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麼成就瞭文壇上閃耀璀璨的“蘇傢三父子”?
★ 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演繹著怎樣的冷暖人生?
★ 內含多幅康震老師創作的書畫,更具收藏價值。
在中國曆史中,北宋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兄弟三人可謂是一傢人同登文壇高峰的典型代錶。蘇洵是一株老樹,根深葉茂,繁密成蔭,在他的近旁,新鬆茁壯,材堪棟梁;蘇轍是一座火山,錶麵沉靜,內心熾熱,為人謙和敦厚,為政剛柔並濟,處置有方;而蘇軾更是文壇領袖,從古至今令無數中國人為之敬仰崇拜,成為融入民族血液的人格樣闆。康震教授在本書不僅講述瞭蘇洵、蘇軾、蘇轍三人的代錶性經曆以及對三人詩詞、散文的品讀,更延展瞭對子女的教育以及當時的社會風貌,作者藉古喻今,對今天的很多問題都有藉鑒意義。
康震,陝西綏德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奬勵計劃”青年學者、教育部新世紀人纔、全國模範教師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蘇軾研究會、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七十餘篇,齣版《長安文化與隋唐詩歌》《中國散文通史`隋唐五代捲》、“康震評說唐宋文學傢係列”等著作二十餘部,榮獲國傢、省部級優秀成果奬多項,主持國傢、省部級重大教學、科研項目十餘項。
2005 年至今,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蘇軾》《李清照》《唐宋八大傢》等專題講座;擔任中央電視颱《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民歌大會》《朗讀者》《漢語橋》等欄目文學顧問與點評嘉賓。
序 1
第一講?人見人愛蘇東坡 1
名震宇內的文藝全纔/3?人人傾服的士林領袖/6?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10?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12
第二講?自古英纔齣少年 15
天賦纔華,神仙中人/17?自信刻苦,聰慧狡黠/19?傢學淵源,貴人提攜/21?西蜀勝地,人傑地靈/23
第三講?隻憂國不謀身 27
兩個文豪,一對冤傢/29?提攜之情,君子之爭/35?執著道義,坎坷仕途/39
第四講?浪漫的實乾傢 41
徐州抗洪,黃樓垂名/44?治理西湖,蘇堤流芳/47?愛民如子,逍遙太守/50
第五講?十年生死兩茫茫 57
結發之妻,聰敏沉靜/60?患難之妻,風雨同舟/62?知音之妻,靈魂伴侶/65
第六講?蘇門六君子 69
文壇盟主,和而不同/72?道德宗師,行為楷模/78
第七講?海內存知己 85
忘年之交/87?患難之交/91?莫逆之交/94
第八講?布衣之交淡如水 99
重情仗義真君子/101?野老蒼顔一笑溫/103?方外之交方內情/105?海棠雖好不題詩/109
第九講?黃州惠州儋州 113
反省黃州/115?領悟惠州/119?放達儋州/123
第十講?走齣豪放新天地 127
老夫聊發少年狂/129?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131?鏇抹紅妝看使君/133?似花還似非花/135
第十一講?也無風雨也無晴 139
驚起卻迴頭,有恨無人省/141?夜飲東坡醒復醉/143?大江東去,浪淘盡/145?也無風雨也無晴/147
第十二講?不識廬山真麵目 149
不識真麵目,隻緣在山中/151?人生到處知何似/155?茲遊奇絕冠平生/157
第十三講?前、後《赤壁賦》 159
清風明月無盡藏/161?月白風清良夜何/163?定惠園中有餘閑/166
第十四講?寫在文學邊上 169
萬斛泉源,隨物賦形/171?萬般巧思,韆種天趣/173?詩三分,誦詩七分/176
第十五講?翰墨揮灑真性情 179
本官今天不殺羊/181?我書造意本無法/182?胸有成竹,情在竹中/185
第十六講?幽默人生 189
幽你一默沒商量/191?冷嘲熱諷巧伎倆/193
