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研究:魯迅與上海

上海魯迅研究:魯迅與上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魯迅紀念館 編
圖書標籤:
  • 魯迅
  • 上海
  • 文學研究
  • 文化史
  • 近現代史
  • 文學批評
  • 地方文化
  • 曆史文化
  • 紅色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38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46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上海魯迅研究》創刊於1979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編輯,一年四輯,麵嚮國內外魯迅研究者,以”新發現、新觀點、新方法”的編輯方針,側重刊載以資料整理、梳理和考證為主的學術論文,兼顧理論研究型論文。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新中國成立後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三位一體。1951年1月正式開放,是”全愛國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上海市紅色旅遊主要景點之一。2014年3月成為本市中小學生3月起刷學生證可進78傢社會場館的場館之一。

目錄

魯迅與上海
電影——魯迅洞察社會的另一窗口
魯迅存北新書局版稅收據所見欠款事件
魯迅筆下的“革命咖啡店”是哪一傢?
《魯迅傢用菜譜》年代疑雲
迴憶魯迅在上海資料概述
魯迅與《改造》雜誌
上海時期的魯迅為青年作傢作序跋略述

魯迅與美術
魯迅圖像:中國現代美術的一麵鏡子
早期新興木刻運動的聯閤、協作與分歧——以1935年第一屆全國木刻展覽為例

史料·辨證
江南水師學堂考(上)
《魯迅日記》中的伊文思圖書公司
口述與筆談(五)
20世紀30年代中國留日學生的演劇活動再考察——關於中華同學新劇會的第二次公演等
歐陽予倩閩變活動史料與四篇佚文
鄧雲鄉著《魯迅與北京風土》中的一個普遍誤植

紀念
深切懷念王士菁先生
瑣憶——沉痛悼念和深切懷念我的恩師王富仁
憶屈正平先生二三事

讀書雜記
整體視角、貫通研究與係統梳理——評吳金梅《魯迅與明清小說關係研究》
夢韶《阿Q劇本》英序逸聞新證
真誠奉上一辦心香——評林曼叔《魯迅論稿》

魯海漫談
戰後日本魯迅傳播中的“池田魯迅”
自由的迴環——話劇《大先生》的意象漫步
魯迅對兒童本質的思考
《采薇》拾微

綜述
李樺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座談會綜述
超時空與跨邊界的魯迅研究——第二屆“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會議綜述

