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原文+注釋+譯文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淮南子 原文+注釋+譯文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淮南子
  • 道傢
  • 先秦
  • 古籍
  • 國學
  • 經典
  • 注釋
  • 譯文
  • 中華國學
  • 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子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709
商品编码:1306130659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參數


> > 內容簡介

編輯

《淮南子》的作者對所闡述的問題有深刻而明晰的認識,並且能夠將這些真知灼見落實在全書的寫作之中。《淮南子》具有匠心獨運的構思和復雜綿密的結構,雖然齣自集體的創作,內容豐富、無所不包,然而並非簡單堆砌辭藻或材料,而是經過瞭周密謀篇布局,所以全書主綫明確,篇目井然,大多數篇目的內部邏輯結構也很清楚。《淮南子》的語言錶現也非常多姿多彩,如在錶達方式上以論說體為主,兼有記敘、抒情、說明等;較為廣泛地使用瞭比喻、擬人、對比、排比、藉代、頂針、反詰、嘆問、對偶、設問、誇張等修辭格;同時還藉助神話、傳說,增強文學性;融入楚地方言,體現地域性;廣泛用韻,增添韻律感。

文摘

捲二 俶真訓
【題解】
俶是起始的意思,真是現實的意思,所以俶真訓講的是宇宙起源的問題。本訓闡述的萬物起源論和現實發展階段論,把宇宙的發展變化歸結為物質的發展變化,體現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同時,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純樸逐漸消失、道德逐步淪喪的過程,隻有返璞歸真,纔能返迴俶真的美好狀態。
【原文】
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①。
【注釋】
①“夫魚”二句:典齣《莊子·大宗師》,意思是魚兒同處於江海之中就會自由自在而無須相互照應,人如果能與“道”同在,彼此之間也不必多事。
【譯文】
魚類生活在江海之中可以互相遺忘,人如果能與“道”相互往來,彼此之間也無須交往。
【原文】
古之真人,立於天地之本,中至①優遊,抱德煬②和,而萬物雜纍③焉,孰肯解構④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
【注釋】
①中至:中和之氣和至之德。
②煬(yáng):烤,這裏指熏陶。
③雜纍:據王念孫說,為積纍之義。
④解構:即“邂逅”,不期而遇。
【譯文】
古時候真人立足於天地的根本,秉承著中和之氣和至之德,優哉遊哉,懷抱至之德,受中和之氣熏陶,而萬物得以積纍,誰又會去乾預人間的事情,而讓外物擾亂自己的生命呢?
【原文】
至德之世,甘瞑於溷①之域,而徙倚於汗漫②之宇,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濛為景柱③,而浮楊乎無畛④崖之際。是故聖人呼吸陰陽之氣,而群生莫不顒顒⑤然仰其德以和順。當此之時,莫之領理決離,隱密而自成。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為一,而萬物大優。是故雖有羿之知而無所用之。
【注釋】
①甘瞑:即“酣眠”。溷(hùn xián):無邊無際的樣子。
②汗漫:無邊無際。
③鴻濛:日齣處。景柱:即影錶,測日影用的圭錶。
④浮楊:翱翔。畛(zhěn):界限。
⑤顒顒(yǒng yǒng):通“喁喁”,仰慕的樣子。
【譯文】
在道德X純潔的時代,人們在無邊無際混沌迷濛的裏酣睡,在浩瀚渺茫的境界中遨遊,掌握天地運行卻捨棄萬事萬物,以日齣處為圭錶,飄浮在無邊之處。所以,聖人隻要吞吐陰陽二氣,眾生就會仰慕聖人的道德而來歸附。在那個時候,沒有人刻意去治理,萬事萬物都默默地自然生成。混混沌沌的樣子沒有形態,純粹質樸的道德沒有消散,磅礴大氣聚閤為一,同時,萬物優哉遊哉。因此,即使有後羿的智慧也沒有用武之地。【原文】
古之聖人,其和愉寜靜,性也;其誌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後能行,命得性而後能明。烏號之弓,溪子①之弩,不能無弦而射;越舲②蜀艇,不能無水而浮。今矰繳機③而在上,網罟④張而在下,雖欲翱翔,其勢焉得!故《詩》雲:“采采捲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⑤。”以言慕遠世也。
【注釋】
①溪子:特産弓弩的國名。
②舲(líng):小船。
③機:發射。
④網罟(gǔ):捕魚及捕鳥獸的工具。
⑤“采采”四句:引《詩》見《詩經·周南·捲耳》,一般認為此詩錶達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寘(zhì):放置。周行:大路。
【譯文】
古代聖人的和愉寜靜,是天性如此;但他的誌嚮能否實現卻取決於他的命運。因此,天性碰上瞭好的命運纔能實施,好的時事也必須要具有寜靜天性的人纔能清晰地闡明。好比烏號弓、溪子弩需要有弦纔能發射;也就像越國的小船和蜀地的小艇,不能沒有水卻漂浮一樣。如果帶有絲繩的利箭在空中亂射,羅網在大地川澤四處亂撒,鳥獸盡管想飛翔奔走,但這種險惡的環境又怎能允許呢!所以《詩經》唱道:“采著捲耳,采來采去不滿一籮筐。懷念遠方的人,就把籮筐放在大路旁。”這是在思慕遠古的好世道啊!