第十七講?自笑平生為口忙 197
食得美味,嚼得菜根/199?東坡的係列菜係/203
第十八講?茲遊奇絕冠平生 207
儋州的大魚/209?最後的迴答/211
第十九講?大器晚成蘇老泉 217
二十七,始發憤/219?成功的父親/221
第二十講?九品“王佐纔” 225
遊學京師,一鳴驚人/227?盛名之下,求仕多艱/228?王佐之纔方九品/230
第二十一講?蘇轍:冰山下的火焰 235
製科中的黑馬/237?條例司裏反條例/238?從失意幕僚到得誌宰臣/240?歲更三黜壽更長/243
第二十二講?各領風騷說二蘇 245
惟我與兄,齣處昔同/248?雖曰伯仲,和而不同/250
主要參考書目 254
三蘇詩詞文選讀選評 256
詩/256?詞/261?文/263
再版後記 268
第一講 人見人愛蘇東坡
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有不少父子兄弟並稱的名人。比如三國時代的“三曹”—政治傢、文學傢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西晉時代的“三張”—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明代的“三袁”—文學傢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還有唐宋八大傢中的北宋“三蘇”—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人們一般稱蘇洵為老蘇,蘇軾為大蘇,蘇轍為小蘇。
與其他父子兄弟並稱的名人相比,“三蘇”的知名度最高,“三蘇”當中又以蘇軾的名氣最大。那麼,與其他唐宋七大傢相比,蘇軾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一言以蔽之:人見人愛。具體而言,他有四大可愛之處。
名震宇內的文藝全纔
第一,文學藝術領域中的全纔與天纔。何以見得?在詩歌領域,蘇軾與弟子黃庭堅並稱“蘇黃”,被公認為宋代詩歌最高成就的代錶;在詞的領域,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被公認為豪放派的開創者與代錶作傢;在散文的領域,他與自己的老師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錶,人們評價他們的散文風格是:“歐文如潮,蘇文如海”;在書法領域,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蘇黃米蔡”,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傢之首;在繪畫領域,他是宋代“湖州竹派”的代錶人物,擅長畫枯木、怪石、墨竹;在學術思想領域,他是宋代三大學派(關學、洛學、蜀學)的代錶人物;此外,蘇軾在史學領域也頗有創見。一個人一生如果有這其中一項成就,就足以驕傲瞭,蘇軾卻在這許多領域同時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不僅有纔華,是個人纔,還是個天纔,更是個全麵的天纔,這怎麼能不令人尊敬,怎麼能不人見人愛呢?
天纔加全纔,這就是蘇軾人見人愛的基礎。蘇軾的這個特點,在八大傢當中具有唯一性,在古代眾多的文學藝術傢當中,也極為罕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轍這七個人,在文學以外都有所長,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像蘇軾那樣全麵占有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並作齣瞭巨大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蘇軾為我們留下兩韆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四韆八百多篇文章,數量、質量均居北宋著名作傢之首。他去世的時候六十六歲,如果從二十歲算起,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裏創作如此之多的作品、精品,真是一個奇跡。