資料
六朝造像目錄(二)
編後

精彩書摘

  《上海魯迅研究:魯迅與上海》: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有魯迅版稅收據一批,計190張;另有魯迅名片6張,均有魯迅親筆寫明收悉版稅若乾,等同於憑據作用,故共計196張。其中,除少量其他書局的收據,如著名的1932年8月22日齣售給閤眾書店《二心集》版權收據、1936年7月21日文化生活齣版社支付“25年度第2次結賬期內版稅款”大洋584.05元收據外,其餘皆為北新書局版稅收據。因魯迅與北新書局經理李小峰的特殊關係,及曾經的版稅糾紛,故這批收據的保存應該比較刻意且相對完整;經過梳理,對“版稅事件”可稍作補充。
  所謂“版稅事件”,特指北新書局拖欠魯迅版稅支付,經鬱達夫斡鏇,請律師齣麵調停,最終於1929年8月25日在楊鏗律師傢中商定解決的一場作者與齣版商的糾紛。魯迅當日日記:“星期。晴,熱。午後同修甫往楊律師寓,下午即在其寓開會,商議版稅事,大體俱定,列席者為李誌雲、小峰、鬱達夫,共五人。”1整個事件中雙方並未真正對簿公堂,而是請律師作調解。經過半日協商,最終達成支付協議:北新所欠全部版稅2萬元,由律師經手分4次還清;以後北新齣版魯迅新書,每本須貼印花,並通過律師,每月支付版稅400元。另外由魯迅主持編輯、北新齣版的《奔流》雜誌.也因拖欠作者稿費而暫停編輯,魯迅錶示,此雜誌若北新不能齣版,則將自行設法印售,但李小峰不願,結果也還是談妥先要付清稿酬再繼續編輯,仍交北新齣版。
  北新在履約中,確實支付過另一項欠費,即《奔流》雜誌的編輯費及作者稿費。魯迅在1929年11月25日緻孫用信日:“《奔流》和北新的關係,原定是這樣的:我選稿並編輯,‘北新’退稿並酌送稿費。待到今年夏季,纔知道他們並不實行,我就辭去編輯的責任。中間經人排解,乃約定先將稿費送我處,由我寄齣,這纔動手編輯付印,第五本《奔流》是這新約成立後的第一次,因此中間已隔瞭三個月瞭。先生前一篇的稿費,我是早經開去的,現在纔知道還是未送,模鬍掉瞭。”2孫用譯《馬拉敦之戰》已刊登於7月齣版之《奔流》第二捲第三期,魯迅早開齣應付譯者的稿費而北新“並不實行”。魯迅之所以繼續編輯《奔流》第五期,是北新確實在8月25日後陸續補送瞭稿費的緣故,魯迅依約守信;但這補送之款並非全部,至少不包括給孫用的稿費,魯迅以為這筆已經支付過瞭,而北新對先前的欠費是能“模鬍”則模鬍,孫用直至11月尚未拿到7月齣版物的稿費。
  魯迅與楊鏗律師共同簽字的版稅收據,另有4張-1930年3張、1931年1張。這些應是遵循調解協議所補交的數額。1930年6月2日支付1500元、9月4日支付740元、9月17日支付760元,共計3000元。則自協議訂立後,所見補付版稅收據金額纍計為13246.82元。而1931年2月28日由楊鏗代收版稅(手書“北新書局付魯迅版稅等款”)支票2張,金額分彆為1000元、l865.5元。全部纍計起來,魯迅所收版稅也僅16112.32元,且時間已是1931年2月,距約定所謂10個月內付清欠款又拖延瞭5個月。
  在沒有楊律師簽名、僅有魯迅單方簽名的收據中,屬於1930年的有3張:3月23日收到1000元、4月26日收到1500元、12月20日收到500元,共計3000元。假如將這筆收款計入上述16112.32元,纔接近2萬元。但依約定,北新齣版魯迅的書,每月須支付400元,且每本貼版權印花,假如上述3筆收據的3000元對應的是欠款2萬元,則月定金400元尚無著落;若對應的月定
  上述協議內容,陸續在魯迅緻友人信件、鬱達夫等的迴憶文章中有所提及,一場風波似暫告平息。然而從收據所反映的實際支付情況看,北新書局卻並未完全履約。比如,最重要的一項,北新所欠2萬元在10個月內分4次還清,遺存實物確實有4張收據,且寫明第一至第四次,但總金額與議定不符。第一張收據,魯迅親筆書寫:“今收到北新書局第一迴所付版稅洋貳韆貳百元正。魯迅。”(鈐“魯迅”隸書硃文印)以下是律師親筆“證明律師楊鏗”並鈐“楊鏗”篆體硃文印,後手書日期“中華民國十八年九月十六日。”即8月25日商定後,9月16日北新支付瞭第一筆欠款。兩天後,楊律師收到瞭為調解而支付給律師的費用,親筆在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專用箋紙上寫下“今收到北新書局為和解魯迅事第一迴公費洋壹百拾元正。律師楊鏗。中華民國十八年九月十八日。”(鈐“楊鏗”篆體硃文印)第二筆欠款支付於10月12日,魯迅親筆“今收到北新書局第二期版稅洋貳韆貳百元正。魯迅。”(鈐“魯迅”隸書硃文印),律師親筆證明及鈐印同上,手書日期“中華民國十八年十月十二日。”同日,楊律師亦收到“魯迅版稅調解案第二期公費一百十元。”第三次欠款,支付於11月20日,金額為“壹韆玖百念捌元四角壹分。”格式同上。同日楊律師收到調解公費96元。第四次欠款,支付於12月20日,金額為“壹韆九百貳十捌元四角壹分柒厘正。”格式同上。同日楊律師收到調解公費96.42元。綜閤4次付款,魯迅共收到的總金額是8246.82元,與經律師分四次付清2萬元的商定完全不符。在有具體日期的收據中,未見同期有其他的支付憑據。但有一張1930年2月16日魯迅和楊律師共同簽字的收據,寫明“十二、一月應付版稅”,金額為2000元,即便在約定的4次付款之外,每月固定緻送金額不是400元,而是1000元,即使自9月起計,1929年度支付的也僅4000元,加上上述8200餘元,仍不足2萬之數。何況,每月定金400元應是再度齣版魯迅新書的酬勞。
  ……
好的,以下是為一本名為《上海魯迅研究:魯迅與上海》的圖書撰寫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 --- 書籍簡介:流變中的文學地理與時代精神 《故園重塑:中國現代文學的地域書寫與文化圖景》 【書籍概覽】 《故園重塑:中國現代文學的地域書寫與文化圖景》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文學文本中“地域性”的書寫、建構與權力運作的學術專著。本書突破瞭傳統文學批評中常見的以作傢、流派或主題為中心的分析範式,轉而將文學作品視為特定文化地理的産物與媒介。它探討瞭現代作傢如何在傳統地域觀念瓦解與國傢認同構建的宏大敘事中,通過文學語言重新描摹、想象甚至乾預現實的地理空間,從而塑造齣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文學故園”。 本書並非僅僅梳理不同地域在文學作品中的齣現頻率,而是深入挖掘文學想象如何與真實的社會經濟變遷、政治權力布局以及地方文化記憶相互纏繞、相互塑造的過程。它關注的是“文學的地理學”(Literary Geography)如何成為理解現代中國社會結構和文化意識形態的關鍵視角。 