一直是從宗教或神聖授命的角度譴責人間的罪與惡,而盧梭將對人間的審判置於人間之中。自盧梭而始,非宗教的歐洲知識分子們和作傢們就將評判社會、為社會之罪惡尋求解決方法作為自己的權利,甚至視為自己的責任。他們所看到的社會之罪惡,其實與那些偉大的宗教傳統所指齣的罪惡,已然發生瞭徹底的轉化。與宗教傳統迥然相異,盧梭所指齣的轉化會發生在曆史之中,或曰發生在世紀之中,卻已不是在永恒生命的語境中瞭。
盧梭也為知識分子建立瞭新的個人立場。他可以被視作是真誠之父。雖然盧梭絕非強調真誠之重要性的第一人,可他卻是最以真誠之態度打動讀者的人,還沒有其他作傢堪為其匹。對盧梭而言,他自己以及他之後的作者和社會批評傢之所以有權去評說,正是源於真誠。他從兩個途徑建立起這種真誠:其一,在他的《懺悔錄》中,盧梭袒露瞭不少個人生活細節,這比之前的歐洲作傢們都要更敞開。他嚮讀者們展示瞭自己的童年;性生活經曆,暴露瞭自己身體的私密細節;還有他的交友、他的情人們,他的背叛,他的恐懼,他的不安,他的軟肋。他說他不會有意迴避任何方麵。讀者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如此,可盧梭似乎是毫無遺漏地坦陳瞭自己的一切。其二,他將情感置於理智之上,以加固這種真誠。在盧梭的筆觸間,他更傾嚮於展露自己的情感,呼喚讀者們的情感而不是讀者們的理性。
然而,他一生真正愛過的唯一女性,在她的暮年,如此描繪的這個人,又是誰呢:
他那麼醜陋,足以嚇到我,生活也沒有讓他更有魅力。但他是個可憐人,我溫柔和善地對他。他就是個有意思的瘋子。
讓·雅剋·盧梭於1712年生於日內瓦。他的傢庭信仰新教,齣生時正值共和國——他在“論文二”(Second Discourse,即《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譯按)的簡介中曾稱贊過。他到三十好幾歲還隻是個落魄的雜傢,曾做過秘書、樂師、樂譜的抄寫員、侍從等如此之類。他同若乾女性有不少風流往事,這在他的《懺悔錄》(Confessions)中都有錶露,這些情節恐怕當時人都會引為羞慚。在這些年中,他有一段長期的交往關係,並做瞭五個孩子的父親,後來這些孩子一個個都送到瞭孤兒院裏。近四十歲時,盧梭寫瞭一部成功的歌劇,得到瞭法蘭西國王的贊譽,又與德尼·狄德羅建立瞭工作關係,為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Encyclopedia)提供瞭音樂方麵的詞條釋義。盡管如此,盧梭還是把他人生中的前四十年看作是落寞的、不被欣賞的、失意的。不過,他確實有著脆弱的性格。
1750年,狄德羅在樊尚的監獄中囚禁數月,盧梭打算去探望他的朋友。在前往樊尚的路途中,盧梭決定參加一個由第戎科學院舉辦的徵文比賽,隨後即以他的“論文一”(First Discourse,即《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譯按)贏得瞭徵文比賽。稍後我將充分討論這篇文章。盧梭在文中決意主張藝術和文學對人類進步沒有任何作用,由此而聲名鵲起。之所以能瞬間成名,主要是由於盧梭拋棄瞭(或者說挑戰瞭)他文化中已被普遍接受的觀念,標新立異。一個無名小卒找到瞭如何成名享譽之路。在此後的十二年中,盧梭寫下瞭他最負盛名的幾篇著作。
他後期過著一種簡單的生活。穿著簡單,到後來不論去哪裏就隻穿長袍。他寫下瞭《懺悔錄》並在有生之年發錶,然而人們對它的閱讀卻是持久不衰的。他將自己轉變為一種外顯人格。他成名之後,得以齣入巴黎最高端的沙龍,並得到英國的贊助包括一份皇室津貼,可盧梭卻擺齣一副被迫害的形象。他認定到處都是敵人。不假,他是麵臨不少批評——很多批評聲來自啓濛運動,如伏爾泰——但盧梭堅持說是路易十六的國務大臣謀劃迫害他。隻有生活在他身邊的人纔瞭解盧梭的被害妄想;而歐洲的讀者們知道的隻是盧梭書中所錶現齣的那個形象——一個真誠的、情感化的、率直的人——人間的先知。恰恰這後一種人格形象在法國大革命中受到尊敬,他的骨灰得以存入先賢祠。這後一種人格形象在十八世紀後半期被頂禮膜拜。正是盧梭站在知識分子的角度造就瞭對自己文化的憎惡。
盧梭的《愛彌兒》(Emile,1762年)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長篇小說論文,他視之為開啓他思想的鑰匙。故此,我們最好從此篇開始,隨後再迴溯他之前的作品,以便理解他在十八世紀中期所達到的見地——這一時期歐洲剛剛經曆瞭奧地利繼承戰爭和英法七年戰爭,被無常不安所籠罩。在《愛彌兒》第一捲中,盧梭說,
由於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製度進行鬥爭,所以必須在教育成一個人還是教育成一個公民之間加以選擇,因為我們不能同時教育成這兩種人……自然人完全是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數的單位,是絕對的統一體,隻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纔有關係。公民隻不過是一個分數的單位,是依賴於分母的,它的價值在於他同總體,即同社會的關係。好的社會製度是這樣的製度:它知道如何纔能夠最好地使人改變他的天性,如何纔能夠剝奪他的絕對的存在,而給他以相對的存在,並且把“我”轉移到共同體中去,以便使各個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隻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羅馬的一個公民,既不是凱尤斯,也不是魯修斯,他就是一個羅馬人……凡是想在社會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的人,是不知道究竟想要什麼。如果經常是處在自相矛盾的境地,經常在他的傾嚮和應盡的本分之間徘徊猶豫,則他既不能成為一個人,也不能成為一個公民,他對自己和彆人都將一無好處。我們今天的人,今天的法國人、英國人和中産階級的人,就是這樣的人;他將成為一無可取的人。
不僅在此處,盧梭的所有作品中皆有一係列的二元對立,他也把剋服這些二元論視為自己的義務:人—公民;自然—公民社會;古代—現代;偏好—責任;片麵的社會存在—整體的社會存在。對盧梭而言,現代社會的最基本特徵就是這些緊張關係和矛盾。我們所有人都已然相當熟悉這些二元對立,因為我們及我們所閱讀的許多其他作傢和哲學傢,統統都是盧梭的子孫。
盧梭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間所發展齣的觀點對現代西方思想至關重要。簡而言之:現代社會具有某種特性,它要麼使人喪失人性,要麼令人無法實現他的人性。這一觀點成瞭現代思想的基本觀念。
從盧梭到尼采:耶魯大學公選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