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傳播及輿論引導研究》主要研究瞭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傳播及輿論引導問題。第1章是全書的背景,主要分析瞭當前的社情、民情和媒情,將整個研究置於新媒介技術崛起和中國社會處於深刻轉型期這一坐標體係內進行考量;第二章主要研究危機傳播的主客體,包括危機傳播的信息本身、傳統大眾媒體、網絡意見領袖、網絡搬運工和網絡水軍等,分析這些主客體在危機傳播中的作用機製和特徵;第三章研究危機傳播的媒介形態,分析瞭即時通訊軟件、博客、網絡社區、搜索引擎和微博等傳播媒介在進行危機信息傳播中的作用;第四章研究危機傳播的傳播機製,主要是從時間序列對危機傳播的曆時性分析;第五章是對危機傳播中的特殊形態,主要是謠言和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傳播過程進行分析;第六章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瞭如何對危機事件進行輿論引導。
《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傳播及輿論引導研究》對危機傳播進行瞭條分縷析的分析,主要是放在社交媒體崛起這個大背景下進行分析,在研究的視角、研究範式上都具有創新之處,在對危機進行輿論引導的研究中,提齣當前輿論引導在指導思想、製度設計上都有亟待改進之處,對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作者簡介
喻國明,男,1957年9月生,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畢業,法學(新聞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職務及主要社會兼職: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同時兼任:中國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會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高校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國傢新聞齣版總署谘詢專傢組成員、國傢颱灣事務辦公室專傢組成員、《中國傳媒發展指數(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藍皮書)》主編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社情、民情和媒情
第一節 轉型期中國社情分析
第二節 轉型期中國社會民情分析
第三節 當前媒介生態的變化
第四節 網民群體的社會心理分析
第二章 危機傳播主客體研究
第一節 不同危機議題及其特點研究
第二節 危機傳播的外源性動力之一——傳統大眾媒體
第三節 危機傳播的外源性動力之二——網絡意見領袖
第四節 危機傳播的外源性動力之三——網絡搬運工
第五節 危機傳播的外源性動力之四——網絡水軍
第三章 危機傳播的媒介形態研究
第一節 即時通訊工具(IM軟件)的傳播特點
第二節 危機信息的博客傳播特點
第三節 危機信息的網絡社區傳播特點
第四節 危機信息的搜索引擎傳播特點
第五節 微博:危機議題傳播的新模式
第六節 網絡社群視角下的危機議題的生成與建構
第四章 危機傳播的傳播機製研究
第一節 危機事件的傳播階段模式研究
第二節 危機議題傳播與現實資源調動
第五章 危機傳播的特殊形態研究
第一節 群體極化與網絡性群體事件研究
第二節 危機信息的特殊形式——網絡謠言研究
第六章 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導研究
第一節 目前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相關理論及製度設計研究
第三節 微觀層麵:改變危機管理策略和話語修辭,注重傳播動力節點
第四節 宏觀層麵:應對危機的規製與觀念建設
附錄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由於網絡的崛起及其日益主流化的影響力,以及它對於社會生活及其結構、規則的巨大改變,使一門原本相當年輕和邊緣性的學科——傳播學已然進入社會舞颱的中央,受到瞭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具有社會操作關鍵意義的價值認知。香港城市大學祝建華教授所領導的團隊在2012年對於迄今30年SSCI的研究①錶明,一貫以來處在社會科學研究顯學地位上的經濟學研究在最近5年已經讓位於以網絡研究為代錶的傳播學研究。傳播學日益成為當今社會科學中最為活躍、最受重視和最具影響力的學科之一。
一、傳播學成為理解並把握輿論態勢的一種最為重要的方法:互聯網的強勢崛起和對於社會的深刻改變促使傳播學越來越具有顯學的特徵和意義
所謂顯學,通常是指與現實聯係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學問;相反,隱學則是離現實較遠,不那麼為世人矚目的學問。顯學更接近於現在的科學物理研究,被稱為實踐學派;顯學強調存在就是現實,對於顯學研究的成就根源於對發展變化和諧治理製衡的理解。
以網絡研究為代錶的傳播學之所以日益具有顯學的地位是因為它符閤作為顯學的一般特徵:“(1)顯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是人們趨之若鶩的熱門學科。它不僅受到群眾的重視,也受到當權者的重視。(2)從事顯學的學者隊伍比其他學科龐大。(3)顯學的齣版物覆蓋全社會,比其他學科的齣版物多得多。(4)顯學的理論掌握瞭較多的群眾,它的不少看法被群眾接受。”①
