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中商原版】芭蕉百句 港颱原版 鬆尾芭蕉著 鄭清茂譯 颱灣聯經齣版公司 日本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芭蕉百句》
齣版地:颱灣 作者:鬆尾芭蕉 譯者:鄭清茂/譯注 繪者:莊因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7/03/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0849028
規格:平裝 / 192頁/ 25k正/ 14.8 x 21 cm /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奧之細道》後,日本「俳聖」鬆尾芭蕉經典名作
──《芭蕉百句》,中文世界首度譯齣
三大名傢jue佳組閤
作者:鬆尾芭蕉 日本俳諧大師、世界聞名俳句大傢,享有「俳聖」之譽。是「元祿文化」的旗手。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媲美中國「詩聖」杜甫。
譯注:鄭清茂 美國麻州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日本文學研究專傢。
繪圖:莊因 知名作傢、書畫傢、史丹福大學退休教授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類,
鬆尾芭蕉是把俳諧推展到zui高峰的中心人物,
在日本文學史上有「俳聖」之稱。
貴族氣的「雅」趣,加上庶民性的「俗」味,
創造瞭一種雅俗共創共賞的藝術形式。
俳句興起於16世紀中葉的室町時代末期,盛行於17、18世紀的江戶時代;流傳至今,歷久不衰。甚至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瞭所謂漢俳或歐美haiku的齣現。
現在所謂俳句,原稱發句,指俳諧連句之首句,基本上沿襲瞭和歌連歌的體式。但是在素材、錶現理念、審美意識各方麵,產生瞭明顯的質變。就是在不完全放棄貴族氣的「雅」趣之下,積極吸收瞭庶民性的「俗」味,創造瞭一種雅俗共創共賞的藝術形式。
俳句的原形為日文「五.七.五」三行,共十七音節,稱上五.中七.下五。由鄭清茂先生譯注的《芭蕉百句》則一律以漢字「四.六.四」十四言譯之;文白不拘,希望能夠錶達俳句特有的詼諧輕妙之趣。
鬆尾芭蕉在日本古典「幽玄」的美學基礎上,廣泛採用漢詩漢文的典故與詞句錶現、傳統和歌所不詠的諸多素材、民間生活的俗語俗藝俗習等,而且提齣瞭所謂「佗わび」、「濕しほり」、「寂さび」、「細ほそみ」、「輕かるみ」的俳諧理念,並展開俳諧風雅「不易流傳」之說。而且身體力行,傳下瞭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芭蕉百句》按年代先後編排,譯成漢語,並附簡單注釋、原文及其漢字漢詞假名注音,以為鑑賞之一助。
作者簡介
鬆尾芭蕉(1644-1694)
日本德川時代的俳諧大師,有日本「俳聖」之譽。是日本德川時代燦爛的「元祿文化」的旗手之一。
俳諧是一種zui具日本特色、極為重要的文學類型。芭蕉在日本俳諧史上,遠承日本和歌與中國詩文的古典傳統,提齣枯淡、閒寂、輕妙等美學概念,融匯人生即旅、諸行無常的存在哲學。所創蕉門蕉風,影響深遠,不僅在日本歷久不衰,至今依然,而且遍及世界各地,仍在擴大中。
芭蕉(Basho)的名字幾乎變成瞭俳句的同義詞。現在有所謂英俳、漢俳之作,追本溯源,也應與芭蕉的典範不無關係。
譯注者簡介
鄭清茂
颱灣嘉義縣人。1933年生。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歷任颱灣大學、加州大學、麻州大學、東華大學等校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在日本》等書。譯有日本漢學著作多種,包括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以及《平傢物語》、芭蕉《奧之細道》等日本古典名著。
繪者簡介
莊因
知名作傢、書畫傢、史丹福大學退休教授
導言 鄭清茂
1 〔無題〕
2 〔無題〕
3 於佐夜中山
4 〔無題〕
5 〔無題〕
6 〔無題〕
7 〔無題〕
8 睏居鬧市,九度春鞦,今移居深川河畔。因憶古人「長安古來名利地,空手無錢行路難」之句,慚惶無似,蓋此生貧寒故也
9 〔無題〕
10 茅捨有感
...
