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捲書:葛劍雄自選集

讀萬捲書:葛劍雄自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劍雄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4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949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讀萬捲書:葛劍雄自選集》特色一:

著名學者、曆史地理學傢、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的讀書之道

60篇讀書筆記 分類結集:讀曆史、讀地圖、讀經典……
50載思想精華 完整展現:讀書與治學、做人與處世、學習經驗與心路人生……

呈現五十年曆史地理研究成果

新增《我們今天如何讀書》《鹿死誰手》《崖山之後》《理想與現實之間》等文章

《讀萬捲書:葛劍雄自選集》特色二:

傳授讀書方法,探尋書中佳妙,分享治學體悟。本書收入的是葛劍雄教授關於讀書治學的隨筆,其中包括對讀書生涯的迴顧、對學界同人著作的品評、對古代經典的解讀、對學術研究的介紹……讀者既能從中體悟到文史學科的一般入門途徑,亦可感受到一代學者對學術的真誠與崇敬。葛劍雄教授談讀書,深入淺齣,平實樸素,謙虛誠懇,他用自己豐富的經驗與曆練,將人生的喜怒哀樂化於筆下,娓娓道齣,給人以無限的啓迪和潛移默化的指導。

《讀萬捲書:葛劍雄自選集》特色三:

對於著名學者葛劍雄來說,書既是他通嚮學術殿堂的必經之路,也是他深厚修養和豐富靈魂的重要源泉。讀者可從以下幾個方麵瞭解葛劍雄是如何讀書的:

讀書與書: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我想無非是三種目的:尋求知識,獲得情趣,進行研究。

讀前人的書:

作為曆史學者,必須守住一條底綫——一切證據必須來自可靠的史料。

讀他人的書:

記錄曆史事件、發揮主導或決定性作用的人,處於重要或關鍵地位的人,親身經曆或掌握原始資料、證據的人,他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讀地圖:

曆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颱;如果找不到舞颱,哪裏看得到戲劇!

《讀萬捲書:葛劍雄自選集》特色四:

精裝珍藏版,文章由葛劍雄先生親自選定,囊括瞭迄今多年的讀書和研究心得,其中關於曆史地理學、人口學等方麵的內容更是相關領域的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資料。深厚的學識,獨到的眼光,葛劍雄教授與君一道讀萬捲書,剖析古今。


內容簡介

對於著名學者葛劍雄來說,書既是他通嚮學術殿堂的必經之路,也是他深厚修養和豐富靈魂的重要源泉。本書收入的是葛劍雄教授關於讀書治學的隨筆,其中包括對讀書生涯的迴顧、對學界同人著作的品評、對古代經典的解讀、對學術研究的介紹……讀者既能從中體悟到文史學科的一般入門途徑,亦可感受到一代學者對學術的真誠與崇敬。葛劍雄教授談讀書,深入淺齣,平實樸素,謙虛誠懇,他用自己豐富的經驗與曆練,將人生的喜怒哀樂化於筆下,娓娓道齣,給人以無限的啓迪和潛移默化的指導。


作者簡介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15日齣生於浙江湖州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校務委員、博士生導師,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評為“做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啓示》《中國移民史》《往事與近事》等。




目錄

讀書與書

《開講啦》:讀書永無畢業

讀書二題

上網與讀書

讀書的“名堂”

與書無緣——故鄉童年的迴憶

偶涉經典亦受益無窮

搬傢

我的書和書房

我的新書房

一本使我的人生轉摺的書

——讀《第三帝國的興亡》

沉重的“感動”

江陵焚書一韆四百四十周年祭

《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依然成謎

楊守敬收藏之日本古文書

藏書的歸宿(一)

藏書的歸宿(二)

未建成的施堅雅文庫

圖書館的難題

我為藏書找到瞭歸宿

讀前人的書

“約法三章”的誤讀

鹿死誰手——楚漢之爭的勝者

貨殖何罪──商人和商業的地位

“輪颱罪己”:漢武帝的晚年

理想與現實之間

——東漢黨人的兩難選擇

酈道元不是《水經注》全部文字的作者

亂世的兩難選擇——馮道其人其事

厓山之後

重讀《明史·海瑞傳》

要是世界上隻有中文

世界上不止有中文

讀他人的書

《周有光百年口述》讀後

願閣樓裏永遠有這盞燈

——讀瀋昌文《閣樓人語》

讀史閱世皆求真

——讀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

讀《中國反貪史》

讀薑鳴新書《天公不語對枯棋》

成吉思汗影響著今天的世界嗎

——介紹《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

學術著作的生命力

普及曆史的魅力

讓曆史為更多人所喜愛

何為經典 何以永存

輯佚的新境界

我心目中理想的曆史小說

——讀錢寜《秦相李斯》

讀錢江《秘密徵戰——中國軍事顧問團援越抗法紀實》

在曆史和社會中認識傢譜

慎用傢譜

答編者和西安劉海明先生

答安希孟教授

“蠻夷長官司正長官”不可能是謝安後裔

百花齊放總比一花獨艷強

——答施雪鈞先生

《光明之城》不“光明”

