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利尼亞剋小說選

皮利尼亞剋小說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利尼亞剋 著,劉引梅 譯
圖書標籤:
  • 法國文學
  • 皮利尼亞剋
  • 小說
  • 短篇小說
  • 現代主義
  • 存在主義
  • 文學經典
  • 心理小說
  • 黑色文學
  • 20世紀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9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0594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2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皮利尼亞剋是文學技巧的實驗者和大師,其作品有著魔術般的敘述手法。有時會突然找不到中心或主題,跟不上作者的跳躍式思維;有時會覺得故事荒誕不經,又逼真得如在眼前。
皮利尼亞剋通過一係列看似荒誕不經、古怪離奇的故事情節,以不拘一格的藝術技巧生動錶現瞭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方麵,對細節的描寫生動逼真!

內容簡介

《皮利尼亞剋小說選》收錄瞭皮利尼亞剋的長篇小說《果實的成熟》,中篇小說《紅木》《不滅的月亮的故事》,以及短篇小說《人的風》和《騙子手們》。皮利尼亞剋的作品有著魔術般的敘述手法,有時會突然找不到中心或主題,跟不上作者的跳躍式思維;有時會覺得故事荒誕不經,又逼真得如在眼前。皮利尼亞剋通過一係列看似荒誕不經、古怪離奇的故事情節,以不拘一格的藝術技巧生動錶現瞭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方麵,對細節的描寫生動逼真。

作者簡介

皮利尼亞剋(1894—1938),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錶作傢,十月革命後從事文學創作。1920年,皮利尼亞剋齣版瞭長篇小說《裸年》,這部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國文字,同時也招緻瞭嚴厲的批評。1929年,在柏林齣版的中篇小說《紅木》因“歪麯蘇維埃現實”而遭批判。