正因為如此,他的朋友與弟子們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宋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傢呂本中認為:“自古以來,語文章之妙,廣備眾體,齣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童濛詩訓》)蘇軾的弟子,大詩人、大書法傢黃庭堅對蘇軾的書法藝術給予極高的評價:“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於今為天下第一。”(《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跋東坡墨跡》)
舉個例子。曆來寫廬山的詩,誰最有名?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得太好瞭!你要再寫廬山的景色,還怎麼超過他?很難!但是蘇軾來寫,依然會有新意。他的《題西林壁》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寫得更妙!避開直接描寫廬山,選取瞭一個思考的角度。讀李白的詩,我們神往廬山;讀蘇軾的詩,我們神思廬山。讀李白的詩,讓我們激動,讓我們激情澎湃;讀蘇軾的詩,讓我們成熟,讓我們思緒萬韆。這就是天纔的作品,不寫他人想到的,隻寫他人想不到的。關於廬山的詩太多瞭,最有名的兩首屬於唐宋時代最有名的兩位詩人,這兩首詩寫齣瞭兩個時代的性格(《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近代大詩人,京師大學堂教習(教授)陳衍認為,這首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宋詩精華錄》)。
正因為如此,宋神宗雖然不滿蘇軾的反對變法,將他貶往黃州,但還是深深摺服於蘇軾的文學藝術纔華。神宗在宮裏吃飯的時候,如果停下筷子開始看書,宮人就知道,這一定是在看蘇軾的詩文,神宗看著看著會突然感嘆:“奇纔!奇纔!”一次,神宗與身邊大臣議論古今人物,問蘇軾與哪一位古人比較相似,大臣迴答說,與李白比較相似。神宗想瞭想,說:不對。李白有蘇軾的纔氣,卻沒有蘇軾的學問。我們姑且不評價李白與蘇軾孰高孰低,一個文人能夠得到皇帝這樣的肯定,而且是在他被貶黃州之際,這充分說明蘇軾在北宋文壇的崇高地位。
蘇軾的文學藝術纔華,在當時的外國也有很大的影響力。蘇軾的好朋友張舜民奉旨齣使遼國,在遼國的館驛中,看到牆壁上刻有蘇軾的詩作《老人行》。來到書店裏,也看到有蘇軾的詩集在售賣。張舜民非常感慨,題詩雲:“誰題佳句到幽都,逢著鬍兒問大蘇。”(《澠水燕談錄》)沒想到在國外也能看到蘇軾的詩句,看來連外國人也喜歡蘇軾啊!後來蘇轍奉旨齣使遼國,遼國大臣們也紛紛打聽蘇軾的情況。蘇轍很有感觸,寫詩給蘇軾說:“誰將傢集過幽都,逢見鬍人問大蘇。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談笑臥江湖。”(《欒城集》)來到遼國,人人都在打聽你的消息,你的大名在外,將來想要隱退江湖恐怕就難瞭。
其實,不僅僅是朋友、皇帝、外國人的評價高,就連他的政敵、審訊他的法官,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宋人詩話《甲申雜記》中記錄瞭這樣一個故事:
天下之公論,雖仇怨不能奪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嘗謂餘曰:昨在侍從班時,李定資深鞫蘇子瞻獄,雖同列不敢輒啓問。一日,資深於崇政殿門忽謂諸人曰:“蘇軾,誠奇纔也。”眾莫敢對,已而曰:“雖二三十年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誠天下之奇纔也。”嘆息不已。
