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餘的話:(2018未刪節精裝典藏版,魯迅一生的知己,與《可愛的中國》齊名)

多餘的話:(2018未刪節精裝典藏版,魯迅一生的知己,與《可愛的中國》齊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鞦白 著
圖書標籤:
  • 魯迅
  • 雜文
  • 文學
  • 經典
  • 文化
  • 思想
  • 中國現代文學
  • 未刪節
  • 典藏版
  • 社會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34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310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瞿鞦白在就義前夕寫下《多餘的話》,全文兩萬餘字,總標題後引《詩經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作為題記。正文共列7個標題:何必說——代序、“曆史的誤會”、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馬剋思主義、盲動主義和立三路綫、“文人”、告彆。《多餘的話》的獨特價值就在於他的坦誠與真實,讀者從中看到瞭一個立體的“人”。文中錶達的個人際遇感受,與時代的革命洪流形成強烈的反差和衝突,給後人留下瞭不同解讀的曆史謎題,也曾給他身後造成瞭諸多誤解與政治的餘波。

作者簡介

瞿鞦白(1899-1935),號熊伯,中國共産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作傢,文學評論傢。瞿鞦白精通俄語,頗有纔氣,翻譯瞭許多俄語文學、政治著作,是首位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的人。瞿鞦白與魯迅有著很深的交往,其被捕後魯迅曾想方設法委托人營救。瞿就義後,魯迅嘆息良久,說:“瞿若不死,譯這種書(指《死魂靈》)是極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殺人者為罪大惡極。”並帶病編校瞭瞿的遺著《海上述林》。瞿鞦白另著有《赤都心史》《餓鄉紀程》等。

目錄

目 錄


多餘的話


何必說?(代序)/5

“曆史的誤會”/7

脆弱的二元人物/12

我和馬剋思主義/16

盲動主義和立三路綫/21

“文人”/26

告 彆/32

記憶中的日期/37


亂 彈


亂彈(代序)/43

世紀末的悲哀/48

畫狗罷/51

啞巴文學/54

一種雲/56

非洲鬼話/58

狗樣的英雄/62

貓樣的詩人/68

吉訶德的時代/71

苦力的翻譯/74

水陸道場/76

民族的靈魂/76

流氓尼德/79

鸚哥兒/83

沉 默/86

暴風雨之前/88

新鮮活死人的詩/90

財神還是反財神?/94

財神的神通/94

狗道主義/97

紅蘿蔔/100

“懺悔”/103

反財神/106

小白龍/109

《鐵流》在巴黎/112

談談《三人行》/l18


散 論


房龍的“地理”和自己/129

《魯迅雜感選集》序言/134

豬八戒/l60

美國的真正悲劇/163

蕭伯納並非西洋唐伯虎/170

慈善傢的媽媽/172

鬼臉的辯護/174

王道詩話/178

關於女人/180

真假堂吉訶德/182

透底/184

中國文與中國人/186

關於高爾基的書/188

“非政治化的”高爾基/192

“美”/196

齣賣靈魂的秘訣/199

最藝術的國傢/201

人纔易得/203

擇 吉/205

《子夜》和國貨年/207

“打倒帝國主義”的古典/211


精彩書摘

何必說?(代序)


話既然是多餘的,又何必說呢?已經是走到瞭生命的盡期,餘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來算,甚[至]不能按星期來算瞭。就是有話,也可說可不說的瞭。

但是,不幸我捲入瞭“曆史的糾葛”——直到現在外間好些人還以為我是怎樣怎樣的。我不怕人傢責備,歸罪,我倒怕人傢“欽佩”。但願以後的青年不要學我的樣子,不要以為我以前寫的東西是代錶什麼什麼主義的;所以我願意趁這餘剩的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寫一點最後的最坦白的話。

而且,因為“曆史的誤會”,我十五年來勉強做著政治工作——正因為勉強,所以也永久做不好,手裏做著這個,心裏想著那個。在當時是形格勢禁,沒有餘暇和可能說一說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時刻得扮演一定的角色。現在我已經完全被解除瞭武裝,被拉齣瞭隊伍,隻剩得我自己瞭。心上有不能自已的衝動和需要:說一說內心的話,徹底暴露內心的真相。布爾什維剋所討厭的小布爾喬亞智[知]識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氣,不能夠不發作瞭。

雖然我明知道這裏所寫的,未必能夠到得讀者手裏,也未必有齣版的價值,但是,我還是寫一寫罷。人往往喜歡談天,有時候不管聽的人是誰,能夠亂談幾句,心上也就痛快瞭。何況我是在絕滅的前夜,這是我最後“談天”的機會呢?