目錄

譯者前言 /01
紅 木 /001
不滅的月亮的故事 /051
人 的 風 /095
騙子手們 /105
果實的成熟 /113
譯後記 /34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乞討者、有預見者、叫花子、要飯的、拉撒路、男男女女的朝聖者、赤貧者、僞善者、香客、先知、男男女女的愚人、瘋修士——神聖羅斯生活習慣中這些意思相同的五花八門的稱謂,正是神聖羅斯的這些乞討者、朝聖者、赤貧者、瘋修士——使自有羅斯以來,自伊萬王朝以來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俄國數韆年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所有俄國史學傢、民族學傢和作傢都在記述這些曾經大行其道的故人。這些瘋子或者騙子——叫花子、僞善者、先知——被認為是教會的精英、基督的同修、來世的祈福者,俄國正統的曆史和古典文學中也正是這樣稱呼他們的。
  十九世紀中葉,有一個住在莫斯科的瘋修士伊萬·雅科夫列維奇,一個未受完教育的神學院學生,死在瞭基督登山變容節醫院。於是采訪記者、詩人、史學傢紛紛撰文記述他的葬禮。有位詩人作詩一首,登在《消息報》上:
  瘋人院裏在舉行什麼慶典?
  為什麼車水馬龍,人潮如湧,
  滿心憂懼,步履匆匆?
  人群中不時響起
  惶惶不安的哀嘆,
  充滿誠摯而深切的悲痛:
  伊萬·雅科夫列維奇英年早逝瞭!
  當之無愧的卓越先知歸天瞭!
  史學傢斯卡夫隆斯基在《莫斯科特寫》中說,在屍體安葬之前,連續為死者做瞭五天二百多場安靈彌撒,許多人就在教堂附近過夜。學術著作《二十六個莫斯科的僞先知、僞瘋修士和愚人》的作者是巴爾科夫,他是葬禮的目擊者,他說,伊萬·雅科夫列維奇的葬禮原定禮拜天舉行,消息就“公布在《警方公報》上。可是當天一大早,好多崇拜者紛至遝來,由於在究竟在何處安葬的問題上發生瞭爭執,齣殯未能如期舉行。他們差點兒動起手來,有惡言相嚮的,也有品行端正的。一些人要把他運往斯摩棱斯剋,逝者的故鄉;另一些人張羅著要把他葬在波剋羅夫男修道院,墓穴都挖好瞭,就在教堂附近。還有一些人大為動情地懇求把他的遺骸交給阿列剋謝耶夫女修道院;更有一些人緊緊拽住靈柩不撒手,硬要把它拖到切爾基佐沃村。”因為“他們擔心伊萬·雅科夫列維奇的遺體會被偷走。”史學傢寫道:“當時一直在下雨,地上泥濘不堪,靈柩從停屍間運往小禮拜堂,又從小禮拜堂運往教堂,然後再從教堂運往墓地,好一通摺騰。但盡管如此,那些婦女、姑娘、穿著鍾式裙子的韆金小姐都俯首在地,在靈柩下邊爬行。”伊萬·雅科夫列維奇在彌留之際大便失禁,“汙物從他身子底下流瞭一地”。
  史學傢這樣寫道,“吩咐守護人用沙子把汙物掩埋起來。就是這種被伊萬·雅科夫列維奇的糞便浸濕瞭的沙子,他的崇拜者們都收集起來,帶迴傢去瞭。於是這小小的沙子便顯示齣靈丹妙藥的神力。小孩兒鬧肚子疼,媽媽便在他的稀粥裏摻半小勺沙子,小孩兒喝下去肚子就不疼瞭。安魂彌撒之後,用來堵死者鼻孔和耳孔的棉球分成瞭許多小塊,發給教徒。許多人來到靈柩跟前,收集從靈柩裏流齣來的屍水,因為死者是死於水腫的。伊萬·雅科夫列維奇死的時候穿的襯衫也被撕成瞭碎片。齣殯之前,那些赤貧者、瘋修士、僞善者、男男女女的朝聖者紛紛聚集在教堂周圍。由於擁擠,他們沒有進到教堂裏來,就在外麵站著。這時他們或講經布道,或裝神弄鬼,或宣布神啓,或破口大罵,或收羅錢財,或發齣不祥的凶猛吼叫。”伊萬·雅科夫列維奇在生命的最後幾年,總是讓他的崇拜者們喝他的洗臉水,他們就真的喝瞭。伊萬·雅科夫列維奇不僅有口頭預言,而且也留下瞭書麵預言,它們都被保存瞭下來,以供曆史研究之用。有人寫信問他:“某某人可否婚配?”他嘰裏咕嚕說瞭一句誰都聽不懂的話,神乎其神的,像是天書。
  莫斯科有個中國城,是一群裝瘋賣傻的烏閤之眾的麇集之地。這裏有的人寫詩;有的人學公雞打鳴、學孔雀和紅腹灰雀喳喳叫喚;有的人為瞭上帝而破口大罵;有的人隻知道一句漂亮的空話,這句漂亮的空話被認為是先知的話,並賦予瞭先知以名望,譬如:“人生好比童話,棺材好比四輪馬車,跑起來平平穩穩!”有的人癖好狗叫,因為上帝的吩咐是通過狗叫預言的。在乞討者、有預見者、叫花子、拉撒路、僞善者——整個神聖羅斯的這一類赤貧者中,還有農民、小市民、貴族、商人;有兒童、老人;有膀大腰圓的莊稼漢、生育力旺盛的高大粗胖的蠻婆娘。他們統統都是酒鬼。所有他們,這些不幸的苦命人,都像乾酪和蔥頭一樣,被覆蓋在野蠻落後的俄羅斯帝國蔥頭形的蔚藍色的寜謐之下,因為教堂的蔥頭形尖頂當然就是蔥頭俄羅斯生活的象徵。
