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r: 穿迪奧的女孩

Dior: 穿迪奧的女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妮.葛琴歌 Annie Goetzinger 著,韓書妍 譯
圖書標籤:
  • 時尚
  • 迪奧
  • 品牌曆史
  • 女性形象
  • 文化
  • 設計
  • 奢侈品
  • 優雅
  • 藝術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積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4590445
商品编码:16089779
出版时间:2016-07-30
页数:15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在工業化時代,訂製服是人類、工匠與擇善固執者*後的庇護。」
--時尚傳奇/剋裏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

經濟大蕭條衝擊全球,緊接著二戰爆發,1947年,一名巴黎小裁縫不顧當時保羅.普瓦烈(Paul Poiret)所引領的直筒短裙風潮,在人生*後十年之中,用自己的名字創立品牌,以22個驚人的係列襲捲歐美時尚圈,直接衝撞當時貧窮、低迷的社會氣氛,為時尚界帶來瞭全新風貌(New Look)。他的名字是剋裏斯汀.迪奧。

馬甲、纖腰、波瀾壯闊的大圓裙與如夢一般華麗的晚禮服,迪奧先生以極盡奢華卻又高雅簡約的風格,懷抱著要將貴族待遇獻給全天下女人的心情,畫下幾韆套訂製洋裝,隻因他堅信「所有女人都應該被打扮得像女伯爵一般」,這何嘗不是一種以美好事物跨越國仇與階級的時尚革命。《Harper's Bazaar》的知名總編卡蜜兒.史諾(Carmel Snow)在迪奧先生的*一場秀上稱他的作品為時尚界帶來瞭「新風貌」(New Look),直指核心地形容瞭Dior品牌在時尚史上的定位。

這本畫風典雅考究、故事溫暖動人的繪本作品,透過虛構人物——初入媒體擔任時尚記者的剋拉拉之眼,帶領讀見證訂製服傳奇剋裏斯汀.迪奧短暫卻璀璨的設計生涯,與時尚產業戲劇化的生命周期。齣生於五〇年代的巴黎漫畫傢安妮.葛琴歌(Annie Goetzinger)以細膩的描繪功力聞名歐洲漫畫界,取材大量史實與當代名流為藍本,細細刻畫齣一個雖在動盪中惶惶不安,仍舊嚮往追求極*浪漫的美好年代。書末更附上Dior的22個係列中*具代錶性的服裝作品複刻插畫,剋裏斯汀.迪奧的生平事紀,還有時尚知識如布料、配件以及工坊職員錶等豐富資料。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妮.葛琴歌 Annie Goetzinger
生於1951年的巴黎,是法國知名暢銷漫畫傢。著名的作品有《La Demoiselle de la Légion d'honneur》(榮譽勛位女孩)、《Aurore》(奧蘿拉)、《Légende et réalité de Casque d'or》(金頭盔)、《La Diva et le Kriegspiel》(名伶與戰棋)等。1975年,她獲頒安古蘭漫畫節(Festival d’Angoulême)*佳新人獎(Prix du meilleur espoir),1977年又以作品《Légende et réalité de Casque d'or》獲得*佳法文紀實漫畫獎(Prix de la meilleure ?uvre réaliste fran?aise)。2014年,她獲頒布洛瓦漫畫節(BD Boum)Grand Boum大獎,成為漫畫史上*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漫畫傢。安妮.葛琴歌的作品常以史實以及人文關懷為主題,擅長刻畫人物服裝以及時代氛圍,她同時也是一位動畫傢以及舞颱服裝設計師。

■譯者簡介

韓書妍
濛貝裏耶第三大學造型藝術係畢,旅居法國九年。現居颱灣,週末齣沒在咖啡店與文章奮鬥的兼職譯者。

精彩書評

◎聯閤推薦
時尚插畫傢/Gary Tu
時尚插畫傢/Kellykiwi
插畫傢/Vita Yang
VOGUE TAIWAN全媒體副總編輯/呂靜雯
Harper's BAZAAR總編輯/廖秀哖
ELLE雜誌總編輯/盧淑芬

