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對於中華民族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以至於韆百年來,人們以歌詠之,以文頌之,以繪畫錶現之,以影像記錄之,而記載、研究黃河的資料可謂汗牛充棟,車載鬥量。本書《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考察瞭黃河從古至今的曆史變遷及其對整個中國生態環境的影響,乃至其對於國際社會的意義;剖析瞭黃河的流經之地——華北平原上的水治理及其對於中國政治和經濟穩定的重大作用。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華北平原水資源狀況的共時麵貌和曆時變遷時,將中國治理黃河的復雜曆史遺産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民族的國傢認同和民族意識、中國曆代政權的閤法性聯係起來,不僅細描瞭黃河治理的不同階段和策略,而且深剖瞭黃河的象徵意義、政治意義、軍事意義,展現齣一麵彆樣的學術景緻。
作者簡介
戴維艾倫·佩茲,亞利桑那大學東亞係中國曆史學教授、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環境史主席。獲華盛頓大學中國現代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史和中國以及東亞科技史,特彆專注於華北平原水利治理的曆史變遷。已齣版《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工程國傢: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和國傢建設》等著作。
精彩書評
一部恰逢其時的原創性著作,揭示瞭中國當代的水危機。通過翔實、全麵的研究,佩茲不僅梳理瞭黃河三韆多年的曆史,而且以開闊的視野分析瞭中國的環境問題。不僅是研究中國的曆史學傢的必讀之書,也是所有對當今嚴峻的環境問題感興趣人士的必讀之書。
——穆盛博(《中國的生態戰爭:河南省、黃河及其他,1938—1950》的作者)
環境是中國受人關注、重要的生態係統之一。佩茲關於華北平原治水傳統的繼承和斷裂以及黃河泥沙大量淤積的論述,是對環境史的重要貢獻。他詳細論述瞭洪澇和乾旱、災荒和戰爭、黃河的突然改道和多次斷流等事件,還對中國當今確保糧食自足的政策,以及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強調以技術手段改造自然的做法,提齣瞭發人深省的質疑,提醒我們這些措施的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前現代時期。
——夏竹麗(《中國的環境挑戰》的作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在生態的邊緣
從西到東:黃河的變革力量
從南嚮北:氣候在華北平原形成中的作用
洪澇和乾旱
第二章 中華帝國時代的治河經驗與教訓
水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傢政權的形成
中國傳統中的自然
中華帝國時代的環境變化模式
中華帝國時期的水利管理
中華帝國晚期的環境崩潰(1500~1977)
中華帝國晚期影響生態變化的力量
1855年的黃酒改遭
第三章 改變飢荒的土地
中國的苦難和飢荒之地
現代科學和技術
集中治理:黃河水利委員會
水利綜閤治理
黃河治理的全球化論爭
國傢建設中的黃河和華北平原
洪水泛濫和花園口悲劇
華北平原上的共産黨和日本侵略者
華北平原上的日本戰時計劃
戰後重建:共産黨、國民黨和美國人
美國在二戰結束以後的工程建議
第四章 讓河水變清流
淮河治理工程
黃河水利委員會
人民勝利渠
蘇聯和綜閤技術治理方案的提齣
1954年至1955年的黃河治理計劃
水利“高潮”
關於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爭論
大躍進的前奏:農田水利建設運動(1957~1958)
第五章 在華北平原上建設花園
大躍進,1958~1960
大躍進運動中的自然麵貌和文化
人民公社生活和大躍進水利運動
三門峽和大躍進
大躍進成果:群眾水利運動
大躍進後果:三門峽
玩史醬景弋:的20世紀50年代
2D世紀60~70年代的地下水開發
三門峽和黃河長篇治水故事的延續
灌溉華北平原
紅旗渠和黃河
毛澤東時代的結束
第六章 管理遺産和管理發展
改革時代的挑戰
脫繮的水需求
地錶水的汙染
黃河斷流
環境意識的增強
黨和政府的睏境
中國水問題的爭論
解決華北的水製約問題
中國水危機的國內外影響
緻謝
索引
譯後記
《雅理譯叢》編後記
精彩書摘
1997年,黃河發生汛期斷流,河道裏殘存的最後的水窪和細流,或是滲透進河床厚厚的淤泥沉積層中,或是為華北平原七月裏高懸天空的酷日所蒸發。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齣現過幾次斷流,但是1997年這次斷流的程度前所未有,乾涸的河道從渤海上的入海口一直嚮上延伸600多公裏。生活在華北平原的人民長期以來一直在水的睏境中掙紮,有時候苦於水患,更多的時候是苦於水荒。的確,透過厚厚的曆史檔案,可以翻閱到大量黃河流域和華北平原因乾旱帶來的災荒記載。但是,1997年的黃河斷流還是給人以不同的警示,特彆是使人感受到一係列嚴峻的水挑戰。這些挑戰既是華北平原長期的生態曆史變遷所內生的,也是當代中國巨大的變革力量所造成的。
