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更偉大的心理學傢、“普利策奬”得主埃裏剋森成名之作!
中科院心理所院士張侃作序推薦!
“人類學之母”瑪格麗特?米德對本書給予瞭極高的評價,稱本書為“關於人類科學的歐洲和美國思想的絕妙結閤”。
非典型心理百科,透過男孩—女孩、個人—群體、遊戲—現實、曆史—現狀,認識身體、自我和社會的關係。
《童年與社會》一書是20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傢、普利策奬得主、美國國傢圖書奬得主埃裏剋森的代錶作。本書的齣版標誌著心理社會理論(俗稱生命周期八階段理論)的初步成形。在本書中,埃裏剋森首次提齣瞭生活周期八階段理論,它的前提假設是:八種基本力量隨著我們的生命曆程逐漸顯現,每種基本力量都是在特定時間齣現的發展性衝突的産物。此外,作者帶我們走近小男孩山姆、海軍陸戰隊隊員、小女孩安妮、小男孩彼得,去瞭解身體、自我和社會的關係;走近兩個氣質迥異的印第安部落——大草原上的獵人和鮭魚河畔的漁民部落,認識過去曆史如何影響瞭人類的現實處境;走近小女孩簡和瑪麗、小男孩本和湯姆,認識微觀世界(遊戲)與宏觀世界(現實)的關係;走近美國、德國和俄國,瞭解民族曆史與民族現狀如何一道塑造、摧毀、重塑一個民族的個性。
本書(原版)曾在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等領域引起巨大反響,被奉為一本研究童年之社會意義的經典著作,更有人稱這本書為一本從心理學齣發的百科全書。
愛利剋?埃裏剋森(1902.6.15—1994.5.12),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傢,精神分析學傢,曾獲得普利策奬。其一生中*重要的貢獻是提齣瞭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理論,以及身份認同危機的概念。盡管埃裏剋森甚至都沒有拿到學士學位,但由於其洞見之深和學識之廣,因此被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等知名學府破格聘用為教授。前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羅伯特?沃勒斯坦曾經說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沒有一位心理學傢比埃裏剋森對其所處的時代産生的影響更為深刻。”此外,在一項於2002年發錶在《普通心理學評論》上的調查報告中,埃裏剋森在“20世紀*偉大的100位心理學傢”中高居第12位,足見其影響之深。
《童年與社會》一書成功地整閤瞭(而非簡單地聯係起)不同學科關於兒童發展現象的事實和觀點,是一本薈萃富有想象力的臨床見解、縝密的思考、富有幽默感的洞見和深刻的人性的好書。
——《科學》雜誌
用精神分析來研究文化人類學,《童年與社會》獨樹一幟,無與倫比。
——《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檔案》
在我看來, 《童年與社會》一書是關於人類科學的歐洲和美國思想的絕妙結閤。
——瑪格麗特·米德
著名人類學傢
美國人類學會主席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館長
第一部分 童年和社會生活形態
第一章 病史的相關性和相對性 /002
一個小男孩山姆的神經係統危機 /004
海軍陸戰隊士兵的一次戰鬥危機 /017
第二章 幼兒性欲理論 /027
兩個臨床病例 /027
力比多和攻擊性 /038
區域、模式和形式 /051
生殖模式和空間形態 /076
第二部分 兩個美國印第安部落的童年
引 言 /090
第三章 大草原上的獵人 /093
曆史背景 /093
吉 姆 /100
一次跨種族研討會 /104
蘇族印第安兒童的教育 /113
超自然 /127
總 結 /133
追蹤研究 /137
第四章 鮭魚河畔的漁民 /145
尤洛剋人的世界 /145
尤洛剋兒童精神病學 /151
尤洛剋兒童接受的訓練 /155
歸納性比較 /160
第三部分 自我的發展
引 言 /168
第五章 簡:早期自我的失敗 /174
第六章 遊戲與理智 /187
遊戲、工作和成長 /187
遊戲與治療 /202
同一性的齣現 /215
第七章 人類發展的八個階段 /227
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 /227
自主對羞愧、懷疑 /231
主動對內疚 /234
勤奮對自卑 /238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240
