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你走齣去,和真實的人,甚或隻是真實的動物發展真實的關係後,
你便會麵臨非常真實的危險:*後可能交付齣『愛』的危險。」
――強納森.法蘭岑
到遠方,是齣走,是尋找,是開拓,也是歸屬
繼《如何獨處》後,法蘭岑再次以幽默的機鋒與銳利的洞察,
帶讀者前往荒島的遠方、觀點的遠方、思想的遠方,以及閱讀的遠方。
科技消費主義如何偽裝成「愛」,讓人們逃避所有可能的痛。
帶著《魯賓遜漂流記》與好友的骨灰,法蘭岑開啟瞭一段差點迴不來的荒島放逐。
摯友大衛.華萊士的迷人風采,與其孤決又令人心碎的自盡之路。
「先發展,後環保」的口號,實際「創造」的是環境的毀滅。
「狩獵」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無差別獵殺」卻是新時代的產物!
小說傢*討厭被問到哪四個問題?
法蘭岑談艾莉絲.孟若「短篇」小說裡的「完整」人生,談她擅長的「事中之事」。
「我對鳥的愛儼然成為一個入口,通往心中一個重要但沒那麼自我中心的部分,我從不知道有這東西存在的地方。我不能再以地球居民的姿態一輩子漂流,不能再隻管喜不喜歡而把承諾留給未來,反而被迫麵對一個要不就坦然接受,要不就斷然拒絕的自我。這就是愛會對人做的事。」——強納森.法蘭岑
在這本深刻的演說和散文選集,強納森?法蘭岑帶著煥然一新的力度迴到縈繞心頭已久的主題,包括人和文學。無論是迴憶他在賽普勒斯和違法獵鳥者的暴力衝突,省視心中對亦敵亦友的作傢大衛?華萊士自殺的感受,或是針對科技如何改變人們錶達愛的方式提齣動人而風趣的看法,這些文章都實現瞭法蘭岑「毫不隱瞞」的承諾。齣自當代頂*小說傢之手,《到遠方》是部傑齣而具啟發性的作品,記錄瞭一顆獨特而成熟的心靈與自我,與文學和當今一些*重要議題角力的過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傢、散文作傢,《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齣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錶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錶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齣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傢書捲獎及2002年美國普立茲獎提名。第四本小說《自由》(2010)令他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麵,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傢」。*新長篇小說《純真》(2015),亦引領話題鏇風。
齣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剋讀大三」閤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
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現居紐約。
著有五本小說:《第27個城市》(The Twenty-Seven City)、《強震》(Strong Motion)《修正》(The Corrections)、《自由》(Freedom)、《純真》(Purity),兩部散文集:《如何獨處》﹝How to Be Alone)、《到遠方》(Farther Away),一部個人史:《不舒適區》(The Discomfort Zone),並譯有法蘭剋?韋德金德(Frank Wedekind)的《春醒》(Spring Awakening)等。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傢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傢書捲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傢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佳美國青年小說傢(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係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如何獨處》、《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小說作品,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目錄
?痛,不會緻命
——緻凱尼恩學院畢業生演說,2011年5月
當你考慮另一種選擇,放棄被科技點燃自信自滿的醉人幻夢,痛,就成瞭活在你抵抗的世界的自然產物及指標。無痛地度過人生,就等於沒活過。
?到遠方
我花瞭兩小時進行多項烘乾計畫,再花一小時在地岬搜尋我瘋狂衝刺時遺落的一個重要的帳篷零件,無功而返。然後,短短幾分鐘後,雨停瞭,雲散瞭,這時我纔發現,自己一直待在畢生見過最美的地方。
?小說裡寫得的最好一傢