說的是蘇軾因為涉嫌在詩文中譏諷皇帝、新法,被禦史颱抓起來審訊,審訊他的法官是權禦史中丞(相當於國傢監察部部長)李定。李定為人嚴厲而刻薄,他將蘇軾過去數十年所寫詩文全部翻齣來,細細審問蘇軾,這些詩文中,究竟哪一句哪個字有譏諷朝政之意。那真是蘇軾命懸一綫的時期,大臣們都噤若寒蟬,每天上朝都不敢過問蘇軾的情況,離李定遠遠的。一天,李定在崇政殿門外與眾大臣一起等待上朝,忽然對大傢說瞭一句:“蘇軾真是奇纔!”大傢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都不敢吭氣兒。他看大傢沒反應,停瞭好一會兒,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已經過去二三十年瞭,他自己所作的文字詩句,引用的經書、傳記文字,即問即答,無一字有差錯,真是天下的奇纔。”說完嘆息不已。
人人傾服的士林領袖
蘇軾的第二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士林的領袖,也就是知識分子的領袖。領袖有兩種,一種是剛性的,一種是柔性的。國傢元首、軍隊總司令,這是剛性領袖。精神領袖、士林領袖,這是柔性領袖。一位士林領袖,應該有巨大的聲望,超強的人氣,強烈的凝聚力。唐宋八大傢中,不少人都算是某一方麵的領袖。如韓愈、柳宗元,就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如王安石,是改革變法的領袖;蘇轍做過副宰相,也算是政治領袖;歐陽修是大文學傢,又做過副宰相,既是政治領袖,也是文壇領袖。至於曾鞏、蘇洵,都不曾有過領袖的地位。
與這七大傢相比,蘇軾這個士林領袖有其獨特之處、可愛之處。首先,蘇軾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大。他曾在中央擔任如吏部郎中、起居捨人、中書捨人、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在地方長期擔任行政長官,如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登州知州、杭州知州、潁州知州、揚州知州、定州知州。在北宋朝的黨派鬥爭中,他又是“蜀黨”的領袖 。綜閤這兩方麵來看,他算是一個政治領袖。但這不是蘇軾領袖的主要內涵,在北宋,蘇軾主要是一位傑齣的士林領袖,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他門下有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史記·孔子世傢》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韆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說孔子門下有三韆弟子,最傑齣的有七十二位。蘇軾教授、教導過的弟子肯定很多,但是真正為大傢公認的最有水準的還是這四學士與六君子。這個組閤,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與蘇軾在文學藝術方麵聲氣相投,更重要的是他們仰慕蘇軾的道德品行、人格修養與立身為政的原則,他們願意凝聚在蘇軾的周圍,成為一個君子的組閤、道德的組閤、文學的組閤。六君子當中,黃庭堅、陳師道擅長詩歌,是北宋詩歌巨匠;秦觀是一代詞宗,並擅長散文;晁補之擅長詩詞;張耒擅長詩歌、散文;李廌擅長散文,他們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士。北宋的文壇與文人群體,因為有瞭這個組閤而光芒四射。四學士與六君子,也成為後代文人嚮往的理想化的文人群體。
在這個組閤中,蘇軾士林領袖的作用是明顯的。他對於自己這個領袖地位,有著高度的自覺。他說:“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與主盟,則其道不墜。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輩齣,要使一時之文有所宗主。昔歐陽文忠常以是任付與某,故不敢不勉。異時文章盟主,責在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師友談記》)意思是說:文章事業,要靠一代代人主盟相傳,纔不會衰落。當今太平盛世,文人輩齣,必須要有所宗主,纔能使文章事業興旺發達。昔日歐陽公將文壇盟主的重任交付給我,我不敢不勉力為之。將來文壇盟主的重任還要拜托更年輕的一代,就好像當初歐陽公托付給我一樣。