瞿鞦白

一九三五,五,一七,於汀州獄中



“曆史的誤會”


我在母親自殺傢庭離散之後,孑然一身跑到北京,本想能夠考進北大,研究中國文學,將來做個教員度這一世,甚[什]麼“治國平天下”的大誌都是沒有的,壞在“讀書種子”愛書本子,愛文藝,不能“安分守己的”專心於升官發財。到瞭北京之後,住在堂兄純白傢裏,北大的學膳費也希望他能夠幫助我——他卻沒有這種可能,叫我去考普通文官考試,又沒有考上,結果,是挑選一個既不要學費又有“齣身”的外交部立俄文專修館去進。這樣,我就開始學俄文瞭(一九一七年夏),當時並不知道俄國已經革命,也不知道俄國文學的偉大意義,不過當做將來謀一碗飯吃的本事罷瞭。

一九一八年開始看瞭許多新雜誌,思想上似乎有相當的進展,新的人生觀正在形成。可是,根據我的性格,所形成的與其說是革命思想,無寜說是厭世主義的理智化,所以最早我同鄭振鐸、瞿世英、耿濟之幾個朋友組織《新社會》雜誌 的時候,我是一個近於托爾斯泰派的無政府主義者,而且,根本上我不是一個“政治動物”。五四運動期間,隻有極短期的政治活動,不久,因為已經能夠查著字典看俄國文學名著,我的注意力就大部分放在文藝方麵瞭,對於政治上的各種主義,都不過略略“涉獵”求得一些現代常識,並沒有興趣去詳細研究。然而可以說,這時就開始“曆史的誤會”瞭:事情是這樣的——五四運動一開始,我就當瞭俄文專修的總代錶之一,當時的一些同學裏,誰也不願意乾,結果,我得做這一學校的“政治領袖”,我得組織同學群眾去參加當時的政治運動。不久,李大釗、張崧年他們發起馬剋思主義研究會 (或是“俄羅斯研究會”罷?),我也因為讀瞭俄文的倍倍爾的《婦女與社會》 的某幾段,對於社會——尤其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理想發生瞭好奇心和研究的興趣,所以也加入瞭。這時候大概是一九一九年底一九二〇年初,學生運動正在轉變和分化,學生會的工作也沒有以前那麼熱烈瞭。我就多讀瞭一些書。

最後,有瞭機會到俄國去瞭——北京《晨報》 要派通訊記者到莫斯科去,來找我。我想,看一看那“新國傢”,尤其是藉此機會把俄國文學好好研究一下,的確是一件最愜意的事,於是就動身去(一九二〇年八月) 。

最初,的確吃瞭幾個月黑麵包,餓瞭好些時候,後來俄國國內戰爭停止,新經濟政策實行,生活也就寬裕瞭些。我在這幾個月內,請瞭私人教授,研究俄文、俄國史、俄國文學史。同時,為著應付《晨報》的通訊,也很用心看俄國共産黨的報紙、文件,調查一些革命事跡,我當時對於共産主義隻有同情和相當的瞭解,並沒有想到要加入共産黨,更沒有心思要自己來做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因為那時候,我誤會著加入瞭黨就不能專修文學——學文學仿佛就是不革命的觀念,在當時已經通行瞭。

可是,在當時的莫斯科,除我以外,一個俄文翻譯都找不到。因此,東方大學開辦中國班的時候(一九二一年鞦),我就當瞭東大的翻譯和助教;因為職務的關係對馬剋思主義的理論書籍不得不研究些,而文藝反而看得少瞭。不久(一九二二年底),陳獨秀代錶中國共産黨到莫斯科 (那時我已經是共産黨員,還是張太雷介紹我進黨的),我就當他的翻譯。獨秀迴國的時候,他要我迴來工作,我就同瞭他迴到北京。於右任、鄧中夏等創辦“上海大學”的時候,我正在上海,這是一九二三年夏天,他們請我當上大的教務長兼社會學係主任。那時,我在黨內隻兼著一點宣傳工作,編輯《新青年》。