評《1421:中國發現世界》

——兼論真實史料的重要性

傳記還是神話

——評傅朗雲《史壇怪傑何光嶽》

讀地圖

曆史地圖研究 (Studies of historical maps )

左圖右史,以圖識史

——以曆史地圖認識曆史

地圖是誰用的

古地圖何以絕跡

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對中國曆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曆史事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曆史地圖集》第一捲問世

《山西曆史地圖集》導讀

編後記


精彩書摘

精彩書摘一:

讀書二題

我以為,讀書目的可分為三類:求知,研究,人生樂趣。目的不同,方法和要求自然不同,或兼而用之,不可一概而論,因而時下一些流行的說法,就失之偏頗,以至誤導讀者。試舉二例:

快樂閱讀

或稱之為悅讀。能快樂閱讀,自然求之不得,沒有哪位讀者不願意,更沒有哪一位會主動選擇不快樂。問題是閱讀能不能都快樂。

首先是能不能找到可以快樂地讀的書(廣義的“書”,包括電子書、數字化産品和網絡資源,以下同),因為並非每位作者都能將書寫得或編得生動形象、 明白可讀,也不是所有的題目、內容都能這樣寫。要是同一題材和水平的書不止一種,還可以選擇一種讀起來比較快樂的;要是隻有一種,而為瞭求知或研究此書又是非讀不可的,那麼不快樂也得讀。即使有選擇的餘地,也得看你的主要目的。一本書讀起來輕鬆愉快,引人入勝,甚至欲罷不能,另一本書枯燥無味,語言艱深,無法卒讀,但前者概念不清,內容虛假,結論錯誤,後者屬本領域經典,或是自己的研究對象,如果隻顧悅讀,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有可能受騙上當,一旦留下常識性錯誤,形成不正確的概念,還會影響今後。

其次,各人的閱讀習慣、思維方式、接受能力、專業水平、原有基礎也不相同。同一本書,張三讀得津津有味,李三硬著頭皮纔讀完,王五翻瞭翻就不想再讀,更有人看瞭封麵就沒有開捲的興趣。有些天纔人物會具有獨特的閱讀能力,但他們能悅讀的書讓絕大多數人讀就愉快不起來。某種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在某方麵有超常的思維能力,完全可能快樂地讀常人看不懂或不願讀的“天書”。正因為如此,要求作者將任何題材的書寫得適閤人人悅讀,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求知和研究的過程中,讀書的範圍總得不斷擴大和深入,總得讀一些自己不想讀、讀不下起或讀起來不那麼愉快的書。如果一味強調或追求悅讀,就隻能到此止步。就像跑步,如果你隻是齣於興趣,或者一般性地健身,感到纍瞭,沒有興趣瞭可以隨時停止。如果為瞭達到指標,刷新紀錄,能不突破極點?能把快樂放在第一位嗎?知識的海洋無際無涯,不涉風波,永遠離不開海岸。科學研究的起點猶如地獄之門,等待你的豈會都是快樂?

人類的往事、國傢的曆史、個人的經曆、特殊的情感,總有一部分是嚴肅的、沉重的、痛苦的、絕無僅有的、使人無法接受的,卻是必須瞭解並不能遺忘的。記錄和展示這些內容的書必須以價值觀念、政治立場、國傢利益、社會公德、事實詳盡為標準。這類書自然不可能悅讀,但即使是齣於人生的需求,其中一部分也是必讀的。

總之,為求知讀書可以選擇,但應將內容放在首位。為研究讀書應該窮盡,無所謂悅讀。為人生的需求讀書可以隨心所欲,唯悅是讀。但如想有所追求,有所提升,仍免不瞭要讀些不那麼快樂的書。

讀圖時代

一些齣版傢與學者聲稱如今已進入讀圖時代,所以“圖”(插圖、地圖、照片、圖錶、視頻等)是齣版社物不可或缺的,也是讀書的捷徑和利器,甚至認為不會讀圖就讀不好書。於是在一些書中配上瞭風馬牛不相及的插圖或照片,有的書圖茂文不茂,甚至喧賓奪主,成瞭畫報或畫冊,文字退居陪襯。

我贊成讀書應該包括讀圖,並且認為國內以往的齣版物普遍存在圖不足、不精、不美的缺點,多數作者缺乏配圖的意識和能力,齣版社往往怕插圖會提高成本而盡量刪節、縮小、簡化。但現在,隨著攝影、圖像、視頻、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圖”的來源越來越廣,成本越來越低,製作也越來越便捷普及,傳輸和印刷幾乎不再有什麼睏難,“圖”往往被濫用,甚至泛濫成災。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推高瞭書價,而且誤導讀者,造成讀者在其他方麵的損失。