導言(節錄)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類,可能是世界上zui短的詩體。俳句原稱「發句」,指「俳諧連句」的首句。而連句則沿襲瞭「和歌連歌」的體式,不過在所詠素材、錶現理念或審美意識等各方麵,都產生瞭明顯的質變。簡言之,在不完全放棄貴族氣的「雅」趣之下,積極吸收瞭庶民性的「俗」味,而朝嚮「雅俗並存」的境界發展。連歌盛行於室町時代(一三三六─一五七三);而後經由「俳諧連歌」過渡到「俳諧連句」;又經江戶初期鬆永貞德(一五七一─一六五三)貞門派與西山宗因(一六○五─一六八二)談林派的推波助瀾,而蔚然成風,廣為流行,但是仍然擺脫不瞭「第二藝術」的偏見。到瞭鬆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的齣現,俳諧纔在日本文學史上攀上瞭頂feng,終於能夠與其他傳統文類如和歌平起平坐,變成瞭雅俗共賞的「第1藝術」。
芭蕉,正保元年(一六四四)生於伊賀國上野(今三重縣上野市),為鬆尾與左衛門之次男。本名宗房,幼名金作,通稱甚七郎、忠右衛門。上野鬆尾傢屬於所謂「無足人」的地方務農武士,可以算是地主階級,或稱「鄉士」。芭蕉在十九歲前後,齣仕伊賀武士大將藤堂傢,為其嗣子良忠宗正(俳號蟬吟)之隨從伴讀。蟬吟大芭蕉二歲。主僕兩人都愛俳諧,偕同師事貞門派俳人北村季吟(一六二四|一七○四)。但在芭蕉二十三歲那一年,因蟬吟病故而離職。此後數年好像一直住在長兄半左衛門傢,偶爾往返京都遊學或以文會友。在這期間,芭蕉不但未嘗放棄反而更緻力於俳諧的修練,而且以「鬆尾宗房」或「伊賀上野宗房」為俳號,參加連句會的次數愈來愈繁,入選俳諧集子的句數也與日俱增。
寬文十二年(一六七二)仲春,芭蕉二十九歲,有意以俳諧立身揚名,毅然離開故鄉伊賀國上野,前往東都江戶發展。當時的俳壇,古典趣味的貞門俳諧逐漸式微,而清新詼諧的談林派繼之而起,一片繁榮盛況。芭蕉躬逢其盛,不免隨風就俗,積極參與其中。在兩三年之內,快速顯露頭角,於是改號「桃青」,不但取得瞭所謂「宗匠」的資格,成為指導或批點俳諧的專業俳諧師,而且開始自立門戶,收羅徒弟、接受贊助,奠立瞭蕉門俳風的基礎。
俳人芭蕉雖然前後受過貞門與談林兩派的洗禮而成名,但藝術傢芭蕉對俳諧所懷抱的使命感,尤其是對提升俳諧的藝術高度的熱切願望,卻使他極度不滿於俳壇的現狀,他甚至懷疑自己身為俳諧宗匠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意義。乃於延保八年(一六八○)三十七歲時,在門生的贊助下,離開瞭喧囂的江戶市區,移居深川區的一間草庵。草庵麵臨隅田川畔,芭蕉聯想到杜甫〈絕句四首〉之三的「窗含西嶺韆鞦雪,門泊東海萬裏船」之句(按:「東海」為原詩「東吳」之誤),因而取名泊船堂(〈乞食翁〉),並自稱「泊船堂主華桃青」。翌年春,有門人送來芭蕉苗一株,隨興種在庭中,居然繁茂蓬勃;於是人人開始稱泊船堂為芭蕉庵。從此以後,泊船堂主人的俳號也從「桃青」順理成章地變成「芭蕉(ばせう、自署ばせを、今讀ばしょう)」瞭。除瞭俳號之外,芭蕉一生中還用過釣月軒、風羅坊、坐興庵、素宣、夭夭軒、栩栩齋、華桃園等許多不同的雅號。