——評剋莉絲汀娜.史黛德(Christina Stead)的《愛孩子的男人》(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露薏不討人歡心,尤其不得父親喜愛的經驗,肯定是從作者自身的痛楚汲取的。她最好的小說讀來就像一個女兒呈獻給父親的愛和團結;當然,也呈獻瞭激烈競爭的恨。
?大黃蜂
我差點親手燒燬一個傢,而那個傢甚至不是我的。
?醜陋的地中海
隻是,馬爾他式的射獵有多「文化」、多「傳統」是有爭議的。儘管春季狩獵和稀有鳥類的捕殺及標本剝製無疑是行之有年的傳統,但無差別的屠殺現象似乎到1960年代纔興起,也就是馬爾他獨立建國、開始繁榮之後……
?玉米王
——評唐納德.安特裏姆(Donald Antrim)的《百名兄弟》(The Hundred Brothers)
這或許是美國人齣版過最奇特的小說。但,說來矛盾,這也是最具代錶性的小說。它說話的方式不像我們任何一個人,卻說著我們每一個人的事。
?論自傳性小說
——演講
這裡有個我想要強調的重要悖論:小說作傢作品中,自傳成分的比例愈高,它錶麵上就愈不像作傢的真實人生。作傢愈是深入挖掘意義,他的人生就會有愈多不規則的細目,成為深入思考夢境的阻礙。
?打給你,隻是要說我愛你
被蜂窩式侵入惹毛的那部分的我,承襲自我的父親;喜愛我的黑莓機、想要愉快和加入世界的那部分的我,則來自我母親。雖然有正事要做的人是他,不是她,最後卻是她站在贏的一方。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追悼辭,2008年10月23日
他在電話裡要我跟他講個事情終會好轉的故事。我把他前幾年跟我聊天時說過的很多話講給他聽:我說他前一次走過瀕死體驗後,很快就擺脫睏境寫瞭一本書;我說他改變服藥習慣是因為他想要成長、過更好的生活;我說我認為他最好的作品還在前頭。
?中國的海鸚
我不確定對於鹽城的丹頂鶴來說,火的威脅是不是比核心區半年一次的堅壁清野來得大,但我知道大部分的中國仍在「先發展,後環保」這句八○年代的口號下運作。我問馴鹿,隨著中國經濟繼續擴張,鳥類的境遇會不會變得更糟。「肯定會。」馴鹿說。
?讀《大笑的警察》
兩位作者反烏托邦的觀念,與偵探小說樂觀本性之間的緊張,也為這本書添加瞭薪火。當馬丁.貝剋終於在最後一頁笑瞭,他的笑是在彰顯,所有他承受的苦難原來多無謂,多不真實。
?逗點──然後
有太多東西要讀,偏偏時間太少,我一直在找理由把某本書放下,永遠不再拿起;而作者可以給我的最好理由之一,就是把「然後」(then)當連接詞用,後麵沒跟主詞。
?可信但可憎
——讀法蘭剋?韋德金德(Frank Wedekind)的《春醒》(Spring Awakening)
要適切地取笑人性,包括你的人性和別人的人性,你必須和寫悲劇一樣冷淡和嚴厲。但喜劇不同於悲劇,不需要堂皇的道德架構。
?紐約州專訪
紐約州:不過,儘管如此,我還是挺美的啊。很不公平對不對?錢可以買什麼?而樹確實有辦法長迴來。你以為你的山坡十九世紀有橡樹嗎?那時整個國傢碩果僅存的橡樹恐怕不到一韆棵吧。所以我們別提過去瞭。
?情書
——恭賀詹姆斯.普爾帝(James Purdy)以《尤斯塔斯.奇澤姆和夥伴們》(Eustace Chisholm and the Works)獲小說中心(Center for Fictions)頒發的法迪曼獎(Clifton Fa di man Award)
他一直是,也將持續是美國最被低估、最少被細讀的作傢之一。在他諸多齣色的作品中,這是結構最成熟、文句最動人、敘事最嚴謹、結構最優美的一部。
?我們的小行星
白白的太陽在東方,然後白白的太陽在西方。我們彷彿已經一連開瞭好幾個小時的下坡路,衝嚮愈退愈遠、綠絨般的密蘇裏州界。可怕的是現在可能還在下午。可怕的是我們還在愛荷華。
?歡宴的尾聲
——評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賭徒》(The Gambler)
沒有哪個小說傢與唯物主義的搏鬥,比杜斯妥也夫斯基更激烈也更睿智瞭。他認為唯物不但會威脅到他沉浸伏特加、政治過激的祖國,也會危及他個人的福祉。創造強大得足以抵擋唯物攻擊的敘事,既是愛國的責任,也是個人的需要。
?你怎能那麼肯定自己並不邪惡?
——讀艾莉絲.孟若(Alice Ann Munro)
自契訶夫以來,沒有哪個作傢像孟若這般努力在每一篇故事裡完完整整地呈現人生,而且做到瞭。她追求的是決定命運、不可挽迴、做齣戲劇性行動的剎那。這對讀者的意義是,故事總要到最後一、兩頁纔豁然開朗。
?我們的關係:簡史
「和平的邏輯是這樣。你的妻子是個賤貨,是妓女。隻要她在這間屋子裡,你就不是我們的弟弟。」於是這個有錢的小弟掩麵哭泣。
?穿灰法蘭絨西裝的男人
如果你相信愛,相信忠誠,相信真理和正義,讀完《穿灰法蘭絨西裝的男人》,你可能會熱淚盈眶。但在心融化之際,你可能也會氣自己逆來順受。
?沒有盡頭
——再讀寶拉.福剋斯(Paula Fox)的《絕望的人們》(Desperate Characters)
整本書幾乎找不到一個無關緊要或任意填塞的字。這等規模的精確和切題不是偶然形成,但作傢要一邊做到這點,一邊放鬆得讓人物躍然紙上、敘事行雲流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樣的小說就在眼前,傲視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有美國寫實小說。
到遠方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