  在莫斯科,在彼得堡,在另一些俄羅斯的大城市,有另一些怪人。他們的傢譜可追溯到帝國時期,而不是沙俄時期。俄羅斯的傢具手藝始於彼得大帝時期,興盛於伊麗莎白時期。這一農奴製時代的手藝曆史上沒有文字記載,而工匠們的名字也被時間的長河湮滅。這種手藝是一個人單乾的活兒,是在城市的地下室裏,在地主莊園下房的小屋裏乾的活兒。這種手藝是在伏特加酒和殘酷環境中留存下來的。紮剋布和布爾是師傅。奴隸製時代,那些半大男孩兒被送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被送到巴黎和維也納,他們在那裏學藝。學成後,他們便從巴黎迴到聖彼得堡的地下室,迴到下房的小屋裏,進行製作。有的工匠製作一件催眠沙發,或梳妝颱,或書櫃,要花費數十年時間——他的一輩子就是乾活、喝酒、死去,把自己的手藝傳給侄甥,因為不允許他有自己的孩子。侄甥要麼模仿叔輩的手藝,要麼把這手藝繼承下來。工匠死瞭,而東西卻長久地擺放在地主莊園裏和獨傢豪宅裏,主人或在近旁欣賞,或在催眠沙發上死去,把那些秘密通信藏在活麵寫字颱的暗匣裏,待字閨中的姑娘們在盥洗間對鏡端詳自己的青春容顔,老太婆們對鏡細看的則是年老色衰。從伊麗莎白時代到葉卡捷琳娜時代,盛行的是可可式、巴洛剋式、青銅器、精巧的渦紋裝飾、紅木、紫檀、烏木、卡纍利阿木、波斯鬍桃木。保羅一世要求的風格非常苛刻,紅木傢具是拋光的,包麵是綠色皮革,雕飾是黑色的獅子和獅身鷹翅鷹首怪獸。亞曆山大一世要求的是後古典主義風格,古典主義,埃拉多斯。尼古拉一世又恢復瞭保羅一世的風格,不及他兄長亞曆山大一世那樣的豪華。那麼,這三個時期紅木傢具都十分盛行。1861年,農奴製垮颱瞭。農奴工匠被傢具廠取代——列溫鬆傢具廠,托奈特傢具廠,維也納傢具廠。但是那些工匠的侄輩們靠著喝酒活瞭下來。這些工匠現在什麼都不製作,他們隻修復古物,但他們把叔輩們的技藝與傳統原汁原味地保留瞭下來。他們都是單身漢,他們也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們像哲學傢一樣,都為自己的行當而感到自豪,而且他們也熱愛自己的行當,像詩人一樣。他們依舊住在地下室。假如不把這樣的工匠打發到傢具廠,那麼要想修好尼古拉一世以後的器物,就使喚不動他。他是古董鑒賞傢,他是古董修復傢。無論在莫斯科人傢的閣樓上,還是在失過火的地主莊園的雜物棚裏,他都能夠找到桌子、三扇鏡、長沙發——這些葉卡捷琳娜時代、保羅一世時代、亞曆山大一世時代的器物。於是他會一頭紮進去,在自己的地下室裏一連數月仔細琢磨,不停地抽煙,認真思考,用一隻眼睛反復打量,他將會喜歡上這件器物,目的就是要還原這些死物件的鮮活生命。恐怕他還會在寫字颱的暗匣裏找到一遝泛黃的書信。他是修復傢,他的眼睛是嚮後看的,盯的是古物的年代。他一定是個古怪的人,他必將要按古怪的方式把修復好的器物賣給一個也是這樣古怪的收藏傢,交易時,他會跟這個收藏傢一起喝白蘭地,這瓶白蘭地是當年擺放在葉卡捷琳娜櫥櫃裏的,用的高腳玻璃杯是過去皇傢的禦用品,一套極其珍貴的酒具。
  第二章
  1928年。
  這個小城就是俄國的布呂赫和俄國的鐮倉。三百年前,留裏剋王朝的最後一位王子就是在這個小城鎮裏被殺害的。王子被害那天,貴族圖奇科夫的孩子們還在跟王子一起戲耍遊玩。圖奇科夫傢族在本城一直綿延至今,像修道院和許多其他名氣較小的傢族一
  樣……俄國古跡、俄國行政區、伏爾加河上遊、森林、沼澤、村莊、修道院、地主莊園,——還有一連串城市——特維爾、烏格利奇、雅羅斯拉夫爾、大羅斯托夫。這座小城——猶如修道院一般寂靜的布呂赫。這裏有俄國皇室領地,交錯的街巷裏處處種著有益健康的洋甘菊,有記述曆次謀殺的石碑。小城距離莫斯科兩百俄裏,而距離鐵路綫五十俄裏。
  這裏留下瞭地主莊園的廢墟和古舊的紅木傢具。這裏的古物博物館館長戴著高筒禮帽,穿著披風式大衣和方格褲子,而且蓄起瞭絡腮鬍子,像普希金那樣。他的披風式大衣口袋裏裝著博物館和各修道院的鑰匙。他在小飯館裏喝茶,孤獨的時候在自傢的貯藏室裏拿酒自斟自飲。他傢裏鬍亂堆放著《聖經》、聖像、修士大司祭的高筒帽和金冠、輔祭的法衣、聖帶、錦緞套袖、教袍、神父的外衣、蓋聖餐布、蓋棺布、桌裙等,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十三世紀、十五世紀、十七世紀的。他的書房裏擺著卡拉津的紅木製品,寫字颱上放著一個煙灰缸,酷肖帶有紅帽箍和白帽身的貴族製帽。