上大初期,我還有餘暇研究一些文藝問題,到瞭國民黨改組,我來往上海廣州之間,當翻譯,參加一些國民黨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國民黨中央執行部的委員等),而一九二五年一月共産黨第四次全國代錶大會,又選舉瞭我的中央委員 ,這時候,就簡直完全隻能做政治工作瞭,我的肺病又不時發作,更沒有可能從事於我所愛好的文藝。雖然我當時對政治問題還有相當的興趣,可是有時也會懷念著文藝而“悵然若失”的。

武漢時代的前夜(一九二七年初),我正從重病之中脫險,將近病好的時候,陳獨秀、彭述之等的政治主張,逐漸暴露機會主義的實質,一般黨員對他們失掉信仰。在中國共産黨第五次大會上(一九二七年四五[月]間),獨秀雖然仍舊被選,但是對於黨的領導已經不大行瞭。

武漢的國共分裂之後,獨秀就退齣中央,那時候沒有彆人主持,就輪到我主持中央政治局。其實,我雖然在一九二六年年底及一九二七年年初就發錶瞭一些議論反對彭述之,隨後不得不反對陳獨秀,可是,我根本上不願意自己來代替他們——至少是獨秀。我確是一種調和派的見解,當時隻想望著獨秀能夠糾正他的錯誤觀念不聽述之的理論。等到實逼處此,要我“取獨秀而代之”,我一開始就覺得非常之“不閤式[適]”,但是,又沒有什麼彆的辦法。這樣我擔負瞭直接的政治領導有一年光景(一九二七年七月到一九二八年五月)。這期間發生瞭南昌暴動、廣州暴動,以及最早的鞦收暴動。當時,我的領導在方式上同獨秀時代不同瞭,獨秀是事無大小都參加和主持的,我卻因為對組織尤其是軍事非常不明瞭也毫無興趣,所以隻發錶一般的政治主張,其餘調遣人員和實行的具體計劃等就完全聽組織部軍事部去辦,那時自己就感覺到空談的無聊,但是,一轉念要退齣領導地位,又感[覺]得好像是拆颱。這樣,勉強著自己度過瞭這一時期。

一九二八年六月間共産黨開第六次大會的時候,許多同誌反對我,也有許多同誌贊成我。我的進退成為黨的政治主張的聯帶問題。所以,我雖然屢次想說:“你們饒瞭我罷,我實在沒有興趣和能力負擔這個領導工作。”但是,終於沒有說齣口。當時形格勢禁,舊乾部中沒有彆人,新乾部起來領導的形勢還沒有成熟,我隻得仍舊擔著這個名義。可是,事實上六大之後,中國共産黨的直接領導者是李立三和嚮忠發等等,因為他們在國內主持實際工作,而我隻在莫斯科當代錶當瞭兩年。直到立三的政治路綫走上瞭錯誤的道路,我迴到上海開三中全會(一九三〇年九月底),我更覺得自己的政治能力確實非常薄弱,竟辨彆不齣立三的錯誤程度。結果,中央不得不再召集會議——就是四中全會,來開除立三的中央委員,我的政治局委員,新乾部起來接替瞭政治上的最高領導。我當時覺得鬆瞭一口氣,從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一年初,整整五年我居然當瞭中國共産黨領袖之一,最後三年甚至仿佛是最主要的領袖(不過並沒有像外間傳說的“總書記”的名義)。

我自己忖度著,像我這樣的性格、纔能、學識,當中國共産黨的領袖確實是一個“曆史的誤會”。我本隻是一個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後還是“文人結[積]習未除”的。對於政治,從一九二七年起就逐漸減少興趣,到最近一年——在瑞金的一年,實在完全沒有興趣瞭。工作中是“但求無過”的態度,全國的政治形勢實在懶得問。一方麵固然是身體衰弱精力短少而錶現十二分疲勞的狀態,彆的方麵也是十幾年為著“顧全大局”勉強負擔一時的政治翻譯,政治工作,而一直拖延下來,實在違反我的興趣和性情的結果,這真是十幾年的一場誤會,一場噩夢。

我寫這些話,決不是要脫卸什麼責任——客觀上我對共産黨或是國民黨的“黨國”應當擔負什麼責任,我決不推托,也決不能用我主觀上的情緒來加以原諒或者減輕。我不過想把我的真情,在死之前,說齣來罷瞭。總之,我其實是一個很平凡的文人,竟虛負瞭某某黨的領袖的名聲十來年,這不是“曆史的誤會”,是什麼呢?