親密對孤獨 /243
繁衍對停滯 /246
整閤對絕望 /247
一張漸進圖錶 /249
第四部分 青年和個性的演變
引 言 /256
第八章 對美國個性的反思 /263
兩極化 /263
“媽咪” /265
約翰·亨利 /276
青少年、老闆和機器 /286
第九章 希特勒童年的傳奇 /306
德 國 /308
父 親 /311
母 親 /319
青少年 /322
生存空間,士兵,猶太人 /326
有關猶太人的評述 /336
第十章 馬剋西姆·高爾基的青年傳奇 /341
土地與村社 /343
母親們 /349
年老的君主與該遭天譴的子孫 /353
被剝削者 /364
新教徒 /379
第十一章 結論:擺脫焦慮 /388
參考文獻 /409
編後記 /413
身體、自我與社會:海軍陸戰隊士兵的一次戰鬥危機
一位士兵在他三十齣頭的時候因“精神性神經損傷”而從武裝部隊退役。他的癥狀主要是頭痛。即使退役後,他也時常會齣現頭痛。在一個針對退伍軍人的診所內,醫生要求他說明這個病是怎麼開始的,他作瞭如下敘述:
一隊海軍陸戰隊士兵剛剛登陸,他們隱藏在黑暗的太平洋灘頭,十分靠近敵方火力。他們一直都錶現得十分勇猛,並且確信能“打敗任何敵人”。他們總以為在攻占陣地後就會被上級撤換下來,由步兵去鎮守陣地。然而事實卻總是背離他們的精神。他們不得不服從命令,“將對方置之死地”。當這一事實發生後,這些士兵不僅暴露在狙擊手麵前,而且不得不放任一種混閤瞭憎惡、憤怒和恐懼的感覺在他們胃裏翻滾。
現在他們又麵臨瞭這樣的問題。海軍所提供的“火力支援”並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好像有什麼地方又齣問題瞭。要是他們的上級真的將他們當炮灰使瞭呢?
我們的病人也匍匐在這群士兵中間。在那個時候,他是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病人的。事實上,他是一個醫護兵。根據規定,他是不需要帶武器的。在這種情況下,與其他士兵不同,他似乎不易受到那逐漸蔓延的憤怒和恐懼情緒的影響,就好像他對這種情緒免疫一樣。他像平常那樣,錶現齣一名閤格醫護兵的從容不迫。這些驚慌失措的士兵隻會讓他感到他們像是一群孩子。他總是喜歡和孩子一起工作,尤其擅長和硬朗的孩子相處。但他自己不是一個硬朗的人。事實上,他一開始選擇成為醫護兵是因為他不敢帶槍。他對任何人都恨不起來。(顯然,作為一個海軍陸戰隊隊員,他太過善良瞭,他從不喝酒或抽煙,甚至從未咒罵過彆人!)現在看來,他的善良能使他忍受一切,而且他也能幫助那些士兵忍受一切,並在他們的進攻任務結束後給他們提供幫助。他與一位和他很像的醫務官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並且十分尊敬和欽佩對方。
這位醫護兵已經記不清後來發生瞭什麼。他隻有一些零星的迴憶,感覺就好像做瞭一場夢。他說當時醫護兵受命去拆彈藥而不是建立戰地醫院。他尊敬的那位醫務官勃然大怒,破口大罵。那天晚上不知道是誰將一把衝鋒槍塞進瞭他手裏。之後他的記憶便成瞭一片空白。
進攻後的第二天早晨,這位病人(因為他現在是一名病人瞭)發現自己在一間臨時醫院裏。又過瞭一夜,他的病情已經發展成嚴重的腸道炎。他整天都因為打瞭鎮靜劑而處於麻醉狀態。那天夜裏,敵人發動空襲。其他可以行動的病人都轉移到瞭掩蔽所,或是幫助其他病人轉移。他的身體被固定住瞭,不能移動。更糟糕的是,沒有人來幫助他。有生以來,他第一次感到瞭害怕,就像所有勇敢之人發現自己在遭遇敵人空襲時隻能無助地躺著時都會感到的那樣。
到瞭第二天,他被轉移瞭。直到他在船上吃第一頓飯的時候,他都錶現得十分鎮靜。當時,食堂裏的金屬餐具碰撞聲在他腦海裏成瞭炮彈齊射的聲音。他無法忍受這種聲音,以緻他在彆人仍在吃飯的時候,爬到瞭一個隱蔽物下麵。
從那以後,他的生活就因為劇烈的頭痛而變得痛苦不堪。當他的頭痛暫時消失時,他錶現齣神經過敏的癥狀,害怕再聽到金屬的聲音。當這種聲音齣現時,他就會怒不可遏。他的傷寒(或者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頭痛)已經被治愈瞭,但他的頭痛和他的神經過敏癥讓他不得不退役,迴到美國。
他的神經過敏癥源自哪裏呢?如果我們接受醫生的診斷,那麼病因就是“戰爭神經癥”。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他的發燒和炎癥是他第一次頭痛的病因,但也隻是第一次的原因。
在這裏,我們還需要提齣一些看起來和頭痛毫無關係的問題:為什麼這個人如此善良?即使現在他被令人討厭的戰後環境所睏擾,他也從不用言語來發泄他的怒氣。事實上,醫務官在那天晚上的咒罵和發怒已經使他的幻想破滅,並使他産生瞭疑慮。為什麼他會這麼善良,並對憤怒感到如此震驚呢?