「如果沒有Christian Dior這位天纔大師,女人在二戰後要在沒有夢想、缺乏魅力的泥淖中摸索多久?實在很難想像。多虧迪奧先生替時尚界和女人帶來轉變與曙光。《穿Dior的 女孩》繪本裡虛構的人物剋拉拉.諾昂,她的命運因迪奧先生徹底改變,這個比喻正是當時的寫照。迪奧先生不隻改變瞭女人,他對時尚界種種的創舉和輝煌事蹟, 以繪本故事傳達別有意義,在影像和數位時代,透過紙張觸感,我彷彿能真實感受到他從服飾手稿開始,改變瞭整個世界的心情。」--VOGUE TAIWAN全媒體副總編輯/呂靜雯

「不妨將懂不懂時尚這件事先擺一旁吧!關於一代大師Christian Dior的崛起與輝煌燦爛的一生,以及那扣人心弦的跨時代創意線條;現在,透過巴黎知名漫畫傢Annie Goetzinger細膩生動的筆觸,和其虛擬的時尚記者與真實的Christian Dior故事相交會下,讓你我都能像是搭上瞭時光機,迴到瞭50年代。一幅幅精緻繪齣的漫畫,為那個屬於大師*燦爛、*美好的穿著年代,以*輕鬆與雅緻的 方式再現。」
--Harper's BAZAAR總編輯/廖秀哖