脆弱的二元人物


一隻羸弱的馬拖著幾韆斤的輜重車,走上瞭險峻的山坡,一步步的往上爬,要往後退是不可能,要再往前去是實在不能勝任瞭。我在負責政治領導的時期,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欲罷不能的疲勞使我永久感覺一種無可形容的重厭[壓]。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密[蜜]的”休息,以緻於腦筋麻木停止一切種種思想。一九三一年一月的共産黨四中全會開除瞭我的政治局委員之後,我的精神狀態的確是“心中空無所有”的情形,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我不過剛滿三十六歲(雖然照陰曆的習慣算我今年是三十八歲),但是自己覺得已經非常的衰憊,絲毫青年壯年的興趣都沒有瞭。不但一般的政治問題懶得去思索,就是一切娛樂甚至風景都是漠不相關的瞭。本來我從一九一九年就得瞭吐血病,一直沒有好好醫治的機會,肺結核的發展曾經在一九二六年走到非常危險的階段,那年幸而勉強醫好瞭,可是立即趕到武漢去,立即又是半年最忙碌緊張的工作。雖然現在肺癆的最危險期逃過瞭,而身體根本弄壞瞭,虛弱得簡直是一個廢人。從一九二〇年直到一九三一年初,整整十年——除卻躺在床上不能行動神智昏瞀的幾天以外——我的腦筋從沒有得到休息的日子。在負責時期,神經的緊張自然是很厲害的,往往十天八天連續的不安眠,為著寫一篇政治論文或者報告。這繼續十幾年的不休息,也許是我精神疲勞和十分厲害的神經衰弱的原因,然而究竟我離得衰老時期還很遠。這十幾年的辛勞,確實算起來,也不能說怎麼瞭不得,而我竟[成瞭]頹喪殘廢的廢人瞭。我是多麼脆弱、多麼不禁磨練嗬!

或者,這不僅是身體本來不強壯,所謂“先天不足”的原因罷。

我雖然到瞭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很貧苦瞭;可是我的傢庭世代是所謂“衣租食稅”的紳士階級,世代讀書,也世代做官。我五六歲的時候,我的叔祖瞿睿韶還在湖北布政司使任上,他死的時候正署理瞭湖北巡撫。因此我傢的田地房屋雖然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完全賣盡,而我小的時候,卻靠著叔祖伯父的官俸過瞭好幾年十足的少爺生活。紳士的體麵“必須”繼續維持。我母親寜可自殺而求得我們兄弟繼續讀書的可能;而且我母親因為窮而自殺的時候,傢裏往往沒有米煮飯的時候,我們還用著一個僕婦(積欠瞭她幾個月的工資到現在還沒有還清),我們從沒有親手洗過衣服,燒過一次飯。

直到那樣的時候,為著要穿長衫,在母親死後,還剩下四十多元的裁縫債,要用殘餘的木器去抵賬。我的紳士意識——就算是深深潛伏著錶麵不容易察覺罷——其實是始終沒脫掉的。

同時,我二十一二歲,正當所謂人生觀形成的時期,理智方麵是從托爾斯泰式的無政府主義很快就轉到瞭馬剋思主義。人生觀或是主義,這是一種思想方法——所謂思路;既然走上瞭這條思路,卻不是輕易就能改換的。而馬剋思主義是什麼?是無産階級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這同我潛伏的紳士意識,中國式的士大夫意識,以及後來蛻變齣來的小資産階級或者市儈式的意識,完全處於敵對的地位;沒落的中國紳士階級意識之中,有些這樣的成分:例如假惺惺的仁慈禮讓,避免鬥爭……以至寄生蟲式的隱士思想。完全破産的紳士往往變成城市的波希美亞 ——高等遊民,頹廢的,脆弱的,浪漫的,甚至狂妄的人物,說得實在些,是廢物。我想,這兩種意識在我內心裏不斷的鬥爭,也就侵蝕瞭我極大部分的精力。我得時時刻刻壓製自己的紳士和遊民式的情感,極勉強的用我所學到的馬剋思主義的理智來創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覺方法。可是無産階級意識在我的內心是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勝利的。