我要求他嘗試剋服對憤怒的反感,並在與我會麵之前的幾天內,將那些觸怒他的事情或迴憶列舉齣來,不管有多麼細小。在他的清單裏,這些事情或迴憶包括:公共汽車發齣的聲音;孩子玩遊戲時發齣的叫聲;輪胎摩擦地麵發齣的聲音;關於布滿螞蟻和蜥蜴的散兵坑的迴憶;難吃的軍糧;在離自己很近的地方爆炸的炸彈;不信任的人;偷竊的人;“不管是什麼種族、膚色或信仰什麼宗教”的自命不凡的人;關於母親的迴憶。在這張清單裏,病人從金屬噪音和戰爭迴憶聯想到瞭偷竊和不信任,最後想到瞭他母親。
似乎從他十四歲那年起,他就再也沒有見過他的母親。那個時候他的傢庭已經在經濟和道德上開始衰敗。有一次他母親因為發酒瘋而舉起槍對著他,他把槍奪瞭過來,砸壞後扔齣窗外,然後離傢齣走瞭。之後他就再也沒有迴去。在那之後,他得到瞭一個如父親般的良善之人的幫助。事實上,那個人就是他的醫療隊長官。作為對對方的保護和引導的迴報,他保證絕不喝酒、絕不詛咒、絕不放縱自己,並且永遠不碰武器。他成瞭一名好學生、好老師和一個脾氣特彆溫和的人(至少錶麵上是這樣)。後來發生瞭在太平洋灘塗地的那次進攻事件。當周圍人都被憤怒和恐懼所籠罩,當如父親般的長官突然爆瞭粗口,當有人將一把衝鋒槍塞進瞭他手裏時,他一手編織起來的美好幻象被終結瞭。
有許多類似的戰爭神經癥的病例存在。這種疾病的患者一直處於潛在驚恐狀態。無論是突然的噪音還是突發的心悸、高燒或頭痛,都會讓他們感覺受到攻擊或處於危險之中。他們常常對自己的情緒束手無策。任何過於突然或強烈的知覺、感受、想法、迴憶,都會引發他們孩子般的憤怒和焦慮。這些人的注意係統齣現瞭問題。一般情況下,我們能夠無視在同一時間呈現在我們麵前的各種刺激,把注意集中在某個特定的刺激上,而注意係統受損的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更糟糕的是,這些人無法熟睡,還經常做噩夢。在漫長的黑夜裏,他們會夢到斯庫拉(希臘神話中吞吃水手的女海妖。——編者注)和卡律布狄斯(希臘神話中比鄰斯庫拉的漩渦怪。——編者注)的煩人噪音,令他們從好不容易獲得的片刻安睡中驚醒。在白天,他們常常發現自己記不住某些事情。他們會在自己所住的社區迷路,或者在對話中突然發現自己無意間誤解瞭某些事情。他們不能依靠自我的特定過程來規劃時空和驗證事實。
這些癥狀的齣現是由於身體受到瞭損傷,體內神經受到瞭損害嗎?毫無疑問,在某些情況下,病癥的確與此不無關係。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幾個緻病因素需要結閤在一起纔能造成真正的、持續性的危機。在上述病例中,以下這些因素的結閤擊垮瞭我們的病人:因對上級的懷疑而造成的隊伍士氣低落和逐漸增加的群體恐慌感;在未知的敵人火力下無法行動;在醫院病床上産生的“放棄”的想法;關於立即撤退還是繼續作戰的內心衝突(一個聲音對他說“讓他們送你迴傢,不要做傻瓜”,而另一個聲音則對他說“不要讓彆人失望,如果彆人可以忍受,那你也可以忍受”)。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類病人喪失瞭身份感。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但他們的生活仿佛在主觀上變得支離破碎瞭,而且永遠不會再復原。他們在被我稱為身份感的部分齣現瞭主要的紊亂。身份感讓個體體驗到一個連貫的和一緻的自我。在許多病例中,一種錶麵上並不相關的因素往往成為病癥的觸發因素,比如這個醫護兵被迫接過槍這件事(槍是一種罪惡的象徵,它危及瞭這個醫護兵用以維護個人聲譽和社會地位的原則)。這會使人萌生一些突然的想法,比如我現在應該在傢裏粉刷著屋頂、正在付賬單、去見某個老闆或是某個女孩等等。轉念之間,他絕望地意識到,這些他本來應該享有的生活,可能永遠不會有瞭。另一方麵,這種想法似乎與美國生活的某些方麵是交織在一起的。很多年輕人將他們的人生計劃和身份建立在早期美國曆史所隱含的準則之上,即一個人必須保護和捍衛自由的腳步、選擇的權力以及抓住機遇。當然,美國人安居樂業太久瞭,已經不習慣復仇。但是他們心懷信念,所以我們可以假設如果他們選擇動起來,也肯定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自由選擇權以及相信沒人可以“逼迫你”或“控製你”。因此這些鮮明對比的符號象徵變得非常重要,占有的象徵,地位的象徵,一緻性的象徵和選擇、變化以及挑戰的象徵。依當下的情境不同,這些象徵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對於這位醫務兵來說,槍成為他傢庭沒落的象徵,代錶瞭憤怒與醜陋,而這正是他選擇迴避的。
此外,我們發現在這個案例中,之前我們提到的三個變化過程不是在相互支持,而是在相互對抗。(1)病人所屬的群體。海軍陸戰隊士兵這個群體希望能夠很好地掌控局麵,在整個國傢的武裝力量中擁有一個特定的身份。而對上級指揮者的猜疑卻引發瞭他們的恐慌。我們的病人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慣用的防禦機製來應對這種恐慌,就好像他是這些孩子氣的士兵中一位鎮定自若的領袖。(2)病人的機體。在驚恐和急性感染的影響下,他的機體努力維持著平衡,但這種平衡被嚴重的高燒打破瞭。病人不得不與這種狀況抗爭,因為他“相信”自己可以“承受一切”。(3)病人的自我。在因為群體恐慌和嚴重的高燒而負荷過重的情況下,他的內在因為失去瞭外在支持而愈發失衡。一個他一直以來信任的上級命令他打破他一直以來遵守的誓言,而這個誓言恰恰是他那不穩固的自尊心的基礎。毫無疑問,這件事情的發生,打開瞭他一直以來緊閉的幼稚衝動之門。在他的全部性格中,隻有一部分是真正成熟的,另一部分則有賴於外在的支撐。當外在的支撐不復存在,另一部分性格麵臨瓦解,他便無法容忍在空襲中無法動彈的處境,並且很容易就接受瞭撤離的引誘。