> >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劉安(前179—前122),西漢皇族,淮南王,漢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西漢思想傢、文學傢。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韆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


> > 目錄

目錄

捲一原道訓
捲二俶真訓
捲三天文訓
捲四地形訓
捲五時則訓
捲六覽冥訓
捲七精神訓
捲八本經訓
捲九主術訓
捲十繆稱訓
捲十一齊俗訓
捲十二道應訓
捲十三汜論訓
捲十四 詮言訓
捲十五兵略訓
捲十六說山訓
捲十七說林訓
捲十八人間訓
捲十九修務訓
捲二十泰族訓
捲二十一要略




《淮南子》: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寶典 《淮南子》,這部匯集瞭中國古代哲學、宇宙觀、政治學、倫理學、文學等諸多領域精華的典籍,是中華文明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纂而成,全書共二十一篇,內容包羅萬象,思想深邃,對後世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其價值不僅在於提供瞭豐富的古代知識,更在於其所蘊含的獨特智慧,能為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指導實踐提供深刻的啓示。 一、 宇宙洪荒:探尋天地萬物的本源與運行 《淮南子》以其恢弘的宇宙觀著稱。它不僅僅是描述星辰大海,更是試圖探究天地萬物的起源、演化及其內在的運行規律。《開篇訓》中,“宇宙之初,蓋未有天地也…”,以極其古樸的語言描繪瞭混沌未開、陰陽未分的狀態,引齣瞭“道”的概念。這裏的“道”,並非後世儒傢所強調的倫理之道,而是指宇宙最根本的、無形無象的本源和規律。它生養萬物,主宰萬物,是天地萬物的終極解釋。 書中對宇宙的構成有著精細的描繪。它認為天地是由“氣”生成的,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纔有瞭形形色色的事物。“氣”在《淮南子》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物質的載體,也是能量的來源,更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天文訓》詳細闡述瞭天象的運行規律,從日月星辰的起落到風雨雷電的發生,都試圖用一種係統的、理性的方式來解釋,這在當時無疑是極其先進的。它將宇宙視為一個有機整體,萬物相互關聯,彼此影響,形成一個和諧運轉的係統。這種整體觀,對我們理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都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淮南子》對於“太一”的論述也頗具特色。太一,可以理解為宇宙的最高主宰,是萬物化生的起點,也是萬物歸宿的終點。它既是無形的,又是無所不在的,是宇宙的中心與統一。“道”與“太一”的結閤,構成瞭《淮南子》獨特而深刻的宇宙哲學,為後世的道傢思想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二、 人文之光:透視人性的復雜與社會的發展 《淮南子》不僅關注宏大的宇宙,更深入地探討瞭人類社會和人性的本質。《說山訓》中,“鑒於 the human being, to see the good and the bad”,強調瞭考察人和事物的普遍性,以史為鑒,知興替。它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但同時也被欲望、情感所睏擾。理解人性的復雜性,纔能更好地治理國傢,和諧社會。 書中對“德”的論述,並非僅限於道德層麵,更包含瞭政治上的“仁政”和“德治”。它認為,明君治國,應以德為先,以民為本,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來感化百姓,從而達到長治久安。《主術訓》中,“ ruler must have the virtue of being able to govern, and the people must have the virtue of being able to be governed”,強調瞭君臣雙方的相互責任和義務,構建瞭一個理想的政治模型。 《淮南子》也深刻地認識到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必然性。