當我齣席政治會議,我就會“就事論事”,拋開我自己的“感覺”專就我所知道的那一點理論去推斷一個問題,決定一種政策等等。但是我一直覺得這種工作是“替彆人做的”,我每次開會或者做文章的時候,都覺得很麻煩,總在急急於結束,好“迴到自己那裏去”休息。我每每幻想著:我願意到隨便一個小市鎮上去當一個教員,並不是為著發展什麼教育,隻不過求得一口飽飯罷瞭,在餘的時候,讀讀自己所愛讀的書,文藝、小說、詩詞、歌麯之類,這不是很逍遙的嗎?

這種二元化的人格,我自己早已發著[覺]——到去年更是完完全全瞭解瞭,已經不能夠絲毫自欺的瞭;但是八七會議之後我沒有公開的說齣來,四中全會之後也沒有說齣來,在去年我還是決斷不下,一至延遲下來,隱忍著。甚至對之華(我的愛人)也隻偶然露一點口風,往往還要加一番彌縫的話。沒有這樣的勇氣。

可是真相是始終要暴露的,“二元”之中總有“一元”要取得實際上的勝利。正因為我的政治上的疲勞、倦怠,內心的思想鬥爭不能再持續瞭,老實說,在四中全會之後,我早已成為十足的市儈——對於政治問題我竭力避免發錶意見,中央怎麼說,我就依著怎麼說,認為我說錯瞭,我立刻承認錯誤,也沒有什麼心思去辨[辯]白,說我是機會主義就是機會主義好瞭;一切工作隻要交代得過去就算瞭。我對於政治和黨的種種問題,真沒有興趣去注意和研究。隻因為久年的“文字因緣”,對於現代文學以及文學史上的各種有趣的問題,有時候還有點興趣去思考一下,然而大半也是欣賞的份數居多,而研究分析的份數較少。而且體力的衰弱也不容許我多所思索瞭。

體力上的感覺是:每天隻要用腦到兩三小時以上,就覺得十分疲勞,或者過分的畸形的興奮——無所謂的興奮,以至於不能睡覺,腦痛……冷汗。

唉,脆弱的人嗬,所謂無産階級的革命隊伍需要這種東西嗎? 我想,假定我還保存這多餘的生命若乾時候,我隻有拒絕用腦的一個方法,我隻做些不用自齣心裁的文字工作,“以度餘年”。但是,最好是趁早結束瞭罷。



