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百年巨匠》是跨界融閤的一個重大文化工程,它深具創意,立意高遠,選題準確、全麵,極富特色,內容精彩紛呈,內涵博大精深,基本涵蓋瞭我國20世紀這一特定曆史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麵的成就及其代錶人物。它講述的不僅僅是各位巨匠的傳奇人生,更是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同民族、國傢,同曆史、文化,同當代世界,同20世紀風雲激蕩的年代,以及同人民的命運都是緊密相連的。陽颺著的這本《黃賓虹》就是“百年巨匠”係列之一,主要介紹瞭黃賓虹大師的一生及其成就。
內容簡介
黃賓虹,原籍安徽省徽州歙縣,生於浙江金華,成長於老傢歙縣潭渡村,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樸存,號賓虹,彆署予嚮。近現代畫傢,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百年巨匠:黃賓虹》講述瞭黃賓虹的故事,書中大量展現瞭黃賓虹大師生前多個時期的原貌、創作的原作、用過的原物和生活過的原址等,並巧妙組閤,將他的人生重要經曆進行場景再現。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學畫之初革命誌士
讀書仕進
“新安畫派”之淵源
揚州歸去來
齣走上海
第二章 寓居上海鑠古鑄今
編輯傢、齣版傢、古董商人
藝術觀念的碰撞
宋若嬰
烏渡湖蔔居之意
“爛漫”年代的“爛漫”人物
第三章 山則一本萬殊水則萬殊一本
桂林山水
“五筆七墨”
雁蕩之行
第四章 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牆頭月移壁
青城坐雨
瞿塘夜遊
知白守黑
第五章 渾厚華滋胸中丘壑
溝通中西畫學
“使筆墨變化於無窮者,在蘸水耳”
最後一次上黃山
第六章 蟄居北平守望“內美”
“竹北栘”
大道至簡
所謂“衰年變法”
黑墨團中天地寬
八十壽辰
以畫作書,以畫作畫
第七章 成一傢法傳無盡燈
杭州棲霞嶺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尾聲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黃賓虹1954年時曾拍過一張手持速寫本寫生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他頭戴瓜皮帽,腳穿老布鞋,一身黑棉袍,須眉皆白,寒風中似乎隻見錚錚骨頭的這位矍鑠老人。人們似乎感覺到,天氣如果再冷,這位老人就可以從身體中掏齣一束火來,也就如同他拿齣幾張畫紙來一樣隨意。
1984年,黃賓虹誕生120周年,郵電部發行瞭一枚“黃賓虹小型張”紀念郵票,用的也是這張照片。黑白分明的木刻設計,頗有一種巍巍然、卓然獨立、傲視淩風的感覺。
再看油畫傢靳尚誼捐贈給上海美術館的《晚年黃賓虹》,這幅油畫錶現齣瞭中國文人的儒雅氣質,將西方古典油畫技法與中國畫對筆墨的審美追求相結閤,開創瞭獨具東方情調的油畫風格。而靳尚誼同時期的油畫《畫僧髡殘》及《八大山人》,則有著和《晚年黃賓虹》一脈相承的神韻。正如畫傢自己所說:“黃賓虹的筆墨裏抽象性很強,既有中國的傳統又有時代意識。能不能通過畫黃賓虹的肖像來研究水墨畫和油畫結閤的問題?”
矗立在中國國傢畫院的吳為山那尊名為《畫魂》的黃賓虹銅像,對比雕塑傢參照的黃賓虹91歲時的那張照片,銅像則傳達齣瞭老人更具神采的一麵。這尊雕塑有著東方美學傳統中大氣與傳神寫意的特質,手持速寫本正在寫生的黃賓虹,額頭上刀削似的深深的皺紋,微微翹起的鬍須,略略前傾站立的身姿,自然不自然地包裹著一種創造者使命感的倔強。
同樣根據黃賓虹手持速寫本寫生的照片所塑的位於西湖邊的黃賓虹銅像,給人感覺就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畫傢,在熙來攘往的遊客和濕潤的空氣中正在一筆一筆虔誠地勾畫著。
而黃賓虹傢鄉,安徽歙縣黃賓虹公園內的黃賓虹塑像,則是一尊花崗岩坐像,正在作畫的黃賓虹讓人亳不懷疑地感觸到,在他內心深處正精神抖擻地攀上瞭黃山的又一座高峰。
黃賓虹齣生和少時生活過的浙江金華,格外錶現齣瞭對這位大畫傢的厚愛,除瞭黃賓虹廣場、黃賓虹故居之外,還建有一座黃賓虹公園。一身銅綠、背著手的黃賓虹,站在書有“藝林展望”四字的粉壁前,他能夠“展望”到背誦“四書五經”、初識筆墨的童年嗎?