移居深川之後,芭蕉過的是形同隱士的生活,然而並不完全與世隔絕。他還是繼續接納弟子入門,經常齣席同道的俳諧連句會,而且愈來愈頻繁,作品也愈來愈多。不過在同時,他卻更注重修身養性的功夫,諸如拜師學禪、優遊於中國的莊子、陶潛、杜甫、白居易、日本的歌人西行、能因、連歌師宗祇、畫僧雪舟、茶人韆利休等先賢的世界,寢饋其中。而在現實的生活上,則甘於窮睏,自稱「桑門乞食巡禮之徒」(《奧之細道》),但作為藝術傢,他的精神卻超然物外,寄情於俳諧更高藝術境界的追求。
天和二年(一六八二)鼕,芭蕉三十九歲,江戶大火,芭蕉庵也不幸遭到延燒。雖然翌年就由門生捐資重建完成,但這次火災卻喚醒瞭芭蕉懷之既久、雲遊四方的夙願。所以在遷入新庵後的第二年,從四十一歲起,約六年期間,芭蕉經常在外旅遊。或尋訪歌枕勝地,懷古探幽,品評山水;或聚會地方俳友,談古說今,宣導蕉風。儘管健康一直欠佳,卻為瞭追求「風雅」(喻俳諧)之故,寧願居無定所,故意浪跡江湖。甚至贏得瞭「風狂」(風雅狂夫)之名。他後來迴顧這一段行腳歲月說:
這六年來,嚮往旅遊,乃捨棄深川草屋,以無庵為庵、無住為住。僅有鬥笠一頂、草鞋一雙,常在身上。(〈幻住菴記〉草稿斷簡)
就在這段雲遊過程中,芭蕉精益求精,俳風隨時而變,而且每有遊歷,除瞭發句與連句之外,必有紀行或日記之作,前後有:《野曝紀行》、《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奧之細道》、《嵯峨日記》等。這些所謂「俳諧紀行文」,加上一百多篇短小精緻的「俳文」,構成瞭芭蕉文學極為重要的部分,在日本文學史上大放異彩。
芭蕉到瞭晚年,在旅遊、創作、授徒之餘,對於俳諧的本質與錶現理念也提齣過他的看法,就是有名的「不易流行」說。他自己雖然並未留下任何成篇的相關論述,但從幾個門生所傳的受教語錄,也足以鉤齣這個理論的輪廓。其中如土芳(一六五七─一七三○)所記較為詳細,摘引部分如下:
師之風雅有萬代不易者,有一時變化者。究此二者,其本一也。所謂一者風雅之誠也。不知不易則不知誠。不易者不因新古,無關變化流行,是立足於誠之姿也。觀代代歌人之歌,代代有其變化。又無論新古,今所見與昔所見者無不同,多能感動人心。須知此即不易。又韆變萬化者,自然之理也。不依變化而移之,則風不新。……故責之以誠者,不屑駐足原地,必能前進一步,自是理所當然。……無論如何,不可拾古人牙慧。四時推移,萬物隨之而變。〔俳諧〕亦當如斯。(《三冊子.赤雙紙》)
簡言之,俳諧感動人心的本質是「誠」,是其萬世「不易」的基礎;而其錶現理念與風格,則須因時而變,纔能創齣新意,即所謂「流行」。他如去來(一六五一─一七○四)也轉錄所聞說:
俳諧有韆載不易之姿,有一時流行之姿。吾師分兩端以教之。然二者血脈貫通,其元一也。一者指風雅之誠也。不知不易之句,則難立其本;不學流行之句,則其風不改。善解不易之人,往往不發不移之言。(《去來抄.修行》)
兩人所言大緻相同。
元祿二年(一六八九)九月初,芭蕉四十六歲,在大垣(今岐阜縣大垣市)結束瞭歷時五個月、長達六百日裏(約二三四○公裏)的「奧之細道」之旅。之後,又馬不停蹄趕往京都、奈良、大津等關西各地盤桓瞭數月,直至元祿五年纔返抵江戶新建的芭蕉庵。如今,蕉風俳諧風靡全國,芭蕉儼然已被奉為一代大宗師。但他並不高高在上,而為瞭指導門徒、接待俳友、參與連句之會,協編連句集子,夜以繼日,反而更加忙碌;同時,也開始《奧之細道》紀行文的撰寫與推敲,倡導「不易流行」之說與「輕」之俳趣。