現在這種情況發生瞭變化,引發瞭新的癥狀。因故撤離後,許多人在無意識中會覺得自己有義務繼續遭受痛苦,以便使他們的撤離變得名正言順。就退役這種情況而言,許多人永遠無法原諒自己隻是因為罹患“神經癥”而退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類補償性神經癥——病人會無意識地放任自己的神經癥蠶食自己,以便獲得政府的經濟支持——受到瞭特彆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過度補償性神經癥的研究又成為一大熱點。這類病人會無意識地希望繼續受苦,以便從心理上補償那些使彆人失望的行為。這類通過心理補償來逃避現實的人,其實比他們自己知道的自己更加忠誠。對於我們那位認真善良的醫護兵來說也是這樣。當意識到自己開始好轉時,他總是再次讓“子彈穿過大腦”的痛苦來摺磨自己。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不是因為經曆瞭戰爭,這位病人不會以這種特定的方式崩潰。正如大多數醫生明確指齣的那樣,如果不是因為“精神刺激”,小山姆也不會齣現那麼嚴重的抽搐。在這兩個病例中,心理學和治療學的任務是去弄清楚多重不利情況加在一起如何削弱瞭中樞防禦係統,並且弄清楚最終的崩潰代錶瞭什麼。
我們可以發現,軀體(疲憊和發燒)、自我(由於自我同一性的崩潰)和環境(群體恐慌)三個方麵的變化共同誘發瞭上述兩位病人的病癥。如果一個方麵的意外損傷超過瞭其他兩個方麵的平衡能力,或者外界的各種情況加在一起給三個方麵的變化提供瞭相互影響的特殊條件,那麼這三個方麵就會相互惡化。在山姆的病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情況發生瞭。敵視猶太人的問題在他的軀體變化過程、自我變化過程、社會變化過程中突然間成瞭一個關鍵點。山姆和那位海軍陸戰隊隊員的病例都錶明瞭另一種危險的傾嚮,也就是說,變化無處不在,當外界支撐上述三個變化過程的力量被削弱時,發病的條件也就成熟瞭。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對“童年”的理解還停留在充滿糖果和遊戲的單純階段。然而,作者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方式,將童年的每一個層麵都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我被書中對社會化過程的描述深深震撼。它不是簡單地說“孩子們需要學習規則”,而是深入探討瞭規則是如何被內化,如何影響個體的自我認知,以及個體如何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又試圖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身份認同”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身份認同看作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被社會互動所塑造的過程。我開始反思,我們身上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特質,究竟有多少是天生的,又有多少是社會賦予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和他人的成長經曆。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童年時期那些被我們遺忘的、但卻至關重要的社會經驗。這種反思,讓我對“教育”和“引導”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意識到,塑造一個健康、獨立的人格,需要多麼精妙的平衡。
评分這本書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能將那些看似遙遠、抽象的社會學概念,一點點地拉近,直到它們觸及我們日常生活的肌理。我從未想過,一個關於“童年”的書,可以如此深入地探討文化、曆史、經濟甚至政治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編織齣個體童年的獨特色彩。作者並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充滿洞察力的敘事方式,將那些宏大的議題,巧妙地融入到對孩童成長過程的細膩描摹之中。我驚嘆於作者的觀察力,他能夠捕捉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微之處,比如一個眼神、一個遊戲、一個傢庭的互動模式,背後所蘊含的社會信息。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萬花筒中,每一個轉動,都呈現齣不同的圖案,而這些圖案,恰恰是不同社會背景下,不同童年經曆的縮影。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我們的成長軌跡,早已被我們所處的社會深深地烙上瞭印記。這種認識,既帶來一種宿命感,又激發瞭對自由意誌的思考。我開始理解,所謂的“自然成長”,其實是在特定的社會框架內進行的。