  維亞切斯拉夫·帕夫羅維奇·卡拉津老爺曾在近衛重騎兵團服役,由於生性耿介,大約在革命前二十五年,他退役瞭,原因是他的同僚長期盜竊的行為敗露瞭,指派他去做偵查,結果他如實報告瞭長官,長官卻包庇瞭竊賊。這讓卡拉津老爺咽不下這口氣。他打瞭第二份報告:請求退役。於是他迴到自己的莊園,定居下來。他每禮拜進一次城,采買日用品。他從莊園到城裏來,總是乘坐一輛笨重的四輪轎式馬車,帶兩名僕役,他用戴著白手套的一隻手指著店鋪的夥計,讓他給稱半普特上等的黑魚子醬,大半普特乾鹹魚脊肉,一尾閃光鱘,一個僕役付錢,另一個僕役收貨。一次,一個商人伸齣手來想跟老爺握手,老爺沒有伸手,隻簡短地說瞭一句:“不必啦!”
  卡拉津老爺總是戴著貴族製帽,穿著尼古拉式大衣。革命迫使他搬齣莊園,遷到瞭城裏,但是大衣和製帽留給瞭他。現在卡拉津老爺排隊購物時仍然戴著那頂貴族製帽,隻是跟差的僕役換成瞭他的妻子。卡拉津老爺靠變賣古董維持生計。為此他常常去找博物館館長。他在博物館館長那裏看見瞭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以革命的權力從他的莊園裏沒收來的。他並不看重這些東西。但是,有一次他在博物館館長的桌子上看見瞭那隻貴族製帽式樣的煙灰缸。“收起來吧。”他簡短地說。“為什麼?”博物館館長問。“俄國貴族的製帽不能當成痰盂。”卡拉津老爺迴答說。兩位古董行傢爭執起來。卡拉津老爺憤然離去。從此他再沒有邁進過博物館館長的門檻。
  城裏住著一個皮匠,他感恩地迴憶說,他小時候在卡拉津老爺的府上當侍童,由於乾活慢慢騰騰,老爺用左手扇瞭他一記耳光,打掉瞭他七顆牙齒。
  城裏一片死寂,隻有一晝夜兩次響起的輪船汽笛聲和教堂鍾樓上陸續響起的古老鍾聲,纔把這沉悶打破。鍾聲響到1928年之前。因為1928年許多教堂的鍾都被摘下來送到冶金公司瞭。鍾是用滑輪、原木和繩索從高高的鍾樓上拉齣來,懸在半空,然後緩緩地放下來。鍾在繩索上慢慢往下滑動,發齣忽高忽低的哭泣聲。這哭泣聲迴蕩在城裏死寂的上空。鍾發著嗡嗡的轟鳴聲重重地墜落下來,把地砸齣大約兩俄尺的深坑。
  摘鍾還在繼續。這些日子裏,小城正像古鍾那樣發齣嗚咽。
  城裏最有用的是工會會員證。店鋪裏排著兩隊——一隊是有工會會員證的,一隊是沒有工會會員證的。有工會會員證的租用伏爾加河上的遊艇是一小時十戈比,其餘的人是一小時四十戈比,電影票價是二十五、四十和六十戈比不等,有工會會員證的電影票價是五、十和十五戈比不等。在實行工會會員證的地方,其重要性是占首位的,同等重要的還有糧食供應卡,並且糧食供應卡,這麼說,還有麵包卡,隻發給有選舉權的人,定量為一天四百剋。沒有選舉權的人及其子女,連麵包也得不到。影院設在工會園地一間有防寒設備的闆棚裏,入場時不打鈴。整個城鎮的作息安排是根據發電廠發齣的信號進行的:第一個信號——結束早茶;第二個信號——著裝齣門。發電廠通常工作到午夜,但是在命名日、十月嘉名會和其他一些突然的隆重慶典活動,如執委會主席、工業聯閤企業主席及其他領導人的喜慶日,發電廠纔會通宵供電,這時居民們正好藉光適時安排自己的慶祝會。有一次在電影院裏,內貿貿易公司全權代錶,不知是姓薩茨,還是姓卡茨,在完全沒有醉酒的情況下,由於動作笨拙,偶然碰瞭一下執委會主席的夫人,後者則滿懷衊視地甩給他一句:“我是庫瓦爾津娜。”全權代錶以前不知道這個姓氏的權勢,他驚詫莫名地道瞭歉,但最後他還是被打叉勾掉,走人瞭事。領導們在城裏住得很集中,齣於與生俱來的多疑,總是防範著其他居民,整天忙於勾心鬥角,而放棄社會活動。根據割肉補瘡的原則,受那些勾心鬥角的人的派彆所支配,自然每年都有領導人從這個縣的領導崗位上落選,然後到另一個縣的領導崗位上就任。經濟也是根據割肉補瘡的原則在運行。聯閤企業在管理經營(聯閤企業是在本篇主人公伊萬·奧若戈夫變成呆傻人那一年齣現的)。管委會成員有執委會主席庫瓦爾津(庫瓦爾津娜的丈夫)和工農監察機構全權代錶普列斯努欣,涅多蘇戈夫任會議主席。他們的經營管理就是慢慢地把革命前的資源嚴重浪費掉,就是敷衍塞責和營私舞弊。榨油廠虧損,鋸木廠虧損,製革廠不虧損,但也沒有利潤。在冰天雪地的鼕天,動用瞭四十五匹馬和全城半數居民,硬是把好大一口鍋爐在雪地上拖瞭五十俄裏,纔拖到這個製革廠。鍋爐拖迴來瞭,也廢棄瞭,因為不適用,其費用在盈虧的賬上衝銷瞭。當時為瞭粉碎樹皮而購置瞭一颱鍘草機,結果也廢棄瞭,因為樹皮不是乾草,其費用又是衝銷瞭事。為瞭改善工人的生活,決定修建住房:購買瞭一座整體木房,幾經周摺運迴瞭工廠,然後將其鋸成一段一段的木柴,一共鋸齣五立方,因為木房已經腐爛瞭,能用的木料隻有十三根。用這十三根木料,又加上九韆盧布,房子總算蓋起來瞭:恰好,這時工廠因建房而倒閉瞭,盡管這時候工廠不虧損,像其他企業那樣,但也不賺錢。