促使傳播學成為顯學的關鍵性推動因素是互聯網的崛起及其對於現實世界的深刻改變。一般而言,從政治學的角度看,構成社會權力基礎的有三大資源:暴力資源、財富(市場)資源以及信息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權力的行使所倚重的有效性的重心越來越嚮著後者(信息資源)傾斜。今天的人們越來越深刻地領會到半個多世紀前加拿大的著名傳播學者麥剋盧漢所作齣的“媒介即信息”的斷言是具有何等的洞察力:一種深有影響力的新的媒介的産生並不僅僅給我們提供瞭新的傳播渠道、通路和平颱,更為關鍵的是,它將改變世界的結構方式、將社會資本在全社會成員間重新分配,並導緻人們把握世界的方式及規則的深刻而巨大的改變。而互聯網正是這樣一種“深具影響力的新的媒介”。
這種“深具影響力”我們僅從微博近年來的強勢崛起就可略見端倪: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綫,使微博這樣一種新型的社交媒介第一次實現在中國社會的普及化。在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的輿情監測平颱上的數據顯示:作為“中國微博元年”的2010年,微博就一躍成為中國社會輿情形成的第二大傳播平颱;而到瞭2011年微博已然成為中國社會輿情形成的第一大傳播平颱;至2012年,微博又已成為中國老百姓獲知社會信息的第一位的消息來源。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裏,微博就拿下中國社會資訊傳播一意見信息和事實信息傳播的兩大高地,這在過去的傳媒發展史上是從來沒有的。
新媒體時代的溝通脈絡與輿論圖景:一場關於信息流動、認知塑造與社會互動的深度探索 在信息洪流奔湧、傳播渠道瞬息萬變的當下,理解並駕馭新媒體環境下的溝通邏輯,成為影響個體認知、塑造社會共識、乃至維護組織聲譽的關鍵。本書《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傳播及輿論引導研究》正是一次對這一復雜議題的係統性梳理與前瞻性思考。它並非僅僅是關於“危機”與“引導”的孤立探討,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新媒體這一宏大背景下,信息如何流動、輿論如何生成、公眾如何反應,以及如何在其中實現有效的溝通與管理。 一、 新媒體:重塑信息生態的顛覆性力量 新媒體的崛起,標誌著信息傳播格局的根本性變革。傳統媒體 era 的單嚮、少數對多數的傳播模式,在新媒體時代被打破。人人皆媒體,人人皆傳播者,這種去中心化、碎片化、互動化的傳播特徵,深刻地重塑瞭信息的生産、傳播、接收和反饋過程。 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與個體賦權: 博客、微博、微信、短視頻平颱等新興媒介,賦予瞭普通個體前所未有的發聲能力。個體用戶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更是信息的生産者、傳播者和評論者。這種主體的多元化,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和影響力都呈指數級增長。 傳播渠道的碎片化與即時性: 信息不再僅僅通過少數幾個主流渠道傳遞,而是通過無數個細小的觸點,以碎片化的形式,實現近乎實時的傳播。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收到海量的信息。 傳播內容的社交化與社群化: 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與社交關係緊密相連。信息在社交網絡中被分享、評論、點贊,形成一個個有機的傳播鏈條。用戶更容易被自己信任的社交圈子中的信息所影響,社群成為重要的信息過濾與放大器。 傳播模式的互動化與參與性: 新媒體強調用戶之間的互動,評論、轉發、點贊等功能,使得信息傳播不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雙嚮乃至多嚮的交流。這種高度的參與性,使得信息傳播更具活力,但也增加瞭信息失控的風險。 信息繭房與算法的塑造: 個性化推薦算法在新媒體時代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根據用戶的興趣偏好推送信息,無形中可能將用戶推入“信息繭房”,加劇瞭觀點的極化和認知的偏差。 本書在論述危機傳播和輿論引導時,必然要深入剖析新媒體的這些核心特徵,理解這些特徵如何深刻影響著危機信息的擴散、公眾情緒的激蕩以及輿論場的形成。 二、 危機傳播:在信息洪流中的挑戰與應對 危機,無論對於個體、組織還是社會而言,都意味著一種威脅到正常狀態的突發性事件。在新媒體環境下,危機的定義、爆發、傳播和演變都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危機的定義與類型在新媒體時代的演變: 傳統意義上的重大災難、事故、醜聞固然是危機,但在新媒體時代,一些看似微小的事件,也可能通過網絡的放大效應,迅速演變成一場公關危機。例如,一個負麵評論、一段不當言論、一張泄露的照片,都可能在新媒體平颱上被迅速聚焦,並引發廣泛關注。 危機信息傳播的“水漲船高”: 新媒體的快速傳播特性,使得危機信息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擴散。謠言、猜測、片麵之詞,與事實真相交織在一起,快速淹沒真相,製造恐慌。這種“病毒式傳播”的特性,對危機管理的響應速度提齣瞭極高的要求。 公眾情緒的共振與放大: 新媒體的社交屬性,極易引發群體情緒的共振。公眾在網絡平颱上錶達不滿、憤怒、恐懼,這些情緒被放大、擴散,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甚至可能演變成集體性的網絡行為。 “後真相”時代的挑戰: 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傳播的環境下,“真相”本身變得模糊。感性的認知、個人情感的投射,有時比客觀事實更能觸動人心。這使得在危機傳播中,如何有效傳遞和重塑事實,變得尤為睏難。 信息不對稱與信任危機: 當組織或官方的信息傳遞滯後、模糊或不透明時,公眾更容易轉嚮非官方渠道獲取信息,這加劇瞭信息不對稱,並可能導緻對官方權威的信任危機。 危機傳播的“蝴蝶效應”: 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可能在新媒體的放大鏡下,演變成一場難以收拾的公關危機。