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經典選讀--吾國與吾民》
作者:林語堂
齣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ISBN:9789882115170
分類:文學 > 中國文學 > 中國各體文學
齣版日期:2006-01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335 頁
版次:第 1 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國人》,著於1934年春夏鞦三季,是林語堂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與代錶作。由於該書將中國人的性格、心靈、理想、生活、政治、社會、藝術、剖釋得非常美妙,並與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瞭相應的廣泛深入的比較,在海內外引轟動,為美國許多知名人士推崇備至,被譯成多種文字,在西方廣泛流傳。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鞦赴美哈佛大學文學係。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锡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迴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係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初次捧讀《吾國與吾民》,便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視角所震撼。林語堂先生以一種旁觀者清的姿態,對中國人的國民性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與剖析。他的文字,如同陳年的佳釀,入口醇厚,迴味悠長。他並不迴避中國文化中的一些“弊端”,但更側重於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智慧與韌性。他筆下的中國人,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個體。那種“寜拙勿巧”、“未雨綢繆”的生活哲學,那種麵對逆境時的樂觀與達觀,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裏。我尤其欣賞他對“含蓄”的解讀,認為這是一種東方智慧的體現,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一種藝術化的錶達。這種對文化特質的深刻理解,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認知。書中穿插的許多曆史典故和生活逸事,更是為文章增添瞭不少趣味性,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其觀點。整本書讀下來,仿佛與一位睿智的長者促膝長談,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深刻探尋,一次對自己文化根源的追溯。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總覺得“國民性”這類話題容易落入俗套,充斥著一些陳詞濫調。但《吾國與吾民》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林語堂先生的筆法實在是太巧妙瞭,他能用最幽默、最生動的方式,道齣最深刻的道理。他分析中國人為何“不誠實”,不是一味地指責,而是從曆史、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進行解讀,最終指嚮瞭某種“生存策略”。這種“解釋性”的寫作,比簡單的“批判”更有力量,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我被他筆下那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所打動,例如中國人對“麵子”的看重,對“關係”的依賴,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構成瞭中國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石。他沒有把這些東西妖魔化,而是以一種理解的態度,去呈現其存在的閤理性。讀這本書,我有一種“照鏡子”的感覺,看到瞭自己身上一些似曾相識的影子,也看到瞭整個民族共同的印記。這種自我認知,是成長的重要一步。而且,林語堂先生的語言非常有感染力,即使是嚴肅的話題,也能寫得妙趣橫生,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评分這本書,實在是個意外的驚喜。我原本隻是想找一些輕鬆有趣的讀物,沒想到翻開瞭《吾國與吾民》,竟然被林語堂先生的洞見和幽默深深吸引。他筆下的中國,不是刻闆印象中的古老與沉重,而是充滿著生活的智慧與人性的光輝。讀他的文字,仿佛能聽到古老茶館裏的評書聲,聞到老街巷裏彌漫的煙火氣。他用一種近乎閑適的筆調,解剖著中國人的國民性,既有批判,更有溫情。那種對自身文化的反思,帶著一種獨特的民族自嘲,卻又飽含著深沉的愛。我特彆喜歡他描述的那些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細節,瑣碎而真實,卻摺射齣大大的道理。比如,他對中國人“慢”的解讀,不是簡單的效率低下,而是一種對生活節奏的把握,一種從容與淡定的體現。這種反差,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的語言也非常有魅力,典雅而不失通俗,幽默中帶著哲理,讓人讀來朗朗上口,迴味無窮。我常常會在讀到某一段時,停下來,靜靜地思考,仿佛與林語堂先生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他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審視瞭我們這個民族,也讓我更加熱愛我們這片土地上蘊含的獨特文化。
评分讀罷《吾國與吾民》,心中湧動著復雜的情感。林語堂先生的文字,像一股清流,滌蕩著我被各種信息轟炸而略顯疲憊的心靈。他以一種近乎“旁觀者”的姿態,審視著自己的民族,不帶偏見,不帶說教,隻是娓娓道來。他描繪的中國人,是如此的生動,如此的真實。那種“君子之道”,那種“中庸之道”,在現代社會似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但林語堂先生卻從中發掘齣瞭其獨特的價值。他看到瞭中國人在追求“不惹人注目”中的智慧,看到瞭中國人“息事寜人”背後的處世哲學。這些觀點,或許會顛覆一些人對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但細細品味,卻能體會到其中的深刻道理。我尤其欣賞他對“幽默”的推崇,認為這是中國人能夠生存至今的重要品質。這種將嚴肅話題輕鬆化、幽默化的能力,也正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讓我們在笑聲中反思,在輕鬆的閱讀中獲得深刻的啓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體會的經典之作。
评分《吾國與吾民》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中國”的書。我之前對我們民族的瞭解,更多地來自於課本和新聞,總覺得有些片麵和刻闆。而林語堂先生,用他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勾勒齣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中國。他談論中國人的“好逸惡勞”,卻又肯定瞭中國人內在的“韌性”和“生命力”。他描寫中國人的“迷信”,卻又揭示瞭其中蘊含的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他就像一位溫和的解剖師,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與糟粕一一展現在讀者麵前,但他的解剖刀下,更多的是一種理解與包容。我特彆喜歡他用比喻和類比來闡釋觀點的方式,比如將中國人比作“橡皮”,能夠隨意彎麯,卻又不易摺斷。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象,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吾國”,更是關於“吾民”,它讓我們看到瞭自己身上那些優點與缺點,那些閃光點與不足。它提供瞭一個反思的平颱,讓我們有機會去審視自己的文化,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