文壇盟主、士林領袖的職責重大,要有盟主的風範,要盡到盟主的責任與義務。晁補之寫瞭一篇《憫吾廬賦》,蘇軾讀後覺得他纔氣不凡,不過文章也有點兒小小的瑕疵:華麗有餘而平和不足。蘇軾認為,一個年輕作傢開始創作時,最好是以平和為主,然後再追求華麗新奇,這纔符閤創作規律,對他本人發展也有好處。但蘇軾是晁補之的老師,年長十六歲,如果直接指齣他的不足,也許會挫傷他的自尊心與進取心。蘇軾犯瞭難,尋思瞭一會兒,便提筆給黃庭堅寫瞭一封信,信中說,希望自己的這些建議,能以黃庭堅個人意見的方式,委婉地告訴晁補之。因為黃庭堅與晁補之是同輩關係,有些話說齣來比較方便,不會挫傷晁補之的銳氣。晁補之如果不服氣,也可以與黃庭堅爭論、切磋,如果換作蘇軾,晁補之就可能礙於蘇軾師長的身份,不敢爭辯。可見,士林領袖並不就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首先要善於體察人心,對待後進之士要用心良苦。
李廌初到京師遊學,一直科場不利,他很著急,於是穿梭於權貴之門,頻頻投文獻詩,時時遭人輕視,惹人白眼。蘇軾很欣賞李廌的文章纔氣,卻不贊成他這種“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做法,便以長者的口吻勸導他說:你天分很高,定有齣頭之日,最要緊的是循序漸進,決不可輕浮躁進,做有傷名節的事情。李廌入京以來見過不少巨公大卿,卻沒有人這樣真誠地關心過他,因此心中十分感激,此後便常常以蘇軾的勸告引以為戒。
蘇軾不僅在精神上鼓勵他,也給予他很多實際的幫助。李廌連年科場不順,經濟上十分窘迫。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蘇軾剛剛結束在黃州的貶謫生活,將赴常州。有位朋友特意給他送來十匹絹、一百兩絲作為安傢費用。這天正巧李廌前來拜謁,蘇軾知道他傢境貧寒,傢中幾位長輩先後病故,均無力安葬,便將朋友的饋贈全部轉送給瞭李廌。
哲宗元祐四年(1089)四月,蘇軾齣守杭州,朝廷賜給他一匹寶馬,蘇軾想到李廌經濟拮據,便想將這匹寶馬轉贈給他。轉念又想,李廌傢貧,說不定哪天就會賣馬救急,而此馬是朝廷賞賜的禦馬,必須寫張公據給李廌,說明此馬的來源纔好。於是便親筆寫瞭一張“馬券”,措辭婉轉,又不至於傷害到李廌的自尊心:
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濛恩賜玉鼻騂。今年齣守杭州,復沾此賜。東南例乘肩輿(即轎子),得一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馬,故以贈之。又恐方叔彆獲嘉馬,不免賣此,故為齣公據。四年四月十五日,軾書。(《贈李方叔賜馬券》)
這張馬券後來在眉州刻石,有拓本流傳於世。
有趣的是,蘇軾寫完這張馬券半年之後,黃庭堅又給李廌寫瞭一封信,這封信的作用竟然是為李廌公開叫賣這匹馬:
翰林蘇子瞻所得天廄馬,其所從來甚寵,加以妙墨作券,此馬價應十倍。方叔豆羹常不繼,將不能有此馬,禦以如富貴之傢,輒曰:“非良馬也”。故不售。夫天廄雖饒馬,其知名絕足,亦時有之爾,豈可求賜馬盡良也?或又責方叔受翰林公之惠,當乘之往來田間,安用汲汲索錢?此又不識蛘痛者從傍論砭疽爾。甚窮亦難忍哉!使有義士能捐二十萬,並券與馬取之,不惟解方叔之倒懸,亦足以豪矣。眾不可。蓋遇人中磊磊者,試以予書示之。元祐四年十月甲寅黃庭堅書贈李方叔。
這其實就是在給李廌賣馬打廣告,蘇軾這個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具有傳奇意味的是,黃庭堅為李廌作的這篇廣告,經過九百多年後,在2007年,齣現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公司,這件《書蘇東坡馬券帖後贈李方叔真跡捲》,引首有張大韆作水墨仙並贊辭,還有梁啓超、羅振玉、黃賓虹、王國維等名傢的題跋及印章,起拍價近韆萬。其實給這封信定價太委屈它瞭,九百年前那匹馬都能賣二十萬錢,現在九百多年過去瞭,這麼真情、珍貴的信箋,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值得流芳百世。它記錄的不僅是一匹馬的故事,還是一段情意、一段傳奇,是蘇門中的眷眷深情與友誼。
遊戲人間的不老頑童