【核心議題與研究維度】 本書主要圍繞以下三大相互關聯的維度展開深入研究: 一、地域的“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空間權力與文學地圖的重繪 二十世紀初,隨著清末以來的社會劇變,原有的以京師為核心的文化地理觀念受到嚴峻挑戰。本書考察瞭在這一曆史斷裂期,文學界如何重新界定和分配“中心”與“邊緣”的概念。 “南國”敘事的興起與政治寓言: 重點分析瞭以南方城市、沿海地帶為背景的文本如何承載瞭現代性的進步觀念和商業精神,以及這些文本中對傳統地域文化(如宗族、舊式園林)的批判與解構。研究發現,對特定地域的描繪,往往成為對政治體製或社會弊病的隱晦批評。 邊疆想象與國傢認同: 探討瞭在民族國傢建構的過程中,文學如何處理和想象“內地”與“邊陲”的邊界。這部分著重分析瞭少數族裔地區或地理上被視為“蠻荒”的地域,如何在主流現代文學中被異化為需要被“文明化”的對象,或被浪漫化為逃離都市壓力的烏托邦。 “鄉愁”的地理學: 區彆於泛泛而談的“鄉愁”,本書將鄉愁置於具體的、可考察的經濟地理變遷之下。分析瞭鄉村破産、人口流動背景下,知識分子對“逝去的傢園”的描繪,並揭示瞭這種懷舊敘事背後潛在的階級和地域偏見。 二、物質空間與文學經驗的互證:都市化進程中的具象書寫 現代文學與現代都市的興起密不可分。本書摒棄瞭將城市簡單視為“現代性”背景的觀點,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充滿內在矛盾和多重經驗的“文本”。 都市的物質性與感官結構: 深入剖析瞭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如電車軌道、新式裏弄、百貨公司)在小說中如何被物化和感知。研究錶明,現代作傢對光影、噪音和擁擠人群的描摹,構建瞭一種全新的、帶有疏離感的都市感官體驗,這種體驗本身就是對傳統審美規範的挑戰。 “街道”與“房間”的權力關係: 通過對居住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細緻對比,探究瞭現代都市個體如何在其私人領域(如租界公寓、單身宿捨)中尋求身份認同,以及公共街道如何成為階級、性彆和政治衝突的交匯點。 消費文化與地域符號的嫁接: 分析瞭現代文學如何參與到都市消費主義的建構中。例如,特定地域齣産的物産(如茶葉、絲綢、特色小吃)在文學作品中被賦予瞭超越其實用價值的文化符號意義,成為地域身份的快速識彆碼。 三、檔案、地圖與文學:地理知識的生産與傳播 本書的另一重要創新在於將文學文本視為一種知識生産的載體,與當時的地理學、社會學調查以及政府的城市規劃工作進行交叉比對。 文學對地方誌的修正與補充: 考察瞭現代作傢如何利用其敏銳的社會觀察力,挑戰或豐富瞭官方齣版的地方誌和旅行文學中固化的地域描述。他們筆下的地方,往往是充滿瞭非正式知識和被壓抑的底層經驗的鮮活場域。 文學中的“不可見之地”: 聚焦於那些在官方地圖和規劃中被抹去或邊緣化的群體和空間,如棚戶區、碼頭工人社區或特定行業的聚居地。文學如何為這些“不可見之地”提供瞭發聲的通道,並構建瞭它們獨特的非正式文化地圖。 文學的傳播路徑與地域偏見: 分析瞭文學作品在不同地域間的齣版、閱讀和批評生態,考察瞭特定地域文學作品在異地被接受或誤讀的機製,從而揭示瞭現代文化傳播網絡中隱含的地域偏見和文化霸權。 【結論與學術價值】 《故園重塑》通過嚴謹的文本細讀與紮實的社會曆史背景梳理,為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空間轉嚮”提供瞭全新的理論框架。它錶明,現代文學的創新性不僅在於敘事技巧的革新,更在於其對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刻地理學洞察。本書不僅對文學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文化地理學、城市研究以及現代中國社會史領域的研究者而言,亦是不可或缺的參考之作。它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熟悉的文學場景,發現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關於土地、流動與身份重塑的宏大敘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上海這座城市裏進行一次尋根之旅。作者帶領我穿梭於魯迅曾走過的街道,探訪他曾經工作過的機構,甚至想象他當年在老上海的弄堂裏行走時的身影。書中對魯迅在上海參與的社會運動和文化論戰的描述,讓我對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一直覺得,魯迅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傢,更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傢,而上海這座大都市,正是他投身社會變革的絕佳舞颱。書中細緻地梳理瞭魯迅與當時其他文化名流的交往,那些跨越黨派、思想的碰撞,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貌。特彆是關於魯迅在商務印書館的經曆,以及他與黎錦暉等人的交往,都讓我對魯迅與當時上海文化界的復雜關係有瞭更全麵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鮮活、更具時代感、更深刻地融入上海這座城市血脈的魯迅。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全新的魯迅解讀方式。它沒有像以往的很多研究那樣,把魯迅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人物,而是將他拉迴到真實的上海,一個充滿瞭生活氣息、也充滿瞭矛盾和掙紮的上海。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魯迅在上海的市民生活細節的描繪,比如他對食物的偏好,他對鄰裏關係的看法,甚至是他與孩子們的生活點滴。這些“瑣碎”的細節,恰恰讓我感受到瞭一個更真實、更有人情味的魯迅。書中的一些篇章,還探討瞭魯迅在上海的經濟狀況,以及他如何在那個年代維持生計,這讓我意識到,魯迅的創作並非是在真空狀態下進行的,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息息相關。這種接地氣的研究,讓魯迅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名字,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一個在上海這座城市裏努力生活、思考和戰鬥的人。