本書稿的寫作方法作者自詡為“拔齣蘿蔔帶齣泥”,即在介紹黃賓虹一生及其成就的同時,捎帶著介紹與其或多或少有所關聯的諸多人物,這樣可以相對清晰地理順與黃賓虹親疏遠近的人物概況。當然,這種寫作方法的不足之處,就是可能會耗費直奔主題的閱讀興緻和時間。但是,這種記敘可以最大可能詳盡地展現黃賓虹藝術生涯的人文環境,以及更為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還請讀者原諒作者某些敘述的延宕和瑣碎。
《世紀的迴響:中國近現代藝術的群星閃耀》 一部跨越時代與媒介的藝術史詩,一次與大師麵對麵的精神漫步。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藝術傢的個體生涯,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我們試圖在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勾勒齣那些塑造瞭中國現代藝術麵貌的群星群像,探討他們在社會劇變、文化碰撞與自我革新中,如何熔鑄齣獨具東方神韻與世界視野的藝術語言。 第一編:舊邦新貌——傳統與革新的交鋒(約1900-1930年代) 本篇深入剖析瞭清末民初至國民政府初建時期,中國藝術界麵臨的巨大張力。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湧入,如同一場強勁的颶風,衝擊著延續韆年的筆墨傳統。我們首先探討瞭“學院派”的建立,尤其是在蔡元培等人倡導下,以巴黎和日本為留學背景的藝術傢們,如何試圖將素描、油畫等西方寫實主義技法體係化地引入中國美術教育。他們是新藝術的播種者,也同時承受著“中西之爭”的巨大壓力。 重點關注瞭上海與北京作為文化中心的差異性發展。上海的洋行畫廊與新興的商業藝術生態,催生瞭融閤中西的“摺衷派”畫傢,他們往往在文人畫的筆意中融入西方的光影結構。與此同時,京城的藝術圈則在“京派”與“海派”的傳統繼承與創新中尋找新的立足點。 本編將細緻考察早期藝術團體和刊物的影響力,如“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等機構如何成為新舊思想交鋒的熔爐。我們不僅僅關注那些最終成為巨匠的人物,更著眼於那些在藝術轉型期默默耕耘的先驅者,他們的探索性實踐為後來的藝術高峰奠定瞭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第二編:戰火中的堅守與探索——藝術的民族性與國際化(約1930-1950年代)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藝術不再是純粹的審美活動,而是承載民族情感與時代精神的載體。本篇將重點探討藝術如何服務於“救亡圖存”的主題,以及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如何發生深刻轉變。 我們詳細梳理瞭現實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無論是進步的左翼藝術思潮,還是國民政府推動的“新生活運動”宣傳藝術,都強調瞭藝術的社會功能性。然而,即便在強烈的政治訴求下,一些藝術傢仍在探索如何將中國的水墨語言現代化。例如,一些畫傢開始嘗試使用更具錶現力的綫條和更強烈的色彩對比來描繪苦難與抗爭。 此外,本編也關注瞭留洋藝術傢歸國後的學術影響。他們帶來的立體主義、野獸派等前沿觀念,與根深蒂固的文人哲學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通過對當時的重要展覽、私人收藏以及藝術傢往來的信件分析,展現瞭在動蕩年代中,藝術傢們如何在物質匱乏和思想審查的夾縫中,堅守對藝術本體的探求。 第三編:時代洪流中的風格重塑——從寫實到意象的轉嚮(約1950-1970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創作進入瞭新的體製化階段。本篇將聚焦於主流藝術話語的構建過程,特彆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中國語境下的本土化實踐。我們分析瞭國傢對藝術創作的指導方針,以及藝術傢們如何運用傳統技法(如國畫、書法)來錶現新的社會主題——如工農生活、建設成就等。 本編的重點在於“筆墨的現代性重估”。在官方提倡的寫實主義框架內,優秀的畫傢們仍在悄然進行著個人化的探索。例如,部分山水畫傢如何通過簡化造型、強化筆墨的抽象構成來錶達“時代的壯麗”;部分人物畫傢如何通過對中國傳統人物畫綫描的提煉,使其更具時代感和力量感。我們考察瞭在特定曆史時期下,一些被視為“非主流”但具有高度實驗性的藝術活動,它們如同暗流,為後來的思想解放積蓄瞭能量。 第四編:觀念的覺醒與迴歸——藝術的多元化與深度對話(約1970年代末至今)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藝術的爆發點。本篇將描述在思想禁錮鬆動後,藝術界如何經曆一場深刻的“迴歸與超越”。 首先是“星星美展”等早期探索性展覽的意義,它們象徵著對個體精神錶達的迫切需求,油畫、雕塑等媒介的迅速發展,是對長期單一藝術標準的突破。緊接著,我們考察瞭中國當代水墨的復興。水墨不再被嚴格限定於傳統山水花鳥的範疇,而是被賦予瞭觀念性、抽象性與錶現性的全新內涵。藝術傢們大膽地解構筆墨、水性與宣紙的物理屬性,使其成為探討文化身份、曆史記憶和當代處境的有力工具。 同時,本編也關注瞭中國藝術如何在世界當代藝術體係中定位自身。那些深植於本土文化土壤,卻能與國際前沿思潮進行有效對話的作品,代錶瞭中國藝術在世紀之交的最高成就。我們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藝術身份的復雜性與多重性,以及年輕一代藝術傢如何繼承和批判性地使用前輩大師們的遺産。 結語:永恒的追問 《世紀的迴響》試圖提供一個宏大而細緻的觀察視角,它相信藝術史的進程並非由單一的路綫圖構成,而是由無數條相互交織、時而衝突、時而融閤的實踐脈絡編織而成。通過迴顧這些藝術傢的足跡,我們得以理解,真正的藝術巨匠,不僅是技藝的精湛者,更是時代精神最敏銳的捕捉者和未來的深刻預言傢。他們留下的,是穿越世紀的藝術遺産,也是對“什麼是真正的中國藝術”這一永恒命題的持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