翌年仲夏,芭蕉又離開江戶,路經名古屋、伊勢等地迴到故鄉伊賀上野;然後,再度雲遊關西一帶,抱病奔走,無非為瞭會晤門生、列席俳會。同年重陽到瞭大阪。十月中旬,宿疾發作,藥石罔效;留下一句〈病中吟〉:「病纏羈旅,夢中夢遊荒原到處奔走。」一代俳聖溘然長逝。享年虛歲五十一。
芭蕉生前,在「奧之細道」之旅後的翌年,還在關西逗留期間,從晚春到初夏,寄寓大津國分山幻住庵,「夜坐則靜待月齣以伴身影,掌燈則凝眸罔兩而辯是非」;憶往事、思當今,夫子自道,在〈幻住庵記〉裡不無感慨地說:
身負微恙,彷彿厭世之人。歲月推移,憶我拙劣一生,則心懷愧怍。或豔羨仕宦受領之地,亦曾一窺佛籬祖室之門;而竟托身於飄泊不定之浮雲,勞神於花鳥,以為暫時生涯之計,終成無能無纔之人,隻顧寄情於唯此〔俳諧〕一途。樂天詩役五臟神,而老杜為之消瘦也。(按:白居易〈思舊〉:「詩役五臟神,酒汩三丹田。」李白〈戲贈杜甫〉:「藉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是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心態與生活方式,也可說是生活的藝術化或藝術的生活化,顯然帶有中華文人憂道不憂貧的清高孤傲之氣。芭蕉有誌於超yue嚮來偏重文字遊戲或放縱恣肆的俳壇,而且一直不以自己當前的進境為已足,不斷嚮前嚮上開拓境界。他率領著一群誌同道閤的弟子,登高望遠,沿途風貌氣象隨時而變:從隱居深川初期的「佗」(わび──清冷晦澀)、經過「濕」(しほり──浸潤幽深)、「寂」(さび──枯淡閒寂)、「細」(ほそみ──纖細幽眇)、到「輕」(かるみ、かろみ──輕巧簡明)等審美理念,終於把所謂「蕉風」帶到瞭俳諧的zui高境界。(按:上麵所舉俳風理念諸詞之漢譯,不可能十分精確。蓋原詞含意模糊,不但可作多種解釋,而各詞之間又互有重疊現象,且依其文脈與用法,專傢之間常有不同理解,故難於單一界定。在此所譯,隻取其一端而已。)
俳諧連句以「發句」(五.七.五音,稱長句)起頭,繼由別人附之以「脇句」(七.七音,稱短句)〔長短兩句共三十一音節,即同和歌一首的體式〕。然後由兩人或以上輪番重複附之以長句與短句,依序稱之為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句數可多可少。有歌仙(三十六句)、世吉(四十四句)、五十韻(五十句)、米字(八十八句)、百韻(百句)、韆句(百韻十捲)或更長,而以歌仙體zui為常見。連句會的齣席者閤稱「一座」或「連眾」,每人斟酌發句或前句之題材、旨趣或氛圍,輪流和之以短句或長句,謂之「附和」。蕉風連句以歌仙為主。然而連句畢竟是一種團體的創作行為,必須前後兼顧、互相照應,比較難於發揮獨立的個性或自主的風格。大概有鑑於此,芭蕉自己及其門下,除瞭連句之外,也開始偏重於發句的單獨吟詠,所產句數也愈來愈多。但是非得等到明治時代,由於俳人兼歌人正岡子規(一八六七─一九○二)的倡導,發句纔脫離廣義的俳諧範疇,依「俳諧之句」而略稱「俳句」,正式成為日本文學中的獨特文類。
【中商原版】芭蕉百句 港颱原版 鬆尾芭蕉著 鄭清茂譯 颱灣聯經齣版公司 日本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