蘇軾的第三個可愛之處,在於他是一個世俗方外的老頑童。什麼是老頑童?就是永遠有一顆赤子之心、赤誠之心。無論這個世界如何不如人意,卻總是能夠以熱愛、喜愛、歡喜的態度,以熱情的態度、樂觀的態度來看世界,看他人。這樣一來,這個人的身上就擁有一種特彆的氣質、特彆的趣味,就像辛棄疾說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換言之,我看世界多可愛,料世界看我也應該很可愛吧!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醜惡還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態度是美好的。蘇軾自己就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說郛》)—我跟誰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窮孩子也能聊。蘇轍曾經勸他哥哥跟人交往的時候要慎重,要有選擇地交朋友,蘇軾迴答他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的人。此乃一病。”這話聽上去有點兒傻,但是生活中的我們,其實都太精明瞭、太聰明瞭,所以也就不可愛瞭,這時候突然有個傻傻的蘇東坡冒齣來,看見誰都是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人難道不可愛嗎?我們的生活中難道不需要這樣的人嗎?蘇軾是個全麵的天纔,有纔華有學問,這讓我們崇拜他;蘇軾是個文壇領袖,士林領袖,這讓我們敬重他。但是現在,蘇軾還是一個老頑童,是個鄰傢大叔,這讓我們愛他,愛到骨子裏。
在唐宋其他七大傢的身上,有很多的特點與蘇軾相似,但唯獨這個特點是他們都沒有的。蘇軾在世俗世界與方外世界,都是一個熱鬧人,一個有趣的人。比如,蘇軾很喜歡吃豬肉。他的朋友佛印和尚住在潤州(今屬江蘇鎮江)金山寺,蘇軾常常去探望他。佛印知道他嘴饞,就偷偷做點兒豬肉犒勞他。結果有一天發生瞭意外,佛印辛辛苦苦、小心謹慎地燒好瞭豬肉,藏在一個地方。蘇軾來瞭,豬肉卻被人偷吃瞭!這說明有人早就知道佛印偷偷做豬肉,但是知情者非但不舉報,反而將佛印的豬肉偷瞭去,弄得佛印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齣。蘇軾看到朋友尷尬的樣子,即興賦詩一首,詩雲:“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戲答佛印》)你瞧,佛印的好心與尷尬,卻變成瞭蘇軾調侃朋友的詩材,我們甚至能想象得到佛印那哭笑不得的錶情。
蘇軾因為“烏颱詩案”被投入監獄,有個獄吏對他很不好,蘇軾後來東山再起,在京城做禮部郎中。有一次遇到這位獄吏,獄吏很難為情,也很惶恐。蘇軾就給他講瞭一個故事,說,有一條蛇咬死瞭一個人,按照地獄的法律該判死罪,但是這條蛇嚮閻王爺求情說:我確實有罪,但是也有功勞啊,請求以功贖罪。閻王問:你有什麼功勞?這條蛇說:我有蛇黃啊,蛇黃可以入藥,曾經救活很多人的性命。閻王一聽,果然不錯,免掉死罪吧。沒過多久,又來瞭一個案子,一頭牛用牛角頂死瞭一個人,也是死罪。黃牛趕緊說,我有牛黃啊,也可以入藥,也救活過很多人的性命,於是將黃牛也赦免瞭。最後小鬼兒拉來一個殺人犯,要判死刑。這個人嚇壞瞭,情急之下脫口說:它們有蛇黃、牛黃,我也有黃啊!閻王一聽大怒,斥責他說:“蛇黃、牛黃都可以入藥,這天下人都知道,你是個人,哪裏來的黃?!這不是瞎扯嗎?”這個人真的很囧、很囧,想瞭一會兒,說:“我沒有彆的黃,隻是有些倉皇(黃)、慚惶(黃)和惶(黃)恐。”(《東皋雜錄》)你看,這就是最高級的幽默,也是最高級的老頑童,麵對昔日曾經看管自己的獄吏,為瞭讓對方不那麼尷尬和惶恐,蘇軾現編瞭這樣一個幽默故事:這是一個可以讓人放鬆的故事,大傢在嗬嗬一笑中,盡可以相逢一笑泯恩仇。
超然物外的謫居達者
蘇軾可愛的第四點,在於他還是貶謫與流放中的達者。人都有倒黴的時候,倒黴的時候如果就是一副倒黴相,那就更倒黴瞭;越倒黴越應該保持輕鬆、從容的心情,那就比較可愛瞭。古代遭遇貶謫流放的文學傢不少,如屈原、柳宗元、秦觀等人,他們或者自殺,或者死在貶所,生命力都不強,沒有後續發展的空間,也沒有重振生命的機會。韓愈、歐陽修的貶謫流放時間都很短,在仕途與人生經曆中幾乎算不得什麼,也不是他們人生經曆的轉摺點。王安石、曾鞏、蘇洵根本沒有貶謫流放的經曆。蘇軾則不一樣。他自己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他被貶黃州的時候是四十五歲,這一貶就是四年;他被貶惠州的時候是五十九歲,在惠州居住瞭三年;他被貶儋州的時候是六十二歲,在儋州住瞭三年,離開海南的時候已經六十五歲瞭。所有貶謫流放的時間,加在一起整整十年。在八大傢當中,若論貶謫纍計時間之長、年齡之大、次數之多、條件之艱苦,貶謫之後尚能全身而迴,貶謫對創作、人格産生重大影響,所有這些綜閤因素加在一起,蘇軾獨占鰲頭。貶謫流放生活,對蘇軾産生瞭重大影響,改變塑造著他的人生與個性。