它提齣瞭“變”的觀念,認為世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之中,固守不變隻會走嚮衰敗。這體現瞭其辯證法的思想,《覽冥訓》中“天地閤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指齣瞭變化是宇宙的常態。在社會治理上,它也主張順應時勢,與時俱進,纔能保持社會的活力與進步。 《淮南子》對於“名”與“實”的辨析也十分精彩。它認為,名實相符是治國安邦的基礎,如果名不副實,就會導緻混亂。《兵略訓》中,“兵者, national calamity, a matter of great importance”,雖然講的是軍事,但其背後是對社會秩序和國傢穩定的深刻考量。它提醒人們,要看清事物的本質,不被虛名所迷惑。 三、 智慧之鑒:博采眾長,融匯百傢 《淮南子》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便是其“雜傢”的性質。它並非局限於某一學派,而是廣泛吸收瞭儒傢、道傢、墨傢、法傢、陰陽傢等諸子百傢的思想精髓,並加以融閤創新,形成瞭一套獨特的思想體係。 例如,它繼承瞭道傢的“無為而治”,但也並非完全否定有所作為,而是強調“因勢而為”、“順勢而動”。它吸收瞭儒傢的“仁政”,但也將其與法傢的“法製”相結閤,認為“仁”與“法”缺一不可。它關注到墨傢的“兼愛”,但也強調瞭“差等”,認為愛應有親疏遠近之分。這種兼容並蓄、博采眾長的態度,使得《淮南子》的思想更加豐富和立體,也更具實踐意義。 書中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生動形象的比喻,更是將抽象的哲學思想變得通俗易懂,易於接受。從“守株待兔”的愚蠢,到“刻舟求劍”的頑固,這些經典的成語典故,都齣自《淮南子》,它們以生動的方式揭示瞭深刻的道理,成為流傳韆古的智慧警示。 四、 文學之美:辭藻華麗,意境深遠 《淮南子》的文學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其語言精練優美,文風典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得文章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書中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都栩栩如生,充滿藝術感染力。 《覽冥訓》中對宇宙的描繪,如“上極九天,下臨絕地”,寥寥數語便勾勒齣廣闊無垠的宇宙空間。《繆稱訓》中對人心的洞察,則鞭闢入裏,揭示瞭人性的復雜與微妙。這些篇章不僅是思想的載體,更是文學的傑作。 五、 傳承與影響:中華文化的瑰寶 《淮南子》自問世以來,就受到瞭曆代統治者和文人的高度重視。它不僅是重要的哲學著作,也是重要的政治、軍事、文學參考書。漢武帝時期,司馬談在《論六傢要旨》中就將《淮南子》列為“道傢”的重要代錶作。 《淮南子》的思想深刻影響瞭後世的道傢、玄學、佛學等思想流派,對中國哲學的發展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文學領域,其豐富的想象、華麗的辭藻,也為後來的散文、賦體文學提供瞭豐富的營養。 總而言之,《淮南子》是一部集大成的古代智慧典籍。它以宏大的視野,深邃的思想,精美的語言,為我們展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古代世界,也為我們揭示瞭超越時空的智慧啓示。閱讀《淮南子》,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與古代先賢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從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啓迪未來。它如同一麵明鏡,映照齣古人的智慧,也為我們反思當下,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文本收錄。作為一個對古代文學和修辭感興趣的人,我發現這本書在“辭賦”和“修辭”上的展示也極具啓發性。在閱讀“覽冥訓”和“說覽訓”時,我深深被其中那些氣勢磅礴的排比句式和巧妙的比喻所摺服。而這本精粹版,它的譯文並非簡單的白話轉述,而是巧妙地在保持古風韻味的同時,點齣瞭原句的修辭手法和潛在的語氣重音。這使得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錶達技巧時,有瞭一個非常鮮活且權威的範本。我甚至將其中一些精妙的段落摘錄下來,作為自己寫作時的參考,那種文字的張力和意境的深遠,即便是經過瞭注釋和翻譯,依然能穿透時空,直擊人心,讓人嘆為觀止。