並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圖像來顯示或錶達,對一些本來就是抽象的事物,如精神因素、概念、規範等,如果一定要配上圖像,非但不能幫助讀者理解,還會引起誤解。一定要將模糊的概念具體化,將不確定的因素圖錶化,結果不是齣於作者的臆斷,就是背離本真。有的事物和人物雖然是以往具體的存在,但沒有留下任何圖像,有的連文字的描述也沒有,如曆史上一些名人,如果一定要配上圖像,又不說明來源,對讀者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根據文字描述産生形象,也是提高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基本訓練。從小習慣於讀圖,或者隻能讀圖的人,就很難提高這方麵的能力,缺乏想象力。記得我報考研究生時,復試考捲中就有一道題是根據《水經注》中一段文字,編成一幅地圖。以後我也曾多次用這道題考我的學生,因為這是考查學生對地理概念和方位、距離、相互關係的理解力的有效手段。就是讀圖,也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如現在流行的榖歌地圖,實際上是照片、圖像,看慣瞭榖歌地圖的人往往看不懂地圖,更不會熟練使用。

現在經過加工或重新製作的圖越來越多,往往比實際更美,更吸引人。作為藝術品或創作是閤適的,但作為知識的傳播或信息的傳遞卻是失真的。隻讀這樣的圖,或習慣於讀這樣的圖來瞭解世界的人,往往更願意生活在虛幻的境界,而不願或不適應麵對陌生的現實,至少他們與現實的距離被拉大瞭。

這些都不應該是讀圖的目的,卻是提倡讀圖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精彩書摘二:

“輪颱罪己”:漢武帝的晚年

在清朝康熙皇帝之前,活到70虛歲的皇帝屈指可數,其中一位就是漢武帝劉徹;在位時間也數漢武帝最長──整整54年。與秦始皇、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相比,隻有明太祖比他多活瞭一歲,但當皇帝的時間比他短得多。不過,這位皇帝的晚年並不如意。 在武帝時期,漢朝先後滅東甌、南越、閩越、朝鮮,開西南夷,擊敗匈奴,設河西四郡,通西域,奠定瞭漢朝極盛疆域的基礎。他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完全消除瞭割據的威脅,大大加強瞭中央集權。他親自指揮堵塞瞭長期泛濫的黃河決口,使黃河恢復故道;興修水利,擴大農田;修建瞭通嚮西南、西北邊疆的道路。漢朝齣現瞭開國以來最強盛繁榮的局麵,武帝的功業也達到瞭巔峰。

但在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受任何約束的條件下,延續數十年的帝位使武帝本來就存在的好大喜功、揮霍浪費、迷信鬼神、刑法嚴酷等缺點在他晚年惡性膨脹,造成瞭嚴重的後果。

經過數十年的積纍,國庫中的錢財曾經非常充足。陳糧還未用完,新糧又入庫瞭,結果陳陳相因,糧食腐爛而不能食用。大量的銅錢放在倉庫中長久不用,串錢的繩子爛瞭,銅錢散落無法統計。但這些由上韆萬農民和手工業者年復一年聚集起來的物資很快就被武帝消耗完瞭,因為無論是戰爭、築路、建城、移民、治河,都需要大筆開支和大量人力,由於原來的糧食生産者成為消費者,新産的糧食必然會減少。而且,隨著戰綫的延長和疆域的擴展,糧食輸送的距離越來越遠,成本高得驚人。從東部産糧區至北方和西北邊疆隻能依靠人力或畜力在陸路運輸,在遙遠的路途中人和牲口本身就要吃掉大量糧食和飼料,能運到目的地的是極少數。據主父偃統計,秦始皇時從今山東半島勃海沿岸將糧食運往河套,結果是“三十锺而緻一石”,到達目的地的糧食是輸齣量的1/192。漢朝的運輸水平大緻相同,而目的地更遠達雲貴高原、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甚至中亞費爾乾納盆地。武帝曾調集10萬人到朔方築城據守,將關東72萬貧民遷至西北,徵60萬士兵去邊郡屯田,數萬人嚮西南夷築路、安置數萬匈奴降人,這些人員至少在最初階段必須完全由政府供應糧食和必需的生活、生産物資。當時每人每年大約需要18斛食糧,72萬人就要1295萬斛,而從關東輸入關中的糧食最多的一年也隻有600萬斛。這樣大的消耗,國庫如何能不空?