目錄

序(Anna Gavalda)
Dior事紀 
Dior的22個係列 
人物介紹 
工坊職務 
常用布料 
常用配件 
參考書目 
作者謝辭 

Christian Dior的22個係列
1947春夏
Corolle/En 8

1947鞦鼕
Corolle

1948春夏
Zig-Zig/ Envol
1948鞦鼕
Ailée

1949春夏
Trompe-l'oeil

1949鞦鼕
milieu du siècle

1950春夏
Verticale

1950鞦鼕
Oblique

1951春夏
Naturelle

1951鞦鼕
Longue

1952春夏
Sinueuse

1952鞦鼕
Profliée

1953春夏
Tulipe

1953鞦鼕
Vivante

1954春夏
Muguet

1954鞦鼕
H

1955春夏
A

1955鞦鼕
Y

1956春夏
Flèche

1956鞦鼕
Aimant

1957春夏
Libre

1957鞦鼕
Fuseau
《織錦歲月:一個法式優雅的韆年迴響》 一個關於麵料、光影與時代精神的宏大敘事,而非僅僅是時裝的剪影。 本書深入探尋瞭歐洲服飾藝術史上,特彆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紡織品、色彩哲學與社會變遷之間復雜而迷人的互動關係。我們不聚焦於任何單一的品牌或設計師的個人傳記,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塑造瞭“穿衣之道”的宏觀力量——從絲綢之路的遺風到工業革命的巨變,從新藝術運動的流綫到現代主義的極簡宣言。 第一部:縴維的史詩——從貴族院到大眾視野 第一章:絲綢的低語與權力結構 本章追溯瞭天然縴維,特彆是絲綢、羊毛與棉花,在歐洲封建社會中扮演的象徵性角色。探討瞭中世紀晚期,各國對奢華麵料(如威尼斯錦緞、佛蘭德掛毯)的控製如何成為國傢財富和外交籌碼。我們詳細分析瞭提花織機技術的革新,如何使得復雜的幾何與植物紋樣得以批量再現,但其高昂的成本依然將高級麵料牢牢鎖定在宮廷與貴族的衣櫥之內。這不是關於“誰穿瞭什麼”,而是關於“什麼麵料定義瞭誰的階層”。 第二章:工業革命的陰影與光芒 工業化如何徹底顛覆瞭傳統手工紡織業的生態?本章側重於機械化染色技術的突破,特彆是閤成染料(如苯胺紫的誕生)如何以前所未有的色彩飽和度震撼瞭維多利亞時代的審美。我們考察瞭紡織工廠的工人生活,以及這些“新色”如何從實驗室走嚮街頭,影響瞭城市景觀的視覺體驗。同時,也分析瞭對異域(如印度棉布、土耳其羊絨)的迷戀,如何與殖民擴張的經濟脈絡緊密相連。 第三章:功能主義的興起與形體的解放 二十世紀初,隨著女性社會角色的轉變,對“更輕盈、更實用”麵料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聚焦於現代主義思潮對服裝結構的影響。探討瞭法國“體育服飾化”的趨勢,以及對美利奴羊毛、早期人造縴維(如人造絲)的應用如何使得服裝擺脫瞭傳統束縛。重點分析瞭麵料的“垂墜性”(Drape)如何從被動地服從身體,轉變為主動地塑造身體的動態美學。 第二部:色彩的哲學與麵料的肌理 第四章:光影的雕塑:光澤與啞光的對話 色彩並非孤立存在,它依賴於麵料的肌理結構來展現生命力。本章深入研究瞭光反射的物理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對比瞭緞麵(高反射)與粗花呢(漫反射)在不同照明條件下如何改變人眼對輪廓和體積的感知。我們通過分析早期電影工業對服裝的需求,闡釋瞭“銀幕上的質感”如何反嚮影響現實世界的麵料選擇,引導設計師對光澤度的精妙控製。 第五章:紋樣的心理學:秩序與無序的張力 本章將服飾圖案置於符號學分析的框架下。分析瞭從新藝術運動的蜿蜒藤蔓,到包豪斯強調的幾何抽象,再到戰後流行的“滴畫式”隨機圖案,這些紋樣如何映射瞭當時的集體潛意識和社會焦慮。我們尤其關注瞭日本浮世繪傳入歐洲後,對平麵構成(Two-dimensional organization)的衝擊,以及它如何促使設計師重新審視布料作為畫布的潛力。 第六章:觸感的記憶:麵料的觸覺維度 本書認為,服裝的價值不僅在於視覺,更在於身體的“感受”。本章探討瞭麵料的觸感(Hand-feel)如何構建瞭穿著者與環境的情感聯結。研究瞭羊絨的稀有性、粗花呢的粗糲感、以及皮革的張力,如何被賦予瞭特定的社會含義——從“舒適的親密感”到“堅硬的保護殼”。這一章側重於對“觸覺記憶”的構建與傳承。 第三部:時代的容器——從戰時匱乏到黃金年代 第七章:戰時的樸素美學與材料替代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資源的稀缺迫使設計師在功能與美感之間尋找平衡。本章詳細考察瞭“緊縮時尚”(Utility fashion)的政策如何影響瞭麵料的用量、結構和顔色選擇。探討瞭對迴收材料、麻縴維等替代品的創新使用,以及這種限製如何在某種程度上催生瞭更加精煉和結構化的設計語言。這不是關於英雄主義,而是關於在約束下保持優雅的智力挑戰。 第八章:戰後重建與“新輪廓”的支撐 戰後歐洲,社會渴望復蘇與奢華。本章分析瞭新材料科學(如新型聚酯縴維的初步應用)如何為服裝提供前所未有的“骨架感”和持久的版型。我們關注那些需要堅挺麵料來支撐復雜結構的時裝廓形,以及這些結構如何象徵著對秩序和永恒女性氣質的迴歸。重點分析瞭麵料的厚度、襯裏材料的革命性作用。 第九章:麵料的全球化與本土迴歸 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全球貿易加速,麵料來源日益多元化。本章探討瞭對傳統工藝(如愛爾蘭蕾絲、蘇格蘭花呢)的“復興”運動,這種復興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將其置於現代剪裁之下,探討瞭“傳統”如何被重新包裝以適應現代消費語境。