於是新房便閑置著。聯閤企業靠拋售革命以來停産企業的設備來掩蓋虧損,甚至不惜采用這樣的招數:執委會主席庫瓦爾津把一批木材按固定價格的百分之五十賣給管委會成員庫瓦爾津,即打一個對摺,也就是說,庫瓦爾津把定價為五萬盧布的木材,以兩萬五韆盧布買下來,然後管委會成員庫瓦爾津再轉手賣給居民,特彆是,按原價賣齣,不打摺扣。這樣一倒手,庫瓦爾津主席所得到的就是五萬多盧布。1927年來臨之際,鑒於庫瓦爾津取得的成就,提齣要對庫瓦爾津給予嘉奬:管委會贈給庫瓦爾津一個皮包。購買皮包的錢是從備用金裏支付的。為瞭把這筆錢歸還給齣納,他們便四處奔走,讓當地人簽名認捐。由於受其他居民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興趣和生活是閉塞的,他們不會對小說産生任何興趣。城裏齣售的燒酒隻有兩種:伏特加酒和教堂用的紅酒。其他酒一概沒有。伏特加酒的需求量很大,教堂用的紅酒需求量雖說少一些,但也很大——用於祝聖用的聖水和聖餐酒。城裏也有香煙齣售——“大炮牌”的,十一戈比一盒,“拳擊牌”的,十四戈比一盒,其他牌子的一概沒有。像買伏特加酒一樣,買香煙也排兩隊:工會會員排一隊,非工會會員排一隊。一晝夜有兩班輪船經過,在那裏的小賣部可以買到“薩福牌”香煙、波爾圖葡萄酒和花楸露酒,而且吸“薩福牌”香煙的人顯然都是盜用公款者,因為城裏沒有私營商店,而買“薩福牌”香煙的人從來就沒有結過賬。就是為瞭讓這座小城成為非行政中心的縣轄城鎮,靠菜園子和互助服務去生存。
  斯庫德林橋畔矗立著斯庫德林傢的房子,雅科夫·卡爾波維奇·斯庫德林就居住在這棟房子裏,他是農民事務的代理人,年齡大約八十五歲。除瞭雅科夫·卡爾波維奇·斯庫德林,城裏還單獨居住著小他許多歲的兩個妹妹卡皮托利娜和裏瑪,還有一個呆傻的弟弟伊萬,後改名為奧若戈夫。下麵將會談到他們。
  最近四十年來,雅科夫·卡爾波維奇患有疝氣,走路時用右手從褲子的前開口處托住自己的疝突齣,他的雙手腫脹而發青。他從鹽瓶裏把鹽撒在麵包上,總是撒厚厚一層,吃的時候鹽不時發齣咯吱咯吱的響聲,然後把散落的鹽粒十分節儉地收起來,重新放迴鹽瓶。最近三十年來,雅科夫·卡爾波維奇不再會正常睡覺瞭,常常是夜半醒來,精神勃勃地讀《聖經》,直到天亮,然後睡到中午。但中午時,他一嚮都去閱覽室看報:城裏沒有賣報的,訂報又沒有錢,所以隻能在閱覽室裏看報。雅科夫·卡爾波維奇身體肥胖,頭發全白瞭,謝頂瞭。他的眼睛總是流淚,當他準備開口說話時,也要喘好大一陣子,發齣呼哧呼哧的聲音。斯庫德林傢的房子從前屬於地主韋列伊斯基,後者隨著農奴製的廢除在選舉調解法官的職位時破産瞭。雅科夫·卡爾波維奇在廢除農奴製之前剛好服完兵役,於是在韋列伊斯基手下當瞭一名文書,學會瞭司法方麵的一套東西。這時韋列伊斯基破産瞭,他就捷足先登把他的房子連同職位一起買下來瞭。自葉卡捷琳娜時代以來,這棟房子依然完好無損,在這一個半世紀當中,房子已經變得黯然失色,猶如房子裏的紅木傢具一樣,玻璃器皿上長齣一層綠銹。雅科夫·卡爾波維奇記得農奴製。老頭兒什麼都記得:農奴製鄉村的農奴主老爺,塞瓦斯托波爾的士兵招募;他記得最近五十年當中所有俄國大臣和蘇聯人民委員的名字和父名,所有帝俄宮廷和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大使、所有大國的外交部長、所有總理、國王、皇帝和教皇的名字。老頭兒對久遠的歲月已經記不清瞭,他說:
  “我活得比尼古拉·帕夫洛維奇,比亞曆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比亞曆山大·亞曆山大羅維奇,比尼古拉·亞曆山大羅維奇,比弗拉基米爾·伊裏奇都長久,我還要活過阿列剋謝·伊萬諾維奇呢!”
  老頭兒臉上總掛著那種非常討厭的,同時又卑躬諂媚和陰險惡毒的笑容,他微笑時,他那雙灰白的眼睛總是流淚。老頭兒的脾氣很倔,他的幾個兒子也都隨他。遠在1905年之前,長子亞曆山大被打發送一封急信到碼頭,結果遲到瞭,沒趕上輪船,領受瞭父親一記耳光和辱罵:“滾,你這壞蛋!”這一記耳光是父親賞賜給兒子的最後一滴蜜酒,——小男孩當時隻有十四歲,——小男孩扭身離傢齣走瞭。六年以後他迴來瞭,已然是藝術學院一名大學生瞭。在這幾年當中,父親不斷給兒子寫信,信中命兒子迴傢,並永遠詛咒他,使其失去父母的祝福。就在這封信中,在父親落款的稍下方位置,兒子補寫瞭一句:“見鬼去吧,去您的祝福。”於是把父親的信退瞭迴去。離傢六年後,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春日,亞曆山大踏進瞭客廳,這時父親迎上前去,臉上掛著喜悅的笑容,舉起一隻手,要打兒子;兒子帶著快活的譏笑,一把抓住父親的手腕,又微微一笑,在這微笑當中愉快地顯示齣兒子的強勁有力,父親的兩隻手被牢牢地鉗製住瞭。兒子稍稍一使腕力,讓父親坐到桌旁圈椅上,說道:“您好,老爸,何必費心呢,老爸?坐下吧,老爸!”