鄭當時任大司農(農業主管官員)時,建議從渭河引水開一條漕渠,穿過長安城,沿秦嶺入黃河,既可方便漕運,又能使上萬頃農田得到灌溉。數萬人乾瞭三年,漕渠開通,效益不錯。這引發瞭武帝和群臣大辦水利的積極性,大項目紛紛上馬。河東(今山西西南部)太守引汾水連接黃河,既可取代底柱(原三門峽中險石)以東的漕運,又可增加五韆頃田、每年增産200萬石榖。武帝投入數萬士兵開墾這些“渠田”,由於這一帶的黃河經常改道,渠道根本不能使用,渠田連種子都收不迴,隻能任其荒廢。又有人建議,從褒斜道運漕糧,禦史大夫張湯認為可用斜水通渭水,褒水通漢水,都可以運糧,而兩水間相隔的百餘裏可以用車轉送,這樣一來,漢中的榖可以運到關中,關東的糧食可以從漢水運來,不必再通過黃河底柱天險。武帝很聽得進去,就封張湯的兒子為漢中太守,負責開褒斜道。幾萬人築成瞭五百餘裏道路,固然距離較近,交通方便,但褒水、斜水都十分湍急,水淺多石,從褒水嚮關中又是溯流而上,根本沒有辦法行船。關中花瞭十幾年纔開成的龍首渠又沒有達到預期的效益,“未得其饒”。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親自主持堵塞瞭泛濫瞭23年的黃河決口,取得瞭一項空前的成就。這更引發瞭大辦水利的高潮,一時間“用事者爭言水利”,西北邊疆的朔方、西河、酒泉都引黃河及川榖水灌田,關中上馬的工程有靈軹、成國、湋渠,汝南、九江(今淮河南北)引淮水,東海郡(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引巨定澤,泰山下引汶水,規模都有萬餘頃,其他小規模的工程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工程中,像成國渠和以後建成的白渠是成功的,發揮瞭長期效益,但多數隻是應付政治任務,勞民傷財。如在朔方開渠,花費上億,卻毫無成效。在這種氣候下,齊人延年提齣瞭一個更驚人的計劃:將黃河引入匈奴地區,這樣一來關東再也不會有水災,匈奴不戰自滅。總算武帝的頭腦還清醒,雖然對延年的氣魄頗為贊許,錶揚他“計議甚深”,卻沒有采納。

如果說水利工程多少還有為百姓著想的成分,那末另一些花費就純粹齣於武帝的個人需要瞭。如武帝給功臣、將士、寵幸的賞賜不計其數,元朔五年賜衛青軍黃金20餘萬斤,元狩四年賜衛青、霍去病黃金50萬斤,騙子欒大一次就獲賞黃金10萬斤。當然這些“黃金”並不真是金子,可能隻是精度高的銅,但即使如此,價值也是巨大的。至於對“外國客”和“使者”的接待和賞賜,是作為意義重大的政治任務來對待的,自然更不算經濟賬。武帝在關中大建宮殿樓颱,在各地到處建離宮彆館。他先後建瞭甘泉宮、柏梁颱、承露仙人掌等,所謂仙人掌是用銅製的巨盤,高二十丈,大七圍,耗費可想而知。以後又在長安建飛廉、桂館,在甘泉宮建益壽、延壽館,通天颱,擴建甘泉宮。太初元年(前104年),武帝為瞭在甘泉宮接受諸侯和各地的“上計”(報告當地戶口、賦稅、糧食産量等基本情況),專門建造接待諸侯的賓館。又下令建建章宮,規模宏大,韆門萬戶,前殿比未央殿還高,東麵的鳳闕高二十餘丈,西麵有一個方園數十裏的虎圈。北麵開一個大水池,稱為太液池,中間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等島,還有一個高二十餘丈的漸颱。南麵有玉堂、壁門、雕塑的大鳥等,還有高五十丈的神明颱和井乾樓,都用走廊互相連接。

根據漢朝的慣例,皇帝登位後就開始蔔地修陵,所以屬皇帝私産的“少府”以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修陵。由於陵墓工程浩大,在位時間短的皇帝往往等不到完全修好就死瞭。但武帝在位時間長達54年,到後來陪葬品已塞滿陵中,無法再容納每年新增加的部分,但這種製度又有誰敢改變呢?


前言/序言

今天我們如何讀書

——在天津“海津講壇”的演講

謝謝大傢,在雙休日來這裏與我交流。既然是交流,應該大傢都說,聽說主辦方在網上徵集瞭一些問題,待會兒我也可以就我所知來迴答。但是既然我來瞭,總得先講一部分,所以我想先談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走進這個會場,從圖書館方嚮進來,我感到很親切,因為我也當過七年的圖書館館長。盡管我們的圖書館遠沒那麼好,很破舊,畢竟都是圖書館,所以很親切。今天要談這個題目我很樂意,因為我們這些人沒有其他的本事,隻有一點,看書的時間比較長。我這一輩子都在學校,從來沒有離開過,從六歲上小學然後一直到高中畢業,然後做教師,以後做研究生,又做大學教師,都在學校裏邊,到現在還沒有退休。還沒進學校時,纔四五歲吧,看見比我大的孩子在看書,我也隨便拿一本翻翻,到現在60多年瞭,可以說沒有哪一年的生活與書沒有關係。正因為這樣,無論是經驗也好,教訓也罷,我都可以談談自己是怎樣看待讀書的,也許可以供大傢參考。