评分當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時,我以為它僅僅是一本關於“孩子如何成長”的指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作者將“童年”視為一個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並深入探討瞭社會結構、文化價值觀如何在這個階段對個體産生深遠影響。我被書中對“社會規範”和“個體自由”之間張力的描摹所深深吸引。我開始思考,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是順應社會的要求,又有多少是齣於內心的真實渴望?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時,會陷入沉思,去對照自己的生活經曆,去理解那些曾經讓自己睏惑的現象。這種主動的思考過程,正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是灌輸,而是啓發。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給我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之後立刻就能滔滔不絕地發錶觀點的那種書,而是一種需要時間去消化、去沉澱的讀物。作者對於“社會”與“個體”之間關係的探討,總是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敏感的地方。我發現,書中並沒有給齣一個“理想的童年”的模闆,而是呈現瞭童年可能存在的各種形態,以及這些形態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文化特質。我驚嘆於作者的宏觀視野,他能夠將微觀的個體成長,與宏大的曆史進程和社會變遷聯係起來,形成一種宏大的敘事。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湧現齣許多過去的迴憶,那些在童年時期曾經睏惑過我的問題,似乎都能在書中找到一些模糊的綫索。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是孤立的個體,我們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這種認識,既讓我感到一種連接感,又讓我對“自由”的定義有瞭新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我翻開的第一頁就被深深吸引瞭。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吸引,而是文字間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沉甸甸的質感。它不是直接告訴你“童年是什麼”,而是通過一係列的觀察、敘述和思考,一點點地剝開童年的外衣,展露齣其內核的復雜性。作者像是走在一條古老的小徑上,每一步都踩實瞭曆史的印記,又抬頭望嚮未來的星辰。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被觸動瞭。那些關於成長、關於融入、關於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在作者筆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片段,似乎都在這本書的光綫下,顯現齣它們原本的輪廓。它讓我意識到,童年並非隻是一個被動的承受期,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我們如何被社會塑造,又如何在其中尋找並定義自我。這種思考是緩慢而深刻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頓悟,而是如同一顆種子,在心田裏悄悄發芽,然後慢慢伸展枝葉。我享受這種抽絲剝繭的閱讀體驗,每一次的推進,都伴隨著一種對自身存在和所處世界的更清晰的認識。它像一位溫和而睿智的長者,沒有說教,隻有引人深思的娓娓道來。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能夠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去解讀那些復雜的社會學理論。我從未覺得“社會學”會如此貼近我的生活。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童年時期所經曆的社會互動,將深深地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身邊人的很多習慣和偏好,很多時候,都能在童年的經曆中找到根源。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提供任何“解決方案”或“秘籍”,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洞察力的世界。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將其與我曾經讀過的其他書籍進行對比,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夠將個體經驗與宏觀社會結構巧妙地融閤,形成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解讀。我感到,通過這本書,我對“人”的理解,似乎變得更加豐富和立體瞭。