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

國傢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文光,汪波,李坤 著
圖書標籤:
  • 國傢戰略
  • 政府治理
  • 現代化
  • 公共管理
  • 政治學
  • 戰略管理
  • 政策研究
  • 中國政治
  • 行政改革
  • 國傢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49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2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93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相關專業大學師生、研究人員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些傳統的公共管理術語與理論似乎失去現實針對性與解釋力,中國特色的地方政府治理現代化需要在這幅波瀾壯闊而又錯綜復雜的現代圖景中重新梳理與詮釋。如何評價與衡量中國特色的政府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態勢?如何與進俱進地優化政府治理體係?構成該項研究所探討的兩個核心問題。

  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構成“四個現代化”之後的“第五個現代化” ,是實現“兩個百年”發展目標的根本驅動力。國傢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既包括科學化與現代化的頂層設計,也包括地方政府主導的地方治理現代化。

  《國傢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對政府治理現代化相關問題進行瞭深入探討,值得推薦!


內容簡介

  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構成“四個現代化”之後的“第五個現代化”。頂層設計與地方政府創新構成國傢治理現代化的雙輪驅動。十八大以來,國傢基於頂層設計,規劃瞭一係列國傢戰略:互聯網+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一帶一路戰略、社會保障戰略。各級政府緊密圍繞著國傢戰略,基於區域資源稟賦,推進各具特色的地方政府創新,並通過政策實驗與政策評估,形成螺鏇上升的製度創新過程。本書基於大數據時代“讓數據說話”的理念,通過數據、案例、政策的實證考察,挖掘新時代中國政府治理的內在邏輯,探析政府治理的現代化、科學化與民主化。

作者簡介

  章文光 1973年生,湖南澧縣人,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政府經濟管理、創新管理、低碳管理、投資促進、區域經濟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在《管理世界》、《中國行政管理》、《經濟學動態》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70餘篇,齣版專著多部,主持瞭國傢社科基金、國傢軟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及優秀人纔等項目。

目錄

目 錄

前 言 5

第一編 互聯網+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 8

第一章 北京在綫公共服務的定量測評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結構方程模型構建 9

第二節 數據分析 15

第三節 結論與對策建議 19

第二章 地方政府依申請信息公開探討 22

第一節 核心概念操作化 22

第二節 三重測量:政府依申請信息公開的評估 24

第三節 對策與建議 29

第三章 “互聯網+”政策工具的量化分析 3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方法 34

第二節 “互聯網+”政策文本編碼與統計 37

第三節 “互聯網+”政策工具的精緻性與組閤性 39

第四章 北京融媒體的信息資本與影響力評估 45

第一節 信息網絡、融媒體與北京市融媒體建設 45

第二節 北京市屬媒體微博:關注分析與交流網絡分析 48

第三節 影響力評估與優化 52

第五章 新媒體時代公民參與有序性 56

第一節 理論基礎與現實條件 56

第二節 新媒體對公民參與有序性的影響 63

第三節 新媒體時代公民有序參與的對策 77

第二編 新型城鎮化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 81

第六章 “流空間”與蘇南新型城鎮化 82

第一節 “流空間”:新型城鎮化的新視角 82

第二節 流空間驅動蘇南新型城鎮化 86

第七章 城市社區公共安全治理與指標體係構建 93

第一節 城市社區公共安全治理 93

第二節 治理體係指標構建 97

第八章 基於ROXY指數的中國“逆城市化” 104

第一節 文獻綜述與核心概念 104

第二節 中國“逆城市化”現象的實證解析 111

第九章 協同治理視角下空間規劃體係的反思 115

第一節 中國現行規劃體係 115

第二節 現行規劃體係的探討和反思 118

第三節 多規閤一:空間規劃體係的整體架構 122

第三編 一帶一路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 128

第十章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 1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數據 129

第二節 少數民族非遺分布與影響因素 132

第十一章 絲綢之路經濟帶政府門戶網站可訪問性 14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方法 141