今天怎麼讀書,照理說我是不應該談的,因為我一直覺得讀書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愛怎麼讀就怎麼讀,其他人是沒有資格去說三道四的。因為你說這樣讀不好,他認為這樣讀很好。另外,讀什麼書完全是他個人的事,為什麼現在大傢覺得成瞭社會問題呢?我想這是因為現在讀書也社會化瞭,社會化有一個毛病,往往韆篇一律,主流的主張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所以我覺得對讀書來說,每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必須弄明白你今天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看這本書,比如在座有好多傢長,你得考慮為什麼要讓你的孩子看這本書,既然你要孩子看這本書,這個問題就要弄明白。

讀書是為什麼呢?我把它分一分,無非是三種目的。不同的目的要有不同的選擇,要有不同的標準,不要上人傢的當,你自己打定主意。

我們讀書的第一個目標是為瞭求知識,簡稱是求知,大多數人都是這一目的。我這裏講的書包括紙本圖書,也包括今天的通過網絡、手機傳遞的那些電子文本、數字化産品。無論是紙,還是屏幕、數字化信息,或者今後還可能齣現的各種數字化、虛擬的媒體,對知識來說都是一種載體,所載的知識纔是關鍵。為瞭求知的時候讀書要注意什麼呢?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選擇,要學會選擇。什麼原因呢?到瞭今天,世界上知識的積纍已經太多瞭!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都學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夠你學一輩子瞭,我作為圖書館館長就更明白。我當館長的最後一年統計下來,在過去一年裏麵我們買進瞭12萬種圖書。統計單位是種,不是本,因為最大的一種本身就有一韆多本。那麼中國一年新齣的圖書有多少種呢?大概30萬種吧。那麼多的書不要說讀,光編目就是很大的工作量。我不知道天津圖書館怎麼樣,高校的大多數館都已經將編目外包瞭。一年間在網絡上麵傳輸的論文更是天文數字,動不動以韆萬篇來計算。如果擴大到世界,你說如果不選擇的話我怎麼看?所以以前講開捲有益,這句話今天已經不適用瞭。你不信,每天什麼事都不乾,就看書,如果不加選擇的話,不要說你讀不完以前的書,就是每年新齣的書你都讀不過來。就是剔除非知識性的、虛構類的書,隻看其中“純知識”的書和文章,你也看不過來,所以一定要學會選擇。為什麼有些孩子整天看書,最後一事無成呢?我曾經有個研究生,我問他,你進來一個學期瞭,在乾什麼?“老師,我天天在圖書館看書。”我說你看什麼書,“哎呀!復旦大學的書真多,我沒有看過的太多瞭。”我說明天起你不許再進圖書館瞭,否則不要說學位論文寫不齣,畢業都成問題瞭!你就那麼點時間和精力,你想什麼都學會,都學得會嗎?不可能的!

不要因為看瞭有些傳記和報道,羨慕哪位大師什麼都懂,某人懂多少門外語,某人一輩子齣瞭多少本書。這些人有天賦優勢,不是人人都能學會的。而且就是你選擇瞭自己求知的範圍或領域,還得明白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如果是剛剛入門的,不要馬上去看什麼經典,你看不懂的!什麼階段看什麼層次的書,不一定需要最高的、最新的、最好的,這些未必適閤你。有的知識太新,還沒有成形或穩定,如果沒有特殊的需要,沒有必要趕時髦搶著學,至多看一篇介紹性的文章就夠瞭。

同樣,求知也要在什麼“知”裏麵選擇。傳授這門知識的書大多不止一本,往往良莠不齊,甚至有錯誤百齣的,你不選擇的話往往從一開始就把基礎打壞瞭。一開始就接受瞭錯誤的概念,可能永遠都糾正不過來!就像我們現在很多傢長要孩子學外文,有的還親自教,完瞭!將來老師說這個孩子如果沒有學過,我可以教他標準的外語口語,現在從小學瞭一口山東英文、河北英文,我已經沒辦法糾正瞭。比如說現在好多人的知識都是通過手機上麵來的,網絡上麵來的,或者隻是因為作者名氣大,或者這本書看起來“厚重”。我是研究曆史和曆史地理的,有的時候我看到一些文章或片段,有的是斷章取義,有的甚至是鬍編亂造,由於有故事,有的還編得很吸引人,或者很符閤主流價值觀,實際卻是錯的。由於不知道選擇,他認為這不是講的曆史嗎,自以為已經學瞭不少曆史。如果你一開始把基本概念弄清楚瞭,基本知識有瞭,以後即使看那些似是而非,或者錯誤的東西,就容易識彆瞭。

如果為瞭求知,在讀書的過程中間最好有人輔導。輔導的人不一定是什麼名傢、大師,也不一定是傢長、班主任,就是你求哪一方麵知識,那麼讓這方麵比較懂的人給你指導,而且應該是對你有一定瞭解的人,告訴你這一階段應該看什麼書。一方麵不至於浪費時間,因為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另一方麵也不至於接受瞭錯誤的知識,形成錯誤的概念,這很重要!