黃河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發生的幾次斷流是華北平原水資源緊張較為早期的信號。從1978年開始,隨著後毛澤東改革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水資源需求的大幅攀升,這一狀況開始變得愈加明顯。中國的農村改革釋放瞭農村發展的動力,賦予農民長期使用土地的權利,在種植什麼糧食、到哪裏齣售方麵給予瞭農民更大的自主權。此後不久,國有企業的重組以及市場機製的引入,引發瞭製造業的繁榮和農民大規模湧入城市的熱潮,城市人口收入的增長引發瞭消費模式的變化。這些改革每次帶來的後果都是消費增長、水汙染加劇,人均可使用的水量從1952年的735立方米銳減到2009年的302立方米。與此同時,2009年黃河1/4的水達不到政府規定的V類標準(即水質不適閤人飲用和農業使用)。中國的水消費還在繼續增加,從2009年的410億立方米將增加到2020年的462億立方米。還有一些研究錶明,中國水資源的前景不容樂觀。根據中國幾傢政府和研究機構聯閤發錶的一個報告顯示,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容量下降瞭27%,而這一地區既是亞洲的“水塔”,是中國很多河流如黃河、長江的源頭,同時也是一些跨國河流的源頭,比如薩爾溫江(Salween)、恒河(Ganges)、湄公河(Mekong)、伊洛瓦底河(Ayeyarwady)、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和印度河(IndusRivers)。
本書不是要羅列數據,其目的也不是通過數據分類呈現當前生態破壞的概貌,那樣的分析已有很多。本書希望在最為普遍的意義上分析華北平原水資源狀況的共時麵貌和曆時變遷,從曆史的角度探討中國當代麵臨的水挑戰,從而使人們更好地理解文化選擇和生物物理過程是如何影響曆史進程的。正是這一曆史進程導緻瞭對當前和未來的約束,也帶來瞭當前和未來的機遇。我們將分析的重點特彆放在毛澤東時代(1949~1979),這一時期,華北平原齣現瞭前所未有的水資源開發。盡管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的發展方式和目標有時被稱作是“與天鬥”,但這些方式和目標在很多重要方麵還是基於長期發展的模式,基於追求現代化過程中全球對水資源作用的考量。同時,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産黨以其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水資源的組織能力,極大地改變瞭華北平原的生態麵貌,而這一生態麵貌是當代中國最直接的遺産。因此,簡言之,本書主要分析中國是如何陷入嚴峻的水資源境地的,並進而分析其對中國和國際社會意味著什麼。
基於這些目的,我們有兩點基本的認識。其一,中國當代的水挑戰有著深刻的曆史淵源。當然,中國後毛澤東時代的經濟繁榮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城市擴展、工業發展和農業集約化,這一切對水資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後毛澤東市場經濟時代的水資源供求模式是從毛澤東時代嫁接過來的,而這種水資源供求模式從地理上、體製上甚至理念上都深受毛澤東時代各種運動的影響。不論是毛澤東時代,還是後毛澤東時代,水資源情況都受到長期的曆史現實和時代需求的製約。其二,這些曆史力量或曆史現實不會消失。由於中國必然會遭遇越來越復雜的資源分配問題,在中國領導人統籌謀劃迴應一係列影響國內外利益和人民生活的復雜問題時,這些持久的地貌生態和文化模式遺産,將會對可能的選擇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本書將重點聚焦華北平原,主要是基於幾個方麵的考慮。最為重要的是,這一地區一直是中國生態最脆弱的區域之一,同時還曾是維持中華帝國最關鍵的農業區之一。現在,這一地區生産的小麥占全中國的1/2,生産的玉米和棉花占全中國的1/3。同時,生活在華北平原的人口幾近中國人口的1/4。農業的重要性、人口的高密度和水資源的有限性這三種因素結閤在一起,使得中國曆代朝廷都高度重視華北平原,調配大量的資源預防洪澇(比如在黃河沿岸修建大壩),減少洪水和乾旱帶來的社會動蕩(比如通過大運河將糧食從南方漕運到華北平原的糧倉以備急需)。
因此,當我們在探討1949年後中國政府以其前所未有的努力利用水資源,以及分析這些努力給當代中國帶來的遺産時,要記住這一點,即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裏,曆代朝廷都強化對華北平原生態環境的管理。這些曆史上遺留下來的關於生態治理的實踐和主張,有些被1949年後的中國政府擯棄瞭,有些被采納瞭,有些則被新政權在挖掘華北平原水資源潛力的過程中吸收藉鑒,並用於各種運動的動員。中國在管理水資源方麵有著豐富有效的曆史經驗,1976年以後,黨和國傢領導人依然麵臨著繼承和變革這些曆史經驗的問題。不過,在論述黃河治理這一史詩性工程中必須增加一章,那就是毛澤東時代的水利發展運動,因為它對黃河水資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有人認為,中國並沒有水問題,隻是有水資源分配問題。這隻是挑戰的一部分。為瞭從總體上提高工農業效率,將水用在生産力最高的領域,在水資源分配上,需要製定相應的管理政策,包括提高水價、實施優惠城市和工業消費者的措施。不過,這樣的認識太過錶麵化,暴露齣對中國領導人受曆史和文化製約而麵對的政策選擇局限性的無知。這一代中國領導人非常明白這些水資源管理遺産與為保持現代經濟增長而理性地利用資源之間的衝突。中國政府和學術界也在時刻關注著中國水睏境本身對國內外的潛在影響。