第二節 分析、討論與發現 145

第三節 結論與政策建議 148

第十二章 中—俄—中亞關係中的跨界河流治理 150

第一節 中——俄——中亞跨界河流利用爭端 150

第二節 平颱建設:跨界河流爭端解決機製 158

第四編 社會保障戰略與政府治理現代化 162

第十三章 需求—供給視角下北京住房保障政策分析 16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文獻綜析 163

第二節 理論視角與研究方法 166

第三節 北京市政策實踐:需求——供給與失衡 169

第四節 供給側製度創新:流動的梯度供應體係 179

第十四章 北京市公共租賃住房後期管理研究 184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方法 184

第二節 理論基礎 185

第三節 國內外公租房管理經驗 186

第四節 北京市公共租賃住房後期管理:問題及影響因素 189

第五節 公共租賃住房後期管理的對策 204

第十五章 政策網絡視閾下中國養老政策變遷 21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分析工具 213

第二節 政策網絡理論視角:行動者互動與網絡結構 217

第三節 養老政策網絡重構 224

第十六章 中國帶薪休假製度的反思 226

第一節 中國帶薪休假製度 226

第二節 西方帶薪休假製度 230

第三節 社會調查與分析 233

第四節 中國帶薪休假製度的完善對策 241

參考文獻 248




?


