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濟政策的原則/西方現代思想叢書18》主要內容包括:集中指導下的經濟政策:批判、調節體係、社會問題、抗衡力量、集體所有製和社會問題、中間道路的經濟政策、充分就業政策、部分集中調節經濟過程的政策和職業階層秩序政策等。
目錄
中國需要建立和維護一個競爭秩序
歐肯及其經濟思想簡評
中文第一版序言
第一編 關於秩序政策問題的初步定位
第一章 關於任務
經濟過程的調節
關於社會問題
經濟與政治的關係
第二章 喪失個性、權力鬥爭與意識形態
第三章 秩序思維
第二編 經驗和批判
第四章 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學說
市場形式——壟斷問題
結論
第五章 經濟政策試驗
第六章 集中指導經濟過程的政策——概論
第七章 集中管理經濟的經濟過程(集中管理經濟理論)
前言
經濟過程的總體特性
經濟過程的各個方麵
結語
第八章 集中指導下的經濟政策:批判
調節體係
社會問題
抗衡力量
集體所有製和社會問題
第九章 中間道路的經濟政策
充分就業政策
部分集中調節經濟過程的政策
職業階層秩序政策
第十章 試驗的經濟政策——結果
第三編 自由和秩序
第十一章 再論這一問題
一些後果
秩序的相互依賴性
社會問題
失敗原因
第十二章 發展必然性的神話
引言:有關思想
矛盾
經濟政策思維的基本形式
……
第四編 競爭秩序及其實現
第五編 支撐力量
精彩書摘
第三章 秩序思維
一多變性與多樣性是各種經濟現實的一個基本特點。隻要迴想一下我們自己的經曆,就可以明白這一點。1914年之前,歐洲國傢對經濟過程的調節就與1918年之後不同。自1929年至1932年的經濟危機以來,又是另一種調節辦法。此後,經濟形式的變化迅速不斷,而且各國,如德、蘇、法、英,各不相同。經濟現實好像缺乏任何形式上的共同點。每個國傢的每個曆史時刻好像與其他任何時刻都無相似之處。難道不能在經濟現實中找齣對未來經濟政策可能具有意義的秩序形式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從經驗中就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取得可資藉鑒的東西瞭。因此,完全懷疑我們能夠完成自己的任務,也就不無道理瞭。
二但是,在這裏,科學的形態學結論給我們以啓示。倘若我們想從極其繁雜的曆史多樣性的紊亂中解脫齣來的話(這種多樣性使一切認識與行動變得無法把握),那就必須尋找一個阿基米德點(即觀察事物的突破點——譯者),從這一點齣發,可能認識經濟現實的各種形式及其日常的運行過程。形態學嚮我們提供的這個阿基米德點就是這樣的事實:不管何時何地,一切經濟行為都是建立在計劃基礎之上的。為瞭剋服物質的稀缺,無論是生活在公元前1萬年石器時代的人,還是中世紀的農民或今天的工人和商人,都毫無例外地有自己的計劃。計劃的準確度因時而異,差彆很大。但是,無論何時何地經濟行為都是以計劃為根據的。這一簡單的事實是確定無疑的,是所有進一步探討的堅實基礎。
科學的形態學對經濟現實進行瞭精確的研究,即對現在的和過去的企業和傢庭進行具體的調查,瞭解它們以何種形式與其他傢庭和企業保持聯係。例如,某地方有一傢機械廠,1948年年初,它從中央管理部門得到配給的鐵和煤,並且必須把自己製造齣的一部分機器提供給中央計劃部門指定的單位,另一部分可以自由齣售給私人。對有些原材料,如石油,這傢企業隻能用實物交換辦法取得,其他原材料則支付現金。工人也是由勞動局分配來的。大部分工人有自己的菜園子,生産土豆和蔬菜,以供自傢之需。這種情況說明瞭什麼?它說明存在不同的經濟秩序形式:集中管理經濟、交換經濟和自給自足經濟。要是我們再深入一步觀察,便會發現,企業的市場價格——就其在自由市場中而言——的形成是韆差萬彆的。盡管它在自銷的機器方麵可能擁有壟斷地位,但在購進石油時又可能與其他企業處於競爭之中。在另一傢機械廠裏,經營形式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例如,它根本不能自由銷售機器。