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

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曆史學
  • 極權主義
  • 政治思想
  • 社會科學
  • 20世紀曆史
  • 政治製度
  • 意識形態
  • 權力
  • 社會控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8516
商品编码:150184058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
  • 作者:(美)漢娜·阿倫特|譯者:林驤華
  • 定價:65
  • 齣版社:三聯書店
  • ISBN號:9787108048516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4-11-01
  • 印刷時間:2014-11-01
  • 版次:2
  • 印次:9
  • 開本:16開
  • 包裝:平裝
  • 頁數:654
  • 字數:572韆字

內容提要

漢娜·阿倫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的 主要分析對象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人類政治大災難 ——極權主義,包括德國的納粹主義和蘇聯斯大林的 大肅反。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這個詞*早齣 現於1925年,一般認為是意大利法西斯黨人的創造, 強調**權利對社會生活的全麵滲透與控製。本書被 公認為是極權主義係統研究的開山之作。它與1941年 弗羅姆的《逃避自由》、1944年哈耶剋的《通往奴役 之路》、1945年卡爾·波普爾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1949年奧威爾的《一九八四》和1956年弗裏德利 剋、布熱津斯基的《極權主義獨裁和獨裁》等著作一 樣,是那一代飽受戰亂之苦的知識分子對極權政權和 烏托邦思想的主要反思成果。
    

作者簡介

漢娜· 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年齣身於德國漢諾威一個猶太人傢庭,在馬堡和弗萊堡大學讀哲學、神學和古希臘語;後轉至海德堡大學雅斯貝爾斯的門下,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瞭美國,1951年成為美國公民。同年,《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齣版,為她奠定瞭作為一個政治理論傢的國際聲望。 流亡之前,阿倫特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協助猶太組織工作,為此曾被納粹政府關押過。去美國之後,她為流亡者雜誌《建設》撰寫評論等;做過肯捨齣版社的編輯;1952年擔任過“猶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負責人。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紐約布魯剋林學院開辦講座;後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隨著《人的狀況》、《在過去與未來之間》、《論革命》等著作的齣版,使她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的矚目人物,近年來聲譽日隆。1975年12月阿倫特因心髒病突發去世。

目錄

《極權主義的起源》譯者序
初版序
**部《反猶主義》序言
第二部《帝國主義》序言
第三部《極權主義》序言

**部 反猶主義
**章 蹂躪常識的反猶主義
第二章 猶太人、民族**與反猶主義的産生
一 曖昧的解放和猶太**銀行傢
二 早期反猶主義
三 *初的反猶主義政黨
四 左派反猶主義
五 安全的黃金時代
第三章 猶太人與社會
一 在賤民與新貴之間
二 權勢奇纔
三 在惡與罪之間
第四章 德雷富斯事件
一 案件事實
二 第三共和國與法國猶太人
三 軍隊與教士反對共和
四 人民與暴民
五 猶太人與德雷富斯派
六 赦免及其意義
第二部 帝國主義
第五章 資産階級的政治解放
一 擴張與民族**
二 權力與資産階級
三 暴民與資本的聯盟
第六章 種族主義之前的種族思想
一 貴族的“種族”對抗平民的“**”
二 種族統一作為民族解放的替代
三 開啓曆史的新鑰
四 “英國人的權利”與人權
第七章 種族與官僚政治
一 黑色大陸的幻影世界
二 黃金與種族
三 帝國主義的特性
第八章 大陸帝國主義:各種泛運動
一 部族的民族主義
二 無法律性的繼承
三 黨派與運動
第九章 民族**的衰落與人權的終結
一 “少數民族的**”與無國籍的人民
二 人權的窘睏
第三部 極權主義
第十章 無階級社會
一 群眾
二 暴民與精英的短暫同盟
第十一章 極權主義運動
一 極權主義的宣傳
二 極權主義的組織
第十二章 執政的極權主義
一 所謂的極權**
二 秘密警察
三 全麵統治
第十三章 意識形態與恐怖:一種新的政府形式
參考書目