前言/序言


《東方巨龍的脈搏:經濟特區創新發展與區域協調戰略研究》 一、背景與引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舉世矚目。在這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中,經濟特區的設立與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的區域協調戰略,無疑是驅動國傢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引擎。本書《東方巨龍的脈搏:經濟特區創新發展與區域協調戰略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國經濟特區三十餘年的發展軌跡,探究其在改革開放初期所扮演的“試驗田”角色,以及如何通過製度創新、産業升級和對外開放,為全國經濟發展積纍寶貴經驗,並進一步考察這些經驗如何融入並重塑瞭國傢層麵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最終服務於國傢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本書的研究並非孤立地看待經濟特區,而是將其置於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關注其與國傢整體戰略目標之間的互動關係。同時,它也超越瞭單純的經濟分析,深入觸及瞭區域發展中的社會、環境以及治理層麵的諸多挑戰與應對。通過對不同經濟特區以及區域協調戰略的案例分析,本書力求勾勒齣一幅清晰的中國經濟發展路徑圖,揭示其內在邏輯與演進規律。 二、經濟特區的崛起與先行探索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麵臨著如何打破僵局、引入外資、學習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的重大課題。經濟特區的設立,便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深圳、珠海、汕頭、廈門以及後來的海南,這些沿海地區的“排頭兵”,被寄予厚望,肩負著先行先試、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重任。 本書將詳細梳理經濟特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曆程。我們將聚焦於: 設立的動因與戰略考量: 分析中央政府設立經濟特區的深層原因,包括吸引外資、技術轉移、擴大齣口、促進就業等,以及其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戰略意義。 製度創新與政策先行: 深入研究經濟特區在稅收、土地、金融、外匯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麵的創新舉措,以及這些創新如何為全國性的改革提供示範和藉鑒。例如,外商投資審批製度的簡化、外匯調劑市場的建立、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等,都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製度突破。 産業發展模式的演變: 追蹤經濟特區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加工貿易模式,逐步嚮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産業,乃至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我們將分析不同特區在産業選擇上的差異化優勢,以及它們如何抓住全球産業轉移的機遇,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對外開放的深度與廣度: 探討經濟特區如何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吸引瞭大量跨國公司投資,帶動瞭中國企業“走齣去”,並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我們將分析其在國際貿易、投資、技術交流等方麵的突齣貢獻。 麵臨的挑戰與風險: 任何改革都伴隨著風險與挑戰。本書也將客觀呈現經濟特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環境汙染、貧富差距、區域不平衡、社會管理壓力等,以及它們為應對這些挑戰所進行的探索。 三、區域協調戰略的演進與深化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單純依靠經濟特區的示範效應已不足以支撐國傢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提齣到不斷完善,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另一重要篇章。 本書將重點探討區域協調戰略的幾個關鍵階段和核心內容: 從“沿海帶動”到“區域協調”的戰略轉變: 分析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從早期側重沿海地區的“沿海帶動”政策,如何逐步轉嚮更加注重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強調東中西部、城鄉之間的協調。 國傢級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 詳細解讀國傢層麵齣颱的一係列區域發展戰略,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東部率先發展等。我們將分析這些戰略的指導思想、核心任務、政策支持以及實施效果。 區域協調中的市場機製與政府作用: 探討如何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職能。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産業政策引導、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等手段,促進區域間的優勢互補與共同發展。 重點區域閤作與協同發展: 關注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傢重大區域戰略的提齣與推進。分析這些戰略如何通過打破行政區劃限製,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區域間的産業協同、創新聯動和生態共建。 區域協調中的挑戰與應對: 探討在區域協調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如要素流動障礙、利益分配不均、地方保護主義、環境跨界汙染等。分析國傢為解決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製度設計。 四、經濟特區經驗與區域協調戰略的融閤 本書最核心的論點之一在於,經濟特區的創新發展經驗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國傢層麵的區域協調戰略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經濟特區的成功模式,為區域協調提供瞭寶貴的思路和實踐藉鑒;而區域協調戰略的不斷深化,又為經濟特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瞭更廣闊的腹地和更優化的發展環境。 我們將深入探討這種融閤關係: 經濟特區的“溢齣效應”與輻射帶動: 分析經濟特區在吸引外資、技術、人纔和管理經驗方麵的“溢齣效應”,如何通過産業轉移、技術擴散、人纔流動等方式,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製度創新的全國推廣: 探討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製度創新成果,如何經過總結、提煉和完善,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製度紅利。 區域協調戰略為經濟特區“補短闆”: 分析區域協調戰略如何通過加強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要素跨區域流動,優化營商環境,為經濟特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基礎和更廣闊的空間。例如,高鐵網絡的建設,極大地縮短瞭經濟特區與內陸地區的時空距離,促進瞭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通。 跨區域閤作模式的創新: 探討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傢重大區域戰略框架下,經濟特區如何與其他城市和地區形成更緊密的閤作關係,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五、結論與展望 《東方巨龍的脈搏:經濟特區創新發展與區域協調戰略研究》將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數據支撐和理論探討,為讀者呈現一幅中國經濟特區與區域協調戰略相互作用、共同演進的宏偉畫捲。本書不僅是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深刻解讀,也是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本書的結論將強調: 持續的製度創新是核心驅動力: 經濟特區的成功在於其敢於打破常規、大膽創新的精神,而區域協調戰略的推進同樣離不開製度的不斷完善和突破。 開放與閤作是必由之路: 無論是經濟特區的設立還是區域協調戰略的實施,都離不開對外開放和區域間的緊密閤作。 平衡發展是關鍵目標: 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避免區域差距擴大,是未來發展需要持續關注的重點。 麵嚮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特區和區域協調戰略將麵臨新的挑戰,但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本書將對未來發展方嚮進行展望,例如如何在新的國際格局下,進一步提升經濟特區的國際競爭力;如何在數字經濟時代,構建更加智能、高效的區域協調新模式。 本書期望能夠為政策製定者、研究學者、企業管理者以及關心中國發展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富有洞見的視角,共同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以及未來前進的方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源於我對國傢發展軌跡和治理模式變遷的濃厚興趣。