1948年年底,實行貨幣改革之後,這兩傢工廠和其他許多工廠及傢庭的情況發生瞭根本的變化,實物交換受到抑製,自給自足經濟形式和集中管理經濟形式也遭到同樣的命運。對個彆企業和傢庭分彆進行的分析首先錶明,存在一種極為普遍的多樣性現象,即個彆經濟形式並存和形式迅速變化。接著人們會立即麵臨這樣一個事實:組成一切具體經濟秩序和市場的純粹形式會重復齣現。我們要是把這一分析延伸到過去時代,也會發現同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對托勒密(Ptolemaer)時代埃及的官辦工場、18世紀德國東部的容剋地主莊園、15世紀科隆的批發商或者19世紀初德國西部的農莊作一番調查,雖然證明各種經濟和當時的經濟秩序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個性和多樣性,但是,所有這些曆史上的多樣性都是由較少的幾種純粹經濟形式融閤而成的。這樣,科學研究便從所有這些經濟現實中獲得瞭一種新的認識。
……
前言/序言
一
一 本由一個德國經濟學傢在20世紀中葉所著作的書能否引起21世紀中國讀者的興趣?在我的序言中,您將得到非常肯定的迴答。未來十年中,中國必須對建立怎樣的經濟秩序做齣抉擇,因為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用瓦爾特·歐肯的話說是“試驗性的經濟政策”,參見第十章),中國已經到瞭必須將某些經濟政策框架和核心特徵長期確定下來的時候瞭。中國發展速度非常快,並將馬上躋身中等收入國傢,曆史經驗錶明,許多國傢在達到這一階段後普遍遇到瞭發展瓶頸,比如拉丁美洲一些國傢在20世紀所遭遇的增長乏力。導緻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最主要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形成瞭新的社會群體,他們在經濟政策的製定和實施過程中追求自己的利益,然而他們利益的實現往往需要以犧牲整個社會利益為代價。這些特定的利益集團獲益於經濟的增長,在經濟政策方麵他們極力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導緻開放和自由的競爭被施以限製,經濟增長的動力不斷被削弱。迅速的經濟增長為所有人提供豐富的機會,市場和社會變得更加開放,阻礙社會流動性的傳統障礙被經濟和社會的劇變撕得粉碎。但同時新興的利益集團不斷壯大,也有一些能夠適應新形勢的舊的利益集團存活下來,它們共同對政治決策施加影響,導緻國傢不斷喪失其獨立性,各項政策逐漸偏離共同富裕的目標。
現代經濟學傾嚮於認為,偏離共同福祉的目標屬於正常情況,通過經濟政策實現共同福祉非常不現實,它更像是烏托邦式的童話。但瓦爾特·歐肯不這麼認為。他著作中最重要的洞見就是指齣,經濟政策總有淪為利益集團維護其既得利益工具的危險,而同時關鍵在於存在著某種政治意願,使其脫離利益集團的控製並在製定經濟政策時著眼於全社會的福祉。對於歐肯來說,經濟秩序的建立是一種具有深刻倫理一政治意義的曆史性行為,這不僅要求政治精英們在尊重某些特定原則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做齣抉擇,更需要將這些“原則”與“曆史性契機”相整閤(參見第十五章),對於那些原則,歐肯在他的著作中做齣瞭詳細的推導和闡述,而“曆史性契機”則會因一種特定曆史性格局的形成而齣現,這一格局允許一國確立這些經濟政策原則,但同時要求考慮到其特殊性。這種政治創舉由一種“建立社會和倫理秩序的意願”所驅動。毫無疑問,在中國已經齣現瞭這樣一種曆史性契機,眾多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精英也已經感覺到,必須將經濟富強(wirtschaftlicher Wohlstand)與實現共同福祉(Gemeinwohl)緊密結閤起來。
經濟政策的原則/西方現代思想叢書18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