比如說有的人喜歡曆史,那麼我就勸他先看一兩本大傢認為比較可靠的、比較真實的書,不要一開始就看戲說的文章,更不能先看亂七八糟的聳人聽聞的東西。有的材料題目跟內容是不符的,你隻看題目造成這個印象往往是錯誤的。我剛纔講讀書不是非要看紙本的,但是相對來講,紙本的書還比較正規。為什麼呢?因為你要齣版一本紙本書不是容易的,齣版社為瞭自己的信譽,為瞭自己的利益,不會也不敢齣得太隨便,但是網上發布是非常容易的,特彆在非實名情況下,連底綫都沒有。倒不是網絡這個媒體不好,也不是我瞧不起什麼草根作者,實際上網上有很好的文章,有些無名的作者在網上提供瞭非常重要的觀點和信息。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網絡資源中完全適閤某一方麵的總是少數,所以必須學會選擇。我想大多數人都需要,就像我今天想考個什麼方麵的執照,或者要通過什麼方麵的考試,我總得找最閤適的書來看著學,不能隨便什麼書拿來就看。你要使自己在某一方麵的知識達到一定的程度,那麼就要找閤適的書,這是第一種。

第二個目的可能更專門瞭,是為瞭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為瞭增加自己的知識,比如在座的大學生、研究生或者研究人員,或者我們要應用什麼技術的,我要看有關這些的書,目的就是解決問題、研究問題。什麼是研究呢?將彆人的文章或成果綜閤起來叫研究嗎?不是。研究的話首先你得明確要解決什麼問題,深入的研究無非是幾種:第一種是糾正瞭前人的錯誤;第二種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新的進步,這纔談到研究啊,這纔談得上是研究成果。至少要對前人的研究做齣一個綜閤評價,多少對其他人的研究有用。要達到這些目的而讀書,韆萬注意一點,就不是選擇瞭,要做到窮盡,要把你能夠找到的這方麵的書、論文,這方麵的資料統統都看,都要研究,這樣纔可能得齣正確的結論。

比如有的方麵已經有50本書、50篇論文,你看瞭49本、49篇就以為有新發現瞭,偏偏這些內容在第50本書、第50篇文章裏,這個結論人傢已經有瞭,你這算是研究成果嗎?說得好一點是你書沒有看全,說不好聽的話就是剽竊人傢的成果。為什麼?人傢早就發錶瞭,你怎麼能說是自己研究的成果呢?窮盡就是在你可以找到的範圍裏麵找遍瞭,以前往往隻在國內找,現在我們進口外國的圖書資料多瞭,圖書館有瞭館際互藉、文獻傳遞,特彆是有瞭互聯網,你得全世界找。窮盡到什麼程度呢?一本書、一篇論文如果有不同的版本或轉載,你都得找一遍。有的人拿到20世紀90年代齣的書,以為可以糾正他一個什麼錯誤,再一查,人傢在最近幾年重版的書中已經糾正瞭,你不是白做瞭嗎?你作為自我訓練、實驗可以,作為研究成果或解決問題的方案就不行。

還有一些問題的研究,需要在盡可能大的範圍內收集資料,包括間接的,或者未必完全正確的,或者僅僅是一條啓發性的綫索的資料。屠呦呦他們發現青蒿素,當時是毛主席交代下來的任務,全國要大協作,為越南軍民抗瘧疾找簡便的新藥、草藥。屠呦呦就是因為窮盡文獻,纔在晉朝葛洪的醫書中發現瞭這條綫索。如果她隻在當代醫學資料體係中找,肯定不會有結果。當然按照書中的辦法將一把青蒿擠絞後放在水裏是煮不齣青蒿素的,屠呦呦團隊的貢獻正在於解決瞭用溶劑低溫萃取的辦法,但如果不是找到這條記載,或許就會在大海撈針中與青蒿素失之交臂,或者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在屠呦呦團隊的研究成果發錶以後,如果有什麼人進行同類研究,卻漏查瞭他們的研究成果,因而重復他們的研究過程,值得嗎?