  父親開始發齣嘶啞的聲音,哧哧地笑起來,從鼻子裏發齣喘息聲,臉上掠過一抹凶狠的善意。老頭兒衝妻子喊道:“瑪麗尤什卡,對啦,嘿嘿,伏特加,快給我們拿伏特加來,親愛的,來一瓶酒窖裏冰鎮的,再來一個冷盤。長大瞭,兒子長大瞭——兒子給我們添痛苦來啦,狗崽子!”
  他的幾個兒子都發展起來瞭:一個是藝術傢,一個是神父,一個是芭蕾舞演員,一個是醫生,一個是工程師。兩個最小的弟弟像大哥——藝術傢,也像父親,他們倆也像大哥一樣是離傢齣走的,最小的一個成瞭共産黨員,他就是工程師阿基姆·雅科夫列維奇,他再沒有迴過父親的傢,即使迴到他的齣生地,他也是短暫住在她的姑媽卡皮托利娜和裏瑪傢裏。1928年之前,雅科夫·卡爾波維奇的幾個大孫子都要娶妻成傢瞭,但他的小女兒纔二十歲。這是他唯一的女兒,在革命的轟鳴中,她沒有受過任何教育。
  住在這棟房子裏的有老頭兒及其妻子瑪麗亞·剋利莫夫娜和女兒卡捷琳娜。有一半的房子和閣樓鼕天都不生火。這房子像人們的生活一樣——在葉卡捷琳娜時代之前很久,甚至在彼得大帝時代之前很久,這棟房子就像葉卡捷琳娜時代的紅木傢具那樣沉默無語。老兩口靠種菜園子維持生計。傢裏用的工業品隻有火柴、煤油和鹽,如何使用火柴、煤油和鹽,都由父親說瞭算。從春到鞦,瑪麗亞·剋利莫夫娜、卡捷琳娜和老頭兒都在忙活園子裏種的白菜、甜菜、蕪菁、黃瓜、鬍蘿蔔和替代糖的甘草。夏天黎明時分總能遇見老頭兒穿著睡衣,打著赤腳,右手插在褲子前開口處,左手拿一根細樹條,踏露披霧地在戶外放牛。鼕天,隻在老頭兒不睡覺的時候點燈,而其他時候,母女倆隻能黑燈瞎火地待著。中午,老頭兒去閱覽室看報,拼命往腦子裏記人名和共産主義革命的新聞。這時卡捷琳娜坐在鋼琴前彈唱科斯塔爾斯基的宗教贊美詩,她還參加教堂閤唱團。老頭兒天黑之前纔迴傢,吃飯,然後倒頭睡覺。整棟房子陷入兩個女人的低聲絮語和黑暗中。這時卡捷琳娜去教堂參加閤唱排練。父親半夜醒來,點上燈,吃東西,深入領會《聖經》,大聲背誦。大約六點時,老頭兒又躺下睡著瞭。老頭兒把時間弄顛倒瞭,不再害怕死亡,也不再擔心壽命的長短。當著老頭兒,母女倆都不說話。母親熬粥,做湯,烤餡餅,煮牛奶,做酸奶,把肉凍藏起來(甚至把羊拐子也藏起來留給孫子),也就是說,她的生活像十五世紀和十七世紀時俄羅斯人的生活一樣,她做的食物也同十五世紀和十七世紀的食物一樣。瑪麗亞·剋利莫夫娜,這個乾瘦的老太婆,想當年曾是一位奇美的女子,是在俄羅斯鄉村連同古老的聖母像一起保存下來的婦女之典型。她的丈夫是個殘酷無情的人。五十年前舉行婚禮後第二天,她穿瞭一件深紅色的絲絨坎肩,丈夫問她:“這是乾什麼?”(她當時沒明白問的是什麼意思)。“這是乾什麼?”丈夫又問瞭一遍。“脫下來!不穿華服盛裝我也認得你,用不著穿給彆人看!”這時丈夫把大拇指蘸上唾沫,給妻子演示她應該怎樣梳理鬢發,把她弄得生疼。丈夫強迫妻子把絲絨坎肩收進箱子裏,永遠不得再穿,隻讓她下廚房。是丈夫的殘酷無情摧毀瞭妻子的意誌,抑或用順從鍛煉瞭她的意誌?妻子一輩子都是那麼絕對服從、本分、沉默、憂鬱、悲傷,從不口是心非。她的活動範圍不齣自傢的柵牆,齣瞭柵牆,她隻有一條路,一條去教堂的路,如同去墓地的路一樣。她和女兒一起唱科斯塔爾斯基譜麯的聖詩,她六十九歲瞭。彼得大帝前的羅斯在這棟房子裏凝固瞭。老頭兒每天夜裏都背誦《聖經》,不再擔心壽命。老頭兒很少,甚至一連數月都不進妻子的臥房,偶爾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刻走到妻子床前,低聲說:“瑪麗尤什卡,是啊,咳咳,哼!……是啊,咳咳,瑪麗尤什卡,這就是生活,瑪麗尤什卡!”
  他手裏擎著蠟燭,他的眼睛在流淚,在發笑,他的雙手在顫抖:“瑪麗尤什卡,咳咳,是我呀,是啊,這就是生活,瑪麗尤什卡,咳咳!”
  “您真不害臊,雅科夫·卡爾波維奇!……”
  瑪麗亞·剋利莫夫娜畫瞭一個十字。
  雅科夫·卡爾波維奇熄滅瞭燭光。
  女兒卡捷琳娜有一雙黃色的小眼睛,由於經常做夢而顯得呆滯無神。她那腫脹的眼皮周圍長齣許多雀斑。她的胳膊和腿粗壯得猶如原木,乳房很大,活像瑞士母牛的乳房。
  這個小城是俄羅斯的布呂赫和俄羅斯的鐮倉。
  ……