《多餘的話》:生命迴響,靈魂獨白 在文學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作品,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照亮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引發對生命、對社會、對自我的深刻反思。《多餘的話》,這部由中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傾力奉獻的散文集,便是這樣一座不朽的豐碑。它以其樸實無華的語言,卻蘊含著無比真摯的情感和銳利的洞察,成為瞭無數讀者心中難以忘懷的經典。 本書的副標題——“2018未刪節精裝典藏版,魯迅一生的知己,與《可愛的中國》齊名”——已然揭示瞭其非凡的價值與地位。《未刪節精裝典藏版》強調瞭其內容的完整性和收藏價值,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魯迅一生的知己”則寄寓瞭讀者對這位偉大靈魂的深切認同與情感共鳴,仿佛作者在與我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私密對話;而“與《可愛的中國》齊名”更是直接將其置於中國文學的殿堂,與另一部偉大的愛國主義著作並駕齊驅,足以說明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分量。 《多餘的話》並非一本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也不是一篇邏輯嚴謹的論述文章。它更像是一場魯迅先生在生命晚期,對自己一生、對人生、對時代的一次坦誠的“清算”與“總結”。然而,正如書名所示,這些“多餘的話”,卻往往是生命中最真實、最核心的錶達。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雕琢,隻有一顆飽經風霜卻依舊燃燒著熱情的靈魂,在寂靜的筆端流淌齣生命最本真的色彩。 閱讀《多餘的話》,就如同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窺見瞭魯迅先生內心最柔軟、最真實的一麵。他不再是那個站在時代風口浪尖,以筆為刀,橫掃一切不公的戰士,而是一位迴歸到個人內心世界的哲人。在生命的暮年,當許多人都選擇歸於平靜,或沉湎於過往的榮耀時,魯迅先生卻選擇瞭一種更加勇敢的方式——審視自己,剖析自己,甚至,是“解剖”自己。 在這本書中,魯迅先生以一種極為罕見、近乎自傳的筆觸,迴顧瞭自己的人生軌跡。然而,這並非簡單的流水賬式的記述,而是充滿瞭哲思的沉澱和情感的挖掘。他坦陳瞭自己性格中的某些局限,承認瞭自己曾經的迷茫與睏惑,甚至,流露齣瞭在某些時刻的孤獨與脆弱。這種坦率,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打破瞭人們心中對“聖人”或“完美偶像”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魯迅。 他對自己的傢庭、他的童年、他的求學經曆,都進行瞭細緻的迴溯。這些看似瑣碎的迴憶,卻串聯起瞭他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脈絡。他筆下的親人,不再是模糊的符號,而是帶著溫度的、鮮活的個體。他對於童年時代某些經曆的描述,也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仿佛在那段純真的時光裏,就已經埋下瞭日後他憂國憂民的種子。 更重要的是,《多餘的話》深入觸及瞭魯迅先生對文學、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他對自己創作的動機、創作的過程、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都進行瞭深刻的反思。他不再迴避自己文章中的棱角和尖銳,而是以一種更為平和卻也更加深刻的視角,去理解和闡釋。他對自己作品的“不滿意”,以及對自己“救國救民”理想的堅持與睏惑,都得到瞭真誠的展現。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不僅是對自己創作生涯的嚴苛要求,更是對社會責任的深刻體認。 書中,魯迅先生還描繪瞭他與他人的交往,那些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那些曾經與他有過思想碰撞的友人,以及那些他所欣賞和敬佩的人們。他以其獨特的觀察力和語言,將這些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也通過這些人物的側影,勾勒齣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然而,《多餘的話》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所流露齣的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眷戀。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魯迅先生依然無法放下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擔憂。他以一種近乎悲壯的姿態,嚮讀者傾訴著他對民族未來的思考,他對黑暗現實的批判,以及他對光明未來的渴望。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對國傢和民族的愛,以及一種不容置疑的責任感。 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依然是魯迅先生一貫的簡潔、犀利、卻又充滿力量。他能夠用最樸素的詞語,道齣最深刻的道理;他能夠用最日常的意象,引發最震撼的聯想。他的文字,是有溫度的,是有力量的,是有靈魂的。每一次閱讀,都仿佛能感受到他那顆跳動的心髒,感受到他那雙銳利的眼睛。 《多餘的話》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它所具有的超越時空的普適性。雖然它誕生於特定的曆史時期,但其中所探討的人生哲理、人性睏境、以及對社會的反思,卻是永恒的。它能夠引起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在人生道路上探索的人們的共鳴。它讓我們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而來?我們要去嚮何方?我們如何纔能活得更有意義? 這部“2018未刪節精裝典藏版”,更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閱讀體驗。精裝的質感,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未刪節的完整,保證瞭最原初的思想。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遺産,一份與魯迅先生靈魂對話的珍貴契機。 “魯迅一生的知己”,這幾個字,是對《多餘的話》最好的注腳。它不僅僅是魯迅先生的自白,更是我們每一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與他心靈碰撞,在理解、認同、甚至是被啓發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那種深刻的情感連接。我們通過他的文字,看到瞭自己的影子,聽到瞭自己內心的迴響,仿佛他成為瞭我們最瞭解自己、最懂得自己的人。 而“與《可愛的中國》齊名”,則再次強調瞭《多餘的話》在中國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說《可愛的中國》展現的是一位革命者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那麼《多餘的話》則以其更為內省、更為深刻的方式,展現瞭這位偉大靈魂對自己、對人生、對時代最真實的思考和最沉重的擔當。兩者一脈相承,共同構築瞭魯迅先生文學創作的輝煌。 這部作品,值得我們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它不是一本輕易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伴隨我們一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給予我們不同的啓示和力量。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復雜,更加堅定地追求內心的真理,更加勇敢地麵對人生的挑戰。 《多餘的話》,是魯迅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一筆無法估量的精神遺産。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深刻、更加偉大的靈魂。它不僅是魯迅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文獻,更是每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的讀者,都應該去細細品讀、用心體會的經典之作。它是一聲穿越時空的呐喊,一次深刻的靈魂拷問,一場關於生命與存在的永恒迴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沉浸”的。它不適閤在嘈雜的環境中零散閱讀,你需要為它留齣大塊、不受打擾的時間。我通常選擇在深夜,在隻有一盞颱燈的陪伴下,像朝聖者一樣去對待它。這種儀式感並非矯揉造作,而是因為文字本身的重量要求我們給予相應的專注度。與《可愛的中國》那種麵嚮大眾、振聾發聵的宣言不同,這裏的文字更像是在暗室中打磨的寶石,需要藉著微光纔能看清其內部的萬韆切麵。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這正是經典永恒的魅力所在——它永遠比你當前理解的更深一層。這種持續的挑戰性,是它區彆於一般讀物的關鍵。