《曆史的迴響:文明的裂痕與重生》 序章:曆史的低語,文明的暗流 曆史的長河中,文明的潮起潮落,並非總是風平浪靜。有時,潛藏在深處的暗流會悄然湧動,以一種令人不安的方式,改變著河流的流嚮,甚至吞噬掉曾經的輝煌。這本《曆史的迴響:文明的裂痕與重生》,並非要追溯某一特定政治體製的發生學,也非聚焦於某一類意識形態的演變曆程。相反,它試圖從更為宏觀、更為普遍的視角,審視人類社會在發展進程中,那些可能導緻文明根基動搖、甚至齣現劇烈動蕩的深層原因。我們將探討那些隱藏在看似穩定社會結構下的脆弱性,以及在特定曆史節點上,潛藏的裂痕如何被放大,最終引發深刻的變革。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如何理解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的微觀機製,以及個體的經驗如何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力量。我們並非要解析某種具體的曆史現象,而是嘗試梳理齣一種理解曆史進程的思維框架。這個框架,將引導我們去觀察那些宏觀事件發生時,社會內部的共振與失調,以及在看似堅不可摧的權力體係下,潛藏的裂變基因。 第一章:社會肌理的張力:個體、群體與集體認同的博弈 人類社會的運作,如同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每一個細胞——個體——的生存狀態,其與周圍細胞——群體——的互動方式,以及整個有機體——集體——所構建的獨特認同感,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這些組成部分之間齣現張力,當個體與集體、群體與集體之間産生摩擦,當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就可能為深層的動蕩埋下伏筆。 本書將深入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社會是如何構建其 collective identity(集體認同)的。這種認同,往往是基於共同的語言、文化、曆史記憶、宗教信仰,甚至是共同的敵人。然而,這種認同並非鐵闆一塊,它時刻麵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當個體感到自己的聲音被壓製,當群體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當傳統的價值觀受到質疑,集體認同的基石便可能開始動搖。 我們將考察,在社會轉型期,個體是如何在模糊的集體敘事中尋找自我定位的。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那些被壓抑的欲望,那些對現狀不滿的個體,當他們聯閤起來,或者被有組織的力量所引導,就可能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變革力量。同時,我們也會審視,在集體認同的構建過程中,哪些敘事被強調,哪些被遺忘,哪些被扭麯。曆史的記憶,往往是選擇性的,而這些選擇,塑造瞭當下,也影響著未來。 第二章:理性之殤與情感洪流:啓濛的遺産與非理性的召喚 啓濛運動曾被視為人類理性之光的普照,它倡導科學、民主、人權,試圖用理性的力量來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然而,曆史的發展並非總是沿著理性鋪就的軌道前進。本書將深入探討,當理性遭遇現實的睏境,當理想主義的破滅,當社會中的不公與壓迫達到臨界點,非理性的情感洪流便可能乘虛而入,以強大的感染力裹挾大眾。 我們將分析,在哪些曆史情境下,民眾對秩序的渴望,對歸屬感的追求,對“敵人”的仇恨,以及對“救世主”的期盼,會蓋過理性的思考。那些簡單而煽動性的口號,那些訴諸情感的訴求,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運動。這種運動,可能以崇高的名義齣現,也可能披著虛僞的外衣,但其根源,往往在於人們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對某種極端解決方案的嚮往。 本書將審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理性的力量是如何被激活和利用的。政治領袖、思想傢、甚至是藝術傢,都會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或有意或無意地,將民眾的情感引嚮特定的方嚮,從而引發曆史的巨變。我們並非要否定理性的價值,而是要認識到,在復雜的人類社會中,理性與情感並非是簡單的二元對立,它們之間的互動,以及非理性力量在特定時刻所能爆發齣的能量,是理解曆史轉摺點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三章:權力的兩麵:秩序的維護者與裂痕的放大器 任何社會都需要權力來維持秩序,但權力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當權力過於集中,缺乏製約,它可能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然而,當權力被濫用,當它成為壓迫的工具,它就可能成為放大社會裂痕、催生動蕩的根源。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剖析權力運作的機製。我們將探討,在不同曆史階段,權力的閤法性是如何被建構和維護的。這可能基於傳統、宗教、軍事力量,甚至是意識形態。然而,當民眾對權力的閤法性産生質疑,當權力的行使方式與社會的普遍期望産生背離,當那些掌握權力者隻關注自身利益而忽略民眾疾苦,權力的閤法性基礎便會動搖。 我們也將分析,權力是如何利用信息、宣傳和製度來塑造社會共識,並維持其統治的。在這個過程中,那些能夠有效控製信息流動的力量,往往占據著先機。然而,當信息傳播的渠道變得多樣,當民眾的質疑聲可以通過新的方式錶達,權力的信息壟斷能力就會受到挑戰。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類特定的權力結構,而是探討權力在普遍意義上的運作邏輯。我們將考察,當權力過度擴張,當它試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它試圖定義一切真理,它自身就會變得脆弱。那些試圖扼殺異見、消滅多樣性的權力,最終往往會因為無法適應變化而走嚮衰敗。 第四章:理想的幻滅與現實的重塑:烏托邦的召喚與“現實”的誘惑 人類總是有著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對“更好生活”的追求。這些理想,在曆史的長河中,催生瞭無數的烏托邦構想,也激發瞭無數的社會變革。然而,將抽象的理想轉化為具體的社會現實,往往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書將探討,當理想化的藍圖遭遇嚴酷的現實,當最初的宏偉願景被現實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局限性所消解,當為瞭實現“崇高目標”而付齣的代價越來越大,人們可能會麵臨“理想幻滅”的痛苦。這種幻滅,可能導緻對原有理想的徹底否定,也可能導緻對另一種極端“現實”的擁抱。 我們將分析,在曆史上,那些試圖徹底改造社會、建立“完美世界”的嘗試,往往付齣瞭沉重的代價。當對“完美”的追求變成瞭一種狂熱,當對“敵人”的清除成為必然,當個體被集體目標所吞噬,理想的光芒就可能變成毀滅的烈焰。 同時,我們也考察,當理想的烏托邦敘事失效,人們又會轉嚮何處?是對現有“現實”的妥協,還是對另一種形式的“秩序”的渴望?本書將探討,在理想與現實的拉扯中,社會是如何不斷地進行自我重塑的。這種重塑,可能意味著進步,也可能意味著反復,而理解其背後的動力,是理解曆史周期性動蕩的關鍵。 第五章:曆史的鏡鑒:從斷裂中汲取智慧,走嚮生生不息 本書並非為瞭揭示某種“模式”,也非要預言未來。它更像是一麵曆史的鏡子,試圖映照齣文明發展進程中那些可能導緻斷裂的潛在因素。通過對社會肌理的張力、情感洪流的湧動、權力的雙重性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博弈的審視,我們希望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宏大的曆史轉摺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相信,曆史並非是簡單的重復,但曆史的經驗,卻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啓示。理解那些導緻文明裂痕的原因,並非是要陷入悲觀,而是要從中汲取智慧,去警惕那些可能重演的錯誤。 “重生”,是曆史發展的另一麵。在斷裂之後,總有新的生命力破土而齣。或許,真正的智慧在於,如何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允許個體自由發展,如何平衡集體認同與多樣性,如何讓權力在約束下保持活力,以及如何將美好的理想落地於現實的土壤。 《曆史的迴響:文明的裂痕與重生》,邀請您一同走進曆史的長廊,傾聽那些低語的迴響,理解那些深刻的裂痕,並從中找到通往生生不息的道路。這是一次關於人類社會內在動力與脆弱性的探索,一次關於文明如何在挑戰中求索與重生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帶給我的震撼,更多地來自於它對“為什麼”的深入追問。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曆史發生瞭什麼,但卻很難理解它為何會如此發生。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事件的陳述,而是不斷地探究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原因。從社會結構、經濟睏境,到心理動因、文化土壤,他幾乎從每一個角度剖析瞭極權主義滋生的溫床。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綫性邏輯,而是充滿瞭因果關係的復雜網絡。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曆史的認知水平得到瞭質的飛躍,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而是開始主動思考和質疑。這種智識上的愉悅感,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給予的。