前言/序言

  譯者前言
  鮑裏斯.安德烈耶維奇.皮利尼亞剋(原姓沃高),1894年齣生在莫斯科省莫紮伊斯剋市一個獸醫傢庭。父母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小時候隨父母生活過許多地方,如薩拉托夫、諾金斯剋、下諾夫哥羅德、科洛姆納等,對外省生活十分瞭解。他的世界觀的形成在許多方麵都受到平民知識分子環境和民粹主義思想的影響。這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印證。
  他很小就錶現齣瞭對文學的濃厚興趣。他自己認為他真正開始以文學創作為職業是在1915年。那時,各種刊物上都齣現瞭他用筆名發錶的短篇小說。1915年夏,他住在烏剋蘭一個鄉村,那裏的村民從事伐木業,因此被稱為皮利尼亞剋,即伐木人或拉鋸人。於是他的作品便開始署名為皮利尼亞剋。
  1919年皮利尼亞剋齣版瞭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1920年齣版瞭長篇小說《裸年》。這部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多國文字,同時也招緻瞭嚴厲的批評和詰難。
  他在小說中把十月革命描寫成瞭一種自發勢力,認為革命就像肆虐的暴風雪,像某種要掙脫束縛的野獸。盡管小說中齣現的布爾什維剋形象——“穿皮夾剋的人們”是果敢堅強的,盡管他們的意誌使俄國改變瞭麵貌,但由於他“思想動搖”,他真正的革命性遭到批評界的懷疑。
  從1921年到1937年10月28日他被捕為止,在這17年間,他遊曆瞭許多國傢:美國、英國、德國、希臘、中國等,大大開闊瞭眼界,對革命的認識也發生瞭變化,發錶瞭大約20部作品,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集,特寫集等,還齣版瞭一套6捲本文集和一套8捲本文集。1936年,長篇小說《果實的成熟》問世,這是他在世時發錶的最後一部作品。長篇小說《鹽倉》是他1937年創作完成的,但由於他的被捕而未能齣版。
  1937年10月28日晚,皮利尼亞剋在慶祝兒子三周歲生日時被捕。臨行前,妻子讓他帶上一包衣物等,但他沒有帶,“他想以自由人,而非被捕者走齣傢門”。
  一個月後,他的妻子,電影演員基拉·格奧爾基耶夫娜在電影製片廠被捕。1938年4月21日,皮利尼亞剋被槍決。1988年5月5日,蘇聯最高法院裁定:1938年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委員會對指控皮利尼亞剋為“國事犯”的判決是不符閤實際的,對他的槍決是毫無根據的。至此,50年過去瞭,皮利尼亞剋終於得到瞭平反。
  通過以上介紹不難看齣,皮利尼亞剋是一位勤奮的、多産的、有纔華的作傢,是20世紀上半葉蘇聯文學進程中重要的作傢。
  1997年,我應約翻譯皮利尼亞剋的《果實的成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這部作品是作者後期的重要作品,其中有對曆史的觀照,有對現實的思考,如紅塔爾卡第一個工人代錶蘇維埃的夭摺、農民選舉農民當沙皇、帕列赫聖像畫工們革命前後的生活和思想變化、修建鐵路、集體農莊……作品起承轉閤,收放自如,氣勢如虹,將曆史和現實相互交織,相互映襯,所承載的內容豐富而凝重,體現齣作者一貫的敏銳洞察力和錶現力及其不拘一格的藝術技巧。
  這次收入本書的還有中篇小說《紅木》和《不滅的月亮的故事》,短篇小說《人的風》和《騙子手們》等。
  《不滅的月亮的故事》發錶於1926年,描寫一位紅軍指揮員的死,人們猜測這位指揮員可能是剛去世不久的衛國戰爭英雄和天纔軍事指揮官伏龍芝。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第一個人——腰闆挺直的人:“我召你來,是因為你需要做手術。你是革命不可或缺的人……這是革命的需要……我已下達瞭命令……”第二個人——集團軍司令:“……我的醫生告訴我,說我不需要做手術……我覺得自己是健康的,根本不需要做任何手術,我不想做手術。”
  書中對集團軍司令加夫裏洛夫是這樣描寫的:他是一個革命的老兵,戰士,集團軍司令,大元帥;他身經百戰,叱吒疆場,戰功赫赫;他號令韆軍,調兵遣將;他是衛國戰爭的英雄,是偉大的俄國革命的英雄,他的名字變成瞭戰爭傳奇的代名詞。但是他為瞭執行上邊的旨意,為瞭服從黨的紀律,被迫接受瞭手術,並死在手術刀下。
  書中對第一個人的著墨並不多,也沒有指名道姓,隻說他是一個腰闆挺直的人,有一張極其普通的臉,也許有點兒冷酷,但卻非常專注。加夫裏洛夫死後,他親臨醫院告彆,並在屍體旁坐瞭許久。
  從兩個人的特徵描寫來看,很難不使人産生猜測,而且作者在作品前麵畫蛇添足地加瞭一個前言:“這篇短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會使人聯想到米·瓦·伏龍芝的死成瞭其寫作的由頭和素材……他去世的真實細節我不知道……報道人民委員將領的逝世無論如何不是我這篇小說的目的。這一點我認為有必要嚮讀者交代清楚……”因此,作品一經發錶,便引起猛烈批判,作者不得不發錶瞭悔過信,但他仍然堅持自己有錶達自己觀點的權利。不過,我們應該看到,小說的意義是廣泛的、深遠的、不可否認的,因為在作品中首先指齣黨的“意見一緻”和“絕對服從”的危險性的人是皮利尼亞剋,他錶現齣自己是一位有敏銳洞察力的“社會診斷醫師”。
  1929年,皮利尼亞剋的《紅木》在柏林齣版。於是他又一次成瞭思想毒草的殘酷的批判對象。當時批判者們憤怒的不僅僅是他的作品在國外僑民齣版社齣版的事實本身,而主要是作者錶露齣來的那種可疑態度,即小說中有一定篇幅是描寫一群對革命失望的英雄。作者認為這是對其作品的肆意歪麯。作為抗議,作者聲明退齣作傢協會(他時任全俄作協主席)。高爾基曾不止一次批評過皮利尼亞剋的創作,但他不同意以抹殺皮利尼亞剋在蘇聯文學方麵的功績這種激烈的方式對待作者。
  《紅木》主要是通過買賣紅木傢具和古董的兩兄弟帕維爾和斯捷潘、農民事務代理人雅科夫·卡爾波維奇及其被革命摒棄的變成瘋瘋癲癲的弟弟伊萬等,反映齣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官僚主義、敷衍塞責、弄虛作假、倒買倒賣、侵吞國傢財産等。書中描寫瞭三個收購紅木傢具的場景,每一個場景後麵都摺射齣一個令人感到悲涼同時又引人沉思的故事。
  場景一:寡婦梅什金娜,一個行將就木的七十歲老太婆。她的房子建成於彼得大帝時代之前,是曾祖輩留下來的,由於建築工藝是榫卯結構,當時堪稱王府,至今仍保留著瓷磚壁爐和瓷磚火炕,瓷磚上麵繪有用赭石和釉燒製的祥雲和王公大臣。可是現在穿著破氈靴的老太婆不得不違背先祖的遺言,把這些文物級的瓷磚揭下來,以低廉的價格賣給收購商,以換取維持生計的資費。
  場景二:地主圖奇科夫曾是上校,1915年被打死。他的大兒子也曾是一位軍官,因患病於1925年自殺瞭。小兒子因反革命被槍斃瞭。他傢從前的莊園現在變成瞭乳品廠。現在住在半地下室裏的是圖奇科夫的遺孀老太婆和大兒子的遺孀奧莉加及六個孩子,其中兩個是被槍斃的小兒子的孩子。他們傢現在一貧如洗,僅靠奧莉加每晚在影院彈鋼琴艱難度日。一個剛三十歲的女人,已然變成滿臉皺紋的滄桑老太婆。古董商以極低的價格打劫式地收買瞭她傢的紅木寫字颱、微型精細畫、瓷器等。
  場景三:從前的貴族卡拉津老爺病瞭,躺在餐室長沙發上,身上蓋一件磨光瞭毛的鬆鼠皮外衣。他一見古董商便怒罵他們是壞蛋,叫他們滾開,說難道“他們會懂得藝術的妙處嗎?”古董商見狀轉身要走,可是妻子陪笑留住瞭他們,因為她實在需要賣幾件東西。無論卡拉津多麼不情願變賣文物,但生活是現實的。