又比如說要研究天津的問題,以前有人說天津本地的方言怎麼跟周圍河北、北京都不同呢,怎麼好像外來的一樣,你如果研究這個問題就要查資料,一查纔明白瞭,原來天津最早的人是外來的。那時沒有什麼天津府,是天津衛,是明朝設立的衛所。再查資料,明朝的衛怎麼設立的呢?都是從外地調兵到這個地方來的,而且比較多的都來自硃元璋的老傢江淮一帶,不但派到天津來,也到雲南、貴州去。一個衛就是五韆將士,加上傢屬,就有一兩萬或兩三萬人。明朝是從1368年開始的,這些將士和傢屬難道不流動嗎?你再研究,纔知道他們在整個明朝還真的不流動。原來當時的製度規定這些衛所的人員是固定從一個地方派齣的,如果齣現瞭缺位,比如說士兵死瞭或者士兵跑瞭,一定要到原籍去補,所以一個衛所的人的來源是始終不變的。而且裏麵的人也不跟外人通婚,所以他們始終在小範圍裏麵生活,自然都保留著原籍的方言。盡管這製度清朝已經廢瞭,但是外來方言的影響依然存在。你窮盡瞭史料,這類問題的原因是找得到的。但是如果你不窮盡,接觸點皮毛,就以為找到瞭答案,或者輕易否定瞭一種說法,結果就不可能正確。比如我隻查瞭明朝初年天津衛駐軍的來源,卻不瞭解衛所必須從原籍勾補缺額的製度,就不能理解為什麼衛所駐軍的方言還産生那麼長時間的影響。所以,齣於研究的目的,讀書一定要窮盡。

通過看原始的資料來發現問題,而不是投機取巧用人傢的資料冒充原始資料,我們學校有一位教授被人逮住瞭,說他學風不端,找假證據,那麼找瞭什麼證據呢?其中有一條,他在一篇文章中用瞭人傢已經翻譯好的文章,那也不丟臉呀,寫上根據某某人翻譯的什麼書就行瞭。他大概要冒充看過原書,注解裏麵不注翻譯本,而寫上外文的原書。但是翻譯者犯瞭一個小錯誤,因為他沒有對照原文,他也不知道,什麼錯誤呢?海峽的英文叫strait,翻譯的人看錯瞭,看成street,街道,原文是指英國、法國之間的多佛爾海峽,譯成瞭多佛爾大街,那位教授也照抄瞭。其實這是個小錯誤,無論是看錯瞭原文,或者照抄瞭譯文,都算不上學風不端。問題就齣在明明沒有查過原文,卻不注明自己真正的齣處是彆人的譯文,纔齣瞭洋相。就是你承認自己的英文水平連strait和street都分不清楚,也說不過去呀,那麼巧,你與譯者犯同樣的錯誤嗎?或者承認根本沒有看過原文,冒充看過原文,那不是學風不端是什麼?

還有一個例子,我當初在研究移民史的時候發現,中國農業史的著作都說東晉的時候已經開始在江西種小麥,我看瞭就不相信,東晉的時候怎麼會將小麥引種到江西去呢?因為當時北方南遷的移民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間和長江下遊,遷到江西的移民並不多呀!我不相信,但是翻瞭幾本書都這麼說。我找到第一本提齣這個觀點的書,還好是有齣處的,根據《晉書》的記載。這就好辦瞭,我書架上就有,拿來一看,哎呀,一個很低級的錯誤!原來原文是“江之西”,第一位研究的人把這個“之”字看漏掉瞭。那麼看是指哪條江呢?對照上下文,是指浙江,就是今天的錢塘江。所以這裏的“江之西”就是指錢塘江以西,今天的浙江北部和江蘇南部。而今天的江西那時還被稱為江南,唐宋以後因為有瞭江南東道、江南東路,纔簡稱江西。

這個前提明確瞭,就順理成章,得到瞭閤理的解釋。東晉時很多北方人南遷,皇室、貴族、官員集中在首都建康(今南京)、京口(今鎮江)一帶,他們以前在北方吃慣瞭麵食,不習慣南方的米食。他們有權有勢,也有一批人為他們服務,所以就引種小麥。南京、鎮江附近是丘陵地帶,往東的地方當時地勢低,水利沒有開發,隻能種在浙江湖州、嘉興一帶。

所以研究問題時讀書要窮盡,不僅是方法問題,也是態度問題。我們現在提倡原創,什麼叫原創?就是人傢沒有過的。你沒有窮盡看前人的書,你怎麼知道你就是原創?

讀書的第三個目的也可以說沒有目的,就是把讀書看成人生的享樂、人生的需求,其實這纔是我們讀書的最高境界,可惜現在受到種種條件製約,很多人做不到。為瞭這個目的讀書要什麼方法呢?自己認為怎麼好,隻要自己愉快,自己得到滿足就可以瞭,看什麼書你自己選,願意看一半就看一半,願意倒過來看也可以,翻幾頁不看瞭都可以,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任何任務。其實這纔是我們要追求的,把它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作為自己其他所不能替代的享受。

但是沒有辦法,一個人要食人間煙火,要解決生存,所以不可能都這樣讀書。現在往往是兩段時間,一段就是退休瞭,一段就是業餘,可惜業餘的時間往往越來越少。其實還有一段時間是很閤適的,就是兒童剛剛開始看書時,可惜現在這段時間往往也被剝奪瞭。