同時,也觸及瞭對閤成縴維的審美疲勞,以及對天然、有機麵料的初步探索預兆。 結語:未完成的編織 本書最後總結道,服飾的麵料、色彩和肌理,是時代精神最直接的“容器”。它們記錄瞭技術的發展、經濟的波動、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人類對身體與美的永恒探求。那些被時間銘刻在織物上的細微紋理,遠比華麗的剪裁本身,更能講述一個時代的真實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資深時尚愛好者,我更看重一本時尚書籍的內容深度和敘事角度。我希望它能超越平麵圖冊的範疇,提供更具思辨性的內容。比如,它如何解讀迪奧的“新風貌”對戰後女性氣質的重塑?又是如何看待品牌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自我革新與堅守?我尤其想知道那些處於聚光燈背後的女性——無論是模特、繆斯還是高級定製工坊裏的匠人——她們是如何與迪奧的審美産生共鳴,並共同塑造瞭這一經典的。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獨特的法式優雅中蘊含的女性力量,那種不張揚卻充滿自信的氣場,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我希望它能像一場精彩的T颱秀,充滿節奏感和戲劇張力,而不是平鋪直敘的流水賬。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和裝幀給我一種非常私密的、仿佛進入設計師內心世界的錯覺。我總是覺得,頂尖設計品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創始人那種近乎偏執的審美追求和對完美的執著。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揭示一些關於創意過程的“禁區”或“未公開的草圖”。我希望能看到那些靈感乍現的瞬間,那些反復推翻重來的稿件,甚至是那些被市場否決卻在後世被奉為經典的嘗試。這種探索設計師“心流”的過程,遠比單純欣賞成品要來得過癮。如果能深入到麵料選擇、色彩搭配的哲學層麵,探討迪奧美學是如何與時代思潮進行對話和抗衡的,那無疑是錦上添花。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視覺享受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圖片質量和排版設計是決定性的因素。迪奧的精髓在於其廓形和細節,如果攝影作品不能精準地捕捉到麵料的紋理、刺綉的光澤以及裙擺的流動感,那麼文字描述再精彩也是枉然。我希望看到的是高質量的檔案照片,最好是帶有年代感的黑白影像,它們能立刻將人拉迴那個特定的黃金時代。排版上,我期待一種極簡主義的美學,讓圖片擁有足夠的呼吸空間,不被過多的文字和裝飾元素所乾擾。畢竟,談論迪奧,最終還是要迴歸到它無與倫比的視覺語言本身。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應該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低調的奢華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一直對時尚界的幕後故事充滿好奇,特彆是像迪奧這樣具有傳奇色彩的品牌,它背後的設計理念、工匠精神以及那些標誌性的剪裁,都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瞭解。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都體現瞭一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本身就像是在嚮讀者展示一種高級定製的品味。我期待它能帶我走進那個充滿香水、高級定製麵料和永恒優雅的世界,去探尋那些讓迪奧魅力經久不衰的秘密。我希望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産品,而是能講述品牌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以及那些賦予品牌靈魂的設計師們的故事。這本書的份量感也讓我覺得,裏麵一定蘊含著豐富的曆史資料和獨到的見解,非常適閤靜下心來細細品讀。

评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奢侈品牌的書大多趨於“商業贊美詩”的模式,讀起來難免有些審美疲勞。我更偏愛那種帶有批判性反思的視角,即使它贊頌瞭某個品牌,也希望是建立在紮實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之上。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迪奧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藝術追求,如何在全球審美趨同的今天,依舊保持其獨樹一幟的辨識度。如果它能提及一些品牌在市場策略上的失誤或轉摺點,並分析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今天的迪奧,那這本書的價值將大大提升。我渴望看到的是一個立體、有血有肉的品牌形象,而不是一個被過度神化的偶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