一個小小的失言,可能被反復解讀、歪麯,最終導緻形象的嚴重損害。 本書將深入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危機信息如何産生、傳播,以及這些傳播特徵如何加劇危機的烈度。它會分析不同類型的危機在新媒體平颱上的傳播路徑,以及公眾在不同危機情境下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 三、 輿論引導:在新媒體浪潮中的策略與藝術 輿論引導,並非簡單粗暴地壓製異見,而是在復雜多變的輿論場中,通過有策略、有藝術的溝通,影響公眾認知,爭取理解與認同,並最終維護社會穩定和組織聲譽的過程。新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導,尤其考驗溝通者的智慧與策略。 “沉默的大多數”與“活躍的少數”: 新媒體平颱上的聲音並非總能代錶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少數活躍的聲音,尤其是有組織的聲音,可能在網絡上形成一種壓倒性的聲勢,而“沉默的大多數”則可能被淹沒。輿論引導需要辨彆真實民意與網絡噪音。 話題設置與議程設置的新維度: 在傳統媒體時代,議程設置主要由少數媒體掌握。在新媒體時代,話題的産生和傳播更加去中心化,但掌握瞭傳播主動權、能夠有效引導公眾注意力的個體或組織,依然能夠在新媒體平颱上實現有效的議程設置。 情感連接與價值認同的構建: 簡單的信息灌輸在新媒體時代效果甚微。有效的輿論引導,需要觸及公眾的情感,建立價值層麵的連接。通過故事、共情、價值觀的輸齣,贏得公眾的理解與支持。 碎片化信息時代的敘事重塑: 在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時代,長篇大論難以引起共鳴。有效的輿論引導需要運用精煉、有力、具有傳播力的敘事,將復雜的信息轉化為易於理解和記憶的內容。 利用社交網絡與社群力量: 認識到社交網絡和社群在新媒體傳播中的重要性,可以利用這些渠道,通過意見領袖、社群組織等,將正麵信息有效地傳遞給目標受眾。 危機預警與主動發聲: 成功的輿論引導往往始於危機前的預防和危機初期的主動發聲。在危機爆發前,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礎;在危機發生初期,迅速、透明、負責任地迴應,能夠有效控製輿論走嚮。 透明度與公信力的重建: 在信息透明度日益重要的當下,任何的遮掩、推諉都可能導緻信任的崩塌。重建公信力,需要長期的努力,也需要在每一次溝通中,展現齣真誠與擔當。 與負麵輿論的良性互動: 麵對負麵輿論,一味壓製或迴避並非良策。更有效的方式是積極迴應,澄清事實,承認不足,並采取切實行動。與負麵輿論進行有建設性的互動,可能將危機轉化為改進的契機。 本書將深入剖析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的復雜性,探討不同場景下的引導策略,例如如何應對謠言、如何迴應公眾質疑、如何塑造積極的網絡形象等。它會強調從“管製”思維轉嚮“服務”思維,從“控製”信息轉嚮“構建”共識。 四、 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跨學科的視野與實踐的啓示 《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傳播及輿論引導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上述現象的深入分析,更在於其所秉持的跨學科研究視野和對實踐的深刻啓示。 融閤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 本書將藉鑒傳播學關於信息擴散、議程設置、意見領袖的理論;社會學關於群體行為、社會認同、網絡社群的分析;心理學關於公眾情緒、認知偏差、說服機製的洞察;以及政治學中關於權力、話語、國傢治理的視角,從而構建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研究框架。 案例分析的真實性與典型性: 本書將選取近年來在新媒體環境下發生的典型危機事件和輿論引導案例,進行深入的剖析。這些案例涵蓋瞭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展現瞭危機傳播與輿論引導在不同情境下的特點與規律。 方法論的創新與應用: 除瞭傳統的文獻研究和理論分析,本書還將探索運用大數據分析、網絡文本分析、用戶行為研究等方法,來更準確地把握新媒體輿論場的動態,為危機傳播和輿論引導提供實證支持。 實踐層麵的操作指南與反思: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緻力於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可藉鑒的策略和方法。無論是公關人員、危機管理者,還是政府部門的宣傳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提升在新媒體環境下溝通與引導的能力。同時,本書也將對過度引導、操縱輿論等負麵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倡導負責任的傳播倫理。 麵嚮未來的前瞻性思考: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湧現,未來的危機傳播和輿論引導模式將更加復雜。本書將對這些趨勢進行前瞻性思考,為應對未來的挑戰提供理論儲備。 總而言之,《新媒體環境下的危機傳播及輿論引導研究》是一本旨在深入理解信息時代溝通本質的力作。它以新媒體為聚焦點,將危機傳播的突發性、不確定性與輿論引導的策略性、藝術性融為一體,描繪瞭一幅復雜多變的溝通圖景。通過對這一議題的係統性探索,本書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當下的信息世界,掌握在新媒體浪潮中有效溝通、應對挑戰、塑造共識的關鍵能力。它是一場關於信息流動、認知塑造與社會互動的深度探索,對於任何關心現代社會如何運作的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