评分

與那些耳熟能詳的激昂呐喊不同,這本集子更側重於“溫度”和“日常性”。如果說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是利劍,那麼這裏的文字則像是手術刀,精準地解剖著社會肌理中那些不易察覺的病竈。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幾篇關於友人和日常交往的片段,那裏麵流露齣的那種深沉的孤獨感和知識分子的責任重壓,讀來令人心生惻隱。它不再是宏大敘事中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憎的鮮活個體。這種貼近性,使得我更能理解他那些看似決絕的文字背後,究竟承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掙紮與抉擇。這種“非戰鬥狀態”下的記錄,反而構築瞭理解其戰鬥姿態的最堅實的基礎。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光是捧在手裏,那種厚重感和紙張的質地就讓人心生敬意。2018年的這個版本,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瞭大功夫的,邊角處理得一絲不苟,書脊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熠熠生輝,即便是放在書架上,它也是一件極具收藏價值的陳列品。我尤其欣賞封麵設計的剋製與深沉,沒有過度花哨的圖案,而是用一種極簡的色調,反而更能襯托齣魯迅先生思想的重量感。這絕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它需要你鄭重對待,用對待古籍的審慎去翻閱。每一次翻頁,都能感受到紙張之間散發齣的那種獨特的油墨香,這是數字閱讀永遠無法替代的觸感。我甚至捨不得用書簽,生怕留下痕跡破壞瞭它的完美。對於一個真正熱愛經典文學的人來說,擁有一本如此精美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它代錶著對文字勞動者最極緻的尊重。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對“多餘的話”這個標題有點疑慮,擔心是否會是流於錶麵的絮叨或者事後的辯解,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完全是另一番境界。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不是對既有作品的簡單重復,而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偉大靈魂在特定曆史節點下最真實、最私密的心靈波動。文字的密度極高,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經過瞭反復的捶打和提煉,沒有一句是浪費的。那種洞察世情的犀利,那種對國民性的深刻剖析,即使是放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穿透力。它不是在說教,而是在與你進行一場深刻的、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你在不經意間反思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聯。讀完某一章節,常常需要閤上書本,沉默良久,纔能消化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情感張力。

评分

對於那些聲稱自己“讀過”魯迅的人來說,我強烈建議他們應該來審視一下這個版本。它提供瞭一個近乎完整的、去蕪存菁的視野,幫助我們構建起對這位文學巨匠生命軌跡更為立體和細緻的認知。它不僅僅是文學史上的注腳,更是理解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睏境的絕佳文本。這本書讓你看到,一位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用他全部的生命去進行一場清醒的、孤獨的搏鬥。它的價值,遠超齣瞭“文學”的範疇,它關乎精神的脊梁和民族的底色。購買它,就如同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添置瞭一座堅實的燈塔。

评分

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了瞿秋白的介绍对他有兴趣赶紧入手

评分

评分

东西一如既往的好,下次还会过来

评分

京东购书,版本和物流都是不错的,另外价格也不错。

评分

买了很多书,希望有帮助。99元10本很划算。京东力度很大。

评分

党内的文人,革命的楷模,每个共产党人都该读一读。

评分

书不错,我会好好看的。

评分

感动,这才是伟大的共产党员

评分

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了瞿秋白的介绍对他有兴趣赶紧入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