這種讀書有什麼好處呢?對一個小孩子來講,這樣一種無目的的、自由的閱讀可以培養他人生的樂趣,對真理的追求,對形成他今後的興趣是非常好的手段。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自己的天賦,這個天賦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有他的天賦,可以錶現在不同的方麵,以不同的形式。當然真正的天纔是少有的,沒有什麼道理,天纔是培養不齣來的。天纔怎麼纔能成功?就是不要壓抑他,讓他自由發展就可以瞭。如印度一位早逝的數學傢是公認的迄今為止最高水平的數學天纔,他從來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他的論文是被英國教授發現的,他的成功講不齣什麼其他理由,但到現在都沒人超過,這就是天纔。

天賦呢,每個人都有,比如說這個人動手能力強,這個人耳朵特彆靈、富有樂感,這個人語言水平比較高。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他的天賦怎麼發現呢?你要給他機會呀!我到農村去看,有的學校根本不開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沒這個條件。如果這個孩子有音樂的天賦,發現不瞭,他有體育特長也是發現不瞭的,沒有施展機會,甚至他們本人也感覺不到,這些天賦就都被浪費瞭,埋沒瞭。

前幾年中央電視颱播過一位農民的錶演,歌唱得很好,要上什麼大道。問他有什麼願望,他說真想做歌唱傢。介紹他到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一聽,問他多少歲,他說40歲。教授告訴他,你如果20歲,我也許還有辦法,你到這個歲數已經沒有辦法,教不好瞭。這樣的人很可惜呀!要盡早發現孩子的天賦,對傢長來說,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就是從小讓他隨心所欲地找些書看看,看他興趣在哪兒。現在有的希望他學鋼琴,希望他彈古箏,或者學外語,練武術,這都可以。但是要讓他自由地看書,翻書,看他究竟對什麼有興趣。你不要一開始非要他背《三字經》,非要叫他背英文,也許恰恰抹殺瞭他的天賦。如果什麼書都不喜歡看,那麼你要考慮,他的天賦也許不在這些,也許在動手方麵,今後可以往另一個方嚮發展。

從另一方麵講,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社會發展到今天,衣食住行的一般性需求都已經不成問題瞭。就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傢,即使依靠其他國傢的幫助,也能保證他們不餓死。至於發達國傢,彆看它們經濟增長率低,一個百分點,兩個百分點,你彆擔心,人傢日子過得好好的。經過長期發展,它們的基礎設施和物資供應早已相當充分,現在人口還在減少,消費觀念也轉變瞭,要增長那麼快、生産那麼多乾什麼?

所以到瞭一定的階段,真正能夠給人帶來樂趣、帶來幸福的不再是物質而是精神,主要不是物質生活,而是精神生活。在物質方麵,手裏提個什麼LV的包,戴一副名牌的太陽眼鏡,請問這個包提在手裏真的感覺就不一樣嗎?眼睛看齣去真的更舒服嗎?有人調查過,LV包的原料成本纔幾歐元,LV公司的發言人說我們不是賣原料的,賣的是品牌。絕大多數人提著這個包時是精神上感到愉快,有的希望看到彆人嚮這個包,實際上也是嚮提包的人行注目禮。很大程度上人追求的不是物質,是精神。

精神追求可以有各種途徑,有的人信仰某種宗教,欣賞某種藝術,崇尚某種生活方式,愛好某樣東西,比較起來讀書是最簡單易行的,而且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比如有的人喜歡跑步,有的人喜歡散步,有的人喜歡去野外旅遊,有的人喜歡探險,還有人喜歡什麼藝術,喜歡收藏,都很好,我不貶低哪一種,也不說哪一種特彆好。但是比較起來最容易做到的、不難堅持的,我認為還是讀書。比如說旅遊,我也很喜歡,我到過的地方比較多,但是打開世界地圖好多地方還沒有去過。其實我對外界的地理知識、旅遊點的曆史,甚至那裏的自然風光,大多是通過讀書得來的。有些地方你真的到瞭那裏,未必就能感受得那麼好,那麼深。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的精神享受可以超越物質,讀書獲得的精神享受往往比親身經曆還全麵。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餘暇時間越來越多。我們年輕的時候每個星期工作六天,一下子變成五天工作製瞭,光這一項,一年就多休息瞭52天。有些發達國傢還有一個月的帶薪假期,有些發達國傢每星期隻工作35個小時。另一方麵,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全國平均70多歲,上海已經超過80歲瞭。今後大多數人一輩子工作的時間短,餘暇時間更長。餘暇時間乾什麼呢?讀書是成本最低,而且最容易享受的一種樂趣。

既然明確瞭是為自己讀書,為人生的樂趣讀書,就不需要有任何附加條件,也用不著聽人傢的,你自己讀就是,有這個過程就可以瞭。

2016年3月26日於天津圖書館,據記錄稿節選整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