评分

《上海魯迅研究:魯迅與上海》這本書,我最近剛讀完。作為魯迅研究的愛好者,上海這座城市對我來說,本身就承載著太多魯迅的印記。這本書的選材角度非常新穎,它不僅僅是梳理魯迅在上海的生活軌跡,更是深入挖掘瞭上海這座城市如何塑造瞭魯迅,又如何被魯迅所反觀和批判。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魯迅在虹口時期的論述,那些租界裏的生活氣息,那些社會底層人們的掙紮,都通過作者的筆觸變得鮮活起來。書中對魯迅的譯介工作也做瞭細緻的考證,我一直覺得魯迅的翻譯文學作品是他思想傳播的重要途徑,而上海正是這個中轉站。看到他對《呐喊》、《彷徨》等重要作品在上海的齣版曆程,以及那些書信中流露齣的創作心境,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位偉大的思想傢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砥礪前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理解魯迅,不再局限於他單一的文學成就,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城市肌理和社會環境中去考察,這種研究方法讓魯迅的形象更加立體和豐滿。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巧妙地運用瞭多學科的交叉視角,將文學史、社會史、城市史甚至建築史的知識融為一體。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魯迅在上海居住過的幾處老洋房的分析感到驚嘆。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這些建築的外觀,更是通過對建築風格、周邊環境的考證,解讀齣這些空間如何影響瞭魯迅的創作思緒,又摺射齣當時上海的階級分化和社會變遷。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魯迅在某個咖啡館裏與友人論辯的情景,或者在某個書店裏尋找珍貴書籍的片段,都寫得繪聲繪色,仿佛身臨其境。這讓我意識到,研究魯迅,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層麵,更需要深入到他生活的具體物理空間和社會環境中去,纔能真正把握其思想的脈絡。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人文關懷兼備,既有嚴謹的考證,又不失文學性的感染力,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將魯迅與上海這座城市緊密結閤起來的書,而《上海魯迅研究:魯迅與上海》恰恰滿足瞭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將魯迅的生平、創作與上海的城市發展、社會變遷有機地結閤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魯迅後期在上海的創作軌跡的分析,作者通過大量史料的梳理,展現瞭魯迅在上海時期,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依然堅持自己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書中的一些章節,還深入探討瞭魯迅與上海左翼文化運動的關係,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讓我對魯迅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覺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魯迅,更是深入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的上海,以及上海這座城市如何孕育和塑造瞭一位偉大的文化巨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來審視魯迅,讓我們看到一個與上海這座城市共生共息的魯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