在當今世界,國傢間的競爭與閤作日益復雜,對國傢戰略的判斷和政府治理的能力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書似乎就抓住瞭這一核心議題,試圖深入剖析“國傢戰略”是如何被設計和實施的,以及“政府治理現代化”又是如何為戰略的成功提供保障的。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國傢戰略製定過程中,信息搜集、分析、決策和執行的完整流程。尤其是在麵對不確定性極高的外部環境時,國傢如何能夠保持戰略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又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瞭解的。 在“政府治理現代化”方麵,我期待書中能夠超越對技術手段的簡單羅列,而是更深入地探討治理理念的革新。例如,如何從“全能型政府”嚮“服務型政府”轉型,如何構建一個更加以人為本、以民為中心的治理體係。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如何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如何加強公民參與,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關於中國政府在治理現代化道路上所進行的深刻變革的全麵圖景,以及這些變革對國傢未來發展可能産生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一些獨特的見解,讓我對國傢治理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但讀瞭幾章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場關於國傢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對話。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視角,引導讀者去思考“國傢”這個概念的演變以及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欣賞它在闡述“國傢戰略”時,沒有局限於單一的軍事或經濟層麵,而是將其拓展到文化、科技、生態文明等多個維度,展現齣一種更加立體和全麵的國傢發展觀。書中對不同國傢在製定和實施戰略時所麵臨的內外部環境的分析,以及不同戰略模式的優劣勢對比,都讓我受益匪淺。 在“政府治理現代化”方麵,我感覺作者觸及瞭非常前沿和關鍵的問題。它不僅僅是探討如何讓政府部門更有效率,更是關乎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透明、 responsive(響應式)的治理體係。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數字化浪潮下,政府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提升治理能力,例如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創新、在風險預警和應急管理方麵的提升,以及如何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權利和參與。書中是否有對不同國傢在治理現代化道路上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進行比較,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和實踐?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理解當代政府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评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一直很想找機會拜讀一下。我特彆關注國傢層麵的戰略規劃,以及政府如何不斷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感覺這本書就像是給一個國傢的“總設計師”和“總管傢”寫的一本操作指南,從宏觀的願景擘畫,到微觀的製度執行,應該都有涉及。我對其中的“戰略”部分尤其感興趣,比如國傢在麵對國際競爭、技術革新、資源分配等重大議題時,是如何製定長遠規劃的?這些戰略的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邏輯和考量?我希望書中能有深入的案例分析,能夠讓我看到這些抽象的戰略如何在現實中落地,以及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調整。 此外,“政府治理現代化”這個詞也深深吸引瞭我。在信息爆炸、社會結構日益復雜的今天,傳統的政府運作模式顯然已經難以應對。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新時期政府在服務型政府建設、提高行政效率、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迴應公民需求等方麵的創新舉措。尤其是在科技賦能的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如何被運用到政府決策和管理中,以提升治理的精準度和科學性,是我非常想瞭解的內容。書中是否會分析一些成功的現代化治理案例,並提煉齣可供藉鑒的經驗和方法?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讓我對政府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和功能有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驚喜,在於它將“國傢戰略”這個宏大的概念,巧妙地與“政府治理現代化”這個具體的實踐路徑聯係起來。我一直認為,沒有有效的治理,再宏偉的國傢戰略也隻是空中樓閣。這本書似乎正是以此為齣發點,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不斷優化政府的運作機製,來確保國傢戰略的有效落地和持續推進。書中對戰略的製定過程,從目標設定、資源配置,到風險評估和動態調整,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尤其關心的是,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國傢如何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如何做齣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抉擇,以及這些戰略決策是如何在政府內部層層傳遞並最終轉化為具體的行動的。 在“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部分,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闡述政府在信息時代的角色轉變。以前我們可能更多地將政府看作是管理者,但現在,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和信息公開程度的提高,政府需要扮演更多服務者、協調者和賦能者的角色。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構建更加開放、透明的政府信息公開體係,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提升公共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以及如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中來?我對書中關於如何提升政府的創新能力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的內容特彆好奇,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理解政府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活力和效能。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際關係和公共政策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近期最令我期待的讀物之一。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傢的強大,不僅在於其經濟實力或軍事力量,更在於其能否製定齣符閤時代潮流的國傢戰略,並擁有高效、現代化的政府治理體係來支撐這一切。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點明瞭這兩大核心主題,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當前國際格局下的各種挑戰與機遇,以及中國在全球舞颱上所麵臨的戰略選擇。例如,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國傢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戰略布局是怎樣的?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等跨國性挑戰時,國傢又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政府治理現代化”這一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對中國政府改革的深度解讀。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政府如何纔能擺脫舊的模式,擁抱新的技術和理念,提升其治理效能?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通過製度創新來優化權力運行,如何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製約,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高效的司法體係?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說明政府在推進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是如何剋服睏難、取得成就的,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公民的參與和反饋是如何被納入治理體係的。這本書如果能為我提供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國傢戰略的製定與政府治理的演進,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