评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主要是想係統性地梳理一下古代的宇宙觀和自然哲學。《淮南子》作為集儒、道、陰陽、雜傢之大成的著作,其涵蓋的知識麵極廣,從天文曆法到人事倫常,無所不包。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天文訓”和“地形訓”的部分。這本書的注釋在這兩塊體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很多古代天文術語的解釋,都引用瞭後世的考據成果,而非簡單地望文生義。例如,對於某些古代星象的描述,注釋部分會補充現代天文學的對應解釋,這對於理解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提供瞭極大的幫助。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古代中國人那種天人閤一的整體觀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這遠超齣瞭我閱讀一般科普讀物的收獲,它提供的是一種建立在古代哲學基礎上的世界觀重塑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米黃色的紙張帶著一種古樸的書捲氣,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厚重曆史感。我特意選瞭一個周末的午後,在陽颱上,伴著不那麼喧鬧的市井之聲,翻開瞭它。初讀時,那繁復的文字和古奧的詞匯確實像一道不低的門檻,讓我有些手足無措。不過,隨著我耐心地梳理著注釋和譯文,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篇章,像是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逐漸在我腦海中清晰起來。特彆是關於“道”與“術”的論述部分,譯文的處理非常巧妙,既保留瞭原意的精髓,又用貼近現代讀者的語言進行瞭闡釋,使得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哲學思辨,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收錄瞭文本,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我們與兩韆多年前先賢的對話,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汲取到不同的感悟,讓人不禁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産生由衷的敬畏。

评分

在我眾多的國學讀物中,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體現齣瞭一種對讀者體驗的深切關懷。它並非那種追求高冷學術地位的“藏經閣”式版本,而是真正考慮到瞭現代人碎片化閱讀的習慣。每一篇的篇幅控製得宜,注釋的詳略也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提供瞭足夠的學術支撐,又不會讓人在主要的閱讀流程中被打斷。我尤其喜歡它在一些關鍵概念後的簡短“小結”式注釋,這些總結往往能一語中的地概括齣該段落的核心思想,對於初次接觸《淮南子》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它讓原本被視為“難啃的骨頭”的經典,變成瞭一場充滿探索樂趣的智力冒險,真正做到瞭“引人入門,漸入佳境”,成功地激發瞭我繼續深挖相關領域的學習欲望。

评分

我是一個對古代哲學,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傢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市麵上關於《淮南子》的解讀版本不少,但大多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過於普及化,削弱瞭原文的韻味。然而,這本“中華國學經典精粹”的版本處理得恰到好處。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樣將注釋堆砌在頁腳,讓人翻得眼花繚亂,而是采取瞭非常清晰的“原文—注釋—譯文”並列或緊隨其後的結構,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流暢性。我最欣賞它在譯文處理上的剋製與精準,它沒有過度發揮,而是力求在不失原意的基礎上,使讀者能夠理解古人的思維脈絡。比如在闡述“內篇”中關於心性的修煉時,譯者的用詞選擇,既有文采,又不失嚴謹,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與那位生活在漢初的智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交鋒,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任何版本都難以比擬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