评分

當我翻開《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時,我並沒有預設太多,隻是齣於對這個話題的一點好奇。然而,這本書所展現齣的思想深度和廣度,很快就徹底吸引瞭我。作者的邏輯清晰,論證嚴謹,即使是對於那些我不太熟悉的理論概念,也能被他解釋得通俗易懂。他對於曆史事件的解讀,往往能夠跳齣傳統的窠臼,提齣一些非常新穎和具有啓發性的觀點。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迴避爭議、敢於挑戰既定認知的勇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論點,並將其與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對照。這種強烈的互動感,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和樂趣。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啓濛課。

评分

不得不說,《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在信息量的呈現上堪稱驚人。我之前對那個時期的瞭解,多半來自於碎片化的曆史片段,而這本書就像一個全景式的畫捲,將所有零散的綫索有機地串聯起來,勾勒齣瞭極權主義誕生的復雜圖景。作者在文獻考證方麵下的功夫讓我嘆為觀止,參考文獻部分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足以證明其研究的嚴謹性。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讓這些繁復的研究壓垮瞭敘事的流暢性。相反,他將那些冷冰冰的史料,通過引人入勝的筆觸,轉化為瞭一段段鮮活的曆史敘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人物時所展現齣的細膩之處,那些曾經在曆史舞颱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在他的筆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動機的個體。這種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立體和生動,也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麵。

评分

《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韌性”。它並非那種讀完就拋諸腦後的一時之快,而是一種能夠長久滋養思想的“慢食”。作者對於細節的打磨,以及對復雜問題的梳理能力,都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在敘述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時,他總能精準地抓住核心要素,然後層層剝繭,直至揭示齣事件的本質。我喜歡作者在書中展現的那種對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對真相的不懈追求。這種態度貫穿於全書,讓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對學術的尊重。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咀嚼的書,每一次重讀,或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發。

评分

這本《極權主義的起源(第2版)》絕對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之一。從封麵設計到裝幀,再到紙張觸感,都能感受到一種精心打磨的質感,讓人在翻閱之前就對內容産生瞭莫名的期待。我通常對曆史類書籍的閱讀速度不算慢,但在這本書麵前,我不得不放慢腳步,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作者的敘事風格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夠將宏大的曆史進程,如同電影鏡頭般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讓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親曆那些塑造瞭現代世界的關鍵事件。尤其是在探討意識形態的形成和傳播時,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有微觀的生動案例,讓人在理解曆史的同時,也對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産生瞭新的思考。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曆史的對話,每一次閤上書頁,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仿佛還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寶藏藏匿其中,等待我去發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