據蘇轍迴憶,當初蘇軾曾經告訴他:“‘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既而謫居於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確是事實。我們現在所瞭解的那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那個“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蘇軾,其實都是在經曆瞭貶謫流放生活之後的新的蘇軾。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在貶謫之前是我們還不太熟悉的蘇子瞻,而在經曆瞭貶謫流放生活之後,蘇子瞻就變成瞭後來為我們所熟悉的蘇東坡。這個改變,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軾能夠以達觀從容的態度來對待貶謫流放,所以經曆瞭這個遭遇,蘇軾不會自殺,不會因身體虛弱而病死,而是頑強地活瞭下來,而且努力活得更好、更精彩,活齣一個新的可愛的蘇東坡。
蘇軾被貶惠州,生活很艱苦。他的老朋友和尚道潛給他來信,為他的健康而擔憂。他給道潛的迴信是這樣寫的:
某到貶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細說。大略隻似靈隱、天竺和尚退院後,卻住一個小村院子,摺足鐺中,罨糙米飯便吃,便過一生也得。其餘瘴癘病人,北方何嘗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氣?但苦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參寥聞此一笑,當不復憂我也。(《答參寥三首》)
什麼是達觀?就是看透瞭生死。道潛來信所擔心的不就是死亡麼?那我告訴你,在哪兒都免不瞭一死。這樣想問題,似乎非常消極,其實是以退為進。常言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來到惠州這個當時的不發達地區,從錶麵看,的確是增加瞭死亡的幾率,但是退一步想,在哪裏都有死亡的可能。這樣想問題,實際上是大大降低瞭病死惠州的恐懼感與危機感,反過來說,也就是大大提升瞭在惠州生活下去的安全感與空間。在艱苦的地方,生存的空間本來就小,能夠生存的理由本來就很少,隻有退一步,纔能給自己的生存挪齣一塊空間來,纔能給自己繼續生存下去找到更多的理由。這不是鴕鳥哲學,也不是懦夫的哲學,而是生命遭遇到不可剋服的睏境時錶現齣的特殊的堅強。
說瞭蘇軾這四大特點,既讓我們敬仰,又讓我們崇拜,還讓我們覺得可愛。那麼,蘇軾何以能夠如此呢?這就是下麵我們要說的。
一直在等的书,终于找到了。很喜欢
评分《康震讲诗词经典》为康震教授长期浸淫古典诗词的心得之作,全书共收录自先秦至清代的古代诗、词作品一百余首。
评分初入关时,采纳汉臣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提出“灭流寇以安天下”的口号,并宣布“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斩。”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 ????...展开全文c
评分已经关注康震老师这套书一段时间了,这次活动买了,先好评了。
评分设计,印刷,纸张都不错,内容还没看。
评分康震执笔 中华书局出品 完完全全就是品质的最好保证 无悔的选择
评分 评分一切就业的你是我们心中曾梦想过长手术吗
评分好?,好?,好?,好想吃什么饭都可以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