  雅科夫·卡爾波維奇是貫穿全書的一個性格復雜的人物,具有鮮明的那種庸俗卑微、吝嗇粗俗、冷酷狡黠等小市民特徵。他老邁,肥胖,白發,謝頂,眼睛老是流淚,臉上總掛著那種非常討厭的、卑躬諂媚的、陰險惡毒的笑容,開口說話時先要喘一陣子,走路時一隻手托住自己的疝突齣。他每天半夜起來朗讀《聖經》,下午去閱覽室讀報,拼命往腦子裏記共産主義的新聞。他害怕上帝,記得農奴製,不喜歡無産階級。他對妻子殘酷無情,妻子一輩子都隻能對他絕對服從,活動範圍不齣自傢的柵牆,齣瞭柵牆,她隻有一條去教堂的路,如同去墳墓的路一樣。他的兒子們也都被他打跑瞭,與他沒有往來。他積極為古董商物色古董並且親自找人把古董商收來的古董打包托運,可謂不遺餘力。而他自己的紅木傢具、青銅酒器等古物一件都不齣手。他是農民事務代理人,經常幫農民寫徒勞無用的證明材料或呈子,還經常寫傳單和哲學論文。總之,他簡直可憎得令人厭惡。
  他的弟弟伊萬曾是這座小城的第一位共産黨員,首任執委會主席。1921年,伊萬和像他一樣的一群共産黨員被驅逐齣黨。他們是一群被革命摒棄,但又被革命造就的人,一群思想停頓的人,精神失常的人和醉漢。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為瞭能在窯坑裏取暖棲身,無償地為磚廠燒磚賣命。他們有兄弟般的團結、平等和友誼。伊萬為瞭自己的共産主義信仰,執著地到處奔走呼號,一次次在集市上演講,聽過他演講的人無不為他那套慷慨而荒誕的話落淚,並且都很尊敬他,像書中第一章所描寫的舊時俄國對瘋修士無限尊崇那樣,認為伊萬就是蘇維埃羅斯的瘋修士,他的話是有預言性的。伊萬還堅定地認為,他的兄長雅科夫·卡爾波維奇是曆史反革命,他的侄子阿基姆早晚會被開除齣黨。果然,阿基姆的情況的確不妙。他是托洛茨基分子,他的黨派被清除瞭,“革命對於他既是生活的開端,又是生活的本身,亦是生活的終結”。
  從作品看,作者對革命的認識有局限性和片麵性。同時他對革命也是持歡迎態度的,也很高興看到貴族的瓦解和退齣曆史舞颱,隻是他在革命的進程中和革命後的現實中所看到的問題,令他深感不安。於是他把這些問題以他獨具一格的藝術手法和鮮明的態度在自己的作品中錶現齣來。不言而喻,這對於當局來說是不閤時宜的。同時應該看到的是,作傢在對革命的藝術詮釋中錶現齣來的獨立性和獨到眼光,以及真誠和勇氣。
  皮利尼亞剋最熟悉、最擅長錶現的是外省生活,是小城鎮、小市民的生活。
  《紅木》描寫的外省小城生活是沉悶、庸俗、落後、閉塞和孤獨的。那裏的人們整天躲在自己狹窄的小天地裏瞎忙活,對外麵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甚至博物館館長竟然跟一尊刻著凡人嘴的坐式裸體基督的木雕像一起喝酒!寂寞的荒唐!孤獨的怪誕!
  卡皮托利娜和裏瑪是姐妹倆,都是這個小城的裁縫,但她們的生活軌跡和晚景迥然不同:姐姐一生恪守本分,年輕時除瞭縫紉就是禱告,她是全城的道德楷模,贏得瞭小市民階層的尊敬。可是她的貞潔使她的晚年收獲瞭一杯自釀自飲的濃濃苦酒:淒涼與孤獨。妹妹的生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年輕時她愛上一個有婦之夫,生下兩個女兒——兩個恥辱的證據,她成瞭恥辱本身。她在赤貧和羞辱中帶大瞭兩個女兒,並當上瞭外婆。她的恥辱使她的晚年收獲瞭滿滿的幸福:生活充滿活力和溫馨。
  《人的風》描寫妻子産後産生幻覺,寫下一段莫名其妙的文字,丈夫醋意大發,對妻子大加羞辱,妻子不堪忍受,抱著繈褓中的兒子伊萬,憤然離傢齣走,輾轉來到莫斯科。三年後,妻子又生一子,取名尼古拉,跟瞭大兒子父親的姓。因為尼古拉的生父連名字都沒有給他起,便棄他們母子而去。後來母親死瞭,大兒子由外省的姨媽撫養長大,成為一名軍人;患有癲癇,腿有殘疾的小兒子在孤兒院長大,上瞭技工學校。他們經常通信,信中充滿對母親的懷念。有一天,從未謀麵的兄弟倆約定從各自的地方齣發去看望遠在另一個城市的父親。他們不知道他們並非同父兄弟。弟弟先期到達父親傢,結果遭遇瞭像母親當年所遭遇的羞辱,這對於見父心切的他不啻五雷轟頂!哥哥知道瞭弟弟的遭遇,決定不去看望父親。站在門口等親生兒子歸來的父親,直到天黑也沒有等到。第二天早上,父親在火車站看到:一身戎裝的哥哥挽著拄杖的弟弟從他身邊走過去。他又一次吞咽著自己用怨恨釀成的苦果,經受著精神上的酷刑。他像一具散發著屍體氣味的行屍走肉,在對妻子的怨懟中煎熬,在對兒子的思念中枯萎……
  《騙子手們》是通過一位去莫斯科辦離婚手續的女農藝師在河岸邊看見一個窮睏而有幸福感的村婦,在列車上聽到兩個大概是閤作社工作人員的對話,反映革命後蘇聯社會的現實:無論是經營服裝鞋帽的閤作社,還是經營肉食品的閤作社,全都不成功,因為閤作社的員工缺乏素質培訓。無論是店員、收款員,還是經理,全都是騙子,是竊賊,他們賣什麼就往自己傢拿什麼,不付錢,白拿。盜竊成風。
  評論界認為,皮利尼亞剋是文學技巧的實驗者和大師,繼承瞭傳統的現實主義,同時又積極運用瞭現代主義的經驗。他通過一係列看似荒誕不經、古怪離奇的故事情節,或急劇變化,或人物群體,以不拘一格的藝術技巧生動錶現瞭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方麵,對細節的描寫生動、逼真、可信。他對生活的觀察是敏銳而細緻的,對人的命運的思考是犀利而深刻的,對陋習、庸俗、落後和殘酷的揭露與針砭是辛辣而不留情麵的。
  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皮利尼亞剋的作品讀起來並不輕鬆。有時會突然覺得找不到中心或主題,跟不上作者駕馭的三馬車跳躍式地在忽而曆史忽而現實的時空中穿越;有時覺得故事情節荒誕得不可思議,又逼真得如在眼前;有時覺得作者在用浪漫主義手法錶現殘酷的現實生活,從而使現實生活更增添瞭淒苦與無奈,或希望與光明;有時覺得作者在用象徵主義手法賦予作品中的事件或人物某種寓意,覺得弦外有音,話中有話。總之,他的作品耐看耐品,有厚重感,有曆史穿越感。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的解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評判。但無論怎樣,曆史都不能假設,也不能按照假設重新來過。曆史總是在麯麯摺摺中前行,在慘烈與輝煌中定格。
  劉引梅
  2017年4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皮利尼亚克小说选》收录了皮利尼亚克的长篇小说《果实的成熟》,中篇小说《红木》《不灭的月亮的故事》,以及短篇小说《人的风》和《骗子手们》。皮利尼亚克的作品有着魔术般的叙述手法,有时会突然找不到中心或主题,跟不上作者的跳跃式思维;有时会觉得故事荒诞不经,又逼真得如在眼前。皮利尼亚克通过一系列看似荒诞不经、古怪离奇的故事情节,以不拘一格的艺术技巧生动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对细节的描写生动逼真。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1

评分

因为买的书太多就不一一评价了,看到这条评价就表示没什么大问题,可以放心。

评分

618京东购物节很给力,好书囤着慢慢读。

评分

买入先放着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评分

白银时代的名作,很有个性的作品。

评分

好久没看到皮里尼亚克的书啦!非常值得一看的俄罗斯经典。

评分

很好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