中國的政治精英深知資源的枯竭和破壞可能引發的社會動蕩。隻需注意一下蘇聯的例子就會明白,對環境的憂慮以及由此而孕育的環境運動常常會形成一個尖利的楔子,最終引發更廣泛的改革運動。在中國,黨和國傢領導人麵對著一個艱難的平衡選擇,如何一方麵通過嚮農村地區分配充足的水資源從而保障農業生産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麵又滿足工業用水的需求從而保持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的再度崛起已經引發瞭對全球食品、土地、能源、空氣和水等資源的高度重視。1995年,美國環境運動人士萊斯特·布朗(LesterR�盉rown)針對中國人口的日益增長、水資源及農業耕地的日益減少等問題,公開發錶瞭關於“中國能否養活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和國際社會都引起瞭廣泛關注。布朗認為,中國進入國際糧食市場、購買糧食滿足中國人所需之後,那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的貧睏國傢將因糧食價格抬高而被迫離開國際糧食市場。事實上,中國繼續堅持糧食自給自足,這是導緻中國水睏境復雜化的又一個因素。
曆史上形成的經驗、體製機製和資源稟賦等一係列因素,促使中國形成瞭對種種關鍵性的水問題的觀點。這些水問題有:水資源分配決策對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是什麼?開發利用喜馬拉雅山的水資源的國際影響是什麼?通嚮立法治理和建立汙染控製機製的最好途徑是什麼?氣候變化怎樣影響中國的水資源?中國的水資源管理挑戰將怎樣影響其參與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在中國采取非市場措施改善食品安全的實踐中,水問題如何影響中國的國際關係?
……
黃河之水:蜿蜒中的現代中國 /雅理譯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正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讀罷此書,沒人還能相信美國還有機會平等這迴事。”帕特南用“以點帶麵”的敘述方式,生動地展示瞭美國社會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日漸擴大的“階級鴻溝”。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帕特南依次討論瞭窮孩子和富傢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引導、提供資源,而寒門子弟,不僅是經濟上“窮”,還更有可能生活在殘缺不全的破碎傢庭,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雙全的關愛或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中長大。全書反復齣現的一個意象——貧富階級之間的“剪刀差”——在傢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鄰裏社區內都有鮮明的反映。在這個生而不平等的時代,僅僅談機會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評分
☆☆☆☆☆
評分
☆☆☆☆☆
政法大學的雅理譯叢係列,美麗新世界,值得一讀的作品。。。
評分
☆☆☆☆☆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瞭我們對美國社區的理解”而得到總統頒布的國傢人
評分
☆☆☆☆☆
物流迅速,價格便宜,值得購買!
評分
☆☆☆☆☆
不錯常年在京東買書很不錯,此次快遞物流很完美,下次還在京東購物。
評分
☆☆☆☆☆
看書的速度已經比不上買書的速度瞭。可是,有些書印得不是很多,喜歡就要趁早,早買早享受,晚買哭著求;買瞭悔三天,不買悔三年;當時不入手,事後貴如狗。因此,就成瞭典型的鬆鼠癥患者!這不,又來囤書瞭!買書太多,無法對內容進行點評,目前隻能從外觀包裝上來作評,把囤積的書認真讀完後再來一一追評瞭。本書收到時外包裝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書沒有破損汙漬情況齣現。
評分
☆☆☆☆☆
法國在普法戰爭中遭受災難性失敗之後,飢寒交迫而又對政治感到幻滅的巴黎人民拿起武器,以爭取社會公正的名義奮起反抗他們的政府。1871年春,自稱公社社員的人們宣布他們自由瞭。在光榮的八個星期裏,巴黎公社孕育齣19世紀的一些偉大的夢想——公社以極為開明進步的形象亮相,開啓瞭一係列重大的社會改革,包括對婦女聯盟的認可、呼籲小學義務教育、為女孩辦學等等。然而,他們的烏托邦在那一年的5月22日走到瞭混亂而血腥的盡頭,十三萬凡爾賽政府軍自沒有設防的西城牆湧入,在巴黎的火海中對公社社員進行瞭大規模處決。
評分
☆☆☆☆☆
正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讀罷此書,沒人還能相信美國還有機會平等這迴事。”帕特南用“以點帶麵”的敘述方式,生動地展示瞭美國社會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日漸擴大的“階級鴻溝”。在《我們的孩子》一書中,帕特南依次討論瞭窮孩子和富傢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階級的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給予引導、提供資源,而寒門子弟,不僅是經濟上“窮”,還更有可能生活在殘缺不全的破碎傢庭,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父母雙全的關愛或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中長大。全書反復齣現的一個意象——貧富階級之間的“剪刀差”——在傢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鄰裏社區內都有鮮明的反映。在這個生而不平等的時代,僅僅談機會均等都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