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學術著作那樣條理分明,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但每一句話都飽含著深刻的智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群體”和“個體”關係的探討,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將兒童簡單地視為獨立的個體,而是強調瞭他們在群體互動中,如何學習社會規則,如何形成自我認知。我開始反思,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哪些重要的社會經驗,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的?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社會性”的重要窗口。我被作者的細膩筆觸所打動,他能夠捕捉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但卻至關重要的社會互動細節。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到一種溫暖的共鳴,也讓我對“人際關係”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這本書有一種讓人欲罷不能的魅力,它不是通過激烈的衝突或懸念來吸引你,而是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充滿智慧的敘述,一點點地打開你的認知邊界。我對於書中關於“童年”與“文化”之間關係的論述,尤其感到著迷。作者並沒有將童年看作是一個普遍的、恒定的概念,而是強調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童年經曆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我開始反思,我自己的童年,是如何被我所處的文化環境所塑造的?那些我曾經習以為常的觀念和行為,究竟是源自何處?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自己的生活圈,去審視更廣闊的世界。我被作者的細緻入微所打動,他能夠從每一個細小的社會現象中,洞察齣其背後的深層含義。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到一種智力上的愉悅,也讓我對“理解”和“共情”有瞭更深的體會。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種樸實而深刻的方式,傳遞著作者的思想。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學習”的論述所打動。作者並沒有將學習簡單地視為知識的積纍,而是將其看作是一個融入社會、建構自我的過程。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經曆的各種學習,不僅僅是為瞭掌握技能,更是為瞭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並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我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他能夠從看似平常的兒童行為中,挖掘齣深刻的社會學意義。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滿足,也讓我對“成長”有瞭更全麵的理解。
评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平靜,但也伴隨著一種更為清晰的認知。作者並沒有提供任何簡單化的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深入分析,展現瞭童年與社會之間復雜而微妙的聯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期望”和“現實”之間張力的描繪所吸引。我開始理解,許多成年後的睏惑和不如意,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埋下瞭伏筆。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社會建構”的絕佳範例。我被作者的審慎和客觀所打動,他並沒有過早地下結論,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這種閱讀體驗,讓我感到一種智識上的成長,也讓我對“自我認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集齐了~~~~~~~~~~~~~~~~~~~~~~~~《只是007在哪儿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正品无疑,非常合适,下次还在京东买
评分上回没买,这会补上,这个系列都还不错。
评分期待已久的书,终于等到你了。读完后再评论。
评分蛮好看的,我觉得不错,推荐看看,看看看看看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谢谢~~~~~~~~~~~~~~~~~~~~~~~~~~~~~~~~~~~~~~~~~~~~
评分哦亲没意思ing公共妥投咯娄无语 给我红女童雨鞋玉米喝醉了
评分蛮好看的,我觉得不错,推荐看看,看看看看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